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帖 2016-05-28 17:54:05
Post #5635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Re: 美国摩托日记

尘事未了 wrote:
看帖大半年了,终于看完了。哈哈哈。我也是湖南的,柳老师


潜水半年,这口气够长的smile老乡湖南哪里的?

 
旧帖 2016-05-28 17:54:45
Post #5636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yzql wrote:
哇!大师果然说到做到!grin


大湿无戏言grin
 
旧帖 2016-06-01 20:48:49
Post #5637
炒冷饭之亚特兰蒂斯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亚特兰蒂斯



 
去伊呀(OIA)看日落的路上,碰到一家书店,就在了望台下面。 
要扶着墙下一段又陡又窄、但是纤尘不染的石头台阶。台阶边的墙上顺着下行的坡度和曲线画着一排书,墙看起来变成了柔软的书架,一直把我引到书店的阳台上。阳台下面是陡坡,往下几百米下面就是深蓝的爱琴海,阳台旁边是桑特里尼岛典型的雪白的房子。不大的阳台上斜摆着条小木船,油漆快风蚀剥落完了,露出发白的木头,两头各挖了一个洞,各嵌进去一盆花。浅浅的船舱里满满的摆着书。船周围有丁点儿大的桌子和很旧的椅子、用旧木板搭的长凳,给看书的人坐。木板上用白色油漆写着十九世纪美国的抒情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日落的海》里的诗句。长凳下面摆满种在各种大小、各种形状的铁皮桶里的花。
主要的藏书空间像一个窑洞,一扇又矮又窄的门,一扇很小的木窗,里面拱顶,顶多有七八平米大小,但布置得简单、整齐但是错落有致、琳琅满目。门楣上写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开篇的第一句话:“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
    我去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在那儿,是个小伙子,靠在阳台的一角的栏杆上看落日。一问,果然是书店的主人之一。他从英国来,和几个塞浦路斯、美国的朋友一起开了这家书店,说要给岛上的居民和游客提供文学和艺术的书籍。刚刚开张不久,所用的一切材料都是岛上的废墟里捡来的或者朋友捐助的。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朴素而典雅的书店。
太阳慢慢西沉,把微微发红的金粉轻轻涂在从地面一直堆到屋子穹顶的书上,那光景象神谕一样让我震惊,让我陶醉。
 
桑托里尼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神仙府邸一样的地方,明净、瑰丽不可方物,哪里想到还有这么梦境一样美的书店。
书店的名字叫“亚特兰蒂斯”,柏拉图的书中谈过的,失去了的天堂。
 
旧帖 2016-06-02 21:52:12
Post #5638
Re: 美国摩托日记
 
达矛的海 离线 达矛的海 Ah, the sea !
 
旧帖 2016-06-02 23:48:11
Post #5639
Re: 美国摩托日记
 
cc2935 离线 cc2935 今天一口气加了10分,看了好几天了以为是过去时了,没有想到楼主继续再发贴和关注。
为楼主的帖子,喝彩。
有趣 有劲。

----------------------------------------
一直在路上.....

 
旧帖 2016-06-02 23:59:42
Post #5640
Re: 美国摩托日记
 
孙旭东 离线 孙旭东 又有更新了,之前追了好久的帖子!big smile

----------------------------------------
心怀感恩,种善因,结善缘,得善果!

 
旧帖 2016-06-03 11:14:31
Post #5641
Re: 美国摩托日记
 
天涯浮尘 离线 天涯浮尘 好长的帖子!刚看开头就已经喜欢上了,楼主是一边旅行一边做笔记才能写的这么详细吧?而且感觉还很会聊天grin好文!10分送上!

----------------------------------------
暂别高原,暂别雪山

 
旧帖 2016-06-04 15:27:20
Post #5642
炒冷饭之让奥运会在它的出生地死亡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让奥运会在它的出生地死亡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赛场


 
到希腊的时候正是奥运会开幕前不久。
从雅典到爱琴海里的岛屿,到处都碰到为自己的国家再次成为奥运会的东道主而自豪的希腊人。只要跟他们一提将在雅典举办的奥运会,他们就脸上放光,抑制不住兴奋和骄傲。  这也难怪,希腊这个欧盟的小弟弟,自从1896年主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来,过了一百多年才争得重做东道的资格,他们怎么不扬眉吐气,人心大快。我作为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自封的非官方代表,自然是理解他们的心情,和他们一起高兴。
何况我还是个运动迷。到了奥运会的故乡,有莫名的兴奋,好像要参加奥运会的不是姚明,而是我。在雅典的时候,忙不迭地参观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的主会场帕那辛纳克体育场,起劲地拍照,好像那里真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似的。
出乎我的预料的是,在雅典还碰到一群抗议奥运会在希腊举行的希腊人。
是在离市中心欧莫尼亚不远的一条繁华大街的人行道上。
有人在散发传单。


散发传单的大学生

大街上车水马龙,人行道上行人熙来攘往。七月的太阳光像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火舌一样灼人。有几个年轻人在阳光下,站在人行道正中向过路的人派发传单。我接过他们发的传单看了,是抵制奥运会的。
到旁边找了个花坛坐下,仔细读传单。
传单上控诉政府借奥运之机,假反恐怖主义之名,利用欺骗大众的传媒、特务、街坊警察、和遍布的监视摄像头、告密者、甚至北约的武装部队,来钳制社会。
传单说,奥运会摧毁了雅典盆地仅有的绿色和自由的空间。奥运会恶化了劳资关系,使剥削变本加厉,越来越多的工人因为工伤丢掉性命或落下残疾。
传单说,奥运会是大老板和跨国公司的盛宴,而给本国人民带来的毫无疑问是加税和失业率的增加。
和传单一起散发的还有各地游行示威的新闻报道和图片资料。
他们走得相当远:为了拿历史作对比,他们把1936年在纳粹德国举办奥运会和雅典的奥运会相提并论。
看完传单,我又走回来拉住一个在发传单的姑娘打听情况,她英语说得很费力,就拉她的同伴,一个小伙子来解围。原来他们是一所大学的学生,是社会学系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不但派发传单,还打出很大的横幅,搭着棚子,播放录像,大声地放音乐。看那个架势,好像不把奥运会搅黄了决不罢休。
   
    他们虽然搞得轰轰烈烈的,但是来来往往的人真正有兴趣的还是少,顶多伸手接一份传单。问长问短,兴致勃勃的也就是我这样不相干的人。
他们的活动场所旁边是一所大学和希腊科学院。观摩完反奥运的宣传,我就去大学和希腊科学院闲逛。科学院是不对外开放的地方,我跟门卫求了情,被准许从门缝里打量了几眼院士们开会的会议室。会议室不大,大约可以坐个七八十人。但是高敞明亮,装饰华贵典重,立刻让我感受体现学术尊严的用意。
大学建筑正门上方有大幅的壁画,正义女神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利剑。
我突然想起了苏格拉底。
2400年前,那把剑曾经被挪用来戕害圣贤苏格拉底,因为苏格拉底“腐蚀青年”。
想来今天它不会再被利用来与自由表达异见的希腊公民为敌了吧?
    就和那些学生隔一条马路,站着几个警察,他们就一直呆在那里,好整以暇地观望。没有紧张的气氛,也没有任何干涉的举止。
那群学生不知道受了谁得腐蚀,他们的口号是:
让奥运会在它的出生地死亡!


学生发的传单
 
旧帖 2016-06-04 15:28:40
Post #5643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天涯浮尘 wrote:
好长的帖子!刚看开头就已经喜欢上了,楼主是一边旅行一边做笔记才能写的这么详细吧?而且感觉还很会聊天grin好文!10分送上!


对,一边走一边写。
谢谢你的10分!
 
旧帖 2016-06-04 15:29:39
Post #5644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孙旭东 wrote:
又有更新了,之前追了好久的帖子!big smile


恐怕老孙还得追随师父一段行程grin
 
旧帖 2016-06-04 15:31:06
Post #5645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cc2935 wrote:
今天一口气加了10分,看了好几天了以为是过去时了,没有想到楼主继续再发贴和关注。
为楼主的帖子,喝彩。
有趣 有劲。


谢谢来自宜昌的加分。我去过宜昌,骑摩托走三峡来着。
 
旧帖 2016-06-04 15:32:18
Post #5646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达矛的海 wrote:
Ah, the sea !


激动得洋文都上来了grin
 
旧帖 2016-06-05 20:38:22
Post #5647
Re: 美国摩托日记
 
达矛的海 离线 达矛的海 是,艾米丽的grin
 
旧帖 2016-06-07 11:32:24
Post #5648
Re: 美国摩托日记
 
yzql 离线 yzql 常回来看看还真是有惊喜呀!big smile
 
旧帖 2016-06-08 10:09:21
Post #5649
炒冷饭之巴黎的感觉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巴黎的感觉




 
    第一次到巴黎,免不了像其他朝圣的人一样手里拿着个名胜清单四处暴走:圣母院,卢浮宫,奥赛美术馆,先贤祠,协和广场,凯旋门,艾菲尔铁塔,蒙玛特高地,凡尔赛宫。起早贪黑,比给周扒皮干活儿都忙、都累。
    在卢浮宫里,我拿出在国内挤公共汽车练就的功夫高举相机勇往直前,钻到蒙娜丽莎跟前,和大群各国游客一起拍了玻璃板后面世界上名气最大的一样东西。
我忽然觉得蒙娜丽莎在看我,很含蓄地我看,那若有若无的神秘笑容好像是嘲笑:你凑什么热闹嘛。
这让我感觉很不爽。
但是蒙娜丽莎笑得很对。到了巴黎,我好像忽然就成了一个旅行团的成员,每到一处都有个声音在喊:“二十分钟以后上车!”话音未落,我已经冲出去了,手执相机,脚下如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到什么都狂拍:名景,拍;名画,拍;名人,拍;名房子,拍;名店,拍。我完全被打土豪、分田地的狂热情绪所笼罩。
兴奋不是没有,但是兴奋完了还是觉得无聊:巴黎不是这样玩儿法吧?
这种状态直到走进卢森堡公园才有所改变。

在离左岸的繁华地带这么近的地方,居然有这样大片的绿洲!居然有这么多的人搬了椅子到花坛边看书、晒太阳、睡觉。那椅子也稀奇,坐的不算,还有适合半躺的。更可人心意的是,它是活的,随便你搬到哪儿!
圆形水池边有帆船模型和木棍出租,很多人——有大人,有孩子,也有大人带孩子——租了船,放进水池,凭它被风吹着在池子里游弋,然后快活地围着池子跑,跑到这边,等船过来,用棍子撑它一下,再跑到那边,船过来再撑它一下。就这么简单,他们一玩儿就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我就坐在水池的边上,晒着太阳,看他们东跑西跑,看那一条条的小船风帆鼓鼓地、伶伶俐俐地滑过水面,滑过来又滑过去。小孩儿跑得飞快,神情专注而兴奋;大人只是带着微笑不急不慢地溜达。有背包旅行的人背着包玩儿,还有情侣相拥着一起玩儿。
我看了足足有两个小时,直看到心里的一根弦慢慢地松下来。
 
隔天去看罗丹博物馆的时候,没想到又在罗丹的大花园的水池旁看到了那样的椅子。不但有那样的椅子,居然还有十来张木制的沙滩椅!
我看完树林里和罗丹的居室里的作品,没有辜负巴黎的好意,找了把沙滩椅睡了一觉。
半梦半醒之间,觉得金黄的树叶、草地、池水都在天上,看到巴尔扎克、加莱的起义者、思想者在若明若暗的布景里悄然走过。
睡起来,我象猫一样伸了一个大懒腰,拍了几下那把椅子,心里说:这才是巴黎啊。
 
心情宁静下来,平常景象也觉得其中有真意。
天天坐的地铁,其实最巴黎了。
曾经坐地铁经过巴黎歌剧院附近的一个车站,看到一位二十来岁的漂亮女生上来。她穿深色的毛衣,牛仔裤,运动鞋,背着一个双肩包,还拉着一个小行李车,一手拿着一个麦克风。
上了车她就站在车门附近,从包里拿出随身听,把线接到行李车上的小型功放和音箱上,按下随身听的按键,伴奏音乐流淌出来,她也把麦克风送到嘴边开始唱。
巴黎的街头艺人多到泛滥的地步,但真正有听头的也实在寥寥。这女生上来,先让我耳目一新也就是她的装备而已。
但是,她刚唱了几句,我就心头大震!
她的嗓音清澈圆润,又恬静又激越,旋律悠远婉转。她的歌喉一展,我只觉得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她唱得我心旌摇荡,一曲唱罢,要不是我生性腼腆,要不是怕法国人民觉得中国人民太没见过世面,我真想跳起来大叫:“Bravo!”
奇怪啊,我也是听过卡娜娃和莎拉布莱曼的啊。
想来也不用我多么有慧眼。那女生唱完三支歌,一手握着个张开口的、装硬币的小夹子,在车厢里走了一个来回。掏钱的人真多,女生一边走一边不停地轻声谢谢慷慨解囊的乘客。要换了平庸的歌手、乐手,我看过,情形差远了。
女生从进车厢,到唱歌,到搜集捐赠,没有扭捏,没有局促,更无戚容,没有受宠若惊,也没有夸张的感激,她就一直那么从容淡定。车上的乘客也是那么平静地听,默默地、带着一丝笑意拿出一两个硬币。他们那么默契,如同神秘的游戏,又象心照不宣的约定。
他们让我惊讶,又让我满足。我待了一个星期,突然,我好像接收到一点点巴黎来的消息,为什么那么多的毕加索、里尔克、肖邦、冼星海要告别自己的家乡,到这个地方来尝试新的生活。好像有点明白,为什么那个在巴黎靠看米罗的画打发饥饿的年轻人海明威,在名满天下的晚年回忆巴黎的岁月,要称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
 
    有一天傍晚坐地铁。车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学生,职员,工人,老人,年轻人,中年人,孩子,他们坐着,站着,大部分人手里拿着书,拿着报,在专心地看,神态安详。车厢里黄色的灯光照射着,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是在冬天的夜里,窗外在飘着雪片。
那时候,几十公尺以上的巴黎正张灯结彩、迫不及待地投入一个活色生香的夜晚,几十公尺地下的车厢里灌满车轮滚动地喧嚣,但是我还是清晰地触摸到张爱玲说的那种金沙一般的沉静。它攫住了我的心,比看蒙娜丽莎还让我感动。
    那天我下了地铁,抬起头,深吸一口气,然后点了一下头:嗯,有点感觉了。
 
旧帖 2016-06-08 10:09:52
Post #5650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yzql wrote:
常回来看看还真是有惊喜呀!big smile


绝对的!grin
 
旧帖 2016-06-10 10:32:47
Post #5651
Re: 美国摩托日记
 
老鼠怕猫是谣传 离线 老鼠怕猫是谣传 原来大师还去过欧洲那么多地方,期待更多哦!grin
 
旧帖 2016-06-12 13:08:48
Post #5652
Re: 美国摩托日记
 
yzql 离线 yzql 大师去欧洲是很多年以前了吧?!照片里没有一个同胞入镜!grin
 
旧帖 2016-06-13 09:42:15
Post #5653
炒冷饭之夏木尼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夏木尼(Chamonix)


 
     夏木尼是阿尔卑斯群山怀抱里的一个小镇,在法国、瑞士、意大利交界的地方。看勃朗峰的出发点。


   
    运气不好,我在夏木尼的两天,雨下个不停,山上大雾弥漫。上山的缆车停开。
    勃朗峰没看到,作为替代,看了很多明信片。在明信片上,银装素裹的勃朗峰美得我灵魂出窍。
    法国这些地方,夏木尼最让我挂念。我得再去一次,把勃朗峰收藏在我心里。
    不过谁知道呢?也许没看到更好。
    是七月份。我从日内瓦坐火车穿过重峦叠嶂、穿过密林过夏木尼来。
抬头就是冰雪世界,盛夏转眼遁形。下雨。树木水灵灵地绿,小河里流着山上的雪化的水,冒着汽呼呼地流泻。有人在河里漂流,倏忽消逝在迷蒙的烟水中。小镇上穿着鲜艳的登山服的人熙来攘往。


    山上的冰川底线很低,好像直接流淌到我住的旅馆的屋顶。
    为了让我记得她,我上火车前天放晴了。山、水、草木一下子撩开它们的面纱,一切都细致、清晰、楚楚动人。
 
旧帖 2016-06-13 09:43:15
Post #5654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老鼠怕猫是谣传 wrote:
原来大师还去过欧洲那么多地方,期待更多哦!grin


大湿哪里没去过呀,你可以期待很多grin
 
旧帖 2016-06-13 09:43:41
Post #5655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yzql wrote:
大师去欧洲是很多年以前了吧?!照片里没有一个同胞入镜!grin


最早是十多年前的事啰
 
旧帖 2016-06-13 09:50:37
Post #5656
炒冷饭之阿纳西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阿纳西



 
    看卢梭的《忏悔录》,才知道有阿纳西这么个地方。记住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因为华伦夫人。年少英俊的卢梭流浪到这里,遇到了他的保护人、他的情人,这个让他一辈子迷恋、崇拜的华伦夫人。
我真好奇:那华伦夫人该有多么出众的姿容和风度啊。
在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夏木尼的时候,我决定在去南方的路上顺便游一游阿纳西。
我在阿尔卑斯的群山里坐上火车,穿山过岭,越陌度阡,一路东行,不消半日就来到了阿纳西。
    中世纪的街市和运河交织,带着长长的柱廊的街巷曲折幽深,花木掩映的小桥下流水清浅,浩大的湖面水光潋滟、群鸟翔集,天边山峦耸立,特地把这个小镇从天底下划出来。
这就是阿纳西?且慢,哪里冒出这么个清丽隽永的小城的呢?卢梭可是只提了提他窗外有条小河和一个花园。
     他给了我一个大惊喜。
   
    最中意这样的小镇了,适合漫无目的、无所事事的闲逛。
    顺着运河逛,碰到什么看什么。色彩斑驳的老房子,桌椅古朴的饭馆,运河里游弋的鸭子,纪念品店里的明信片,小摊上的水果,路边乱跑的孩子,处处帮我消磨一段轻松的时光。


路边有一家小面包店,有人排队。我也过去排队,买新烤的长棍面包。面包师是两个姑娘,烤炉就在她们身后,她们拿大木铲往炉膛里里送生面包的时候,看得到里面熊熊的火。
我问下一炉面包什么时候烤得,她们不说英语,一边笑一边拿手指在墙上的钟上比划。面包出炉,她们不用塑料袋,她们用一张纸,两个角提起来裹住面包一扎,交给我。
    我手里拿着热乎乎的面包,心里想:她们还是不说英语好。
 
    问路的时候,居然碰到一位会说中文的退休的医生!因为喜爱唐诗,他花钱去日内瓦学了中文。他一边给我引路,一边背李白的诗给我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真是个思乡的好地方。
    在湖边的红土路上散步,看湖里透明的水、悬在水中的鱼,呼吸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水的清香,望一眼湖对岸俊俏的山影,心里一片空明。傍晚到旅馆所在的小山上远眺,灯影婆娑,湖山暗影沉沉,美得令人愁绪满怀。


 
    晚上下起雨来。我洗完澡,爬上大厚板子做的木头床睡觉。旅馆里寂然无声,只有窗外的雨声细细簌簌地低语,我回味着山下的湖水、小桥、曲巷、热烘烘的面包、背唐诗的老人,想起熟悉的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旧帖 2016-06-14 09:00:21
Post #5657
Re: 美国摩托日记
 
冬日看海 离线 冬日看海 w00tw00tw00t
 
旧帖 2016-06-14 16:48:13
Post #5658
Re: 美国摩托日记
 
哈哈虫 离线 哈哈虫 老湿此帖,不禁让我神游米国,激发我去米国的信心和决心。10分送上!
 
旧帖 2016-06-15 10:53:03
Post #5659
炒冷饭是梵高的阿尔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凡高的阿尔


 
    说来也怪,去阿尔也前,鬼使神差地跑了很多路,凡高的画都快看全了:在华盛顿,在悉尼,在苏黎世,在阿姆斯特丹。他那些尖嘴猴腮、脸一会儿黄、一会儿红、一会儿绿的自画像,吃土豆的人,黄房子,丰收,向日葵,鸢尾花,凡高的卧室,都看了。
    可是我又不怎么了解美术的事。小学上画画课的时候,我把我画的房子给老师看。宽厚的老师只是嘿嘿地笑,不说话。而我的鉴赏水平跟创作水平旗鼓相当。
 
    下了火车,我从火车站步行往城墙里走。凡高想来也是这么走过来的,1888年,2月,我生日那天,这么巧。
城墙根外面是拉马丁广场。那里原来有凡高住过的黄房子。住在这里的时候,凡高总是一大早在农民们不解、不屑的目光中拿着他的画板匆匆往乡下赶,晚上带回来他在太阳下劳作一天的结果:《丰收景象》、《夕阳和播种者》、《阿尔的吊桥》……不出去的时候,他就在这里画他的房间、他的床,画花瓶里的向日葵,左一幅右一幅地画自己。
可惜那房子在二战的时候给空袭炸掉了。如今只有绿油油的草地了。
    我住的小旅馆离凡高他们家不远,叫高更旅馆。
原来我对高更也还有几分好感,但自从去了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我就有些嫌恶他了。我在那个博物馆发现一本研究凡高的书,书里头说,凡高那著名的耳朵(准确地说是耳垂)可能是高更给切下来的,这太可恶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在以高更的名字命名的旅馆投宿。我想凡高可以理解我:他崇敬高更。
我的小房间虽然小,但还带一个淋浴间,和一个小阳台。阳台上有一把白色的椅子和一个小圆桌,桌上摆着花。从阳台望出去,是一个小排球场大小的小广场,几棵梧桐树覆盖着一个露天咖啡馆。
    只是自从凡高走了以后,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有点不适应。凡高一个月花十五个法郎租四间房,到了我这儿,租一个房间,一天就要花四百法郎。他花一个法郎就可以美餐一顿,我花十个法郎只能吃个汉堡包。
    好在,没有变的东西还很多。2100年前就在那儿的古罗马竞技场还在当剧场用,那个时代的广场还能看出个依稀彷佛,凡高画过的咖啡馆还在原地做生意,挤挤挨挨的石头房子看起来都有几百年老。
    我在这个十五分钟可以走到头的城里头待了两天。成天在城里转悠,经常迷路。虽然是盛夏,但因为路窄,路和房子又挨得近,也不怎么晒。倒是经常觉得那些街有点暗。游人也少,不像离这儿不远的阿唯尼翁,有教皇住过的宫殿,总是热闹得象过节。走着走着会来到没有人也没有车的地方,只有我夹在两排灰暗的旧房子中间,看着房子上端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的兰的、红的木头护窗发楞。没有了参照物,我也会一下子失去时间的概念,好像会在下一个路口碰到两眼发红、神情恍惚的凡高。
这地方真适合凡高。


    到城墙根儿旁的罗讷河河堤上张望过了几次。凡高发疯的时候,帽子上顶了蜡烛在这里踟躇来着。
这个凡高,一大把岁数了,正经的营生抛弃掉,要去学画画;人家都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他偏画些吃土豆的人、邮差、桌椅板凳、田畴野地;三十大几了媳妇儿也混不上一个,只能靠和妓女厮混打发日子;吃饭、住房子,都得靠弟弟接济,自己吃、住还不算,还要拉上别的闲人一起吃、一起住;画了十年画,卖出去一幅。这样的人,不神经,老天也没有眼。
1890年,离开阿尔后不久,凡高在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拿左轮手枪给自己肚子上来了一枪。他好像不知道往肚子上放枪不容易打死人。他没有马上死。他的弟弟还来得及从巴黎赶来,握着他的手,跟他谈他们快乐的童年,看着他咽气。
他死的时候,才三十七岁。死在了成功的门槛上。
一个不折不扣的倒霉蛋。
可我喜欢这样的人。
在他的生活里,有一种比钻石还要坚硬、纯粹的东西,无人能及。

梵高画过的地方。
 
» 论坛 » 小驴在野 » 美国摩托日记 6458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