主题位置 异域之旅 / 北京 / 小驴在野 / 远方的家 » 城市 » 北京 » 精华和推荐 »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862
旧帖 2014-04-01 12:46:59
Post #176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理)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理)

刘小康 wrote:
我觉得你会火~或者已经火了..

我目测我木有火。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1 13:02:54
Post #177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 ...
 
bigbig 离线 bigbig 我就暗叹楼主居然能看见那只保护色的小蜥蜴太厉害了,原来是群众的眼睛发现的哈哈。。。。果然是雪亮雪亮的grin
 
旧帖 2014-04-01 14:22:42
Post #178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奥罗维尔村是免费参观的,但要进入村庄前要登记访客姓名和人数。
    此地说是村庄,从登记处走进去的几百米路程却完全看不到村舍与村民,这是一条在僻静森林中开拓的小径,路两侧全是浓浓的绿意,充满了鸟语花香。我们能不时地见到些竖在地上的标志牌,上面讲述着每一种鲜花的名称和属性。有个把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建筑隐匿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深处,看上去是舒适的别墅。经过了一个爬满藤曼的花架,眼前是一条村中行车的主路,路上偶尔会有金发碧眼的西方人骑着轻骑摩托经过。穿过了主路再走几百米,在一处气根成林的古榕树旁有一处向观光客免费提供饮用水的凉亭,从此拐弯后不久,森林消失了,眼前是数平方公里修建得赏心悦目的草坪,在草坪的正中央,建有一座闪闪发出黄金光芒的后现代建筑,看上去特别象一个被遗忘在球场上的巨大的高尔夫球。
    一路上,我们都怀有一种与周边环境疏离的怪诞感觉,因为奥罗维尔与外面的世界反差太大,这村庄竟然能让我时刻念起“宁静致远”这个与印度毫不沾边的词汇。直至看到了奥罗维尔村的中心图腾——“高尔夫球”,怪诞的感觉更甚。我觉得“高尔夫球”要是忽然变成宇宙飞船腾空而起都不会让人特别惊讶,在印度的乡村出现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不可理喻的事情。

     这座球形建筑名叫Matrimadir,由奥罗维尔的创始人,人称奥罗维尔之母(The Mother)的法国圣人Mirra Alfassa主持修建。建筑的功用类似于宗教中心,却又不尽然。
    奥罗维尔(Auroville)这个在中国极少有人知道的村庄,曾见诸于中国梵学大师徐梵澄的文献,它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接近于乌托邦的地方。
    Mirra Alfassa曾经是一位画家兼音乐家,年轻时就倾心于神秘主义。在1914年,她来到本地治理,拜会了自己一直崇敬的隐居在这里的印度哲学家奥罗宾多(Aurobindo Ghose),从此以后,奥罗宾多成为了她的精神导师。1920年,她正式从法国迁居本地治理,与奥罗宾多共同工作,再也没有离开。
    奥罗维尔的前身是由奥罗宾多在本地治理主持的道场,奥罗宾多在本地治理居住了40年之后故去,The Mother为了实践奥罗宾多的学说,于1968年成立了奥罗维尔国际村,其名称由奥罗宾多(Aurobindo)与法语中的城镇(Ville)两词合成。The Mother指定了那棵我们途径的大榕树作为国际村的地理中心,由于榕树的气生根可以不断地拓展树冠的范畴,每一棵气生根又会成长为新的树干,这其中的蕴含的寓意是不言自明的。
    在奥罗维尔国际村的奠基仪式上,来自世界上124个国家以及印度各邦的代表将各自家乡的土壤倒进了同一个容器,当时有幸代表中国参加奠基仪式的人正是徐梵澄。此后,徐梵澄在奥罗维尔从事了20余年文教与哲学研究工作,到The Mother去世之后,于70年代末期才回国。
    奥罗维尔除了作为冥想与静思场所的Matrimadir这一大型建筑外,还有很多其他隐匿在森林中的超现实建筑,包括学校、医院、集体食堂、艺术中心等等,奥罗维尔的财产归于奥罗维尔基金会集体所有,全体居民通过议会对重要的决策集体表决。
    描述奥罗维尔人的精神信仰于我是件困难的事情,我绝对不敢对奥罗宾多的学说妄自揣度,只能就我了解到的只言片语进行一番复述。奥罗宾多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生命个体,都有以趋向于“梵”为动力的精神进化进程,人类只是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物种,今后的人类必将进化为精神上“超我”的更高级的生命,并且这样的变化远比人类来到地球产生的变化更彻底。要完成进化的过程,所必经的过程是抛弃物质的拥有,抛弃欲念,用“给予”的快乐来代替“索取”。当大多数人类完成进化,大同世界也就自然而然地到来了。
    有人认为奥罗宾多的学说创建了新的宗教,我不敢苟同,信仰并不一定全要以宗教的形式存在,奥罗维尔村的实践中从不去揣摩虚无的神意,而是更注重人的生命本质的提升。
    今天的奥罗维尔村中有来自四十五个国家的居民共两千二百多人,年龄跨度从初生婴儿到暮年老人,并且种族、贫富、宗教与文化背景均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亦有极少数的中国人(据我所知只有两人)。他们在定居奥罗维尔之前都经历了奥罗维尔的筛选,多数都可为奥罗维尔贡献自己独特的才能,其中包含了建筑师、园林师、医生、教师、艺术家等各个行业。这些居民从本质上讲不是嬉皮士,追求的目标并不是遁世隐居,他们在奥罗维尔都有各自的分工,从事着力所能及且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工作量不低,但收入非常微薄。他们都虔诚地追随着奥罗宾多的学说,非但不以私人财产为意,反而由于脱离了物质的羁绊而获得了内心的自由。如果一定要定义这样的一群人,那么最适合的词语或许还是“理想主义者”,正如The Mother所言:“对于那些满意当前这个世界的人们来说,奥罗维尔显然没有存在的必要”。
    我相信每个人内心中都隐隐怀有与奥罗维尔的理想一致的憧憬,都想象过我们的生活应该还有另外的可能,然而却有几个人真能看穿物质世界的繁华、真正做到放弃拥有?从这个角度讲,印度倒真是世界新信仰与思潮的一方沃土,因为在印度,没有人任何人会认为脱离物质世界的生活是不正常的,正相反,这在印度是最受尊敬的生活方式。
 
    在每年的元旦、奥罗维尔村奠基纪念日以及The Mother的诞辰纪念日这三天的黎明,所有奥罗维尔的居民都会在太阳升起之前来到Matrimadir旁边的露天圆形剧场中集体冥想,那里有The Mother手写的奥罗维尔宪章:
    “第一、奥罗维尔不属于任何人,而属于全人类,能够生活在此的人,必须自愿成为神性意识的仆人;
    第二、奥罗维尔的教育永无休止,不断取得新进步的人类,不会被岁月的流逝所击败;
    第三、奥罗维尔希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并利用一切源于人类内在与外在的种种探索,大胆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第四、奥罗维尔将在物质与精神领域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大同世界。”
 
    如今,我所提到的那些创建奥罗维尔的先行者们都已不在人世了。
    1950年,奥罗宾多去世。
    1973年,奥罗宾多的忠实追随者The Mother去世。
    2000年,来自中国的奥罗维尔的重要成员徐梵澄去世。
    2014年,奥罗维尔的实践仍在继续。
    从罗伯特.欧文的新和谐村解体到嬉皮文化的覆灭,历史上曾有过的乌托邦实践无一例外地皆以失败告终。奥罗维尔已经存在了近50年,时间不长也不短,是被世界各国承认、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社会实验。它从来不受大众瞩目,却亦从来不曾被污浊的商业社会所侵蚀。奥罗维尔是深藏在森林中的乌托邦,也是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星星之火。
    这世界或许确是理想主义者的坟墓,可理想主义却从来不曾死去。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1 14:23:56
Post #179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bigbig wrote:
我就暗叹楼主居然能看见那只保护色的小蜥蜴太厉害了,原来是群众的眼睛发现的哈哈。。。。果然是雪亮雪亮的grin

 刚开始,我就算是对着自己拍的照片也还是瞎到看不见它......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1 18:05:35
Post #180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理)
 
JadePan 离线 JadePan 想不到,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存在。确实,也只有在印度这样的地方才有可能。
 
旧帖 2014-04-01 19:15:22
Post #181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理)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JadePan wrote:
想不到,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存在。确实,也只有在印度这样的地方才有可能。

这次没时间在此地住上几天是挺遗憾的,这是个让我印象极深的地方。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1 23:33:30
Post #182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理)
 
清澈山水 离线 清澈山水 为什么去南印的旅行者少呢?
 
旧帖 2014-04-02 00:40:01
Post #183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清澈山水 wrote:
为什么去南印的旅行者少呢?

 因为仅从观光角度,南印的兴趣点的确不如北印密集和令人惊讶,在北印的很多重点城市连续呆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是不会厌烦的。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2 09:33:42
Post #184
二十一、众神之舞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二十一、众神之舞
 
        在印度旅行的日子就快结束了,我觉得在这样的一趟人文之旅中,如果能住在海滨的小客栈,每天听听潮涨潮落的声音会是难得的放松,默哈伯利布勒姆(Mahablipuram)就是这样一个海滨胜地。
默哈伯利布勒姆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干净的沙滩,有清新的海风和明艳的阳光,沙滩上终日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散步或玩水,也有人坐在临海的酒吧里享受着难得的清静,一如世界其他的海滨度假胜地,所以在本地的主街上,常能见到赖在这里不走的外国背包客。
        阿朵和在墨西哥时一样地惧怕海水,她只霸着属于自己的一片沙滩慢慢挖着沙子。有位斜挎着照相机、长得斯斯文文的印度知识分子一边慢悠悠地沿着海岸线踱着步,一边将深沉的目光投向大海的深处,走过阿朵的身边时,他猛然转过头来,以闪电般的速度冲过来抱起阿朵,狠狠地在阿朵的脸上亲了一口,在我们都被惊得尚未回过神来的空挡,他又迅速放下阿朵,开心地逃之夭夭了。
        阿朵的心思仍专著于眼前的事业,只用手臂擦了擦被强吻的半边脸蛋,便又蹲下来继续挖沙子了。
 
        这一片海岸线的南端终止于默哈伯利布勒姆最著名的古迹“海岸神庙”,这座寺庙在次大陆上是最古老的印度教神庙之一,于公元7世纪由帕瓦纳国修建,比坦贾武尔的布利哈迪斯瓦拉神庙还早了400多年。据说神庙原有七座建筑,现在留存的只剩下两座主塔,其中较矮的一座是毗湿奴神庙,高的那座则供奉着湿婆的林伽,周围一圈院墙墙头上趴满了难提神牛的雕像,寺庙中所有的石雕都已经被终日呼啸的海风吹得斑驳不清,印度政府在神庙外围向海的一侧垒起了平台,在平台上植树以抗击海风对神庙的毁坏。
        海岸神庙是由一块巨石整体雕成的,所以与埃洛拉十六号窟一样都是一件大型雕塑,而非建筑作品。在看过埃洛拉后,类似的庙宇相形之下都黯然失色,所以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海岸神庙对我们来说总觉得考古意义远远大于观光意义。


        我沿着沙滩前进,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海岸神庙外侧以乱石堆出的平台上,想去看看另一侧的海滩。待我绕过了神庙,眼前的场面简直吓了我一跳:继续向前延伸的海岸线上熙熙攘攘,有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聚集在此,有的在海浪中嬉闹,有的带着孩子在沙滩上参与各种游乐项目,沙滩上卖小吃的商贩生意兴隆,一眼望去诺大的沙滩上找不到一片空地,完全就是个热热闹闹的印度版嘉年华。
我走在人丛之中,四外到处都能发现新奇的事物,比如说完全靠人力推动的微型摩天轮和儿童转盘、旋转木马什么的,我觉得这比我们住的那一侧外国人聚居的海滩有趣多了。
 

(人力摩天轮和人力转盘,不禁赞叹印度人民真是欢乐多多。)
 
(旁遮拉达寺庙)
  
      除了海岸神庙,默哈伯利布勒姆还有另外两处有名的古迹,旁遮拉达是一座类似于海岸神庙的用整块岩石雕成的建筑,前后一串共有五座寺庙,还有一比一大小的神牛与大象雕像。前往旁遮拉达的沿途有分布在一大片沿海巨石上的雕塑群,其中尤以入口处的“恒河降临”浮雕最值得一看。
        “恒河降临”占用了陡峭巨石的整个侧面,讲述了经由人间帝王的祈愿,恒河女神将银河水灌到大地上的故事,在我的旅行手册上记载着这浮雕又名“阿周那的苦行”,我觉得这可能是以讹传讹了,浮雕中牵涉到恒河是很明显的,因为在下雨的时候,雨水将会灌满这座浮雕顶端的蓄水池,再从那里沿着浮雕正中央的裂缝流淌下来,再现恒河降世的景象,但恒河的传说与阿周那的故事之间却毫无联系。

        除了这处大型浮雕,附近还有很多借用自然堆叠的岩石雕成的寺庙、石窟,另有一块悬停在山脊斜坡上的圆形大石头也非常有名,由于石头的整个背面是断裂的平面,看上去犹如完整的球体被切了一刀,所以这块石头也被称作“克利须那的黄油球”。我们在“黄油球”旁边一直等着要好好拍一张全家福,可印度人民一旦站到了景点上,拍起来照片来简直是没个完,他们会穷尽排列组合的各种可能来拍合影,比如说有甲、乙、丙三个人,那么他们会先各拍一张单人照,然后甲与乙、甲与丙分别合影,乙再与丙合影,最后三个人一起合影,好不容易等到拍完了,谁知他们又跑过来分别与阿朵合影,这时另一批印度人民又占领了“黄油球”。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居然就是等不到独自拍照的机会,也只好放弃。
 
(毗湿奴浮雕。毗湿奴经常都是这样躺在千首蛇床上的形象,从毗湿奴派的解释来看,我们所在的世界是毗湿奴在蛇床上所做的一个梦,他们承认梵天创造世界,但也认为梵天只是按照毗湿奴梦中的意旨形式,并且湿婆也是在这个梦结束的时候才会毁灭世界。)
 
(毗湿奴的第三个化身,野猪瓦拉哈。他潜入海底与妄图将陆地沉没的恶魔搏斗了一千年,终于解救了大地女神,后来大地女神成了毗湿奴的神妃。)
 
(浮雕中记载了帕尔瓦蒂的化身杜尔迦女神的主要事迹,她骑在雄狮身上,伸开十条手臂,各持武器与搅扰神界的水牛魔展开战斗,最后将恶魔斩首。)

    南印度每年一月会有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叫做舞蹈节,各地都会组织传统舞蹈的巡演,默哈伯利布勒姆为此在海岸神庙旁设立了一个舞台,我们和其他许多外国游客都舞台被吸引,演出尚未开始,就坐在前排观众席等待了。
    南印度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婆罗多舞,这种舞蹈通常都是独舞,最初仅由神庙中的巫女代代传承,后来才逐渐传入民间,是流传千年的古典舞蹈的范例。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表演往往会持续三小时以上的时间,这天的表演由于是不同舞蹈团体轮番出场,所以每一团体只表演自己拿手舞蹈中的部分段落。
    婆罗多舞团体中包含三种分工不同角色,包括舞者、乐师和说书人,其中说书人在舞蹈表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她始终跟着节奏连说带唱地讲述着宗教故事,有时说书人的叙述会变得急急如绕口令一般,与此同时,舞蹈肯定也进行到了最激烈之处。
    在第一个上台表演的团体中,舞者是位胖胖的大妈,她与我想象中的舞蹈演员的形象相去甚远,可当乐声响起,她的表演真让人拍案叫绝。
    婆罗多舞不仅仅是舞蹈,它是以舞蹈形式呈现的奇妙的舞台剧,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手势、表情、眼神都有着严谨而明确的含义,可以说舞者是在用肢体语言复述着说书人口中的故事,内行的观众不必听到说书人的吟唱,仅凭舞者的动作便可对剧情了然于胸。有一段情节是讲一个女人在家中等候一个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她清晨起床打扫院落收拾房间,然后便翘首盼望,这时从家门外传来了什么声音让她误认为是伊人归来,此后满怀希冀的开门张望,再失望地关门、魂不守舍地向观众述说自己的思念,这一整套表演的节奏被那位胖胖的大妈拿捏得恰到好处,情绪真挚,看起来失望是真失望,思念也是真思念。

(这个动作一看可知是指吹牧笛的克利须那)
 
    第二个团体是来自德里的一所婆罗门舞学校,领头的女士应该是学校里的首席教师。这是一场真正的学院派表演,教师在每一段舞蹈开始前都会用发音非常标准的英语对大家讲述舞蹈中的故事,并力图通过自己对演员的动作与表情的讲解让观众真正看懂婆罗门舞,这对外国观众来讲很有必要,但主办方却显然有点嫌她耽误时间,几次示意请她加快节奏。这场表演的舞者是一位自幼学习舞蹈、功底深厚的小姑娘,她的情绪表达虽然不及刚才那世事通达的中年女子,但舞台扮相好、动作张力十足,音乐节奏加快时她变化多端的手势如同蝴蝶穿花般在观众眼前往复穿梭,从手腕到脚踝的各个身体关节都能轻松自如地扭向不可思议的角度,把婆罗门舞的动作难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个随着音乐让眼珠与颈部同步左右错动的婆罗门舞中的常见动作,被她表达得分外俏皮。
 
(老师在向观众讲解毗湿奴第一化身神鱼玛特斯亚的故事。恶魔偷走了吠陀经,将吠陀经藏在了海底,毗湿奴化身为鱼去寻找吠陀经。最后除了找到吠陀经的下落之外,他还帮助人类的始祖摩奴从史前洪水中逃生。在几次三番考验过摩奴的善良与耐心之后,神鱼告诉摩奴洪水将至,让摩奴去打造一条方舟,并在方舟上保存各种植物的种子,神鱼最终将方舟拖到了安全的地方,于是摩奴成为唯一幸存的人类。这个故事与基督教中的诺亚方舟的传说是那么的接近,莫非这场洪水是确有其事吗?照片中舞蹈老师的这个手势代表偷走吠陀经的恶魔Hayagriva。)
 
    有幸观赏婆罗多舞是我们在南印度的一个意外的收获,无论是这舞蹈的舞台表现力还是博大精深的宗教背景都拥有令人着迷的魔力。在印度旅行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印度文化的广博为旅行者留下了充分的探索空间,如果旅行者留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循着任何一条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脉络去深入研究,比如舞蹈、宗教、瑜珈、建筑等等,总能寻找到类似的瑰宝。要是只在有限的假期里匆匆浏览,便挥一挥衣袖离去的话,记忆中对印度就只会留下脏乱差的印象。
    有两种不同的意象,我觉得可以用来概括在印度旅行的体验,其一是电影《印度之行》中拥有恐怖回声的马拉巴洞穴,在想象中这是个浪漫而又神秘的地方,可一旦走进洞穴中,却让人连一分钟都无法忍受;其二就是婆罗多舞,它代表着印度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并且展现了印度文化中最富古典美的部分,然而若是象我们一样仅仅观赏一场表演,却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中三味,所以说在印度的深入旅行注定会变成一场学习与修炼。
木吉他 于 2014-04-02 11:03:24 编辑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2 09:39:35
Post #185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默哈伯 ...
 
JadePan 离线 JadePan
木吉他 wrote:
这次没时间在此地住上几天是挺遗憾的,这是个让我印象极深的地方。

如果有机会去南印,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看看。
 
旧帖 2014-04-02 09:50:48
Post #186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默哈伯利布勒姆)
 
JadePan 离线 JadePan 有机会看到dance festival真的是很幸运。是的,印度很大的吸引力在于任何人都能看到她的不同面吧。如果我去印度,很有可能会去追寻下yoga的踪迹呵呵。
 
旧帖 2014-04-02 10:16:52
Post #187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默哈伯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JadePan wrote:
有机会看到dance festival真的是很幸运。是的,印度很大的吸引力在于任何人都能看到她的不同面吧。如果我去印度,很有可能会去追寻下yoga的踪迹呵呵。

好多人都是去学瑜伽的。
不过瑜伽培训班良莠不齐,其中也有骗子,得先看看口碑。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2 11:14:36
Post #188
二十一、众神之舞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默哈伯利布勒姆作为一个海滩度假地是非常合格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区餐厅都有海鲜供应,与吃了一路的鸡肉相比可口多了。我们在一家餐厅询问有没有螃蟹,老板说有,从后厨提出来几只便要给做成咖喱蟹,我连忙阻止,告诉他们只需要清蒸即可,我们自己可以按中国的方式调配蘸料搭着吃。结果这顿清蒸蟹相当失败,老板给里螃蟹大概在冰箱里冻了几个月,蟹肉都萎缩成肉糜了,还是本地的烤鱼比较好吃。
    餐厅的老板是个热情开朗的人,喜欢逗着孩子玩,我趁机向他咨询了一下从金奈回加尔各答的车票问题。当时我们购买的车票的订座状态已经变成了RAC,老板说RAC就代表着我们可以上车了,不过我们一家人只能共享一个铺位,我想这倒没什么关系,只要不耽误回国的航班就好了。

 
(卡拉姆地面画,在南印,多数印度教徒家都在门口的地面上绘制美丽的图案,我觉得这可能是从寺庙中的地画学来的。绘制卡拉姆采用的颜料包括面粉、姜粉、各色咖喱粉,色彩都是纯天然的。从宗教角度,卡拉姆能给家庭带来吉祥,家庭成员出入门户往往要对卡拉姆敬拜。)

(距离默哈伯利布勒姆16公里的蒂鲁加利昆多拉姆Tirukalikundram神庙位于高山上,从神庙中可俯瞰村庄和另一座神庙的塔门)
 
    离开默哈伯利布勒姆,我们即将前往旅行的终点金奈,我们会从金奈转乘两天时间的火车回到旅行的起点加尔各答,再搭乘航班回国。在默哈伯利布勒姆与金奈之间,我们还会先用一天的时间游历另一个印度教圣城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
    甘吉布勒姆古城中有几百座寺庙,据说早先的鼎盛时期寺庙的数量还曾上千。我向出租车司机指定了三座一定要到访的名寺,包括凯拉斯纳塔(Kailasanatha)、瓦拉达拉贾(Sir Varadaraja)和埃甘巴拉纳塔(Sri Ekambaranathar),这些寺庙的名字拼写出来就象一列小火车,我干脆不会读了,只能写在一张纸上拿给出租车司机看。
 
    凯拉斯纳塔寺庙是城市里最古老的寺庙,建筑形式很象默哈伯利布勒姆的海岸神庙,只见主殿高耸而不见塔门,这座寺庙仿佛经历过修整,院墙内侧一圈的砂岩石雕都非常完整,部分浮雕上还残留着古老彩绘的痕迹。

    瓦拉达拉贾是一座毗湿奴寺庙,而埃甘巴拉纳塔是一座湿婆寺庙,它们都属于最常见的南派印度教寺庙的形式。在南印走了一个多星期,我们眼中各家寺庙的塔门、石雕廊柱与黑乎乎的神殿内部看上去都差不多,已经分不出彼此了。
 
(瓦拉达拉贾神庙的廊柱神殿,殿中的核心位置设有一座方形祭坛,细心看的话,祭坛的底座是海龟的形象,这是毗湿奴的第二化身:海龟库尔马。毗湿奴骗阿修罗与众神明合作,一起以曼荼罗山为杵搅拌乳海以获取不死甘露,他自己化身为巨大的海龟,以龟背作为承受搅杵的支点。后来乳海中先后出现了包括不死甘露在内的许多宝物,最后一件出现的宝物是吉祥天女,她后来成了毗湿奴的妻子。阿修罗耍心眼方面完全不是毗湿奴的对手,不死甘露全被众神明分而食之,阿修罗干了最重最累的苦活却没得到丝毫好处。)
 
    在瓦拉达拉贾神庙,我想到阿朵被陌生人捏了一路的脸蛋,便立志也要去捏几个印度孩子,礼尚往来嘛。一进神庙的大门,我们便遇到了一对带着两个可爱小男孩的夫妇,我笑着向其中较小的孩子伸出了魔爪,那孩子非但没有躲避的意思,反而享受般地将一边的脸颊向我凑了过来,这一把真是捏得好爽。他的父母见了也十分欢喜,开心地与我们合影留念。
    有位五官端正一脸正气的僧侣走进了寺庙,他把自己的单车靠在一棵大树边,自己坐在树下乘凉,在他的背后,是画着印度宗教场合常见的红白条纹的墙壁,我印象中红色象征着吉祥,白色象征着纯洁,我觉得这场面蕴含了印度教的很多元素,很有寓意,便走过去请僧侣准许我为他拍摄照片。我刚刚举起相机,他喊我等一下,然后特意为我摆出了打坐的姿态,双眼直视镜头。即便我对印度教不甚喜欢,也必须承认,在他明亮而温和的目光中,自然透露出一股让我自惭形秽的信仰的力量。
谢过了僧侣,我向他请教在他额头上所画的三条红白相间的竖线的含义,他说在额头上画这种三竖线的都是毗湿奴派僧侣,如果额头上画三横线,则是湿婆派僧侣。这与我原本的猜测完全相反,我本以为三竖线是湿婆三叉戟的象征。
 

(圣与俗)
 
    埃甘巴拉纳塔神庙是甘吉布勒姆最大的寺庙,以高达60米的主塔门与寺庙内部的千年芒果树著称。寺庙内堂旁边专有个供人参拜芒果树的院子,里面的神圣芒果树据称有3500年历史,它有着四个指向不同方向的主要枝干,从每一个枝干上长出的芒果都有不同的形状的不同的口味。湿婆派信徒相信一位叫做Kamakshi的女神在这棵树下与湿婆大神举行了婚礼——不出意外,Kamakshi是Shakti女神的化身,而Shakti则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另一个名字。我觉得湿婆的家庭关系太乱了,由于湿婆是苦行者,不能摆出一副象克利须那那样的神妃上千的花花公子形象,所以原本南印度各地的土著女神在印度教中都只得解释为帕尔瓦蒂的化身。如同马杜赖城信奉的米纳克希女神一样,在湿婆还没有闯进南印把她强行娶走之前,Kamakshi原本应该就是甘吉布勒姆城的主神。
    围绕埃甘巴拉纳塔神庙主殿堂的走廊颇有气势,除了色彩稍逊之外,其他方面并不输给马杜赖的米纳克希神庙。我们正在围廊中一圈圈地步行,有位穿着白衬衫的老兄在一处神龛前用手指沾了些红色粉末,招手让我们过去,我知道他要为我们点Tilak,又称Kumkum,就是象征湿婆眉间的第三只眼的红点,在印度走出寺庙的人中不分男女每个人额头上都会有Tilak的赐福标志。
    我知道这位老兄肯定不是寺庙中的神职人员,因为南印度真正的神职人员都是赤裸上身的。
    我反复推辞,他却在嗔怪中反复坚持,仿佛我的拒绝是犯了天条。无奈之下,我只好任他在我额头上点了Tilak,然后他在毛毛和阿朵的额头上也分别点了Tilak,接下来自然是将手一摊,向我们要钱。
    毛毛递给他10卢比,他摇头不接,大概是嫌少,我又掏出20卢比,想着按每人10卢比总归不少了,可这位老兄却狮子大开口,问我要每人100一共300卢比。
    如果我们是初到印度不久,必会被这困局缠住难以脱身,甚至为此败坏了兴致,可如今我们已经周游印度将近50天,总不会让这点小事难住。
    接下来我的举动肯定完全出乎这位老兄的意料。
    我口中把“300卢比”几个字念叨了好几遍,然后好像受了惊吓一般突然醒悟,一把抱起阿朵转身狂奔,毛毛跑得稍微慢了一点,手上的10卢比被他一把抢了去。我们跑出了好几十米才在大笑中站住了脚。
 
    我们在甘吉布勒姆也拜访了一座较小的寺庙,这座寺庙给阿朵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这也是一座崇拜女神Kamakshi的寺庙,寺内倒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大型建筑,却有阿朵最喜欢的大象。
    一位驯象人带着一头高大的公象为前来朝拜的人们摸顶祝福。
    我们让阿朵自己把硬币递给大象,只见它灵巧地把硬币卷走,然后用鼻子在阿朵的头上点了两点,阿朵的表情既紧张又兴奋。从此以后,我们学大象的样子从阿朵手中捡走东西,然后再为阿朵摸顶就成了她至爱的一项游戏,在很久一段时间里乐此不疲。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2 17:31:58
Post #189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默哈伯利布勒姆)
 
敏哥-BroMin 离线 敏哥-BroMin LZ,速度更新啊!不能停哦!敏哥的好评分都给你了!
 
旧帖 2014-04-02 19:25:50
Post #190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默哈伯利布勒姆)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敏哥-BroMin wrote:
LZ,速度更新啊!不能停哦!敏哥的好评分都给你了!

谢了。
马上大结局。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3 08:36:04
Post #191
二十二、归去来兮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二十二、归去来兮

 
(火车经过一处高架桥铁路桥,桥下生活着一贫如洗的家庭,孩子们在污染的河水中嬉戏,这是他们的乐园。)
(在火车站向我乞讨的小乞丐) 

    把行李寄存在熟悉的豪拉火车站,我们为期50天的印度之行只剩下了最后的半天时间。
    在50天之内,我们绕次大陆的边界漫游了一圈,游历20座城市,现在又回到了旅行的起点加尔各答。
    在从金奈到加尔各答的火车上,我们用手上的RAC车票顺利地找乘务员补办了一个铺位,没出现三人挤一个位置的情况,所以在火车上休息得不错,在加尔各答的这个下午,还是有精力也有热情去市区逛逛的。
    我们决定用这段时间去参观著名的特蕾莎修女之家(Mother Teresa’s House)。
 
    在加尔各答打工的不少出租车司机都是外地人,问他们是否认识Mother Teresa’s House,他们总会点头称是,真开起车来简直是胡来。
    我们遇到的第一位出租车司机将我们丢到了随便一座无名的教堂,第二位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们在拥堵的市区兜了一大圈,一路找人打听,最终发现自己完全走错了方向,所以我们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才找到了特蕾萨修女居住过的那座不起眼的宅院,从外表看上去,那就是加尔各答的一座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楼房。
 
    从侧面的小巷走进院子,迎面便是一座特蕾莎修女的全身像,从修道院的中厅可以进入特蕾莎修女的灵堂,灵堂中满怀敬意特意前来祭拜的西方人络绎不绝,亦有一位皮肤黝黑、衣衫不整的本地穷苦流民,悲痛地跪在祭坛边,用他人听不到的低低的声音在向特蕾莎修女的灵魂诉说着什么。
    从某种角度讲,特蕾莎修女一生只是名普通的修女,她没有做过什么叱诧风云的惊天大事,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和“贫民窟圣人”。

    1937年,来自阿尔巴尼亚的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依照她平生的志向,正式成为了一名修女,此后她改名为“特蕾莎”,那时的特蕾莎修女已经在印度工作了多年。
    1947年印巴分治导致了加尔各答的大乱,这座城市成了暴力与疾病肆虐的恐怖地狱,在甘地老人为这座城市的和平而绝食抗争时,默默无名的特蕾莎修女亦在因贫穷市民所经受的苦难遭受着内心的折磨,她多次向梵蒂冈教廷申请在加尔各答以修女身份行善,终于获得了教皇的首肯。从此以后,特蕾莎修女脱去了传统的黑色修道服,换上了白色镶蓝边的类似纱丽的长袍,这套服装不仅伴她终生,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她所创办的“博济会”中所有修女的制服。从那时开始直到1997年病逝,特蕾莎修女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饱受贫穷、疾病折磨的社会底层民众。
    特蕾莎修女是个心思单纯朴素的人,复杂的事情她做不来,比如在博济会的创立阶段曾经遭遇过的印度媒体与普通民众的抵触,还有捐助她修建“和平之城”的洛根被指为骗子之后的公关危机,此类局面本是需要通过有条不紊的组织与策略来应对的,可特蕾莎修女所采取的措施却只是祈祷和等待。与这些错综复杂的工作相比,她更愿意亲手为垂死之人递上一杯水。她深信自己只是上帝手中的一支笔,她所践行的皆是上帝的意愿,因此,当她向教廷申请以修女身份行善、创立博济会的时候,她唯一的诉求方法就是一根筋地反复提出自己的诉求,直到获得教廷的批准。
    哪怕在特蕾莎修女故去之后,世人对特蕾莎修女的评价中也并非没有质疑,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中都有人认为博济会的很多垂死老人曾接受过秘而不宣的洗礼,还有人怀疑博济会获得的捐款有相当的部分流入了梵蒂冈教廷。不过与此相比,另外的事实是特蕾莎修女毕生身无长物,并且她希望身边的其他修女也做“贫穷者中最贫穷的人”;她与印度的穷人一样赤足而行,席地而坐;她建立的圣会帮助了无数无家可归的垂死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到了生而为人的尊严,还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孤儿获得了温饱、教育和新的家庭;为了不牵涉商业利益,博济会从未接受过集团、企业的捐赠;在特蕾莎修女的感召下,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在博济会中为贫寒者服务。
    与执意在善行中挖掘丑闻相比,也许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特蕾莎修女在选择走出象牙塔般的修道院,走上加尔各答的街头,走入贫民窟去面对四面八方向她伸过来的手,面对一幕幕惨痛的人间悲剧时,内心中拥有的执着和敢于承担的勇气。
    特蕾莎修女说过:
    “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蔽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
        你坦诚待人却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
        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高远;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在我们正要离开特蕾莎修女之家的时候,有一名修女摇响了召集祷告的铃声,于是修女们都停下手头的工作来到了院落中,她们虔诚地唱起了一首婉转悠扬的赞美诗。在特蕾莎修女之家参观的所有人都随之聚集,默默地注视着庭院中洁白的圣母像屏息肃立。赞美诗的旋律拂过了每一个人的心,在小小的寂静的天井中回荡着,如同纯净的天籁之音。
    圣母的目光,始终悲悯地低垂向人间。
    一名来自西方的青年偷偷抹去了噙在眼角的泪水,他走到圣母近前双膝跪倒,深深地低下了头,口中长久默祷着,那一刻,在场者无不动容。
    同样的时刻,我忽然想起了一路上那些曾经为我们提供过点滴帮助的人们,他们的形象被掩盖在印度大城小镇的乱七八糟、臭气薰天的街头,在我印象中日渐模糊。为什么我能清楚地记我们遇到过的所有的骗子和每一场骗局,却忽略了善良的人们,将善行视作理所当然呢?
    这当然不是印度的错,这是我的错。

    晚间,我们回到了豪拉火车站取行李,再过几个小时,我们的航班将告别加尔各答,返回到中国境内。
    我想再去豪拉大桥上走走,对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度做最后的告别。
    夜幕下的豪拉大桥仍然无比喧嚣,提着箱子的衣衫破旧的男人、头上顶着行李的穿纱丽的妇人,他们的脸上看不出悲喜,都急匆匆地与我擦肩而过。车道上黄色的出租车鸣着笛呼啸而过,搬运工人艰难地推着载有沉重货物的三轮车走在上坡路上。
    我沐浴在汹涌的人潮中,意识到今后自己大概难得再见到这般的嘈杂与混乱,并且一定会想念这般的嘈杂与混乱。印度之行并不象我出发之前设想的那样是单纯见识宏伟建筑的旅行,而是一场对这个独特社会的巡礼,是在人海中遨游碰撞、见识人心的旅程,路上遇到的每个人、每个故事,都是旅行经历中独一无二的部分,再也不可复制。
 
    在桥上,有个喝得醉醺醺的青年向我跑来,一把握住了我的手要与我聊天,他的同伴使劲拦着他,试图阻止他对我的骚扰。
    他聊天的方式仍然是纯粹的印度方式,从姓名开始,事无巨细地一直追问下去。这一次,我毫不调侃地耐心回答着他所提出的每一个无厘头的问题,直到他再也想不出什么问题可问了,在最后的最后,他问道:
    “那么......你喜欢印度吗?”
    我微笑着对他说:“我喜欢。”
木吉他 于 2014-04-03 10:17:22 编辑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3 08:39:01
Post #192
后记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后记
 
    这份后记并非只为印度旅行而作。
    自从2013年的夏季,我以往的平稳生活被彻底打破,我与家人从瑞士、美国、墨西哥、危地马拉到印度一路走来,看到了世界上最富裕与最贫穷的国民,最舒适与最卑微的生活,也看到了最优雅与最污浊的环境,虽然这并不是一口气游历数十个国家、环游世界的壮举,但我仍怀着珍视与怀念之情来记录着旅行中的每一个脚印。
    我是个普通的背包客,所谓普通的意思是我不会把预算压缩到极点,以最苛刻的穷游方式来进行旅行中的苦修,也不会挥霍无度地去追求舒适的食宿条件,并且由于阖家出行,我将旅行中的安全始终放在首位,从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冒险。所以我想,我记录下的故事尽管缺少详尽的旅行攻略,应该也还是能够对与我一样普通的旅行者提供些许帮助的。
    对我自己而言,写下长达数十万字的游记即是保存了这段肆无忌惮的旅途生活的原貌,并且也帮助我记录下了我与家人难得的朝夕相处的一段时光,这让站在人生一处重要的转折点的我感到弥足珍贵。
 
    其实走上旅途并不难,也并不需要太多的勇气,然而要记得出发时的初衷,并最终与旅途中路遇的他人的生活告别,回到自己的生活,却是格外的困难。
    在2013年6月的一天,我与老板最后一次在咖啡馆长谈,在聊过了职场上的过往种种之后,老板问我:
    “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
    “我想,既然现在有充分的时间,还是应该去做一些以前一直想做却没有机会去做的事。”
    “好啊。”老板说:“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选择。”
    我继续说: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在40岁到来之前,不管职业上处于什么状况,都要离开职场一段时间,去世界各地旅行,现在这个愿望算是提前实现了。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情况,要我真放下持续了十几年的工作,恐怕还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行。我想我最多会在外面走上半年吧,然后就回来继续找工作。”
 
    2014年3月,我来到一家同业公司拜访故友,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今后的职业方向踩点。
    当我迈进了这家公司的门,便有一股熟悉而又陌生的职场气息扑面而来。
    在一个个狭窄的格子间里,有一种被称作“白领”的奇异生物,他们从来都满足于圈养的生活,善于在同类之间讨论公司内外的八卦,喜欢对新来的公司高管评头品足,看起来好像都处于同一战壕,可内心里却一边小心翼翼地规避着雷区,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一边貌似满不在乎地向金字塔的顶端一寸一寸地匍匐前进。
    他们的生活与喜怒哀乐全在格子间组成的迷宫中兜兜转转,这迷宫大到没边,大到几十年也走不出去,又或者设计迷宫的人根本就忘记了应该为迷途者预备个出口。
    我已经远离这个世界将近一年了。
    在我走上旅途的前两个月,职场上的得失经常让我在睡梦里咬牙切齿,后来这样的梦逐渐消失了,我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彻底的忘怀。
    我在美国的惬意的大森林中露营的时候,曾经深深的怀疑过自己是否还能重新适应职场,但就在我再次看到格子间迷宫的那个瞬间,我已经了解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必然还将在西装与领带的武装下继续过着人五人六的生活。
    依依惜别总是有的,但每个人在多数的时间只能做应该做的事,而非喜欢做的事,总不能把间隔年变成了间隔人生。
 
    好吧,我来了。

(全文完)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3 10:10:35
Post #193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JadePan 离线 JadePan 依依不舍。这是我跟着楼主看完全文的感受。

但我知道,就如楼主所说“我们在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做应该做的事情,而非喜欢做的事情。” 楼主已经回归了,我应该会时常回来看看。你的文字,算是促进我自身思考的一部分。

谢谢楼主的文字,图片,及其间对家人、世间的浓浓情意,对人生和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PS. 上面那张妇女坐成一排的照片很有趣,神情个个都不同,抓拍的真好啊。特瑞萨嬷嬷那段很感人。
 
旧帖 2014-04-03 10:44:04
Post #194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 ...
 
bigbig 离线 bigbig 与家人共度这样一段在路上的时光,真的太赞了!这句“间隔年不应成为间隔人生”真的很有见地~好文好图,值得好评!
 
旧帖 2014-04-03 11:45:59
Post #195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wendy木木 离线 wendy木木 看楼主的文字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旧帖 2014-04-03 13:00:58
Post #196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JadePan wrote:
依依不舍。这是我跟着楼主看完全文的感受。

但我知道,就如楼主所说“我们在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做应该做的事情,而非喜欢做的事情。” 楼主已经回归了,我应该会时常回来看看。你的文字,算是促进我自身思考的一部分。

谢谢楼主的文字,图片,及其间对家人、世间的浓浓情意,对人生和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PS. 上面那张妇女坐成一排的照片很有趣,神情个个都不同,抓拍的真好啊。特瑞萨嬷嬷那段很感人。


感谢一路陪伴,写帖的时候,知道每一部分都一定会有回应是很好的,为我增长了不少信心。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3 13:01:37
Post #197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bigbig wrote:
与家人共度这样一段在路上的时光,真的太赞了!这句“间隔年不应成为间隔人生”真的很有见地~好文好图,值得好评!

感谢您的好评。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3 13:22:00
Post #198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wendy木木 wrote:
看楼主的文字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感谢好评。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3 15:32:08
Post #199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armor853 离线 armor853 似乎是lz的间隔年全记录幂幂中完成了我个人的某些梦想,又或是一些事物大家的看法相近,对lz的很多见解深有同感,谢谢分享!
 
旧帖 2014-04-03 16:13:49
Post #200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 ...
 
刘小康 离线 刘小康 没啦?就这样没啦?我刚出去买的爆米花呢......间隔人生还需努力啊

----------------------------------------
手持三尺剑,仗剑走天涯,与子共相伴,梦里醉江南

 
» 城市 » 北京 » 精华和推荐 »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862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