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位置 异域之旅 / 北京 / 小驴在野 / 远方的家 » 城市 » 北京 » 精华和推荐 »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862
旧帖 2014-03-28 12:20:29
Post #151
十八、他们和我们的信仰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十八、他们和我们的信仰

十八、他们和我们的信仰


(铁路线上的随拍)
 
    我们都乘坐在一列单向行驶从不停歇的列车上,窗外一切皆呼啸而过,一如挽留不住、来不及痛惜便已逝去的过往,而貌似遥远的未来,不经意间便会到来,或快或慢,终点也会到的,最终,你会不会发觉自己虚度了荒堂的一生。
    少年人看未来,但觉时间无穷无尽,而生命即将逝去时回首往事,一切只在瞬间。
    我难以想象自己在未来将如何面对衰老,当身体机能日渐衰退,当我对自己这副躯壳产生了厌倦,当生活中再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冒险,当美好年华都成为了模糊不清的追忆,当朋友越来越少,当我被排斥在年轻一辈的世界之外,我该拿什么来对抗生命的逝去?
    对多数人来讲,死亡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慢到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慢到人们会忘记死亡的存在。人们做许多决定时,潜意识中都是以自己将会活到天荒地老为前提,只有个别的时刻,受个别事件触动,我们才会想起原来死亡必定是人生的终局。我有时会去想象,终点到来之前,如果身体上插满了维持生命的管子,睁开眼时唯一可见的是雪白的天花板,连翻个身都需要他人协助,内心中的不甘、绝望与恐惧是多么令人悲哀。到那时,即使身边围满了至爱的亲人,然而接下来的路,却只能自己一个人孤独无助地走下去。
    并且,接下来的路通向何方呢?
    在少年时代经历了十几年唯物主义教育之后,我们理应相信,接下来的路通向虚无,通向幻灭。然而,这答案是我们能够承受的么?
    我曾经就神创世纪的可能性与一位基督教徒展开过激辩,最终他说不服我,转而问我说:“如果你不信神,那么你有什么信仰呢?”
    “有啊,我信仰科学”。
    我自认为这是个既有面子又妥帖的答案,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觉,这个答案简直荒唐透顶,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超级计算机在不停运转了700多万年后,对生命、宇宙和一切事物的终极答案推算为“42”这个冷冰冰的数字一样可笑。尽管科学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战无不胜地发展至今,可科学之擅场只在于解释这个世界的规律,而从来不会关注和抚慰人的内心。是科学告诉我们,生命的终点是虚无与幻灭,但科学无法帮助我们去学习该如何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而信仰却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科学与信仰根本是两条平行线,科学关乎头脑与思维,信仰关乎内心与灵魂,没有信仰,灵魂又何以依附呢?
 
    我认为所有的人都需要信仰,如果有人不需要,那说明他只是尚未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从上古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填补了世界上多数人对信仰的渴求。
    我一直认为宗教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两层问题,如何解释世界与自然的神秘,以及如何解释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第一个层面,宗教在与科学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在这个层面,科学所依靠的优势在于科学是可以被证明的。而在第二个层面,宗教却始终牢牢占据着世界上多数人的心灵,宗教让人们学会接受生命的过程,也学会接受生命的结束。在这个层面,宗教的优势恰恰在于宗教是不需要被证明的。
    宗教可能不是真理,或者说在互相矛盾的世界各种宗教当中,多数不是真理,但信仰宗教的人却因为相信宗教带来的终极答案,而不必再去猜测与怀疑,他们得以卸下了重担。所以说对于转瞬即逝的生命个体来说,有时候真理并不如它所看上去的那么重要。
 
    印度毫无疑问是宗教大国,宗教在印度的历史上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根本的作用。
    西方世界的嬉皮年代,无数享受着富足却感受不到幸福的青年人抛却物质繁华来到了印度,他们眼中的印度无比贫瘠,人民却能生活得欢乐无穷,与冷漠无情的资本世界相比,这其中必然有着更贴近人类本质的奥秘。于是嬉皮士们跟从玄学大师和精神导师的指引修行,将自己打扮成苦行僧的样子,追求精神世界的解脱,后来这批青年人多数都迷失在迷幻剂与酗酒纵欲中无法自拔,这与他们来到印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事实是,垮掉的一代只看到了印度人民贫穷而安乐的表象,一厢情愿地将印度想象为精神世界的理想国,却忽略了支持这表象的原因是在其他任何国家和文化背景中根本无法复制的。
    时至今日,印度有着世界最为悬殊的贫富差距,人民却和过往的几百上千年一样,依旧生活得欢乐无穷,能够解释这现象的根源其实很明显地指向了对这块次大陆影响最深的宗教——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流宗教中少有的、完整地融合与沿袭了上古神话的宗教。印度诸神之间、诸神与人类、阿修罗之间相互交织的神话故事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可想而知,印度教徒崇拜起他们的神明来一定是非常过瘾的,他们必然从小就对大神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欲罢不能,那感觉与追星族或有相通之处。好比我中华的原始宗教如果得以发展,大家都会去信仰盘古、女娲、夸父,也会是件特别好玩的事。
    印度教中,对生命过程做出的核心阐述是轮回,这个概念在东方影响巨大。轮回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是理所应当的常识,就像大家知道苹果脱离了果树便一定会落在地上一样的笃定。因此,印度教徒的人生宛如一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这辈子如果好好干,下辈子将有机会升级成高种姓;万一这辈子演砸了也没关系,死后还能满血复活再接再厉。轮回与种姓制度就这么在印度社会结合得天衣无缝,共同为底层民众编织了一幅关于来世幸福的完美画面,自然而然地,苦修今生以求来世就成了印度人民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既是任何统治者都愿意看到的局面,也是当初雅利安人在印度大力宣扬婆罗门教的用意。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28 12:23:03
Post #152
十八、他们和我们的信仰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实话说,我不欣赏印度教,原因之一在于上面说到的,印度教毁灭了信徒今生追求幸福的信念;原因之二,是印度教公开宣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比如男女之间、种姓之间等等;原因之三则相对藏得比较深:印度教一向推崇为求善念不计恶行,这导致在印度民众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比比皆是。比如说,我们此前在北印度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大小骗局,虽然并没被骗去几个钱,可骗子的密度之大却让人无法相信这些骗局都是孤立的偶然事件。听说与印度商人做过生意的外贸企业个个都有一把辛酸泪,那些不法奸商才是印度人中的大骗。
    在目的与手段的问题上,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阐述得最为清晰。
 
    《摩诃婆罗多》有着贯穿四代人的时间线索和支线庞杂的故事结构,书中一众英雄的命运扣人心弦,并且《摩诃婆罗多》从不回避人性的复杂,不似许多古典著作那样简单地用善与恶来为书中角色分别贴上标签。故此我对《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非常喜爱。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重点是表现一场命中注定的惨烈战争——俱卢之战,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说不定象黄帝与蚩尤之战一样确有其事,因为印度古代的历史总是与神话掺杂在一起,印度人在写历史的时候不怎么忠实于事实,而是更倾向于讲故事,让人真假难辨。
    在婆罗多王族的嫡系后裔中有两位兄弟——持国与般度,持国是个盲人,所以般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王位的继承人,可般度却因为一位圣人诡异的诅咒而早死,持国就此成了国王。
    般度膝下有五位王子,其中最著名的英雄是大儿子坚战与三儿子阿周那,按照传说般度五子其实分别是五位神灵的子嗣,此外般度五子的母亲另生有太阳神的儿子迦尔纳,辗转被一名普通的车夫收养为儿子。持国那边竟然有以大儿子难敌为首一百个儿子。般度五子与持国百子自幼跟随宫廷中的成名英雄毗湿摩(不是毗湿奴)与德罗纳习武,个个都有一身好本事。不过般度五子历来与持国百子不合,彼此怀恨在心。后来难敌终于决定下手铲除般度五子,却被般度五子逃脱了纵火焚烧宫殿的阴谋,带着母亲隐姓埋名地生活在森林中。
    一次,邻国木柱王为自己的美貌女儿黑公主比武招亲,般度五子也前去参加,在比武现场与克利须那相识并结为好友。这位克利须那我曾在前文中提到过,他是毗湿奴的化身,人间摩度罗国的王子。比武招亲的规定项目是射箭,擅长使用弓箭的阿周那技压群雄,从众多王子与贵族中胜出,从而赢得了黑公主。
    阿周那跑回家中兴奋地向母亲喊道:“我在比武中获胜了,赢得了珍贵的奖品。”
    母亲不经意地说:“你们兄弟之间,不管赢得什么奖品都要记得分享哦。”
    于是般度五子特别听话地共娶了黑公主,从此他们与母亲一起过上了非常六加一的生活。
 
    由于般度五子迎娶黑公主后名声大噪,持国也就知道了他们的下落,非常欣喜地请般度母子回国,并划给他们城市与土地,容其建国。不甘心失败的难敌又生诡计,通过掷骰子两胜坚战,生性犹疑的持国也默许了儿子的举动,导致坚战兄弟再次隐姓埋名流亡十二载,依照约定,到第十三载时可以结束流亡,但仍不能向任何人暴露身份。
    流放期间,阿周那独自前往喜马拉雅山苦行,他在那里见到了湿婆大神,被湿婆授予一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后般度五子一直客居他国,就在兄弟许诺的流放期将结束的时候,难敌的军队侵入了他们所在的国家,在开始流放第十三载结束后的黎明,阿周那向难敌的部队放出了如雨的神箭,预示着般度与持国两族之间决定命运的大战已迫在眉梢。
    备战期间,难敌与阿周那同时来到克利须那所在的多门岛向他求助,克利须那将自己本人与自己的军队分开,让两人分别挑选,结果阿周那选择了克利须那,而难敌得到了克利须那的大军,克利须那作为阿周那的战车驭手和坚战阵营中的军师参与了战争。
 
    战场摆在持国百子所在的俱卢城之野,双方部队临阵时,阿周那在战车上放眼敌营,只见与自己对垒者尽是心底牵挂的兄弟好友、父辈师长,前尘往事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他自觉无法与这些自己深深关爱的人们为敌,更不忍取其性命,于是神弓坠地,万念俱灰,宁肯自己失去性命也不愿再参与战斗。
    克利须那见好友失去了战斗的决心,便在阵前显出毗湿奴的真身,对阿周那以《薄伽梵歌》相劝。这段长长的诗歌由于深入地阐述了印度教的奥义和瑜伽修行的正道,又兼是由大神毗湿奴亲口传授,后来独立成章,成为了在印度教徒中流传最广的宗教经典。
    《薄伽梵歌》中说道:
“......
圣贤不忧死者,不为存者悲怆。神明未曾不存,众生亦是一样。
灵魂寄宿形体,智者不应迷惘。
人与物境接触,才知寒暑暖凉。感觉来去无常,智者等同喜伤。
触境不增烦恼,如此方可久长。无中不能生有,有亦不生无常。
不灭遍及一切,永恒永无毁亡。
宿人体之灵魂,永恒长存不朽,替天英勇作战,灵魂无死无伤。
并非灵魂杀生,灵魂亦不被杀,灵魂不生不灭,形体世世毁亡。
凡人不知此理,故而贪生怕死,圣者知灵永存,仅是旧换新裳。
灵魂万劫不灭,永是亘古长存。
人若明了此理,永无忧愁感伤,灵魂虽宿人体,却不会受杀伤。
对于芸芸众生,不必忧愁悲怆,生死自有定数,只管勇猛前闯!
......
偶然遇到战争,便是通天门敞。这是正义之战,切莫将罪承当。
你若临阵不战,不仅失责败名,恶名到处流传,比死更加讨厌。
勇士皆会认为,脱逃是因胆怯,平素受人敬仰,落得人人轻蔑。
敌人也会毁谤,流言蜚语中伤,还会失去众信,那时苦闷难当。
战士应无畏惧,接受战争洗礼,要么升入天堂,要么胜获大地。
等同看待胜败,等同看待得失,勇敢向前战斗,莫要招致祸殃!
 
......”
    在克利须那的教导之下,阿周那才重新拿起了武器准备投入战斗。
 
    残酷的战斗开始了。
    难敌阵营中的第一任指挥官是德高望重的老英雄毗湿摩,在他的率领下,九日之内般度族的军队死伤无数。克利须那向阿周那献计说有名战士前世身为女人,那时她与毗湿摩有隙,誓言要转世复仇,今生她与一名药叉互换了性别才以男人身份参战。以毗湿摩英明神武的英雄身份,是不肯与这前世的女人为敌的,你可躲在此人身后暗箭伤了毗湿摩的性命。阿周那依计而行,与众武士躲在那位叫作束发的转生女子身后连施暗箭,毗湿摩果然因维护身为刹帝利的骄傲中箭,被射成了刺猬,临死前,他躺在箭床之上,唤来了自己的得意门生阿周那,请阿周那再以三只利箭支起自己的头颅。待太阳北行之时,拒绝救治的毗湿摩带着荣耀辞别了人世。
    接替毗湿摩第二任指挥官是武功卓绝的德罗纳,这位善战的武士正是当初向阿周那传授箭法的师长,在战场上无人可敌。在濒临溃败之际,克利须那又冒出个坏主意,差人杀死了一头与德罗纳之子马勇同名的战象,然后便在乱军散布流言,谎称“马勇战死了!”德罗纳闻听后询问般度五子中最恪守正道、从无谎言的坚战实情是否如此。坚战回头看了看大象的尸体后说:“对,马勇的确实战死了”。德罗纳闻听儿子的死讯后瞬间崩溃,扔掉武器放弃了战斗,被般度阵营的一员大将一刀斩首。此刻坚战由于生平第一次出言欺诈,他一贯高傲地悬浮于空中的战车瞬间坠落尘埃。
    难敌任命的第三任指挥官是太阳神之子迦尔纳,他也是般度五子的同胞兄弟,只是自幼被母亲抛弃,由一名低种姓车夫抚养成人,除了母亲,无人知晓他的王子身份。想当年般度五子仍在宫廷中生活的时候,迦尔纳曾向其中武艺最好的阿周那发出比武挑战,但阿周那见他出身卑贱,不屑与之比试,而难敌却爱惜迦尔纳的本领,当场封他为王,委以重任,从此迦尔纳感怀难敌的知遇之恩,彻底与般度五子决裂,尤其对阿周那怀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在战场上,阿周那与迦尔纳展开一对一的对决,两人战了许久,仍是势均力敌不分胜负。迦尔纳的战车偶然陷入了泥沼,他希望阿周那答应自己恪守正法,等他拔出车轮后再战。关键时刻缺德冒烟的克利须那怂恿阿周那趁此时机一箭射死了书中最大的悲剧英雄迦尔纳。
    到了大战的第十八天,难敌再也无力抵挡般度五子的进攻,兵败如山倒。般度兄弟中的老二怖军向难敌提出以杵战决斗,又是克利须那让阿周那提示怖军违背杵战的规则攻击下身,结果难敌被砸断了腿,在重伤之中死去,临死前还大骂克利须那是个卑鄙小人。
    俱卢之战结束后,双方部队全军覆没,婆罗多王族血脉遭受了灭顶之灾。难敌方面,持国百子全部战死,只剩马勇等三人;坚战阵营中,般度五兄弟虽然幸存,但他们的后代几被斩尽杀绝,惨烈的胜利之中亦殊无喜悦。持国的王后,也是般度五子的婶婶看到战场上的惨状后怒火中烧,她诅咒克利须那的族人也将遭此大难。多年之后,克利须那的雅度族人在一次集会中醉酒自相残杀以至于亡族灭种,果然应了当初的诅咒。克利须那本人在一棵树下打坐时,被一名猎人误以为是雄鹿一箭射死。
    般度五子在大战之后执掌国家三十余年,坚战作为国王,始终生活在对以卑鄙手段取得战争胜利的自责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曾经叱诧风云的阿周那渐渐英雄迟暮,又遭受克利须那的死亡的打击,有日在街头打抱不平,竟被几个武艺平庸的流氓痛打一顿。他们终于决定放弃了身份地位财势,与黑公主一起再赴喜马拉雅山朝圣,除了坚战,年老气衰的其他兄弟与黑公主都在雪山的征途中一一倒下死去,最后坚战被因陀罗神接入天庭,在那里与自己的兄弟们以及在俱卢之战中死去的众英雄重逢。
 
    克利须那在俱卢之战中的言行,放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看起来是极度令人不齿的,宋襄公若在天有灵,读了《摩诃婆罗多》能被克利须那气活过来,然而他在印度却是大神的化身,万众的偶像。克利须那种种行为的内在逻辑是:只要为了正义的目的,不必拘泥于“正法”,抓住一切机会击败恶敌才是更大的“正法”,何况灵魂不灭,取人性命只是教人脱离肉体的束缚,算不得罪恶深重的恶事。
在印度神话传说中,类似的正义一方以诈取胜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觉得印度的商人与骗子亦充分地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所以在他们的认知当中,便根本不以谎言为意了。
 
    那么与他们相比,我们的信仰又如何呢?
    大家都在说中国人缺乏信仰,可要我说的话,如果你打算了解中国人的信仰,一定得先认识认识老张。
木吉他 于 2014-03-28 22:01:27 编辑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28 12:24:34
Post #153
十八、他们和我们的信仰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老张是我在一次国内的火车旅行中同车厢的乘客。
    其实你肯定也见过老张,在旅途中、职场里、街头上,你经常能够看到老张的身影。
    老张四十余岁年纪,看上去世故而圆滑。
    老张面热,见到我第一面便称兄道弟如故友重逢。
    老张善饮,我与他对饮,他嘴上虽然说着“随意”,可我要是喝少了他必然冒出诸多不满。
    老张喜欢夸夸其谈,他需要永远占据着谈话的主导权,若是聊天的话题偏向了他不熟悉的领域,他会用几句话再把话题勾回来。
    老张口中的自己永远是单位的顶梁柱,别看职位不高,可顶头上司遇事都会向他打听消息,要不是老张撑得住,企业早就黄了。
    老张距离上层社会还很遥远,却对政治局常委、各省一把手的名字与典故了如指掌,说起来都像是自家亲戚。
    老张说起官员的贪腐来貌似痛心疾首,其实眼神里全是羡慕。
    老张神秘地对我说,他的堂哥在某省党委秘书处担任要职,攀得上通天的关系,若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给他打电话。
    老张对我竟然没什么能用得着他这层过硬关系的地方感觉不可思议,仿佛大大地失了面子,打心眼里失望和愤愤不平。
    老张在深夜的火车上找不到可以聊天的对象,便跑去调侃车厢里的女乘务员,我想老张平素在餐厅里吃饭,恐怕也常找服务员的麻烦,不为别的,只为提醒对方我们的身份大不一样。
    老张是关系的信徒,是关系的掮客。
    老张如有足够的智商,必定能在企业中呼风唤雨。要是他再有足够的城府,那么老张就会是我们这个社会之栋梁。
    老张们对“关系”的无上崇敬,正反映了我们信仰的核心部分——永恒的实用主义,所以我们的信念与原则总是随着利益的驱动而与时俱进。
 
    很多人会把我们普遍信奉实用主义的原因归纳为现代社会体制破坏了原有的宗教传统,其实不然,中国人对实用主义的信奉自古皆然。
    中国自古便称有儒释道三教,三教当中佛教是舶来品,而正经发源于中国的儒与道,历来都是不重视修什么来世的。儒教在我看来根本算不上宗教,因为所谓儒教重视的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而从来没打算去解释世界与生命的奥秘,没有典型的神灵崇拜,也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道教是宗教不假,可道教一向讲究修现世而不修来世,修道的终极目标是在今生便得成仙。所以之所以自古信奉儒与道者,大体上都是因为这两教能为自己今生带来利益:一个学好了能在世俗社会出人头地,一个万一蒙准了没准能长生不老。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曾繁荣一时,到宋代以后逐渐衰落,我觉得这并非偶然。中国人自古就不怎么相信来世,也没有成体系的相信过天堂、地狱等死后世界。到了今天,佛教大概还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不过佛教徒的数量谁也说不准,并且佛教徒的定义也很模糊。佛教不象基督教那样有受洗仪式作为入教标志,而中国人要是进入大寺参观,得有一半都会在佛祖面前跪下念叨几句,可你不能说这些都是佛教徒吧?再比如大年初一到庙会抢着烧头香的香客,能算作佛教徒吗?多数香客是对佛有事相求的时候才去礼佛,做官的求官运亨通,经商的求财源滚滚,未婚的求姻缘,已婚的求子,所求之事灵验的话再回寺庙还愿,这就好比公然比向佛行贿,还扬言说贿金只是前款,事成之后必有重谢,至于佛法修习——那是和尚的事。中国有些寺庙倒也因势利导,既然你不愿意修行,我就替你修行,你是不是佛门弟子并不重要,你愿不愿意供奉才重要。
    较晚进入中国的天主教与基督教呢?每个星期天上午,你走进任何一所中国的教堂去看看就一目了然了。来听布道的教徒中,老年人、得了重病的人、残疾人的比例极高,换句话说,生活中一帆风顺,既没有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也没有历经不幸者,多数不肯拜服在基督的面前。
 
    连宗教这原本形而上的东西都能染上浓浓的实用主义色彩,那么实用主义在中国社会的走俏还有什么疑问么。
    掌柜的,您给烫壶好酒,再切二斤信仰。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28 16:15:30
Post #154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 ...
 
pennypeng1983 离线 pennypeng1983
木吉他 wrote:
老张是我在一次国内的火车旅行中同车厢的乘客。
    其实你肯定也见过老张,在旅途中、职场里、街头上,你经常能够看到老张的身影。
    老张四十余岁年纪,看上去世故而圆滑。
    老张面热,见到我第一面便称兄道弟如故友重逢。
    老张善饮,我与他对饮,他嘴上虽然说着“随意”,可我要是喝少了他必然冒出诸多不满。
    老张喜欢夸夸其谈,他需要永远占据着谈话的主导权,若是聊天的话题偏向了他不熟悉的领域,他会用几句话再把话题勾回来。
    老张口中的自己永远是单位的顶梁柱,别看职位不高,可顶头上司遇事都会向他打听消息,要不是老张撑得住,企业早就黄了。
    老张距离上层社会还很遥远,却对政治局常委、各省一把手的名字与典故了如指掌,说起来都像是自家亲戚。
    老张说起官员的贪腐来貌似痛心疾首,其实眼神里全是羡慕。
    老张神秘地对我说,他的堂哥在某省党委秘书处担任要职,攀得上通天的关系,若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给他打电话。
    老张对我竟然没什么能用得着他这层过硬关系的地方感觉不可思议,仿佛大大地失了面子,打心眼里失望和愤愤不平。
    老张在深夜的火车上找不到可以聊天的对象,便跑去调侃车厢里的女乘务员,我想老张平素在餐厅里吃饭,恐怕也常找服务员的麻烦,不为别的,只为提醒对方我们的身份大不一样。
    老张是关系的信徒,是关系的掮客。
    老张如有足够的智商,必定能在企业中呼风唤雨。要是他再有足够的城府,那么老张就会是我们这个社会之栋梁。
    老张们对“关系”的无上崇敬,正反映了我们信仰的核心部分——永恒的实用主义,所以我们的信念与原则总是随着利益的驱动而与时俱进。
 
    很多人会把我们普遍信奉实用主义的原因归纳为现代社会体制破坏了原有的宗教传统,其实不然,中国人对实用主义的信奉自古皆然。
    中国自古便称有儒释道三教,三教当中佛教是舶来品,而正经发源于中国的儒与道,历来都是不重视修什么来世的。儒教在我看来根本算不上宗教,因为所谓儒教重视的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而从来没打算去解释世界与生命的奥秘,没有典型的神灵崇拜,也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道教是宗教不假,可道教一向讲究修现世而不修来世,修道的终极目标是在今生便得成仙。所以之所以自古信奉儒与道者,大体上都是因为这两教能为自己今生带来利益:一个学好了能在世俗社会出人头地,一个万一蒙准了没准能长生不老。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曾繁荣一时,到宋代以后逐渐衰落,我觉得这并非偶然。中国人自古就不怎么相信来世,也没有成体系的相信过天堂、地狱等死后世界。到了今天,佛教大概还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不过佛教徒的数量谁也说不准,并且佛教徒的定义也很模糊。佛教不象基督教那样有受洗仪式作为入教标志,而中国人要是进入大寺参观,得有一半都会在佛祖面前跪下念叨几句,可你不能说这些都是佛教徒吧?再比如大年初一到庙会抢着烧头香的香客,能算作佛教徒吗?多数香客是对佛有事相求的时候才去礼佛,做官的求官运亨通,经商的求财源滚滚,未婚的求姻缘,已婚的求子,所求之事灵验的话再回寺庙还愿,这就好比公然比向佛行贿,还扬言说贿金只是前款,事成之后必有重谢,至于佛法修习——那是和尚的事。中国有些寺庙倒也因势利导,既然你不愿意修行,我就替你修行,你是不是佛门弟子并不重要,你愿不愿意供奉才重要。
    较晚进入中国的天主教与基督教呢?每个星期天上午,你走进任何一所中国的教堂去看看就一目了然了。来听布道的教徒中,老年人、得了重病的人、残疾人的比例极高,换句话说,生活中一帆风顺,既没有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也没有历经不幸者,多数不肯拜服在基督的面前。
 
    连宗教这原本形而上的东西都能染上浓浓的实用主义色彩,那么实用主义在中国社会的走俏还有什么疑问么。
    掌柜的,您给烫壶好酒,再切二斤信仰。

一页页看完了。看到最后忍不住说一句。
其实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在天朝是和国外教义不同的。。
他们有一个管理机构叫爱国会。
有一些东西是被阉割了的
那么不要对他苛求太多。
毕竟教会要信徒
没有信徒,教义就无法宣扬。


如楼主所说:“来听布道的教徒中,老年人、得了重病的人、残疾人的比例极高,”
这种情况在小城市或者二线城市确实是如楼主所说,很大占比都是老年人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如深 广 上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是信徒的。
当然我也不否认这部分信徒很多如楼主上面所说的老张。。。都是带有各种目的入教或入会的
城市经济越发达。好像年轻人接受信仰的普及度相对要高一点

我也觉得人不能没有信仰。所以我也信了教。
信教不是为了信而信。只是为了自己的心有一个寄托。有一条底线。我顶多算是一个不算虔诚不合格的信徒吧
pennypeng1983 于 2014-03-28 16:31:14 编辑
 
旧帖 2014-03-28 16:24:49
Post #155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窟)
 
pennypeng1983 离线 pennypeng1983 从尼泊尔的微笑开始看楼主。真有才!
 
旧帖 2014-03-28 16:58:48
Post #156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窟)
 
armor853 离线 armor853     我曾经就神创世纪的可能性与一位基督教徒展开过激辩,最终他说不服我,转而问我说:“如果你不信神,那么你有什么信仰呢?”
    “有啊,我信仰科学”。
    我自认为这是个既有面子又妥帖的答案,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觉,这个答案简直荒唐透顶,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超级计算机在不停运转了700多万年后,对生命、宇宙和一切事物的终极答案推算为“42”这个冷冰冰的数字一样可笑。尽管科学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战无不胜地发展至今,可科学之擅场只在于解释这个世界的规律,而从来不会关注和抚慰人的内心。是科学告诉我们,生命的终点是虚无与幻灭,但科学无法帮助我们去学习该如何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而信仰却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科学与信仰根本是两条平行线,科学关乎头脑与思维,信仰关乎内心与灵魂,没有信仰,灵魂又何以依附呢? 



从尼泊尔的微笑一路看来,看到上面这些,不得不顶一个。
 
旧帖 2014-03-28 17:16:52
Post #157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 ...
 
bigbig 离线 bigbig 夫妇俩能带上小孩去趟印度,除了说楼主您勇气可嘉之外,都不知道该讲什么silly
话说我是看完新鲜热辣的北美和印度的“间隔年”系列之后再去看您旧时尼泊尔的贴,感觉楼主的摄影技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尼泊尔的贴只能跳着看下去~哈哈
 
旧帖 2014-03-29 10:30:42
Post #158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pennypeng1983 wrote:
一页页看完了。看到最后忍不住说一句。
其实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在天朝是和国外教义不同的。。
他们有一个管理机构叫爱国会。
有一些东西是被阉割了的
那么不要对他苛求太多。
毕竟教会要信徒
没有信徒,教义就无法宣扬。

这位弟兄,爱国会这东东我是知道的,听说爱国会对各宗教态度也是很不一致,比较偏坦佛教。
我木有苛求基督教什么,对各种宗教我都是心怀敬意的,只是觉得国人无论信奉什么,都普遍抱有特别现实的目的。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29 10:32:29
Post #159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bigbig wrote:
夫妇俩能带上小孩去趟印度,除了说楼主您勇气可嘉之外,都不知道该讲什么silly
话说我是看完新鲜热辣的北美和印度的“间隔年”系列之后再去看您旧时尼泊尔的贴,感觉楼主的摄影技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尼泊尔的贴只能跳着看下去~哈哈

尼泊尔的照片那么糟吗?我很久没回头去看看了。
这两年的进步倒还是很明显,往往两三个月以前的照片我就看不上了。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29 10:39:13
Post #160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从尼泊尔的微笑一路看来,看到上面这些,不得不顶一个。

感谢支持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29 23:14:27
Post #161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窟)
 
paradiserain 离线 paradiserain 信仰科学?

斯大林,黑特勒,列宁,奖介石都信仰科学。

如果单纯只信仰科学,这个世界会天下大乱。

佛教对中国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是引入了轮回的概念,极大减轻了中国群众对死亡的恐惧感。

----------------------------------------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328607,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city/shenzhen/409354,0,0,1.html
皇氏古建築大全

 
旧帖 2014-03-30 10:00:55
Post #162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两大石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paradiserain wrote:
信仰科学?

斯大林,黑特勒,列宁,奖介石都信仰科学。

如果单纯只信仰科学,这个世界会天下大乱。

佛教对中国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是引入了轮回的概念,极大减轻了中国群众对死亡的恐惧感。

 您说得对,“科学”这个词的前面只能冠之以“相信”,而不应该是“信仰”。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30 10:51:59
Post #163
十九、塔门重重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十九、塔门重重
 
    车窗外的景致渐渐变了摸样,在北印度分布稠密到分不出彼此的小城镇逐渐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肥沃的土壤,滋润的稻田和低空飞行的白色蓑羽鹤。
    火车上有一位穆斯林总是找各种机会与我搭讪,除了抱有在印度非常普遍的对外国人的好奇之外,他还有些别的目的。他从钱包中拿出了10卢比,一定要赠予给我,在我万般推辞之下才放弃,然后他让我一定要跟他学说一句非常拗口的话,说如果学会每天诵读的话会对我大有帮助。他没向我解释过这句话的意义,我想那应该是古兰经的某句经文。
    我们在这趟火车上度过了一日两夜,到了上火车的第三天早晨,车才停在了马杜赖(Madurai)火车站。
 
    马杜赖(Madurai)是位于印度最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南印的达罗毗荼文化中心与印度教圣城。
    达罗毗荼人本是生活在印度西北部平原的土著民族,雅利安人来到印度之后,达罗毗荼人中的多数被赶到了次大陆的最南端,在宗教方面,他们也接受了婆罗门教,只是他们将一些原始的自然崇拜也掺杂在婆罗门教的传说与仪式中。
    由于德干高原的阻挡,这片土地始未被北印度走马灯似的各路强权所征服,如果没有英国人的统治,如今的印度国土很可能是不包括泰米尔纳德与喀拉拉邦的。在最有可能真正做到统一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王朝,枭雄奥朗则布本已打算挥师南下平定地图上的这片小三角,却被广大国土上频发的叛乱以及西北部虎视眈眈的强敌牵绊了手脚,于是泰米尔纳德从文化侵略性极强的穆斯林的铁蹄下幸存,得以将许多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与风俗保存下来,如今这个邦在民间文化方面的面貌与中世纪区别不大,来泰米尔纳德看活生生的古典时代,就成了南印最吸引旅行者的特色。
    一下火车,这座城市的确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是气温骤升,即使在上午时段也可以用炎热来形容了。身边来来往往的本地人肤色也是统一的黝黑,不象在北印度能在行人脸上见到黑白两色之间的各种过渡。他们说的语言不再是印地语,而是泰米尔语,达罗毗荼人在语言上始终未象宗教方面那样被雅利安人同化,不过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听不懂,也分辨不出二者的区别,不过南印度的地名却因此而变得非常冗长难记。街上的水果摊多了,每个水果摊都同时还兜售诱人的鲜榨果汁,印度人喝鲜榨果汁的时候也象喝茶一样会加入大量的糖和牛奶,真有点暴殄天物。水果的种类也变得丰富多彩,有些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比如说有一种样子酷似土豆的水果,吃起来的口感很象柿子。女人着装的颜色虽然依旧明艳,但却相对单一,以红色居多,不象北印度那样异彩纷呈,男人的传统着装多是黑色,这可能与宗教传统有关。
    我听说南印的饮食传统与北印也有很大的差异,便又鼓起勇气打算尝试一下本地料理,可结果还是被摆了一桌子的糊糊菜倒了胃口,除了这里的托盘中垫了一层芭蕉叶,看上去多少干净些,我没觉得在菜式方面与北印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是一样的难以下咽。
 
    马杜赖是一座围绕着米纳克希(Meenakshi)神庙修建的城市,供奉着在南印度广为信徒崇拜的米纳克希女神,而这位米纳克希女神是湿婆的妻子。
    等等,湿婆的妻子不是帕尔瓦蒂么?
    这是最能体现印度人善于编纂复杂的神话,还能让枝节无数的神话故事之间不产生违背宗教伦理的冲突之处。
    米纳克希在传说中是古代定都于马杜赖的潘地亚王国的公主,她是在印度教兴起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女神,在本地土著中极受尊崇。米纳克希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的崇高,以至于如果她不和湿婆建立点联系简直说不过去,可湿婆已经有了帕尔瓦蒂,这该如何是好?
    是时候请出印度神话中最无敌的法宝了,那就是——化身,米纳克希是帕尔瓦蒂的又一个化身,当她本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与湿婆举行了婚礼,于是印度教徒与本地土著都皆大欢喜了。
 
    米纳克希神庙的长宽都超过了200米,规模与北印度的寺庙不可同日而语,是名副其实的大庙。在建筑形式上,米纳克希庙是最典型的南印寺庙,寺中心的殿堂并非北印度常见的塔形,却刻意凸显了东西南北四座塔门的重要性。塔门呈梯形,普遍高大威猛,其中最壮观的南门高有60米,塔门上密集地分布着数不清的印度教神灵的雕塑,我想四座塔门上的神像加在一起恐怕会有数千尊,并且所有雕塑全施以色彩艳丽的彩绘,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怪诞美感。如果对每一尊神像细加品评,恐怕一整天的时间也看不完这四座塔门。
    我们走在马杜赖市中心,忽而一个转弯之后,米纳克希神庙的一座塔门就兀立在眼前了,一瞬间,那独特建筑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米纳克希神庙在印度教中的地位极高,印度教徒来此参拜有不亚于恒河沐浴的意义,所以马杜赖是南印最嘈杂的城市之一,即使如此,要与北印各城相比的话,这里仍可算是秩序井然。进入米纳克希神庙的安检搜身过程非常严密,照相机是绝不允许带入寺庙的, 这让我觉得有点扫兴。
    一入神庙入口便可见到的千柱神殿也是南印度寺庙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神殿内部的985根廊柱上都雕着传神的石雕,石雕上的内容最常见者有战马与一种类似猛虎的神兽,这造型的廊柱在整个南印度处处可见。米纳克希庙千柱神殿对外国人是收费参观的,为了让收费更说得过去一点,内部还摆设着一些宗教题材的雕刻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舞蹈的湿婆铜像。
    别看湿婆大神行事颠倒性情古怪,他可是位优秀的舞蹈家,传说正是湿婆神的108式舞蹈通过神庙祭祀的活动穿越千代流传下来,被印度的舞者继承,才有了今日风靡世界的各宗派印度舞。因此湿婆是舞王、舞神、舞蹈者的祖师爷。到了湿婆大神想要毁灭世界的时候,他还将跳起最为精彩绝伦的末日之舞,不过人类到时恐怕已经灰飞烟灭,无福观赏了。
    在舞蹈的湿婆像中,湿婆长发四散,身体支撑在向右微曲的右腿上,右脚之下踩着恶魔,左腿举在空中,别向身体的右侧,四只手臂向不同的方向张开,每只手都展示着不同的手势。这铜像中的每一细微处都有不同的宗教寓意,比如最显眼的展开为掌的右前手象征着神的恩赐与祝福,抬起的左腿象征超脱的境界等等。整尊铜像初看只觉姿态优美,认真凝视一会又会觉出其中蕴含的诡异。与此相同的神像在印度十分常见,并且誉满世界,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形象之一。
 
(神庙中不许带照相机,这个舞蹈湿婆像是后来在其他城市拍摄的)
 
(印度的男女分工有些与众不同,街上工地有不少女人帮着干粗活,比如用头一筐一筐的顶石子和沙土,而在寺庙周围的集市中却有好多男人在不停地踏着缝纫机。这也与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关,凡是有些技术含量的工作都是男人为主,而女人就只配做些粗笨的活计。)
 
    寺庙中最核心的神殿是禁止非印度教徒入内参观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些外围神殿,并在四面合围的一圈高大的廊柱通道中感受印度教顶尖神庙的神秘氛围。
    南印度神庙都会在午时关闭到下午四点,利用这段时间我们去看了看17世纪修建的本地王宫,这座王宫以巨大的石柱闻名,不过在看过了北印度众多宫殿的奢靡后,这座小小的王宫真是逊色了不少。


    回酒店的时间尚早,我们来到屋顶平台上要了一瓶啤酒,远望着米纳克希的塔门享受凉爽的晚风。正喝着酒,我听到耳边响起中国话,有两位与我们住同一酒店的中国驴友也来这里赏景拍照,聊起来发现其中那位老人又是位走过了40多个国家的高人,他们听说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坦贾武尔,建议我放弃本地巴士而选择包车,总价也不会太贵。我想到沿途之上还有一个名叫蒂鲁吉拉伯利的宗教大城可以顺路参观,觉得这应该是个好主意。

 

    每天晚上九点多,米纳克希神庙正门前会举行闭寺仪式,我认为闭寺一定是从寺庙内部开始,就带着阿朵有一次通过安检进入了神庙。等到了九点多时,只见寺庙内层供奉米纳克希女神的殿堂门前,有人在门两侧各绑上了一只完整的芭蕉叶,除此之外别无动静。等我回到门前,守在那里的毛毛说倒是看到看见有不少人抬着奉有难提神牛的战车经过,这好像就是所谓闭寺仪式了。


(里面不让拍,寺庙内的情景就只能拍到这种程度了)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30 19:21:24
Post #164
Re: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马杜赖)
 
sugarxiaoyoyo 离线 sugarxiaoyoyo 确实不错的地方 一定要行走在这个地方
 
旧帖 2014-03-30 20:45:56
Post #165
Re: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马杜赖)
 
notooo 离线 notooo
木吉他 wrote:
十八、他们和我们的信仰 (铁路线上的随拍)       我们都乘坐在一列单向行驶从不停歇的列车上,窗外一切皆呼啸而过,一如挽留不住、来不及痛惜便已逝去的过往,而貌似遥远的未来,不经意间便会到来,或快或慢,终点也会到的,最终,你会不会发觉自己虚度了荒堂的一生。     少年人看未来,但觉时间无穷无尽,而生命即将逝去时回首往事,一切只在瞬间。     我难以想象自己在未来将如何面对衰老,当身体机能日渐衰退,当我对自己这副躯壳产生了厌倦,当生活中再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冒险,当美好年华都成为了模糊不清的追忆,当朋友越来越少,当我被排斥在年轻一辈的世界之外,我该拿什么来对抗生命的逝去?     对多数人来讲,死亡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慢到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慢到人们会忘记死亡的存在。人们做许多决定时,潜意识中都是以自己将会活到天荒地老为前提,只有个别的时刻,受个别事件触动,我们才会想起原来死亡必定是人生的终局。我有时会去想象,终点到来之前,如果身体上插满了维持生命的管子,睁开眼时唯一可见的是雪白的天花板,连翻个身都需要他人协助,内心中的不甘、绝望与恐惧是多么令人悲哀。到那时,即使身边围满了至爱的亲人,然而接下来的路,却只能自己一个人孤独无助地走下去。     并且,接下来的路通向何方呢?     在少年时代经历了十几年唯物主义教育之后,我们理应相信,接下来的路通向虚无,通向幻灭。然而,这答案是我们能够承受的么?     我曾经就神创世纪的可能性与一位基督教徒展开过激辩,最终他说不服我,转而问我说:“如果你不信神,那么你有什么信仰呢?”     “有啊,我信仰科学”。     我自认为这是个既有面子又妥帖的答案,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觉,这个答案简直荒唐透顶,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超级计算机在不停运转了700多万年后,对生命、宇宙和一切事物的终极答案推算为“42”这个冷冰冰的数字一样可笑。尽管科学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战无不胜地发展至今,可科学之擅场只在于解释这个世界的规律,而从来不会关注和抚慰人的内心。是科学告诉我们,生命的终点是虚无与幻灭,但科学无法帮助我们去学习该如何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而信仰却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科学与信仰根本是两条平行线,科学关乎头脑与思维,信仰关乎内心与灵魂,没有信仰,灵魂又何以依附呢?       我认为所有的人都需要信仰,如果有人不需要,那说明他只是尚未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从上古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填补了世界上多数人对信仰的渴求。     我一直认为宗教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两层问题,如何解释世界与自然的神秘,以及如何解释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第一个层面,宗教在与科学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在这个层面,科学所依靠的优势在于科学是可以被证明的。而在第二个层面,宗教却始终牢牢占据着世界上多数人的心灵,宗教让人们学会接受生命的过程,也学会接受生命的结束。在这个层面,宗教的优势恰恰在于宗教是不需要被证明的。     宗教可能不是真理,或者说在互相矛盾的世界各种宗教当中,多数不是真理,但信仰宗教的人却因为相信宗教带来的终极答案,而不必再去猜测与怀疑,他们得以卸下了重担。所以说对于转瞬即逝的生命个体来说,有时候真理并不如它所看上去的那么重要。       印度毫无疑问是宗教大国,宗教在印度的历史上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根本的作用。     西方世界的嬉皮年代,无数享受着富足却感受不到幸福的青年人抛却物质繁华来到了印度,他们眼中的印度无比贫瘠,人民却能生活得欢乐无穷,与冷漠无情的资本世界相比,这其中必然有着更贴近人类本质的奥秘。于是嬉皮士们跟从玄学大师和精神导师的指引修行,将自己打扮成苦行僧的样子,追求精神世界的解脱,后来这批青年人多数都迷失在迷幻剂与酗酒纵欲中无法自拔,这与他们来到印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事实是,垮掉的一代只看到了印度人民贫穷而安乐的表象,一厢情愿地将印度想象为精神世界的理想国,却忽略了支持这表象的原因是在其他任何国家和文化背景中根本无法复制的。     时至今日,印度有着世界最为悬殊的贫富差距,人民却和过往的几百上千年一样,依旧生活得欢乐无穷,能够解释这现象的根源其实很明显地指向了对这块次大陆影响最深的宗教——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流宗教中少有的、完整地融合与沿袭了上古神话的宗教。印度诸神之间、诸神与人类、阿修罗之间相互交织的神话故事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可想而知,印度教徒崇拜起他们的神明来一定是非常过瘾的,他们必然从小就对大神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欲罢不能,那感觉与追星族或有相通之处。好比我中华的原始宗教如果得以发展,大家都会去信仰盘古、女娲、夸父,也会是件特别好玩的事。     印度教中,对生命过程做出的核心阐述是轮回,这个概念在东方影响巨大。轮回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是理所应当的常识,就像大家知道苹果脱离了果树便一定会落在地上一样的笃定。因此,印度教徒的人生宛如一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这辈子如果好好干,下辈子将有机会升级成高种姓;万一这辈子演砸了也没关系,死后还能满血复活再接再厉。轮回与种姓制度就这么在印度社会结合得天衣无缝,共同为底层民众编织了一幅关于来世幸福的完美画面,自然而然地,苦修今生以求来世就成了印度人民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既是任何统治者都愿意看到的局面,也是当初雅利安人在印度大力宣扬婆罗门教的用意。
相当有见地!Bingo !big smile
 
旧帖 2014-03-31 08:59:50
Post #166
十九、塔门重重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第二天,我事先谈好的出租车将送我们前往名字很难记得住的蒂鲁吉拉伯利(Triuchirappalli)城参观寺庙,然后将我们送到长途车站,从那里我们还要转往落脚地坦贾武尔。
 
    蒂鲁吉拉伯利的名气不如马杜赖,我们本来没有对这座城市怀有多大的期待,没想到此地的一日游竟让我们惊喜连连。
    这座城市中的核心寺庙的名字比城市本身更绕口,叫作朗格纳塔斯瓦米(Sri Ranganathaswamy)神庙,这座神庙以塔门雄伟、面积巨大著称。神庙周边共建了七重围墙,是全印度占地面积最大的寺庙。在七重围墙上不可思议地共分布着21座色彩丰富的塔门,最高的塔门为72米,气势惊人。虽然其中并无一座塔门上的雕塑能与马杜赖的米纳克希庙比较精美,但从建筑布局的整体效果上讲,朗格纳塔斯瓦米神庙完胜。
    这里的规矩不象圣城马杜赖那么严格,进入寺庙的安检流于形式,并且也允许游客携带照相器材。当我们走到最核心的神殿时,甚至有一位打算挣点外快的保安示意我们跟他走,都不用排队就可以将我们送到神殿里,我们正在犹豫,身边走过的一位本地导游告诫我们说非印度教徒是不允许入内的,同时他也斥责了保安。我看看当地人拍着拥挤的队伍等待入庙参观,其中一位老婆婆在队伍中中暑晕倒了,被抬出了队伍,我想保安的建议最好还是不要采纳,既然在人家的国度旅行,对当地风俗与宗教传统的尊重总归应该是我们的底线。
    朗格纳塔斯瓦米神庙是一座在印度相对少见的供奉毗湿奴的寺庙,因此这座城市也就成了毗湿奴派僧侣和信徒蜂拥而至的朝圣之地。

    神庙中的信徒除了转遍各处殿堂外,还把庙宇当成了纳凉休闲的场所,个个席地而坐,一边聊天一边野餐。来南印旅行的游客还不算多,因此南印人民普遍热情友好,不过对外国人的好奇心却比北印更重,因此阿朵的小脸蛋又遭殃了,不过走到这时,我发现阿朵对此居然有点习惯了,有人提出要给她拍照,她不再抗拒,而是非常配合地摆姿势;有人捏了她的脸蛋,她也不再抓狂,一幅逆来顺受的样子。
 
(神职人员)

(寺中贩卖祭祀用的鲜花)



(寺庙外的集市)

(修行的僧侣)

    除了寺庙,城市中还有一处名胜叫作岩石堡,这是一座被围在城市内部的石头山,山顶上有个小小的寺庙,来此的观光客并不是冲着寺庙来爬山的,而是要登高欣赏全市的风光。
    寺庙占据着山顶的制高点,空间不大,四面都有通透的大窗,凭栏远眺,这座城市五彩斑斓的房屋就像撒了一地的各色乐高积木,类比拉贾斯坦著名的金城、粉城、蓝城、白城的话,这座城市应该被称作花城。在普通民居的簇拥下,间或有几座大型建筑格外出挑,比如说在岩石堡的附近就有一座建筑风格潇洒飘逸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其式样在全印度也算得出众。
    当然,最让我心动的,仍是远方的朗格纳塔斯瓦米大寺,依傍着蜿蜒的高韦利河的重重塔门拥有着尘世众生难以企及的伟岸与神奇,它们的形象时刻在城市中宣告着神在人间应有的威仪。
木吉他 于 2014-03-31 22:18:35 编辑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31 11:04:32
Post #167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马杜赖)
 
JadePan 离线 JadePan 周末错过了楼主的更新,周一读的真实畅快淋漓。

很赞同楼主关于宗教和信仰那段。中国人的宗教是实用主义的,很多人以交易的心理在寺庙里跪拜。这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因为信仰,真的不是自己刻意能求的来的。十几年前在拉萨的大昭寺顶看着下面虔诚跪拜的人们,特别想信仰点什么(当时也受了点挫折),却发现无论如何都信不了,也跪不下去。

神啊信仰啊那些,感觉离我们太遥远。我更愿意信仰我能感受到体会到的,比如说亲情,爱人,朋友,花儿,美食,甚至眼泪和痛苦。带着过客的心态,欣赏享受这一切。这就是我们真实的人生。这么想,人生也不算是白走一遭了。

想到楼主的文章即将结束了,有些依依不舍。楼主现在回国修养中么?还是继续间隔年之行?
 
旧帖 2014-03-31 15:48:56
Post #168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马杜赖 ...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JadePan wrote:
周末错过了楼主的更新,周一读的真实畅快淋漓。

很赞同楼主关于宗教和信仰那段。中国人的宗教是实用主义的,很多人以交易的心理在寺庙里跪拜。这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因为信仰,真的不是自己刻意能求的来的。十几年前在拉萨的大昭寺顶看着下面虔诚跪拜的人们,特别想信仰点什么(当时也受了点挫折),却发现无论如何都信不了,也跪不下去。

神啊信仰啊那些,感觉离我们太遥远。我更愿意信仰我能感受到体会到的,比如说亲情,爱人,朋友,花儿,美食,甚至眼泪和痛苦。带着过客的心态,欣赏享受这一切。这就是我们真实的人生。这么想,人生也不算是白走一遭了。

想到楼主的文章即将结束了,有些依依不舍。楼主现在回国修养中么?还是继续间隔年之行?

找信仰是找不到的,只有等信仰来找自己。
我现在没有继续旅行,我已经开始找工作了,走得再远,还是要回来的。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31 16:12:14
Post #169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马杜赖)
 
西蒙1 离线 西蒙1 图文俱佳!

----------------------------------------
微信号:surensimon
岁月无痕之印象伊朗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3/1009486,0,0,1.html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0755simon

 
旧帖 2014-03-31 17:41:54
Post #170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马杜赖)
 
敏哥-BroMin 离线 敏哥-BroMin 敏哥的印度签证啊,一直没有下来!印度人办事效率啊!难道不知道我要去解放他们么?
 
旧帖 2014-03-31 19:41:49
Post #171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马杜赖)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西蒙1 wrote:
图文俱佳!

感谢好评。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3-31 19:44:16
Post #172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马杜赖)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敏哥-BroMin wrote:
敏哥的印度签证啊,一直没有下来!印度人办事效率啊!难道不知道我要去解放他们么?

祝你成功。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1 09:08:30
Post #173
二十、森林中的乌托邦
 
木吉他 离线 木吉他 二十、森林中的乌托邦
 
    越接近旅行的终点,我们的住宿与餐饮也就越奢侈,这倒也符合旅行的规律,正所谓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在坦贾武尔入住了一家标准化的的四星级酒店,房间里的设施前所未有的现代化,一尘不染的雪白床单看得我险些老泪纵横,并且酒店的自助餐也非常好吃。
 
    坦贾武尔(Thanjavur)曾经是在历史上延续了超过千年的朱罗王朝的首都,朱罗王朝在我国古称注辇国,这个名字可能稍微有名一些。
    南印度的版图一向被割裂为许多小国,与北印度戏剧化的王朝更替相对比,南印度的历史仿佛缺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相关资料相当匮乏,我看过的一些印度史方面的书籍文章其实讲的都是北印度史,对南印总是语焉不详。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达罗毗荼人一向只重敬神不重修史,并且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封闭,南印度与其他势力的交流不多。不过朱罗王朝在南印度的确算得上是个军事强国,其海军力量尤为强悍,曾吞并过斯里兰卡与马尔代夫,进而染指马来群岛,一度是称霸南亚与东南亚的海上霸主。在次大陆上,朱罗王朝长期与潘地亚王朝、哲罗王朝互相抗衡,形成了泰米尔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历经千年纷争之后,朱罗王朝才终于被潘地亚所吞并。不过潘地亚也不是最终的胜者,后来居上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也就是定都于如今亨皮石头城的王朝赶在英国人之前完成了统一印度南部这个地图上的倒三角的功绩。
 
    坦贾武尔最重要的文明遗迹是布利哈迪斯瓦拉神庙,一座修建于1010年的朱罗王朝鼎盛时期的古寺,寺庙的中心神殿上有一座高达63米的巨塔,而进入寺庙通过的塔门相对较矮,这与后来神殿越来越矮,而塔门越来越高的建筑形式有显著的区别,因此通过布利哈迪斯瓦拉能够看出南印度寺庙建筑的历史沿革。
    前往这寺庙参观时,我们破天荒地遇到印度的突突车司机对我的第一次询问就老老实实地报了个不怎么离谱的价格,并且也没有用按人头计价来偷换概念。不仅如此,我们自进入南印以来,就再也没有遇到过骗子,很明显,这里的旅行安全性是大大地高于北印了。
    布利哈迪斯瓦拉神庙未象多数南印寺庙那样被彩绘包裹得严严实实,而是维持着被千年风云洗刷过的石头原色,显见得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主殿与塔门周身覆满的印度教诸神浮雕绝对是印度石刻中的艺术精品。寺庙内地方虽然不算小,但院子中心顶天立地的湿婆神殿还是带给人明显的压迫感,即使退到靠近院墙的围廊中,还是需要使劲抬头才能看到塔顶那块重达八十吨的半球状花岗岩,以当年的工程水平,能把这块花岗岩放置于塔顶就是个不小的奇迹。

(她在接从主殿流出来的圣水)

(林伽与尤尼)

    湿婆神殿的旁边还有几座小型神殿,其中有一座供奉着象神。而神牛难提也必然守候着主人,整座寺院入口处就是一尊朝着湿婆神殿跪拜的超级大的神牛像。当天早晨,这里刚刚举行过一年一度的祭祀神牛的仪式,就是牵来许多真正的牛,由信徒集体向牛喂食。我们参观寺庙时仪式已经结束,满地都是冲刷牛粪的水渍,难提神牛像身上披满了祈求丰收的五色果蔬。

    中午这座寺庙即将关闭午休之前,我们跟着最后一批参拜湿婆的队伍进入寺中正殿。队伍行进得非常缓慢,进入闷热、昏暗的神殿内部之后,背后的大门关闭了,殿内更是一团漆黑,有神职人员手持圣火向外奔走,所有信徒见了圣火都去用手轻抚之后再将手放在自己的额头,这种名为阿拉提(Arati)的仪式代表着对神的敬服与接受神赐的力量。印度教神庙都极少在墙壁上开凿窗户,所以神殿内的一切都朦朦胧胧地被吞没在黑暗中,我认为这是由于黑暗有利于激发教众的恐惧心理,使人们一走进神殿,就被那种威严神秘的气氛所威慑,这与其他类型宗教的殿堂多追求光明堂皇的视觉效果截然相反。神殿中的龛位供奉的是一个体积硕大的湿婆林伽,教徒们虔诚地抚摸与敬拜林伽,用牛奶浇灌林伽,迟迟不肯走出庙宇。我们看到了从侧门射入室内的阳光,赶忙从压抑的神殿内部走了出去,在阳光的照耀下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有人在神殿外围着一棵树指指点点,聚集了好几十号人抬头围观,我看了半晌也不知道他们都在看什么。最后请别人用长焦镜头帮我拍下来才知道是一只保护色与树干一模一样的小爬行动物,不知是蝾螈还是蜥蜴。印度人民围观的瘾头丝毫不比我们差,都在这里比眼力,人越聚越多经久不散。)
 
    从坦贾武尔去本地治理的过程非常痛苦,我们在一天之内倒了三趟本地巴士,南印懂英语的人比北印少得多,每次转车都让我们晕头转向。
    本地治理(Puducherry)在南印是个很有些名气的地方,虽然这里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可小城中处处洋溢着与通常的印度城市不一样的风情。本地治理从17世纪开始有近三百年的时间都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城市中有很多法式建筑,海滨一带的城区干净整洁,安静的街道两侧古木参天,店铺以夜夜笙歌的西式酒吧和餐厅为主,街上常可见到骑着摩托车的外国人,仿佛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本地治理的法式氛围基本局限在海滨附近的狭长地带,这里也是老城的范围,而外围城区依然充满典型的印度特色。

    与城区相比,更奇异的所在是位于这座城市北部的一个村庄奥罗维尔(Auroville)。
    去奥罗维尔的路上,我告诉突突车司机说请他找个杂货摊停一下,我要顺道补充点香烟。司机把车停在了公路旁的一家小店,店主人是位胖胖的老太太。我走到柜台前和她打招呼,一眼看到了柜台上的基督圣像,原来这家人是基督徒。
    达罗毗荼人是自雅利安人到来后就被排斥的民族,所以南印度绝大多数人口都是低种姓者,为了摆脱种姓制度的压迫,不少家庭逐渐脱离了印度教而去皈依基督,这导致了泰米尔纳德邦的基督徒比例远高于印度的平均水平。
    小店除了在柜台上把耶稣基督象招财猫一样供着,还在墙壁上横七竖八贴了十几幅基督教的招贴画,硬是把圣父圣母圣子供奉出了湿婆一家的感觉。
    卖烟的基督徒老太太差不多是我在南印遇到的唯一一位奸商,跟她过招就像温习了一道复杂的算术习题。我向她购买150卢比一包的Classic牌香烟,由于手上没有零钱,给了她一张千元大钞。老太太手里备好了找零,仿佛很负责任地先把其中的整钱交给我,我数了数,一共七张面值100卢比的钞票......且慢,这里面夹杂着一张50卢比嘛,好吧,这是已经找给我750了。老太太接着把另一只手中的一大把从纸币到硬币各种面值都有的零钞扔给了我,不动声色地等着我数钱。我数得头都晕了,发现加上原来的750,够800卢比了,于是对老太太说:“这还是不够数啊。”老太太把手再次张开,变魔术般地掏出了藏在手指缝里的40卢比,这个......我不是非要较真,只是不希望她认为咱们中国人普遍不识数,明明还差10卢比呢?老太太见智取不成,只好对我耍赖地说:“行行好吧,那10卢比就算你让我多赚一点好不好?”

 (阿朵在路上)

----------------------------------------
欢迎光临木吉他的行色空间:
http://blog.sina.com.cn/jasonhou

 
旧帖 2014-04-01 10:19:27
Post #174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理)
 
JadePan 离线 JadePan 哈哈,这老太太有意思,最后都讨饶了:让我多挣点吧。
 
旧帖 2014-04-01 11:02:27
Post #175
Re: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更新至本地治理)
 
刘小康 离线 刘小康 我觉得你会火~或者已经火了..

----------------------------------------
手持三尺剑,仗剑走天涯,与子共相伴,梦里醉江南

 
» 城市 » 北京 » 精华和推荐 » 一家人的间隔年——50毫米印度(全文完,感谢关注) 862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