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帖 2013-03-23 15:55:22
Post #1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美国摩托日记

3月21日    你来美国做什么




                                                   
   在底特律入境、转机。那里的候机楼有一样东西我挺喜欢。这个航站楼似乎所有登机门都在一条直线上排开,很长。所以空中开通一列轻轨,沿途三站,准备登机的乘客可以搭轻轨就近找自己要去的登机门。
   过边检的时候,那位跟我年龄差不多的边检官,例行公事地问我来美国干什么,我如实回答,说要骑摩托旅行。这个话题显然很对他的胃口。于是一边让我验指纹、照相,一边跟我聊:问我的行程,给我推荐摩托,推荐路线。
   照例,他要检查我的入境表格和海关申报单,但两样我都没有:一张是没填,一张被我弄丢了。他于是走出他的玻璃格子,帮我一样拿了一张,一边问我表格要求的信息,一边自己帮我填写,一边还聊骑摩托的事儿。
   我看他的胸牌,念不出他的名字,问了他,他说:念韦林格,是个荷兰名字。
   美国的边检官,他们是很出名的。一百多年前狄更斯来美国,印象就很好。我念好多上个世纪前半页的中国留美学生的回忆录,对他们也很赞赏。他们有本事把庄重、严肃的业务,办得很有人情味。
   他给我推荐了一部本田摩托,我没听说过。在巴尔的摩住下来后上网查了下,原来是个750cc排量的车子,相当于火箭,我不会考虑。但是,他说新墨西哥有条64号公路,我是很有兴趣的。
   这边天气很暖。情况正常的话,这会儿要比北京还冷,但是今年暖得早,已经很多人穿短袖短裤。我告别韦林格往外走的时候,旁边一个边检官低头看到我穿的是皮裤。大声喊:“皮裤!”旁边几个边检官都盯着我看,看得我更热了。

      

这次历时六个多月,行程七万里,遍历四十七州的摩托旅行记已经成书出版。
网上有售:

 
卓越:http://www.amazon.cn/dp/B00EKE146G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18076.html
京  东:http://item.jd.com/11301777.html

细雨骑驴 于 2013-09-26 16:09:12 编辑
 
旧帖 2013-04-02 09:50:39
Post #2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3月31日   美国清洁女工的家




朋友从华盛顿远郊一个“汤耗子”小区的一户租了间房住,我拜访他的时候,顺便参观了下整套房子。房东是一位美国清洁工,老太太,都有孙子了,还在工作。小区在地铁沿线,坐地铁去华盛顿市区大约需二三十分钟。房子共分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总面积大约200来平米。一间房一个月的租金是900美金。她家房子在美国这大概算比较小的房子。我在美国直接、间接认识的中国朋友,买了房子的总有二三十位,没有一位是大富大贵的,但房子没有比这更小的。上面的照片是从楼梯拐角处的窗子往小区里拍的。


一楼的起居室。从起居室的窗户可以看到木板墙围起来的一个“院子”。



换个方向看起居室。



起居室和主餐厅是以曲尺的结构连着的。



主餐厅



厨房和另一处小的就餐空间,以及房子前部的一个小院子。



灶具炊具。



灶台一角。



去地下室和楼上卧室的楼梯。楼上主要是三间卧室,不展示了。



地下室里除了洗衣房、储藏室、取暖设备外,还有一个起居室,和一个吧台。女房东的先生是个小业主,开了间印刷铺。从他们家房子大小的、位置,可以推断铺子的业务也就是能维持“温饱”而已。“混得好”的人谁会出租一个房间?看样子铺子老板还爱喝点小酒。



房子各处陈列着房主多年搜集的难以计数的各种小摆设、装饰物,大概不少还购自国外。可以看出花了房东不少心思、时间和金钱。



房间的家具、装饰、布置、摆设,无处不体现出中产阶级甜腻、心满意足、兢兢业业、谨小慎微的风格。有人说,在美国,凡是有个固定工作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信哉
 
旧帖 2013-04-03 15:41:59
Post #3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1日    全球第一辆京B铃木GZ-250摩托





    买了辆二手摩托。一个从加拿大来美国找工作的北京小伙子帮我在网上找到一辆便宜车,是08年的铃木GZ250,迈速表上显示跑了三千九百多英 里,合六七千公里吧。说实在的,车子怎么样,我说不好,上去骑了几圈,觉得好像不错。外观又这么新,就立刻掏钱买了。车子到手,把我的京B牌照装上去,自得其乐。

    之所以买GZ250,因为它和我原来骑的轻骑风暴太子几乎完全一样,除了排量。在美国找不到比2500CC排量更小的骑跨式的车子了,否则我会考虑了。 250就250吧,我将就了。原车没有说明书,所以,买下车子以后,到美国的GZ250论坛上看了下,看看用什么型号的油。有个家伙说:GZ250就是第 三世界的交通工具,它烧什么都行:灯油,狗屎......这挺对我的胃口。





    车子在特拉华州,是一个律师从当地的拍卖会上买来的,就是和我合影的这个白胡子老头。其实他不会骑摩托,纯粹就为了挣笔小钱。




我的购车团队。我暂时借住在马里兰州的朋友家,车子在隔壁的特拉华州,凑巧特拉华州有个朋友,我连夜赶过去,第二天去买车,朋友没空,委托了这两位陪我: 史女士是新疆人,她开车送我去100公里外的那个律师楼;Howard是台湾人,他懂一点摩托,算是我的高参了。素昧平生,就愿意帮这么大的忙,让人感动啊。




    出工出力,搭上几乎一整天时间,还不算,还要搭上一顿好烦。买了车,史女士就直接把我和Howard带到一家中餐馆饱餐一顿。味道极正宗,毛血旺很辣,味美。
 
旧帖 2013-04-03 16:19:19
Post #4
Re: 美国摩托日记
 
高妹1 离线 高妹1 看着吃的很是诱或哈
 
旧帖 2013-04-04 07:34:15
Post #5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2日   我的特拉华基地




    我的二手摩托是在特拉华州买的。这个州和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的马里兰州接壤,我估摸着开车到华盛顿约需两个来小时。它是美国面积倒数第二的州,很小,但是却有全美国(也许是全世界)最大的空军基地。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听新闻的时候就老听到“特拉华空军基地如何如何”的新闻。如今它成了我买车的基地,照片上的房子就是我在特拉华州借宿的朋友的家。
    朋友两口子2000年来美,一直在这个州读书、工作。原先买了栋独立的房子,如今因为孩子上学,所以把独立房子卖了,到这个好学区来买了这栋汤耗子。地下 一层、地上两层,两个车库,面积约300平方米,美金三十多万。他们两口子都在公司打工,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堪称美满。看着他们 美滋滋的小日子,我猜不出他们当初打拼的艰苦岁月是什么样子。我的朋友是学法语出身,来美以后,另起炉灶,读了财会方面的学位,慢慢站稳脚跟。
    其实和这位朋友总有二十年没见了。来美以后,好像有神灵在指引,我最想要的摩托,最便宜的一辆就出现在这个州,我马上厚着脸皮请求借宿,立刻被接纳。不但被接纳,还劳动她家先生深夜到邻城的灰狗车站接我。稀里糊涂睡了一宿,第二天才慢慢琢磨出门道来:她把家里最大的卧室腾了出来给我住,老公和自己都跟孩子挤 着睡。其实,他们家起居室、装修敞亮、带卫浴的地下室,空空如也,搭个沙发床招待客人就很阔气了。
  




     早上,我还睡着呢,女主人已经起身给孩子、客人预备早餐:吐司夹葱花鸡蛋饼,中西合璧,甚合我意。
    我喜欢到她家阳台上眺望。因为空气干净,又没有尘土,朝日照耀下,树木花草房舍,格外明丽,他们早看得无动于衷了,我就看得很带劲。



    朋友家两个孩子,老大奇奇是男孩,小学一年级,老小女孩畅畅,幼儿园。两个孩子对我的摩托车都兴趣浓厚。
    畅畅像个混沌未开的小动物,说话乌里乌噜我听不大明白。



    我格外喜欢奇奇,他和我接触比较多。说话声音沉静,从容,清楚,和你说话的时候,非常专注地看着你的眼 睛。他的有些表达很有意思。在地板铮亮、宽敞得像个小体育馆的地下室里骑单车的时候,我问他不是不他爸爸自己动手装修的,他说不是,是请了别人弄的。另外他 还补充一句:“花了比一千块还多的钱。”
    离开他家骑车回马里兰那天早晨,奇奇到车库里和我一起查看摩托。他指着我的风挡玻璃一字一顿地说:“这里很脏,你应该擦一擦,用毛巾,和一点点水。”我还 在看呢,他已经走开了,一会儿工夫,他带了块湿毛巾和一块海绵  回来了,仔仔细细、里里外外把风挡玻璃擦得焕然一新。



    美国是联邦制,各个州除了不能自己印钞票,不能有自己的军队以外,简直可以任意妄为,当然,还要不违法宪法。但我说他们任意妄为,绝不为过。
    举个例子,特拉华州对摩托车驾驶人有一条规定:骑摩托必须要带头盔。是带头盔,不是戴头盔。头盔你可以选择戴在头上,也可以选择带在车上。总之车上要有一 顶头盔,但是头盔放在哪里警察是不问的。这是哪门子法规!这事要搁咱们祖国,我要是全国人民的公安头头,北京市交管局要定这么条规定,你给我怎么收拾他们。
    

    他们各州的车牌也喜欢印上各个州的别称。比如,特拉华州,车牌上都印着“第一州”。因为他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批准美国宪法的州。
    这次准备把美国各个州都视察一过,没想到,买车就买在特拉华州,更没想到,它还是第一州。
    如果不是有朋友住在这里,这个因缘的链条可能就断了。命运的安排,密不透风啊。



    离开朋友家骑车回我寄住的马里兰时,朋友特地开车十多公里送我到高速路口,一来怕我迷路,二来也为了让我躲过一个收费口。其实美国公路收费很低,我跑了近100公里收费路,才花了3美金,和跑一趟首都机场高速差不多。朋友让我躲过的那段路,估计还不够她的油钱呢。
    不过让她见证一下我的“第一骑”,也蛮有意义。头一天从卖车的地方把车骑回来,是有人领骑的,不算扎扎实实的第一骑。从这里往下,完全是自己骑了。这里是特拉华州和马里兰州交界的地方。
    想起最著名的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旧帖 2013-04-04 09:18:21
Post #6
Re: 美国摩托日记
 
刘蓬 离线 刘蓬 牛逼的北京哥们儿

----------------------------------------
去哪里我也要带着你

 
旧帖 2013-04-04 09:52:13
Post #7
Re: 美国摩托日记
 
烟雨行舟 离线 烟雨行舟 楼主把买车费用和沿路花销也说说吧,让我们参考参考tonguecool

----------------------------------------
失语者

 
旧帖 2013-04-04 10:14:44
Post #8
Re: 美国摩托日记
 
七匹狼 离线 七匹狼 美国摩托车必须单独考驾照,请问楼主有美国的摩托驾照吗?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旧帖 2013-04-04 15:18:50
Post #9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3日    美国修车铺老板的小日子



小熊在家里给我做饭


    小熊在巴尔的摩开修车铺,因为要收拾摩托,所以我这次来美国就直接住他这儿了。

    真住对地方了。我自己带了几把扳子套筒之类的工具来,开始弄摩托之后才发现简直像是拿把吃饭的叉子上阵打仗,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要耽误事儿。要不是傍着车老板,简直束手无策。

    六年前从巴尔的摩路过,就曾经到他这里蹭住,劳动他接送飞机。

    这次刚到,首先发现的是熊老板排场与往年有些不同。那次来,他的主营业务是给中餐馆送外卖,似乎刚开始业余时间学修车,在一个两室一厅的公寓房里租了一间房,和另一间房的租客公用客厅。他的屋里基本上就一张大床,其他没什么像样的家具。他把大床让给我睡,自己打地铺。

    如今,他在他当年租住的房子附近的居民区买了两处房产,一处200来平米的汤耗子,一处独立房子,带一个能停十几辆车的院子:他现在不但开修车铺,出租房间,也经营二手车生意。手下雇了三四个鬼子伙计。

    他是12年前来美国的。




    我新买的摩托就开到他的修车铺去请他和伙计帮忙收拾,我也正好有机会观察一下他的工作。

    他很忙:接待顾客、给伙计派活、指点、监督他们工作,自己动手修车,跟踪改造车间的装修师傅的工作,满嘴脏话地咆哮、训斥不听话的伙计,回应左一个右一个业务的和私人的电话……早上10点开工,到下午六七点钟散工,连续工作,中午把带的饭盒用微波炉热热几分钟扒进嘴里,就接着干活。偶尔抽支烟就算休息了。除了吃饭那几分钟,我没见他坐过。连用电脑都站着用。

    他的车厂当然不像4S店那样宽敞、整洁、井井有条,不过也花了他十几万美金购置设备、工具。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那些东一堆、西一堆在我眼里像破烂一样的汽车零件,告诉我这样值多少钱,那样值多少钱,这当然是对牛弹琴,我除了知道他生意门槛精以外,其他完全不得要领。


小熊的班台

    看得出,车铺生意兴隆。他说,连广告都没做,完全靠口碑。他显然一点也没把样子光鲜的4S店之类看在眼里:4S 店里要1000美元的活儿,他这儿只收500,甚至更少。怕他们做什么?美国的汽车出了事故,保险公司评估以后,开张支票给你,你爱上哪里修上哪里修。支票要是2000块,修理只花了1000块,剩下的钱归车主。小熊不怕没生意。

    下了工,回家自己做饭。他自己住在那套汤耗子,自己住一间,剩下几间一间给他从国内来留学的侄子住,还有三间给在附近的大学读书、进修的中国学生、老师住。大家各有各的时间表,各过各的。

    他做饭的手艺很好。

    饭弄好了,倒上酒,我一边喝酒吃菜,一边探听他的奋斗史。先问他了:跟你聊的,可以写出来吗?获得首肯。

    说起他的出国,也算有点传奇色彩:12年前,他是个小公务员,出差到美国,然后就留下来了。

    不辞而别,他问心无愧:“我没有拿公家一分钱。”

    小熊本来在原籍也是个人物:从大学读水生物专业出来,在县委宣传部干,当过科长,下放锻炼当过副镇长,停薪留职干过买卖,是国内最早用上砖头一样的大哥大的人,后来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外贸局长。

    他也曾经雄心勃勃:要干到副省级!

     但是事情慢慢地起了变化。当他看到他周围一些无才无德、狗屁不是的人靠溜须拍马、请客送礼而平步青云,他就知道他这想靠本事混饭吃的穷小子前途堪舆。于是,就自导自演了出走美国的一幕。

    留下来容易,过下去可不容易。他和很多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来美国讨生活的中国人一样,从餐馆打工迈开异域创业的第一步。通过职业介绍所,在东海岸好几个州的餐馆都干过。洗碗、切菜、清扫、油锅(炸春卷之类)、跑堂、送外卖,除了主厨以外,什么都干过。一天干十二个小时,站得腿都肿,夜里起床上厕所腿都疼,白天像在梦中,有时候,他到洗手间喘口气,拼命抽自己嘴巴:“你来美国干什么来了?”

    和很多发财心切的移民一样,偶涉赌场,交上好运,赢了钱就想靠赌博挣钱,结果血本无归,又回餐馆打工。

    送外卖还曾经被人设计连车子都被偷走。

    小熊的奋斗留下了很容易辨认的痕迹:他做饭很有一套,他炒菜是不用锅铲翻的,他一只手拿着锅把颠。我的朋友里,厨艺再好也不会这一手。

    他开车麻利极了,赶得上出租车司机。

    我们共同的朋友当他面评价他的驾驶技巧:“他他妈的可不是麻利?他送外卖的。”

    我爱吃匹萨,在他店里弄车,午饭时间,我订了外卖比萨叫他一起吃,他说:你要吃你吃,我不吃,我以前送外卖的时候,吃伤了。他让我想起我另一个朋友,我在饭馆里点棒子面粥,他苦笑着求我别给他点:他家农村的,小时候曾经一天三顿喝棒子面粥。

    他吃了苦,尽了力。他脱下棒球帽告诉我:头发都掉光了。我观察了下实际情况,发现他的话有些夸张,不过也不全是夸张。他才四十多。

    即使现在,他也过得一点也不像中产阶级。下了班,还要修理房子,割草坪,打扫,跟房客周旋(他有八九个房客),带人看车,等等等的。但是,我很少看到他露出疲态。周日偶尔还要上教堂。

    和我同住的北京小伙子说他:像打了鸡血。

    晚上十一二点,喝得半醉,还要看几集国内的垃圾电视连续剧才睡。

    几次上午碰到刚起的他,跟我说:10点都不想起,浑身瘫软。那是干体力活儿的人的感受,我有过体验。其实是不错的感觉:要极度疲劳,睡得又踏实,才会有那种感觉。



    问他后悔不后悔当初跑来美国:在国内当个小官,靠民脂民膏生活岂不更滋润?我知道,只要地方合适,手段够高强,如今在国内当个村长,要秒杀小熊的家底,不需要流一滴汗的。

    他说不后悔。他的感想是:即使是普通人,只要肯吃苦,也有机会。

    一个出身寒微的移民,既无有力的人脉,又没有丰裕的物质基础,甚至连教育背景都和从事的工作毫无关系,语言也不很灵光,从农民工那样低微的工作做起,拼死拼活,流汗流泪,12年的功夫,赤手空拳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为社会做贡献,顶天立地地做人,这样的业绩,说实话,比李彦宏从美国拿风险资本回国创立百度获得成功还让我钦佩。

 
旧帖 2013-04-04 15:20:23
Post #10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烟雨行舟 wrote:
楼主把买车费用和沿路花销也说说吧,让我们参考参考tonguecool

车子1900美金,汽油比中国便宜。贵的是维护维修费用,慢慢看后面的吧
 
旧帖 2013-04-04 15:21:32
Post #11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刘蓬 wrote:
牛逼的北京哥们儿

没啥了不起。谢谢捧场!
 
旧帖 2013-04-04 15:22:11
Post #12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七匹狼 wrote:
美国摩托车必须单独考驾照,请问楼主有美国的摩托驾照吗?

我用的中国驾照
 
旧帖 2013-04-05 08:01:28
Post #13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4日    为了摩托,我放弃了什么




这次来美以前,小熊原先听说我要骑摩托游美国,没当回事。这次见了面,看我好像挺认真,还是有点不相信,觉得骑摩托太不方便,他指着他院子里几辆待售的二手车,建议我开车。说实在的,要不是我对摩托情有独钟,他手里那几辆二手车里还真有我中意的货色。这辆2005年的福特皮卡,才四千多块。如果说我开车旅行的话,我觉得我会首选皮卡。我认为皮卡是最有美国特色的车种。



这辆1987年的保时捷,卖3000多美金,我也可以将就开开的。
 
旧帖 2013-04-09 17:37:05
Post #14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6日   被美国警察摁住了(存目)
细雨骑驴 于 2013-09-26 16:15:17 编辑
 
旧帖 2013-04-09 17:42:59
Post #15
Re: 美国摩托日记
 
白血球 离线 白血球 不错!!!!!!!!!
 
旧帖 2013-04-10 13:28:45
Post #16
Re: 美国摩托日记
 
白血球 离线 白血球 继续写呀!!!!!!!
 
旧帖 2013-04-17 12:40:33
Post #17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8日   车管所的黑美眉





    马里兰州车管所总部大楼
    在服务柜台给我的二手摩托上牌,我看给我办手续的那位美眉挺有个性的样子,就趁她忙活的时候,跟她聊了会儿,拍照。
    “我看你的同事都穿制服,为什么你不穿?”
    “他们穿的也不是制服,是纪念T恤。我们随便穿。”
    “可以染头发?可以把指甲涂成蓝色的?”
    “有什么不妥吗?”
    “你知道吗?如果是在中国,我要是你的老板,如果你不立刻把你的头发弄成原来的样子,把该死的指甲油洗掉,我会让你卷铺盖走路。”
    “看样子你是个难缠的老板啊。



    
    “介意给你拍几张照吗?”
    “我吗?好啊!那我给你摆个姿势。”
    “我需要你咧开嘴笑。”
   (她咧开嘴笑。)




    “这张很漂亮,但是你好看的耳环没照出来。”
    “那我再给你摆一个。”




     “好,太好了!现在我要拍你的纹身。”
    (她把手伸过来。)
    “那是一只蝴蝶吗?为什么是蝴蝶呢?”
    “我喜欢蝴蝶。”
    “凯利,是你的名字?”
    “不,是我男朋友的名字。”
    “哇,他是一只走运的狗。”
    “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
    “帕梅拉。”
    “漂亮的名字哦。”
    “谢谢!”



  
    我们一边聊,拍照,她一边输入信息,收我的税钱、牌照费,10分钟后,我的临时牌照出来了。
    她是个热情、开朗、友善、乐于助人的女人。但是,她的业务技能有待熟练。首先,她从电脑列表里找不到我的车型,在我的的提示下她才找到。其次,她算错了我的完税价格,几乎让我多交100美金的税款,幸亏有电脑自动校正了她的错误。
    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世界各地的衙门里有更多这样的女人。

 
旧帖 2013-04-17 16:43:15
Post #18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四月九日   美国排名第一的医院




    
    先父去世前几年,因为体弱多病,是医院的常客,我也常常随侍医院,经历种种不快和不便。那以后,我就对医疗、医院的话题很有兴趣。
    这次借住巴尔的摩,知道巴尔的摩有个出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自然不会错过看热闹的机会。
    据这边的朋友介绍,马里兰州是美国最富裕的州之一。而巴尔的摩市,是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又是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
   富裕的地方,常常会有好的大学。这个通则放在巴尔的摩的具体表现就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我没研究,想来算是约大的附属医院吧。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庭抗礼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就在这家医院隔壁。
    我就在医院外面看了看建筑,然后从医院主入口进去,在大堂、楼道里、急诊接诊处转了转,在一楼的公厕嘘嘘了下,流连忘返。
    这样当然看不出什么名堂。头天晚上听两个中国朋友辩论奥巴马的全民医保政策,他们辩了一个来小时,我听得还挺带劲,听到一些观光客永远体会不到的“内幕”。准备投奥巴马反对票的这位,举了全民医保的加拿大为恶例:确诊癌症的人,因为排队等候入院治疗,几个月都轮候不到,最后只好自己花钱回中国救命。也有在排队过程中,等得没命了的极端事例。类似的事情,我以前在福利很好的英国也听说过。
    在我看来,在我听来的美国医疗服务的最大优越之处中,最大的好处在于,它不歧视穷人。美国很多州有立法,一个病人,被救护车拉到医院,尽管他一文不名,也得救他,否则是违法的。这和咱们祖国是有天壤之别的。我记得我送先父入院治疗的时候,我先把父亲安顿到病房,然后去挂号处交押金,除非病房护士站的电脑上显示,我爸的押金已经交齐,否则她们是不会打针、用药的。记得几年前我在墨西哥城,在新华社拉美分社碰到一个曾在华盛顿分社干过的记者,说起当年在美国的一件事:一次一个中国人得了病,又没有医疗保险,看不起病又病得很重,结果中国使馆的人弄了辆车送他,把他扔在医院门口就开走了。他们知道把他扔在那儿医院一定会救他。以这样赖账的方式看病的,在美国的中国人的亲属、非法移民,现在也不罕见。
    即使眼见不如耳闻,我还是很高兴我逛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医院一楼的公厕。这是男厕里面有板墙隔开的独立空间,很宽大,轮椅可以很方便地出入。墙上大概是收起来的一块折叠台子,放下来后,可以把婴儿放在上面,换换尿布什么的。它出现在男厕里,尤其体现了医院的细心。我几年前有一次把父亲送到北京的三甲医院朝阳医院的时候,在托朋友找到病房床位以前,他先在楼道里住了一宿,楼道凉飕飕的,他要上厕所的话,得去较远的一处公厕,里面只有蹲坑式的马桶。对一个心脏极度衰弱、挣扎在生命尽头的老人来说,上一次厕所简直是一次亡命。那时候,如果他能用上这样的厕所,我都会如释重负。




    厕位带一个独立的洗手台。
    我记得上次来美国的时候,一个在美国医院就职的中国朋友说过,美国普通百姓入院就医享受的是中国高干病房的待遇。我想说,中国和美国的差别,主要在那些上不了《新闻联播》的地方。




    医院里有很大的食街,来探视患者的亲朋友好,可以很方便舒适地用餐。




    大堂。有免费、公开的无线网络。有资料台提供免费小册子介绍医院各个部门的位置,从各地开车来医院的路线。
    这家闻名全美的大型医院的清净、秩序井然是我去过的任何一家国内三甲医院都望尘莫及的。




    这家医院有2500多名护理人员。墙上的照片是他们的光荣榜。




    医院还有礼品商店,出售各种印有医院标志、名称的各种纪念品。我觉得这有点搞笑。我的修车铺老板朋友有个穷朋友,原先经常穷得揭不开锅,时常要我的朋友周济,如今突然身家百万、趾高气扬:因为老婆出车祸死了,赔偿啊、人寿保险啊,他一下子挣了一百多万。这样的人,也许需要这样的纪念品商店吧?一笑。




    在医院迷宫一样的走廊里迷了路,问到这位朋友。他不是给我指路,而是走出老远,用他的员工身份卡开了很多道门,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他叫肖恩,工作是在医院里运送病人,已经在这里干了十五年了。肖恩一路上不停地跟医生、同事等人打招呼,从他待人接物的热情、自信上,我再次感受我从肖恩这样的人身上体会到的美国社会、美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即使在某些社会看来地位卑微的人也一样有自信,有尊严,因此他们爱护其他的人类。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连续21年被评为全美第一名的医院。
  
  
 
旧帖 2013-04-17 17:06:16
Post #19
Re: 美国摩托日记
 
老朽 离线 老朽 不错,很愿意读下去,谢谢楼主分享

----------------------------------------
人生如行路,总想看到路的尽头是什么.

 
旧帖 2013-04-18 09:50:19
Post #20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11日  为中国培养总统顾问的美国大学





    这个大学的中文译名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其实应该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才对。因为,英文名称里面“Johns”那个s是要发音的。有一则轶闻和这个错误有关:

    一次,约大前校长米尔顿·艾森豪威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之弟)应邀前往匹兹堡(Pittsburgh)发表演说。会场主持人在介绍来宾时口误,将其称为“约翰霍普金斯的校长”(少了s)。艾森豪威尔则回应道:“很高兴来到匹特堡”(Pittburgh也少了s)。”

    对这个大学我所知甚少,泛泛地讲,只知道它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鼻祖,在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界、学术界素著声望。

    我上网查了查,发现它果然十分了得,校友里边诺贝尔获奖者的人数,把我的手指头和脚趾头都用上也数不过来,各种各样的名人更不用说了。喜欢看网上视频的朋友也许知道,土豆网的创始人王微,是约大的校友(这是我从网上搜来的,不知确否)。

    在美国,跟人一提起这所大学,谁都会跟我强调这所大学的医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医学院不相伯仲,在美国大学医学院里轮流坐第一把交椅。在美国,医生是最赚钱的职业,排名靠前的医学院自然也就炙手可热,万人追捧。

    但是,这些金字招牌,我都不看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吸引我的的原因,是它和中国的渊源。据我不完全的了解,在上个世纪,为中国培养最多的学术领袖、政治领袖的是哥伦比亚、哈佛、耶鲁这些常春藤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则是出了最多的总统顾问的美国大学: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是约大的教授,还当过校长。而抗战期间,受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之邀,来担任蒋介石私人政治顾问的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也是约大的人马。

    袁世凯搞复辟,据说古德诺是有责任的。古校长认为,要搞共和,中国人的程度不够。当时在美国读书的胡适就写过文章批驳他。事情过去100年了,我倒觉得古氏有道理,即便在今日。中国人搞什么共和、民主嘛?也许来一位蒋经国、李光耀那样又有现代眼光和知识,又有一柱擎天的铁腕的政治强人反而好使,搞什么共和?

    比古德诺更得我心的是欧文拉铁摩尔,他是地道的学者,中国通,精通中文、蒙古文和俄文,对中国的北部边疆有过相当深入的实地考察,他的著作《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获得优秀的中国学者的首肯,至今也是我最喜读的中国边疆历史地理书籍之一。

    发扬约大老一辈学人传统、成绩彪炳的,是上个世纪末才辞世、对美国当代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建设、人才培养居功阙伟的鲍大可(Doak Barnett),他在上世纪培养了大批中国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弟子门生遍及美国,至今仍在美国的中美关系政策的制定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更难得的是,他的兄弟姐妹全部从事和中国有关的工作。他的哥哥,曾是约翰逊政府的助理国务卿,虽然中美当时各处铁幕的两边,但他还是在努力推动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和欧文拉铁摩尔一样,他对中国的边疆地区也有兴趣。1948年他任《芝加哥日报》记者期间,曾访问过内蒙、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藏区和云南,40年后,1988年,他旧地重游,做了一次正式考察,历时5个月,行程近30000公里。1993年,以这次考察所得为依据,他出版了最后一部力作《中国的边远西部:四十年的变迁》。在书中,他的一些预言表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几十年后发生的事情依然证明他判断准确:中央政府将对这些地区采取温和而不是高压的政策,但是有一点也可以肯定,假设有任何危及主权完整的分离活动,镇压也将毫不留情。

    鲍大可对中国可谓一往情深。他曾经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所长资中筠说过,在中美隔绝的年代,他经常围着中国周边转,东南西北都到过,就是进不去大陆,特别是在香港隔海引颈而望,那滋味真难受,就像对一个心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

    1997年病逝前,他对前来探病的门生说,美国政府必须以长远的目光来对待美中关系,他始终坚信两国共同的利益大于矛盾。

    就在上个月23日,克林顿、奥巴马关于亚洲事务特别是中国事务最重要的顾问之一,美国最重要的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在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时说:

    “我知道当前世界上很多人都认为:美国老大,中国老二,现在老二发展飞快,马上就要超越老大,所以这些人理所当然地觉得,老大肯定会不择手段地阻碍和打压老二的发展。但这样的想法是错的。”
    香港中评社的记者转述李侃如的话说,如果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那么整个世界都会被带动——经济变得更加活跃,人们也会更加富裕;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极具革命精神。所以对美国来说,中国的崛起是一件好事情,是一件美国不会试图阻碍并且也无力阻碍的事情。

    李侃如正是鲍大可执教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学生。李侃如多次对资中筠说过他和老师之间的一件轶事:有一次,老师请他到中国餐馆吃饭,他表示吃不惯中国菜。鲍大可正色对他说, 你要想好了,如果打算以研究中国为专业,你就必须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并对它有浓厚的兴趣,连中国饭都不接受,那还有什么好学的!

    现在我们光看看李侃如的中文名字多地道,就知道他中国饭吃得有多好了。

    鲍大可1997年去世,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举行宴会的时候特意邀请他的遗孀出席,并且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哀悼。

    鲍大可的私人藏书身后赠给了南京大学的中美中心。如果我记得不错,南京大学的中美研究中心(名称可能我记忆不确)正是在鲍大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院当讲座教授的时候成立的。

    上网查了查,发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都是约大的校友。看来,约大和中国的亲缘关系还会继续。

    最后补充一句,和美国很多学术地位崇高的学府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大学一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是个民办大学。






进校园首先看的是图书馆,眼球首先被吸引的是馆前停的摩托。



因为忘了带身份证件,失去了进入图书馆书库和阅览室浏览的机会,只好在入口处的咖啡馆坐了坐。





我参观的是约大最老的校区,参观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照片背景中看起来像教堂的吉尔曼楼,看名字,估计是为了纪念1875年创校时的第一任校长吉尔曼而命名的。



吉尔曼楼是很多人文科学系所在的楼。我没研究过古德诺、拉铁摩尔的传记资料,但估计,至少拉铁摩尔应该在这个楼待过。



吉尔曼楼中庭。



自习室。到美国来,看到美国人漂亮的房子,漂亮的摩托,虽然觉得养眼,但一点也不羡慕。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的读书环境。我认为,在那样的环境里读书,真是世上最奢侈的享受。据我所知,那样的读书条件,在七七事变前的三十年代那几年,在那么一弹指间,清华大学的几百个师生曾经享受过。那以后,在中国,那样天堂般的读书环境就永远不再了。



在历史系的布告栏里看到这张旧《华尔街日报》,这篇报道的题目叫《革命之子》。看来,薄家的风头在此邦的中国学学者、媒体人眼里也是值得重视的现象。也可见约大中国学的探讨和研究和中国的现实联系紧密。我在楼道里还看到两条刚举行过的报告会的通告,一个报告的题目是《西方如何应对中国的挑战》,另一个是《威权国家中的市民文化:对中国政权可持续性的解读》。我的翻译未必可靠,大家看看大意就行了。可惜错过了,要不然,听听也许挺有意思。



校区里的停车楼。我在大学里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停车楼。为了校区的清净,很多大学需要这样的楼。



往返于位于巴尔的摩闹市区的医学院和老校区间的校车。
 
旧帖 2013-04-18 09:52:00
Post #21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老朽 wrote:
不错,很愿意读下去,谢谢楼主分享

那就慢慢读smile
 
旧帖 2013-04-18 10:17:29
Post #22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13日   让鬼子羡慕去吧





花了好几天的功夫,终于把车子收拾得差不多了。
这套装备,在美国肯定独一份儿。让鬼子羡慕去吧!


 
旧帖 2013-04-18 10:54:12
Post #23
Re: 美国摩托日记
 
cytacc 离线 cytacc 写得很好。等待更新。
 
旧帖 2013-04-18 11:00:06
Post #24
Re: 美国摩托日记
 
醉驴堂主人 离线 醉驴堂主人 不错,不错,怎么没有后文了,兄弟,支持啊
 
旧帖 2013-04-18 11:48:56
Post #25
Re: 美国摩托日记
 
半瓶可乐 离线 半瓶可乐 写的不错,继续等待!
 
» 城市 » 美国 » 美国摩托日记 6458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