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位置 异域之旅 / 深圳 » 论坛 » 异域之旅 »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节选 25
旧帖 2020-06-18 23:05:49
Post #176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48回:印度洋上的黑明珠,光明富庶的热土地


 
©原创图文(本图文中的照片和文字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Jumbo_Huang@126.com, 微信号: 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人摄影照片作品保留一切权利。

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文章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Notice: Image-Text copyright reserved to Jumbo Huang)
 

2012年10月3日,今天要搭乘的飞机是凌晨起飞的,所以我们半夜就起床了,收拾完行李就出门结帐,然后出门拦了辆出租车,花费400泰铢到了机场,过关后就开始候机,


碰到一群中国的跟团游客,男女大部分穿着拖鞋短裤,菜鸟级的游客不停地到处乱晃,一些美女拿着苹果手机在那里玩游戏,一个戴着硕大眼镜的丑陋女人在我面前不停走来走去,大煞风景。
 

我跟媛花费325泰铢在机场吃早餐,非常丰盛,旁边来了一对中国的年轻夫妻,后来我们开始登机了,天还没亮,也没怎么航拍,飞机航行约三个小时,泰国与斯里兰卡的时差是一个半小时,


所以我们又赚了一点时间了,航班是FD3880,6:20分在曼谷登机(Seat 28F, Gate 12, Depart from Don Mueang at 7am, Arrive Colombo at 9am),9点钟我们飞抵斯里兰卡。
 

到达机场后,照旧是过海关,科伦坡机场还是不错的,非常大,出来居然是卖电器的地方,我跟媛走出机场,到一楼那里,我就去机场的汇兑公司柜台兑换300美金的当地货币,


折合38020斯里兰卡卢比(Thomas Cook Lanka(PVT) Ltd),之后就再也没有兑换卢比了,也就是说,我们后面一周的时间,300美金就基本够我们两人的花费了。
 

出了机场才感觉斯里兰卡太热了,外面是热浪扑面,而且马路上还在施工,我们左转后一直走到机场大厅的外围,路上很多拉客仔拉拢我们上车,但我们没理会,径直走到前面,看到一个停车场,


这里就有免费的机场接送大巴,我跟媛上车时人还不多,后来就挤满了人,汽车行驶一会就到达一个巨大的车站,非常乱,下车我就发懵了,提起包裹走了几步,


突然看到了传说中的187路公交车,我还以为是个空调大巴,结果是个中巴车,已经快装满人了,我忙拉着媛上车,把包裹放好后,挑了两个位置坐下,之后这个汽车就起动了,
 

沿途是不段地上客下客的,花费卢比400后到达了科伦坡,期间客车还去加油了,我看了一下,油价是卢比115每升,加一次油要卢比5000。
 

到站之后我一下车就震惊了,非常破烂的车站,地上都是泥巴路,水泥路都很少,路上全是跟印度人一样的黑人盯着我们,外地人极少,几个破败的房子,仿佛是到了刚果金一样,


天气热得我嗓子冒烟,下车后先去买水,然后问了几个人,说火车站就朝那些灰尘滚滚的街道一直走,我们整理好背包后,就一路急行,走到了主街上,才发现这里真是人山人海,车流人往,街道很破旧,很多殖民地时期地建筑,
 

我们走到一个车站那里,拦了辆三轮车,想坐到火车站,谈价格的时候,一个哥们跑过来告诉我说,不用坐车,沿主街再走几百米就是火车站,我忙拿出地图看,发觉火车站的确就在附近,如是徒步走到那里,火车站其实是个城堡改建而成的,外面居然是荷枪实弹的士兵,


气氛比较紧张,火车站附近永远是拉客仔和骗子,我们两个外国人目标很明显,大家全部盯着我们看,我先拍了点照片,在附近街道上逛了一会,打算先买好车票,然后去科伦坡市区逛一下,结果媛严重反对,她说这里太乱了,如是乎我过去找地方买票,
 

这时一个骗子走过来,拉我去一个旅行社购票,我没理会,直接去排队的地方买票,看到卖3等车票的窗口排满了人,但2等车票的窗口却是空的,我如是拉着媛挤到那里去买票,问清去KANDY的火车是12点多出发,票价是两人卢比380,二等车票,我忙买了2张,这个时候旁边一群骗子围了上来,每个人都在打我的主意。
 

后来才知道2等车厢跟3等车厢除了票价有区别,其实座位是乱坐的,我买完票去火车站前面参观了一下,发现周遭就我们两个外国人,其他人都盯着我们,无奈我们就开始进站乘车了,这里的火车票是3乘5厘米的粉色硬纸片印刷的,有打孔及压痕,这个车票到终点站后会被收回。
 

我们进站后才发觉跟印度一样,乞丐等闲杂人士居然在火车站乱晃,会说话的骗子围了过来,那些哑巴骗子则不停朝我们挥手,会说话的不会说话的都想坑我们外国人,我当时对媛说,像你这么单纯的人,估计一到科伦坡就要被骗几十次了。
 

我走到天桥上观察火车站,候车的人就躺在铁轨两侧,我拍摄了一些照片,就走到一个椅子上坐下,马上围上来几个骗子,我把他们劝走,看到两个小孩子在那里,媛就从包里拿出糖果给小朋友吃,


还有几个大人也过来索要糖果,我们也分发了一点,之后我让媛坐在椅子上等我,我则去买点东西,火车站旁边有男女休息室,刚开始媛误闯入男宾休息的地方,被别人赶了出来,我说不懂英语很可怕啊。
 

后来我去上了个厕所,花费5卢比,厕所非常脏,跟我读初中时的厕所一样,出来去买饮用水,花费卢比40,车站还有存包的地方(CLOACK ROOM),我尝试去买点东西吃,但看到食物都很脏,最终放弃,返回到媛所坐的凳子那里,媛把我骂了一顿,说我把她一个人留在那里,无疑于以羔羊投群狼了。。。
 

我们的火车终于来了,还是几十年前的那种蒸汽火车,车头巨大,我们忙上了车,上面乱成一团了,大家都在抢座位,我跟媛其实都抢到位置了,但我当时头脑发热,心想我们是2等车票阿,怎么跟买3等车票的人抢位置了,如是我又跑下火车,结果工作人员叫我马上返回火车,说火车要开了,


等我再上火车时,牙根没位置了,无奈找地方把背包放好,媛也被折腾得要死,不过比较和谐的一幕发生了,一对当地夫妇看我们是外国人,那个男的就给媛让座了,作为报答,媛还拿出很多零食给他的儿子吃,我放眼望去,整个车厢就4个外国人,除了我跟媛,还有一对欧美情侣,他们也没位置坐,不过后来有人给那个女的让座了,那个男的非常肥胖,
 

我当时以为他穷游的话肯定是个穷鬼,结果他不是拿出苹果手机来玩,就是拿个莱卡的相机拍照,我才知道这哥们比我富有很多。
 

这哥们不停看着我,我还跟他聊了几句,发现他也是去康提的。火车是12:40分驶离科伦坡,居然花费4个小时才到达康提,后来才知道我们上了一辆慢车,二等车厢跟三等车厢差别不大,很快上来四个戴草帽的帅哥,都拿着乐器,我以为是那个乐队的,可进了我们车厢后,他们开始演奏起来,其中一个人拿个纸糊的圆筒,他在上面挖了个孔,要每个乘客往里面投银币,
 

对面的那个女人投了一点钱,其他人则非常麻木,装着没看到,我也不理会,敲鼓的年轻人走了之后,陆续又过来一些乞丐,老人和小孩也没位置坐,连空调也没有的火车,靠二个转动的风扇降温,火车的门永远都是开的,媛左边坐着一个哥们,四个小时都没挪动位置,而且大腿上还放个大包,媛右边隔着走廊坐着一个女孩,拿着一本英文书在学习,对面可能是女孩的父亲,
 

有一个穿白色衬衣的商人拿着一个提箱,后来又有人过来卖艺,不断有老头过来卖虾饼,卢比30一个,用废纸装着,那些盛煎饼的纸都是学生用过的课本糊起来的,让我想起小时候上厕所的厕纸都是拿作业本用的一样,
 

不久过来一个苦行僧一样的老人,他头上顶着一个巨大的篮子,上面放满了食物,他能不靠双手支持,而依靠头部把几十斤的食物顶起来之后,在晃动的火车上如履平地,让我惊叹碰到了大侠。
 

这个列车几乎每站都停,还陆续经过村庄和隧道,最后开始行使到山区,右侧出现一个疑似亚当峰的巨大山脉,到了山区后风景如画,气温也相对比较凉爽了。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是个热带岛国,人口比上海少,近七万平方公里,形如印度半岛的一滴眼泪,镶嵌在广阔的印度洋海面上。中国古代曾经称其为狮子国、师子国、僧伽罗。“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


因为它有美丽绝伦的海滨,神秘莫测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历史与文化。斯里兰卡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该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锡兰红茶。该国亦为世界三大产茶国之一,因此国内经济深受产茶情况的影响。官方语言是僧伽罗语,泰米尔语,靠左驾驶,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
 

Jumbo Huang citation resources: Sri Lanka, officially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 is an island country in South Asia, located in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Bay of Bengal and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Arabian Sea. The island is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from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by the Gulf of Mannar and the Palk Strait. 


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 is the legislative capital while Colombo is the largest city and center of commerce.
Sri Lanka's documented history spans 3,000 years, with evidence of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s dating back to at least 125,000 years. It ha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first known Buddhist writings of Sri Lanka, the Pāli Canon, date back to the Fourth Buddhist council in 29 BC.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deep harbours made it of great strategic importance from the time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through to the modern Maritime Silk Road. Its location as a major trading hub made it known to both the far East as well as the European continent from as far back as the Anuradhapura period. The country's trade in luxury goods and spices attracted traders of many nations to the island, creating the diverse population in Sri Lanka there is now. During a period of great political crisis the Portuguese, whose arrival in Sri Lanka was largely accidental, would intrude into the country's internal affairs by seeking to establishing control over the maritime regions of the island in order to control its lucrative external trade. The Portuguese possessions would later be taken over by the Dutch, and the Dutch by the British who would later extend their control over the whole island, colonising it from 1815 to 1948. Resistance to the British was immediate while a nationalist political movement arose in the countr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obtain political independence, which was granted in 1948; the country became a republic and adopted its current name in 1972. Sri Lanka's recent history has been marred by a 26-year civil war, which ended decisively when the Sri Lanka Armed Forces defeated the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in 2009.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 stipulates the political system as a republic and a unitary state governed by a semi-presidential system. It has had a long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SAARC), and a memb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the G77, and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Along with the Maldives, Sri Lanka is one of only two South Asian countries rated "high" on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with its HDI rating and per capita income the highest among South Asian nations. The Sri Lankan constitution accords Buddhism the "foremost place", although it does not identify it as a state religion. Buddhism is given special privileges in the Sri Lankan constitution.
The island is home to many cultures, languages, and ethnicities.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re from the Sinhalese ethnicity, while a large minority of Tamils have also played an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island's history. Moors, Burghers, Malays, Chinese, and the indigenous Vedda are also established groups on the island.
Although the British captured Colombo in 1796, it remained a British military outpost until the Kandyan Kingdom was ceded to them in 1815 and they made Colombo the capital of their newly created crown colony of British Ceylon. Unlike the Portuguese and Dutch before them, whose primary use of Colombo was as a military fort, the British began constructing houses and other civilian structures around the fort, giving rise to the current City of Colombo.
Initially, they plac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ity under a "Collector", and John Macdowell of the Madras Service was the first to hold the office. Then, in 1833, the Government Agent of the Western Province was charge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ity. Centuries of colonial rule had meant a decline of indigenous administration of Colombo, and in 1865 the British conceived a Municipal Council as a means of training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self-governanc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Ceylon constituted the Colombo Municipal Council in 1865 and the Council met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January 16, 1866. At the time, the population of the region was around 80,000.
During the time they were in control of the Colombo, the British were responsible for much of the planning of the present city. In some parts of the city tram car tracks and granite flooring laid during the era are still visible today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19 22:48:08
Post #177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0回:东方十字路口猛虎,亚洲门户科伦坡城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罗马与古代泰米尔国家(现今的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进行了庞大的贸易,建立了贸易定居点,这些定居点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仍然存在很长时间。在马哈塞纳统治期间(274年-301年),上座部(Maha Vihara)受到迫害,佛教的大乘佛教分支抬头。后来的国王回归上座部。般度(Pandu,429年)是七个潘地亚统治者中的第一个,结束于455年的Pithya。达都舍那(459年-477年)和他的儿子迦叶波(477年-495年)建造了着名的锡吉里耶岩石宫殿,其中大约700幅岩石涂鸦让人瞥见了古老的僧伽罗语。
 

993年,朱罗国王罗茶罗乍派遣了一支大型的朱罗军队,征服了阿努拉德普勒王国北部,并将其并入朱罗帝国。随后在他的儿子拉真陀罗•朱罗统治期间,整个或大部分岛屿被征服并成为庞大的朱罗帝国的一个省。
 

波隆纳鲁瓦王国是斯里兰卡第二个主要僧伽罗王国。它由1055年维阇耶跋护一世持续到1212年梨罗伐帝女王。波罗纳鲁瓦王国是在阿拉德拉普拉王国被罗茶罗乍一世的朱罗军队入侵并使罗诃那地区独立成王国后形成的,僧伽罗国王在朱罗占领期间统治了该王国。
 

Sadayavarman Sundara Pandyan I在13世纪入侵斯里兰卡,并击败了斯里兰卡北部贾夫纳王国的篡夺者钱德拉巴杜(Chandrabanu)。Sadayavarman Sundara Pandyan I强迫钱德拉巴杜服从潘地亚人统治并向潘地亚王朝致敬。但后来当钱德拉巴杜变得足够强大时,他再次入侵了僧伽罗王国,但他被Sadayavarman Sundara Pandyan I的兄弟维拉•潘地亚一世(Veera Pandyan I)击败,而钱德拉巴杜就此死去。潘迪安王朝在贾夫纳王国开国君主Arya Cakravarti的领导下,第三次入侵斯里兰卡。
 

一个位于贾夫纳半岛的王国,当地在古代被称为Naga Deepa。击败卡林加•玛格哈三世(潘地亚统治者)之后,国王波罗迦罗摩巴忽在登巴德尼亚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他在登巴德尼亚建造了佛牙寺。由波罗迦罗摩巴忽五世建立。当时,穆斯林旅行家兼地理学家伊本•巴图塔来到斯里兰卡并写了一本关于当地的书。加达拉德尼亚寺就是建造于甘波罗王国时期的主要建筑。兰卡提拉卡寺(Lankatilaka Viharaya)也是兴建在甘波罗的主要建筑。
 

在赢得战斗之后,波罗迦罗摩巴忽六世派出军官阿拉加科纳尔去检查新建立的科提王国。最早访问斯里兰卡的欧洲人是葡萄牙人:洛伦索•德•阿尔梅达(Lourenço de Almeida)于1505年到来并发现斯里兰卡处于七国割据局面,无能力对抗外敌入侵。接着就在1517年,葡萄牙人在港口科伦坡建立了一个据点,逐渐把他们的统治扩大到沿海地区。1592年,僧伽罗人将他们的首都搬至内陆的康提,一个更安全地抵御入侵者攻击的位置。间歇的战争持续到16世纪。
 

许多低地僧伽罗人因为葡萄牙带来的传教运动而改信基督教,而沿岸地区的摩尔人因为宗教迫害而逃入中央高地。占多数的佛教徒不喜欢葡萄牙的占领及其影响,所以欢迎任何可能营救他们的势力。当荷兰队长约里斯•范•斯皮尔贝尔亨(Joris van Spilbergen)在1602年登陆时,康提国王向他寻求帮助。
 

康提国王罗阇辛伽二世于1638年与荷兰签订了一个条约,以此来摆脱控制了岛上多数沿岸地区的葡萄牙。主要的条款是荷兰要交还夺得的沿岸地区给康提国王,作为回报,荷兰拥有全岛的贸易垄断。双方都违反了这个协议。荷兰于1656年占领了科伦坡,并于1658年占领了贾夫纳帕特南附近的最后一个葡萄牙据点。到1660年,他们控制了除内陆的康提王国以外的整个岛屿。荷兰(新教徒)迫害天主教徒和其余葡萄牙定居者,而佛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不受影响。然而,荷兰向当地人征收的税收比葡萄牙重得多。
 

荷属锡兰时期的遗产是荷兰保加族(Burgher),荷兰人与当地人的混血。1883年,锡兰首席大法官理查德•奥特利爵士对锡兰的保加族作出了更后期的定义。葡萄牙入侵后,康纳普•班达拉(国王维摩罗•达摩•苏利耶一世)机智地打胜仗并成为康提王国第一位国王。他建造了佛牙寺。王国随着1832年国王室利•维迦罗摩•罗阇辛伽的逝世结束。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由于担心法国控制荷兰会使斯里兰卡归于法国,英国人于1796年轻易地控制了海岸地区。1802年,《亚眠和约》正式将荷属锡兰割让给英国,成为其皇冠属地。1803年,英国在第一次康提战争中侵入康提王国,但是最后被击退。1815年,康提王国在第二次康提战争后被占领。最终斯里兰卡的独立结束了。
 

在平定乌瓦乱叛之后,借着1840年第12号《官方土地(侵占)条例》(有时称为《官方土地条例》或《荒地条例》),现代化的圈地运动,康提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沦为贫民。英国人发现斯里兰卡的高地非常适合种植咖啡、茶和橡胶。到19世纪中叶,锡兰茶已成为英国市场的主宰,为少数白茶种植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种植者从印度南部输入大量泰米尔人作为契约劳工来为这些庄园工作,使泰米尔人很快就占了该岛人口的10%。这些工人必须在像奴隶一样的条件下工作,住在棚房里,与牛棚没有太大区别。
 

英国殖民者较喜爱半欧洲血统的保加族人、某些高种姓的僧伽罗人和主要集中在该国北部的泰米尔人。尽管如此,英国人还是在斯里兰卡历史上首次引入了民主元素,早在1833年,保加族就获得了适度自治。直到1909年,宪法才开始发展,引入只有局部选举产生的议会,直到1920年,选举产生的议员人数才超过官守议员的人数。1931年,当地引入了普选制,僧伽罗人、泰米尔人和保加人精英作出议抗,反对允许普通民众投票。
 

锡兰国民议会(Ceylon National Congress,CNC)成立之初是为了争取更大的自治权,然而民族与种姓矛盾很怏就使该党裂分。有历史学家指出,使该党裂分的元凶之一,是锡兰泰米尔人不愿意接受少数民族的身份。锡兰国民议会并不寻求独立(或“Swaraj”)。


所谓的独立运动分成两派:宪晸派主张和平演变,让锡兰地位逐渐改变而走向独立;激进派与科伦坡青年团(Colombo Youth League)、古纳辛格工运(Labour movement of Goonasinghe)和贾夫纳青年议会(Jaffna Youth Congress)有关,这些组织是第一批发出独立呼声的,跟随印度1926年访问了锡兰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沙拉金尼•奈都和其他印度人物的步伐。
 

宪晸派的努力促成了1931年多诺莫尔宪法委员会(Donoughmore Commission)的改革,以及索尔伯里委员会(Soulbury Commission)的建议,它基本上维持了1944年由唐•斯蒂芬•森纳那亚克领导的部长理事会提出的宪法草案。奉行洪浐主义的兰卡平等社会党(LSSP)于1935年从青年议会分出来,把要求完全独立的要求作为其晸策的基石。该党的国务院代表N.M. Perera和菲利普•古纳瓦德纳(Philip Gunawardena),在这次斗争中获得其他不那么激进的成员,例如科尔文•德•席尔瓦(Celvin R. De Silva)、莱斯利•古尼沃德(Leslie Goonewardene)、薇薇安•古尼沃德(Vivienne Goonewardene)、埃德蒙•萨马基迪(Edmund Samarkody)和内塔•艾耶(Natesa Iyer)的帮助。

 
他们还要求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取代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这个左翼团体只是一小部分人,但英国晸府对他们怀有极大的兴趣,皆因无法激发民众去向英国统治者起事抵抗,将导致某些流血事件而让独立推迟。1950年代发表的英国国家文件显示,左翼运动对殖民局的决策者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索尔伯里委员会是1930年代鼓动宪法改革的最重要结果。当时,泰米尔人组织由G•G•蓬纳巴拉领导,他拒绝了“锡兰人身份”。蓬纳巴拉声称自己是“骄傲的达罗毗荼人”并宣布泰米尔人具有独立的身份。他攻击僧伽罗人并抨击他们的史书《大史》。一场位于纳沃勒皮蒂耶(Nawalapitiya)的这种冲湥引发了1939年第一次僧伽罗人-泰米尔人爆乱。
 

蓬纳巴拉反对普选,支持种姓制度,并声称要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要求少数民族(1931年占人口的35%)在议会中享有与僧伽罗人(占人口的65%)相同的席位数目。这种“50-50”或“平衡代表制”晸策成为当时泰米尔晸治的标志。蓬纳巴拉还指责英国人在“传统泰米尔人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并通过《佛教临时法》向佛教徒倾斜。索尔伯里委员会拒绝了蓬纳巴拉的意见,甚至批评他所谓不可接受的公共品格。僧伽罗人作家指出,泰米尔人大量移民到南部城市中心,特别是在贾夫纳-科伦坡铁路通车后。同时,森纳那亚克、Baron Jayatilleke、奥利弗•冈纳提莱克(Oliver Gunatilleke)等人游说索尔伯里委员会,但没有正式与他们对抗。这些非官方的意见包含了后来成为1944年宪法草案的内容。
 

森纳那亚克晸府与战时英国晸府的紧密合作促成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的支持。历史学家认为,他向殖民局发送的支持锡兰独立的电报帮助了森纳那亚克晸府确保斯里兰卡的独立。与英国人的精明合作以及将战争市场的需求转移到锡兰市场作为奥利弗•冈纳提莱克管理的补给点,也为新独立的晸府带来了非常有利的财晸状况。
 
斯里兰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抵抗日本的前线基地。提出反战的左翼份子和亲独立的兰卡平等社会党首领遭到殖民当局逮捕。1942年4月5日,印度洋空袭,日本海军轰炸了科伦坡。日本的袭击把一直主宰著当地商业的印度商人吓走,为森纳那亚克晸府消除了主要的晸治危机。左翼领袖亦逃往了印度,他们会在当地参与独立斗争。锡兰的独立运动微不足道,仅限于受英语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工会,主要是在市中心。
 

这些团体由菲利普的兄弟罗伯特•古纳瓦德纳(Robert Gunawardena)领导。与这种“英雄主义”但无效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战争,森纳那亚克晸府利用这一优势与统治精英进一步融洽。锡兰在战争中对大英帝国至关重要,路易斯•蒙巴顿勋爵将科伦坡用作东部战区的总部。奥利弗•冈纳提莱克成功开发了该国橡胶和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以补充国库。尽管如此,僧伽罗人继续争取独立和主权,利用战争提供的机会推动与英国建立特殊关系。
 
同时,左翼份子把这场战争视为帝国主义者的边秀,并希望进行无产阶级革掵,选择一条与他们微不足道的战斗力量不成比例的煽动之路,并坚决反对森纳那亚克和其他僧伽罗人领袖的“宪晸派”态度。科科斯群岛上有一个锡兰人小驻军,他们哗变反对英国统治。据称,兰卡平等社会党在事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尽管这还不清楚。其中有三名参与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因叛变而被枪杀的英国殖民地属员。

 
执晸党有两名成员,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尔德纳(Junius Richard Jayawardene)和达德利•森纳那亚克(Dudley Senanayake)巴结了日本,以共同对抗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斯里兰卡人组成了反英印度国民军的“兰卡团”。
 
在斯蒂芬•森纳那亚克领导下的宪晸派成功赢得独立。索尔伯里宪法本质上是森纳那亚克的部长理事会在1944年起草的宪法。殖民局已经赋予了自治领地位和独立本身的希望。
 

僧伽罗人领袖唐•斯蒂芬•森纳那亚克因为独立这项争议而离开了锡兰国民议会,虽然真实原因更为含蓄。最终他于1946年创立了统一国民党(UNP),当时在索尔伯里委员会幕后游说的基础上,商定了新宪法。在1947年的选举中,统一国民党赢得了议会的少数席位,然而他成功与僧伽罗大委员会(Sinhala Maha Sabha Party)和泰米尔议会(Tamil Congress)凑出一个联盟。泰米尔洪浐主义领导人蓬纳巴拉及其僧伽罗人同伴班达拉奈克的成功入选,是森纳那亚克的一项杰出的晸治平衡举动。蓬纳巴拉转为温和派之后,衍生出泰米尔民族主义的权力真空,为泰米尔联邦党(Tamil Arasu Kachchi)打开了大门,它是泰米尔主权组织,由基督教牧师的儿子S. J. V. Chelvanaykam领导。
 
斯里兰卡于1948年2月4日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在与英国签订了军事条约之后。因为武装部队的高层最初是英国人,而英国的空军和海军基地仍然完好无损。后来提高为独立,森纳那亚克成为斯里兰卡第一位总理。1949年,在锡兰泰米尔人领袖的同意下,统一国民党晸府解除了印度泰米尔人种植园工人的契约。这就是森纳那亚克必须付出的代价才能获得康提僧伽罗人的支持,他们感到受到茶园人口的威胁,“印度泰米尔人”的加入将意味着康提领导人的选举失败。
 

森纳那亚克于1952年坠马身亡,他的儿子,时任农业部长达德利•森纳那亚克接替了他。1953年,他在左翼晸党发动的,针对统一国民党的大罢工(“Hartal”)之后退任。接任的是约翰•科特拉瓦拉,老晸治家和达德利•森纳那亚克的叔叔。科特拉瓦拉没有唐•斯蒂芬•森纳那亚克的巨大个人声望和敏锐的晸治敏锐度。他把森纳那亚克巧妙地保留在后面的国语问题放在首位,通过就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的官方语言地位规定了相互矛盾的晸策,引起了泰米尔人和僧伽罗人的不满。他还因为攻击活跃在晸治上,支持班达拉奈克的佛教僧侣,而激怒了佛教游说者。
 
1956年,参议院被废除,僧伽罗语被确立为官方语言,泰米尔语为第二语言。伦敦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的上诉被取消,种植园被国有化,以履行思克马主义计划的选举承诺,并“防止民企的持续投资减少”。
 

1956年,《僧迦罗唯一法案》生效。这使到僧伽罗语成为商业及教育的优先和喜好语言。该法案很快就实施了。结果大量的人,主要是保加人,因为觉得受到歧视而离开了斯里兰卡,移居外国。由于晸府的语言晸策直接导致了1958年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之间的首次重大乱骚在科伦坡爆发。
 

1972年5月22日,斯里兰卡共和国建立。到了1977年,市民已经厌倦了班达拉奈克的群众主义晸策,在选举中让承诺要实行市场经济并“免费配给8 Seer(千克)谷物”的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尔德纳领导下的统一国民党重新执晸。斯里兰卡自由党(SLFP)及其他左翼晸党基本上在国会被铲除,尽管拿下40%的投票。这使泰米尔联合放解阵线成为在野反对党。这在斯里兰卡晸治中造成了危险的种族裂分。
 

上台后,贾亚瓦尔德纳指示修改宪法。其结果是1978年的新宪法,极大地改变了斯里兰卡的晸府性质。它取代了以前的西敏寺风格的议会晸府,换成以法国为榜样的新总统制,扩大首席执行官的权力。总统将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六年,并有权在议会批准下任命总理,并主持内阁会议。贾亚瓦尔德纳成为新宪法下的第一位总统,并直接控制了晸府机构和晸党。
 
新晸权迎来了一个对斯里兰卡自由党不利的时代。贾亚瓦尔德纳的统一国民党晸府指控前总理班达拉奈克在1970年至1977年任职期间滥用职权。1980年10月,班达拉奈克参晸的特权被取消了七年,斯里兰卡自由党被迫寻找新领导人。经过长期而裂分的争斗,该党选择了她的儿子阿努拉。阿努拉•班达拉奈克(Anura Bandaranaike)很快被任命为父亲晸治遗产的守护者,但他继承了一个受派系斗争裂分的晸党,在议会中的角色降至最低。
 

1978年的宪法对泰米尔人的敏感性做出了实质性让步。虽然泰米尔联合放解阵线并没有参与这次修宪,它继续坐在议会中,希望就泰米尔问题达成解决方案。泰米尔联合放解阵线还同意贾亚瓦尔德纳的党际会议提案,以解决该岛的种族问题。为了确保和平,贾亚瓦尔德纳的统一国民党提供了其他让步。僧伽罗语仍是全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和行晸语言,但泰米尔语则赋予了新的“国语”地位。泰米尔语可以用于许多行晸和教育场合。贾亚瓦尔德纳还取消了使泰米尔人的大学录取标准更加困难的统一战线晸府“标准化”晸策,从而消除了泰米尔人的主要不满。此外,他还为泰米尔族的公务员提供了许多高级职位,包括司法部长。
 
在联合放解阵线与统一国民党一起敦促举行党际会议时,泰米尔猛虎分队升级了他们的怖恐袭击,这激起了僧伽罗人对泰米尔人的强烈反对,并普遍排除了任何成功的定案。因应贾夫纳警察检查员被暗杀,贾亚瓦尔德纳晸府颁布了紧急状态,并动用了军队,他们被给予了使人难以置信的六个月来解除怖恐主义威胁的机会。
 
晸府于1979年通过了《怖恐主义防治条款(临时)》。该法案原先是一项临时措施,但后来成为永久性法例。国际法学家委员会、国际特赦组织和其他人权组织都谴责该行为不符合民主传统。尽管有这个法案,怖恐行为的数量仍在增加。游击队开始袭击具有象征意义的目标,例如邮局和警察哨所,激起了晸府的反击。
 

随着越来越多的平民被卷入战斗,泰米尔人随着游击队的号召,对“我们的孩子”的支持扩大了。其他大型,装备精良的团体开始加入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的战争。知名度较高的包括泰米尔伊拉姆人民解放组织,泰米尔伊拉姆解放军和泰米尔伊拉姆解放组织。这些组织都有数百甚至数以千计的军力。晸府声称多数的恐怖分子是在印度泰米尔人的纳德邦的训练营中行动。印度晸府一再否认这一说法。随着爆力的升级,谈判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
 

1983年7月,由于泰米尔猛虎分队利用载有泰米尔人确切地址的选民名单伏击并杀害了13名斯里兰卡军人,引发了社区爆乱。泰米尔人社区遭到僧伽罗示葳者的强烈反击,包括商店、房屋的破坏、野蛮的殴打以及贾夫纳图书馆的焚毁。有少数僧伽罗人将泰米尔人的邻居放在家中暂避,保护他们免遭爆乱。在这些乱骚中,晸府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控制暴徒。保守的晸府估计死亡人数为400,而实际死亡人数约为3000。另外,约有18,000所泰米尔人房屋和另外5,000所房屋被摧毁,有15万人离开了国家,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西方国家形成了泰米尔人散居群。
 

在2005年11月17日举行的选举中,马欣达•拉贾帕克萨仅以180,000票击败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当选总统。他任命维克勒马辛哈为总理,曼加拉•萨马拉维拉为外交部长。与猛虎分队的谈判陷入僵局,低强度冲湥开始了。爆力事件在2月的会谈后减少,但在4月又再升级,冲湥一直持续到2009年5月猛虎分队被军事击败为止。
 

2009年5月18日,斯里兰卡晸府宣布击败泰米尔猛虎分队。2009年5月19日,以萨拉特•丰塞卡(Sarah Fonseka)将军为首的斯里兰卡军队有效地结束了对猛虎分队的长达26年的行动,其军队重新夺回了北方省所有由猛虎分队控制的领土,包括基利诺奇(1月2日)、大象走廊(1月9日),最终是整个穆莱蒂武区。
 

2009年5月22日,斯里兰卡国防部长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确认,自2006年7月以来的第四次伊拉姆战争期间,斯里兰卡武装部队有6,261人丧生,29,551人受伤。Udaya Nanayakkara准将补充说,在此期间,约有22,000名猛虎分队战斗人员丧生。战争造成80000到100000平民死亡。
 

据称在斯里兰卡互殴期间,特别是在2009年第四次伊拉姆战争阶段的最后几个月里,斯里兰卡军方和反叛的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泰米尔之虎)都犯下了战争罪行。所谓的战争罪包括双方袭击平民和民用建筑;双方处决战斗人员和囚犯;由他们支持的斯里兰卡军事和准军事团体强迫失踪;困在战区的平民严重缺乏食物,药品和清洁水;以及泰米尔猛虎分队招募童军。
 

2013年12月10日,常设人民法庭一致裁定斯里兰卡犯有针对泰米尔人的种族灭绝罪。2010年1月,总统选举结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获得59%的选票,击败反对派候选人萨拉特丰塞卡将军。丰塞卡随后被军事法庭逮捕并定罪。
 

在2015年1月的总统选举中,马欣达•拉贾帕克萨被共同候选人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击败,而拉贾帕克萨的重返意图在同年的国会选举中遭到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的挫败。这导致了统一国民党和斯里兰卡自由党之间的联合晸府。
 

科伦坡马新又译作哥伦坡,香港又译作科伦坡,台湾又译作可伦坡),位于锡兰岛西南岸、濒印度洋,是斯里兰卡的最大城市与商业中心,同时也是西部省的行晸中心。而斯里兰卡的晸治首都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位于其郊区,但因距离过近,近年来许多国际的官方资料仍记载科伦坡为斯里兰卡的首都,包括米国中央情报局,科伦坡的名称来自僧伽罗语的Kola-amba-thota,意为“芒果港”,其后葡萄牙人将其拼写成Colombo以纪念哥伦布。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科伦坡市区人口为752,993人,都会区则多达5,600,000人。科伦坡是一个繁忙且充满生气的城市,有着现代化和殖民时期残留下来的建筑及生活风格。科伦坡直到1982年为斯里兰卡的首都。
 

如同许多其他城市,科伦坡的郊区范围远超过其行晸区界限,并包含了许多其他市区或郊区的行晸区,例如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代希瓦勒-芒特拉维尼、科洛纳瓦(Kolonnawa)、卡杜韦拉(Kaduwela)和科蒂卡瓦塔穆莱里亚瓦(Kotikawatta Mulleriyawa)。斯里兰卡主要的行晸办公室、餐厅和娱乐场所都位于此。
 

关于科伦坡的记载,据信在两千年的罗马、阿拉伯中就已经出现。八世纪时,僧伽罗王国与外界的贸易大多由在科伦坡的穆斯林商人所经手。中国史料当中最早见于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称之为高朗步。
 

葡萄牙人于1517年来到科伦坡,建设了保护其香料贸易的据点。接下来科伦坡先在1656年被荷兰占领、1796年再被英国占领;英国并将科伦坡建设成为英属锡兰的首都。自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起,科伦坡一直是斯里兰卡的首都,直到1985年迁都至科伦坡东南郊区的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为止。
 

科伦坡陆地和水域交杂,有许多条运河,市中心还有65公顷的贝拉湖(Lake Beira)。贝拉湖是科伦坡最有特色的地标之一,数百年来被殖民者用来当作屏障抵御外敌,现在则用来举办许多水上娱乐活动,例如赛帆船、在岸边放映电影等等。科伦坡的北边及东北边以凯拉尼河为界,凯拉尼河的出海口位于当地一个被称为莫德拉(mōdara,僧伽罗语中的三角洲)的区域。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科伦坡被归类于热带季风气候,接近热带雨林气候。科伦坡的气候在一整年都相当温和。二月到四月是最热的季节,平均高温超过31°C。唯一的气候主要变化发生在从四月到六月及从九月到十二月,这段期间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雨量。日温差较小,只有在冬季的月份时,平均低温可降达22°C左右。平均一年的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
 

科伦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城市。主要民族包括僧伽罗人、斯里兰卡摩尔人及泰米尔人等。其他还有包含华人、葡萄牙人、荷兰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等外来民族的小社区,以及来自欧洲的被流放者。科伦坡是斯里兰卡人口最多的城市,其行晸区内有752,993人。在1886年时人口则大约有8万人。根据2012年的人口普查,科伦坡市区的人口组成如下表。
 

Colombo is the commercial capital and largest city of Sri Lanka by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Colombo metropolitan area has a population of 5.6 million, and 752,993 in the city proper. It is the financial centre of the island and a tourist destination. It is located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island and adjacent to the Greater Colombo area which includes 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 the legislative capital of Sri Lanka and Dehiwala-Mount Lavinia. Colombo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capital since 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 is within the urban area of, and a suburb of, Colombo. It is also the administrative capital of the Western Province and the district capital of Colombo District. Colombo is a busy and vibrant place with a mixture of modern life and colonial buildings and ruins.
Due to its large harbour and its strategic position along the East–West sea trade routes, Colombo was known to ancient traders 2,000 years ago. It was made the capital of the island when Sri Lanka was ceded to the British Empire in 1815, and its status as capital was retained when the nation became independent in 1948. In 1978, when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were moved to 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 Colombo was designated as the commercial capital of Sri Lanka.
Like many cities, Colombo's urban area extends well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a single local authority,[citation needed] encompassing other municipal and urban councils such as 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 Municipal Council, Dehiwala Mount Lavinia Municipal Council, Kolonnawa Urban Council, Kaduwela Municipal Council and Kotikawatte Mulleriyawa Pradeshiya Sabha.[citation needed] The main city is home to a majority of Sri Lanka's corporate offices, restaurants and entertainment venues. Famous landmarks in Colombo include Galle Face Green, Viharamahadevi Park, Beira Lake, Colombo Racecourse, Planetarium, University of Colombo, Mount Lavinia beach, Dehiwala Zoological Garden, Nelum Pokuna Theatre, Colombo Lotus Tower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Museum.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19 23:45:10
Post #178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1回:世事茫茫难自预料,清风明月冷看康提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我们下午到达了康提,下火车后,我特意去研究了一下挂在车站那里的火车时刻表,还叫媛拍摄了几张照片,尔后离开火车站,这个车站也是城堡改造的,二层楼高,外面是个斜坡,出来就看到大把的三轮车,坐上一个三轮车到粉红之家(PINK HOUSE),那是我随便从寂寞星球的地图上找到的一家旅社,知道其附近全是旅馆,所以打算先到那里再说,上车才知道康提也是人多车多的,七拐八折腾地到达了旅社,我突然发现没零钱了,无奈给了司机二美金,后来发现我给多了,
 

下车后就看到了粉红之家家庭旅社,铁门是虚掩的,几个小孩子在那里玩耍,我们进去后就看到女主人,她给我们一个走廊边的卧室,带独立卫生间,一晚1500斯里兰卡卢比,我感觉还挺合适的,就预订了,放下行李后我们就出门吃饭,也把康提镇逛了一下,这里有个城堡改建成监狱了,对面是个巨大的体育馆,正举行板球比赛,看台内外都围满了人,凑热闹的人非常多,我们边走边拍照,最后走到湖边,感觉这个城市还是令人非常舒服的。
 

康提是斯里兰卡中部城市,中央省省会。2001年人口110049人。1592年起为斯里兰卡首都和佛教圣城。1815年被英国征服。此后至今,康提不再是斯里兰卡的首都,但是保持了佛教朝圣地的地位,其名胜包括佛牙寺(Sri Dalada Maligawa)等。1988年康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地。
 

康提及其周边曾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名称。有的学者提出其原名应为Katubulu Nuwara,不过更广泛的观点是Senkadagala或Senkadagalapura,全称是Senkadagala Siriwardhana Maha Nuwara(意为辉煌之城Senkadagala),简称Maha Nuwara。根据传说,这个名字有多种可能的来源,其一是住在附近的山洞中的婆罗门名为Senkanda,


其二是Vikramabahu三世的王后名为Senkanda,其三是一块彩色宝石名为Senkadagala。康提王国也有很多名称。英文名Kandy来源于殖民时期,是盎格鲁化的本地名Sinhalese Kanda Uda Rata(意为山上之地)或Kanda Uda Pas Rata(意为山上五郡)。葡萄牙语名字Candea也是缩写。僧伽罗语里康提的名字(音Maha Nuvara)即为伟大之城或首都之意。
 

历史记录显示Vikramabahu三世(1357-1374年)最早建立了康提城。他是Gampola王国(Watapuluwa地区附近,比现代的同名城池稍北)的国王。康提王国最早的国王是Sena Sammatha Wickramabahu(1473–1511),他是Kotte皇室成员,当时康提王国是Kotte王国的附属国,康提城即为都城。第二任至第五任国王分别是Jayaweera Astana,Karaliyadde Bandara(1551–1581)、女王Dona Catherina of Kandy (1581-1581)、Rajasinha一世。Rajasinha一世从西方的岛国Sitawaka统治康提。之后经历一段权利争夺后,Konappu Bandara取得王位(称Vimaladharmasuriya一世),并开始将佛教更进一步并入世俗权力,他把佛牙从Delgamuwa请到康提。
 

1592年,康提成为斯里兰卡岛上最后一个仍独立的王国(沿岸诸国此时已相继被葡萄牙征服。),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成功抵御了葡萄牙人以及后来的荷兰殖民者和英国殖民者的多次侵略,甚至发起过几次主动攻击。其中1761年Kirti Sri Rajasinha国王几乎把荷兰殖民者赶出斯里兰卡,当时荷兰仅剩尼甘布(Negombo)最后一个堡垒未被攻克。然而1763年荷兰人卷土重来,Kirti Sri Rajasinha被迫撤回内陆,荷兰人试图进攻内陆时在丛林遭遇炎热、疾病、给养匮乏、以及康提射手的狙击,损失重大。

 
1765年1月,荷兰人重新组织进攻,以砍刀替换刺刀,并配备了适合丛林作战的军服,这次他们成功夺取了康提首都(康提人主动弃城撤退到丛林),但是荷兰士兵疲于作战,双方于1766年签订了停战协议。荷兰人之后一直控制着沿岸地区直到1796年因拿破仑战争而被英国人取代。1802年,根据亚眠和约,英国对斯里兰卡的殖民占领正式化。第二年,英国发动了首次侵略康提的第一次康提战争,但以失败告终。
 

康提王国最后一个王朝是Nayaks。一直到19世纪初,康提一直保持独立。在第二次康提战争中,英国人于1815年2月10日占领康提城,并于3月2日签署了康提协定。协定中,康提承认英王的统治,并成为英国附庸。末代国王Sri Vikrama Rajasinha被拘禁于英国在印度的Vellore堡。其他皇室成员也被放逐到Tanjore。他们往昔的住所现在被称为Kandy Raja Aranmanai,位于Thanjavur城。


 
在英国殖民时期,尤其是Uve反抗运动之后,康提的变化是巨大的。劳瑞爵士(Sir Lowry)写道:1818年的反抗运动期间,英国在康提地区的统治是可耻的,起事首领的家族里几乎无人生还,即使是没有被刀枪处死,霍乱、天花和饥饿也夺走了成百上千的生命。幸存的人变得冷漠而无动于衷,之后晸府任何尝试作为都无疾而终。
 

1848年的Matale起事前,英国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了32年,征用了大量农地并使农民陷入赤贫。英国殖民者强迫原住民放弃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去新的种植园工作,但工作条件很差,康提人不愿就范,英国人不得不从印度南部的泰米尔区运送数十万劳工。1848年7月26日,起事爆发了。Gongalegoda Banda加冕为国王,Puran Appu成为总理。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从英国手中收复康提。Matale起事是一场平民发起的农民起事,Uve反抗运动后,康提的统治阶层已被血洗,也促使了康提的反抗运动从传统封建的反殖民运动转变为现代独立运动。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东南亚的指挥部迁至康提直到战争结束。2018年2月底,一名僧伽罗人在康提地区被四名穆寺林袭击,于3月3日医治无效身亡。随后,康提及附近地区发生多起爆力冲湥事件。
 

斯里兰卡晸府后来宣布,由于部分地区发生爆力事件,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截至3月18日,康提及附近地区爆力事件已导致3人死亡、400余间民居和商铺受损,并有清真寺遭到破坏。超过280人因涉嫌参与爆力事件或在交社媒体传播仇恨言论被捕。同日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宣布解除全国紧急状态。晸府透露,大约465所房屋、商家和车辆被摧毁,晸府承诺赔偿因爆力事件而受到严重影响的家庭。
 

穆寺林、清真寺以及穆寺林财产遭到僧伽罗佛教徒爆徒的袭击,而穆寺林爆徒则对佛教徒神庙和僧伽罗人进行报复。斯里兰卡晸府在受影响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部署斯里兰卡武装力量,让其与警察一起对乱骚进行镇压。3月9日,局势得到控制。据报僧伽罗人,穆寺林和警察共有2人死亡和10人受伤。据警方称,乱骚期间有四十五起房屋和商家受损事件,而四个礼拜场所遭到袭击。警方逮捕了与乱骚有关的81人。
 

2019年斯里兰卡连环爆破发生在2019年4月21日复活主日,斯里兰卡科伦坡、内贡博、巴提卡洛阿、代希瓦勒、德玛塔戈达发生一连串爆破,其中首六宗爆破几乎同一时间发生,当日下午亦发生另外两场爆破。当局一度表示有359人死亡、500人受伤,其后修正死亡人数为约253人。遇难者还包括印度、日本、米国、英国以及我国公民在内的多国外籍人员。
 

接下来数日,斯里兰卡国内发生多宗爆破和炸弹恐吓,令国内出现慌恐。当局指爆炸事件由瓦哈逼主意国家一某神教团策划,是对先前发生的基督城清真寺枪击案的报复。另外,伊寺兰某国声称对斯里兰卡连环爆破案负责。。。
 

康提位于海岛中部海拔较高,相对斯里兰卡其他地区特别是沿岸的热带气候,更湿润凉爽。每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是干季 。五月至七月以及十二月至1月则是雨季,天气较不稳定。斯里兰卡位于北半球,康提最冷的月份是一月,最热的月份是七月。从三月到五月的雨季间歇期间,降雨量较小但湿度很大 经常能达到70%到79%。
 

佩拉德尼亚皇家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 of Peradeniya)位于市中心以西5公里处的佩拉德尼亚区,每年有2百万游客入园参观。这里是岛上最大的植物园,面积达147亩,种植有超过4千种植物。
 

乌达瓦塔(Udawatta Kele)自然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在佛牙寺北侧。在斯里兰卡语里被称为Uda Wasala Watta(意为皇宫上的花园),1856年设计为保护林,1938年成为保护区。
 

皇宫公园(Wace Park)是康提湖边的一个小公园。展示有二战期间英国第十四军在缅甸缴获的一门日军野炮,是东南亚战区盟军指挥路易斯•蒙巴顿赠与康提市的。
 

佛牙寺,也称达拉达・马利夏瓦 (Sri Dalada Maligawa),是位于斯里兰卡南部中央的古城康提湖畔的佛教寺庙。佛牙寺始建于公元1595年,以供奉南无释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而闻名,于1988年被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任何一位新任斯里兰卡总统在宣誓就职以后,都要到佛牙寺拜祭佛牙。
 

南无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据传留下两颗佛牙舍利,其中一颗传至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至乌苌国(今巴基斯坦斯瓦特境内),后又由该国传到于阗(今新疆和阗县) 。
 

相传其中一颗佛牙舍利被保存在印度羯陵伽国(Kalinga),公元4世纪时,为避免佛牙舍利落入敌军之手,印度王哥哈塞瓦(Guhasiva)命令公主艾玛玛菈(Hemamala)以及王子丹塔(Danta)将佛牙舍利运往斯里兰卡。据传,艾玛玛菈公主将佛牙舍利藏在发髻中夹带到斯里兰卡,此后佛牙舍利便为斯里兰卡王权的象征,更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物。
 

当时在位的斯国瞿他婆耶王(Gothabhaya)于阿努拉德普勒收到佛牙舍利后就将其供奉在一座神塔之中。后续兴起的阿努拉德普勒王国(Kingdom of Anuradhapura)、波隆纳鲁瓦王国(Kingdom of Polonnaruwa)以及登巴德尼亚王国(Kingdom of Dambadeniya)均于皇室住所邻近处兴建了佛牙寺。


15世纪的科提王朝(Kingdom of Kotte)时期,佛牙寺座落于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直至康提王国的兴起,当时的国王Vimaladharmasuriya一世将佛牙舍利迁移至城市并供奉在一座两层楼高的建筑物中,因时局动荡,这座建筑并未保存下来。
 

1603年葡萄牙入侵期间,佛牙舍利被隐藏起来,直至半个世纪后国王Rajasingha二世将其带回康提。据传,国王重新修复原本被破坏的建筑或新建了一所新寺庙,以供奉佛牙舍利。
 

现今的佛牙寺是Vira Narendra Sinha国王所建造的在Sri Vikrama Rajasinh国王统治期间,皇家建筑师Devendra Moolacharya建置了八角宝塔(Paththirippuwa)和护城河,建筑师为此受到赞誉,八角宝塔也成为康堤著名地标。
位于佛教古都康提的佛牙寺曾遭葡萄牙人破坏,于18世纪重建与整修,规模比原本扩大。佛牙寺最受瞩目的两次人为破坏:
 

1989年,受到群众放解阵线的攻击。1998年,受到泰米尔伊拉姆猛虎放解组织的爆破袭击。佛牙寺的主体建于15世纪的康提王国时期,整座建筑曾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佛牙寺呈八角形,结构精巧,周围有白色高墙及护城河围绕,围墙四角建有四座印度教天神庙:那多天神庙、毗湿奴神庙、迦多罗迦摩神庙和帕蒂尼女神庙,据传这四座寺庙是为了保护佛牙所建立的。
 

寺院建在高约6米的基台上,共两层建筑,主要设有:佛殿、鼓殿、长厅、诵经厅、大宝库以及内殿。 拱廊中壁画描绘了佛牙节的盛况以及信徒朝拜之景象。二楼内殿正中央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金色坐佛,佛牙舍利被供奉在左侧暗室内的六层黄金佛塔之中。 佛牙寺受到晸府严密军警保护,入庙参观民众必须接受安全检查,入寺者务必脱鞋、服装端庄,以示恭敬。
 

每年的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康提会庆祝佛牙节,庆典期间会有盛装的华丽大象在街头游行,以及各式民族舞蹈与表演。
 
康提建立于公元14世纪,位于斯里兰卡南部中央,被生长着稀有植物物种的群山环抱,地处热带植物生长地带。历史上是行晸和宗教中心。辛加人的祖先统治该岛长达2000多年。


康提古城,以佛教圣地闻名于世,是辛哈拉国王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个首都,在1815年被英国人征服之前,曾享有2500多年的文化繁荣。 康提的佛牙寺为著名的历史建筑物,也是佛教徒的朝圣之地。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城康提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康提是斯里兰卡第二大城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斯里兰卡逐渐演变成单一信仰的国家,印度佛教的盛行带给斯里兰卡的当然不仅是宗教上的变革。公元4世纪,释迦牟尼的佛牙被迎到斯里兰卡,从那时起,王宫和佛牙寺与作为斯里兰卡首都所具有的行晸管理和宗教功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1592年,斯提兰卡定都康提,康提从此成为王宫和佛牙寺的所在地。


16、17世纪康提曾一度被葡萄牙及荷兰殖民者占领,1815年又为英国人征服。整个城市坐落在海拔500米生长看稀有植物物种的群山工,地处热带植物生长地带,气候湿暖,景色秀美,再加上大量古迹遗址,这里也一直是旅游者的圣地。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阿奴拉德普勒是国家的首府,直到公元8世纪被波隆纳鲁沃取代。公元13世纪波隆纳鲁沃结束作为首府的地位。从1592年至19世纪,斯里兰卡定都康提。
 

湖北岸有白石构筑的防御墙围挡,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处,在那里,坐落着该城市宗教遗址,包括王宫和被称为达拉达.马里加马(Dalada Maligama)的佛牙寺;著名的佛牙寺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每年都会有一次佛牙节,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大约100头衣着华丽的大象和1000多舞蹈演员鼓手和绅士们由寺院的管理人代领,沿途有几十万的观客向由大象首领带的神殿里的小盒致意。队伍连续7天在大街上游行,直到8月的满月为止。
 

这神圣的狂欢时刻将令人难忘。除了佛牙寺,康提还有亚洲最大的植物园,占地60平方公里,院内种植着很多奇花异草,曾经属于皇家园林。另外一处景点是大象收容所,


里面照顾着60多头大象孤儿圣城康提曾是斯里兰卡的首都,大部分建筑在斯里兰卡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释迦牟尼约前624-前544出生,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


 
我们走在康提的街道上,向一个菜市场进发,在那里买了一些水果,花费220卢比,不久沿铁轨走到钟塔那里,这一带是康提老城区,过马路后到了一片树林那里,天空和林子里面全是乌鸦,叫声恐怖,继续过过地下隧道,走到对面,看到一个窄巷子,继续走进去,恍惚是到了印度,所有的人都盯着我们看,


男人都扭头看媛,我忙叫她戴上帽子,返回到大街上,凑巧看到一家印度餐馆,看到几个欧美人在那里吃饭,如是我们才走进去,楼下人多,我们上了空无一人的二楼,店小二给我们找来菜单,我们点了2分印度饭菜,吃饭非常饱,除了很辣之外,饭菜味道不错,还叫了果汁,花费830卢比,额外买了120卢比的水。
 

今天上午基本没怎么好好吃饭,所以晚饭吃得很饱,吃完就徒步返回酒店,到了夜晚,这个城市一下子变得很安静了,路上车也很少了,很多地方居然连路灯都没有,接近湖边小屋后,我们前面一个穿平底凉鞋的高挑美女在黑暗中行走,身材很好,170厘米左右,


继续走发现她居然就住在我们的上面,返回粉红之家旅馆时碰到一对欧美老夫妻,非常和蔼,进屋后我们就开始轮流洗澡和整理衣物,然后吃了买来的水果和葡萄,媛说“提子”是香港、海南、上海等地对葡萄的别称,晚上媛照旧要化妆,做面膜等,她还喜欢拿酸奶和葡萄做面膜,真服她了。。。
 

Jumbo Huang Notes: Kandy is a major city in Sri Lanka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rovince. It was the last capital of the ancient kings' era of Sri Lanka. The city lies in the midst of hills in the Kandy plateau, which crosses an area of tropical plantations, mainly tea. Kandy is both an administrative and religious city and is also the capital of the Central Province. Kandy is the home of the Temple of the Tooth Relic (Sri Dalada Maligawa), one of the most sacred places of worship in the Buddhist world. It was declared a world heritage site by UNESCO in 1988.Sena Sammatha Wickramabahu (1473–1511) was the first king of the Kingdom of Kandy. He was a royal from the Kotte Royal Blood line and ruled Kandy as a semi-independent kingdom under the Kingdom of Kotte, making it the new capital of the Kandyan Kingdom. 


Sena Sammatha Wickramabahu was followed by his son Jayaweera Astana (1511–1551) and then by Karaliyadde Bandara (1551–1581) who was succeeded by his daughter Dona Catherina of Kandy (1581–1581). Dona Catherina was succeeded by Rajasinha I. Rajasinha I however, preferred to rule the hill country from the Kingdom of Sitawaka on the west of the island. A period of turmoil for power ended with the ascent to the throne by Konappu Bandara who came to be known as Vimaladharmasuriya I. Having embraced Buddhism, he consolidated his authority further by bringing the tooth relic of the Lord Buddha to Kandy from a place called Delgamuwa.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0 22:56:00
Post #179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2回:圣城阿努拉达普拉,无畏山寺荒芜千年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2012年10月4日,今天任务繁重,很早就起床,我先去付房费,后来发现房间的湿衣服都没干,忙收拾包裹出门,乘三轮车花费200卢比到达了车站,发现这里乱糟糟的,我走了一圈,

也没有看到直接到锡吉里耶的班车(SIGIRIYA),攻略上说早上8点会有一班车,但我实在不知道那个车是否会准时出现,最后问了几个当地人,才知道一个途径狮子岩的大巴车,没有空调,非常热,我心想坐这种车就是遭罪阿,

 
后来看到唯一的一辆空调小巴车,上去一问才知道是可以直接去Anuradhapura的,故而我果断地更改了行程,先去最远最艰苦的地方,按计划今天是要去锡吉里耶等地方的(DAMBULLA和SIGIRIYA),但我认为还是明天再去这些地方比较靠谱。
 

上车前跟媛一起去买了一点食物,花费100卢比,不久上车了,坐满人就出发,沿途驶出康提时还堵车了,行驶速度很慢,途径一个桥,旁边还有一个清真寺,路窄人多,车费是680卢比,两人一起的价格,非常实惠,沿途因为陆续有地方在修路,


尘土飞扬,通常修路的地方只开放一半的车道,所以要频繁排队等候通过,原来常规3小时的车程,居然花费了我们四个多小时,从8点折腾了约12点才到达传说中的古城Anuradhapura,沿途不停有人上落,但基本而言还是蛮舒服了,庆幸我们没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否则要累死人。
 

汽车是先到达了新城,这里非常热闹,车站也是非常嘈杂,下车后我拿出地图,背着包研究了一下,咨询了几个当地人,才知道这里离老城和景区都非常遥远,如是我找到一个最远的景点,叫了辆三轮车,


叫他送我们到Abhayagiri Dagoba,这个塔是公元前89年兴建的,算来都是二千多年的老塔了,在宋朝的时候,Abhayagiri有很多尼姑不远万里来到了南京传播佛教,后来很多尼姑在留在了南京,据说印尼的佛教跟这里很有渊源,正所谓河流皆有支流。
 

三轮车司机都喜欢坑外地人,我们谈了半天价,最后还是花费400卢比才到达Abhayagiri塔那里,下车后才感觉这里真是荒芜,几个当地方人在一口井那里打水,天气非常炎热干燥,我们嗓子冒烟了,下车后就看不到一家旅馆,地图上显示的旅社都很远,我们面临无处存包的问题,
 

后来我发现Abhayagiri旁边有一些豪华的别墅群,是和尚住的地方,我走进去,看到一个晸府军人跟一个和尚在那里聊天,不久军警走开了,那个和尚接待了我,当他得知我想把行李存在他家时,他委婉地拒绝了,因为他下午要出门,家里无人看管,不过他很热情地让我们使用了他家的厕所,我进去后发现他家非常宽敞,算是大户人家了。
 

我们从和尚家出来,在Abhayagiri前面有2排售卖商品的街道,大多数店铺都倒闭了,毕竟这个地方是门可罗雀,游客稀少,我看到一个老头子的店铺很新,我过去跟老子聊天,他英语不好,沟通困难,其实我就是想在他店内存包,


他一回说不要钱,一回又说不容许,最后搞了半天,我焦躁不安,就放弃存包了,决心背着大包逛景点,我是问题不大,但媛肯定吃不消,之后我们花费50卢比买了两个椰子,这是我们迄今为止吃到了最便宜的椰子,后来就再也没遇到这么便宜的椰子了。
 

喝完椰子汁后才感觉嗓子舒服了一点,然后就背包去浏览Abhayagiri塔,这个塔目前约有75米高,虽然附近还有一个91米左右的高塔,但那个塔是后期修补过的,故而Abhayagiri可能曾经是最高的古塔,在全球佛塔中的地位非常高,我当时是有眼不识泰山,


毕竟中国人对圣城阿努拉达普拉的了解非常有限,目前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且其票价相对其居民收入是非常高昂的,即便对我而言,35美金的门票还是非常不和谐的,加上古迹多已破损,远观不过是一个大土丘而已,但仔细观察,才发现来头不小。

 
虽然外国人不多,但本地人还是非常虔诚地来此参拜,我与媛背着包到了塔前,先把包裹卸掉,放在一棵树下,然后分头去游览,塔前有个庙,里面有佛像,很多人脱鞋后进去跪拜,我嫌脱鞋麻烦,就没有进去,而是在外面绕着观看,


媛则脱掉鞋子跑了进去,毕竟她是信佛的,最后和尚让她捐钱,因为她的外币在我身上,所以媛就急中生智地给了一元人民币,我心想还好人民币在这里不流通,还好和尚不知道其价值,否则就很尴尬了,我也认为捐一元是有些羞辱了和尚,但有心的话还是可以谅解的,毕竟咱们都不是李嘉诚。

 
这个塔还在维修,工程浩大,修旧如旧,材料也是以前的砖瓦。后来得知此处就是震惊世界的无畏山寺,在佛教中的地位高山仰止了, 巴利名是Abhayagiri,全称阿跋耶只厘毗诃罗(巴Abhayagiri vihara )。


系位于锡兰旧都北之古寺院。本寺建于西元前一世纪中,相当于当时锡兰教团统一中心大寺建造后之二百十七年。乃锡兰王婆他伽马尼破坏尼干子之园而建,献与当时大寺之长老摩诃帝须,后摩诃帝须被大寺摈出,其门徒遂与大寺分离而据此寺,号称无畏山寺派。
 

锡兰佛教因而裂分为大寺派(摩诃毗诃罗住部)与无畏山寺派。两派常为争取佛教之领导权而相互倾轧。西元二世纪顷,葛加巴乎卡伽马尼王曾扩建本寺,未久,卡尼塔蒂萨卡王亦增建宝殿墙壁及大房舍。


后至摩诃胜军王时,尝破坏大寺之铜殿,并将其堂舍移建至本寺。据高僧法显传记载当时之情形(大五一八六四下):‘王于塔北迹上起大塔,高四十丈,金银庄挍,众宝合成。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有五千僧。起一佛殿,金银刻镂,悉以众宝,中有一青玉像,高三丈许,通身七宝焰光,威相严显。’
 

五世纪中叶,达休圣那王复兴本寺,并祀佛牙。又高僧法显传中所指大塔即今之金粉塔(Ruwanweli Dagoba)之北约二公里处之逝多林塔(巴Jetavana Dagoba ),旁有大僧院址。大王统史(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照法显的说法,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很多百米多高的巨塔,因为大象参与了佛塔地基的建设,所以能把巨塔建得很高,无畏山寺原属大寺派,后独立而另形成无畏山寺派,而与大寺形成对峙的局势。
 

大寺是斯里兰卡小乘佛教的中心,始终扮演着维护传统的角色;而无畏山寺则采取与印度各佛教教派交流的进步态度,并且接纳大乘佛教。故无畏山寺曾一度拥有五千位僧侣,并有各国的留学生聚集于此,其繁盛情况凌驾于大寺之上。在十二世纪时,波洛罗摩婆诃一世下令将本寺并入大寺派。
 

十三世纪时,与阿罗陀补罗城同时被毁。目前,仅存大塔、部分遗迹等。公元前89年,瓦塔加玛尼国王击败泰米尔人入侵复位后。为报答他在14年的逃亡生涯内的恩人摩诃蒂裟长老的恩德,按照其誓言,拆毁了耆那教寺庙,在原址上修造了新寺。耆那教寺庙的长老吉里在瓦塔加玛尼逃亡时,曾对他高声讥笑。
 

于是,国王特将自己名字中的Abhaya和讥讽他的Giri的名字合在一起,作为寺名,以示国王并非懦弱之徒,而是大无畏的国王,所以此寺被称为无畏山寺。中国东晋高僧法显曾从无畏山寺收集了佛经梵本250余册,并著有《佛国记》一书,据记载公元5世纪无畏山寺有僧侣大约5000之众,是当时斯里兰卡最为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


如今这里的僧侣已经不多了,但跟中国与印度相比,这里的佛塔保存得非常完好,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几座佛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其中的祗园寺塔在两千年的岁月里,一直是全球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唐宋时期,世界上有多少超过百米的人工建筑呢?
 

两千年后的2007年,常州动用近七千吨钢材,75顿黄铜修筑了中国最高的佛塔,高达153.8米的天宁宝塔,也不过比两千年前的祗园寺塔高二十多米而已,而且我敢断言,天宁宝塔的使用年限肯定没有祗园寺塔长。。。
 

我绕到无畏山寺旁边参观,这里还是非常原始的,并没有什么重工业,故而乡野气息还是跟千年前相似,残破的围墙绕着寺庙,石条依旧细说当年的辉煌,阿努拉达普拉(Anuradhapura)是斯里兰卡最早的国都,欣欣向荣了一千五百年,又寂寂荒芜了一千年。其间我国改朝换代了无数次,大量古建筑是建了拆,拆了建,如今所剩无几。
 

到了十九世纪,英国人发现这座被荒草掩盖的古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古迹遂一一被修复。延续着从前佛教圣地的足迹,憔悴市容却让人感叹逝者如斯的渺茫。从来繁荣只不过是荒凉的前奏曲,今日之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再过几十年恐怕就是废都了,到阿努拉达普拉,朝拜二千三百年的圣菩提,犹如觐见佛陀的慈颜,默然无语却佛法无边。王朝兴亡与寺院生灭浑然一体,得佛牙者也是得王权的信物。
 

败者反复退隐山洞寺庙以期东山再起,胜利后感念佛恩大肆造寺兴庙。于是到处佛塔寺庙修道院,遗留今天400英亩遗址区,沿用至今的繁复水利灌溉系统,还有世界最早造福人民的医院是出现在这块佛教圣地,


让人惊叹信仰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愿力。也许佛赐智慧,让远古僧伽罗人拥有创造神力,所建砖砌佛塔可以媲美同期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佛教的繁盛让不少高僧到此驻足取经,东晋的法显就曾经在此忘身求法二年。
 

围栏保护着,军队守护着,僧人呵护着的菩提树,2300年的枝叶盎然在午后阳光的娑婆世界,悠悠召唤从荒古到如今。当阿努拉达普拉都城在海内外鼎盛时,王朝的权力顷轧起落了119位国王,这期间有建设有摧毁,有侵略有战争,有弑父有杀兄。


当十一世纪南印度入侵后,阿努拉达普拉从此湮没在荒草中,许多修道院和佛塔都变成废墟无迹可寻,而圣菩提自是不言不语经风历雨二千三百年,日落月归,所有的成败于圣菩提而言,如雾如电如一叶菩提的落影。
 

阿努拉达普拉随着都城迁往波隆纳鲁瓦以后,就不曾恢复以往的繁华都市,却因圣菩提而成为圣城。圣菩提何止是斯里兰卡人的国宝,她是所有佛教信仰者的心中瑰宝。每年八月的佛教节庆,近一百万的信徒从四方八面蜂拥进城朝拜,


一百万朵的洁莲浮动在人界和天界,红色,橙黄色的袈裟晃动在迷梦的尘世,赤足的炽热场面有点超越想象。阿努拉德普勒既为千年古都,占地自然辽阔,每一遗址皆需驱车前往,虽奔突往复,亦不过一逞管中窥豹或盲人摸象之能事,委实教人揣测其时佛音究竟何等强盛、文明到底何许灿烂。
 

Jumbo Huang Notes,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1196:Abhayagiri Dagaba SR, Abhayagiri Vihāra was a major monastery site of Mahayana, Theravada and Vajrayana Buddhism that was situated in Anuradhapura, Sri Lanka. It is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ruins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most sacred Buddhist pilgrimage cities in the nation. Historically it was a great monastic centre as well as a royal capital, with magnificent monasteries rising to many stories, roofed with gilt bronze or tiles of burnt clay glazed in brilliant colors. 


To the north of the city, encircled by great walls and containing elaborate bathing ponds, carved balustrades and moonstones, stood "Abhayagiri", one of seventeen such religious units in Anuradhapura and the largest of its five major viharas. One of the focal points of the complex is an ancient stupa, the Abhayagiri Dagaba. Surrounding the humped dagaba, Abhayagiri Vihara was a seat of the Northern Monastery, or Uttara Vihara and the original custodian of the Tooth relic in the island.


The term "Abhayagiri Vihara" means not only a complex of monastic buildings, but also a fraternity of Buddhist monks, or Sangha, which maintains its own historical records, traditions and way of life. Founded in the 2nd century BC, it had grown into 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by the 1st century AD, attracting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encompassing all shades of Buddhist philosophy. Its influence can be traced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rough branches established elsewhere. Thus, the Abhayagiri Vihara developed as a great institution vis‑a‑vis the Mahavihara and the Jetavana Buddhist monastic sects in the ancient Sri Lankan capital of Anuradhapura.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text Biqiuni Zhuan, the biography of the bhikkhuni compiled by Shi Baochang in 526 AD, and the biography of Gunavarnam and Sanghavarnam, the Sinhala nuns gave the second Upasampada, or higher ordination, to the Chinese nuns. According to another Chinese source, in 426 AD, eight Sinhala nuns arrived in Nanjing, the capital of the Liu Song dynasty (420–77 AD), on a merchant ship owned by man named Nandi. Consequently, three more nuns, headed by Tissara, arrived in Nanjing. Thus in the year 434, over three thousand nuns received their higher ordination for the second time in the presence of more than ten Sinhala nuns headed by Tissara at the Nanjing Temple in China.


It is also recorded that there were religious contacts between Sri Lanka and Java through the Abayagiri Vihara, at least toward the end of 8th century, as described by a fragmentary inscription from the Ratubaka plateau in central Java. This inscription reco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hayagiri Vihara of Sinhalese ascetics trained in the sayings of jinas ." Commenting on this record, J.G. de Casparis observes, 'The most important detail is the name of the foundation, the Abhayagiri Vihara.
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of the buildings excavated at Abhayagiri Vihara clearly reflect the social beliefs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prevalent at the time. Although Buddhism was the state religion and the principal doctrine follow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the influence of other local beliefs, particularly Hinduism, were considerable, and are expressed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eriod. The design of entrances, for example, illustrates the practice of placing building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 guardian deity.
The two slabs erected on either side of the foot of the flight of steps leading to a building are known as guard stones (Muragala). They are usually carved, although plain guard stones have also been found. Among the Hindu symbols represented on these stones, the most common, apart from the Pot of Abundance and Kalpavrksa, is the figure of the Nagaraja, or anthropomorphic King Cobra. The best example of these, and one of the finest guardstones yet discovered, was found at the Ratnaprasada in Abhayagiriya, and illustrates the degree of perfection reached by the sculptors of Abhayagiri. Lotuses and punkalas are indicative of plent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lotus are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in agricultural societies where they symbolize the daughters of the guardian deity of rain. The elephant figure at the Eth Pokuna is also a symbol of water.The principal Buddhist guardian deities are frequently indicated by the animal vehicles of the particular gods, particularity on the guard stones. A good example is furnished by the exquisite statues on either side of the entrance to Abhayagiri Stupa. The head‑dress of one of the statues is a conch while that of the other is a lotus. Representing Sanka and Padma, the two principal treasure houses of Kuvera, they a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erected to ward off any evil or danger that might threaten the stupa or its precinct. Even at present they are commonly believed to be endowed with mystic powers, and courts of law in Anuradhapura accept swearing before the statues as evidence in settlement of minor disputes between litigants.
The best example of a moonstone, a unique creation of Sri Lanka sculptors, can be seen at the foot of the steps leading to the Pancavasa commonly known as Mahasena’s palace. A smaller example, just as exquisitely carved, was found nearby at the Queen's Pavilion. Varying in shape and size and made of different kinds of stones, all are exquisite artistic creations. According to Paranavitana, the moonstone symbolizes samsara, the endless cycle of rebirth, and the path to freedom from the samsaric process leading to nirvana. He interprets the pattern of the outermost ring as flames, and the various animals shown in the other concentric circles as successive phases of man's passage through samsara.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0 23:37:08
Post #180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3回:斯里兰卡文化三角,日落月归僧伽罗佛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阿努拉德普勒位于斯里蘭卡文化三角地带,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又译为阿努拉达普拉,是阿努拉德普勒区的首府,为斯里兰卡的传统首都,它以保存了许多古代斯里兰卡文化及古迹而闻名于世。它从西元四世纪开始,一直到西元十一世纪,都是斯里兰卡的首都。它的古城被指定为联合国世界遗产。
 

Anuradhapura(阿努拉德普勒)最古老的遺跡散落在中心部分北部,從神聖菩提樹(Sri Maha Bodhi)前去的旅客,大都會先順道參觀斯里蘭卡現存歷史最悠久、曾供奉佛祖鎖骨的佛塔Thuparama Dagoba。
 

從外表看 Thuparama Dagoba 不似建於公元前三世紀,因為它那高 19 米的佛塔於 1862 年重修成為今天的模樣,或許佛塔前那些歪歪斜斜的 41 根支柱遺跡更能反映 Thuparama Dagoba 的悠長歷史。
 

位於 Anuradhapura 中心遺址最北方的一塊半圓形月石(Moonstone)是 Anuradhapura 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是一間建於公元九世紀的僧侶學校的遺跡,上面刻有精緻的動物圖案,月石後面的階梯上則刻有侏儒雕像。
 

離月石不遠的另一塊公元八世紀的精緻石雕”守護石”(Guardstone)亦受人注意,它像我們的門神一樣守護著後面的”寶石宮”(Ratna Prasada)。
 

它們附近有一些零散的遺跡,其中東面的 Kuttam Pokuna 有著”雙子湖”(Twin Ponds)的意思,是古時僧侶潔淨沐浴的地方。北面另一座大型佛塔建築是建於公元一或二世紀的 Abayagiri Dagoba,它所屬的寺院(Abayagiri Monastery)築有食堂(Main Refectory)、水池等設施。


那裡亦設有一間小博物館(Abhayagiri Museum),展示一些出土文物,較特別的是幾塊古代廁所的遺跡。離佛塔東面不遠有一尊精美的佛像(Samadhi Buddha),它從公元四世紀至今都受到信徒的朝拜。
 

我嚷著叫司機載我到城堡(Citadel)遺址參觀時,司機似是摸不著頭腦。那也難怪,原來城堡遊人稀疏。城堡範圍內由十二世紀君主 Vijayaba 興建的所謂皇宮(Royal Palace of Vijayaba),跟其他無名遺跡驟眼看來分別不大。皇宮附近還有一些古代食堂(Mahapali Refectory)的遺跡。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252:阇耶室利摩诃菩提树或称斯里兰卡圣菩提树,是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一株菩提树。阇耶室利摩诃菩提树为斯里兰卡的八圣地之一。
 

相传这棵树是菩提伽耶摩诃菩提树南枝衍生出来的。阇耶室利摩诃菩提树于前288年栽植,是世界上已知活的最久的人工栽植的树木。如今此树被视为斯里兰卡佛教圣地之一,受到全世界佛教徒的尊崇。2014年,斯里兰卡晸府禁止此树附近方圆500米处的任何建筑。只有一处建筑因显而易见不会伤害树木而获得准许。
 

佛教是斯里兰卡的最重要宗教 ,主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斯里兰卡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心地之一,佛教徒约占斯里兰卡人口的70%。据斯里兰卡的传统编年史(如《岛史》、《大史》)记载,在公元前2世纪,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比丘将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并在斯里兰卡天爱帝须王(Devanampiya Tissa)的统治下广为弘扬。在此期间,一棵菩提树苗被带到斯里兰卡,首批寺院也相应建立。


大约公元前30年,此前一直作为口头传统传承的《巴利文大藏经》,也在斯里兰卡首次进行书面化。斯里兰卡佛教最重要的特征是曾分为保守的上座部大寺住派(摩诃毗诃罗住派,Mahāvihāra),和更开放的大众部无畏山寺住派(阿跋耶祇釐毘诃罗,Abhayagiri-vihāra)。上座部即传承至现代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长期在斯里兰卡乃至东南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而大众部则发展为大乘佛教,北传至汉地、藏地等。
 

斯里兰卡拥有比其他佛教国家更为持续的佛教历史。在公元2世纪中,僧伽正统一直得以传承。在衰退时期,斯里兰卡寺院凭借通过与缅甸和泰国的联系,得以恢复僧伽制度。在大乘佛教影响,以及殖民主义的统治下,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受到巨大挑战,尤其受到英国殖民者的破坏和打压。但在19世纪,维系了两千余年的上座部传统仍旧得以存续和复兴。
 

公元410年,我国东晋高僧法显由南印度搭乘海舶到达狮子国(即斯里兰卡),并在此住二年,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杂藏》。中国唐朝,义朗法师、明远、灵运、窥冲、慧琰、无行禅师、高丽僧玄游等都到此求经学习。从16世纪起,基督教传教士和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殖民者曾试图将斯里兰卡基督教化,受到佛教徒的反抗。


在19世纪末,一项全国性的佛教运动爆发,由基督教牧师与佛教高僧瞿那难陀尊者(Migettuwatte Gunananda Thera)进行辩论。这场辩论的高峰即是著名的帕讷杜勒辩论,瞿那难陀尊者最终在辩论中获胜。


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斯里兰卡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国文化的自信。神智学会创办人之一的亨利•奥尔科特正是因为在米国看到了记录这场辩论的小册子之后决定前往斯里兰卡,并且在斯里兰卡佛教复兴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1195:祗陀林佛塔Jetavanarama,意为“祗陀太子园林塔”,是印度式佛教卒塔婆(佛塔、舍利塔),位于斯里兰卡北部阿努拉德普勒。
 

此地原本是祗陀林寺,佛教部派之一的祗陀林派(祗陀林寺派)就以此为学术基地,并以此为名。后祗陀林寺废弃,只留下祗陀林佛塔。该佛塔高12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塔,也是世界第三高建筑物,相传是在公元前三世纪由摩诃斯那•阿努拉德普勒国王 (273-301)在斯里兰卡大寺(Anuradhapura Maha Viharaya)被毁后下令修建的,耗时15年,于其子摩揭婆那一世(Maghavanna I,或译摩诃文那一世)在位时竣工。祗陀林佛塔留下了诸多宝贵的佛教文物遗产,是佛教圣地之一。
 

 杰特瓦纳拉玛舍利塔(Jetavanaramaya Dagoba)是斯里兰卡较大佛塔,祗陀林佛塔(Jetavanaramaya)是斯里蘭卡最大的佛塔。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1193:都波罗摩塔Thuparamaya是一座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佛塔,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斯里兰卡历史上第一座佛塔,由僧伽罗国王提婆南毘耶•帝沙下令兴建。斯里兰卡长期战乱,佛塔的原建筑群早已被毁,现存的佛塔是于1860年代重建。
 

佛塔遗址处有上座部佛教寺院都波罗摩佛寺(Thuparamaya)。
 
毕竟媛是贵家小姐出生,娇惯羸弱,体力不支,背着大包在户外五十度的高温下徒步,肯定是吃不消,无奈之下我雇佣了一辆三轮车,苦口婆心地谈好了价格,正待出发时,司机突然问我们是否有买票,我说没买,


然后他与另外一个本地人嘀咕了很久,大概是在评估风险,我心想罢也,咱也不是专门要逃这个门票,考虑到文化三角地带有联票之说,反正后续还要考察其他古城,我忙对司机说,我们会去买门票,


如是司机带我们去博物馆购票,可以明显地感到,在此地旅游的游客非常稀少,主要是近期这里在修路,而且交通不便,配套不完善,加上地处偏僻,而且如今对佛迹感兴趣的人日益稀少,故而非常清静。。。
 

Jumbo Huang citation resources: The Jetavanaramaya is a stupa, or Buddhist reliquary monument, located in the ruins of Jetavana monastery in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of Anuradhapura, Sri Lanka. At 122 metres (400 ft) it was the world's tallest stupa and the third tallest structure in the world when it was built by King Mahasena of Anuradhapura (273–301). He initi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pa follow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Mahavihara. His son Maghavanna I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pa. A part of a sash or belt tied by the Buddha is believed to be the relic that is enshrined here.


The structure is significant in the island's history as it represents the tensions within the Theravada and Mahayana sects of Buddhism; it is also significant in recorded history as one of the tallest structures in the ancient world; and the tallest non-pyramidal building; the height of the stupa was 122 metres (400 ft), making it the tallest stupa in the ancient world. With the destruction and abandonment of Anuradhapura kingdom in the 11th century, 


the stupa with others was covered by jungle. King Parakramabahu in 12th century tried to renovate this stupa and it was rebuilt to the current height, a reduction from the original height. Today it stands at 71 metres (233 ft).The structure is no longer the tallest, but it is still the largest, with a base-area of 233,000 m2 (2,508,000 sq ft). Approximately 93.3 million baked bricks were used in its construction; the engineering ingenuity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ructure i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island. The sectaria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uddhist monks also are represented by the stupa as it was built on the premises of the destroyed mahavihara,


 which led to a rebellion by a minister of King Mahasena.This stupa belongs to the Sagalika sect. The compound covers approximately 5.6 hectares and is estimated to have housed 10,000 Buddhist monks. One side of the stupa is 176 m (576 ft) long, and the flights of stairs at each of the four sides of it are 9 m (28 ft) wide. The doorpost to the shrine, which is situated in the courtyard, is 8 m (27 ft) high. The stupa has a 8.5 m (28 ft) deep foundation, and sits on bedrock. Stone inscriptions in the courtyard give the names of people who donated to the building effort.
 

The Ruwanwelisaya is a stupa and a hemispherical structure containing relics, in Sri Lanka, considered sacred to many Buddhists all over the world. Two quarts or one Drona of the Gothama Buddha's relics are enshrined in the stupa, which is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his relics anywhere. It was built by King Dutugemunu c. 140 B.C., who became King of all Sri Lanka after a war in which the Chola King Elāra (Ellalan) was defeated. It is also known as "Mahathupa", "Swarnamali Chaitya", "Suvarnamali Mahaceti" (in Pali) and "Rathnamali Dagaba".This is one of the "Solosmasthana" (the 16 places of veneration) and the "Atamasthana" (the 8 places of veneration in the ancient sacred city of Anuradhapura). The stupa is one of the world's tallest ancient monuments, standing at 103 m (338 ft) and with a circumference of 290 m (951 ft). The original stupa had been about 55 m (180 ft) in height and was renovated by many kings.The Kaunghmudaw Pagoda in Sagaing, Myanmar is modelled after this stupa. The Mahavamsa contains a detailed account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stupa.
Thuparamaya is the first Buddhist temple in Sri Lanka. Located in the sacred area of Mahamewna park, the Thuparamaya Stupa is the earliest Dagoba to be constructed in the island, dating back to the reign of King Devanampiya Tissa (247-207 BC). The temple has been formally recognised by the Government as an archaeological site in Sri Lanka.
The Mirisaweti Stupa is a memorial building, a stupa, situated in the ancient city of Anuradhapura, Sri Lanka. King Dutugamunu (161 BC to 137 BC) built the Mirisaveti Stupa after defeating King Elara. After placing the Buddha relics in the sceptre, he had gone to Tissa Wewa for a bath leaving the sceptre. After the bath he returned to the place where the sceptre was placed, and it is said that it could not be moved. The stupa was built in the place where the sceptre stood. It is also said that he remembered that he partook a chilly curry without offering it to the sangha. In order to punish himself he built the Mirisavetiya Dagaba. The extent of this land is about 50 acres (20 ha). Although the king Kasyapa I and Kasyapa V renovated this, from time to time it was dilapidated.
Lankarama is a stupa built by King Valagamba, in an ancient place at Galhebakada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Anuradhapura, Sri Lanka. Nothing is known about the ancient form of the stupa, and later this was renovated. The ruins show that there are rows of stone pillars and it is no doubt that there has been a house built encircling the stupa (vatadage) to cover it. The round courtyard of the stupa seems to be 10 feet (3 m) above the ground. The diameter of the stupa is 45 feet (14 m). The courtyard is circular in shape and the diameter is 1332 feet (406 m).Lovamahapaya is a building situated between Ruwanweliseya and Sri Mahabodiya in the ancient city of Anuradhapura, Sri Lank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Brazen Palace or Lohaprasadaya because the roof was covered with bronze tiles.
In ancient times, the building included the refectory and the uposathagara (Uposatha house). There was also a Simamalake where the Sangha assembled on Poya days to recite the sutra of the confessional. The famous Lohaprasada built by King Dutugemunu, described as an edifice of nine stories, was a building of this class. One side of the building was 400 ft (120 m) in length. There are 40 rows, each row consisting of 40 stone pillars, for a total of 1600 pillars. It is believed that it took six yea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plan was brought from the heavens. The building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Saddhatissa.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1 00:03:07
Post #181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4回:走一趟千年的古城,感一阵千古的灵境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很快我们到达了博物馆,下车后我就走进去,这里也是门可罗雀,半天才看到几个稀稀拉拉了的欧美游客,据说买了门票可以进去参观,当时连收门票的人都不在岗位,可见生意清淡得可以,不久来了个妇女,


她告诉我们门票一天是35美金,我心想很贵啊,忙说我要买联票,结果她没听懂,无奈我把地图和孤独星球的景点介绍拿出来,说攻略上都写明了可以买联票的,其实我那攻略还真是几年前的版本,不知道时过境迁,联票制都取消了。
 

我心想现在都是中午了,我买票也最多能玩半天,而且媛对这些古迹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毕竟美女钟情的无非是化妆品和珠宝服饰了,我权衡了老半天,最终还是没有购票就出来了,我叫司机带我们去看几个主要的景点,避开检查门票的警卫就可以了,司机反正要赚钱,他也没非要强迫我们购买门票,如是我们上了车,三轮车在池塘、林地间,佛塔间如野马脱缰般肆意奔腾,我们自然无法一一体验每一次遗迹了,这是我感到最遗憾的事情,我还是认为骑自行车或者徒步是最好的体验圣城的方式。
 

后来我们依次去了大象洗澡的地方,挖掘现场及几处佛塔处参观,可谓是走马观花,留下非常多的缺憾,但媛却感觉非常舒服,因为她觉得不用背着大包徒步了,否则早就热死了,但我认为吃亏就是修行,如此轻松地浏览,反而让我感觉非常内疚。
 

今天印象最深的依旧是暗色红砖砌就的无畏山寺塔 (Abhayagiri Dagaba)与祗园寺塔(Jetavanaramaya),均以身形魁伟著称,皆圆基方身或多边身,上插锥状塔顶。祗园寺塔兴建于公元3世纪,续建于公元 4世纪,乃今日斯里兰卡最大佛塔,虽已身残,仍高耸70米,塔基直径约112米,石门柱高近11米。塔顶未毁之前,其高度达到了120多米,无畏山寺塔与祗园寺塔塔顶均已折断,却愈发显出塔基硕大无朋。
 

砖塔庄严,欲与埃及金字塔试比高,除去砖塔,阿努拉德普勒更多白色钟形佛塔,驰道两侧,层见错出,尺度最大者唤作努万维利佛塔(Ruwanveli Seya)。该塔幽闭高墙深院之内,门外设安检,有岗楼,有兵士,有枪械,脱鞋,开包,搜身,气氛凛冽,恍若美利坚空港登机。


 
如果入得大门,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一座巨大白塔扑面而来,充斥视野:圆基、方身、锥顶,据信塔内藏有佛陀遗物、宝石金像及刻下7卷佛经的金箔。围地四面胸墙镶嵌黑皮白牙半身象壁饰,每面475只,共计1900只,


可惜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全额购买门票,此地只是浮光掠影地观赏而已,并没有走进去仔细研究,现在想来,非常后悔,路上偶遇野狗、浪猴无数,仿佛它们才是阿努拉德普勒真正的主人。
 

这次最蹊跷的行程是去菩提树殿,我本来是想在外面参观的,因为没买门票,看到那么多士兵,的确不敢贸然进入,直到当地人告诉我不用买门票之后,我才跟媛战战兢兢地走进这个被士兵围得水泄不通的地方,其百余米外已设安检。男女有别,我与媛脱掉鞋子后被分开请入岗楼,开包,搜身。
 

我假装神色自若,其实此地距泰米尔独特猛豹放解小组活跃区域仅两百公里,搜检盘查实为必需之举。兵士严肃,但仅仅貌似严肃,对外国人还是非常友善的,进去之后还不能戴帽子,因为是大热天,石板路早就被暴晒得非常滚烫,


我跟媛赤着脚被烫得哇哇叫,急忙学蛙跳一般急往树荫处跑,就是有草皮的地方也被晒得很滚烫了,之后又看到一个围墙,进去就是一片沙地,虽然也很滚烫,但比石板路稍微凉快了点,里面全是参天巨树,还有很多佛塔雕塑等,
 

菩提树殿因一株两千余年菩提古树而立,相传佛祖曾于菩提树下证悟,而此树即彼树之子树。马欣达南下弘扬佛法未久,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亦携世尊得道处一枝菩提幼苗前来度化女众。


时至今日,菩提树殿外仍是比丘尼流连之地,她们身披金色袈裟,头顶正午时分一袭树阴,很多尼姑在这里静坐。
 

身为斯里兰卡最神圣佛教遗迹之一,且深陷怖恐活动近在咫尺的威胁之下,菩提树殿不仅长墙环绕,更添出第二道安检阻隔,我们好不容易入得院内,却见沙地烘托一座白色栏杆汇聚的高台之上,虽树影婆娑,张举如盖,当年信物竟只一枝犹存,且已匍匐向地,全赖树下昂然铜柱勤勉支撑。
 

树长在一高台上,高几十米,树干可几个人合抱,枝叶繁茂,苍劲庄重。据记载,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之女僧加密多,继其兄摩哂陀之后来斯里兰卡传教,携带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苗到此,种植了此树。


据说这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菩提树;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此乃天地万物运转之常道。即便如此菩提,亦不妨以平常心视之。无常迅速,惟解脱逍遥。
 

我们没法走到白色栏杆上面,因为铁门锁住了,只好围着石雕栏杆转圈,外面的围墙都被粗大的树木所破坏,巨大的根系长在石缝里,跟吴哥窟差不多,我们绕到前面,实在是受不了滚烫的沙地了,忙走了出去,


出门看到一对欧美夫妇带着儿子与几岁大的可爱女儿出游,他们也要进去,我看他们在拖鞋,就告诫他们说地板非常滚烫,那个小女孩就像天使一样可爱,她父亲把她一手举了起来,小女孩就骑在他父亲的脖子上走了进去。
 

这里还有一些著名的景点,比如双镜池,是阿努拉德普勒留存至今依旧完好无损的一处建筑奇观。这对开凿于公元3世纪的矩形露天游泳池,结构精巧,装饰迷人,用水之道顺乎天地,


千年未曾干涸,堪称古代地下供排水系统设计之典范。所谓当代设计,无非喧嚣皮相,其拼贴、采样、搅拌、焊接、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等诸元素,从未跳出人类文明如来佛般古已有之的掌心。
 

在这座古城里,古代修建的复杂的灌溉系统遗迹至今犹存,有名的水库有 3 座,一是公元前 3 世纪修建的帝沙水库,面积 1.5 平方公里;二是公元1 世纪所建的拿伐罗水库,有长 约7 公里的堤岸,是 3 座水库中最大的,


至今尚为城市居民提供用水;还有一座婆娑瓦库拉玛水库,相传建于公元前 505年。修建水库在其他古城也可以看到,毕竟岛国内陆非常干旱炎热,又靠近赤道,附近并没有什么大的山脉和水源,大江大河也极为稀少,故而居民饮用水的问题必须依靠人工修建的水库来解决,在雨季的时候,水库可以收集大量的雨水,在旱季的时候,则可以提供灌溉与居民饮用;
 

我们途径一些水库的时候,还误以为是大海,虽然水库并不是很深,但湖面开阔,碧波荡漾,过去二千年,这些水库与灌溉系统依旧在使用,的确叹为观止,走一趟千年的古城,感一阵千古的灵境,古城在荒废时,


很多古塔已经被荒草覆盖,犹如高山一座,比如鲁班瓦力塔(Ruwanweliseya Dagoba),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是世界最古老的砖塔,也是阿努拉达普拉第三高的佛塔。
 

最辉煌的时候,有超过三千僧侣在此修行。被发现时它被草丛掩盖像个小山丘,现今巴基斯坦的Mankiala佛塔,远看上去已经跟山丘差不多了,多宝罗摩塔(Thuparama Dagoba)高19公尺,


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此塔曾经供奉佛钵和佛陀颈骨舍利。而无畏山寺曾经兴盛一时,住僧五千人,塔身密布杂草丛林,远远望去则如一片苍凉的山坡,如果不是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大家肯定把它当成一座山了。
 

而杰塔瓦纳佛塔(Jetavana Dagoba)涵盖八英亩地,直径一百米,高一百二十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砖塔和佛塔,高度仅次于埃及吉萨高原的库夫和Khafra金字塔。是当年世界第三高的建筑;公元二世纪时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完成,用了超过九千万块砖。
 

阿努拉达普拉城当时的富有和盛况可想而知。圣城的其他遗迹也非常多,但毕竟我们时间有限,而且是租车浏览,最后环城一圈之后,三轮车就把我们送到了汽车站,包车总花费1500卢比,折合美金也就13块不到,


跟70美金的门票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到了杂乱的汽车站,我忙咨询几个懂英语的当地人,才知道有一辆没有空调的大巴车马上就要出发到波隆纳鲁沃东古城,我当时还想挑个空调车,可以看了半天,没有找到,
 

如是我叫媛先在车站照看行李,我则想去买点中餐,结果把车站逛了一圈,都没看到什么可疑吃的,都是卖当地食物的摊点,无奈我买了一些杂粮,最后又买了一些汽水,花费约360卢比后就拉着媛上了那个破旧的大巴,


还好我们挑了个最前排的位置,把背包放下之后,我考虑到此行路途遥远,自从早上从康提古城出来后,我就没上过厕所,我可不想一泡尿憋三个古城,如是急忙下车,学印度人,挑了个偏僻地方小便,之后返回到车上,发现陆续已经上了很多乘客。
 

很快汽车就离开了车站,车上的音响照旧开得很大,播放一些疑似印度歌曲,车费是两人共计286卢比,也就是二美金多点,沿途会非常颠簸,上下车的人极多,有些地方照旧是在修路,一路折腾,后来上来一个和尚,我跟媛是坐在汽车左侧第一排,右侧第一排的几个老人都站了起来,抢着给和尚让座,我这才发现和尚的地位很高,不只是上车必须给他们让座,而且他们坐车还不用买票,而之前我看到很多老人上车,也没看到有人让座。
 

整个车上就我跟媛两个外国人,所以外国人坐当地的公交车还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没有空调,所以车厢非常热,打开窗户后还是不见凉快,我们又不敢多喝水,所以还是很折腾的。
 

上下车的当地人很多,都盯着我们看,男的都看着媛,我忙叫她戴上帽子。。。
 

Jumbo Huang citation resources: Anuradhapura is a major city in Sri Lanka. It is the capital city of North Central Province, Sri Lanka and the capital of Anuradhapura District. Anuradhapura is one of the ancient capitals of Sri Lanka, famous for its well-preserved ruins of an ancient Sinhala civilization. It was the third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Rajarata, following the kingdoms of Tambapanni and Upatissa Nuwara.The city, now a World Heritage site, was the centre of Theravada Buddhism for many centuries. 


The city lies 205 km (127 mi) north of the current capital of Colombo in the North Central Province, on the banks of the historic Malvathu River.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continuously inhabited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eight World Heritage Sites of Sri Lanka.Anuradhapura was a major intellectual centre for early Theravāda Buddhism, home to revered Buddhist philosophers including Buddhaghosa.During the late Anuradhapura period, the royal family and nobility of Sri Lanka strongly supported Buddhism. As such, they frequently commissioned works of art and donated these items to Buddhist temples. In return, the temple and local Buddhist community supported the king's rule. Art works featuring depictions of Avalokitesvara, 


the Bodhisattva of Mercy and Compassion, became increasing popular.The area was uninhabited for many centuries, but the local population remained aware of the ruins. In Robert Knox's 1681 An Historical Relation of the Island Ceylon, he wrote: "At this City of Anurodgburro is a Watch kept, beyond which are no more people that yield obedience to the King of Candy". In 1821, John Davy wrote that: "Anooradapoora, so long the capital of Ceylon, is now a small mean village, in the midst of a desert. A large tank, numerous stone pillars, two or three immense tumuli, (probably old dagobahs,) are its principal remains. It is still considered a sacred spot; and is a place of pilgrimage."

Abhayagiri Dagoba in Anuradhapura, Sri Lanka
Anuradhapura is served by railway and highways. The Northern railway line connects Anuradhapura with Colombo, Jaffna, and Kankesanthurai. Anuradhapura railway station is the city's rail gateway, with major services, such as the Yal Devi, Uttara Devi stopping there.There are number of bus routes passing through Anuradhapura from Colombo to northern province . Some of them are 04, 15, 57, 87 etc.Anuradhapura is a central city in Sri Lanka. It is directly connected by road to a large number of major cities and towns on the island. By road, it is connected to Vavuniya, Dambulla, Matale, Puttalam, Trincomalee, Jaffna, Kurunegala and Kandy.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1 12:52:39
Post #182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824回:盐尘风暴生态崩溃,咸海干涸逆天调水



 

五年前我去伊朗游学时参观了里湖,当地人说“咸海即将干涸,里海还会远吗?”,当我听说土库曼斯坦想修建逆天调水工程来挽救里海时,这让我想起了世界第四大湖咸海悲壮的历史。

 


实际上在几十年前,我们也经常跟老大哥苏联学习“填湖造田”的招式,我的家乡曾经有一个堪比“洪湖水浪打浪”的沉湖,那个湖一望无垠,像个大海,但几十年前群众在当局的号召下开始拿起铁锹“填湖造田”,硬是将大片湖泊摧毁了,而人为造出来的良田实际上很难耕种,很多时候沉湖军垦局需要到各地招募农民工去帮忙维护良田的运营。。。


 

前苏联最逆天的自然改造大计划差不多将曾经的世界第四大湖埋葬了。。。

 


据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处的渔民讲:“以前我们会做点鱼饵挂在钩子上,然后在海边捕鱼,”现年58岁的老扎塞克诺夫说,“过去大鱼小鱼都能抓到,我们都用来喂猫喂狗、消遣消遣。”

 


但他十七岁的时候,咸海的水位急速下降、盐度大幅上升,曾经繁衍生息的淡水鱼都活不下去了。对扎塞克诺夫而言,最艰难的一刻,是他发现为了家人的口粮,不得不去买鱼。“一直以来我们只抓鱼,所以都不知道怎么买鱼,”他说,“第一次去市场买鱼,感觉糟透了。”

 


而咸海对岸的居民,他们的命运也差不多。昔日繁华的渔业中心木伊那克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北,曾有三万人从事渔业工作。

 

47岁的阿拉夸托夫以前住在木伊那克。他说,“五六岁时我在咸海游泳,那是最后一次看到海里有船。”今天这个繁华的城市,海床已彻底干涸,只剩下沙盐沉积物,还有遗弃的拖网渔船锈烂的铁壳。当地经济也随着水位的下降一去不复返。

 


“咸海一消失,当地人都失业了,”阿拉夸托夫说。现在他在努库斯一家旅馆工作。努库斯是乌兹别克斯坦一个自治区卡拉卡尔帕克斯坦(Karakalpakstan)的首府,木伊那克也在该区。“老一辈对未来彻底失去信心。”

 


咸海是中亚的一个内流咸水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交界处。“咸海”意为“岛之海”,得名于曾分布于其中的超过1,100个岛屿。在突厥语族中,aral意为“岛或岛屿”。

 

咸海的流域包括了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及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的部分地区。水源主要来自阿姆河和锡尔河。咸海曾以6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196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的引水灌溉的河道改道工程,导致咸海的面积不断地萎缩。至2007年,咸海的面积已萎缩至原面积的10%,并分裂为四个湖。

 


随着渔业衰亡,住在咸海周边的人们都遭遇了同样悲惨的命运。

 

然而20多年后,两地却走出了不同的道路。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北咸海已经开始缓慢恢复,阿拉尔斯克的水位上升、经济复苏,渔民又可以出海捕鱼了。然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南咸海彻底干涸,居民在木伊那克喘不过气来。

 

这两个城市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呢?

 


咸海面积超过67000平方公里,相当于60多个香港的面积,曾经是世界上第四大淡水湖。然而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推行强硬的农业晸策,通过阿姆河(Amu Darya)和锡尔河(Syr Darya),引咸海的海水灌溉中亚的荒漠草原,以提高棉花产量。水位下降,曾经产量丰富的鲷鱼、鲤鱼等淡水鱼也随之减少。

 


对棉花产量的过度依赖也阻碍了南咸海恢复昔日荣光。从1930年到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生产的棉花占全苏联产量的三分之二还多。在全世界90个棉花生产国中,它排名第五,还是美国的第二大棉纤供货商。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仍然是仅次于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的世界第五大棉花出口国。

 


如今,咸海面积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还被一分为二。

 

咸海是位于哈萨克斯坦(阿克托贝州和克孜勒奥尔达州,在咸海之北)和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自治国,在咸海之南)之间的内流盆地湖。该名称大致可翻译为“岛屿之海”,指的是1,100多个遍布咸海水域的岛屿。



突厥语系和蒙古语中的 aral 意思是“岛屿,群岛”。咸海流域包括乌兹别克斯坦,还有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地区。到1997年,它已降至原始大小的十分之一,分成四个湖泊:北咸海,由曾经更大的南咸海分成的东和西的两个盆地湖,和一个较小的中间湖泊。

 


到2009年,东南方的湖消失,西南方的湖在原南咸海的西部边缘,退缩成一条细线。在随后的几年中,偶尔的水流导致东南方的湖有时得到少量补充。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14年8月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咸海东南部盆地在现代历史上首次完全枯竭。 这个盆地现在被称为阿拉尔库姆沙漠。

 

哈萨克斯坦为保存和补充北咸海而持续不懈努力,于2005年完成戴克·科卡拉尔大坝项目。与2003年相比,这里的水位到 2008 年上升了 12 米(39英尺)。 盐度下降,鱼类回复到足够数量,让某种程度的捕捞可行。截至2008年咸海的最大深度为 42 米。

 


咸海的萎缩被称为“地球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之一”。 这个地区曾经繁荣过的渔业遭到破坏,产生了失业和经济困顿。被转移的锡尔河河水用于灌溉费尔干纳盆地(Ferghana Valley)中约 200万公顷(500万英亩)的农田。 咸海地区受到严重污染,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在其《世界记忆计划》中增加了有关咸海这种历经巨变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这种“环境悲剧”的独特材料来源。

 


英籍地理学家尼克·米德尔顿认为,直到全新世开始,阿姆河才流入浅洼地而形成日后的咸海,世人所知的,阿姆河到全新世经由乌兹伯伊水道流入里海。在上新世期间,锡尔河在今日的克孜勒库姆沙漠形成了一个大湖,称为 Mynbulak 湖。


咸海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由沙漠游牧民族所居住,他们很少留下书面记录。但是,在南部的阿姆河三角洲有花剌子模帝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它曾经是唐朝时期我国最西端的边界。

 


俄罗斯在咸海的海军部署始于1847年,在赖姆斯克(Raimsk)建立基地,随后改名为阿拉尔斯克堡(Fort Aralsk),地点位于锡尔河河口附近。不久,俄罗斯帝国海军开始在海上部署船舶。由于咸海未与其他水域相连,因此必须在乌拉尔河上的奥伦堡将船只拆解,透过陆路运至阿拉尔斯克堡(大约是透过骆驼商队)的锡尔河上重新组装。

 


1847年组装的头两艘船是双桅纵帆船,船名是 Nikolai 和 Mikhail。前者是一艘军舰;后者是一艘商船,用在为大湖上建立的渔业提供服务。 1848年,这两艘船对咸海的北部进行勘测。同年,海军又组装了一艘更大的军舰,名为 Constantine。由阿列克谢·巴塔科夫中尉(Lt. Alexey Butakov,Алексей Бутаков)指挥,Constantine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完成了对整个咸海的勘测。 流亡的乌克兰诗人和画家塔拉斯·赫里霍罗维奇·谢甫琴科参加了这次勘测,并绘制了一些咸海沿岸的素描。

 


在1851年的航行季节中,两艘新建的汽船从瑞典运抵,仍然是由奥伦堡经由骆驼商队运来。由于在地质调查中未发现当地有煤炭沉积,因此奥伦堡军事总督瓦西里·佩罗夫斯基下令 “尽可能多的供应”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类似于灌丛(creosote bush)的沙漠灌木),集中到阿拉尔斯克堡,供这两艘汽船使用。不幸的是,梭梭木并不是一种合适的燃料,在后来的几年中,在咸海的帝俄舰队花费了昂贵的成本从顿巴斯购入煤炭作为汽船的燃料。(这是俄罗斯入侵突厥斯坦历史的一部分。)

 


在1960年代初期, 苏联晸府决定将两条注入咸海的河流,南部的阿姆河和东部的锡尔河改道,用来灌溉沙漠,以种植水稻,甜瓜,谷物,还有棉花。

 


这是苏联计划让白金棉花成为主要出口商品计划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很快就获得成功,1988年,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 乌兹别克斯坦今日的棉花生产对于该国的国民经济(参考乌兹别克经济)仍然很重要。 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经济作物,2006年占其出口的17%。

 

当地从1940年代开始做大规模的灌溉渠道建设。许多渠道的建设品质很差,导致河水渗漏或者蒸发。从中亚最大的卡拉库姆运河开始,大约有30%至75%的水被浪费掉。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灌溉渠道之中,只有12%做了防水。在流域里面 47,750公里的农场间灌溉渠道中,只有28%的区域具有渠道防渗衬里。只有77%的农场取水口装有流量计(请参考流量测量相关部分),在268,500公里的田间渠道中,只有21%的水俱有渠道防渗衬里,有衬里的渠道平均比没有衬里的可多保留15%的灌溉用水。

 


到1960年,每年有20至60 立方公里(4.8至14.4立方英里)的水流向陆地而不是咸海。咸海的大部分供水已被转移,在1960年代,咸海开始萎缩。从1961年到1970年,咸海的水面平均每年下降20毫米(7.9英寸)。在1970年代,平均速率几乎增加了两倍,达到每年50-60毫米(20-24英寸),到1980年代,它继续下降,现在平均每年80-90毫米(31-35英​​寸) 。而灌溉用水率继续增加;在1960年至2000年期间,从河流中抽取的水量增加了一倍,而同期的棉花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在灌溉前的20世纪上半叶,咸海水位稳定在高于海平面53米;到2010年,情况变化巨大,当时的大咸海(南咸海)比海平面高27 米,小咸海(北咸海)比海平面高43 米。 湖水的消失对苏联人来说并不奇怪。他们预期这会在很早以前就该发生。早在1964年,苏联的水电项目研究所的亚历山大·阿萨林(Aleksandr Asarin)指出,这个海注定要消失,并解释说:“这是部长和晸治局(参考苏联晸府组织)批准的苏联五年计划的一部分。低阶人员没人敢说出一个与这些计划相抵触的字眼,纵然那是和咸海的命运相关的。”



 

对预测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苏联专家显然认为咸海是个“自然界的错误”,一位苏联工程师在1968年说,“每个人都知道咸海的蒸发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从1960年代开始,有个Northern river reversal的大型项目被提出,意图通过一条巨大的运河系统将鄂毕河盆地的部分河道改向流到到中亚,用这样的河水来补充咸海,此被视为是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由于其惊人的成本和苏维埃俄罗斯联邦方面的负面舆论,联邦当局在1986年放弃了这个项目。

 


从1960年到1998年,咸海的表面积减少约 60%,水量减少 80%。 1960年,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面积约 68,000平方公里(26,000平方英里),容积为1,100立方公里(260立方英里);到1998年,面积已降到 28,687平方公里(11,076平方英里),排名第八。咸海的盐度也有所增加:到1990年约为376克每升,比死海还咸 (相比之下,普通海水的盐度通常约为35 公克每升;死海的盐度在300至350 公克每升之间变动。)

 

1987年,海面持续的萎缩将咸海分为两个独立的水域,北咸海(小海,或小咸海)和南咸海(大海,或大咸海)。 1991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脱离苏联获得独立。 2002年英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克雷格·穆雷 表示,独立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掌权期间1991年到2016年)巩固权力的一种方式,但他并没有摆脱苏联式的经济,及其对土地的剥削方式。 克雷格·穆雷将1990年代咸海的萎缩归因于伊斯兰·卡里莫夫的棉花晸策。

 


晸府维持着巨大的灌溉系统,穆雷形容这是非常浪费的,大部分水在能为棉花灌溉之前就因蒸发而损失。没有进行农作物轮作,贫瘠的土壤和单一耕种需要施用大量的农药和肥料。田野的径流将这些化学物质冲入不断缩小的咸海,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健康问题。随着注入咸海的河水减少,而对棉花的需求增加,晸府的反应是在土地上施用更多的农药和化肥。穆雷把乌兹别克斯坦当时的经济系统和美国内战之前的奴隶系统作比较,相似之处是使用强迫劳动,而有权力,以及关系良好的人则将利润掠夺而去。

 

到2003年夏天,南咸海的消失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在海最深处,底部的海水比上层的更咸,并且两者并未混合。因此,夏季只有海面被加热,并且蒸发速度比预期的要快。 2003年,南咸海进一步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水体。

 


2004年,咸海的表面积仅为17,160平方公里(6,630平方英里),是原始面积的25%,盐度增加了近五倍,致使大部分其中的动物和植物死亡。到2007年,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原始面积的10%。修建大坝后,北咸海的海面下降现已部分逆转,但南咸海东部的残余水体仍在消失,其急剧收缩的结果,最后成了阿拉克库姆沙漠,一个存在以前海床上的沙漠。

 


流入南咸海的地下水本身可能无法阻止干涸,特别是在不改变目前引用河水灌溉方式的情况下。每年约有4 立方公里(0.96立方英里)的流入量,比以前估计的要大。地下水起源于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并通过地质层,到达它底部的断裂带。

 

咸海被认为是生态系统崩溃的一个例子。 咸海和河流入海的三角洲的生态系统几乎被破坏殆尽,这不仅是因为盐度高的缘故。渐行渐远的海域留下了巨大的平原,上面覆盖着盐,和生化武器测试后的有毒化学物质,工业项目,以及农药和化肥径流。由于水源的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水和土壤质量的恶化,自19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棉花田地使用杀虫剂来增加棉花的产量,这进一步增加了水中的毒素。

 


此外,来自工业的有毒物质 “多氯联苯化合物和重金属” 让水和土壤受到污染。 由于咸海中残留的水量很少,这些污染物在水和土壤中的浓度都急剧增加。这些物质形成由风散布的有毒灰尘,遍布到整个区域。生活在咸海附近的人们透过饮用水和吸入污染的粉尘,而与污染物有接触。

 

此外,由于饮用水中有污染物的存在,毒素已经进入食物链。 结果,咸海周围的土地受到了严重污染,居住在该地区的人们正遭受缺乏淡水,和健康问题的困扰,其中包括某些癌症和肺部疾病的高发病率。该地区的常见疾病有呼吸系统疾病,包括结核病(大部分是耐药性)和癌症,消化系统疾病,贫血,和传染病。肝,肾和眼睛问题也可归咎于有毒的沙尘暴。所有这些都导致​​人口中脆弱群体的异常高死亡率:幼儿死亡率是每千名新生儿中有75人死亡,孕产妇死亡率是每千名妇女中有12人死亡。

 


沙尘暴还通过盐分沉积而导致缺水。 农药在农作物上过度使用以保持单产,让情况变得更糟,农药的使用远远超出了健康允许的极限。 这个地区的农作物因盐分沉积在土地上而遭到破坏,农民每天至少用水冲洗田间四次,企图冲走土壤中的盐分。 土地正在衰败中,除草料外几乎没有其他农作物可以生长,这就是哈萨克斯坦农民现在决定播种的方式。

 


大片水域,譬如说之前的咸海,可以通过改变水分和能量平衡来调节该地区的气候。 咸海中的水分流失改变了地表温度和风向。导致夏天更热,冬天更冷(估计冷热两个方向的温度差在摄氏2度到6度之间),同时在这个地区出现了沙尘暴。

 

咸海捕捞业遭到破坏,这个行业在鼎盛时期雇用了约40,000人,据说生产了苏联整个渔获量的六分之一。在1980年代,商业捕捞变得不可持续,到1987年,商业捕捞已不复存在。由于海平面下降,盐度水平变得过高,以至于20种本地鱼类无法存活。比目鱼是唯一能够在高盐度条件下生存的鱼。由于海平面下降,沿着前海岸的原有渔镇已成为船舶坟场。

 


在咸海海岸最初主要的渔港,如今距海水远达几公里,自湖面缩小危机爆发以来,人口急剧减少。 乌兹别克斯坦的木伊那克镇曾拥有蓬勃发展的港口和渔业产业,有约30,000从业人员;  现在则是城镇距海岸数公里。渔船散落在曾经被海水淹没的干旱土地之上;许多摆在那里已有20年。 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条河的三角洲,诱捕麝鼠的产业也被摧毁,过去每年可产出多达500,000条毛皮。

 


妇女和儿童在这一环境恶化导致健康危机中,因为饮用高度污染和盐化的水,加上干涸的海床,成为最脆弱的群体,。 在当地母亲的血液和母乳中发现有农药中的毒素,特别是有机氯化合物,多氯联苯化合物,DDT化合物,和戴奥辛(TCDD)。 这些毒素可以,并且经常透过母亲传给孩子,导致低体重儿和异常儿。这个地区婴儿出生异常的比率是欧洲国家的五倍。

 

咸海地区有26%的孩子出生时体重很轻,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收集的全国研究人口相差两个标准差。 接触由干涸海床而来的有毒化学物质以及被污染的饮水,导致了儿童妇女的其他健康问题。在咸海地区,肾小管功能障碍已成为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因为它的罹患率极高。肾小管功能障碍也可能与生长和发育迟缓有关。

 


高比率的低出生体重儿和畸形儿,对儿童造成严重的负面健康影响及后果。由于对于咸海萎缩,在母亲及婴儿所发生健康影响的研究不足,使这些问题更加复杂。例如,在1994年至2008年之间,仅有26篇用英语写作,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和4篇有关儿童健康的报告发表。 此外,咸海地区缺乏卫生基础设施和资源,来应对已经出现的卫生问题。

 

许多医疗机构都缺乏药品和设备,因此保健专业人员无法获得必要的物资,以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开展工作。 健康信息系统的开发还很少,可以对咸海地区发生的新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或监控。 这个地区的卫生系统缺乏初级保健方法,也阻碍了可以预防和治疗因咸海危机而引起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妇女和儿童的。

 


贫困者还特别容易受到咸海变化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影响。这些人口最有可能居住在流域下游,和以前的沿海社区。 他们也是这个地区至少440万人中首先受害的一群。 在这个健康情况最差的地区,当海水减少和许多水生物种的丧失,使他们的渔业生计消失,他们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处于贫困之中的人,陷入了恶性循环。

 

多年来,针对这些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被提出,可行性和执行成本各不相同,包括:改善灌溉渠道的质量,

使用需要较少灌溉用水的替代棉花品种,促进河流上游国家的非农业经济发展,在棉花上使用较少的化学药品,种植棉花以外的其他农作物,重新导引窝瓦河,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的河水,将咸海在20-30年内恢复到以前的规模,须耗资300-500亿美元,通过管道从里海将海水泵入咸海,并用当地集水区的淡水将其稀释。。。

 


1994年1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签署了一项协议,承诺提供他们国家预算的1%,来帮助咸海复原。 2000年3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海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上提出了“ 2025年对咸海流域与水资源有关的愿景”  。这份文件受到批评,因为它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并且对之前的咸海沿岸周围地区的利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等于是暗中放弃了咸海,以及放弃住在湖乌兹别克斯坦这一侧的人们。 到2006年,世界银行的恢复咸海的项目,尤其是对于在北咸海区域,使人们在感到非常悲观之余,有了意想不到,短暂获释的感觉。

 

咸海的未来及其生存的责任,现在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掌握。 1994年,他们通过了咸海流域计划。

 


咸海流域计划第一阶段从1992年开始,世界银行在那年首度参与,并一直运行到1997年。基于许多原因,这个计划施行效果不彰,主要是因为这个计划的重点是直接去改善咸海周围的土地,同时不干预流域上游的用水。这项计划在中亚各国晸府间引起相当大的关注,他们意识到咸海在中亚的生态系统和经济中的重要性,他们准备进行合作,但是他们发现计划的程序在执行上有困难。

 

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影响的人们之间缺乏合作。长期以来,流入咸海的水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商品,并已签署贸易协定,在春季和夏季,向流域下游国家供水作灌溉之用。作为回报,流域下游国家在冬季为流域上游国家提供燃料,而不是流域上游国家在温暖的春季和夏季的月份储水,用作冬季的水力发电之用。但是,这些合同很少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上。

 


咸海流域计划的第二阶段于1998年接续进行,做了五年。第二阶段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当地社区的参与。该计划是由世界银行,晸府代表,和各种技术专家制定的,没有向会受到影响的人咨询。举个例子,就是推出的公众意识倡议,人们很少关心或不了解自己的情况,认为这倡议不过是宣传活动。这些失败导致了一项新计划的出台,计划由包括所涉五个国家,及世界银行在内的一些机构出钱资助。

 

咸海流域计划第三阶段在1997年被构想出,这个计划将与咸海以前的修复工作一起继续进行。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当前已建立的灌溉系统,同时将水资源管理放到地方的阶层。此阶段内最大的项目是针对北咸海项目,是直接设法去恢复咸海的北部地区。北咸海项目的主要倡议是建造横跨伯格海峡(Berg Strait)的大坝,该海峡是连接北咸海和南咸海的深水通道,戴克·科卡拉尔大坝长13公里(8英里),可容纳29立方公里以上的水,储存在北咸海中,同时又允许过量的水溢出,流到南咸海。

 


2002年10月6日,各国元首再次举行会议,修订咸海流域计划。 咸海流域计划-2( ASBP-2)制定好,在2003年到2010年执行。 ASBP-2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涵盖大量关于环境,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管理问题的项目。 ASBP-2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亚洲开发银行,以及瑞士,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的晸府资助。 IFAS(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成员国为这个计划提供了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

 

2009年4月28日,咸海五国国家元首与中亚国际水资源协调委员会(Interstate Commission for Water Coordination of Central Asia),中亚国际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nterstate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以及专家和赞助者共同拟定了 ASBP-3。该计划在2011年到2015年执行。ASBP-3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咸海流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

 

指导方针的主要目的是提出计划,重点解决跨国界水资源管理,建立监测系统,和解决水利设施的安全问题。目前正在做的是恢复部分北咸海的工作。锡尔河的灌溉工程已得到修复和改善,水流量得以增加。哈萨克斯坦晸府于2003年10月宣布,兴建分隔咸海南北两边的钢筋混凝土戴克·科卡拉尔大坝。水坝工程已于2005年8月完成;从那时起,北咸水位上升,盐度下降。截至2006年,已经记录到海平面有所恢复,比预期的时间来得早。 “大坝使小咸海(即北咸海)的海深从不超过 30 米(98 英尺)的低点迅速上升到38米(125 英尺),他们认为上升到 42 米(138 米)的深度是可以达成的。”

 


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种群已经返回,那些因当地环境灾难而将北咸海视为无药可救的观察员,对于这种意想不到的报告感到惊讶,该报告称,2006年,重新累积的海水已经开始振兴部分渔业,捕捞到的渔获物甚至可以外销,远到乌克兰。捕捞业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海水的平均盐度从每升30公克降低到8公克。盐度的下降,促使接近24种淡水物种返回。 据报导,北咸海的修复工作还引起了当地长期所缺乏的雨云,和微气候变化的可能,给被区域性沙尘吞没的农业部门带来了一丝的希望,还有缩小海域得以扩充的可能。


“咸海已经从哈萨克斯坦原有的港口城市阿拉尔斯克往南退缩了近100公里(62英里),现在退缩的距离仅有25公里(16英里)。”哈萨克斯坦外交部指出:“北咸海的面积从2003年的2,550平方公里(980平方英里)增加到2008年的3,300平方公里(1,300平方英里)。海的深度从2003年的30米(98英尺),而在 2008年已经达到42米(138英尺)。“ 现在,根据世界银行向哈萨克斯坦提供的贷款,将建设第二座大坝,该工程最初定于2009年开工,然后推迟至2011年,以进一步扩大缩小的北咸海。  最终会把海岸线离开阿拉尔斯克的距离,缩短到6公里(3.7英里)。然后,计划修建一条横跨最后6公里的运河,将目前已经萎缩的阿拉尔斯克港口重新连接到咸海。

 


南咸海(其中一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被遗弃,留它自生自灭。乌兹别克斯坦咸海的大部分地区完全干涸,成为为平地。仅周期性的有来自北咸海的多余海水,通过堤坝中的水闸流向已经干涸的南咸海。 目前曾进行过讨论,把北咸海和干燥的南部之间建立一条新的通道,以及尚不明确的让整个地区的湿地恢复计划,但晸治意愿并不高。 与部分恢复了国境内的咸海的哈萨克斯坦不同,乌兹别克斯坦没有放弃用阿姆河河水灌溉棉花田的迹象,并且正朝着在干涸的南咸海海床进行石油勘探的计划。

 

减轻沙漠化的负面影响的尝试,包括在新暴露的海床种植植被;然而,东部盆地的间歇性洪水可能对任何发展都造成问题。将灌溉剩下的少量河水从阿姆河转移到南咸海的西部盆地,或许可以拯救那里的渔业,同时减轻东部盆地的洪水水患。

 


1992年2月18日,中亚五国成立了中亚国际际水资源协调委员会(Interstate Commission for Water Coordination of Central Asia,ICWC),正式联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期解决咸海地区的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问题。锡尔河和阿姆河的河流流域组织(Basin Water Organization “Syrdarya” 以及 Basin Water Organization “Amudarya”)是 ICWC 组织来协助管理水资源的机构。

 

沃兹罗日杰尼耶岛,是一个在南咸海的岛屿。由于咸海不断缩小,它在2001年年中首先成为半岛,最后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其他岛屿,例如科卡拉尔岛(英译为 Green Island)和巴尔萨-凯尔梅斯岛(英译为 the place of no return)也有着相似的命运。自从2008年东南咸海(即南咸海的东部)消失以来,沃兹罗日杰尼耶岛实际上已无独特的岛屿地理特征。

 

原来岛屿地区现由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有。 1948年,苏联在这个之前咸海上的岛屿建立了一个极为机密的生化武器实验室,现在这里是处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间有领土纠纷的地方。这个实验室的确切历史,功能,和当前状态清仍然没人清楚,但在那里测试出来的的生物制剂包括炭疽杆菌,Coxiella burnetii,Francisella tularensis,Brucella suis,Rickettsia prowazekii,天花,鼠疫杆菌,肉毒杆菌毒素和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在1971年,来自该岛的生化武器化的天花,污染附近的一艘船,然后这种病毒传播到港口城市阿拉尔斯克。那里有10人被感染,其中3人死亡,随后当局为当地50,000名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工作(请参考咸海天花事件)。苏联在1991年解体,这个生化武器基地在1992年被废弃。科学考察证明,这里曾经是生产,测试,和随后倾倒生化武器的地点。 2002年,通过美国组织的一个项目,并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协助下,对10个炭疽杆菌埋藏地点进行除污净化工作。据哈萨克斯坦检疫和人畜共患病感染科学中心(Kazakh Scientific Center for Quarantine and Zoonotic Infections)称,所有的炭疽杆菌埋藏地点均已完成除污净化。

 

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尔伽许· 赛伊斯玛托夫在2006年8月30日宣布,乌兹别克斯坦晸府与国际财团(由国有的乌兹别克石油公司,卢克石油海外公司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韩国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组成)在勘探和开发咸海的油气领域,达成生产共享的协议,协议说:“咸海在很大程度上尚不为人所知,但是在找到油气方面的希望很大。当然存在着风险,但是我们相信这个独特项目有成功的可能。” 财团在2005年9月组成。截至2010年6月1日,已从这个地区,在3公里的深度,开采出500,000立方米的天然气。


 

苏联导演德米特里·斯维托扎洛夫在1989年的电影《狗》中描述了咸海海岸的困境。 影片是在咸海附近一个真实的鬼镇拍摄的,片中显示出废弃建筑物,和散落船只的场景。在2000年,MirrorMundo 基金会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名为 Delta Blues,讲述由于海洋干涸而引起的问题。


2007年6月,英国某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播放了一部名为《从崩溃边缘回头?(Back From the Brink?)的纪录片,由 Borna Alikhani 和 Guy Creasey 制作,描述自 戴克·科卡拉尔大坝建好以来,这个地区发生的一些变化。

 


塔吉克斯坦导演巴克特·亚胡都那扎罗夫 的2012年电影《等待大海(Waiting for the sea)》讲述了咸海的情况对沿岸一个渔镇上人们生活的影响。 2012年,克里斯托弗·帕索和阿尔弗雷德·迪堡制作了一部长达85分钟的电影,标题为“从冰川到咸海(From the glaciers to the Aral Sea)”,展示咸海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尤其是咸海流域周围的情况。这部影片于2012年在法国马赛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上首映。

 

英国某广播公司于2018年10月制作了一个名为“时尚肮脏的秘密(Fashion's Dirty Secrets)”的节目,其中很大部分显示了咸海萎缩的现象,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最后,还加上一丝丝的希望。。。

 


Jumbo Huang Notes: The Aral Sea was an endorheic lake lying between Kazakhstan (Aktobe and Kyzylorda Regions in the north) and Uzbekistan (Karakalpakstan autonomous region in the south). The name roughly translates as "Sea of Islands", referring to over 1,100 islands that had dotted its waters; in the Turkic languages and Mongolic languages aral means "island, archipelago". The Aral Sea drainage basin encompasses Uzbekistan and parts of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Kyrgyzstan, Kazakhstan, Afghanistan, and Iran.

 

Formerly the fourth largest lake in the world with an area of 68,000 km2 (26,300 sq mi), the Aral Sea has been shrinking since the 1960s after the rivers that fed it were diverted by Soviet irrigation projects. By 1997, it had declined to 10% of its original size, splitting into four lakes: the North Aral Sea,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asins of the once far larger South Aral Sea, and one smaller intermediate lake. By 2009, the southeastern lake had disappeared and the southwestern lake had retreated to a thin strip at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former southern sea; in subsequent years, occasional water flows have led to the southeastern lake sometimes being replenished to a small degree. Satellite images taken by NASA in August 2014 revealed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in modern history the eastern basin of the Aral Sea had completely dried up. The eastern basin is now called the Aralkum Desert.

 

In an ongoing effort in Kazakhstan to save and replenish the North Aral Sea, the Dike Kokaral dam project was completed in 2005; in 2008, the water level in this lake had risen by 12 m (39 ft) compared to 2003. Salinity has dropped, and fish are again present in sufficient numbers for some fishing to be viable. The maximum depth of the North Aral Sea is 42 m (138 ft) (as of 2008).

 

The shrinking of the Aral Sea has been called "one of the planet's worst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The region's once-prosperous fishing industry has been devastated, bringing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hardship. The water from the diverted Syr Darya river is used to irrigate about two million hectares (5,000,000 acres) of farmland in the Ferghana Valley. The Aral Sea region is also heavily polluted, with consequential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s.

 

UNESCO added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al Sea to its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as a unique resource to study this "environmental tragedy".

 

第1825回:白金棉花产业凋零,虫害迭代难以挽回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3 22:30:27
Post #183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5回:借池水赢十里风光,陌路投宿孤独星球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长途颠簸了几个小时之后,汽车才到达波隆纳鲁沃东古城,这里也分新城和旧城,汽车站与火车站都在新城,而我们要住得地方却在老城,故而我再三跟司机确认好地方后,选择在老城下车了,

等我跟媛下车后,才发觉整个波隆纳鲁沃东大街就剩几个外国人,我们两个人的装束非常明显,加上街道非常空旷,下车后就感觉我们被四周涌过来的几个三轮车和骗子包围了,这些人不胜其烦地要给我们介绍住宿,
 

我拒绝一个之后又来好几个骗子,我下车还来不急整理包裹,就要应付这些闲得发慌的骗子,无奈我跟媛来到街边,放下包裹开始整理好背包,之后背起来,又过来几个骗子,我拿着地图开始定位,

但这个街道上看不到街名,所以我无法断定这个地方离我想去的地方有多远,无奈就想多走几步,颇耐几个鸟厮不停骚扰利诱,其实在大街上,实实在在就我们两个外国人,他们不宰我们宰谁呢?
 

最后我心想骗子要利用我,我也可以反利用,如是停下来对一个骗子说,送我去湖客栈旅社要多少钱(LAKE INN Guesthouse),一个司机说要几百卢比,另外一个司机突然说只要卢比50,折合人民币是3元不到,


我心想坐个三路车去这么远的地方才三块人民币不到,且不是太超值了?其实这就是一个陷阱,但中国人喜欢占便宜的习惯使我上了当,我当时就拉着媛上了车,其实这个地方离古城的主要街道并不是非常远,但汽车还是行使了一段时间,我估计走这么远至少也要卢比100以上,
 

上车后这个司机不停给我介绍其他旅馆,我就是不听他的,最后他果然带我们到了一个废墟那里,墙壁上赫然写着湖客栈旅社(LAKE INN),他说这个旅馆都倒闭了,要我去住旁边那个旅馆,但旁边的旅馆名并没有出现在孤独星球的攻略书上,而湖客栈是过期的孤独星球推荐的一个旅馆之一,我之所以要来湖客栈,是因为地图上显示其附近有很多廉价的旅馆,故而即便湖客栈倒闭或者没有房间,我也可以找其他旅馆了,
 

所以我拒绝了司机推荐的旅馆,打算付卢比50给他,结果他居然不要钱,只是照旧坚持要带我们住他推荐的旅馆,如果我们不住他推荐的旅馆,他就不收钱,而如果我不给钱,他就不停缠着我,我心想今天碰到一个灾星了。
 

最邪恶的是我当时还没有零钱,而把500卢比的钞票给这个骗子,他不可能给你找兑450卢比的,气急败坏的我忙徒步找商店换钱,这骗子也一直尾随我们,期间经过一个餐馆,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兑换零钱,发现里面居然坐着两个中国女孩,我这下更放心了,至少说明这里就是游客集中的地方,此时里面的两个女孩子居然向我招手,但我一心要摆脱骗子的纠缠,就没有过去跟她们打招呼,而是继续前进,看到一个老头开的餐馆,忙进去买水,这才把钱找开,出门时那个骗子还是不要钱,一定纠缠着要我继续坐车去他推荐的酒店,
 

我当时开始发彪了,强行把卢比50塞到他手里,然后扭头就往前走,Batticaloa Road虽然不宽,但也是古城的主要街道了,我以为要走很久才能摆脱那个骗子,结果接近十字路口时,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牌子,上面写着萨姆德拉(Samudra),这也是2007年版的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推荐的旅舍,至今还没有倒闭,可见声誉之好了,我忙右拐进去,发现萨姆德拉旁边又修了一个豪华酒店,但不在孤独星球的名单上,故而我没去,径直去了萨姆德拉,玻璃门里有个小孩在看电视,我喊了半天无人应答,
 

很快从街道旁的一个萨姆德拉旅行社跑过来一个人,笑盈盈地接待了我们,而那个尾随的骗子也非常失望地走开了,我进去后,一个妇女就给我们介绍一楼的几个房间,都不错,我们挑了一个放着三个床的大房间,带独立卫浴才1500卢比,进屋后我就卸下包裹,大家都饥肠辘辘了,我得知这个古城很偏僻,外面吃饭的地方可能不多,如是问老板娘是否有吃饭的地方,她说旅舍后花园就是餐厅,可以给我们安排伙食,如是我点了2份炒面,一份鸡肉的一份是蔬菜的,一共花费600卢比。
 

媛先在外面休息,我则在房间里把包里未干的衣服拿出来晾,同时打开风扇,外面蚊子特别多,媛坐在外面被蚊子咬了几次,过了一会我也走出房间,媛说墙壁上全是壁虎,非常吓人,很快面条来了,我一看就非常生气,因为我们一天都非常干渴了,想吃汤面,结果厨师居然给我们送来了干炒面条,

不知道是不是我刚才没交待清楚,反正我一下暴跳如雷了,旁边一个妇女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忙去给我们倒了二杯冰水,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小地方根本就没有汤粉了,也搞不出兰州拉面那样的面条,他们所谓的面食也是大米生产的,不是小麦加工的,放在中国应该叫米粉。
 

不过面条还是很好吃的,我跟媛都吃完了,还嫌不过瘾,就想出门找个地方喝汤,等我们出门时,已经是傍晚了,街道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大街上也很诡秘,我们刚走到餐馆那里,刚才那个骗子居然在里面吃饭,他兴冲冲地跑了出来,又要拉客了,他说他今天很倒霉,没赚到钱,让我打发他一点钱,我当时非常固执了,认定他就是个大坏蛋,决不妥协,就是不搭理他,他吃过饭的餐馆我也不去光顾,继续走到十字路口那里,旁边有个佛像,前面是个河道,有妇女晚上拿着衣物在河边洗澡,再远处就是堤坝了,河对面是古城博物馆,
 

我们没走多远就返回了,看天色渐晚,就找到这条街最大的餐馆坐了下来,又是个印度餐馆,很多人都在吃手抓饭,我们点了一种菜(HOPPER),就是用鸡蛋和米粉放在模子里加热成的碗状的东西,我看菜单的时候,找了半天才看到一个汤菜,如是点了份汤和一些面食,期间老板的儿子与女儿就坐我们旁边,很快上菜了,我们吃了很久,此时不停有人进出,顾客大部分是男人,女人极少,故而进来的人都盯着媛看热闹。
 

晚餐花费250卢比,吃完饭后我们又去买了点水,然后返回到旅舍,开始轮流洗澡和洗衣物,因为蚊子太多,我们拉起了蚊帐,可能因为太累了,大家都睡得比较早。
 

这次来斯里兰卡,主要依赖一个老版本的旅行圣经孤独星球攻略。托尼.惠勒曾经说过,一本好的指南必须做到三件事情:首先它必须能救命,其次它必须起到教育作用,一点知识能让观光变得非常有意思,最后指南必须有趣味,否则没有人愿意看。
 
有几次我们借助孤独星球攻略寻找酒店时,都是惊心动魄的体验。。。
 

《孤独星球》的开始是个十分偶然的故事,1970年10月才毕业不久的托尼•惠勒带着刚刚和他结婚的妻子购买了一辆100多英镑破的不能再破的汽车开始上路:他们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横穿欧亚大陆。其间车子在阿富汗的时候被出售。当他们结束这次旅行的时候已经是在澳洲的土地上了。在后来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询问着他们旅行的信息。


所以他们决定开始编写一部旅行工具书来帮助那些背包客们。最后他们终于在自己的餐桌上完成了《孤独星球》的第一本旅行指南《便宜走亚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这本书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本澳洲的畅销书。自此开始托尼惠勒和他妻子开始了他们《孤独星球》的事业,全世界的背包客也有了这样一本“圣经”。
 

2014年Lonely Planet在中国办事处的作者黄洁在为一本分省指南工作时去世,她曾经撰写过《青海》指南,之后在山东曲阜的一家旅馆房间里逝世,


Lonely Planet另外一位新西兰女作者克里斯汀在印度调研时出了车祸,又感染疟疾,差点丧命,幸亏有人给大使馆打电话,幸亏她购买了保险,尔后她被转到香港治疗。。。
 

托尼.惠勒说以前最讨厌的世界旅客是米国佬和德国佬,以色列佬也好不到哪里,但中国游客增加之后,我们成了最不受待见的游客,幸运的是国人正在反省自身素质问题。。。托尼.惠勒说西藏指南的推出极为艰难,先是作者崩溃,之后两个作者闹翻了,彻底重写,最后一个作者还生病。。。
 

孤独星球出版社(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英语:LP)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私人旅游指南出版社,由托尼•韦勒(Tony Wheeler、Maureen Wheeler)夫妇于1972年在澳洲维多利亚州墨尔本西郊的富兹克雷区(Footscray)创立。
 

其出版社出版的旅游书籍就称为《孤独星球》系列,历史相当悠久,是第一个针对背包客撰写的旅游系列丛书,受到背包客及其他低开销旅游者广大的回响。至2004年,一共出版了650个主题,扩及118个国家,年销售量达600万本,约占英文旅游指南销售量四分之一。

 
创立人托尼和莫琳•惠勒著写了《当我们旅行:孤独星球的故事》,内容除了讲述他们相识和结婚的故事之外,还详细描绘了他们如何在1972年由伦敦走陆路旅游至澳洲和后来《孤独星球》成立的故事。
 

后来我还有机会阅读托尼.惠勒与莫琳.惠勒撰写的《Lonely Planet的故事》当我们旅行,从2012年开始,我出国旅行基本是参照《孤独星球》的攻略,


但到了2018年之后,伴随着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智能手机上已经可以安装大量的卫星地图和各类旅行软件,所以《孤独星球》的攻略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Jumbo Huang Notes: Lonely Planet was founded by married couple Maureen and Tony Wheeler. In 1972, they embarked on an overland trip through Europe and Asia to Australia, following the route of the Oxford and Cambridge Far Eastern Expedition.The company name originates from the misheard "lovely planet" in a song written by Matthew Moore. Lonely Planet's first book, Across Asia on the Cheap, had 94 pages, was written by the couple in their home. The original print run consisted of stapled booklets. 


Tony returned to Asia to write Across Asia on the Cheap: A Complete Guide to Making the Overland Trip, published in 1975.In 2007, the Wheelers and John Singleton sold a 75% stake in the company to BBC Worldwide, worth an estimated £63 million at the time. The company was publishing 500 titles and ventured into television production. BBC Worldwide struggled following the acquisition, registering a £3.2 million loss in the year to the end of March 2009. By the end of March 2010, profits of £1.9 million had been generated, as digital revenues had risen 37% year-on-year over the preceding 12 months, a Lonely Planet magazine had grown and non-print revenues increased from 9% in 2007 to 22%. Lonely Planet's digital presence included 140 apps and 8.5 million unique users for lonelyplanet.com, which hosted the Thorn Tree travel forum. BBC Worldwide acquired the remaining 25% of the company for £42.1 million (A$67.2 million) from the Wheelers.By 2012 BBC wanted to divest itself of the company and in March 2013 confirmed the sale of Lonely Planet to Kelley's NC2 Media for US$77.8 million (£51.5 million)—, at nearly an £80 million (US$118.89 million) loss.
A mention in a Lonely Planet guidebook can draw large numbers of travellers, which changes places mentioned. For example, Lonely Planet has been blamed for the rise of wha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Banana Pancake Trail' in South East Asia.
In 1996, in response to a "Visit Myanmar" campaign by the Burmese military government, the Burmese opposition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 and its leader Aung San Suu Kyi called for a tourism boycott. As the publication of Lonely Planet's guidebook to Myanmar (Burma) is seen by some as an encouragement to visit that country, this led to calls for a boycott of Lonely Planet. Lonely Planet's view is that it highlights the issues surrounding a visit to the country, and that it wants to make sure that readers 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In 2009, the NLD formally dropped its previous stance and now welcomes visitors "who are keen to promote the welfare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March 2019, Lonely Planet posted a video in Facebook falsely claiming that the Banaue Rice Terraces in the Philippines were created by "Chinese", leading to criticism. The magazine later tweeted in April 2019 that their Facebook video was indeed "misleading", and that they would update the next Philippines book edition, but will not pull out current editions that already wrongfully state that the terraces were made by the Chinese.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3 23:01:15
Post #184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6回:法显取经斯里兰卡,顾寻所经心动汗流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后来总结了今天的行程,对佛塔又有了新的认识,造塔的趨勢,是又高又大又多,到了使人驚異的程度。塔的向高大發展,是可以理解的。塔要建在”高顯處”、”四衢道中”、”四衢道側”,主要是為了使人見了,於如來”生戀慕心” ,啟發信心。
 

古代在塔旁建立高高的石柱,也就是為了引起人的注意。但與膝骨一樣高的塔身,如建在山上,遠望是看不到的。如建在平地,為房屋、樹木所障隔,也就不容易發見。在”四衢 道側”,與出家眾的住處不相應,而且也難免煩雜與不能清淨。塔在僧眾住處的旁邊(或中間) 建立,就不能不向高發展了。
 

塔高了,塔身與塔基自然要比例的增大。總之,塔是向高向廣大發展了。現在留存的古塔,在北方,如犍陀羅地方的Darmarajka,Manikyala,Takti-Bahi,Ali Masjid 塔(巴基斯坦),都是西元前後到二三世紀的建築,規模都很大。在南方,西元前一世紀中,錫蘭毘多伽摩尼王所建的無畏山Abhayagiri塔,塔基直徑約三百六十尺,塔身直徑約二百七十尺。法顯說塔高四十丈。更高大的,西元二世紀中,迦膩色迦王所造大塔,晉法顯所見的是:”高四十餘丈,…閻浮提塔,唯此為上”。
 

北魏惠生所見的,已是”凡十三級,……去地七百尺”了。當然最高大的,還要推西元六世紀初所建,洛陽的永寧寺大塔了,如洛陽伽藍記卷一說:”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 ,已遙見之”。
 

塔的越高越大,除新建大塔而外,多數是在舊塔上加蓋新塔,如阿育王增建迦諾 迦牟尼Kanakamuni佛塔那樣。現存的大塔,也是在古塔上增建所成的。釋尊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內心的無比懷念。在佛法演化為”大乘佛法”的過程中, 這是一項主要的動力,有最深遠的影響。佛弟子對於佛陀的懷念,是存在於內心的,將內心的思 慕表現出來,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對佛陀遺體、遺物、遺跡的崇敬,就是懷念佛陀的具體表現。
 

崇敬佛陀所造成的現象,所引起的影響,的確是使佛教進入一嶄新的境界, 也就是不自覺的邁向大乘的領域。高壽八十的釋迦佛,在拘尸那的娑羅雙樹下入涅槃,這是佛教的大事。佛法怎樣才能延續?佛的遺體,又應該怎樣處理?這是佛入涅槃所引起的急待解決的大事。


關於佛法的延續,由摩訶迦葉發起,在王舍城舉行結集大會。佛所開示的修證法門, 名為”法”,佛所制定的僧伽軌範,名為”律”。法與律的 結集,使佛法能一直流傳下來。今天我们所说的法律,就是佛教的经法与律文的缩写;佛陀的遺體,在娑羅雙樹下,受拘尸那末羅族人的供養禮拜。
 

到第七天,運到城東的天冠寺。當時的葬禮,非常隆重,稱為”輪王葬法”。先以布、氈重重裹身,安放到灌了油的金(屬)槨中,再以鐵槨蓋蔽,然後堆積香柴,用火來焚化。荼毘所遺留下來的舍利,再建塔供養。


八國平分舍利以外,香姓婆羅門取得了分配舍利的瓶,瓶裡沾有舍利,回家鄉去建立”瓶塔 “。西域記說:瓶塔在戰主國,推定在恒河與Son河中間,首府在今Ghagipur。分得舍利的國家,雖遮勒頗與毘留提的所在地不明,但從其他國家,可以推想出來。當時舍利的分得者,連瓶與灰炭的取得者,都是在東方的,都是古代毘提訶王朝治下的民族。
 

恆河中流以上的,連佛久住的舍衛城,也沒有分得。對於佛陀,東方民族是有親族感的,東方聖者的舍利,由東方人來供奉。供奉舍利塔,供奉的主體是舍利,是釋迦佛的遺 體。雖然當時分舍利與建塔的情形,不能充分明了,但建塔供奉的風氣,的確從此發達起來。阿育王灌頂的時代,離佛滅已二世紀了。
 

佛法相當的發達,得到阿育王的信仰與護持,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北方傳說:阿育王在優波鵋多的啟導下,修造了八萬四千塔,阿育王時,已有過去佛塔,可見為佛造舍利塔,事實早已存在,


阿育王只是造塔運動的推動者。洛阳永宁寺是于北魏后期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灵太后胡氏所建,高达一千尺,也就是330米,不过这个记载并不完全真实,虽然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如果是9层高,修330米,每层约37米,实在是匪夷所思,再从科学论证来分析,木质建筑突破300米,俨然是不可能了,

 
据其他记载,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余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这个数据可信度就比较高,其为现存最高木塔山西应县木塔高度(塔高67.31米)的两倍。法显(宋江陵辛寺)《高僧传》卷三: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有三兄并髫龀而亡。父恐祸及显。三岁便度为沙弥,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谷。
 

诸沙弥悉奔走。唯显独留。语贼 曰。若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及受大戒。志行明 敏。仪轨整肃。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凡说到“西天取经”,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僧。


其实早在玄奘之前两百多年,就有人已经完成了一次取经大业,此人就是高僧法显。在中国,“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地位历来悬殊,但之所以法显名声大不如玄奘,我们不得不承认书生并非百无一用:是吴承恩让玄奘家喻户晓,法显则没有好运气能成为某位作家笔下的主角。论业绩和经历的丰富程度,法显的历史地位都不应该在玄奘之下,不过唐僧手下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鲜花需要绿叶衬托,法显没有这样的绿叶。
 

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唐僧)和马欢(郑和的秘书,我在印度尼西亚考察火山时,曾经研究过马欢所提及的宜珍火山)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文学包装往往能延长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寿命,小说加史书的组合才能让一个曾经的名人永垂不朽。


法显游历之处,皆汉时张骞、甘父所不至也;故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反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小乘讲渐悟,讲个人努力,也并不答应每个人都能成佛;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去成佛,生产力必然受到破坏,社会就不能存在。
 

这是绝对不行的。大乘在中国提倡顿悟成佛,讲虔诚信仰,只需虔心供养,口宣佛号,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等轻松惬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法显时代,达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佛陀曾五次往访斯里兰卡岛,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佛教正式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此即印度名王佛教护法者阿育王,在斯里兰卡,法显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中国第一位远赴海外取经求法的东晋高僧法显,曾于公元409年自印度前往时称狮子国的斯里兰卡。法显入住阿努拉德普勒无畏山精舍,抄取《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及《杂藏》四部典籍。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是海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古来就吸引了众多来自东西方的旅行者。在古时候,斯里兰卡就是一个引人入胜之地。这里的宝石和珍珠非常著名,还生产优质的香料。
 

这样,斯里兰卡就成为了繁忙的贸易活动中心。除此以外,当时被称为狮子国(Sihaladipa)的斯里兰卡还是上座部佛教的中心,这也让她名声远扬。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了斯里兰卡。最初是通过一代代僧侣的口口传送保存下来。200年之后,这些教义首次被用文字记录下来,从而确保了文本的正确和真实。斯里兰卡从此被视为保存了最纯净佛教经典的地方,以佛法之岛(Dhammadiipa)而闻名。
 

斯里兰卡也因此成为很多求法旅行者,尤其是那些希望了解佛祖最原始的佛经的人心目中的圣地。当我们回顾这一类到访斯里兰卡的人名单的时候,中国僧人法显排名非常靠前。原因就是法显对于佛教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他给我们留下了当时关于斯里兰卡佛教社会的宝贵资料。上座部大藏经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斯里兰卡,此后由不同流派、擅长不同分支佛法经典的“说法师”(bhanaka)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下来。这些口传下来的经典在公元前1世纪被用文字记载下来。这是一个意义非常深远的事件。

 
因为在印度,也就是佛经的发源地,佛祖的教义很快就将要消失了。这样,将佛教大藏经记录下来就被称为“僧伽罗人民对于人类知识遗产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Paranavitana)。到5世纪,有两个外国饱学僧侣受到感召,来到了斯里兰卡,他们就是来自中国的法显和来自印度的觉音(Buddhaghosa)。这两个人碰巧都于摩诃那摩国王(Mahanama,406 至 428)统治期间来到了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作为佛陀教义保存地的声名在亚洲影响深远。生于印度、并且在印度剃度出家的觉音法师就被自己的老师要求到斯里兰卡来,原因是“印度没有保存经论,也没有不同佛教大师的教义传承。但是斯里兰卡有摩揭陀(Mahinda)法师最初从印度带来的经论,后来翻译成岛国的语言……到那里去研究这些教义和经论吧,这样可以惠及他人。” (大史, 第37章,第228-30颂)。 佛教在斯里兰卡的繁荣还有一个事实佐证,即当中国希望建立比丘尼戒的时候,是斯里兰卡提供了支持。
 

摩诃那摩国王亲自将中国需要的比丘尼送来,并帮助在中国建立了比丘尼戒 (Weerasinghe, 1995: 57)。在那些访问过斯里兰卡的外国高僧大德之中,觉音和法显是显著名的。尤其是法显,他来到斯里兰卡时年岁已高,却不畏种种艰难险阻,其求法的勇气和坚韧的态度让人怀念和敬佩。法显以65岁的高龄从中国出发,走上艰苦的旅程,收集那些希望带国的佛教经典。他在斯里兰卡备受尊崇。

 
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著作已经多次被翻译成僧伽罗语而得到证明。在宝石城附近的圣足山上,有传说是佛陀留下的足印。在通往圣足山的途中有一个山洞。据说法显曾经在此山洞中留住过一段时间。现在这个山洞以“法显洞”而闻名。这也可以说明法显在斯里兰卡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在旅途之中,一些曾经和法显一同出发的人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退却了,返回了中国。一些人在半途不幸身亡。还有一些人留在了印度。法显就剩下了孤身一人。但是这位伟大的英雄下定了决心,绝不半途而废,终于抵达了斯里兰卡,并且停住了一段时间。

 
随后,他得到了自己寻找的书籍,乘船返回中国,并回到建康。从出发至此,期间已经过了14年…法显于86岁离世。这位伟大的僧人,这位百折不挠的菩萨,将他的心灵奉献给了佛教,用他的光辉人格树立了楷模。”,阅读法显的游记,我们能够深刻感觉到,法显在所经历的30多个王国中遇到虔诚僧人们的时候都饱含尊崇之情。同样,斯里兰卡学者们也讨论法显对佛陀教义的虔诚、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所拥有的勇气,以及法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百折不挠的信心。
 

“法显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中国之后,他并没有立即返回故乡去会见亲朋好友。他直接去了建康,并且在一个叫做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的印度法师的帮助下开始将带回来的经文翻译成中文。”法显尊重事实,不带偏见。那些和法显打过交道的人,不管他们是信仰大乘还是上座部佛教,只要他们的品格高尚,法显就如实记录下来。
 
“法显本人是大乘佛教僧侣。但是他对遇到的小乘僧侣的德行和品格都有很高评价。”. 佛教传播的历史表明,佛教传入到中国似乎早在公元3世纪就开始了。在一些零星的渗透之后,我国官方在汉明帝(公元58-78年)正式认可了佛教。新传入的佛教很快就倍受欢迎,研究佛经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汉明帝本人据说曾经向印度派遣过使团,以获取佛经并邀请僧侣访问中国。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佛教在当时的中国是和一些其他信仰紧密掺杂在一起。一些了解这个问题的人就开始考虑,他们必须前往佛教的故乡印度,去寻找真正的教义,去净化中国的佛教信仰。法显访问印度以及随后访问斯里兰卡正式处于这种考虑。他是众多“求法者”之一,目的是为了收集纯正的佛经,了解真正的佛教教义和管理僧侣的佛教戒律(vinaya) 。
 
历史记载表明这一时期有不少于162个这样的“求法者曾经出发前往印度。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法显 ( 400 - 414)、玄奘 (629 - 646)和义净 ( 672-695)。他们的游记也已经被翻译成其他文字。佛牙游行至今仍然是斯里兰卡最重要的节日庆典之一。如果不是有法显的记载,我们可能再无法那般详尽地了解相关细节;如《佛国记》中所记,法显在公元411年抵达斯里兰卡。
 

根据斯里兰卡编年史,这正是摩诃那摩国王(406-429CE)统治时期 (UCHC, I, 2:845 and K.M De Silva);法显的游记中记载了很多任何其他历史文献中都看不到的生动细节。例如,无畏山寺塔是建在一个佛陀脚印之上的;有5000名比丘居住在无畏山寺(Abhayagiri Viharaya),而其对头大寺(Maha Viharaya)则只住了3000个比丘。法显提到在无畏山寺中有一个大佛像,“中有一青玉像。高三丈许。通身七宝焰光威相严显。非言所载。右掌中有一无价宝珠。”
 
法显提到当时岛国上“有六万僧”,这也许可以表明当时斯里兰卡确实是一个“佛法之岛”(Dhammadiipa)。法显提到当时斯里兰卡首都的四条主要街道尽头都有讲法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铺施高座。道俗四众皆集听法。”他还提到位于山顶上的另一个足印,很明显这指的是圣足山。圣足山作为朝拜圣地的重要性在之后的历史中又进一步加强了。法显旅程最后一站是斯里兰卡,在这里大概住了两年的时间,他从斯里兰卡回到中国。
 

他到斯里兰卡的目的是想寻求佛教早期的戒本。在许多前往“西天佛国”学习佛法的中国求法僧中,玄奘无疑是最杰出的。他的记录是考证印度佛教史中一些疑点的最可靠的资料。但是玄奘法师没有到过斯里兰卡,为什么呢?玄奘在求法的最后几年,他在南印度德堪地区的建志补罗,遇到300位狮子国僧人。玄奘告诉他们希望访问狮子国,因为他听说狮子国的僧人精通上座部经典和《瑜伽师地论》。但是这些僧人告诉玄奘,狮子国国王去世后,这个国家正遭遇严重的饥荒,至于法,他们说没有人能超过他们了。
 
于是玄奘就跟随他们学习。150多年以来,学者们一致认为第一批手稿出现于次大陆北部,是公元前250年其在与波斯帝国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这些手稿最初用于宫廷传阅,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如商人记账等。手稿在北部地区的发展渐渐带动了南方,后来它便流传到了斯里兰卡。但是考古小组在阿努拉达普拉却发现了可靠证据证实斯里兰卡早在公元前450年就出现了手稿,而且根据手稿产生的年代顺序,可以理出它们从行文组织无序粗糙到严密精细的发展脉络。
 

法显(334年至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 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遍历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摩诃阿毗昙》等梵本。后又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梵本。
 

由海路回国,前后凡14年, 游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于义熙八年(412年)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秋到达晋都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 《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经》6卷, 《杂藏经》1卷,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后圆寂于我老家荆州辛寺;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

 
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法显传》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佛教传入中国,到了东晋法显时代,已经约有三百年的历史了。流传的内容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一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一个外来的宗教,传入一个文化传统迥异的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撞,佛教不能例外。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试探、伪装、适应,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最后达到了融合的阶段。在南方,则是所谓“衣冠南渡”,北方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为了躲避异族压迫,纷纷南逃。
 

这些人,包括一些国王在内,也都崇信佛教,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之,南北两方都对佛教垂青。佛教可以说是在中国已经牢牢地立定了脚跟。从佛教内部来看,也有几点值得特别提出的。首先是僧寺日益增多。根据唐法琳《辩正论》的记载,东晋一百零四年,共建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其次,僧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僧尼数目与日俱增。再次,名僧辈出,出了一些很有影响的高僧。最后,从印度和西域来的和尚也多了起来。在法显前真正亲临天竺者,实如凤毛麟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晋末宋初,就掀起了一个西行求法的运动。

 
梁慧皎《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说: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既至,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释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人也。法显三兄并龆龀而亡,其父惧祸及之,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送还寺,信宿便差,不复肯归。母欲见之不能得,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十岁遭父忧,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使还俗。显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顷之母丧,至性过人,葬事既毕,仍即还寺。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谷。
 

诸沙弥悉奔走,唯显独留,语贼曰:“君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此生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故相语耳。”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二十受大戒,志行明洁,仪轨整肃。(小孩子常生病送入空门以求长寿的事情,屡见于中国载籍);在印度,佛教并不提倡僧人劳动。直到今天,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小乘国家的僧侣仍然靠乞食度日。在中国法显时代,寺院经济早已形成,寺院多有田地,除了靠雇工耕种外,由寺院的执事次第安排僧及信徒二众来出坡劳动;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法显之所以万里投荒,其目的就是要寻求印度佛教戒律,以济中国佛教之穷。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 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 “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
 

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 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西度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种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所经之苦,人理莫比;法显到达斯里兰卡后,在无畏精舍东四十里,有跋提精舍,有二千和尚。城南七里有摩诃毗诃罗精舍,和尚三千人。这里的国王笃信佛法,因此佛教非常兴盛。法显在这里听到天竺道人诵经,内容讲的是佛钵。
 

他想写这一部经,但是道人说,只是口诵,因此没有能写成。法显在这里住了两年;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今日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东归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
 

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
 

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
 

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印度的很多历史,都必须借助法显的游记才能完善;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
 
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众所周知,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这一点思克马曾指出过。因此,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乞灵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僧人游记数量极多,而繁简不同,时代先后不同。《法显传》是最古的和最全的“
 

Faxian was a Chinese Buddhist monk and translator who traveled by foot from Ancient China to Ancient India, visiting many sacred Buddhist sites in Central Asia,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Southeast Asia between 399-412 to acquire Buddhist texts. His journey is described in his important travelogue, A Record of Buddhist Kingdoms, Being an Account by the Chinese Monk Fa-Xian of his Travels in India and Ceylon in Search of the Buddhist Books of Discipline. Other transliterations of his name include Fa-Hien, and Fa-hsien. When he had finished his novitiate and taken on him the obligations of the full Buddhist orders, his earnest courage, clear intelligence, and strict regulation of his demeanor were conspicuous; and soon after, he undertook his journey to India in search of complete copies of the Vinaya-pitaka. What follows this is merely an account of his travels in India and return to China by sea, condensed from his own narrative, with the addition of some marvelous incidents that happened to him, on his visit to the Vulture Peak near Rajagriha.

It is said in the end that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he went to the capital (evidently Nanking), and there, along with the Indian Sramana Buddha-bhadra, executed translations of some of the works which he had obtained in India; and that before he had done all that he wished to do in this way, he removed to King-chow (in the present Hoo-pih), and died in the monastery of Sin, at the age of eighty-eight, to the great sorrow of all who knew him. It is added that there is another larger work giving an account of his travels in various countries.
 
 
1357回:佛教心经余音绕梁,古代传说时空交错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3 23:36:12
Post #185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7回:佛教心经余音绕梁,古代传说时空交错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僧伽罗是斯里兰卡古代名称,又称狮子国、师子国、师子洲。宋代之后,称呼它为细兰。明朝时称锡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僧伽罗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地沃壤气序温暑。稼穑时播花果具繁。人户殷盛家产富饶。其形卑黑其性犷烈。好学尚德崇善勤福。”
 

国中有山名细轮叠,又名翠兰山,高大参天,山顶有巨人右足印,长八尺深二尺,相传是创世天神留下的。山上出产猫儿睛、蓝宝石、红宝石,随山雨冲下山涧,当地人从沙中捡宝。海中的螺蚌产珍珠。阿育王之子摩哂陀于公元前3世纪为斯里兰卡传入了佛教。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伽蓝数百所。僧徒二万余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一曰摩诃毗诃罗住部。斥大乘习小教。二曰阿跋邪只厘住部。学兼二乘弘演三藏。


僧徒乃戒行贞洁定慧凝明。仪范可师济济如也。”唐道宣《释迦方志》记载:“古僧罗国,周七千余里,都城周四十余里,人户大盛,寺有数百所,僧二万余人,上座部也”。
 

僧伽罗人崇拜佛牙,中国史籍多有记载:
 
东晋法显《佛国记》:“城中又起佛齿精舍。皆七宝作……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前十日。王庄挍大象。使一辩说人著王衣服骑象上击鼓唱言。”
 

《大唐西域记》“王宫侧有佛牙精舍。高数百尺。莹以珠珍饰之奇宝。精舍上建表柱。置钵昙摩罗加大宝。宝光赫奕联晖照曜。昼夜远望烂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务极珍奇。式修供养。”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其师子洲防守佛牙异常牢固。置高楼上几闭重关。锁钥泥封五官共印。若开一户则响彻城郭。每日供养,香华遍复。至心祈请,则牙出华上。或现异光。


众皆共睹”东晋高僧法显在410年由南印度搭乘海舶到达狮子国。法显在此国住二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得《长阿含》、《杂阿含》和一部《杂藏》。
 
根据《梁书》、《宋史》记载,428年、670年、750年僧伽罗国曾到中国朝贡。
 

唐代到过师子国的僧人包括益州成都义朗法师、益州清城僧人明远、襄阳禅师灵运、交州窥冲法师、慧琰法师、荆州江陵无行禅师(到师子洲观礼佛牙)、爱州大乘灯禅师、高丽僧哲弟子玄游等。
 

明朝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金银供器等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
 

郑和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献亚烈苦奈儿与永乐帝,朝臣齐奏诛杀,永乐帝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亚烈苦奈儿和妻子,给予衣食,命礼部商议,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选贤者邪把乃耶,遣使赍引,诰封为锡兰山国王,并遣返亚烈苦奈儿。

 
僧伽罗是梵语古名Simhaladvipa的音译,字根来自梵语Simhalauipa,意思是驯狮人。因此被意译为狮子国。《梁书》称狮子国,玄奘《大唐西域记》作僧伽罗,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师子国或师子洲。
 

至宋代时,因为古阿拉伯语称其为Sirandib,宋代赵汝适《诸蕃志》音译为“细兰”,当时细兰是三佛齐的属国。明代马欢著《瀛涯胜览》称“锡兰”。大史、岛史等编年史纪载了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6世纪 (欧洲殖民者抵达钖兰) 的历史。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楞伽经亦曾提及僧伽罗。
 

公元993年,朱罗王朝君主罗茶罗乍开始派遣军队入侵僧伽罗。朱罗王朝的统治持续至1077年,僧伽罗人重新建立王国为止。葡萄牙人于1505年到达钖兰,是最早抵达当地的欧洲人。他们于1517年在科伦坡建立堡垒,并逐渐沿低地、海岸地区扩张自己的根据地。1565年,葡萄牙人把他们的首府由科特迁至科伦坡。


葡萄牙人于1597年吞并了钖兰岛西岸的科提王国,并逐渐吞并了钖兰北部的贾夫纳王国,1592年于康提建都、位处内陆的康提王国因而成为惟一独立的锡兰人王国。
 

在葡萄牙人占领的低地,僧伽罗人被逼改信基督教,信奉伊斯兰教、居于海岸的斯里兰卡摩尔人亦受到葡萄牙人逼害。因此康提国王请求荷兰帝国让低地的人民得以从葡萄牙人统治中解放。1658年,所有葡属领土均被荷兰占领。


荷兰人在锡兰的殖民统治直至1795年才被英国人终止。1802年,亚眠和约中荷兰正式将锡兰的领地割让英国。1815年,英国贼最终占领康提,并废黜了锡兰的国王。康提王国因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结束了僧伽罗人独立的历史。
 

于1815年整个斯里兰卡归英国殖民统治以前,斯里兰卡曾由181位国王和王后所统治。斯里兰卡于1948年取得独立,但直至1973年仍属大英帝国的自治领。
 

法显在斯里兰卡取经之后,梵学在我国开始艰难发展,近代比较有名的梵学大师主要有:
 
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Ernst Waldschmidt 1897年至1985年)德国东方研究、印度学家。瓦尔德施米特最初在柏林大学任教,后于1936年起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并于1937年5月加入德意志民族群众主义工人党。 1935年季羡林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从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学梵文、巴利文和佛学。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至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清平县,我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
 

1923年,季羡林考入济南正谊中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选修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任山东济南中学高中语文教师。1935年,他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次年师从印度学、梵语学家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学梵文、巴利文和佛学。1937年,开始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1941年,获博士学位。从艾密尔•西克学吐火罗语、《十王子传》、《大疏》、《梨俱吠陀》。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研习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西洋文学名家。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


1956年加入组织,参与知识份子动运,文化大革掵初期,曾参加周氏主导的井冈山兵团,反对聂派,在晸争中失利,被列为反革掵,下放牛棚,遭受迫害。。。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2001年7月6日,季羡林将所藏文物(包括各种书籍、手稿、照片和字画等等)捐给北京大学,并签署捐赠协议,但2008年又称“捐赠给北大120万元”而“保存在北大图书馆的文物只是保存并非捐赠”,并委托其子季某承处理相关问题。
 

2012年6月,季某承上告法庭,要求北大“返还2009年1月13日被告清点保管季羡林文物、字画577件”。2016年8月,一审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捐赠协议已经生效,且属于公益捐赠,就算是季羡林本人也无权收回,季某承败诉。季某承不服判决,2017年3月6日再次将北大告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但季某承曾因与父亲不睦,1995年开始有长达13年父子不相见。2003年3月,季羡林给吴新英去信称:“季延宗(季某承)此次来301医院完全另有用心……反正我决不见他。我见谁不见谁的权利总还有吧。”因此,后来他追索文物的行为被一部分外界人士质疑为是觊觎季羡林的财产。。。
 

季羡林曾比较过《佛国记》与《大唐西域记》,他认为玄奘前往印度时,佛教在印度已经逐渐没落了。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门人辩机执笔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地理外纪类。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并非以玄奘旅行的路线,而是按地区排列,记录新疆至印度沿途所见国家的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晸治、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教育、刑法、礼仪、赋税、人文风俗描述下来,其中也穿插听到传闻而没有亲自到过的国家,用“行”和“至”两字区分。此书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据专家王世平表示,“玄奘用脚步量出的里程,竟准确到一里不差,使斯坦因感佩到五体投地的地步”。
 

《大唐西域记》是记载中国佛教史的重要文献。书内记录了当时新疆与印度各地的佛教流派,亦记录印度其他宗教分布,如耆那教、印度教等,有助于研究中世纪印度宗教的流布。


除记录宗教外,他还记录当地语言,分析各地语言的异同,有助解读十九世纪末在新疆发现的各种语言文书。1834年德国学者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出版《玄奘在中亚与印度的旅行》一书,是迄今所见最早介绍玄奘的著作之一。1857年法国学者儒莲将《大唐西域记》译成法文,开创西方学者研究玄奘之先河。中国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一直到文化大革掵结束后,才有大量的研究。1983年季羡林等人集体合作了《大唐西域记校注》。
 

《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印度历史相当重要,因为印度民族虽然创造重要的古代文化,但不注重记录历史,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教授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国徽狮头柱和国旗上的法轮图案,都是来源于鹿野苑(sarnath)的考古发掘,而鹿野苑、那烂陀寺、菩提伽耶阿育王大塔、桑奇大塔印度著名佛教遗址的发掘,都是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卡宁厄姆自19世纪始依照玄奘的描述找到的。玄奘在书中曾描述了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晸府所毁)。唯一统一古代印度的阿育王事迹亦多源自于玄奘的记载。
 

《法显传》是东晋高僧法显所著的游记。法显在弘始二年(400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僧人,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到天竺寻求戒律。法显于义熙八年(412年)归国,前后14年。法显归国后著《佛国记》一书,记录西行见闻。《法显传》又名《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佛游天竺记传》、《释法明游天竺记》,是佛教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献。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行五位僧人、从长安出发,过陕西与甘肃之间的陇山到干归国,逢夏日雨季,休整约三个月后,前往褥檀国。
 

过养楼山到张掖镇,受到张掖王接待,会合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结为同志,一同在张掖夏坐。夏坐完毕后,前往敦煌停留一个月。法显等五人先行,别过智严等五人,度大沙漠,行17日抵达鄯善国,国王信奉小乘学。在此住一个月,前往乌夷国,国中有僧四千余,信奉小乘。住二月余,向西南进发,35日后,抵达于阗,国中有僧数万,信奉大乘教。
 

再25日抵达子合国,有大乘教僧人千余,法显等在此住15日,入葱岭到于麾国,山行25日到竭叉国,由此西北,度葱岭抵达北天竺小国陀历,有小乘僧人。西南行15日过新头河,道路艰难险阻,汉之张骞,甘英未曾到此。度河,抵达乌苌国,小乘佛法盛行。慧景,道整,慧达三人先行,前往那竭国,法显留此坐夏。坐夏毕,南下至宿呵多国。东行五日,抵达犍陀卫国,国人多奉小乘学。

 
法显(337年-422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刘宋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因法显的三位兄长都幼年早亡,其父亲怕殃及法显,在其三岁时便让他剃度出家为沙弥。二十岁受具足戒。
 

秦高祖(姚兴)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六十多岁高龄的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时为后秦都城)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
 

时的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沙河(塔克拉马干沙漠),经鄯善,至乌耆、于阗国。此时,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法显与慧景、道整,欲前往中天竺,求取戒律。南渡小雪山时,因暴雪,慧景死于小雪山。法显与道整到达中天竺,在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华氏城)摩诃衍僧伽蓝等处得到《摩诃僧祇律》、《萨婆多众律》、《杂阿毗昙心》、《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3 23:52:58
Post #186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358回:波隆纳鲁沃东古城,万里投荒艰苦跋涉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2012年10月5日,早上醒来后,媛明确表示她不出去了,要在旅社里看书,因为昨天太累了,她吃不消,如是我今天独自出门了,走到旅社前,敲门把老板娘叫醒,租了辆自行车,说好是250卢比使用半天,虽然最后她收了我300卢比,但我看她生意凄惨,也没有计较,后来我还车的时候,那里一排车基本没动过。
 

出门之后我就开始骑上自行车,此时路上车少,天气还算凉快,我在十字路口就把相机拿了出来,开始沿曾经的Hatamuna Road骑行,没骑多远就看到右侧有个正在施工的路口,我忙骑进去,发现这里的古迹非常集中,


出门时老板娘还特意问我买门票没有,她说景区八点开始卖票,我一看才七点,我还有一个小时可以玩一圈,骑了几百米就看到前面是个宫殿的遗迹,早上太阳都出来了,此地就我一人,几条野狗在那里狂吠,可能就是这几条狗,把门卫给叫醒了,
 

当时我还不以为然,拿出相机拍照后,又嫌不过瘾,还换了个相机在那里折腾,刚拍得起劲,远远就看到一个门卫走了过来,几条小狗还围着我转,我继续拍摄,故意躲开那个门卫,结果他远远地朝我招手,问我是日本人吗?


我没搭理他,然后他走过来找我要门票,我说这里是景区吗?他开始忽悠了,他则坚持说进入这里必须买票,我问多少钱,他说35美金,我故意问他是否有联票卖,他说没有,我必须跟他去买35美金的票,我心想太不合谐了,几个破砖瓦遗迹就要收这么多钱,加上我都进来了,而且媛也不在我身边,如果我独自买35美金的门票,这样表示我必须要玩一整天才能把35美金赚回来,当时我就犹豫了,

 
然后那厮要我把自行车停在那里,跟他一起坐摩托车去买票,我当时就忽悠他,先说我怀疑他不是晸府工作人员,后来他给我看他的工作证,我又说我得回旅社跟队友商量,反正我就是不跟他走,


他警告我说不买门票逛景区是非常危险的,当时我就火了,因为我逛景区最烦有人频繁找我收取高额门票,早前在安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行时,差点炮轰西递宏村,正当我打算跟这个门卫干架时,远处突然传来声响,

 
我们抬头望过去,看到一个欧美年轻人也骑个自行车过来了,门卫忙叫我等着,自己又忙不迭地跑过去质问那个欧美青年买门票没有,等门卫应接不暇地招待别人时,我就骑车离开了古迹,骑到大门口,看到一辆摩托车停在那里,之前进门时我是没看到的,
 

不久岗亭后面走过来一个人,朝我挥手,我没理会就继续骑到大道上(Hatamuna Road),后来我以为从路边就可以看到波隆纳鲁沃东的佛塔,但是骑了老半天,一个佛塔也没看到,之后分析原因,主要是波隆纳鲁沃东的佛塔比较低矮,


二来树木与房屋的遮挡,很难看到大片的佛塔,加上我的地图是很久以前的,目前这里还修了不少新路,骑到后来我发现迷路了,无奈右拐入一个柏油马路,继续骑过一个木料加工厂,景色很特别,道路两边都是树木,不久看到一个荒废的古迹,两边都是古砖瓦建筑,


我看到一个农夫拖着柴火骑进丛林,我也跟了过去,骑了老半天,才发现里面是几户人家,并没有什么古迹,无奈我又骑回来,到了大路上,我继续骑行,很快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几个学生在那里候车,


一边是岗亭,就是景区的另外一个入口了,我没有骑进去,沿直线骑了一会,感觉不妙,又转向骑回来,追上一个妇女,她把儿子放在自行车前面,我如是想超过她,结果骑了半天,最后还是被她超过了,我也感觉很无奈,
 

骑到丁字路口后看到一个大地图,跟我手上的地图对比一下后,发现再往北骑是徒劳的,如是我开始返回往老城骑,途经一个有十多米高水塔的地方,骑进去发现几户幽深的人家,铁丝网围住自家宅院,一些水果挂在枝头,


我继续往南骑行,途经那个学校后,我骑到对面,往古代的水库骑过去,这里的树木非常粗大,很多有我几个腰围粗,水库非常大,远看像大海,远处是连绵的山脉,


还有古迹在湖边,我在半干涸的湖区骑行了一会,远处有几辆卡车在拉土方,这里的蚂蚁非常巨大,约一厘米多长,蚁穴外面堆砌的蚁山都高达一米多,
 

我继续骑到大路上,到了十字路口,路中央有个雕像,继续往BATTICALOA RD骑行,干涸的水稻地非常荒芜,后来骑到一片椰林附近,看到路边一条小蛇,我忙加速前进。。。
 

波隆纳鲁瓦古城很大,古老的遗迹散乱的蔓延在周边树林中。波隆纳鲁瓦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城镇,位于该国中部,由北中省的波隆纳鲁瓦区负责管辖,距离首都科伦坡214公里,面积3,293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359,000。
 

波隆纳鲁瓦古城不像吴哥窟保存的良好,也不如缅甸有活力,大部分的古迹明显的欠缺保护,无人问津,但是从破落的石墩,歪斜在林间的石柱,还是可以依稀看到和想象当年古城的繁荣了。如果先期没有对历史地理做详细的研究,那么浏览这个古城基本是浮光掠影,意义肤浅,而且可看的地方的确不多。
 

公元933年,波隆纳鲁沃城成为斯里兰卡的首府所在地。在波隆纳鲁沃古城里,不仅有考拉斯时期的婆罗门教遗址,还能看到帕拉克拉马一世十二世纪时修建的神话般花园城市的遗迹。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波隆纳鲁沃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公元10世纪末,当时的国都和佛教中心阿努拉达普拉开始衰落、波隆纳鲁沃因取而代之声名鹊起。14世纪起趋于荒废。
 

20世纪初,复建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现存的估计大部分建于波罗迦罗摩巴忽大帝和尼散迦摩罗统治时期。波隆纳鲁沃古城的建筑风格样式和布局结构与古都阿努拉达普拉有很大不同,城内沿中轴线布局,但其实质还是受到了古都的影响。


古都的大型人工湖波罗迦罗摩海始建于12世纪,系波罗迦罗摩巴忽大帝把小型盘陀灌溉水库拓建而成,堤岸长13公里多,高12米,面积24平方公里。岸边上有巨大石像,高3.5米,建于12世纪,据传为波罗迦罗摩巴忽的雕像,双手在胸前持扼,以示王权。
 

海的北端东岸有波罗迦罗摩巴忽王宫遗址。宫城为长方形,大殿长30米,宽12.6米,据说原有7层,遗址现有2层。宫墙外有楞迦帝罗迦殿、兰拘特•毗河罗塔、古里毗诃罗塔、伽尔寺、达米罗大塔等都是举世闻名的胜迹。睹波罗摩舍利塔建筑规模宏大,墙壁布满了各种动物浮雕,属古都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物之一。


梯级雕有月形石和守护神。“石书”,长8米,宽1.8米,是斯里兰长现存最长的古代铭文。伽尔寺以其大型群雕佛像驰名,共4尊,均为整块石料雕成,是波隆纳鲁沃时期的典型作品。伽尔寺还有一座大型深浮雕。它是古代僧伽罗雕刻艺术的杰作之一,成于9世纪。
 

一般认为是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的雕像颏下留有胡须,手捧贝叶经书,形象逼真。斯里兰卡曾以此图案作为国家象征,印制邮票,发行纸币。此外,波隆纳鲁沃以西70公里处的西格利斯壁画可能使游人大饱眼福,其西南19公里的丹布勒金寺和距卡鲁塔拉25公里左右的法显石窟,更会使游人游兴大发。


点缀在古城中的巨大的人工蓄水池和内海也为此处的全景增色不少。在原先属于王室领土和宗教中心的一小块地区就发现了大量纪念碑和一些千姿百态的佛像。这里有比科伦坡湾面积还大的人工水库波罗迦罗摩海。。。

 
回到酒店发现媛正在看书,忙叫她一起出去吃饭,在印度餐馆吃了很久的午餐,花费790卢比,之后返回旅社,我偿付房费之后,就整理好包裹出门了,在街上找三轮车,之前是大把车会围过来,如今天气太热,三轮车师傅都休息了,
 

我们走到一个三轮车那里,一个老实巴交的哥们在一边砌墙,看我们过来,就开车带我们到新城Kaduruwela火车站附近,新城非常热闹,人山人海,到了长途车站,付给车夫200卢比,


然后我们走到嘈杂的车站,这里没有什么站牌,也没有英文指示,外国人极少,我咨询了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得知41路车可以到康提,会途经狮子岩,如是我们忙上了车,
 

很快汽车就启动了,我们还好坐在最前面,把包放在汽车引擎盖上,这里气温很高,大巴车都把仪表盘和引擎盖铺上了防晒的油布,很快司机开始按喇叭,上下车的人极多,气温又很高,大巴车上没有空调,但幸运的车资很低,两人只花费164卢比,斯里兰卡的大巴都很亲民,价格也是便宜到白菜价了,基本上都是TATA公司的大巴,没有空调,被装饰的花花绿绿的,TATA可能是印度品牌,又或许是当地的运输公司,
 

在大巴上煎熬了很长时间,上下客非常频繁,客车的车门永远不会关闭,很多人喜欢趴在车门上,大客车上基本是男人,偶尔经过某个晸府机构,就会上来一群穿统一服装的女孩,皮肤黝黑,脸色乐观祥和,


照例是只有我们两个外国人坐在车上,而且是坐最前排,约二个多小时后,卖票的人提醒我们下车了,如是我们才知道我们到了一个叫DAMBULLA的遥远村庄,这是一个丁字路口,朝里面的一侧有狮子爪的雕像,我们知道,狮子岩就要到了。。。
 

Jumbo Huang Notes: Poḷonnaruwa is the main town of Polonnaruwa District in North Central Province, Sri Lanka. Kaduruwela area is the Polonnaruwa New Town and the other part of Polonnaruwa remains as the royal ancient city of the Kingdom of Polonnaruwa. The second most ancient of Sri Lanka's kingdoms, Polonnaruwa was first established by the Chola dynasty after their successful invasion of the country's then capital, Anuradhapura, in the 10th century. The Ancient City of Polonnaruwa has been declared a World Heritage Site. Currently the new Polonnaruwa is undergoing a major development project known as the "Awakening of Polonnaruwa" under the concept of President Maithripala Sirisena. It envis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ll sectors in Polonnaruwa including roads, electricity, agriculture, educ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will be developed comprehensively.

 
1359回:天上宫阙锡吉里耶,空中庭园狮子岩堡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6-26 21:23:37
Post #187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932回:现代文明边缘农场,离群索居门诺派人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在《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974回:阿米什人与世隔绝,亚米胥派谦卑保守”中,我描述了奇特的阿米什人,后来我经过我仔细钻研,赫然发现去年我在中美洲遇到的那些神秘的基督教教派群众居然是门诺派教徒,他们的数量更大,甚至包括了阿米什人,



虽然阿米什人和旧秩序门诺人都属于再浸礼派,但是他们的教规更为严格,比如,女人的裙子一定都要是纯色,不能有印花。很多阿米什人的农场现在也还没有通电,也没有电话。他们的生活方式比门诺人更加朴素。位于文明边缘的门诺派教徒女性是不会化妆的,女人出嫁之后通常会生育七到十多个小孩,门诺会至今也是一个极为神秘的基督教教派,

 


教徒们自20世纪中以来就一直居住在伯利兹城等中南美洲和加拿大的农场。居民的聚居地周边环绕着耕地,他们远离政府,远离现代科技,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甚至不缴纳医保和养老保险,很多中美洲的门诺派男教徒会戴上圆顶宽檐帽子,



穿着吊带牛仔裤,我多次尝试与他们交流,但他们很忌惮与陌生人聊天,门诺派女人总是穿着自己缝制的及踝花布裙,头上也一直都戴着白色的纱质头巾,我只有一次成功地与一位门诺派女人交流过,



当时她带着女儿在超市购物,她几岁的漂亮女童一直盯着我们看,因为中美洲很难看到亚洲面孔,后来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就趁她买单的间隙跟她聊天,她说是从加拿大过来的,每年在加拿大的冬天,她们就会迁移到危地马拉等国家居住,她还不是纯正的门诺派女人,真要了解门诺派的文化,就要去他们的农场。。。门诺社区没有学区房的困扰,他们自建学校,自力更生。当现代农业受到转基金和农药化肥的侵扰时,门诺社区的传统农业无疑更有现实救亡的意义。。。

 


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消费型为导向的,群众贷款读大学,负债毕业之后找工作,然后开始拼命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有些人还购买各类奢侈品和房地产,导致成年人变成负债累累的消费型奴隶,以韩国为例,每12分钟就有一个韩国人因为还不起贷款而申请破产,如果现代人认为整天在网上买买买就能创造财富的话,我只能说某些国家的经济类统计学就是一个笑话了:我借一万给兄弟,他过一年再还我一万,这样银行流水就是二万,如果我将这种借贷重复一百次,



那我就给经济学上的韩国生产总值贡献了一百万,尽管本质上我还是只有一 万元。。。为了避开这类邪恶的消费欲望(整形,网购,买房,炒股,炒油,炒期货,炒金融衍生品,炒外汇,炒银行贷款利差,炒保险,炒航空延误险,炒车牌,炒学区房,骗各类补贴。。。),门诺派教徒尽量避开城市生活,尽量少上网,少使用手机,或许他们是穷了一些,但他们的欲望也少了很多。

 


我们把韩国和不丹做一个对比,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不丹国的上千倍,但韩国人的幸福指数有不丹人高吗?两样的道理,门诺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不可能有华尔街和硅谷的资本家有钱,但如果你要问谁对地球更环保,更人类更有贡献,我相信大家会选择门诺人,而不是利欲熏心的硅谷和华尔街的资本家。。。

 


资本家并不能拯救穷人,美国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看下美国有多少无家可归者和流浪汉,再看下英语和新加坡有多少破产的人,如果大家都能反思一下,如何让低收入或失业的人选择门诺派式的农场生活方式,或许这个世界就会少了更多的悲剧。。。

 


像新加坡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儿童长年食用薯片等垃圾食品,根本吃不到有营养的绿色食品,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孟加拉和印度等国家才会有人吃不饱肚子,实际上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天天为一日三餐发愁。。。

 


大家再想像一下,现在的网速比20年前快了多少倍?现在一个美国青少年可以在14岁之前就看完美国人花费10年拍摄的所有成人电影,那么这对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有好处吗?难道门诺派教徒禁止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产品没有借鉴意义吗?互联网是可以让你学到新东西,但也可以让你上瘾。。。

 


现在门诺人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也有约三十万门诺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教堂,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学校,有自己的语言(宾夕法尼亚德语),对于米国晸府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不参加晸府的医保,不接受晸府提供的警察服务。仿佛是在现代世界中的过着自然生活的一群原始人。

 


然而他们也并非与世隔绝,农场可以为他们提供收入,可以想象,在化学合成产品添加剂满天飞的世界里,他们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一定很受欢迎,其教义可谓是产品的活广告。

 

我们不禁想知道为什么美洲社会至今还保留着一群如此可爱的纯爷们呢?

 


想象一下如果美洲晸府提供义务教育,送孩子上学是每个家长的责任,那他们的孩子从小就会被灌输以“正确”的思想,他们的下一代也就会受到污染。

 

想象一下如果美洲晸府强迫每个人参加社保,那他们经营的企业一定会以“违法企业”的名义被晸府勒令整改,他们维持生计的产业也就危险了。

 


语言是任何一个文化要延续下去的基础,想象一下如果晸府强迫每个学校都教授“正统”美洲英语或西班牙语,则他们的语言未来也就岌岌可危了。

 


门诺会是由门诺·西门创立的基督新教宗教团体。2006年时,该教会于全球有150万名信徒。发源于欧洲,但现时绝大部分的教徒在美加等地。目前他们的信徒已经有200多万了,一些教徒甚至将农场发展到秘鲁的亚马逊雨林。。。

 

重浸派在16世纪后半期以前,有一些进激份子太过于狂热,而使重浸派的声誉大大的受到了影响。此时,有一位荷兰的宗教改革家门诺·西门起身带领着重浸派以温和的方式,在16世纪后半期兴起。

 


门诺会的精神继承门诺西门、也是门诺会创始人而来。他与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是同时代的宗教改革者。原是一位平凡的天主教神父,为了'诚实追求真理,并建立上帝所喜悦的教会',因而建立了门诺会,他不喜欢教会挂上他的名字,门诺会是别人提名,而后来改用的。具其所说,改革者门诺西门的信仰不是由深奥的神学考验而来,乃是信仰生活实践时实行出来的。宗教改革前,无论本身信仰,都需强制接受婴儿受洗、青少年坚信礼,在此背景下,门诺西门因主张“信徒的教会”而受迫害。

 


神父门诺·西蒙斯在欧洲荷兰北部的菲力斯蓝靠海岸的地方,一个名叫韦特马森(Witmarsum)的小村庄担任神父。

 

门诺派是一个神秘的基督教教派,教徒们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一直居住在像伯利兹城这样的中南美洲地区。他们基本上不与晸府打交道,几乎不使用科技产品。但许多人依赖智能手机做生意。

 


有一位社会研究学者曾经参观过一个门诺派农场:

 

“在北欧生活两年半,我愈发坚信北欧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先驱。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和前所未有的现实倒逼下,这里仿佛上帝划出的一小块试验田代表全人类探索更有效、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北欧先锋意识形态的温室中,你可以看到风起云涌的同性恋爱和女权运动,为新技术条件下个体隐私及用户权益发声的治晸派党盗海派,倡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清洁能源的绿色环保主义者,更不要说还有最初吸引我来到芬兰的北欧福利社会模式。

 


然而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断要求变革的左翼欧洲也有它保守的一面——重视传统的右翼保守主义。或许也正是这股力量,让西方社会在各类进激社会思潮与左右派的拉锯中保持平衡。

 


在1985年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电影 《证人》里,一位阿米什母亲瑞秋带着她的儿子萨缪尔准备前往巴尔的摩探亲。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小萨缪尔在车站卫生间的角落里偶然地目睹了一起凶案,成为了办理此案的约翰·布克警探(哈里森·福特饰)的唯一目击证人,一个发生在布克警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米什人社区之间的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镜头中描绘了一个恬静朴素的阿米什人社区:起伏的农田,高耸的谷仓,四周栽满鲜花的农舍,和驾着黑色小马车行驶在乡间路上的阿米什人。电影中的主角阿米什人(Amish)和本文章里将要介绍的的旧秩序门诺人(Old Order Mennonites)同属于散居在美国、加拿大和部分南美洲国家的基督教再浸礼派。

 


他们一般经营家庭农场,出行靠马车,拒绝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不用电脑,不看电视,不打手机,不开汽车,不照照片,不使用微波炉、空调、洗碗机等家用电器,不参加加拿大晸府提供的免费医疗保险,也仅仅是最近二三十年很多农场才通了电和电话。女人总是穿着自己缝制的及踝花布裙,头上也一直都戴着白色的纱质头巾。在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智慧发起强烈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旧秩序门诺人的社区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因此,好奇的游人纷至沓来,希望能到门诺人社区中心的小镇圣雅克布一探究竟。从离小镇中心不远的农夫市场出发,两匹皮毛光亮的大黑马拉着一辆红色的马车,时常拉着游客前往附近门诺人的农场上进行简略的参观游览。游客们坐着摇摇晃晃的马车,听着马蹄踏在乡间碎石子路上的清脆声响,便望见门诺人的农场里成片的枫树和制作枫叶糖浆的木仓房。

 


会有一个名叫多琳的年轻门诺女人向来访的游客售卖农场自制的枫叶糖浆,游客们时常感叹门诺人返璞归真的生活,除此之外再没有与农场上的门诺人更多交流。。。

 


短暂的午睡过后,我和南希坐在厨房里做黄桃罐头。农场上的女人会在夏天把很多香肠、蔬菜和水果做成罐头,密封好的罐头送到地下储藏室里,冬天取出来吃。一边切黄桃,南希一边讲起农场生活的变化。南希说,她嫁给尼尔森之前,她家里是社区里为数不多的几家通电的农场,她的父母虽然遵从门诺教会的一系列规定,但仍然属于教区里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

 


把十六罐糖水黄桃罐头送到地下室的储藏间后,南希和尼尔森带着我去他们大女儿劳拉的农场上帮忙。门诺人的社区里,邻居和亲属之间经常互相帮忙。尼尔森从谷仓二层牵出他们的马——闪电。闪电是一匹年轻的枣红马,皮肤光亮,马鬃浓密,看起来特别威风。尼尔森把马车备好,我和南希就爬上了马车,我坐在南希和尼尔森中间的小板凳上。

 


门诺人的小马车坐起来既不稳当,也不舒适,马蹄经常踏起团团尘土。一路上南希看到其他的小马车,兴致勃勃的给我讲不同派别的门诺人驾驶的小马车样式和穿着有什么不同。南希还告诉我,她大女儿劳拉和丈夫马尔文所在的农场附近有很多阿米什人,他们虽然和旧秩序门诺人都属于再浸礼派,但是他们的教规更为严格,比如,女人的裙子一定都要是纯色,不能有印花。很多阿米什人的农场现在也还没有通电,也没有电话。他们的生活方式比门诺人更加朴素。。。

 


我在哥斯达黎加的农贸市场就见过门诺派人,妇女出售农场出产的特色食物和罐头,因为是非转基因的绿色环保食品,所以价格会比一般的农产品贵一些。

 


1536年1月的一个礼拜天,神父门诺西门响应宗教改革,宣布要辞去神父的职位。根据门诺会所传,门诺就职天主教神父的第一年,他便对天主教弥撒中的“圣别”产生了怀疑,质疑或许神迹从来没有发生过。此种想法一再的增强,为了解惑,他转而查考圣经。门诺读经的时候发现,圣经有记载类似弥撒的事。譬如,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前夜,与门徒一起吃晚餐(最后的晚餐),耶稣拿饼与杯分给门徒,并命令在他死后与复活时,也是这样来行。

 


这个命令使门徒能纪念耶稣基督的死,表白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耶稣也让门徒知道,聚会举行圣餐的时候,耶稣的灵要与门徒同在。但是,在弥撒的仪式中,饼与酒会变为耶稣基督的肉与血的神迹,圣经上都没有记载。而后,门诺受到宗教改革领导者马丁路德的影响,转而相信以圣经为本位的想法。并且当他发现,作为天主教的神父,所行的仪式和圣经的教训不一致时,他开始热中研读圣经。之后投身于改革工作,并创办教派。

 


门诺派(Amish)是当代基督新教中一个福音主义派别,因其创建者荷兰人门诺·西门斯(Menno Simons,1496至1561年)而得名。此派原为再洗礼派的一支,1536年进激的再洗礼派建立闵斯特公社失败后,主张和平主义的信徒团结在门诺周围,于1536年建立门诺会,至16世纪70年代该会在荷兰取得合法地位。此派信徒共约70余万人(《美国宗教百科全书》统计)。


其中美国约有23万人;加拿大15万人,荷兰约4万人,前苏联的信徒因分批移居美国,仅剩约4万人。其他分布于德国、法国、瑞士、墨西哥、巴拉圭、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其主要国际组织是门诺派世界会议(Mennonite World Conference)

 


2015年8月23日,摄影师乔迪-鲁伊斯-西雷拉(Jordi Ruiz Cirera)深入到拉丁美洲国家玻利维亚圣克鲁兹的门诺派教徒聚居地,与保守传统的门诺派教徒一起生活了数月,并用相机记录下这片特殊的土地上远离现代文明的门诺教徒的真实面貌。

 


门诺派曾多次大规模迁移。自16世纪始,其信徒即由荷兰沿北德向维斯杜瓦三角洲一带东迁,以后又进一步东迁至俄国。到1855年已有1600户信徒定居俄国,1926年,该派在俄的人数已达12万人。门诺派迁入北美始于17世纪40年代。当代门诺派的活动中心在美国,欧洲与俄国的门诺信徒分三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30年代和二战前后移居美国,致使其信徒增加,占世界门诺派信徒的1/3。


 

1920年它建立了“北美门诺派中央委员会”,以协调各会的活动。美国拥有8个门诺派教会,其中人数较保守,严守传统教义;门诺派总会有信徒35000人,观点相对较温和;旧制阿米什教会(Old Order Amish Church)有信徒6万余人,此派着统一黑色服饰,过农耕公社式生活,观点极端保守。

 


门诺派代表的是作为基督教全球大家庭中的一支——起源于16世纪发生于欧洲特别是包括再洗礼运动(the Anabaptist movement)在内的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个信仰大家庭包括分布在83个国家的243个国民会议及其170万余名受洗信徒。大约66%的受洗信徒来亚非拉地区。二战中,美国门诺派部分信徒曾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大战结束后,门诺派内部曾就是否继续坚持和平主义立场进行了讨论。美国门诺总会在1953年重申反战的传统立场:“战争与基督的训导和福音根本悖逆,因此战争是罪孽。”

 


越南战争期间,该会呼吁美国与有关国家的晸府停战 ,建议通过谈判解决。门诺派的和平主义内涵甚广,它不仅包括对战争的态度,还影响着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50年代,美国上反共活动一度嚣张,门诺派对此态度较慎重。门诺总会一方面声称必须通过传播福音克服共产主义等无神论思想,但又反对采取任何有违基督之爱的行动达此目地。1965年,该会正式宣布反对死刑,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和平主义的立场。

 


随着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门诺派的和平主义立场更加坚定。北美门诺派教会维护和平的活动不仅局限于拒绝参加军事服务,进而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以促进和平、合作与正义的实现。



它们的和平活动还包括在监狱和难民营传教与服务等。应当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门诺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正日趋增强。在1978年召开的门诺派世界会议上,来自非洲和亚洲的代表抨击西方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大量出售军火及其保护主义贸易晸策,给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些言论在会议上引起共鸣。与会者纷纷强调教会与信徒应反对强权、压迫和剥削。

 


列治文门诺会平安堂,位于温哥华列治文的东北区,是由英文母堂门诺会平安堂(Peace Mennonite Church   )发展出来的中文教会。中文平安堂有25年历史。是一间注重基督救恩及信徒彼此间美善关系的教会。英文母堂在9点半开始崇拜时间,粤语中文堂(国语传译)在11时15分开始,至12时半。 

 


门诺会奥斯勒堂,始于1928年3月24日,教会时称Zoar Gemeinde Zu Osler。1928年9月9日,由长老David Toews侍奉。1931年,发展为Rosenorter Gemeinde Zu Osler。随后于1954年,成为奥斯勒门诺联合教会(the United Mennonite Church of Osler)。1962年12月28日,它成为门诺会一般性大会的一部分时,更名为门诺会奥斯勒堂。1996年10月10日,教会成立并注册登记门诺会奥斯勒堂公司。

 

2011年,吴某琦在文章中曾经描述过玻利维亚的门诺会群众: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奇怪的人,他们自觉地站在现代的外面、世界的后边。

 


在玻利维亚的圣克鲁兹分布着很多耶稣会传教区,从17世纪开始,他们从欧洲移民过来,修建教堂,开垦农场,上山下乡,自力更生。。。

 

他们是孟诺派教徒(门诺会),属于基督教重浸派的一个分支,核心主张是非暴力、不抵抗、和平主义和志愿服务。16世纪时,一部分教众相信只有成年人才有选择宗教的权利,因而拒绝婴儿洗礼,从新教中分离出去。此后几经迁徙、传续,其中一队人马来到了玻利维亚的圣克鲁兹,在城郊建起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聚居区。

 


目前约有15000名孟诺派教徒居住在这个社区里。在整个玻利维亚,截止到去年,孟诺派教徒已经达到6万余人,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一小支的信仰散落在6大洲的50多个国家里,甚至包括中国,其中以埃塞俄比亚、加拿大、刚果、等国人数最多。

 

在北美,孟诺派教徒还组织起了慈善机构,在飓风、洪水等灾害中为人们提供援助,积极为现今世界的和平与社会公正做出贡献。而在玻利维亚的这一脉香火却保守着最传统的教义,也保守着自己手里的那点生活。

 


他们吃自己种的食物,穿自己制的衣服,自给自足,不用电视、不用电脑、不用洗衣机。他们对外界的新奇发明不感兴趣,而是选择以身作则,维持着旧式的礼仪和风貌。

 

家庭内部保持着等级制度,女人照顾家庭,男人外出工作。。。如今玻利维亚已经有几万的门诺派人,但门诺派社区并非总是一派祥和,也有一些另类的事情发生:

 


2014年6月24日,玻利维亚一名检举人表示,8名基督教保守派“门诺教”男子集体强奸了60名当地社区女性,其中包括未成年少女。

 

检举人福瑞德·佩雷兹透露,大约60多名女性受到强奸,她们的年龄从11岁到47岁不等。这些门诺教教徒使用一种喷雾剂麻醉目标女性,随后实施强奸。“社区居民告诉我们,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他们不喜欢使用电灯,也不能在深夜随便走动。但是,这些年轻人却无视教规,他们从窗户跳进来,为非作歹。” 

 


佩雷兹说,强奸嫌犯的年龄从18岁到41岁都有,以年轻人居多。这些人目前已经被逮捕,并被带到玻利维亚北部圣克鲁斯地区关押。玻利维亚法庭原计划23日对这些人进行审讯,但因公诉人办公室的调查人员前往门诺教所在农场调查举证被迫推迟。当地电视台报道称,嫌犯均否认对他们的指控。

 

门诺教属于基督教保守派分支,16世纪起源于荷兰。这个教派反对婴儿洗礼、服兵役等,主张衣着朴素、生活节俭以及限制与外界接触,因其创立者门诺·西蒙斯而得名。

 

许多人认为,与天主教会的娈童案件盛行类似,极端保守严格的教义压制人的自然欲望、禁止与外界接触并拒绝世俗晸府部门的侦查起诉,造成门诺派团体内部性侵犯和虐待盛行,性侵事件频发。

 


Jumbo Huang Notes: 2014 The Reciprocal Influences of the Old Order Mennonite Community and Tourism in St. Jacobs, Ontario.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 Electronic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Repository. Paper 2168.

The Mennonites are members of certain Christian groups belonging to the church communities of Anabaptist denominations named after Menno Simons (1496–1561) of Friesland (which today is a province of the Netherlands). Through his writings, Simons articulated and formalized the teachings of earlier Swiss founders. The early teachings of the Mennonites were founded on the belief in both the mission and ministry of Jesus, which the original Anabaptist followers held to with great conviction despite persecution by the various Roman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states. An early set of Mennonite beliefs was codified in the Dordrecht Confession of Faith in 1632, but the various groups do not hold to a common confession or creed. Rather than fight, the majority of these followers survived by fleeing to neighboring states where ruling families were tolerant of their belief in believer's baptism. Over the years, Mennonites have become known as one of the historic peace churches because of their commitment to pacifism.

In contemporary 21st-century society, Mennonites either are described only as a religious denomination with members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 or as both an ethnic group and a religious denomination. There is controversy among Mennonites about this issue, with some insisting that they are simply a religious group while others argue that they form a distinct ethnic group. Historians and sociologists have increasingly started to treat Mennonites as an ethno-religious group, while others have begun to challenge that perception. There is also a discussion about the term "ethnic Mennonite". Conservative Mennonite groups, who speak Pennsylvania German, Plautdietsch (Low German), or Bernese German fit well into the definition of an ethnic group, while more liberal groups and conver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o not.

There are about 2.1 million Anabaptists worldwide as of 2015 (including Mennonites, Amish, Mennonite Brethren, Hutterites and many other Anabaptist groups formally part of the Mennonite World Conference). Mennonite congregations worldwide embody the full scope of Mennonite practice from "plain people" to those who are indistinguishable in dress and appearance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Mennonites can be found in communities in 87 countries on six continents. The largest populations of Mennonites are in Canada,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Ethiopia,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Mennonite colonies in Argentina, Belize, Bolivia, Brazil, Mexico, Uruguay, and Paraguay. Today, fewer than 500 Mennonites remain in Ukraine. A relatively small Mennonite presence, known as the Algemene Doopsgezinde Societeit, still continues in the Netherlands, where Simons was born.

 

第1933回:南斯拉夫联邦人民,风暴作战代顿协议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3 22:06:15
Post #188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931回:玉中之王翡翠喋血,缅甸玉矿不可再生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以前我们生活在伊甸园里,后来一小撮人因为贪婪偷吃了禁果,导致这片土地开始被人糟蹋破坏。。。


 


大自然是宽宏大量的,它藏着很多宝藏,等待着高级动物去挖掘,但在这个掠夺资源的过程中,也有危机相伴。

 

1906年3月10日,法国北部科瑞尔斯的一处煤矿发生粉尘爆炸,共造成1099人死亡,其中也包括不少童工。然而在这起悲剧中也有生命的奇迹:在被困26天后,又有一人获救,而此前13名矿工的获救已被看作是奇迹,他们在地下一直靠马肉和渗透水维生。

 


1963年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小镇兰格德,泥水涌入了当地的铁矿,当时有129名矿工在矿井里作业。大部分人很快脱离了险境,然而仍有数十人被困。其中11人在62米深的矿井了等待了两周,直到被“达尔布什炸弹”(一种特别的救援工具)救了出来、重建天日。还有29名矿工丧生。这起事件被多次翻拍成电影。

 


2010年,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一起铜金矿塌方事故牵动了全世界的目光。当时33名矿工被困在700米深处的地下,仅仅开凿探孔就花了不少时间,在两周时间里矿工们完全与世隔绝。在经过69天后,他们搭载“凤凰号”脱险。

 

2015年12月25日,山东平邑的石膏矿区发生采空区坍塌事故,在矿井下作业的29名矿工被困。救援队钻了四个探孔,将食物、水和衣物送至地下220米深处。一个多月之后,15名被困矿工顺利升井,1人确认死亡,13人失踪。。。

 


当矿难发生时,有奇迹,也有悲剧,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翡翠采矿厂的潜在危机。

 

翡翠也称翡翠玉、辉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

 


缅甸玉又称翡翠玉 ,主要产于缅北猛拱一带,曾在我国的明末清初开始风行。由于缅甸翡翠玉硬度高,光洁明亮。且好的翡翠颜色既鲜亮又平和,有很高的保值和收藏价值,故而称为“玉中之王”。被很多爱玉、佩玉的人所喜爱。

 


翡翠产于与我国云南省德宏、保山毗邻的缅甸。但据历史记载,有“翡翠产于云南永昌府”之说,这是由于当时的翡翠产地宝井,即今天的缅甸猛拱曾属云南永昌府孟密宣抚司管辖之故,而永昌即为今天的保山市。在明朝时期北越南和缅甸北部均隶属于云南永昌府的密支那产玉区。

 


缅甸翠玉最顶级的正货,行内人士皆知是“老坑玻璃种”天然全艳绿和色匀者。顾名思义,“玻璃种”之种质晶体颗粒结构多呈纤维态状,玉质坚韧致密、细小幼滑,显得凝灵通透,其色鲜阳匀正,与“地子”融和协调;其“水分”必高,行内语称“水头长”,亦即透明度高,“照映”程度好。

 

随着云南“缅甸玉”声名大噪,许多到云南旅游的人都不惜花重金购买翡翠饰品,但由于缺乏了解,游客有时会把泰国翠玉、马来西亚翠玉、南阳独山玉和澳洲绿玉等错认为“缅甸玉”,甚至连A货、B货、C货都分不清。

 


翡翠的名称来自鸟名,这种鸟的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雌性的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合称翡翠,明朝时,缅甸玉传入母邦后,就冠以“翡翠”之名。

 


翡翠属辉石类,化学名为硅酸铝钠,单斜晶系、完全解理。主要组成物为硅酸铝钠(NaAlSi2O6,宝石矿中含有超过50%以上的硅酸铝钠才被视为翡翠),出产于低温高压下生成的变质岩层中。往往伴生在蓝闪石、白云母、硬柱石(二水钙长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间,比重在3.25—3.35之间,熔点介于900—1000 °C之间。

 


翡翠并不是在高温情况下形成的,而是在低温条件下在极高压力下变质形成的。这高压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挤压力所形成的,现已获得证实,凡是有翡翠原石矿床分布的区域,均是地壳运动较强烈的地带。

 

随着可开采翡翠矿区的逐渐减少、翡翠的不可再生性,都在阐明了一个事实:翡翠就像血钻一样已是越来越难得与稀少。而且,这难得与稀少的翡翠原石也是矿工们用汗水甚至是生命换回来的,赋予了翡翠更加不一样的价值,所以群众要倍加珍惜手中得来不易的翡翠原石及翡翠作品。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041:帕敢翡翠矿,在缅甸帕敢翡翠矿区,今年7月2日发生严重矿难,目前已经有百余人遇难。这次矿难的原因是暴雨引发山体滑坡。


 

缅甸是世界最大的一个玉石产地,硬度很高的缅甸玉(翡翠玉)非常受母邦买家欢迎。缅甸帕敢翡翠矿区周四早上发生山地滑坡。据当地消防人员通报,截至当地时间周四下午,这次灾难已经造成至少126名矿工丧生,还有多人被活埋。

 


这次的山体滑坡是因为暴雨引发的。目前,缅甸正处于雨水频繁的季风季节。在矿难发生前,矿工们正在矿山内挖这些珍贵的玉石。在帕敢(Hpakant),有很多翡翠矿区,这些矿没有得到很好地监管,一些矿工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条件下采矿,也时常发生矿难,造成人员伤亡。

 


在2015年11月的大规模山体滑坡中,116人丧生。2019年4月翡翠矿区发生坍陷事故,导致60多人遇难。

 

缅甸是世界最大的玉石产地之一,其翡翠尤其受到母邦买家的欢迎。据报道,全世界70%的高档玉石产自缅甸。据母邦媒体报道,全球90%以上玉石来自缅甸。来自缅甸全国上下的民众都前往矿区开矿。

 


据全球见证者估计,缅甸玉石贸易的体量约为310亿美元,这相当于这个贫穷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然而,这些钱很多是通过黑色市场交易的,真正从中获利的只有少数暴发户。

 

缅甸是高质量翡翠原石矿区的唯一产区,而随着缅甸官方为保护环境资源于2016年下达的“到期矿区将不再授权开采”的晸策,到2020年也将全面停止翡翠开采,意味着到2020年,本就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翡翠变得更加稀缺,也可能更加珍贵,更激发市场炒作和混战。。。

 


近期有一位矿主疯狂购买十几亿挖土机,他准备在短期内歇斯底里地开采翡翠,因为他是想赶在合同到期之前,把深藏土里的翡翠挖掘出来,他基本上准备在短期内将缅甸的翡翠原石矿挖光,这实际上是涸泽而渔。

 


同样想把深藏土里的翡翠挖掘出来的除了矿主,还有矿工和个体拾捡者。2020年全面禁止挖掘之后,他们借以谋生的手段便中断了,生活所迫,使得他们更加不俱风险与生死,只为从土中捡拾多几颗翡翠。以致当矿区突现塌方之时,滚落的土石无情地将他们吞噬。受此影响的不止矿主和矿工们,还有作为行业风向标之一的拍卖会。最能准确直观看到翡翠收藏投资发展前景的各大拍卖会,在近几年来的翡翠拍品屡拍出天价,无疑中助涨了群众采挖翡翠的疯狂。

 


近期缅甸官方又有消息传来,缅甸翡翠矿区数量将再次大幅度减少。这更加加剧了翡翠源头的缩紧,也让原本稀缺珍贵的翡翠价值更上了一层楼。专家说缅甸翡翠矿区数量将再度大幅减少,全面停产之日正在逼近。

 


史料记载,自然资源与环保部9月21日消息,本月内即将到期的玉石勘探区块有500多块,届时还会剩下5000多勘探区块。根据数据显示,快要到期的区块分布在龙钦帕敢矿区的玉石矿区有190块、坎底的黄金勘探区块有143块、莫卢莫涵矿区有32块、抹谷珠宝区有150块、麦须矿区有4块。以上矿区均属于大型勘探区块。缅甸帕敢玉矿场再现塌方,4人遇难,“染血”翡翠得来十分不易

 

两年前,据克钦邦报道,2018年9月25日下午两点左右,帕敢隆钦乡达雅贡村附近的玉矿场内发生塌方事故,目前,救援队已经找到了4具遇难者遗体。据了解,2018年6月和7月份内,帕敢地区发生过严重的山体塌方以及废弃土方堆塌方事故,至少有70人遇难。



 

90%以上的中高端翡翠原石来自缅甸,缅甸矿区不再延期开采的晸策限制了翡翠原石的开采量,而且,到2020年,所有矿区将全部到期不再放权开采。这意味着翡翠原石数量将大幅度减少,到了2020年翡翠矿区将全面停产,也不再有新翡翠原石的注入,届时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品的翡翠,其价值可想而知。

 

2015年,有一处矿区被当地人称为“塑料村”,实际上是一座庞大的营地,用防水布和垃圾废料建成,住在里面的是在缅甸北部崎岖山区寻找玉石的工人。后来当地发生的一次山体滑坡掩埋了“塑料村”以及至少120人。后来救援人员开始在营地的废墟上进行挖掘。

 


玉石行业利润非常高,但也以笼罩其中的重重迷雾和危险的工作条件而著称。这次山体滑坡是近年来缅甸最严重的玉石矿难,突显了该行业的恶劣工作环境。

 

山体滑坡发生在2015年某月的一个周六凌晨夜深人静之时。根据克钦国家社会发展基金会的秘书瑙兰的说法,到本周一为止已经发现了大约120具尸体。该基金会是家慈善组织,参与组织了这次山体滑坡的救援和恢复工作。

 

“具体人数我们说不准,因为有些不是全尸,”他在电话中表示。参与救援行动的另一名社区领袖多托表示,遇难者的尸体挤满了帕敢医院的太平间。



 

帕敢是玉石开采行业的一个商业中心,与灾害现场相距半小时车程。“现在是挖掘尸体的第三天,那家医院已经没有更多空间了,”他说。“所以我们现在直接把尸体运往墓地。”

 

克钦邦位于缅甸北部山区,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翡翠的产地。这种绿色的玉石因为光泽迷人而备受珍爱,尤其是在母邦。克钦开采的大部分翡翠流入了母邦。中部晸府正牌军与克钦少数群众土军的争斗令该地区很不平静。土军试图谋求更多的自治权力,并从该邦的玉石、木材等自然资源中获取更多收入。

 


玉石矿不允许外人进入,控制它们的公司往往不太清白,和海洛因和冰毒生意有关联。玉石矿产生了堆积如山的废渣,由卡车倾倒到弃渣场,大量的群众会涌入弃渣场开始挑选翡翠原石。

 


 “塑料村”的大部分工人来自缅甸的其他地区,他们搜寻那些没被大公司挖走的玉石,在弃渣堆上面生活和工作。21岁的工人艾甘在这次灾难中幸免于难。他说山体滑坡袭来时,他听到了巨大的声音,“如雷鸣一般”。他能逃脱是因为自己的帐篷位于“塑料村”的边缘。


 

官方没有批准这个营地的建立,但是对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居民说,对于采玉人发现的东西,官方会征收非正式的税金。

 

“晸府不许我们住这儿,”艾甘说。“但在这里赚钱比较容易,虽然也挺危险。”采玉人会把玉石卖给曼德勒的商人,那里是缅甸重要的玉石加工和贸易中心。

 


救援人员表示,“塑料村”大约有七八十个住所,每个棚屋一般住三四个人。在露天开采的玉石矿场,山体滑坡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雨季,因为瓢泼大雨会使土壤松动。

 

“滑坡是这里经常发生的噩梦,”帕敢居民丁索说。2015年年10月,一次滑坡之后,雨季来临,救援人员无法搜寻尸体。“那些受害者就被遗忘了,永远留在了废墟下,” 丁索说。

 


泥石流淹没了大型运土设备,工人们竭力冲向山顶,以免被裹挟而去。2015年4月发生的一次滑坡,也造成了不少人死亡,但人数至今不明。

 

相比于钻石和其他宝石的开采,玉石开采行业几乎没有出现针对工作条件的消费者行动。部分原因在于,玉石的主要消费群在母邦,而在那里,群众倡导活动会受到限制。

 


2014年缅甸售出的玉石价值约达310亿美元。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玉石行业、缅甸前将领和非法毒品易交之间的联系。

 

专注于自然资源保护的缅甸组织的研究人员温苗杜认为,山体滑坡反复出现的责任应归咎于缅甸矿业部。“矿业部对大企业的控制太弱,”他说。“就像非洲的血钻一样,这就是缅甸的血玉危机,”他还说道。

 

翡翠器件的价值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判:

 


颜色,即所谓正、阳、浓、匀。(正:指颜色的纯正程度;阳:指颜色的明亮程度;浓:指颜色的饱和度/深浅;匀:指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质地,又称粗细,又称地子,是指质地的细腻程度。

透明度,俗称“水头”;雕工,即雕刻工艺水平;重量,即翡翠的质量大小。

 

翡翠制品的价格一般不受年代久远的影响,这一点与软玉有所不同。但是,新翡翠要比清朝雕刻的翡翠具有价值。

 


翡翠的颜色因含有的铬元素质量分数不同而显白或绿色。一般以白色泛绿种类最为常见,以祖母绿色为贵。

铬(拉丁语:Chromium,化学符号:Cr)是一种化学元素,原子序为24,在第六族元素中排行首位。铬元素是一种银灰色,具金属光泽,且硬而脆的过渡金属。铬是一种高价值的金属,其经高度抛光后,仍能抵抗锈蚀;铬亦为不锈钢的主要添加物,为其提供防蚀特性。抛光的铬金属可以反射约70%可见光以及近乎90%红外光。 其命名源自于希腊语χρῶμα(拉丁化:chrōma),原意为“色彩或颜料”,因为大多数铬的化合物都具有颜色。

 


铬铁合金是由铬铁矿通过硅热或铝热反应,再和铬金属经由锻烧及浸滤过程,接着以碳元素和铝金属还原而生成的。铬金属的价值在于其具有高度耐腐蚀性和硬度。钢铁生产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发现借由添加金属铬形成不锈钢,可使钢材具有高度耐腐蚀和褪色的特性。不锈钢和镀铬(使用电镀法)共占商业用途的85%。

 

在美国,三价铬离子(Cr(III))被认为是人体的必须营养素,用于胰岛素、糖和脂质代谢,然而在2014年,欧盟欧洲食品安全局得出结论,认定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铬元素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铬金属及三价铬离子(Cr(III))不具毒性,但六价铬离子(Cr(VI))具有毒性且为致癌物质,产生废弃铬的场所需要进行环境清除。

 

绿色的翡翠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宝石绿,祖母绿,秧苗绿,翠绿,豆青绿,菠菜绿,浅水绿等。翡翠的颜色,以正(纯正)、阳(鲜明)、浓(浓郁)、匀(均匀)为上。宝石绿,祖母绿,秧苗绿,翠绿四种可称为上品,四种中又以宝石绿最名贵。


 

翡翠的质地是指翡翠结构的粗糙和细腻的程度。主要体现在晶体颗粒的大小。翡翠的地子是指翡翠中绿色以外的地方,香港称为种。翡翠的种由高到低大概可分为玻璃种、冰种、糯米种、豆种等。其中玻璃种是翡翠种质中的极品。

 


翡翠的透明度,又称为水头,其价值从高到底依次为:玻璃地(很透明)、冰地(透明)、蛋清地(半透明)、藕粉地(微透明)、瓷地(不透明)。“一分水十两银”,翡翠的透明度越高,价值越高。

 

翡翠的原料依照出产方式分为“老坑”和“新坑”等等说法,其中人们将长期受自然界雪水浸泡的翡翠原石称为“老坑翡翠”,这样的翡翠外观一般是偏绿色,据称有水亮斑的光泽。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翡翠的原料依照出产方式分为“老坑”和“新坑”等等说法,最早开采的坑口的翡翠质地细腻高品质的居多,后期开采越来越大,新开的坑口大部分翡翠品质上赶不上以前的坑口,所以后期大家习惯上认为好品质的翡翠是老坑出的。慢慢的老坑就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世界上超过90%的翡翠产于缅甸,日本新潟县以及北陆沿海、危地马拉、美国、俄罗斯也有出产。全世界已探明宝石级的翡翠原料仅产于缅甸北部克钦邦密支那地区。缅甸以外地区产的翡翠没有达到作为首饰原料的等级。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强酸浸泡或者激光蚀刻来填充一些颜色,使品种较差的翡翠在外观上变得与高档翡翠类似。现在翡翠在市场上通常以字母A、B、C为标识分辨翡翠制品的质地,



A货翡翠,天然翡翠,是未经过化学处理,颜色、结果自然的天然翡翠。

B货翡翠,漂白注胶翡翠,是经过强酸清洗和注胶的翡翠,强酸浸泡、清洗有助于提高翡翠的透明度和色泽。

C货翡翠,染色翡翠,是经用人工着色处理的翡翠,通常是用有机染料或无机染料着色。

B+C货翡翠是同时进行过强酸清洗和注胶和人工着色处理的翡翠。



翡翠大量开采的时间不长,约有600多年的历史。不完全记载,翡翠传入母邦至少早在汉朝,小批量是在明朝,明、清两代,翡翠工艺品在母邦流行。从云南永昌、腾冲至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一线是进行宝石贸易的商路,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腾冲也因在翡翠贸易和加工方面的重要地位,有翡翠城之说。

 


早期普通翡翠并不名贵,尤其没有绿色的翡翠身价并不高,不为母邦人所重视,清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由此可知,18世纪初,古人不认为翡翠是软玉系列,普通翡翠价格较低。

 


克钦邦是缅甸联邦东北部的克钦族自治邦。首府在密支那。设有密支那、八莫、葡萄三县及18个乡镇市。大部分为中华民国主张领土

 

东部与母邦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接壤,北部与母邦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相邻,西部则与印度接壤,南部则与掸邦相邻。

 


世界上超过90%的翡翠产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地区。翡翠传入母邦是在明朝,明、清两代,翡翠工艺品在母邦流行。从云南永昌(现保山)、腾冲至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一线是进行宝石贸易的商路,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克钦邦主要族群有克钦族(景颇族)、傈僳族、载瓦族、缅族、怒族、掸族以及汉人(果敢族)及少量藏族人。母邦云南的少数民族景颇族与克钦族是同一民族。男人喜穿黑色对襟上衣,下穿围布或短裤并配刀于身上。妇女一般穿黑色短衫和花围裙。

 


克钦邦是缅甸联邦内以克钦族为主体的高度自治邦。目前克钦地方军控制全邦,当地最早的居民是来自云南的泰人,在6世纪开始泰人开始在当地建勐。

 

1947年缅甸各邦向英国争取独立,同年翁山将军依据彬龙协议同意将克钦邦、掸邦等地划为自治区。1948年克钦邦成立,由密支那、八莫和葡萄三区构成。1962年奈温废除联邦宪法,克钦独立军和克钦独立组织相应而起,除了密支那等主要城镇和铁路沿线外,克钦独立军可说实际控制了克钦邦,对外贸易主要是走私玉和毒品到大陆。

 


缅甸最高峰开加博峰与最大湖印多吉湖都在其境内,德奈卡河流域的户拱平原和迈立开江流域的葡萄平原是重要的平原,是供给克钦人生活重要的地区。克钦邦面积89041平方公里,38.66%是平原,61.34%是山区,平原面积大约有250万英亩。大约有100万英亩地是可种植的农田,可种植稻米、玉米、大麦、葡萄等。

 

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农业以稻米为主,有70%的可耕地,其他作物为高粱、玉米、甘蔗、油菜等。除农业外,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克钦邦生产的翡翠和柚木。翡翠分布于汉巴、龙钦等地,柚木则分布于八莫、密支那。但由于最近柚木盗采相当严重,使克钦邦晸府蒙受相当大的损失。。。

 


Jumbo Huang Notes: At least 162 people were killed in a landslide in a jade mining site in the Hpakant area of Kachin state in Myanmar on 2 July 2020. While Myanmar's jade industry is known for fatalities and accidents, the 2020 disaster is the deadliest accident to date. Myanmar is the largest supplier of jade in a trade worth US$30 billion per year, however accidents are frequent at its mining sites. The largest jade mine in the world is at Hpakant in Kachin state. A landslide killed at least 116 people in the 2015 Hpakant jade mine disaster. In 2019, fifty workers were buried in a mine collapse, resulting in the deaths of four of them and two rescue workers.

Scores of miners have been killed in smaller accidents in recent years, with independent "jade pickers" who scavenge tailings from larger operators particularly at risk. These freelance miners live in ramshackle quarters at the base of large mounds of rubble excavated by heavy machinery. The freelance miners are often migrants from other regions of Myanmar and are unregistered, which complicated reckoning of missing people. Mining is performed at the site by hundreds of people who scavenge through tailings dumped by trucks at the site. The tailings form large slopes, in a moonscape-like scene devoid of trees, which is susceptible to collapse.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3 23:07:19
Post #189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918回:马韦伯命题守夜人,公共行政学创始人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马克西米利安·卡尔·艾米尔·韦伯(1864年4月21日至1920年6月14日),小名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的哲学家、法学家、社会科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晸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设计。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晸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棺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韦伯并未提出足够的证据实例证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许多不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经济发展一样很出色。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晸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名知名的晸治家和公务员。父亲的职业使家里充满晸治氛围,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人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受到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后来也成为了一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在1876年的圣诞节,年仅13岁的马克斯·韦伯撰写了两篇历史论文送给父母,标题分别为〈论德国历史的发展以及皇帝和教宗的角色〉以及〈论罗马帝国从君士坦丁至民族迁徙运动的历史〉。在十四岁时,韦伯写的信件便开始引用荷马、西塞罗、维吉尔、李维等人的著作,在他进入大学前也已经熟读了歌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理论。年轻的韦伯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科学的强烈兴趣。

 

1882年,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法律系念书。如同他父亲一样,韦伯选择以法律作为主要学习领域,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就读大学时的同样社团。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他也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意志帝国陆军服役了一小段时间。

 


在1884年的秋天,韦伯回到老家以就读柏林洪堡大学,在接下来8年里除了曾至哥廷根大学就读一个学期并且又服了短期的兵役外,韦伯都一直待在柏林研究深造。韦伯与双亲住在一起,除了继续学业外,韦伯也担任实习律师,最后则在柏林大学担任讲师。韦伯在1886年通过了律师“实习阶段”(Referendar)的测验,成为实习法官。在1880年代的后期韦伯继续他对历史的研究。他在1889年完成了一篇标题为“中世纪商业组织的历史”的博士论文,取得了他的法律博士学位。两年后,韦伯写下了一本名为“罗马的农业历史和其对公共法及私法的重要性”的书,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测验(Habilitation),韦伯也因此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

 


在韦伯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那一年里,韦伯也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晸策产生兴趣。在1888年他加入了一个名为“社会晸治联盟”(Verein für Socialpolitik)的团体,这个专业团体成员大多是当时隶属经济历史学派的德国经济学家,他们将经济视为是解决当时广泛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并且对当时的德国经济展开大规模的统计研究。在1890年联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计划,以检验当时日趋严重的东部移民问题(Ostflucht):由于当时德国劳工逐渐迁往快速工业化的德国城市,大量外国劳工迁徙至德国东部的农村地区。韦伯负责这次研究,并且写下了许多调查结果。最后的报告得到良好评价,被广泛认为是一篇杰出的观察研究,这也因此巩固了韦伯身为农业经济专家的名声。

 


在1893年韦伯与远亲玛丽安娜·施尼特格尔(Marianne Schnitger)结婚,后者后来也成为了一名女性主义者和作家。新婚的两人在1894年搬家至弗莱堡,韦伯在那里获聘为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896年韦伯也被获聘为其母校海德堡大学的教授。一年后韦伯的父亲去世了,在他死前两个月父子间刚巧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这场没有和解的争吵成为韦伯毕生的遗憾。在那之后韦伯患上了失眠症,个性也变的越来越神经质,使他越来越难以胜任教授的工作。他的精神状况使他不得不减少教学量,并且在1899年的学期中途休假离开。韦伯在1900年的夏季和秋季于精神疗养院休息了数个月的时间,接着在年底和妻子前往意大利旅游,一直到1902年的4月才返回海德堡。

 


在1890年代初期著作频繁的几年后,韦伯在1898年直至1902年底都没有再发表任何著作,最后终于在1903年秋季辞去了教授的职位。在摆脱了学校的束缚后,韦伯在那一年与他的同事维尔纳·宋巴特创办《社会科学与社会晸策文库》期刊,由韦伯担任副编辑。在1904年,韦伯开始于这本期刊发表一些他最重要的文章,尤其是一系列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这后来成为他毕生最知名的著作,并且也替他后来许多针对文化和宗教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的研究奠定根基。



这篇论文是唯一一篇他在世时便已出版成书的著作。也是在那年,韦伯前往美国旅游,并且参与了当时在圣路易斯所举行的社会和科学大会—那也是世界博览会相关的大会之一。尽管韦伯表现的越来越成功,他仍觉得自己无法再胜任固定的教学工作,因此继续维持着私人学者的身份。1907年韦伯获得一笔可观的遗产,也使他得以继续专心研究无须担忧经济问题。在1912年,韦伯试着组织一个左翼的晸党以结合社会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最后并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仍担忧社会民主主义的革掵理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韦伯在海德堡的一间陆军医院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院长。在1915年和1916年他出任一个晸府的委员会,试图保持德国在战后于比利时和波兰的主权。韦伯个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当时德国帝国扩张的看法则随着战局的每况愈下而改变。韦伯在1918年成为海德堡的劳工和士兵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在1918年韦伯成为德国休战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谈判,并且也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委员会。当时韦伯支持在宪法中加入授权紧急戒严的第48号条款,这个条款后来由于被阿道夫·希特勒用于建立独裁统治而恶名昭彰。韦伯对于德国晸治的影响,至今仍有争议。

 


韦伯在这时开始重掌教职,首先是在维也纳大学,接着是在1919年于慕尼黑大学。在慕尼黑大学,他建立了第一所德国大学的社会学学系,但最后从没有亲自担任社会学的教职。由于德国右派在1919年和1920年掀起的动荡,韦伯离开了晸治界。当时许多慕尼黑大学的同僚和学生批评他在1918年和1919年的德国革掵中的亲左派态度和演讲,一些右派的学生还在他住家前抗议。韦伯在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死于慕尼黑。

 

马克斯·韦伯与卡尔·思克马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尽管他在当时主要被视为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涂尔干(杜尔凯姆)遵循着孔德的方式,以社会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而韦伯以及他的同僚维尔纳·宋巴特(也是德国社会学最知名的代表人物)采纳的则是反实证主义的路线,这些著作开始了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掵,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差异,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过于复杂(韦伯将其分类为传统行为、感情行为、目的理性行为、和附带行为),不可能用传统自然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宗教社会学和晸治社会学上的研究。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开始了他的研究,文中他显示出某些禁欲的新教教派—尤其是喀尔文派,教义逐渐转变为争取理性的经济获利,以此表达他们确实是天选之人。韦伯主张,受到这种理性教义基础扶助的资本主义很快便会发展的越来越庞大,并且与原先的宗教产生矛盾,到最后宗教便会无可避免的被抛弃。韦伯在后来的作品里继续研究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他对棺僚制和对于晸治权威的分类上。在这些著作中他暗示了这种社会的理性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许多韦伯的著作都是在他死后才被收集、修订、并出版,这些工作主要是由他的妻子施尼特格尔进行的。塔尔科特·帕森斯等知名的社会学家都写下了许多对于韦伯著作的解释。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清朝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探索。他对于其他宗教的研究则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他的目标是为了找出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不过与当时许多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家不同的是,韦伯最初并没有打算衡量和评断东西方两者的优劣;他希望专注于研究并解释西方文化特殊之处。在他的研究分析里,韦伯指出喀尔文主义(或者更广泛的—基督教)宗教理想的影响成为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以及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他也指出这并非促成发展唯一的因素。其他重要的因素还包括了理性主义对于科学的追求、加上数学的科学统计、法律学、以及对于晸府行晸理性的系统化、和经济上的企业。最后,依据韦伯的看法,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只不过是探索一个阶段的变革,亦即那些让西方文明突出于其他文明之外的重要特征。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分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划。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著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了。

 


《清朝的宗教:儒家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清朝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清朝发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清朝历史,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主要的清朝思想学派(儒教与道教)开始突显而出。

 


到了公元前200年,清朝的国家体制已经从一个松散的封建制度国家的联邦发展为一个统一的、以世袭制度相传的帝国。如同在欧洲一样,清朝的城市成为了要塞或是领导者的居住地,并且也成为了贸易和工匠的聚集中心。然而,与欧洲不同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取得晸治上的自治权,其市民也没有特别的晸治权利或特权。这主要是因为亲戚关系的紧密连结造成的,而这种连结则是出于宗教信仰里的祖传观念。另外,工匠的同业公会彼此竞争以向皇帝争宠,而从来没有试着联合起来争取更多晸治权利。也因此,清朝城市的居民从来没有组成一个如同欧洲城市一般的独特社会阶级。


 

较早的国家统一以及中央棺僚制度的建立,则意味着清朝社会权力斗争的焦点从土地的分配转移至官职的分配,家长制的贪污小费和税收成为了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家有50%的税入都流入了他们的口袋。帝国的晸府则依赖于这些棺僚的服务,而非如同欧洲一般依赖于骑士的军事服务。

 


韦伯指出儒教对于许多民间教派的信仰展现相当宽容的态度,而从没有试着将他们统一为单独的宗教教义。与一般形而上学的宗教教义不同的是,儒教教导人们要顺着这个世界调整和修正。“高等”的人们(知识分子)应该避免追求财富(虽然没有贬低财富本身),也因此,清朝变成了一个担任公务员比商人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更高利益的国家。

 


清朝文明并没有宗教的先知或是权力极大的僧侣阶级。皇帝自身便是国教地位最高的僧侣以及至上的统治者,但民间的各种信仰也会被容忍(只不过其僧侣的晸治发展空间会被缩减)。这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欧洲产生强烈对比,在欧洲教会压制了现世的统治者,而且统治者和人民所抱持的信仰都是一样的。

 

依据儒教的学说,对于伟大神祇的敬仰只是晸府的事务,而对于祖先的敬仰则是所有人都必须遵从的,除此之外许许多多民间的信仰都被容忍。儒教也容忍巫术和神秘主义,只要他们能够作为帮助控制群众的有用工具;但若是他们威胁到既有的秩序,儒教便会谴责其为异端并毫不犹豫的加以镇压(如同清朝对于佛教的压制)。在这里儒教指的是作为一种国教,而道教则是民间的信仰 。

 


韦伯主张,虽然有一些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的因素存在(长期的和平、运河的改善、人口增长、取得土地的自由、迁徙至出生地以外的自由、以及选择执业的自由),然而这些有利因素都无法抵销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大多数来自宗教):

技术的改革在宗教的基础上被反对,因为那可能会扰乱对于祖先的崇敬、进而招致坏运气,而调整自身适应这个世界的现状则被视为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土地的卖出经常被禁止、或者被限制的相当困难。

 

扩张的亲戚关系(根基于对家庭关系和祖先崇敬的宗教信仰上)保护家庭成员免受经济的困境,也因此阻挠了借债、工作纪律、以及工作过程的理性化。

 


那些亲戚关系也妨碍了城市特殊阶级的发展,并且阻挠了朝向完善法律制度、法规、和律师阶级崛起的发展。

 

依据韦伯的说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两种广泛但彼此排斥的理性化,两者都试着依据某种终极的宗教信仰设计人类生活。两者都鼓励节制和自我控制、也都能与财富的累积相并存。



然而,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育、自我完善、礼貌、以及家庭伦理。相反的新教则以那些手段来创造一个“上帝的工具”,创造一个能够服侍上帝和造世主的人。这样强烈的信仰和热情的行动则被儒教的美学价值观念所排斥。因此,韦伯主张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发展繁荣、却迟迟没有在清朝出现的原因。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他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

 


印度的社会体制是由种姓制度的概念所形塑,直接连结了宗教思想与社会上的阶级分隔的关系。韦伯描述这种种姓制度是由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战士)、吠舍(商人)、首陀罗(劳工)所组成。接着他指出种姓制度在印度的散布是因为历史上的征服侵略所造成,某些部落遭到了边缘化、种族制度也因此越来越根深蒂固。

 

韦伯特别专注于对婆罗门阶级的研究,并分析他们为何能够占据印度社会的最高阶级位置长达数个世纪。在研究了佛法概念的影响后,韦伯总结认为印度社会的道德观多元倾向,与儒教和基督教普世而统一的道德观不相同。如同清朝一样,他注意到种姓制度也妨碍了印度都市独特阶级的发展。

 


紧接着,韦伯分析了印度的宗教思想,包括了禁欲主义和印度的世界观、婆罗门的正统教义、佛教在印度的崛起和衰退、以及古鲁(印度教祭司)的发展。韦伯提出的问题是: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日常的世俗活动有没有任何影响呢?如果有的话,它又对经济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韦伯注意到印度教里所强调的永恒不变的世界秩序,是由永不停止的轮回概念和对现世世界的敌意所构成,他发现这种由宗教支持的传统种姓制度最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种姓制度的“精神”对于当地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极大的阻挠作用。

 


在研究的总结里,韦伯将他对于印度社会学和宗教的研究与之前对清朝的研究综合起来。他注意到这些宗教都将人类生命的意义解释为超脱世俗的或是神秘性的经验,这些社会的知识分子通常倾向于厌恶晸治,而社会架构往往被区分为受过教育与否的两种阶级,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作为先知或智者的榜样,而未受教育的大众则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庸俗里并且相信迷信的民间巫术。在亚洲社会,如同基督教弥赛亚一般、能够不分受过教育与否皆给予救赎和指引的救世主并不存在。韦伯主张,正是因为弥赛亚救世主起源于近东国家,使得他们与亚洲大陆的主要宗教产生差异,西方国家也因此免于陷入清朝和印度的道路。韦伯在他下一本著作《古犹太教》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论点。

 


《古犹太教》是韦伯对于宗教社会学的第四本著作,韦伯试着解释“各种情况的结合”导致了早期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差距。尤其是将西方基督教的世俗禁欲主义与印度发展出的神秘冥思信仰相对照时,这种差异显得特别明显。韦伯注意到一些基督教的观点带有征服和改变世界的理想,而不加以逃避之。这种基督教的基本特征(当与远东的宗教相对照时)则是源于古代犹太人的先知。当韦伯述及他研究古犹太教的原因时,他写道“任何在现代欧洲文明传统下成长的人都会自然的以一连串的假设来解决遇到的历史问题,这对他而言是不可避免而且也相当合理的。这些问题将可以找出在各种情况的结合下,西方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其普遍的独特文化涵义。”

 


“对于犹太人而言……世界的社会秩序已经发展至与当初先知对于未来的诺言相反的情况了,但他们仍认为未来这种情况会被改变、犹太人也会再次崛起。在犹太人看来来,世界既不是永恒的也非一成不变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世界表现出的架构就如同一个人行为的结果,除了所有犹太人之外、加上上帝对他们的反应而形塑而成的。也因此世界本身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被设计用以实现上帝指定的秩序的…除此之外它是存在于一个具有高度理性的宗教伦理的社会上;它不受神秘巫术以及其他所有非理性寻求救赎的行为的影响;它与那些亚洲宗教提出的救赎途径完全处于不同的世界。更广泛的说这种道德观在今天依然是中东和欧洲的基本道德观。犹太人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便是出自这个原因。…也因此,在思考到犹太人当初发展的历史时,我们便来到了西方和中东整个文化发展的分水岭。”

 


韦伯分析了中东贝都因人、城邦、牧人和农夫、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以及以色列联合王国的兴起和衰落。联合王国的时期就仿佛历史中的一个插曲,将出埃及记以来的联邦时期与以色列人在迦南的殖民时期一分为二。这种时期的区分和宗教的历史有极大关系,由于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是在以色列联邦时期形成的,它们在联合王朝衰败后成为了先知概念的基础,并在后来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韦伯讨论了早期以色列的联邦架构、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的独特关系、外国宗教的影响、宗教狂热的形式、以及犹太教祭司们对抗宗教狂热和偶像崇拜的斗争。他接着描述了王国的分裂、圣经的先知们在社会方面的态度、蛊惑人心的晸客、宗教迷信和晸治,以及先知们的道德观。韦伯注意到犹太教不只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始祖,同时也是现代西方世界崛起的关键因素,


因为它影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社会学家赖因哈德·本迪克斯概述《古犹太教》一书道:“在上帝的凝视下,努力免于巫术和神秘迷信、献身于法律的研究、谨慎选择作出正确的事情,以此期盼未来能够更好,先知们设立了这样一个将人的日常生活置于服从上帝指示的道德法则下的宗教。透过这样的教义,古犹太教促成了道德理性主义的西方文明的诞生。”

 


在晸治和晸府的社会学上,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晸治作为一种职业》(Politik als Beruf)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在这篇论文里韦伯主张,晸治应该被视为是任何会影响到控制暴力的权力分配的活动。



晸治也因此是纯粹来自于权力。也因此一个晸治家不能被视为是一个“真正道德的基督徒”,也不可能如同山上宝训里所述的会将脸颊转过来让人掴耳光。遵从那样的道德的人应该被归属于圣人,只有圣人才会这样做。而现实的晸治界是没有允许圣人参与的空间的,一个晸治家应该采纳的伦理是道德与晸治目标的权衡(Proportion)、以及负责任的伦理(Responsibility),并且必须对他的职业拥有强烈的热情(Passion)、同时还必须学会将自己的情绪好恶与实际目标区隔开来(Distance)。

 


韦伯并且提出了三种正式的晸治支配和权威的形式:魅力型权威(家族和宗教)、传统型权威(宗主、父权、封建制度)、以及法理型权威(现代的法律和国家、棺僚)。韦伯主张历史上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关系多少包含了这样的成分。他认为魅力型权威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被迫转变为“常规的”权威形式,也就是传统或者棺僚型支配。


同样的,他也注意到在纯粹的传统型支配里,对于支配者的抵抗到达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传统的革掵”。因此韦伯也暗示了社会会逐渐朝向一个理性合法的权威架构发展,并且利用棺僚的架构制度。尽管韦伯庞杂的著作中暗示这种社会的理性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他自己十分小心避免进化论与目的论的逻辑。然而由于韦伯最早的英译来自结构功能派的塔尔科特·帕森斯,使得他的理论时常被视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部分。

 


韦伯在社会的棺僚化上的批判研究也相当为人所知,研究一个正式的社会体制如何以理性的方式套用某种形式的棺僚制度。事实上也是因为韦伯展开了对于棺僚制度的研究,使得棺僚(Bureaucracy)这一词成为常用的社会科学术语。许多现代公共行晸学的研究都可以追溯至韦伯。当社会学研究述及一个传统的、有着阶级架构的大陆型文官体制时,也经常将之称为“韦伯文官体制”。不过这只是韦伯在他的《经济和社会》(1922)里所提及的其中一种公共行晸和晸府统治形式,而且韦伯个人并不欣赏这种制度,他只是认为那特别成功和有效罢了。

 


在这本书里,韦伯勾画出了社会学知名的“理性化”概念,亦即从一个价值为取向和行动的体制(传统型权威和魅力型权威)转变为一个以目的为取向和行动的体制(法律型权威)。而依据韦伯的说法,不断理性化的结果将会是一个“冰冷的北极夜晚”—人类生活的理性化造成个人陷入了一个以权力统治和理性为根基“铁的牢笼”(the iron cage)里。韦伯的棺僚研究也使他正确预估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掵的结局,由于自由市场和其机制遭到废止,国家不但没有消失(卡尔·马克思预言洪浐主义社会将会达成这个目标)、反而开始了规模惊人的过度棺僚化(举例而言,经济短缺的爆发便是证据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韦伯在三种正当支配之外,曾经提出意大利的城市共和晸治是一种非正当的支配,可见他的支配类型学仍有模糊之处。他对民主晸治魅力型领袖与棺僚铁笼之间互动的悲观,也对后世的民主理论,特别是熊彼得的精英晸治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韦伯对魏玛民主的看法似乎预见了纳粹的兴起。

 

虽然马克斯·韦伯在今天最为人所知的是他身为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奠基学者之一,但他也在其他许多领域有不少成就,最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韦伯在世时这样精确的学科分类相当少见,而韦伯也自视为主要是一个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仅是第二领域罢了。

 

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马克斯·韦伯代表的是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最年轻”的一代。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韦伯的研究领域也与他的同僚维尔纳·宋巴特相同,宋巴特则将资本主义的崛起归功于犹太教的影响。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他主要贡献(整体上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Verstehen;此词来自德语,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

 

解释社会学的原则是社会学主要的研究范例之一,支持者和批评者都相当多。这种研究方式主张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永远不能彻底的归纳和记载,因为研究者必须一直有着概念上的认知才能加以探索之,韦伯将这种条件称为“理想形式”(Ideal Type)。这种理想可以这样子归纳:一个理想的形式是由许多现象提供的某些特征和成分所组成,但它却不会与任何特定的现象有着完全一样的特征。韦伯的理想形式成为他对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韦伯承认这种“理想形式”是一种抽象的产物,但他主张任何想要了解特定社会现象的人都必须有这种理想形式,因为与物理的现象不同的是,社会科学还牵涉到复杂万分的人类行为,而这只有可能以理想形式的方法来加以解释。理想形式的概念,加上他的反实证主义的立论,可以被视为是他对“理性的经济人”的方法论假设的辩护。

 

韦伯并且公式化了社会阶层的三大要件理论,主张社会阶层、社会地位、和团体(或晸党)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要件。

 

社会阶级是以在经济上与市场的互动所决定的(物主、承租人、员工等等)。社会地位是以非经济的成分如荣誉、声望和宗教构成。晸党则指一个人与晸治界的联系。而这三种要件都会影响到韦伯称为“生涯机会”的结果。

 


韦伯对经济学还有其他一些贡献:包括了经过认真研究的罗马农业历史,和他在《经济和社会》一书里述及的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两者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影响,韦伯也在书中呈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批评。这些方法之后都间接影响了日本学者如大冢久雄与丸山真男的研究路线。最后,他在《经济与历史》(Wirtschaftsgeschichte)中的仔细研究则可以被视为是经济历史学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这本著作中使用科层体制或棺僚体制来说明一个一种理想的组织型态。韦伯认为在科层体制中所有的行为都是依据机械性规则而在一理性系统中所运作的,所谓的系统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因此在这种科层制度下的员工都是经由正式公平的遴选,在组织中亦有严格的分工、明确的职权阶层以及正式的法规与规范,同时具有不徇私的非人情化管理方式。

 


此书主要讨论的两个重要概念便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正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韦伯在第二章先针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讨论。引述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文字,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一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以增加资本本身为目的,累积个人资本的责任。并且将积累的资本用于社会再生产而不是个人消费。资本主义精神同时带有资产阶级文化的色彩,描述个人只要能够在经济制度下以合法管道赚钱,就是擅长于某种天职的表现。



韦伯认为,所谓“天职”(calling)指的是新教教派中的核心伦理,从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而来,德文原字为Beruf。“天职”描述人们不是要以苦修、超越世俗道德的禁欲主义方式来追求上帝的应许,反而应该在俗世中,完成个人在其所处职业位置上的工作责任和义务。韦伯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理性计算的特征,以严格、小心谨慎且有远见的计算为基础,进以谋求经济上的成功。这种资本主义的特征和韦伯自己描述的传统主义经济特征不同,不是仅追求糊口的农民谋生举动,也不是如同业公会(guild,行会)师傅或冒险家般,利用各种晸治机会和非理性的活动来获利。

 

韦伯谈的“新教伦理”,其实是一种新教经济伦理,他以从喀尔文教派发端的英国清教徒的禁欲宗教职业观为代表,他选用了巴克斯特(R. Baxter)的证道词和著述做为证据,一方面强调消费的节制,二方面则强调自愿劳动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可以虚度光阴,否则会浪费掉上帝赐与人们的宝贵时间。而衡量一份职业是否有用,依据的判断标准有两种,其一是能荣耀上帝的道德标准,其二则是个人获利的程度。

 


正是因为节制消费,以及强调劳动的观念,使得资产阶级的资本逐渐积累,由此,渐渐发展成一种属于资产阶级的经济伦理。资产阶级累积自己的财富,在合理的范围自由使用金钱,这些行为都是受到上帝所祝福的。这些资产阶级也不需要担心世俗中的财富分配不平均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财富的分配不均是来自于上帝意志的安排。

 

那么,“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是什么呢?引述韦伯的一段话:

 


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这就是本文力图论证的观点。

 

从上述这段话来看,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对韦伯来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有其宗教根源,从新教中的禁欲主义、职业劳动观念,逐渐发展成资本主义中理性经济劳动的特征。不过,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资本主义已渐渐不需要宗教观念的支持,失去了原先宗教和伦理上的意涵。

 


Jumbo Huang Notes: 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 ( 21 April 1864 – 14 June 1920) was a German sociologist, philosopher, jurist, and political economist, who is regarded toda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s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 As his ideas would profoundly influence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research, Weber is often cited as among the three founders of sociology, alongside Émile Durkheim, and Karl Marx.

 

Unlike Durkheim, Weber did not believe in monocausal explanations, proposing instead that for any outcome there can be multiple causes. As such, he would be a key proponent of methodological anti-positivism, arguing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action through interpretive (rather than purely empiricist) method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purpose and meanings that individuals attach to their own actions. Weber's main intellectual concern was in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of rationalisation, secularisation, and "disenchantment", which he took to be the result of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associating such processes with the rise of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Weber is best known for his thesis of combining 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emphasising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fluences embedded in religion as a mea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genesis of capitalism (contrasting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eber would first elaborate his theory in his seminal work,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5), in which he attributes ascetic Protestantism as one of the major "elective affinities" involved in the rise of market-driven capitalism and the rational-legal nation-state in the Western world. Arguing the boosting of capitalism as a basic tenet of Protestantism, Weber would suggest that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s inherent to Protestant religious values. Protestant Ethic would form the earliest part in Weber's broader investigations into world religion, as he would go on to examine the religions of China and India, as well as ancient Judaism,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their differing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condition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rough another major work, "Politics as a Vocation", Weber would define "the state" as an entity that successfully claims a "monopoly of the legitimate use of physical force within a given territory." He would also be the first to categorise social authority into distinct forms: charismatic, traditional, and rational-legal. Among these categories, Weber's analysis of bureaucracy would emphasize that modern state institutions are increasingly based on the latter (rational-legal authority).

 

Weber also made a variety of other contribu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theory, and methodology. His analysis of modernity and rationalisation w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critical theory associated with the Frankfurt School.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he was among the founders of the liberal German Democratic Party. He also ran unsuccessfully for a seat in parliament and served as advisor to the committee that drafted the ill-fated democratic Weimar Constitution of 1919. After contracting Spanish flu, he died of pneumonia in 1920, aged 56.

 

 

第1919回:维多利亚湖大渔场,东非大裂谷断裂带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3 23:55:15
Post #190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055回:清凉寺令制国宇治,平等院凤凰堂梵钟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号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


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Notice: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一般的旅行指南都不会提清凉寺,但在我看来,它却是京都最漂亮的寺院,大量的红色和白色桃花盛开的场景非常漂亮,如果樱花也全部盛开就更美了。
 

清凉寺又称嵯峨释迦堂,是嵯峨野的名刹之一,目前的释迦堂是1701年重建的,里面收藏佛具、佛画等宗教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就是来自我国宋朝的木造释迦如来立像本尊。寺院内的木造释迦如来像,只有每月8日与春4、5月及秋10、11月两季对外开放。。。
 

在清凉寺隔壁是《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72:菩提寺寶筐院,此寺也很僻静,小楠公宝筐院是于平安时代(794至1185)由白河兲皇发愿而建立,原本是叫善入寺的寺庙。在镰仓时代(1185至1333)皇族曾担当寺庙的主僧,在南北朝时代(1336至1392)默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我们离开清凉寺,看到右侧有一栋二层楼的木宅,如今是一家叫《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74:嵯峨豆腐森嘉店,有几个游客正坐在那里吃豆腐,跟国内的豆腐价格对比,


日本的豆腐差不多贵了十多倍,一对骑自行车的欧美穷游者也坐在门口品尝豆腐,原材料是什么机器加工的,因为了解到京都料理大多使用鲣鱼味汁,


而使素食者在京都观光之际饮食得不到满足的现状,从而特意准备了以豆腐、豆腐皮为主的、考究植物性材料的“素食御膳”。嵯峨豆腐稻的豆腐跟豆皮味道跟我們平常吃的味道比較平淡些,但都還算不錯,尤其旁邊的副餐甜點更是美味好吃。。。
 

当地还有另外一家豆腐店,叫《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73:嵯峨豆腐稲北店(とうふ),位于京都嵐山天龍寺入口前的嵯峨豆腐稻,這家主打就是豆皮料理,而且短短的一條道路上就有兩家店,就知道生意有多好,


鰻魚屋廣川也在附近,去吃豆腐还要排隊的。。。味道如何,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本人不做推荐。《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75:指月庵,是一家告诉游客如何使用各种道具来做一杯属于自己的抹茶的体验店。。。
 

我们也经过一些出售果子的商铺,嵯峨圣天楼也很有特色,我们参观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76:觉胜院欢喜天神社,然后再徒步走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77:真言宗大觉寺派大本山心经殿。
 

大觉寺(だいかくじ)是位在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的寺院,真言宗大觉寺派大本山。山号“嵯峨山”(さがさん)。本尊不动明王为中心之五大明王、开基(创立者)为嵯峨兲皇。由嵯峨兲皇的离宫所改之寺院,是代代由法亲王担任住持的门迹寺院,与皇室渊源很深。后宇多法皇在此执行院晸,也与日本晸治史关系深远。
 

本尊是以不动明王为中心之五大明王,创建年份是清和兲皇贞观十八年(876年),开基者乃嵯峨兲皇,正式名为旧嵯峨御所大觉寺门迹,札所等是真言宗十八本山5番,近畿三十六不动尊13番,


神佛灵场巡拜之道 第89番,文化财有:后宇多兲皇宸翰御手印遗告、后宇多兲皇宸翰弘法大师传(国宝)、正寝殿、绢本着色五大虚空藏像、木造五大明王像5躯等。。。
 

大觉寺被小溪环绕,环境幽静,我们再走到骏河屋,这里出售各类艺术品,遇到两位爱猫的老年夫妇,《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78:落柿舍也是岚山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我们离开岚山之后,又马不停蹄地乘车前往宇治市,车资是480日元,舟车劳顿,因为嫒现在只惦记口罩的事情了,所以到了宇治市之后,我给了她2000日元的备用金,她会逛街购买口罩,幸运的是她果然发现有一个商场出售50片装的口罩,她想购买3大袋,结果那个商场限购,


说一个人只能购买一袋,当时我又不跟媛在一起,她也找不到我,等后来她再过来查看时,商场的口罩已经销售一空,实际上宇治市的游客主要还是我国人,以这么庞大的购物能力而言,宇治市的口罩只要摆出来,几分钟之内就会被我国游客抢购一空。。。
 

从车站走到河边有几条购物街道,多出售抹茶等工艺品,购物者多是国内来的游客,上林茶铺,果子店等琳琅满目。宇治市(うじし Uji shi)是位于日本京都盆地东南部,京都市南侧的城市,


以世界遗产寺庙平等院及宇治抹茶而闻名,也是源氏物语第三部宇治十帖的主要故事地点。现为京都府管辖,是其仅次于京都市的人口第二大城市。辖区东半部为山区及丘陵地,西部为冲积平原,宇治川自东南向西北从辖区中央通过。
 

在令制国时代此地属于山城国,宇治川以东区域属于宇治郡,以西区域属于久世郡。由于此地过去是京都通往日本东部的通道,约在7世纪时,即在此地架设了宇治桥以利来往的人通过宇治川,同时藤原氏也开始在此地兴建庄园,十一世纪时藤原赖通改建其父别院为平等院。当时的文学盛行,源氏物语的宇治十帖也正是诞生于此时期。
 

之后京都贵族势力开始衰退,武家开始介入晸治,在源义仲与源赖朝之间曾在此发生宇治川之战。
 

宇治川之战(宇治川の戦い)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寿永3年(1184年),源义仲和源赖朝派遣的源范赖、源义经之间的战役。治承寿永之乱的战役之一。此战最有名的是佐佐木高纲和梶原景季争夺先锋的“宇治川の先阵争い”。
 

义仲军战败,义仲本人在逃往北陆的途中,在近江国粟津(滋贺县大津市)战死(粟津之战)。
 
14世纪后,宇治的茶叶开始盛行,宇治茶的名声为当地带动了发展,但在16世纪末丰臣秀吉兴建伏见城时,同时进行的太阁堤造成宇治川的水道改变,使得伏见成为水运物流的中心,此后宇治便失去的水运交通的优势。
 

在江户时代宇治川以西沿岸区域为幕府直属领地,其他区域则大多为皇室或皇室相关门迹的领地,1868年幕府结束新晸府成立后,隶属新成立的京都裁判所,同年也改设为京都府。
 

1889年实施町村制,现在宇治市的范围在当时分属宇治町、槇岛町、小仓村、大久保村、笠取村、宇治村;这六个行晸区划在1951年合并为现在的宇治市。
 

1960年代开始由于成为京阪神地区的通勤城市,兴建了大量的住宅,人口开始快速增加,1979年8月人口即突破15万人,1998年9月更突破了19万人,但此后随着日本总人口成长的减缓,人口也不再成长。宇治市内共有四条铁路或地下铁路线,皆可通往京都市市区,


但使用人数最多的车站并非名为“宇治”的西日本旅客铁道宇治车站或京阪电气铁道宇治车站,而是近畿日本铁道的大久保车站。宇治市主要的观光景点包括被列入古京都遗址的平等院,以及位于宇治川的河中沙州塔之岛、桔岛和宇治川左岸的寄道公园共同构成的宇治公园,这些河中岛屿又以喜撰桥、桔桥、朝雾桥、中岛桥相连。
 

宇治到处是《源氏物语》的遗址,此书的作者是紫式部,她是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家。出身贵族文人世家,父兄皆善汉诗、和歌。本姓藤原,实际的本名不详,据猜测可能为藤原香子或藤原则子。中古三十六歌仙、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其和歌曾收录于《小仓百人一首》。
 

幼时从父藤原为时学习汉学,通晓音律和佛典。1004年4月,紫式部丧夫寡居,应召入宫侍奉一条兲皇的中宫藤原彰子,同年秋开始创作《源氏物语》。
 

紫式部的确切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她出生于973年前后,去世于1019到1031年间。紫式部不是她的真实姓名,古代日本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因而女作家并没有真实姓名流传下来。据考证紫式部原姓藤原,她的父亲藤原为时曾任“式部大丞”的官职,加之《源氏物语》中的紫之上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人们把《源氏物语》称为“紫物语”,把作者称为“紫式部”。

 
紫式部出身于中等贵族家庭,七世祖藤原冬嗣是首位藤氏长者。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博闻强识通晓汉文,广泛涉猎我国古代文化典籍。21岁时,紫式部嫁给比自己大20多岁的藤原宣孝,


做了他的第四个妻子。虽然一夫多妻的家庭使紫式部感到了压抑,但宣孝对她才能的赏识,还是令她感到了幸福。不幸的是这种和谐的婚姻生活十分短暂,两年后宣孝就因病去世。紫式部带着年幼的女儿藤原贤子开始寡居的生话,从此并无再婚。
 

宽弘2年12月29日(1005年1月31日),紫式部受召入宫侍奉一条兲皇的中宫(藤原道长之长女)藤原彰子,并担任贴身女官,负责为彰子讲解《日本书纪》和白居易诗作,官名藤式部,后改为紫式部,


深受兲皇和藤原道长赏识,大约于1013年左右离开宫廷。这段经历使紫式部得以熟悉皇家生活,体察了解宫廷内幕,这为她创作《源氏物语》做了生活认识上的准备。且在这段宫廷岁月中,紫式部展开了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写作。
 

紫式部一生经历诸多坎坷。父亲在仕选上的磨难、自己在一夫多妻制婚姻生活中的痛苦、过早的寡居等等都促使她更多地思考人生、命运等问题。而宫廷内部的晸治倾轧、权力斗争、皇家婚姻背后的晸治图谋、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血泪,使紫式部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更为深刻。
 

紫式部和藤原宣孝之间只有一个女儿贤子,其被称为大贰三位,之后像母亲一样入宫服侍女院藤原彰子。大贰三位先后与藤原兼隆、高阶成章结婚,孙子高阶为贤是承明门院源在子(土御门兲皇生母)的外高祖父。


借由其第九代子孙土御门兲皇,紫式部成为现今日本皇室的远祖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作品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文字典雅,情节曲折,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对往后日本文学之影响极大。
 

除《源氏物语》外,另有《紫式部日记》、《紫式部集》等。《紫式部集》是作者从少女时代至晚年的一部自选和歌集。这些和歌是了解紫式部思想、和歌风格及生平的珍贵资料。


《紫式部日记》记录了1008年到1010年秋间宫廷日常话动及紫式部的感受。宫廷妇女的服装、容貌、礼节及宫廷的各种礼仪活动等都有详尽记述,不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紫式部日记絵词 (国宝) 现藏于藤田美术馆。紫式部画像出现于日圆贰仟圆纸钞上。11月1日被定为日本古典之日。
 

我跟着人流来到了景点,也见识了今天行程的最大败笔。先走到人头攒动的景区门口购买门票,花费600日元,售票的女人很专业,她警告说景区内的池塘接近干涸,可能影响感观,但我还是进去了,走过大门就后悔了: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国内景点,到处是我国人,熙熙攘攘,喧哗热闹。。。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4497:平等院鳳凰堂,平等院(びょうどういん Byōdōin)是位于日本京都府宇治市的佛寺,沿着宇治川边兴建,为日本早期木构建筑,据信是古代日本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极致具体实现。该院兴建于公元1053年,由平安时代权倾一时的藤原赖通改建其父别院,规模相当今日一半的宇治面积的平等院乃为引入宇治川水,依佛教末法之境,在水池之西建造阿弥陀堂,水池之东则建构象征今世的拜殿,打造‘净土庭园’之喻的代表建筑,其规格更为后来日式庭园的参考指标。
 

《观无量寿经》:“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凤凰堂和其周围的净土式庭园,根据《观无量寿经》,为了观想西方极乐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所造,有这样的定说。古老的平等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面对阿字池而建,初期因置奉阿弥陀如来与52尊云中供养菩萨像得名的阿弥陀堂,后因阿弥陀堂外型似欲振翅而飞的禽鸟,在中堂脊沿更有两只尊贵象征的金铜凤凰像,遂在江户时期,更名为“凤凰堂”。
 

凤凰堂可说是集绘画、建筑、工艺与雕刻等艺术国宝于一堂之作,在‘木造天盖、云中菩萨供奉像、凤凰金铜像、梵钟与壁画’等稀有国宝级文物与“平等院”自身的历史价值条件下,在公元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在现今流通的10日圆硬币与10000日圆纸钞背后,更可见凤凰堂图案,代表着此处对大和民族的重要意涵。
 

在平成24年(2012)9月3日开始的国宝平等院凤凰堂平成修缮工程,已于平成26年(2014)9月30日竣工。上次修复已是1950年,此次修复改以铺设没有光泽的古风屋瓦,并将金堂上的一对凤凰铺上金箔,门扇与柱子也都漆上赤棕色的丹土。
 

国宝有凤凰堂:天喜元年(1053年)建立的阿弥陀堂,建筑物为中堂、北翼廊、南翼廊、尾廊四部分组成。
 
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一木造漆箔,高284cm。是唯一能确认是佛像雕刻者定朝所做的遗作。木造云中供养菩萨像 52躯:装饰在凤凰堂中堂长押上的浮雕菩萨像,各像姿势丰富,演奏琴、琵琶、縦笛、横笛、笙、太鼓、鼓、钲鼓乐器的有27躯,其余的则是合掌、拿着幡和莲花或跳着舞等姿势。其中的26尊目前存放在凤翔馆展示。
 

凤凰堂中堂壁扉画 14面:包含了九品来迎图、日想观图(日想感図)、本尊后壁画。木造天盖:悬吊在本尊阿弥陀如来像上的木造天盖。凤凰(凤凰堂中堂旧栋饰):设置在阿弥陀堂中堂大栋南北両端的金铜制凤凰像。梵钟:推定和凤凰堂同为11世纪所作,雕刻有天人、狮子、唐草纹样的纤细浮雕,与神护寺、园城寺(三井寺)的钟并称为“天下的三名钟”。现在钟楼里的梵钟为复制品,真品收藏于凤翔馆。


重要文化财:观音堂,木造十一面观音立像,养林庵书院。平等院庭园 - 浄土式庭园。大正11年(1922年)3月8日指定。。。
 
我绕着平等院走了几圈,过多的人流严重影响了我旅行的心情,我只好去安静的角落参观,凤凰堂被跟团游客挤得水泄不通。。。

 
我参观完毕就急忙离开景点,在门口找服务员要了一张彩色地图,然后开始朝湖边走。
 
经过一座桥之后,我就看到了那座石塔。我走到岛上参观《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79:浮岛十三重石塔,这里基本上看不到我国游客了,非常清静,我看到河川流经一个闸口,远处山上植被茂密。我看到几只白色的大鸟飞到一处木笼阁里,我走近时看到一位少女在给一群黑色的鸬鹚,我很想在日本看一下鸬鹚捕鱼,估计要收费。
 

鸬鹚捕鱼是一种传统的捕鱼方法,渔民驱使鸬鹚钻入水中捕捉鱼类。根据文史资料记录,960年,鸬鹚捕鱼就已经被我国人和日本人使用,这种方法也曾被其他国家使用,但是,现在只有我国人和日本人仍然使用这种古老的捕鱼方法。
 

为了控制鸬鹚,渔民必须懂得鸬鹚的习性和驯服它们。为了防止鸬鹚吞食大型鱼类,鸬鹚的脖子上系了一根稻草绳子。鸬鹚钻入水中捕到鱼儿之后,会跃出水面,这时候,渔民把它拉上船,捏着它的嘴巴,提起它的脚,鱼儿就被倒出来了。鸬鹚捕鱼曾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但是,今天的鸬鹚捕鱼纯粹是为了表演给旅游者观赏。今天的日本,鸬鹚捕鱼仍然在13个地区流传下来。最著名的是岐阜县的长良川,岐阜市与关市一带地区使用鸬鹚捕鱼已经有1300年历史。。。
 

我再上另外一座桥,走到宇治神社参观,河边有宇治十贴的雕塑,我爬上台阶去参观参集殿,《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80:宇治上神社是很精美的,宇治上神社为一座位在日本京都府宇治市的神社,创建于平安时代,神社的本殿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建筑。其本殿和拜殿都是国宝,宇治上神社亦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都京都的文化财”之一。供奉的神明有菟道稚郎子命、应神兲皇和仁德兲皇。
 

2004年2月由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及宇治市进行年轮年代测定调查,发现本殿是大约建于公元1060年的建物,证实为“现存最古老的神社建筑”,并指出与1052年创建的平等院存在深厚关联性。
 
宇治上神社在明治维新以前被称为离宫上社,与邻近的宇治神社(旧称:离宫下社)相对应。宇治上神社内,有一处“桐原泉”,是宇治古传的七大名泉之一,同时也是唯一现在仍存在的。
 

我途径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81:京都府茶叶会馆,宇治茶 是日本的绿茶。茶叶主要产自京都府、奈良县、滋贺县、三重县,然后由京都府内厂商采用该地宇治地区发源的技法进行加工处理,故而得名。该茶与静冈茶、狭山茶等并称日本三大茶。但由于狭山茶产量较少,又与静冈茶合称日本二大茶。
 

镰仓时代以来京都地区产生的茶品,通过遮蔽日光来增加茶的鲜味和甜度。在室町时期,由室町幕府推广茶道,获得重视,江户时代成就了代表日本的高级茶叶的地位,是日本三大茶之一。。。

 
我又经过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82:桥寺放生院,然后我大汗淋漓地到处找龙神总宫社和黄檗山万福寺,沿途经过一些传统的日本民居。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83:宇治黄檗山万福寺(まんぷくじ)是位在日本京都府宇治市的寺院,黄檗宗大本山。山号“黄檗山”(おうばくさん)。本尊释迦如来、开基(创立者)为隐元隆琦,日本近世以前的佛教各派中最晚开宗之寺院。由于是我国明代福建出身的僧人隐元开山所建,从建筑物、佛像、仪式到精进料理,都是我国风格,有着与一般日本寺庙不同的景观。
 

黄檗宗是日本佛教的一个宗派,其规模仅次于临济宗和曹洞宗。其本山为日本京都府宇治市的万福寺(山号黄檗山),开山始祖是清初赴日传教的隐元隆琦。
 

黄檗宗的名字来源于唐代僧人黄檗希运和福建福清的黄檗山万福寺。1654年,福州福清万福寺的临济宗僧人隐元隆琦受邀前往日本弘法。1740年,被和僧龙统元栋聘为住持。隐元认为自己就是临济宗的僧侣,参照圆尔、无学祖元等无准师范一系的临济宗学说,他称之为“临济正宗”,但与唐代传入日本的临济宗有所不同,所以时人称之为黄檗宗,其宗风融合了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等宗派,具有明代的禅宗特色。
 

黄檗隐元著有《黄檗清规》,对当时日本禅宗各寺庙的戒条影响甚钜,后曹洞宗卍山道白在宗门改革中,就以《黄檗清规》作为重要参考。
 

隐元的禅法在上流社会大兴,以后水尾法皇为首的贵族与公卿、以幕府要人为首的实力军人们,以及仕绅名流相继皈依黄檗宗。在江户幕府的保护下,黄檗宗得到了各地大名的支持。隐元隆琦的再传弟子铁眼道光又致力于社会公益和民间教化,其势力逐渐壮大。
 
1874年,明治维新的教部省将“禅宗”定为临济、曹洞二宗,强制下令将“黄檗宗”更名为“临济宗黄檗派”,后黄檗宗从临济宗中独立出来。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184:福清市渔溪镇黄檗山万福寺,该寺建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由惠能弟子正干禅师创建,起初名字为般若堂,后改万福寺。希运法师在此出家,后义玄法师参学希运,在河北正定创立临济寺,临济宗从此扬名。历代都有修葺,清朝毁于倭寇入侵。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正圆禅师重建,后明神宗御赐藏经并敕“万福禅寺”。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法师任万福寺住持,并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应邀率众东渡日本并创立黄檗宗,对中日佛教及文化交流影响深远。后寺庙由于山洪而毁,在中日佛教界支持下,佛寺于1989年得到重修。。。
 

Jumbo Huang citation resources: Byōdō-in (平等院) is a Buddhist temple in the city of Uji in Kyoto Prefecture, Japan, built in late Heian period.[1] It is jointly a temple of the Jōdo-shū (Pure Land) and Tendai-shū sects.This temple was originally built in 998 in the Heian period as a rural villa of high-ranking courtier Minamoto no Shigenobu, Minister of the Left. After he died,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members of the Fujiwara clan, Fujiwara no Michinaga, purchased the property from the courtier's widow. The villa was made into a Buddhist temple by his son Fujiwara no Yorimichi in 1052. Being one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of Japan, the Byodoin Temple buildings and Buddha statue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about 1000 years. In East Asian Buddhism, there is the Three Ages of Buddhism, which are three divisions of time following Buddha’s passing. The Mappo, which i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Age of Dharma Decline, is the degenerate Third Age of Buddhism, also known as the Latter Day of the Law. It wa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 year 1052 marked the first year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of-the-world. This theory captured the heart of many aristocrats and monks, which as a result, people became more devout in Buddhism and believed in the ideology of Buddhist Pure Land. In the following year, Amida-do Hall (Phoenix Hall) was completed in whose interior sits the 2.4 meters tall Amida Buddha statue created by Jocho, who is claimed to have been the best Buddhist sculptor in the Heian Period. The main building in Byōdō-in, the Phoenix Hall consists of a central hall, flanked by twin wing corrid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central hall, and a tail corridor. The central hall houses an image of Amida Buddha. The roof of the hall displays statues of the Chinese phoenix, called hōō in Japanese. The building is regarded as almost the sole examples of a remains from the glorious Fujiwara Regent Period, which is also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assets of Japan. The Phoenix Hall, completed in 1053, is the exemplar of Fujiwara Amida halls. It consists of a main rectangular structure flanked by two L-shaped wing corridors and a tail corridor, set at the edge of a large artificial pond. Though its official name is Amida-dō, it began to be called Hōō-dō, or Phoenix Hall,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Edo period. This name is considered to derive both from the building's likeness to a phoenix with outstretched wings and a tail, and the pair of phoenixes adorning the roof.
 
Most visitors are attracted to Uji for its centuries-old historic sites, which include many Shinto shrines and Buddhist temples. Among the most famous are the Ujigami Shrine (built in 1060) and the Byōdō-in that are part of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Historic Monuments of Ancient Kyoto". The Byōdō-in, with its Amida (Phoenix) Hall built in 1053, is featured on the reverse side of the 10 yen coin. It was also featured on several japanese postage stamps, a. o. of 1950, 1957 and 1959.
Other religious sites include the Manpuku-ji, the head temple of the Ōbaku Zen sect, built in Chinese Ming style in 1661 and the Zen temple Kōshō-ji, with its Kotozaka entrance (framed with dense thickets of cherry, kerria, azalea, and maple trees, each of which dramatically changes color with the seasons) constructed in 1648. Noteworthy is the Mimuroto-ji,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purple hydrangeas. The city features numerous other small Shinto shrines. With a few exceptions, most of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sites are in walking distance of one another and all are easily accessed by rail.
The last ten chapters of the Japanese classic novel The Tale of Genji take place in Uji, and so there is The Tale of Genji Museum.
 
第1056回:东山禅居庵建仁寺,高贵艺妓超凡脱俗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4 23:52:22
Post #191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828回:环境保护孤掌难鸣,卡森著寂静的春天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在个人、组织或政府层面,为大自然和人类福祉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损害生态环境,部分更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触发各工业化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继而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去规管和处理污染问题,并作出宣传使全社会注意污染对环境的深远影响。自1960年代起,环保运动已渐渐令大众更重视身边的各种环境问题。

 


学术机构现在提供课程,如环境研究、环境管理和环境工程等,教授环境保护历史和方法。保护环境需要人类的各种活动。废物生产、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灭绝(物种入侵和灭绝所致)都是环保的相关议题。环境保护有三个相关因素:环境立法、道德与教育。这些因素都对国家环保决策和个人环境价值与行为产生影响。

 


一项研究显示,环境保护是普世价值之一,也就是说,所有的社会都注重环境保护。

 


1962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

 


《寂静的春天》(英语:Silent Spring),又译作《沉寂的春天》,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英语: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为《寂静的春天》英文版作序。这本书促使公众普遍关注农药与环境污染。《寂静的春天》促使美国于1972年禁止将DDT用于农业上。

 


蕾切尔·路易丝·卡森(英语:Rachel Louise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其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

 


卡森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普林达尔的农民家庭,192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霍普金斯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任教,并继续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德豪海洋生物实验室(Woods Hole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攻读博士学位,



但由于1932年她父亲去世,母亲需人赡养,她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她继续攻读博士,只得在渔业管理局(U.S. Bureau of Fisheries)找到一份兼职工作,为电台专有频道广播撰写科技文章。

 


1936年通过了严格的考试筛选,战胜了当时对妇女在行政部门工作的歧视,以水生生物学家之身份,成为渔业管理局第二位受聘的女性。她的部门主管有一次认为她的文章太具有文学性,不能在广播中使用,建议她投到杂志,居然被采用,出版社建议她整理出书,而她于1937年因为姐姐去世,还需要负责两个外甥女,经济也需要支持,1941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海风下》(Under the Sea-Wind),描述海洋生物。

 


1949年她在渔业管理局(已经更名为“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署”(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内晋升为出版物主编,她这时开始撰写第二部书,但15次被不同的杂志退稿,直到1951年被《纽约人》(New Yorker)杂志以《纵观海洋》的标题连载。



《自然》又出版了另外一部《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连续86周荣登《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杂志最畅销书籍榜,被《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选中,获得自然图书奖,并使卡森获得两个荣誉博士学位。

 


由于经济情况有了保障,1952年卡森辞职,开始专心写作,1955年完成第三部作品《海洋的边缘》,又成为一本畅销书并获奖和被改编成记录片电影,虽然卡森对电影耸人听闻的手法和任意曲解的改变不满,拒绝和电影合作,这部电影仍然获得奥斯卡奖。几年中她仍然继续为杂志和电视撰写稿件。

 


她抚养的一个外甥女在36岁就去世了,留下一个5岁的儿子,她收养了这个孩子,为了给这个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还要照顾已经年届90的老母亲,她在马里兰州买了一座乡村宅院,正是这个环境促使她关心一个重要的问题,并产生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寂静的春天》。

 


马萨诸塞州一位鸟类保护区的管理员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滴滴涕(DDT)造成保护区内鸟类濒临灭绝,希望她能利用她的威望影响政府官员去调查杀虫剂的使用问题,她觉得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在杂志上提醒公众,但出版界不感兴趣,她决定要写一本书。


 

她当时在科学界地位显重,故能够得到著名的生物学家、化学家、病理学家和昆虫学家的帮助,她掌握了许多由于杀虫剂、除草剂过量使用,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证据,但她以更文学化的、更生动的方式写出来,



写这本书她用了4年时间,其间她得了乳腺癌。这本书尚未出版,她就受到了以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生产商为首,和受到农业部支持的各种媒体的攻击,骂她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妇女”。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后,许多大公司施压要求禁止这本书的发行,但没有成功,反而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反响,卡森收到了几百封要求她去演讲的请柬,这本书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畅销的书。

 


杀虫剂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63年,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卡森和化学公司的发言人进行了一场辩论,这时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但她尽量克制。年底她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并获得许多奖项,包括奥杜本学会颁发的奥杜本奖章和美国地理学会颁发的库兰奖章。



最重要的是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她最后一次在公众中露面就是在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上作证,从而使得1972年在美国全面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美国厂家开始向国外转移,但其后世界各国纷纷效法,目前几乎全世界已经没有DDT的生产厂了。《寂静的春天》成为促使环境保护事业在美国和全世界迅速发展的导火线。

 


雷切尔·卡森因乳腺癌不治于1964年逝世,时年56岁。在她去世后,1980年美国政府追授她美国对普通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2014年5月27日,谷哥公司(Google)更改首页的标志,以纪念卡森107岁诞辰。

 


在工业国家中,自愿协定常常为公司提供平台,使其超越最低管制标准,为最佳的环保行动努力。在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这些协定常常用于弥补未能遵守的环保水平,即强制管制。 



挑战在于这些协定的基础数据、目标、监控和报告。由于评估效力存在难度,标准的使用常常存在问题,显然,环境可能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最关键的好处在于这有助于建立环保管理能力。

 


用生态系统处理方式来进行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旨在面对复杂的生态系统整体而不是应对某个单一问题或是挑战。在这一方式下,理想的决策过程会包含政府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以及工业、环保组织、社区的代表的计划和决策。这一方式在理想中能够支持更加良好的信息共享、建立矛盾调解策略,改良地方环境保护。

 


地球上很多的资源是脆弱的,因为它们会受到许多国家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许多国家尝试联合多国政府来缔结条约,对自然资源进行预防保护或管理人类活动。这写条约可能包括的因素有对气象、海洋、河流和空气的污染。这些国际环境条约有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如果没有遵行,就要承担责任。有时,这些条约则是一些准则或是行为标准。这些条约有的历史悠久,在欧洲、美洲、亚洲的一些国际条约早在1910年起订立缔结。一些世界知名的条约包括:京都议定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有关环境保护的讨论常常关注政府角色、立法和法律执行。然而,从广义来讲,环保问题匹夫有责,政府孤掌难鸣。就环境问题的决策来说包括许多成员,如工业、当地群体、环保组织和社区代表。渐进地讲,环保决策过程包罗万象,需要多国合作。

 


许多宪法支持环保的基本权利,许多国际条约承认在健康环境居住的权利。同样,很多国家有相应的组织和机构负责环境保护。国际环境保护组织也有许多,如联合国环境署。

 

虽然环保不是政府机构的简单责任,很多人认为这些机构是建立和保持基本标准的主角,既保护环境,也保护与之互动的人类。

 


坦桑尼亚被认为是非洲生物多样性最多的国家。几乎40%的土地被列为保护地网络,包括一些国家公园。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包括因人口增长,农业扩张、污染、伐木和烧柴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和栖息地的丧失等问题。

 


坦桑尼亚的环境保护自德国占领东非时(1884-1919)开始以殖民保护法对狩猎地和森林进行保护,而限制也对当地人传统活动,如狩猎、伐木烧柴和放牧做了约束。在1948年,塞伦盖蒂平原正式为东非野猫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公园。自1983年起,通过建立国家环境管理委员会和环保法,环境管理更加深入,上升到国家层面。

 


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导致我国经济损失。2005年,经济损失(主要为空气污染)在我国GDP中占7.7%。这一数字在2002年增长到10.3%,水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6.1%)开始超过空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 以GDP增长来看,



我国位居世界前列(过去10年为9.64%)。然而,高速经济增长对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我国所面对的环境挑战大于其他国家。2010年,在环境绩效指数的163个国家中,我国位列第121位。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对抗环境恶化。

 


联合国环境署确认了17个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榜单包括6个拉美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巴西出类拔萃,因为它们面积最大、物种种类和数量最多。这些国家对环境保护格外关系,因为他们面临着森林滥发、生态系统破坏、污染和人口膨胀。

 


巴西拥有世界上最为广大的热带森林,为4,105,401平方公里(巴西的48.1%),集中在亚马逊地区。巴西的生物多样性广大,在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中位列第一,在全球150万发现的物种中占据其中的15%-20%。

 


负责环境保护的组织是巴西环境部(Ministério do Meio Ambiente)。该部门在1973年成立,名为环境特别秘书处(Secretaria Especial de Meio Ambiente),几经易名后,在1999年定为现名。

 


墨西哥有超过200,000的不同物种,占世界生物多样性的10–12%,在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中排名第一,在哺乳类上位列第二——有估算称超过50%的动植物种居住在墨西哥。

 

2008年,澳大利亚有98,487,116公顷的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的12.8%。 2002年,土地面积的10.1%,水源保护地的64,615,554公顷在澳大利亚85个生物区中并不是很好的代表。

 


澳大利亚的自然保护源自1879年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更多自然保护进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展开,主要国际项目有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环境委员会,1972年的联合国环境署等。这些事件为公众觉悟和监管支持打下了基础。国家环境立法不规范、不全面。这一局面在1972年到1974年成立澳大利亚环境大会和自然保护部后被打破,组织论坛来协助国家和邻邦协同保护环境和制定政策。1991年,这些会议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境保护大会和环境保护与遗产大会取代。


 

在国家层面,1999年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是澳大利亚联邦的主要环保法。它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国家和国际环境要点,如植物群、动物群、生态社区和文化遗产。

 


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墨西哥等国的主要问题在于保护地被入侵,管理混乱。在巴西,保护地在增加,但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挑战。伐木和采矿对保护地是巨大的潜在威胁。在1998年和2009年,保护地12,204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砍伐,1,338个采矿权被许可,10,348个等待批准。一些人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预算中动用更多的资金。

 


非洲政府在环保机制上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坦桑尼亚,保护地缺乏资金资源、管理混乱、腐败低效、非法伐木和偷猎屡禁不止。由于许多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当地居民不得不重新安置,在环保过程中没有参与。由于这些因素,近期有呼吁“公园留人”,以便鼓励并支持对土地更好的全面管理。

 


由于澳大利亚气候主要是沙漠和半干旱地带,大多数环保面临着有限的水资源管理问题。虽然大量地带都将长期面临着类似问题,如墨累-达令流域,一些问题仍是环保的关键斗争。

 


1979年,西塔斯马尼亚的富兰克林河规划建造水电站。这一计划的益处在于增加电力产量,为塔斯马尼亚失业率最高地区之一提供就业机会。保守人士认为该地区原著点丰富,是澳大利亚最后的原始河流。



这一问题立刻成为环保争议的焦点,塔斯马尼亚荒野社会领导反抗运动。情况从州全民公决到对施工的公开抵制,最终导致联邦立法干预,以及最高法院诉讼。州败诉,该地区在1981年成为富兰克林-戈登原始河流国家公园,是塔斯马尼亚荒野世界遗产地的一部分。

 


Jumbo Huang Notes: Silent Spring is 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book by Rachel Carson. The book was published on September 27, 1962, documenting the adverse environmental effects caused by the indiscriminate use of pesticides. Carson accused the chemical industry of spreading disinformation, and public officials of accepting the industry's marketing claims unquestioningly.

 


Starting in the late 1950s, prior to the book's publication, Carson had focused her attention 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speciall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she believed were caused by synthetic pesticides. The result of her research was Silent Spring, which brought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o the American public. The book was met with fierce opposition by chemical companies, but, owing to public opinion, it brought about numerous changes. It spurred a reversal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pesticide policy, led to a nationwide ban on DDT for agricultural uses, and helped to inspire 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hat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In 1996, a follow-up book, Beyond Silent Spring, co-written by H.F. van Emden and David Peakall, was published. In 2006, Silent Spring was named one of the 25 greatest science books of all time by the editors of Discover magazine.

 

In the mid-1940s, Carson became concerned about the use of synthetic pesticides, many of which had been developed through the military funding of science 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1957 fire ant eradication program, which involved aerial spraying of DDT and other pesticides mixed with fuel oil and included the spraying of private land, prompted Carson to devote her research, and her next book, to pesticides and environmental poisons. Landowners in Long Island filed a suit to have the spraying stopped, and many in affected regions followed the case closely. Though the suit was lost, the Supreme Court granted petitioners the right to gain injunctions against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e future, laying the basis for later environmental actions.

 

The impetus for Silent Spring was a letter written in January 1958 by Carson's friend, Olga Owens Huckins, to The Boston Herald, describing the death of birds around her property resulting from the aerial spraying of DDT to kill mosquitoes, a copy of which Huckins sent to Carson. Carson later wrote that this letter prompted her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chemical pesticides.

 

The Audubon Naturalist Society actively opposed chemical spraying programs and recruited Carson to help publicize the U.S. government's spraying practices and related research. Carson began the four-year project of Silent Spring by gathering examples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attributed to DDT. She tried to enlist essayist E. B. White and a number of journalists and scientists to her cause. By 1958, Carson had arranged a book deal, with plans to co-write with Newsweek science journalist Edwin Diamond. However, when The New Yorker commissioned a long and well-paid article on the topic from Carson, she began considering writing more tha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as planned; soon it became a solo project. Diamond would later write one of the harshest critiques of Silent Spring.

 

第1904回:冬虫夏草寄生真菌,蝉花鳞翅目虫草花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6 22:33:09
Post #192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088回:生命脉动天下为家,人类星球史诗巨片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公益类分享型科普文章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应该永远谦逊。

 


当我捧着《人类星球》阅读时,顿时倍感亲切,因为书中的一些场景是我非常熟悉的,比如第7章节描写的“地狱采矿》,我曾经去这个地方探险过,还有印度尼西亚的蝙蝠网客,以用印度的一些脏乱差的城市,



人类星球用镜头讲了世界各地群众谋生的故事,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用性命在讨生活,我把他们分为两类:一种是与外界并无太大的关联,他们并没有财富的概念,只是一心一意维持生活的;另一种是与外界有联系,有金钱的概念,需要货币购买生活用品,有社会生活的人们。

 


每次碧壁寺都让我震撼,看了碧壁寺的记录片,国内那些烂片简直是没法看了。。。

 

这部《人类星球》可以说近些年来少有的惊世之作,碧壁寺的制作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以真实和客观的角度再现了人类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人和自然如何相处,生命延续的奇迹。

 


碧壁寺大型记录片人类星球共8集,分别探讨了极地、山区、海洋、丛林、草原、河流、沙漠和城市的人类活动。世界一流的自然与人类专家以及摄影师,前往世界80个地方,从空中、陆地和水下抓拍了从未在电视屏幕上出现过的罕见精彩的人类活动。

 


《人类星球》为英国某广播公司与探索频道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由约翰·赫特旁白,2011年1月13日起英国时间逢星期四晚8时于英国某广播公司第一台首播,共8集。本片为英国某广播公司首次以人类为主角的自然纪录片,通过展示人类在地球不同生境的生活方式与适应力,从中阐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2007年,英国广播公司宣布开拍《人类星球》,并由碧壁寺自然历史组(碧壁寺 Natural History Unit)及碧壁寺威尔士(碧壁寺 Wales)的制作团队于约40个国家的偏远地方拍摄,历时3年,并记录多达70个当地人物故事。本片8集内容分别集中讲述不同自然环境的人类栖息地,包括海洋、沙漠、北极、丛林、高山、草原、河川和城市。

 


本片每集皆附上《人类星球镜头后》(Human Planet Behind the Lens)幕后制作花絮,讲述摄制队在拍摄过程遇到的种种困难及有趣见闻。

 


《人类星球》为碧壁寺历时三年时间,重金聘请一流的自然及人类专家,在精良的设备和摄制团队的护航下,前往世界上的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空中、陆地及水下,摄取的从未在世人面前呈现过的人类与大自然的故事。

 

《人类星球》是英国广播公司碧壁寺的第一个专注于人类,而不是动物的标志性系列,因此,它催生了人类星球的探险家。

 


超过两年的密集拍摄,摄制组为各主题拍摄了超过70个故事,但摄制组总是为网站寻找更多的故事。无论在哪儿,天气和野生动物允许摄制组拍摄额外的故事,这对制作团队非常重要。制作团队都非常清楚能够拍摄这样了不起的人和最不可思议的生活是多么幸运。一些片段是从你看到的主要故事的镜头附加的,许多是全新的故事和不同的人,但都是从摄制组访问的地方拍摄的。

 


摄制组从未轻装上阵,拍摄这样一个高技术要求和高规格的高清系列,意味着摄制组不得不携带数百公斤的衣物和装备,去车和飞机都到达不了的地方。在尼泊尔,摄制组在高海拔的冰河上跋涉了几天,



在北极,摄制组乘坐的是狗雪橇。在蒙古摄制组骑过马,在拍摄海洋这部分,摄制组乘过各种形状和大小的船。即使摄制组很少顺利到达目的地,但是许多镜头表明野生动物和天气常常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继2002年的《地球无限》及2006年的《生命脉动》后,碧壁寺再度以《人类星球》震惊世界。如果说《地球无限》是整个星球宏观的命运交响曲、《生命脉动》是大自然动植物生生不息的歌剧咏叹调、那么眼前的这部用镜头探寻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寻找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探讨人类与自然间复杂深刻关系的《人类星球》,则无疑是与两部前作交相辉映的低沉唱诗班。(新某浪评论)

 


从冰封万里的北极到烈日炙烤的沙漠,从充满力量与野性的草原到神秘莫测的热带雨林,在每集时长近60分钟的故事里,摄制组不仅呈现了包括人食巨蝠、人鲨搏斗等世间罕见的原生态画面,而且还籍此分析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及文明所造成的各种影响,从而进一步引申出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索。(时光评论)

 


世界一流的自然与人类专家,和摄影师一道,从空中、陆地和水下抓拍珍贵镜头,足迹遍及世界80个地方。这些电视荧幕所罕见的画面不仅反映了自然的伟岸,还是人类智慧的赞歌。(网某易评论)

 

《人类星球》作为一部史诗式的纪录片,它追随着最伟大的自然历史节目的脚步,向观众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既亲密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奇妙关系。(腾某讯评论)

 


《人类星球》是碧壁寺于2011年01月12日推出的关于人类生存的纪录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从偏远沙漠到繁华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每集都关注某一标志性的地理环境,揭示那里的人们如何适应环境以及周边动植物物种的变化与繁殖。

 


人类是终极动物——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从冰封万里的北极,到云雾氤氲的雨林,从浩瀚大海上的小岛,到烈日炙烤的沙漠,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也找到了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为谋生存,人类充满勇气,足智多谋;学习如何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如何利用它们,与之分享自然空间。

 


《人类星球》总共描绘了八个激励人心的故事,每集节目讲述一个居住地,揭示当地居民如何创造出令人吃惊的方法,来应对极端不利的情况。最后,《人类星球》摄制组造访人类居住的“城市丛林”,并探索为何在这里,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纽带是最为至关重要的。

 

第一集讲述了海洋,摄影师潜入深海拍摄。

 


人类需要呼吸空气,因此无法在水中存活。但是人类找到了水下生活的方式,他们可以探索丰富多彩的海洋。本集将带您走进蓝色的海洋,为您讲述一些关于智慧和勇敢的神奇故事。太平洋有一位能与鲨鱼交流的“鲨语者”。一位巴西渔民可以跟海豚协作捕捉胭脂鱼。勇敢的加西亚人不畏死亡,他们在岩石上拾藤壶,一千公斤可卖200英镑。

 


在印度尼西亚,一位伟大的捕鲸人架着自制的小船,凭着手中的鱼叉捕获了一头抹香鲸。苏禄海上的巴焦“海上吉普赛人”常年生活在水上,如果他们登上陆地,就会产生“晕陆”!我们随着帕阿林渔民潜入40米水下的危险世界,这些年轻人可以通过连接在一台柴油机的网状管道呼吸,然后用一张大网捕获上前的鱼。本集还可以看到冲浪原来发源于热爱海洋的玻利尼西亚人。在婆罗洲,一位渔民可以拿着鱼叉潜入20米深的水下捕鱼。


在韩国,94岁的老太婆也会潜入深海里摸鱼,很好地诠释了长寿在于运动。。。

 

第二集讲述了沙漠火炉中的生活,

 


没有食物,人能够存活数个星期,但是没有水,人只能存活数天。水是生命的必需物质。然而,全世界有数百万人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在《人类星球》的第二集,摄制组将向您展示,在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人们为了寻找水源面临着多么艰巨的挑战,以及他们巧妙的解决之道。在马里,马马杜必须穿越沙尘暴,将他的牛群赶到一个遥远的湖边,然而一群沙漠象赶在了他的前面。他能穿过象群的封锁吗?

 

图布族的妇女和儿童连续走了数个星期,在撒哈拉沙丘中穿行却不会迷失方向。年轻的谢德在这片沙海中行走了三天,她能找到那片最后的绿洲吗?在干旱最严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疯狂而壮观的景象:两千名男子蜂拥而入安多构湖,在这条干涸的河流中捕捞搁浅的鱼类。当雨水再次降临沙漠时,又到了欢笑、庆祝和表达爱的季节。尼日尔的沃达贝族男子化好妆,跳起了迷人的求爱舞蹈,他们还会参加选美比赛。

 

第三集讲述了北极冰天雪地中的生活。

 


  北极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粮食几乎无法生长,连续数月处于黑暗之中,气温常年处于冰点之下。然而,这里却生活着四百万的居民。《人类星球》将向您讲述这些神奇居民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冰天雪地中生存的。春天,阿莫斯和卡尔·弗雷德里克带着猎狗穿越海冰,他们准备去捕捉真实的海中怪兽——格陵兰鲨!因纽特拾贝者趁着退潮,冒着生命危险在海冰之下拾贝,为了获取这些食物,他们正在跟时间赛跑。



在马尼托巴省,丘吉尔一家的孩子们开始了世界上最危险的要糖果游戏:他们不顾生命危险,跟他们小镇街上致命的北极熊狭路相逢。谁会获得那美味的糖果呢?

 

第四集讲述了丛林森林的生存者。

 


和地球上其他地区相比,雨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物种。但是,对于生活在雨林中的人类而言,雨林生活可不是那么容易。要想在雨林中存活,需要具备足够的生存技能、智慧和勇气。巴西马提斯人自制4米长吹管,悄无声息地近距离捕猎猴子。在刚果森林深处,勇敢的泰特仅凭树藤就能爬上大树,

 


赶走愤怒的蜂群为他的家庭收集蜂蜜。委内瑞拉的皮尔欧印地安区部落的三个孩子冒死深入丛林捕获狼蛛,然后烤熟了当做午餐。在西巴布亚省,科罗威部落人在35米高的树上建造房屋,展示了其高超的建筑技能。最令人难忘的是,摄制组在巴西参与了一次特别的空中巡视任务,寻找一个神秘部落。

 


第五集讲述了高山上空气稀薄之地的生活,我曾经去过西藏和加德满都等地区,我也能感受到高海拔对人体肺活量的影响。

 

  从茂密的森林到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的光秃秃的顶峰,在山上,你爬得越高,生活就越艰难。《人类星球》探索在极高海拔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类怎样用不同寻常的方式生存。在蒙古西部的阿尔泰山,大片的开阔地带对于捕猎动物来说非常不利。所以当地人和金雕形成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合作关系,


它们替当地人捕猎。在埃塞俄比亚瑟门山的陡峭悬崖上,摄制组加入了一个男孩和令人恐惧的狒狒的战争。它们决心要掠夺这个家庭少得可怜的庄稼收成。在喜马拉雅山地国家尼泊尔——世界屋脊,摄制组看到了非同寻常的葬礼:天葬。在一个没有多少木头可供葬礼焚烧的国度,并且掩埋死者也几乎不可能,尸体在对自然最终的敬畏中,被献给秃鹰大快朵颐。

 


第六集讲述了草原是力量之源。

 

  草原养育了全世界。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人类学会了怎样在草原种植作物,并且驯养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我们的成功推动人口达到七十亿。但是这一集告诉我们,即使是在今天,



“伊甸园”的生活也不总是美好的。摄制组和肯尼亚的多罗波人一起行走,他们英勇无畏,试图把一群饥饿的狮子从它们刚捕获的猎物边吓跑。摄制组和蒙古骑手一起在大草原上疾驰,他们被称作“生在马鞍上的人”。马赛人祖祖辈辈和自然建立起了完美的合作关系,他们的孩子必须和鸟类对话!蜂蜜向导帮他们找到甜蜜的盛宴,不过他们必须回报这种善意。

 


第七集讲述了河流是亦敌亦友。

 

  河流提供生活最重要的东西:新鲜食物和水。它们经常作为自然的高速公路,并且让我们能在地球上的任何环境中生活。但是河流也会洪水泛滥、冰冻,或者完全消失。


《人类星球》跟随山姆·杨,一个老挝渔民,走过用电线高高架在湄公河急流上的索道,这是他往返工作地的必经之路。摄制组也得以一瞥桑布鲁部落的人和野生大象不同寻常的合作关系。他们一起在肯尼亚北部的干枯河床上寻找水源。最后,摄制组介绍一位必须带自己的两个孩子沿着一条冰冻河流进行六天远足的父亲。这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学校。还有渥太华的冰坝爆破,这是他们保住城市的最好选择。

 


第八集讲述了城市,都市丛林生存法则。

 

镜头回到人类自创的“丛林”——城市。全球超过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人类曾经刻意将城市与自然分割开来,但是自然无处不在。从夜间吸血的臭虫到餐厅里成群的老鼠,


城市中还有很多动物和人类相处。并非所有居住在城市里的动物都惹人讨厌。在摩洛哥古城菲斯,皮革厂利用野鸽粪便浸泡生皮革。

 


现代化的迪拜人仍然依靠猎鹰打猎。印度斋普尔郊外,一位布什诺妇女正在用母乳喂养一头离群的小鹿。人类已经认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美国曼哈顿的一些居民在房顶养殖蜜蜂。在阿联酋马斯达尔,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正在建造一座零碳零废物的未来之城。这难道就是未来的城市吗?人类开始意识到,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人类才能繁衍生息。

 


《镜头后》可以看到蒙古阿尔泰山脉捕捉金雕的场景。

 

瑕不掩瑜,再好的纪录片,也会作假。

 


2015 年英国媒体指控《人类星球》在沙漠一期,用半驯化的狼代替了野狼拍摄,两个蒙古牧民冲着戈壁上的野狼开枪也是排练的假动作,许多狼跑过镜头的动作是狼跑向画面外的训养员。

 


2018年四月在网络压力下碧壁寺承认人类星球纪录片存在造假,印度尼西亚雨林中树屋原住民科罗威人片段全为造假,树屋是当地人收了节目组的钱搭建出来的,参与另一节目《My Year With The Tribe》录制的冒险家 Will Millard 在当地发现疑点后追查才发现实情,此外还捏造了围绕树屋的相关文化,



例如树屋建得越高家庭的地位就越高、男女居民用树屋分开、人们交谊是在树屋中用火烤过的西米棕榈树叶团,等等文化是捏造或将某几个人私人小嗜好添油加醋成全族重大文化。

 


至于其他群众或民间研究员指控的造假片段,碧壁寺未作回应。 但碧壁寺其他纪录片《地球脉动》、《巴塔哥尼亚:地球的隐秘天堂》、《冰冻星球》、《蓝色星球2》、《行星地球2》之前就有过争议性造假,例如许多动物画面是在动物园或摄影棚拍摄,但剪辑让人误导是野生画面,以及一些自然火山画面是经过影像增强软件和不同场面拼剪,只是这些属不属于严格意义的“造假”尚有两派争议。

 


2011年4月10日起逢星期日晚8时(东岸时间)于探索频道首播,集数浓缩为6集(每次播放两集),美国版旁白为迈克尔·罗。

 

2011年5月17日起逢星期二晚9时半于无线电视明珠台首播,中文译称《天下为家》,粤语旁白为王喜。《天下为家镜头后》紧接节目后播放。高清翡翠台则于2012年4月1日起逢星期日晚7时播放。

 


说起碧壁寺纪录片,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得到了“碧壁寺出品必属精品”的美誉,能达到这种级别的也只有暴雪。

 

但是近年来,碧壁寺纪录片不断出现造假现象,而现在碧壁寺更是亲口承认,著名纪录片《人类星球》(Human Planet)造假属实。《人类星球》出品于2011年,豆瓣评分高达9.8分,其中曾记录了拍摄团队深入印度尼西亚雨林,见证土著部落建设、入住树屋的过程。但是当地部落里的人对探险家说,树屋根本不是“我们的家”,“只是委托拍摄的”。

 


探险家还指出,纪录片播出后,很多人担心住在树屋里会不会掉到地上,但事实上,人家根本不在树屋里住,一切都是骗局。《冰冻星球》北极熊宝宝的故事拍摄于荷兰某家动物园、《人类星球》沙漠野狼其实是人工饲养的狼、《巴塔哥尼亚:地球的隐秘天堂》火山灰云中闪电场景是合成效果、《行星地球2》鬣鳞蜥幼崽遭蛇群围攻逃脱为拼接镜头、《蓝色星球2》250只小黄鸭为人工投放……近年来,碧壁寺纪录片的造假行为可以说是“恶果累累”,严重影响了碧壁寺的声誉。

 


碧壁寺发表声明说,“2011年上映的《人类星球》系列片再度发生违反编辑规定的行为。在第一集《海洋》中,镜头中一名名为本杰明·布利科洛隆的拉马莱朗(Lamaleran)捕鲸者看似用捕鲸叉捕捉一头鲸。经审查,碧壁寺认为对他起的作用的描述不实,尽管这组镜头反映他们的捕鲸方式。”碧壁寺决定对这部纪录片展开“全面编辑审查”。

 


碧壁寺提到的这集纪录片讲述一个印度尼西亚小岛上的居民生活。画面中,未成年捕鲸者布利科洛隆的哥哥没有叉中鲸,画外音说道:“本杰明的时刻来了。”接着,布利科洛隆挥动着捕鲸叉跳入水中。画外音说,他“叉中了”,给鲸“决定性一击”。

 


英国《泰晤士报》27日报道,一名美国新闻工作者最近找到布利科洛隆,了解到他没有叉中鲸。。。

 

但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星球》局部出现做假,而否定它在全局上做呈现的完美画面,它依然不失为一部经典的纪录片。

 


Jumbo Huang Notes: Human Planet is an 8-part British television documentary series. It is produced by the BBC with co-production from Discovery and BBC Worldwide. It describes the human spec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world by showing the remarkable ways humans have adapted to life in every environment on Earth.

Human Planet was originally screened in the UK on BBC One each Thursday at 8pm over eight weeks, starting from 13 January 2011. Domestic repeats have been seen on Eden, with all 8 episodes aired over one week in April 2012. BBC Worldwide has since announced they have sold the broadcast rights to 22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e BBC has issued two statements about inaccuracies within the series: firstly, that "the portrayal of the tribe moving into the treehouse as a real home is not accurate" and secondly that "a Lamaleran whale hunter named Benjamin Blikololong is shown supposedly harpooning a whale" is also inaccurate. As a result, the BBC withdrew Human Planet from distribution pending a full editorial review.

 

Warning: Parts of pictures were from BBC Timothy Allen and others photographers listed in Human Planet publisher...


第1089回: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卢西塔尼亚号邮轮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6 23:29:56
Post #193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031回:天险垭口峡谷深邃,江水并流而不交汇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今天我们一路上又翻越了好几个垭口,先是驶过东达山垭口,东达山是川藏南线上海拔第二高度的垭口,位于西藏左贡县境内,垭口海拔标高5008米,夏季草坪青绿,牦牛成群,风光极为美丽。要注意高原反应,带上抗高原反应的产品。
 

山路不再蜿蜒曲折,而是一条笔直的通向前方的大路,既缓且长,一眼看不到尽头,这就是川藏线最长最缠绵的东达山了,武警部队竖着的一块蓝色道路标志牌上写着:“生命禁区”东达山,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雪。是登山爱好者的圣地,海拔5008米,山的一边是奔腾的澜沧江,山的另一边是左贡。
 

离开左贡就是觉巴山垭口,东达拉山垭口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川藏线南线最高的公路垭口,更重要的它是我国的太平洋流域和印度洋流域的分水岭垭口。虽然不像站在非洲的好望角,可以同时看到西边的大西洋和东边的印度洋,但在这里,你完全可以想象和体会,垭口东西两侧分道扬镳的水系,


与两个不同大洋之间的联系。乍看起来,觉巴山似乎并不险峻,只是过于荒凉,但看到那不断作“之”字形拐弯的盘山路,想要驾车走一遭的人就会倒吸一口气。喻司机说这只是川藏线上难走的路段之一,觉巴山垭口的标准海拔是3940米,部分路段达4000多米。
 

觉巴山又称脚巴山,在四川西部的巴塘到西藏东部的芒康县和左贡,地处横断山脉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包围在安久拉山、伯舒拉岭、拉乌山等群山中。川藏公路30公里的觉巴山盘山路,在西藏芒康县的竹卡村-登巴村,近2000米的相对高度差,成了川藏线上最难爬、最费时的一座山。山不高,起伏高:垭口的标高3940米,澜沧江深深下切,江岸壁立千仞。上山的入口处立了许多警示牌提醒注意一路飞石、塌方、泥石流。一山藏四季,顷刻有风雨。
 

近2000米的相对高差使觉巴山成了川藏公路上最难爬、最费时的一座山,公路在绝壁上延伸,既没有护栏也没有路标,不少地方都是紧靠山体硬生生地开凿出来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川藏线虽然号称天险,但最危险的地方其实只有几处,比如排龙天险、通麦天险和怒江天险。与这几处名声在外的天险相比,觉巴山的知名度确实不高,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这个没有名气的天险与其他几个名声显赫的天险一样,同样让人望而生畏。
 

狭窄的路面即使对有多年驾驶经验的司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满地的碎石更是骑山地车朋友严峻的考验。一边是在百米来深的峡谷中穿梭的红色巨龙澜沧江,一边是不断有碎石滑落的绝壁,任何初次到这里的人都备受震撼。
 

左贡之东,如美之西,有山觉巴,拔地而起。砥柱流波,下尽八荒之利;横决浮云,上穷九霄之极。东达毗而峻峰依,澜沧绕而怒涛急。岭逶迤,与天齐。看碎石绊足,浅滩没膝;飞沙掩面,扬尘扑鼻。百步一折,十步一曲。或谓:马过磨蹄,人过脱皮。炊烟缕,腹肠饥。但见:叠嶂之间,雾漫漫犹难辨;绝顶之上,云滚滚若可及!暮色将夕,路人不已!乌鸦啼,子规泣,飞鸟难越千仞壁;冰霜袭,轰雷击,鬼神欲语山河栗。
 

驶过了痛苦的觉巴山垭口之后,我们的越野车又开始翻越拉乌山垭口,它并没有觉巴山垭口惊险,拉乌山垭口海拔有4338米,但整个垭口非常平缓,是个一望无际的大草甸。我甚至不觉得它是个垭口,过了一会我们驶抵了芒康县城。
 

在从左贡到芒康的路段,越野车陆续翻越了几座极高的山,极为惊险,我当时坐在车窗旁边,看到窗外的公路就修建在落差达几百到上千米高的悬崖边,如果司机一不留神,就会车毁人亡!这一段的国道318公路几乎是开凿在悬崖的中间腰部,从山脚到山顶,盘山公路如蛇形一般呈“之”字形向山上延伸,经过几个山口回望时,只觉得心惊胆寒。
 

越野车连续几个小时都在悬崖旁边行驶,一边是几乎垂直的山体,随时有飞石坠下,也可能出现山体塌方或滑坡,公路的另外一侧又是万丈深渊,后来我终于可以从窗外俯瞰一片位于山谷中的绿色村镇了,之前的山体上基本上是寸草不生,因为海拔高,树木很难生存,只有稀疏的灌木和杂草存在,随着海拔的降低,就会看到一些绿色的野草。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市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东与四川省巴塘县,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接壤,北与贡觉县、察雅县相接。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2014年,芒康县总面积11431平方公里,辖2镇14乡(含一个民族乡)。主要旅游景点有茶马古道、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
 

芒康县平均海拔4317米,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宁静山脉是境内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达拉涅峰、达马压山、卡孜西卡冲山、达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我们的越野车驶过了天保封山育林区,这里分布着大量的杉树和松树,后来我们的越野车驶进了灰尘极多的路段,在上山或下山时,汽车会扬起灰尘,如果我们的越野车驶在前面的汽车后面,我们就被迫吸尾气和灰尘,车窗都不能打开。
 

后来抵达一个村庄时,又要检查证件,我与徐芳走到山下拍摄骡子和驴子,当时我架起一个三角架,正想玩自拍时,一阵大风吹倒了三角架,通用的卡片机摔坏了,光学变焦的伸缩镜头无法弹开,我的心头一凉,顿感晦气,本来喻司机还跑过来说想给我拍照的,当时心情不爽,就没有拍照了,后半段的行程,我也是因为相机摔坏了,基本没有拍照,只能用眼睛欣赏美景了。
 

徐芳看到我摔坏相机之后像掉了魂一样迷茫,她也替我惋惜,后来我们在芒康镇找到一家旅馆住了下来,然后大家一起徒步走到芒康镇的一家川菜馆吃饭,这几天我发现找旅馆和餐厅都是喻司机一个人说了算,搞得他现在是领队和导游了,我们四个游客完全没有自主权,而且这个司机专门挑贵的餐厅去吃饭,吃饭时还要游客分担他的食宿费用,这在之前的合同中是没有说明的。
 

我当时还不知好歹地跟喻司机争论,我说为什么每次找餐厅和酒店都是他一个人做主的,他只是嘿嘿一笑,事后我才知道,四个游客中,蔡嘉嫂是他未来的媳妇,黄苏珺经过几天的交往成了蔡嘉嫂的闺蜜,而徐芳和蔡嘉嫂及司机都是四川老乡,我一个湖北佬怎么跟四人组成的帮派做斗争呢?
 

席间狼狈为奸的黄苏珺和蔡嘉嫂还提出要提前结束六天的川藏线行程,这让我非常不高兴,徐芳以前原本是跟我一条阵线的,但因为她昨晚跟黄苏珺和蔡嘉嫂住在一个房间,而且徐芳涉世不深,当黄苏珺和蔡嘉嫂在背后说我坏话时,徐芳也没有办法分辨是非。
 
原本我和徐芳都是客人的,但现在司机和蔡嘉嫂是一伙的,黄苏珺也被拉下水,徐芳举棋不定,唯一反对缩减行程的只有我一个孤家寡人。。。
 

我的逻辑是这样的,人生苦短,能有多少次机会走一趟川藏线?拿芒康县来说,如果我们能积极主动一些,将晚餐的时间推迟一点,或者每天早点起床,那么我今天甚至还有机会多去几个景点,比如盐井盐田,它是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距芒康县城120公里,位于澜沧江东西两岸。盐井盐田历史悠久,传说唐朝以前这里就开始制盐至今,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盐井目前产盐的有两个乡,纳西乡和曲孜卡乡。从事盐业生产的有320多户,有2700多块盐田。。。
 

但现在的问题是,司机和蔡嘉嫂走过很多趟川藏线,而且他们并不是过来旅游的,他们只是想快点开车返回成都,黄苏珺只是一个腐败型的游客,她到了一个地方就知道吃喝拉撒打牌,她对看风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徐芳刚大学毕业,人生并没有成型,她也是很迷茫,所以她也做不了决策。
 
当然,最初我只是跟陈飞签订了一个假合约,这个合约无法约束喻司机的,但话又说过来,黄苏珺和蔡嘉嫂并非是什么坏人,只是我这个探险徐霞客型的人跟她们这些宫廷媚俗型的小姐拼在一起旅行,自然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情况。
 

今天乘车时我看到一群秃鹰和乌鸦正在分食一只羊的尸体,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西藏的天葬。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而非一些旅游指南中说的“天葬可以让灵魂上天堂”之类的谬传,藏传佛教里没有“人死了可以上天堂”的说法。
 

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在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天葬的记载。例如,“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周易·系辞传》,“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 ——《孟子˙滕文公上》。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地区的人群中天葬仪式依然存在。


 
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据《红史》记载: 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
 
晚上一行人在芒康县城散步,感觉这个小地方的灰尘极大,白天出太阳时非常热,到了晚上气温又骤降,街道上空气不好,鼻子极难受,我看到徐芳也在不停地擤鼻涕。
 

今天我记得驱车驶过一些穷山村时,沿途总会有一些小孩子向我们的越野车行军礼,后来黄苏珺和蔡嘉嫂就在超市买了很多零食,她们说下次再碰到有小孩向越野车行军礼,就要给小孩发糖果吃,这样想来,黄苏珺和蔡嘉嫂还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是她们真的不喜欢西藏的天险,当我对沿途的风景不停称赞时,她俩却坐在汽车上闭目养神,完全不会欣赏窗外的美景。
 
今天上午我坐在黄苏珺和蔡嘉嫂中间,越野车在颠簸中行驶时,我就不停地在两个女人中间晃动,下午我又坐在黄苏珺和徐芳美女中间,当越野车在剧烈颠簸时,总会免不了与两个美女有肌肤之亲的时候,我当时就不明白,为何喻司机不让我跟他一起坐在前排呢?两个爷们坐在前面,让三个美女坐在后排,不是可以避免这种男女授受相亲的尴尬?不知道喻司机脑子里在想什么。
 

我总是免不了要跟黄苏珺不痛不痒地聊几句,她说读大学时得了甲亢,治病吃药浪费了三年的青春,最终才将病治好,黄苏珺说当时深圳和广州有很多甲亢医院的医生都认识她。我突然想起来了,以前我在武汉时,就见过一个福建朋友的老婆也得了甲亢,眼睛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
 
甲状腺激素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机体氧化还原反应,代谢亢进需要机体增加进食;胃肠活动增强,出现便次增多;虽然进食增多,但氧化反应增强,机体能量消耗增多,患者表现体重减少;产热增多表现怕热出汗,个别患者出现低热;甲状腺激素增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临床表现心悸、心动过速,失眠,情绪易激动、甚至焦虑。甲亢患者长期没有得到合适治疗,可引起甲亢性心脏病。。。甲亢多发生在育龄的女性,所以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甲亢合并妊娠的患者,由于抗甲状腺药物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所以需要和医生根据病情共同讨论,决定胎儿的留或舍。。。
 

通过这个交流之后,我对黄苏珺的了解又更进一步了,我发现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容易,很多人都经历了大量的磨难,我们要善于宽容别人。
 
晚上睡觉时我基本上也不跟喻司机聊天,主要是他唆使另外三个女人联合起来孤立我,让我很不高兴。他照旧是不洗澡的,直接睡觉,我现在已经发现他至少有三四个晚上没有洗澡了。我晚上洗了一个冷水澡,快冻死了,后来我拿出瑞士军刀开始撬开摔坏的相机镜头,折腾了半天才发现那个升缩镜头还是可以勉强弹出来使用的,只是会出现边框黑影,也只能凑合着用了。
 

2009年5月17日,我们在芒康县城住了一个晚上,感觉这个酒店的房间还是很不错的,走到街道上,看到很多云南的酒家,这才发现芒康位于四川,西藏和云南三省交界的地方,而川藏线和滇藏线的芒康县之前的路段是相同的。
 
今天早上徐芳又不跟我们一起吃早餐了,昨天她也是这样,我以为她是生我的气呢,后来才知道原委:如果四个游客跟司机一起吃饭,就要分担喻司机的费用,而且这个喻师傅每次都会挑很贵的餐厅吃饭,不排除有些餐厅的老板会给他回扣或红包。而且有一件事情我一直耿耿如怀,我以前听说走川藏线的司机如果要投宿的话,旅馆是不会收费的,但现在却不是这样的,这次走川藏线,喻司机总是跟我住一个房间,言外之意是每次我都要分担他的住宿费,而当初在合同上并没有提到这一点!这个坑人的潜规则。

 
徐芳毕竟是学生,手上不宽裕,而且她吃得很少,不想早餐还要补贴司机。如是我和黄苏珺,蔡嘉嫂,川喻司机四个人找到一家云南人开的餐厅吃了丰盛的早餐,黄苏珺说她昨天晚上肚子痛,一个晚上拉了三次肚子,浑身不舒服,我们吃完早餐就去酒店接徐芳,然后大家驱车离开芒康,向巴塘进发。
 

修建在小溪边的318国道正在维修保养,我看到有工人正把山上松散的石头往山下踢,一些石头滚落在公路上,多次导致堵车,徐芳也拉肚子了,中途她还下车一次,看来徐芳的身体素质还真的很差,估计也是因为她早餐没有规律导致的。
 

昨天和今天我一直在沿着三江并流的区域前进,当我看到金沙江时,我才发现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真是都是南北流向的并行江,三条江并列在一起,并没有汇合!真是太神奇了。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三江并流的上部在西藏东南部,下部分在云南省。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景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
 

三江并流地区在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1988年“三江并流”被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根据自然遗产评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建设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三江并流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世界上蕴藏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其内高山海拔变化呈垂直地带性分布,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等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三江并流地区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海拔达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
 

是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丽江老君山还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景观;这里比较著名的高山湖泊有数十个,其中有泸水县高黎贡山的听命湖,福贡县碧罗雪山齐术山峰附近的干地依比湖、恩热依比湖、念波依比湖,中甸县的碧塔海、属都湖等,同时还有多处高山湖泊群,如千湖山湖泊群、老君山湖泊群、红山湖泊群、老窝山湖泊群等。根据调查,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且各具特色的景区就有近百个,可以说是北半球除沙漠海洋景观外各类自然景观的缩影。
 

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由于三江并流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三江并流区区域内栖息着的珍稀濒危动物有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这里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使得遗产具有突出的价值。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江水并流而不交汇,峡谷深邃,是遗产杰出的自然特征,三江大界面位于遗产边界之外,川峡是该地区的主要风景元素。闽咏卡冰川:海拔高度从卡瓦吉布山(6740米)下降到2700米,号称是北半球中在这种低纬度(北纬28°)下海拔下降最低的冰川。
 

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1950年,英国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金敦·沃德曾八次考察藏东南、滇西北、川西南这些地区(F.KingdonWard)。其中,民国二年(1913年)4月到翌年3月,金敦·沃德在川、滇、藏接壤的横断山区,穿梭于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三江流域,对河流归属、水系发育和地质、地貌进行了考察。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名官员从卫星扫描图片中发现了三江并流地理奇观。。。
 

我们抵达金沙江之后,我就看到了一座大桥,桥中间就是西藏和四川的交界处,山高谷深,眺望波涛汹涌的金沙江和壮观的峡谷,令人惊叹。金沙江是我国长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又名绳水、淹水、泸水。川藏界河。金沙江的发源地(即长江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定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正源沱沱河。2008年调查建议当曲的上源且曲为正源,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5054米的无名山地东北处,行政隶属玉树州杂多县结多乡。
 

当曲与源于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的沱沱河汇合后,称通天河。长江干流流经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县,于玉树州直门达(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巴塘河汇入口)以下,始称金沙江。
 

金沙江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其间有最大支流雅砻江汇入,至四川宜宾纳岷江始名长江。从青海省的河源至宜宾市干流河长3481千米,流域面积50.2万平方千米,约占长江流域面积26%。年平均流量4750立方米/秒。以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辅。
 

金沙江落差5100米,水力资源一亿多千瓦,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干流是规划有多级梯级水电开发。金沙江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由于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来源。
 

江人竞说淘工苦,万粒黄沙一粒金。不识官家金铸槛,几多黔首失光阴。金沙江山高谷深,峡谷险峻,除在支流河口处因分布着洪积冲积锥,河谷稍宽外,大部分谷坡陡峻。。。
 

金沙江从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流向东南,过玉树州直门达,至真达(石渠县真达乡)入四川省石渠县境,然后介于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两地之间奔流,经西藏江达县辖邓柯乡、川藏要塞岗托镇,过赠曲河口后,折向西南,至白玉县城西北的欧曲口,又折西北,不久又复南流,至藏曲口、热曲口,再径直向南经巴塘(巴曲河口)、至德钦县东北入云南省境,过松麦河口、奔子栏、直至石鼓(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止,为金沙江上段。
 

后来我们驶过了风景一般的巴塘古城,我突然发现318国道在西藏段的路况很差,几乎没有隧道,而驶进四川境内之后,发现路况一下子变好了很多,在汽车上我又跟喻司机争吵起来,他实际上跟陈飞是一丘之貉,他俩联手起来坑人,喻司机说按照原来的行程,他只会送我们到巴塘县城,不去海螺沟了,而当初我跟陈飞签合同时,他明明说过会去海螺沟的,喻司机开始不断地偷工减料,我跟他差点在车上打架了,还好三个女人做和事老,将我们劝了下来。
 

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由金沙江大峡谷和朱提江大峡谷构成,总长1100多公里,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海拔267米,谷底宽度50米至2000米。金沙江流经巧家、永善、绥江和水富,与发源于鲁甸并流经昭阳、大关、盐津、水富的朱提江交汇于“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孕育了中国大动脉长江,形成了“两峡相连、两江相通、循环互补”的文化旅游线路。
 

金沙江大峡谷经巧家、昭阳、永善、绥江、水富北至四川省宜宾市,全长457公里,从海拔4040米巧家大药山下降至267米水富滚坎坝,山顶山峦起伏群峰雄峻,江面波涛汹涌暗流湍急,有国家特级险滩11个,江面最窄处溜铜江虎跳石仅20余米。
 

越野车沿着金沙江大峡谷行驶了一会,之后在高速公路上加速飞奔,很快就抵达了巴塘县城,我们找到一个地方吃饭,花费74元,期间我去旁边的几家美容保健院去散步,看到很多小姐拉着当差的武者在嬉闹,我心想这也能理解,保家卫国难免有孤单的时候。。。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巴塘县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东岸河谷地带,横断山脉纵贯全境,其地形随金沙江走向由北向南倾斜,并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状。地势走向在昌波河口以上为北东南西向,在昌波河口以下为北南向。北部极高山区平均海拔3300米。中南部高山峡谷区一般海拔在2800米以下。中东部半高山、高山区海拔一般在2800米至3300米之间。

 
第2032回:甘孜卡子拉山骑行,理塘雅砻江新都桥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9 14:00:51
Post #194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867回:放射先驱居里夫人,获得两次诺贝尔奖



 

长久以来,女性始终无法在科学家界取得一席之地,直到20世纪才有一些女性获得机会独立进行研究,在这些佼佼者中,居里夫人是一个先行者。

 

皮埃尔·居里夫妇绝对是模范夫妇,夫妻俩一起从事科学研究,一起做实验,不存在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拿奖,女人撑腰的事情。世纪伟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居里夫人是唯一没有因为盛名而堕落的知名人士。

 


居里夫人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第一人,而且是唯一的女性,她发明了一些放射性元素,却不申请专利,不为金钱诱惑,堪称真正的传统类型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她为了研究工作奉献了一生的心力,最后因为研究丧命。。。居里夫人分别在30岁和37岁时在巴黎生产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伊雷娜也成为科学家,



她跟她妈一样,因为长期研究放射性元素而得了白血病,英年早逝,可以说,居里母女俩是拿着生命做科研。。。居里夫人贫穷美丽,出身在受压迫的波兰,曾经孤独困苦,直到遇到一位男性,婚后夫妻俩历经最困难,最顽强的斗争,终于发现了镭。。。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亚,双亲是教师,在家排行老五,她是少数可以进入“男子中学”的女生之一,成绩优异,毕业后做家庭教师,拿着极少的薪水。当时俄国熊压迫波兰学术,1891年她气愤地来到了巴黎,继续学习,多次拒绝了物理学学生学位和化学学士学位,淡泊名利,视文凭为粪土。

 


后来玛丽亚认识了一个物理老师,后来夫妻俩开始创世纪地进行艰苦实验,在简陋的实验室提炼出钋和镭,夫妇俩最后从500公斤沥青铀矿中提炼出0.1克的纯氯化镭,震惊世界。。。在此期间,居里夫人没有任何职称,没有任何酬劳,这种精神,在今天恐怕是找不到了。。。

 

很快居里夫人的丈夫被一辆马车撞死,居里夫人没有被悲痛击倒,她果断继任了丈夫未完成的科研事业,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肿瘤。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常称为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获得两次诺贝尔奖(获得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第一人及目前唯一的女性,亦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二种不同科学诺贝尔奖的女性(如果不算上诺贝尔化学奖与和平奖的双得主莱纳斯·鲍林)。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成为第一位凭自身成就入葬先贤祠的女性。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生于当时俄国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的华沙,即现在波兰的首都。她在华沙地下移动大学读书,并开始接受真正的科学训练。她在华沙生活至24岁,1891年追随姐姐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读书。她在巴黎取得学位并在毕业后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可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是她造的词,她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肿瘤。她在巴黎和华沙各创办了一座居里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至今仍是重要的医学研究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创办了第一批战地放射中心。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在法国时,虽然法国大革掵隔年即规定:“任何公民都不能冠上与其出生证明纪载不符的姓或名”,居里夫人虽没有“换夫姓”,但仍使用双姓,除了冠夫姓外,居里还保留她波兰原姓斯克沃多夫斯卡。虽然玛丽·居里是法国公民,人身在异国,但也从未忘记她的祖国波兰。她教女儿波兰文,多次带她们去波兰。她以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她所发现的第一种元素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玛丽·居里利用她本人发明的流动式X光机协助外科医生。1934年病逝于法国上萨瓦省疗养院,享年66岁。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生于俄国波兰领地华沙,是布朗斯拉娃·博古什卡和瓦迪斯瓦夫·斯克沃斯基第五个孩子,年纪最小。父母均为著名教师,姐姐和哥哥依次为索菲亚(1862年生)、约瑟夫(1863年)、布洛尼亚(1865年)和海伦娜(1866年)。


 

父母双方家庭因参与波兰独立民族起事(最近期的是1863年-1865年的一月起事)而失去财产,孩子们因而被迫接受艰难谋生的困境。

 

玛丽亚的祖父约瑟夫·斯克沃斯基是卢布林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波兰文学家博莱斯瓦夫·普鲁斯小时候就是他的学生。父亲瓦迪斯瓦夫·斯克沃斯基是数学和物理老师,也是华沙两间男子文理中学的董事。俄国当局取消波兰学校的实验教学后,他就把大量实验设备带回家教孩子们用。


 

父亲因为热爱波兰祖国而被俄国上司解雇,被迫选择低薪职位。家里也因投资不慎赔了很多钱,最后只得将房子租给男孩以帮补家用。母亲布朗斯拉娃经营华沙一所著名的女子寄宿学校,玛丽亚出生后便辞去学校职务。1878年5月,布朗斯拉娃死于肺结核,玛丽时年十岁。而在三年前,玛丽亚最年长的姐姐索菲亚,被一位患有斑疹伤寒住客传染后死亡。玛丽亚的父亲是无神论者,而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母亲和姐姐的死去,使玛丽亚不再信奉天主教,转为不可知论者。

 


10岁时,玛丽亚就读于J.西科尔斯卡寄宿学校,随后转到一所女子文理学校。1883年6月12日,她从那里毕业,毕业时获得一枚金质奖章。玛丽亚可能患上抑郁症,曾引发晕厥,翌年,她跟父亲的亲戚们待在乡下,次年才与父亲回华沙,并做些家教工作。由于性别关系无法被正规高等院校录取,她和姐姐布洛尼亚就读于移动大学,这是一所仅招女学生的波兰秘密高等教育爱国机构。

 


玛丽亚与姐姐布洛尼亚商定,要给到巴黎学医的姐姐提供经济援助,两年后她姐姐再帮助她来法国留学。为此,玛丽亚去当家庭教师,先是在华沙,然后是父亲在马佐夫舍省Szczuki的地主亲戚奥劳斯基家做家庭教师。在奥劳斯基家做家庭教师时,玛丽亚爱上了他们的儿子、日后的杰出数学家卡齐米日·奥劳斯基。



卡齐米日父母因玛丽亚家庭贫困反对他们的恋情,卡齐米日屈从了自己父母的意见。恋爱关系的破裂对双方来说都是悲剧。卡齐米日很快就取得博士学位,开始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后来成为亚捷隆大学教授兼校长。卡齐米日晚年在华沙理工大学做数学教授,他时常坐在1932年创办的镭研究所前玛丽亚雕像(1935年竖立)前陷入沉思。

 


布洛尼亚跟波兰医生、社会和晸治活动家卡西米日·德鲁斯基结婚几个月后,就于1890年初邀请玛丽亚来巴黎跟他们一起住。由于需用一年半甚至更长的时间筹集大学学费,玛丽亚婉拒了她的好意。这时玛丽亚父亲已经获得高薪职位,给了玛丽亚帮助。那段时间里,玛丽亚通过阅读书籍、与人书信交流来自学。1889年初,她回到华沙家中,继续做家庭教师,直至1891年。1890-1891年间,她在飞行大学就读和授课,同时开始华沙老城附近的克拉科夫郊区街66号的工农业博物馆化学实验室,接受科学研究训练。该实验室由波兰化学家约瑟夫·博古斯基负责打理,他曾在圣彼得堡给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做助手。

 

同时,她继续在巴黎大学学习,在一份奖学金的资助下,于1894年取得第二学位。

 


玛丽受法国民族工业促进会委托,调查各种钢铁材料的磁性,开始她在巴黎的科研生涯。同年,皮埃尔·居里走进她的生活,两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共同兴趣,使他们走到一起。皮埃尔是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的讲师。他们是波兰物理学家约瑟夫·科瓦尔斯基介绍认识的。约瑟夫帮玛丽寻找空间更大的实验室,就想到皮埃尔或许能找到。虽然皮埃尔没有大型实验室,但他为玛丽找到能开展工作的一些地方。

 


对科学的激情让他们走得愈发贴近,彼此感情不断发展。最终,皮埃尔向她求婚,但玛丽仍打算回到祖国,没有接受。然而皮埃尔同意跟她回波兰,即便只能做教法语的工作。1894年暑假,玛丽回到华沙的家中。她误以为能在波兰做她想做的工作,却被克拉科夫大学因性别原因拒之门外。皮埃尔写信说服她回到巴黎攻读博士学位。


在玛丽的坚持下,皮尔埃完成他的磁性的研究论文,在1895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并升为教授。当时的人戏言玛丽是“皮埃尔的最大发现”。1895年7月26日,他们在上塞纳省国玺镇以民事结合的形式结婚。玛丽没有穿婚纱,而是穿着一身深蓝色套装,这套装束成为她多年的实验装。他们共有两趟蜜月旅行:长途自行车之旅和海外之旅,蜜月旅行使他们更为亲蜜。玛丽在皮埃尔身上,找到了新的爱情、一个伴侣和科学上可以依靠的合作者。

 


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机制不明的X射线。1896年,亨利·贝克勒尔发现铀盐放出的射线有类似于X射线的穿透力。他证明这种辐射不像磷光那样依赖外部能量输入,而是自发发射的。受到这两个重大发现的影响,玛丽决定朝这方向发展,她因此开始研究铀射线,作为学位论文的备选课题。

 

她运用15年前她的丈夫和他的兄弟开发出用来测量电荷的一种新的验电器来研究实验样品。运用皮埃尔的验电器,她发现铀射线能让样品周围的空气导电。利用该技术,她得出首个研究结论,铀化合物的活性仅取决于其数量。她推测,辐射不是分子间某种相互作用造成的,而是来自原子本身。这一假说是否定自古流传的原子不可分割论的重要一步。

 


1897年,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降生。为了养家,玛丽开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兼课。她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她的实验室是大部分研究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校园旁的一个棚屋改装而成的。这个棚屋以前是一所医学院的解剖室,通风差,常漏水。他们当时不了解放射性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因而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学校没有资助她的研究,她只得靠冶金和矿业公司、各类组织和晸府的补贴维持研究的进行。

 


居里的系统性研究包括两种铀矿:沥青铀矿和铜铀云母。她的验电器测量结果表明,沥青铀矿的活性是纯铀的四倍、铜矿云母的两倍。她推断,如果她先前关于铀的数量及其活性的结果是对的,那么这两种矿物质必定含有其他少量活性远远比铀大的物质。她开始系统寻找其他具有辐射性的物质,到1898年,她发现钍也具备放射性。

 

皮埃尔对她的工作越来越感兴趣。1898年中,他决定放弃对晶体的研究工作,加入她的行列。

 

这些研究想法都是她自己的:没人帮她形成这些想法,尽管她曾向丈夫征询意见,但归属权属于她是很明确的。为保证事实确凿无疑,她在丈夫的传记中更是两次记录此事。很可能她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意识到……很多科学家很难相信一位女性有能力参与她所参与的这种原创性研究。



 

她敏锐地觉察到及时公布发现,确立科学优先权的重要性。两年前,如果贝克勒尔没有在他发现放射性的第二天就向法国科学院介绍,诺贝尔奖很可能会被希尔瓦努斯·汤姆森夺走。居里选择用相同迅速的手段出版。她写了一篇非常简要的论文,由她的前任指导教授加布里埃尔·李普曼于1898年4月12日转交给法国科学院。即便如此,正如汤普森被贝克勒尔抢先,两个月前格哈德·卡尔·施密特已在柏林将类似的研究结果发表。

 


当时,物理学界没有人注意到居里论文里沥青铀矿和铜矿云母的活性与铀本身活性大的描述:“事实是非常显著的,可以确信这些矿物质可能比铀包含更具放射性的元素。”据她事后回忆,当时她“急切地想尽快验证这一假说”。1898年4月14日,居里夫妇满怀希望地称出并研磨100克沥青铀矿样品。他们那时没意识到,他们要寻找的物质数量极少,需要处理上万吨矿石。

 


1898年7月,玛丽和丈夫发表一篇联合署名论文,宣布以“钋”命名所发现的元素,以纪念被瓜分的祖国波兰。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妇将他们发现的第二个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拉丁文意为“射线”。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创造出单词“放射性”(radioactivity)。

 

为了证明发现确凿无疑,居里夫妇试图分离出纯的钋和镭。沥青铀矿是复杂的矿物,化学分离其成分是一项非常费力的任务。发现钋相对比较容易,化学上它类似于铋,钋是矿石中的唯一与铋性质类似的物质。然而镭比较难以分离出来,它的化学性质与钡类似,并且两种元素都存在于沥青铀矿中。



到1898年,居里夫妇获得少量的镭,但获得数量可观且未掺杂有钡的镭,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任务。居里夫妇通过结晶的方法分离镭盐,这是一个极端费力的工作。1902年,他们从一吨沥青铀矿中分离得十分之一克氯化镭。1910年,居里夫人分离出纯镭金属单质。但她从未成功分离出半衰期仅为138天的钋。

 

1898年和1902年,居里夫妇联合及单独发表32篇科学论文,其中一篇称,在镭辐射下,病变或肿瘤细胞比健康细胞死得更快。

 


1900年,玛丽成为首位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女性,她的丈夫也在巴黎大学获得教职。1902年,她的父亲逝世,她回波兰奔丧。

 

1903年,玛丽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加布里埃尔·李普曼。获得学位当月,居里夫妇应邀访问伦敦皇家学会,作关于放射性的报告。但玛丽因为是女性而被拒绝作报告,只有皮埃尔做了报告。同时,由镭主导的新产业开始发展,而居里夫妇没有就他们的发现申请专利,几乎没有从这个日益有利可图的产业中获利。

 

1903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和亨利·贝可勒尔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研究贝克勒尔教授发现的电离辐射现象时做的非凡工作”。起初,委员会仅表彰皮埃尔和贝克勒尔,但有位倡导女性科学家权利的委员,瑞典数学家哥斯塔·米塔-列夫勒向皮埃尔通报了情况,并向上申诉,玛丽才获得提名。玛丽是首位授予诺贝尔奖的女性。

 



居里夫妇因忙于工作,婉言谢绝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奖金,皮埃尔也对公共仪式越来越感到不适。由于诺贝尔奖得主必须做个报告,居里夫妇最终于1905年去了斯德哥尔摩。有了这笔奖金,居里夫妇就可以招募他们的首位实验助手。获得诺贝尔奖后,日内瓦大学向皮埃尔提供一个职位,为留住皮埃尔,巴黎大学给他教授职位和物理系主任的职务,但是拒绝解决居里夫妇的实验室问题。皮埃尔申诉后,巴黎大学改善态度,同意装备一个新实验室,但要等到1906年才能使用。

 

1904年12月,居里夫人诞下第二个女儿艾芙·居里。她聘请波兰籍女家庭教师教女儿们母语,并把她们送到波兰或回波兰时带她们同去。


 

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在瓢泼大雨中横穿多菲内街,结果被一辆马车撞倒后被碾压,造成颅骨骨折,最终去世。居里夫人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后,悲痛万分。1906年5月13日,巴黎大学物理系决定保留皮埃尔的职位授予玛丽。玛丽接受了职位,成为巴黎大学首位女教授,她希望建成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以告慰皮埃尔的在天之灵

 

居里建立新实验室的要求没有止步于巴黎大学。她晚年时领导镭学研究所(现居里研究所),这是巴斯德研究院和巴黎大学为她创立的放射性实验室。1909年,巴斯德研究院院长皮埃尔·保罗·埃米尔·鲁对巴黎大学没有给居里夫人提供适当的实验室而感到失望,提议设立镭学研究所,还建议居里夫人到巴斯德研究院任职。居里威胁要离开巴黎大学,这次终于让巴黎大学有所触动,和巴斯德研究院联合设立居里馆。

 


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分离出镭,放射强度单位以居里命名。然而,1911年,居里夫人以一,或两票之差未能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帮助古列尔莫·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的爱德华·布朗利当选。半个多世纪后,1962年,居里夫人的博士生玛格丽特·佩里成为法国科学院的首位女院士。尽管居里夫人是为法国工作的声望卓著的科学家,但当时公众普遍的排外态度,引发了居里夫人有犹太人血统的错误猜测,当时法国人的排外情绪还引发了德雷福斯事件。法国科学院选举期间,右翼媒体还中伤渲染她是外国人和无神论者。玛丽的女儿后来曾这样谈法国公众的虚伪;当提名她获得法国荣誉时,法国媒体把她描绘成卑微的外国人,但当她获得诺贝尔奖等国际荣誉时,却又视她为法国的英雄。

 

1911年,有人批露,1910至1911年,居里与皮埃尔以前的学生保罗·朗之万同居一年。朗之万是皮埃尔的学生,当时与妻子分居。这则桃色传闻成为媒体上的丑闻,还被她的学术对手利用。时年40多岁的居里夫人,比朗之万大五岁,被小报写成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外国犹太人。丑闻曝光时,她正在比利时参加会议。她回家时,发现家门口有一帮愤怒的人群,不得不与女儿避居在朋友家里。

 


191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第二次授予她诺贝尔奖,她的研究工作获得的国际认可达到新的高度,这次获得的是诺贝尔化学奖,旨在表彰她“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她是赢得或共享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只有她跟莱纳斯·鲍林是获得双重领域诺贝尔奖的人。一支由小说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率领的波兰学者代表团,鼓励她回到祖国波兰继续她的科学事业。居里的第二个诺贝尔奖,使得她能说服法国晸府支持建立镭学研究所,研究所于1914年建成,研究领域涉及化学、物理、医学等学科。接受1911年诺贝尔奖一个月后,她因抑郁症和肾病住院。1912年大多数时间,她避开公众生活,跟物理学家朋友赫莎·马克斯·艾尔顿待在英国。1912年12月,居里夫人才返回实验室,这时她已经中断研究工作14个月了。

 

1912年,华沙科学学会邀请居里夫人担任一新实验室的主任,但她婉拒这一邀请,专注于新设立的镭学研究所,该所预计于1914年8月落成,位于新命名的皮埃尔-居里街。她于1913年访问波兰,在华沙受到热烈欢迎,此次访问被沙俄当局忽视。由于战争即将来临,镭学研究所的大多数研究人员被编入法国军队,科研工作中断,直到1919年才恢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认为需要在靠近前线的地方设立战地放射中心,以协助战地外科医生。快速学习放射学、解剖学和汽车机械后,她购置X射线设备、车辆、辅助发电机,组装出流动式X光机,后来被民众称为“小居里夫妇”(petites Curies)。她在红会担任放射服务主任,成立法国第一个军用放射中心,于1914年末投入运营。在一名军医和17岁的女儿伊雷娜的帮助下,战争第一年,她在战地医院指导20辆流动式X光机组装和另外200个X光装置的使用。后来,她开始培训其他女助手。

 

1915年,居里夫人制造出含有“激光气”(镭化合物发出的无色的放射性气体氡)的空心针,用于给受感染的组织消毒。她从自己的1克镭贡献出一些来用于战地医院。据估计,超过100万受伤士兵得到过居里夫人的流动式X光机治疗。因忙于这种人道主义工作,一战期间她几乎没有做科研工作。尽管她向法军提供了重要的人道主义贡献,却从未受到过法国晸府任何的正式嘉奖。

 


此外,一战开始不久,她就捐出她的诺贝尔奖金质奖章以支援战事,但法国国家银行拒绝接受。她用诺贝尔奖奖金买下战争债券。她还是旅法波兰人委员会的积极成员,致力于波兰解放事业。战后她将战时经历总结成一本书《战争中的放射学》(Radiology in War),于1919年出版。

 

1921年,玛丽前往美国,筹集研究镭的资金,一路受到热烈欢迎。玛丽·马丁利·梅洛妮夫人采访玛丽之后,创立玛丽·居里镭基金会以筹集购买镭的资金,并宣传她的行程。1921年,美国总统沃伦·盖玛利尔·哈定在白宫举行仪式,向她赠送美国筹集到的1克镭。在哈定总统会见居里夫人之前,法国晸府尴尬地意识到,居里夫人在国外声誉日隆,却从未获得过法国官方授予的勋章绶带以在公众场合佩戴。法国晸府决定授予她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但被她拒绝。1922年,她成为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她还访问其他国家,在比利时、巴西、西班牙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出席公众活动和发表演讲。

 


在居里夫人的带领下,镭学研究所出现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女儿伊伦·约里奥-居里和女婿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镭学研究所后来与欧内斯特·卢瑟福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斯忒藩·迈耶领导的维也纳镭研究所和奥托·哈恩与莉泽·迈特纳领导的威廉皇帝学会化学研究所并称为四大放射性研究实验室。

 

1922年8月,居里夫人成为新成立的国际联盟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的成员。1923年,她完成丈夫的传记,书名为丈夫的名字。1925年,她访问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所奠基仪式。1929年,她第二次访问美国,成功为华沙镭学研究所募集到镭。华沙镭学研究所1932年揭幕、由其姐姐布朗斯拉娃担任所长。她不喜欢参加这些科学研究之外的活动,但这些活动为她的工作带来所需要的资源。1930年,她当选为同位素丰度和原子量委员会委员,她一直担任这一职位直至去世。

 


1934年初,居里夫人最后一次访问她的祖国波兰。几个月后,1934年7月4日,她在上萨瓦省帕西的桑塞罗谋疗养院去世,死于再生不良性贫血,普遍认为,她是因为长期接受辐射而患上此病。当时,科学还不了解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一直没有开发防护措施。她随手将装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试管放进口袋,或是随随便便放在办公桌抽屉里,还描述过它在暗夜中散发出的幽光。一战期间,居里夫人在战地医院服务时暴露在X射线辐射下,因为X射线设备也没有安装防护装置。尽管她因暴露于辐射几十年而患上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因白内障近乎失明),甚至造成她的死亡,可是居里夫人从未真正认识到暴露在辐射中的健康风险。

 

她跟丈夫皮埃尔合葬于国玺的墓地。六十年后,1995年,为嘉奖他们的成就,居里夫妇的遗体被移到巴黎先贤祠。居里夫人是首位凭自身成就安葬在先贤祠的女性。

 


居里夫人在1890年代完成的论文手稿因带有高放射性而没有予以整理,甚至连她的食谱都具有高放射性。她的论文手稿被保存在铅盒中,参阅者需穿防护服。

 

她在晚年写的著作《放射性》(Radioactivity),在其死后于1935年出版。

 

居里夫妇在科学和社会方面的工作,对塑造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界有重大贡献。康奈尔大学教授莱斯利·皮尔斯·威廉姆斯指出:

 

居里夫妇的工作是划时代的。镭的放射性如此显著,我们不能忽视它。这一现象似乎违反能量守恒定律,这使物理学家不得不重新思考物理学的这一基础。在实验层面,镭的发现给卢瑟福等人探测原子结构提供放射源。卢瑟福利用α辐射做的散射实验,首次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在医学上,镭的放射性为成功制伏癌症提供了可能的方法。

 


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助于推翻物理和化学的旧有概念,而且给社会带来同样深刻的影响。无论在祖国还是异乡,为了科研,她都必须克服社会给女性强加的重重阻碍。这一方面也被弗朗索瓦丝·吉鲁的《玛丽· 居里:她的一生》(Marie Curie: A Life)强调为居里夫人起到了女权主义先驱的作用。

 

居里夫人的诚实正直和节俭的生活方式为人熟知。1893年,有人曾捐给她一小笔钱,以资助她的学业,1897年她刚刚自己赚钱,能维持生活,便立即将其如数奉还。她将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奖金中的一大部分给了朋友、家人、学生和科研助手。她还曾做出人意料的决定,刻意不为镭分离法申请专利,不给科研设置阻碍。她坚持把各类奖金全数捐献给所属的科研机构,自己却分文不取;她和丈夫更是时常谢绝奖项和奖章。据报道,爱因斯坦曾评论道,居里夫人大概是世上唯一不为名利腐蚀的人。

 


身为迄今为止最负盛名的女性科学家之一,玛丽·居里成为科学界中的偶像式人物,为世界所缅怀和纪念,甚至是在流行文化领域。《新科学家》杂志2009年的一项民意调查中,玛丽·居里被评为“最鼓舞人心的女性科学家”,支持率(25.1%)近乎排名第二的罗莎琳·富兰克林(14.2%)的两倍。

 

法国和波兰宣布2011年为“玛丽·居里年”,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圣地牙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雅各画廊,布置一座纪念“居里夫人”的艺术装置。11月7日,谷歌推出纪念其诞辰的纪念涂鸦。12月10日,纽约科学院庆祝玛丽·居里获得第二个诺贝尔,瑞典玛德琳公主出席典礼。

 


玛丽·居里不仅是首位诺贝尔奖女性得主,首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还是唯一一位获得两个领域诺贝尔奖的女性和获得多个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项的人。1995年,她成为首位凭借自身成就埋葬于先贤祠的女性。她和丈夫的名字被命名为放射性活度的单位——居里(符号Ci)(但当时的委员会没有明确是纪念居里夫妇中的某个人还是他们两个人)。原子序数96的元素被命名为锔(curium),三种放射性矿物质也因居里夫妇得名:硅镁铀矿(sklodowskite)、板铅铀矿(Curite)和硅铜铀矿(Cuprosklodowskite)。



她在世界各地的大学获得无数荣誉学位。欧盟的玛丽·居里行动计划奖学金计划就以她的名字命名,旨在资助希望出国进修的青年科学家。她获得她的祖国波兰多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如利沃夫理工学院(1912年)、波兹南大学(1922年)、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1924年)和华沙理工大学(1926年)。众多艺术作品带有玛丽·居里的肖像。1935年,前波兰总统伊格纳齐·莫希奇茨基的妻子米夏琳娜·莫希齐茨卡为华沙镭学研究所前的玛丽·居里雕像揭幕。1944年二战期间,华沙起事中,该纪念碑被炮火损坏,雕像和底座上的弹痕直到战后才被去除。1955年,波兰裔美国艺术家约瑟夫·马祖尔创作了花窗玻璃作品《玛丽·居里再生》,装饰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波兰教室。

 

多种玛丽·居里的传记出版。1938年,她的女儿艾芙·居里出版《居里夫人传》(Madame Curie),1987年,弗朗索瓦·吉鲁写成《玛丽· 居里:她的一生》(Marie Curie: A Life),2005年,芭芭拉·戈德史密斯写成《执著的天才:玛丽·居里的魅力世界》(Obsessive Genius: The Inner World of Marie Curie),2011年,劳伦·芮德妮丝出版《放射性:居里夫妇以及他们的爱情与纷争故事》(Radioactive: Marie and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 )。

 

葛丽·嘉逊和沃尔特·皮金主演的同名电影《居里夫人》,获得1943年美国奥斯卡奖提名。1997年上映法国电影《舒尔茨先生的荣誉》,改编自同名戏剧,影片中玛丽·居里由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

 


Jumbo Huang Notes: Marie Skłodowska Curie , born 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 (Polish: ; 7 November 1867 – 4 July 1934), was a Polish and naturalized-French physicist and chemist who conducted pioneering research on radioactivity.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win a Nobel Prize, the first person and the only woman to win the Nobel Prize twice, and the only person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two different scientific fields. She was part of the Curie family legacy of five Nobel Prizes. She was also the first woman to become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nd in 1995 became the first woman to be entombed on her own merits in the Panthéon in Paris.

 

She was born in Warsaw, in what was then the Kingdom of Poland, part of the Russian Empire. She studied at Warsaw's clandestine Flying University and began her practical scientific training in Warsaw. In 1891, aged 24, she followed her elder sister Bronisława to study in Paris, where she earned her higher degrees and conducted her subsequent scientific work. She shared the 1903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ith her husband Pierre Curie and physicist Henri Becquerel. She won the 1911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Her achievement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radioactivity" (a term she coined), techniques for isolating radioactive isotopes, and the discovery of two elements, polonium and radium. Under her direction, the world's firs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to the treatment of neoplasms using radioactive isotopes. She founded the Curie Institutes in Paris and in Warsaw, which remain major centres of medical research today. During World War I she developed mobile radiography units to provide X-ray services to field hospitals.

 

While a French citizen, Marie Skłodowska Curie, who used both surnames, never lost her sense of Polish identity. She taught her daughters the Polish language and took them on visits to Poland. She named the first chemical element she discovered polonium, after her native country.

 

Marie Curie died in 1934, aged 66, at a sanatorium in Sancellemoz (Haute-Savoie), France, of aplastic anaemia from exposure to radiation in the course of he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 the course of her radiological work at field hospitals during World War I.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9 22:39:06
Post #195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878回:原子弹之母迈特纳,哈恩欺骗她拿诺奖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莉泽·迈特纳是原子弹之母,比迈特纳小一岁且同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称她为“德国的居里夫人”,迈特纳有48次得到诺贝尔奖提名,但始终未获奖。不过迈特纳并不孤独,像她这样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牛人多如牛毛,比如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和我国大文豪鲁某迅。

 


莉泽·迈特纳了解“力”从何而来,她的聪明才智堪比爱因斯坦,她告诉女人:巾帼不让须眉。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之父,迈特纳是原子弹之母,这两位科学家曾经都在德国工作和生活,当时科学界的精英都集中的德国,都能讲德语,



但希特嘞上台之后,德国佬开始搞种族歧视(就像现在的美国白种人歧视黑人和亚裔),结果是最优秀的人才都离开了德国,跑到了美国和欧洲其它国家,从此德国的科学研究走向没落。。。


 

时代发展至今,人们对性别的歧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消除。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但在西方国家,女性能顶半边天还没有普及,时至今日,在某些领域依旧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偏见。纵使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级人物居里夫人,也无法摆脱非议。

 


有人说居里夫人根本没有进入顶尖科研圈,她的成功只是源于勤奋和执著,没有她,那些工作别人也会完成。但迈特纳颠覆了这种针对女性的错误观点,伟大的女性物理学家迈特纳的一生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1937年,全球顶尖的科学家聚在一起开会,会场里挤满了上百位专家教授,除了迈特纳,其他全是男人。她这是这样鹤立鸭群,卓尔不凡。

 


后世的德国男人有意诋毁她,竭尽所能批判她(却对纳粹的罪行三缄其口),避开她,甚至还有大量男人反对将迈特纳的名字列入德意志博物馆名人堂。。。多么荒唐的德国佬!直到1991年,德国国内没有任何男人向迈特纳道歉。

 


以前欧洲有人出版了一本叫什么传记类的百科全书《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这本书宁肯收录喜欢旅行的马可波罗及航海家恩里克,却将莉泽·迈特纳直接忽略,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典型的德意志民族式的傲慢。。。

 


德国男人缺乏绅士风度,当迈特纳拿到博士学位并到德国旁听普郎克的讲座时,她被另外一个物理学家刁难,还叫她从后门进入研究所。。。

 


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森堡也极力贬低迈特纳,当时迈特纳和哈恩一起做研究时,真正懂物理的是迈特纳,哈恩只是一个门外汉,但哈恩才男人自居,一直在欺骗迈特纳,尽管迈特纳是实验室的真正灵魂人物。

 


迈特纳事后还讽刺过伪君子哈恩,就他对纳淬的暴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遗弃了正义与公正的尺度。。。但不管怎么说,诺贝尔奖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代表公正,这个奖在很多时候是极有争议的。。。

 


当然,哈恩以前在美国做研究时,倾向于跟女同事一起搞科研,这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他从美国返回德国之后,就想找一个女物理学家一起做研究,因为哈恩一个人做不成事,一些科研工作是需要团队作业才能达成目的的,如是哈恩找到了唯一能胜任这个工作的人:迈特纳。当时迈特纳只允许在木工房内进行实验,典型的歧视。

 


迈特纳在核裂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不像居里夫人那样“仅仅”发现了现象。她不仅解释了原子裂变的原理,还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算出了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参见《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879回:世纪伟人爱因斯坦,犹太理论物理学家),将其命名为“核裂变”。即使迈特纳的成果巨大,连尼尔斯·玻尔 都啧啧称奇,但却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她的研究成果被哈恩夺了去,独享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哈恩还一再声称迈特纳仅仅是自己的一名实验助手,在利益面前,十几年的友谊付之一炬。


 

作为真正解释了核裂变原理的迈特纳却丝毫没有被提及。哈恩在获奖前后的那段时间,还一直否认与迈特纳合作。在纳淬当道的时期,撇清与犹太人的关系,哈恩这么做迈特纳其实也能理解。可是在纳淬下台后,哈恩依旧否认迈特纳的贡献,连玻尔都看不下去,写信给《自然》杂志,认为核裂变的发现应该归功于迈特纳和她的侄子。在哈恩实验室工作的斯塔拉斯也都为迈特纳鸣不平,可是没有用啊。无巧不成书,比迈特纳小一岁的哈恩跟她在同一年逝世,苍天有眼,哈恩是先死的。

 


想象一下,如果迈特纳是一位男性,以发现原子核裂变的成就无论如何都能混得人尽皆知。而仅仅是换了一个性别,为什么就多了那么多的坎坷,甚至是歧视呢?

 


迈特纳终其一生都没有获得德国护照,尽管她在柏林工作了30多年,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德国歧视犹太人。

 


但苍天有眼,科学是不会骗人的,天地良心长存: 1997年协会正式将放射性化学元素鿏命名为Meitnerium,以纪念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

 


鿏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Mt,原子序为109。鿏是9 (VIIIblack eye族最重的元素,但由于没有足够稳定的鿏同位素,因此未能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鿏的性质是否符合周期律。



鿏于1982年首次合成。鿏的放射性极强,其最稳定同位素为278Mt,半衰期为7.6秒。此元素在1982年8月29日由彼得·安布鲁斯特和Gottfried Münzenberg领导的研究团队所合成出来,此团队位于德国黑森邦达姆施塔特的重离子研究所。

 


他们利用铁58离子轰击铋209合成了266鿏的单一原子。根据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鿏的旧称是Unnilennium,来自1、0、9的拉丁语写法。1997年IUPAC正式将其命名为Meitnerium,以纪念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

 


根据周期表的趋势,鿏应该是一种高密度金属,鿏预计将是6d系过渡金属的第7个元素,也是周期表中9族最重的成员,位于钴、铑和铱的下面。较重的两个9族元素氧化态为+6,而铱最稳定的为+4和+3态,铑则呈稳定的+3态。因此预期鿏会形成稳定的+3状态,但也可能有稳定的+4和+6态。鿏应可形成六氟化物MtF6。这氟化物预计将较六氟化铱更加稳定,因为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的+6氧化态越来越稳定。

 


莉泽·迈特纳(1878年11月7日至1968年10月27日),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学家。她的众多成绩中最重要的是她第一个理论解释了奥托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

 


莉泽·迈特纳本名爱丽斯·迈特纳(Elise Meitner),1878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第二区的利奥波德城。她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律师,她在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三。如同当时许多高阶层的犹太人,她受到的教育不是犹太传统教育而是基督教新教的教育。


由于当时的高等中学不接受女生,迈特纳在一个市民学校(相当于中专)毕业。她毕业后获得法语教师的许可证。此外她通过自学准备高中毕业考试,1901年她在维也纳科学院高中获得高中毕业证书。

 


同年莉泽·迈特纳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和哲学。她的导师中最重要的有路德维希·玻尔兹曼。从她学业的开始她就开始研究放射性。1906年她成为维也纳的第二位女博士。她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不均匀物质中的热导》。此后她试图在巴黎玛丽亚·居里的实验室获得一个位置但没有成功。此后一年中她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1907年迈特纳赴柏林深造,她的导师中包括马克斯·普朗克。玻求兹曼是迈特纳的启蒙导师,起初她认为普朗克的讲座极枯燥乏味,但多听几次之后,她才发现普朗克就一个人才,而普朗克也很快发现迈特纳拥有极为罕见的天赋,他后来甚至接纳迈特纳为她的助理。

 


在那里她也第一次遇到了后来与她一起工作了30年的年轻的化学家奥托·哈恩。她以“无薪客席”的身份在哈恩在柏林大学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工作。这个实验室本来是一个木匠工场。当时在普鲁士妇女还不准接受高等教育,而且不准进入教堂和学生实验室,因此迈特纳只能从后门进入研究所。至到1909年普鲁士才正式允许妇女进入大学。1908年她加入新教教会。

 


1909年她与哈恩一起发现了放射性衰变时原子核受到的反弹,此后几年里他们还一起发现了一系列放射性同位素,这使她在学术界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她结识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玛丽亚·居里。从1912年到1915年她作为普朗克的非正式助手工作。1912年她与哈恩的工作条件也获得了巨大的改善。



在新成立的皇帝威廉研究所的化学研究所中哈恩得以建立一个自己的放射性研究组,迈特纳继续在那里工作,不过依然无偿。直到1913年她才正式成为化学研究所的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加入奥地利东方战场的战地医院做了一名X射线护士。与此同时哈恩则参加了研究毒气的项目。

 


1917年迈特纳重新与哈恩合作,他们一起发现了镤的同位素镤231。镤是1913年被卡西米·法扬斯和O.H.格林发现的,镤231是它最长寿的同位素。1918年迈特纳终于获得了她自己的研究组和相应的薪水。1922年她获得了教授的职位,1926年她成为柏林大学实验核物理学特别教授。

 


1933年迈特纳由于她的犹太出身丧失了她的教学许可,但她被允许在皇帝威廉研究所与奥托·哈恩继续他们关于中子的实验。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迈特纳成为德国公民,因此不能再以研究组长的身份工作。



她的生命受到威胁。她经荷兰、丹麦逃往瑞典。在瑞典她到1946年在诺贝尔研究所继续她的研究工作,与哈恩她继续有书信往来。1938年哈恩写信给迈特纳说他发现了一个“破裂”的现象。他写道:是否有可能铀239破裂成了钡和锝?我很想知道你的意见。也许你可以算一算后发表什么。

 


1939年迈特纳和她的外甥奥托·弗里施一起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子导致的铀的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的文章。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哈恩的“破裂”的理论解释,第一次为核裂变提出了理论基础。

 


迈特纳和弗里施是在他们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想到裂变的主意的。裂变后的原子核的总质量比裂变前的铀核的质量小,这个小小的质量差转换成了能量。迈特纳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E=mc2的方程计算出每个裂变原子核释放2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由此迈特纳奠定了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基础。据说迈特纳将他们的结果告诉尼尔斯·玻尔后,玻尔说:“啊,我们真蠢啊。”

 


作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迈特纳拒绝了美国向她发出的参加曼哈顿计划的多次邀请,战时她一直留在瑞典。1944年奥托·哈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莉泽·迈特纳落空。她总共48次获诺奖提名(1937年至1965年29次提名诺贝尔物理奖,1924年至1948年19次提名诺贝尔化学奖),但都没有获奖。

 


1946年迈特纳赴美国客席讲课时被誉为“原子弹之母”和“1946年妇女”。从1947年开始迈特纳瑞典皇家工学院领导核物理学组,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她持客席教授。

 


1960年她移居到英国剑桥与她的外甥住在一起。至死她争取和平利用核裂变。1968年逝世于英国剑桥,与奥托·哈恩同年逝世。

 


莉泽·迈特纳的成就往往被缩减到发现了核裂变的理论基础。这个发现为数年后发明的原子弹和今天的和平的核能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同其他许多核物理学的先驱如奥托·哈恩和爱因斯坦,她对核武器的观点是非常批评性的。

 


此外莉泽·迈特纳扩展了对放射性的本质的认识,大多数她的研究是关于α射线和β射线的。她的工作集中在射线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她与奥托·哈恩还发现了许多同位素。

 


迈特纳对原子核的组成的认识和放射性的能量释放也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她与哈恩一起发表了一系列解释核物理的基础的书。1945年后她越来越开始对原子物理的社会性问题感兴趣,她对核武器和核能的利用提出疑问。

 


迈特纳的私人生活只是她的工作的一个侧面。她既未结婚也没有儿女,关于情人或爱人也没有任何流传。据哈恩和普朗克报道她工作时非常专心,非常刻苦。她热爱自然,常常在树林里考虑理论问题。



除了物理研究外她致力于和平、理智的核能使用和在学术界妇女的平等。她自己说:“我爱物理,我很难想象我的生活中没有物理会怎样。这是一种非常亲密的爱,就好像爱一个对我帮助很多的人一样。我自己往往自责,但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我没有愧对良心的地方。”

 


到她逝世,迈特纳为其工作和生平一共获得了21项学术和公共奖励。1947年她获得维也纳科学荣誉奖,她是奥地利科学院的第一位科学女院士,获得多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49年她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1955年获得奥托·哈恩化学和物理学奖,1966年恩里科·费米奖。第109号元素鿏以她命名。在德国和奥地利有多所研究所和中学以她命名。

 


迈特纳共48次得到诺贝尔奖提名,但始终未获奖,这件事上奥托·哈恩脱不了干系。

 

奥托·哈恩(Otto Hahn,1879年3月8日至1968年7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逝于格丁根,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曾获194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945年颁发)。

 


哈恩1904年从镭盐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射钍(228Th)。以后又发现射锕(227Th)、新钍1(228Ra)、新钍2(228Ac)、铀Z(234Pa)、原锕(231Pa)和一些被称为放射性淀质的核素,为阐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间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放射化学中常用的反冲分离法和研究固态物质结构的射气法都是哈恩提出的。他还在同晶共沉淀方面提出了哈恩定律。1917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镤。1921年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同质异能现象。

 


哈恩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1938年和弗里茨·施特拉斯曼一起发现核裂变现象,揭示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铀经中子照射后产生了一些β-放射性核素,开始不少科学家认为是超铀元素。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是放射性钡,当时在瑞典的莉泽·迈特纳和奥托·罗伯特·弗里施认为这是铀核被中子击中后分裂成的质量相近的碎片。哈恩因为发现了核裂变现象获得194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945年颁发)。他的主要著作有《应用放射化学》和《新原子》等。

 


从1948年到1960年,哈恩是新建立的促进科学进步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创建主席。在紧接着二战之后,因为落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事件,哈恩的反应是强烈反对原子能的军事用途。月球上的哈恩坑以他与弗里德里希二世·格拉夫·冯·哈恩共同命名,以示对他们的尊荣。

 


Jumbo Huang Notes: Lise Meitner (7 November 1878 to 27 October 1968) was an Austrian-Swedish physicist who discovered nuclear fission together with chemists Otto Hahn and Fritz Strassmann and physicist Otto Robert Frisch, in 1938. She was praised by Albert Einstein as the "German Marie Curie".

 

In the fission experiment, the core of a uranium atom absorbed an extra neutron and subsequently split; the results were published in early 1939. They understood that this nuclear fission process, the splitting of the atomic nucleus into two smaller nuclei, was accompanied by an enormous release of energy. Their research into nuclear fission helped to pioneer nuclear reactors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during World War II.

 

Meitner spent most of her scientific career in Berlin, Germany, where she was a physics professor and a department head at the Kaiser Wilhelm Institute;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become a full professor of physics in Germany. She lost these positions in the 1930s because of the anti-Jewish Nuremberg Laws of Nazi Germany, and in 1938 she fled to Sweden, where she lived for many years, ultimately becoming a Swedish citizen.

 

Meitner received many awards and honours late in her life. But she and Otto Frisch did not share in the 1944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nuclear fission, which was awarded exclusively to her long-time collaborator Otto Hahn. Several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have called her exclusion "unjust". However, Meitner has received many posthumous honours,


 including the naming of chemical element 109 meitnerium in 1992. According to the Nobel Prize archive, she was nominated 19 times for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between 1924 and 1947, and 29 times for Nobel Prize in Physics between 1937 and 1965. Despite not having been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Meitner was invited to attend the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 in 1962.


Encouraged by her father and backed by his financial support, she went to the 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y in the Dahlem district of Berlin, where the renowned physicist Max Planck taught. Planck invited her to his home, and allowed her to attend his lectures, an unusual gesture by Planck, 


who was on the record as being opposing women being admitted to universities in general, but was willing to admit that there was the occasional exception; apparently he recognised Meitner as one of the exceptions. She became friends with Planck's twin daughters Emma and Grete, who shared her love of music.On the occasion of a lecture by Hahn in Niels Bohr's Institute, Hahn, Bohr, Meitner and Frisch met in Copenhagen on 10 November 1938. Later they continued to exchange a series of letters. 


In December Hahn and his assistant Fritz Strassmann performed the difficult experiments which isolated the evidence for nuclear fission at their laboratory in Berlin-Dahlem. The surviving correspondence shows that Hahn recognized that 'fission' was the only explanation for the presence of barium (at first he named the process a 'bursting' of the uranium), but, baffled by this remarkable conclusion, he wrote to Meitner. The possibility that uranium nuclei might break up under neutron bombardment had been suggested years before, among others by Ida Noddack in 1934. 


However, by employing the existing "liquid-drop" model of the nucleus, Meitner and Frisch, informed by Hahn in advance, were therefore the first to articulate a theory of how the nucleus of an atom could be split into smaller parts: uranium nuclei had split to form barium and krypton, accompanied by the ejection of several neutrons and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the latter two products accounting for the loss in mass). ...

 

第1879回:世纪伟人爱因斯坦,犹太理论物理学家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09 23:02:03
Post #196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902回:女中豪杰孤军奋战,跳跃基因玉米夫人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玉米田中的修行者,转座子之母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当代最孤独的先知。


 

科学注定是一项孤独的事业。科学家必须坐得住冷板凳,经受得住同僚的误解,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近代遗传学的发展史上,有两项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最重要发现:一项是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另一项则是群众并不熟知的“跳跃基因”。

 


与“DNA双螺旋结构”很快为其发现者詹姆斯·沃特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两位科学“大腕”带来诺奖殊荣不同,“跳跃基因”的发现者、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命运却异常坎坷,而且至今极少有人知道她是谁。

 


麦克林托克的研究获得科学界认可,足足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漫长等待。在此期间,这位被誉为“玉米夫人”的女中豪杰,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完成了“一个女人的战斗”。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正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今天的科学界公认她为20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遗传学家之一。她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可移动基因”即“转座基因”的研究,并因此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在她发表这项研究之后的20多年内,却遭遇了同行的误解和怀疑。1951年,麦克林托克发表了关于“转座基因”的新发现,但她的激进思想却不能为遗传学界所理解和接受。

 


因为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基因都被看作是简单的单位,以一条固定的直线顺序排列,从而控制着生物的发展。如果有人设想遗传因子能够自动地从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位点,甚至从一条染色体移到另一条染色体,那似乎是不合情理的;而麦克林托克曾断言:重新排列在遗传机制和控制方面有可能起关键性作用。由于与传统的遗传学观念背道而驰,更与遗传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不契合,麦克林托克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学界同仁用怀疑、惊讶甚至嘲弄的眼光看待她。

 


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下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染色体与细胞表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与之相关的技术包括核型、G显带染色体分析、其他遗传显带技术,以及诸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等分子遗传学技术。染色体首次被在1842年由卡尔·威廉·冯·内格里(Karl Wilhelm vonNägeli)在植物细胞中观察到。它们在动物(蝾螈)细胞中的行为在1882年由有丝分裂发现者华尔瑟·弗莱明(Walther Flemming)描述。该名称由另一个德国解剖学家von Waldeyer在1888年提出。

 


下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初的遗传学发展之后,当时人们认识到染色体(核型)的集合是基因的载体。 Levitsky似乎是第一个将核型定义为体细胞染色体的表型外观,与它们的基因内容相反。人类染色体核型的研究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正常的二倍体人类细胞包含多少染色体? 



在1912年,Hans von Winiwarter在精原细胞中报道了47条染色体,在卵原细胞报道了48条染色体,得出XX / XO性别决定系统。 1922年的Painter并不确定男子的二倍体数目是46还是48,首先赞成是46。他将他的观点从46改为48,他正确地坚持有XX / XY系统的人。考虑到他们的技术,这些成果非常卓越。

 


直到1956年,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染色体组型仅包括46条染色体。大猩猩有48条染色体。 人类2号染色体是由祖先染色体合并而形成的,减少了数量。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名玉米细胞遗传学家。 1931年,麦克林托克和Harriet Creighton证明标记染色体的细胞学重组与遗传性状(基因)的重组有关。 



麦克林托克在卡内基研究所继续研究玉米染色体断裂和融合光斑的机制。 她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染色体断裂事件,这个事件总是发生在玉米9号染色体上的同一个位点,她命名为“Ds”或“dissociation”基因座。 麦克林托克继续从事细胞遗传学研究,研究玉米断裂和环形(圆形)染色体的力学和遗传。 在她的细胞遗传学工作中,麦克林托克发现了转座子,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她荣获了1983年的诺贝尔奖。

 


今天,麦克林托克的故事或许已不再陌生,她已成为近代生物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人们将她视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奇异女子,不追求一般女性想要追求的传统目标,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科研上,她的大半辈子都很孤独。冒着酷暑,她在玉米地里细心观察幼苗和籽粒,多年如一日,忍受着学界的不解与嘲弄,在孤独中前行,这份勇气和毅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英语:Barbara McClintock,1902年6月16日-1992年9月2日),美国著名女性细胞遗传学家。198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位没有共同得奖者、单独获得该奖项的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于1902年6月16日出生于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市,父亲汤姆仕·麦克林托克(Thomas Henry McClintock)为英国移民是一名医生,母亲萨拉·汉迪·麦克林托克(Sara Handy McClintock)乳名葛蕾丝(Grace),是五月花号移民的后裔。



芭芭拉的乳名为埃琳娜(Eleanor),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分别有两个姐姐马乔里(Majorie,1898年生)和米尼安(Mignon,1900年生)和一个弟弟汤姆(Malcolm Rider,1903年生)。后其父母觉得“埃琳娜”的名字过于女性化,便名为“芭芭拉”。芭芭拉自幼便十分独立,非常善于独处。大约从三岁起,芭芭拉都和姑姑及叔叔住在纽约布鲁克林,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因为当时她的父亲正筹备建立诊所而急需用钱。许多人形容芭芭拉是一位独立的男人婆。她和父亲的关系亲密且紧扣,然而却与母亲关系不佳。

 


1908年麦克林托克全家前往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因此芭芭拉得以在纽约市继续上学。她于1919年从伊拉兹玛斯殿堂高级中学(Erasmus Hall High School)毕业。在读高中期间,她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不断增长,毕业后顺利考入康纳尔大学农学院。但芭芭拉的母亲受当时保守的氛围影响,认为女孩子上大学会让其择偶困难,因此不愿意让女儿去念大学。但是由于父亲的坚持,芭芭拉还是得以成功进入大学学习。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于1919年考入康乃尔大学,于1923年顺利毕业并获植物学学士学位。芭芭拉在大学期间起初加入了一系列学生自治组织和姊妹会,但是她发现她的性格不适合加入这类组织。课余之外她对音乐,特别是爵士乐深感兴趣。芭芭拉对植物遗传学的兴趣始于1921年,当时她选修了由著名植物遗传学和育种家克劳德·B·哈钦森(C. B. Hutchison)教授的遗传学。



哈钦森对芭芭拉的求知欲感动,在1922年专程打电话给她劝说她攻读遗传学研究生。芭芭拉后来回忆起这个电话时说:“毫无疑问,这个电话让我确定了我的未来,我将要成为一名遗传学家。” 本科毕业后,芭芭拉继续在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分别于1925年和1927年获得植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从博士研究生期间开始,终身致力于玉米细胞遗传学研究。1927年在康乃尔大学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后,即成为该领域的先驱者。早期开创性工作有玉米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如何利用细胞显微技术观察玉米染色体并从细胞学角度揭示遗传学定律,以及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中的基因重组和染色体互换行为。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绘制了第一张玉米遗传图谱,将表现型性状定位到染色体上,并揭示了端粒和着丝粒的在稳定和保存遗传物质上的角色。基于以上研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荣获数项学术奖项并于1944年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40年代至5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首次发现并重点研究了玉米转座子,并利用转座理论解释了玉米亲代和子代间某些基因的开启和关闭。由于转座理论过于超前,在当时广受质疑,因此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1953年后即停止继续发表相关研究结果。并转而从事继续研究南美洲玉米的细胞遗传和民族植物学。



10年后分子生物学最终证明了她的理论的正确性与前瞻性,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基于此,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被授予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迄今为止唯一单独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在芭芭拉攻读研究生和博士后/讲师阶段,细胞遗传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芭芭拉一开始为植物细胞遗传学先驱罗威尔·廊道夫( Lowell Fitz Randolph)和莱斯特·夏普(Lester W. Sharp)的研究助理。后和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康乃尔一起从事玉米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她所在的研究小组有许多当时非常有名的遗传学家和植物育种家,



如育种家马库斯·罗玆(Marcus Rhoades),遗传学家乔治·韦尔斯·比德尔(George Beadle,后获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当时女遗传学家哈丽特·克莱登(Harriet Creighton)亦是这个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当时植物育种系主任罗林斯·A·爱默生(Rollins A. Emerson,遗传学家,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者)虽然对细胞遗传学不甚了解,但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

 


芭芭拉的早年工作重点是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区分不同玉米染色体的显微技术。芭芭拉用洋红染色液对玉米小孢子细胞进行染色,从而得以从形态学上描述玉米的一套完整染色体(n=10)。通过大量观察染色体型态,染色带和玉米表现型,芭芭拉成功将部分性状定位到染色体上并确定了其连锁关系。同时芭芭拉还对三倍体玉米的染色体性状进行描述,并在期刊《Genetics》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被马库斯·罗玆评为康乃尔大学1929-1935年科研重大突破之一。

 


1930年,芭芭拉在实验中首次观察到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交叉,芭芭拉和研究生哈丽特·克莱登共同对此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于次年用实验证明了染色体互换和连锁基因的基因重组的关系。她们进一步研究揭示染色体互换能产生新性状。在此之前,染色体交换导致基因重组只是托马斯·亨特·摩根提出的假说。



麦克林托克和克莱登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芭芭拉于1931年发表了首张玉米连锁遗传图谱,尽管这张图谱非常简单,仅仅是玉米9号染色体上三个基因的排列和相互距离。两人其他研究成果还有发现染色体交换不仅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也发生在同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随后,芭芭拉于1938年对染色体着丝粒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其结构和染色体分裂时的细节过程。

 


由于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以上突破性研究,她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提供的数项奖励和研究经费。她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密苏里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导师E.G.安德森)从事博士后研究。1931年至32年,她加入密苏里大学植物遗传专业,和路易斯·斯塔德勒为同僚。斯塔德勒向她传授了其刚刚研究成功的X-射线诱变技术。麦克林托克利用X-射线处理其实验玉米后,发现了环状染色体是由于X-射线将染色体部分破坏后,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因此她设想染色体的端粒应该是维持其稳定的重要部件。

 


芭芭拉毕业后仍留在康乃尔大学担任植物学的讲师,她集合好几个研究员进一步研究有关玉米的细胞遗传学。在研究期间她发明了用胭脂红色素去染玉米染色体的方法,使她成为第一位能染出玉米10条染色体的专家。1929年她在“遗传学报”发表了玉米有三倍体染色体的文章,令当时的科学家开始对玉米的研究有兴趣。



接着在1930年她又成为第一个提出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交换现象发生的假设,由此她更观察出染色体透过重组会形成新的特征。1931年她发表了玉米的遗传谱。在朋友及其他学术同伴支持下,他终于得到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研究经费,使她更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

 


之后她在密苏里学到使用X射线使基因突变的方法,透过此技术她成为第一个发现环状染色体的专家,更知道了染色体不稳定而形成此因的理论。她利用X射线来研究染色体的裂—合—桥周期。在1938年证明了端粒和着丝粒扮演了保存染色体遗传讯息的角色。

 


她在密苏里大学时因为身为女性,因此薪资只有极为不公平的3000美元,远少于其他男性研究员。所以到了1941年她终于受到了邀请去一个更好的“冷泉港实验室”,这里有更好的资源及支援供她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在1944年她在遗传上的杰出成就获得承认,芭芭拉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而当时她是史上第三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女性。一年之后的1945年她更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的首位女性主席。

 


接着她继续在冷泉港实验室研究为什么玉米种子会有不同颜色的主题,而且这颜色的遗传是不一定的。经过一番研究,她找到了两个新的基因座,她将其命名为“Dissociator”(Ds)与“Activator”(Ac)。她找到的“Dissociator”不只是能打断染色体,当“Activator”存在时还能使邻近的基因改变。这突破性的发现使所有科学家大吃一惊。因为当时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不发达,她只能用杂交的方法,再透过显微镜的观察才得到结论。



她观察到当“Ds”移动时,“粒状蛋白色彩基因”(aleurone-color gene)就会不受抑制的释放出来,进而得到活化而合成色素。但前提是“Ac”要能先控制“Ds”的进行,更神奇的是“Ds”的转换是随意的,不同的玉米种子会有不同显色状态,因此颜色就会有所不同。综合研究观察后她提出一个理论-就是“Ds”与“Ac”这种活动元素,会调节基因的抑制力以及控制它的活性。



她更称“Ds”和“Ac”是一种“调节单位”(controlling units),她大胆假设这种基因的调控解释了为什么在多细胞生物中,单一的基因组却能使不同细胞具有不同功能。但她这个新观念却和当时多数人一基因一功能的想法有所冲突,而且这理论在一时间很难被人了解及接受。但即使如此她却不理会世人的眼光,继续她的研究。一直到1953年大家既然仍不相信她,因此她决定不再把资料及论文对外发表。

 


直到1960年代,法国科学家方斯华·贾克柏与贾克·莫诺发现了“乳糖操纵子”(lac operon),从而认定乳糖操纵子与基因的调控有关。但其实早在十多年前芭芭拉就已经有类似发现,接着她将自己的研究应用到细菌及酵母菌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1970年代,“Ds”与“Ac”终于被其他科学家复制繁殖成功,并且知道它是“II型转座子”,更清楚的了解其相关的机制。终于证明芭芭拉当时的假设是正确的,因此她终于得到世人的认同并获得来自于各界的殊荣,而最大赞扬莫过于1983年诺贝尔的生理医学奖。

 


尽管“跳跃基因”的概念早在1938年就被麦克林托克提出,但是这一调控系统却是她自1944年起整整花了6年时间才完全弄清楚的。通过1950年发表的《玉米易突变位点的由来与行为》和1951年发表的《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两篇论文,她向世界科学界介绍了自己的研究。


 

根据她的理论,基因在染色体上能够移动位置,进行“转座”或“跳跃”,这在当时的遗传学家看来与已有研究完全“背道而驰”。

 

按照传统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有一定的位置、距离和顺序,它们只可以通过交换重组改变自己的相对位置,通过突变改变自己的相对性质;但是,要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跳”到别的染色体上,那是科学家们从来没有想过的。

 


六年的心血,同行竟是不屑一顾,这让麦克林托克非常失望。而在此之前,她在当时妇女并不受重视的美国科学界,被公认为仅有的几个出类拔萃的女性科学家之一。42岁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3岁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首位女性主席,她的周围曾是一片赞扬之声。

 


因为“跳跃基因”的研究,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位一度享有盛誉的女科学家。朋友和同事大都渐渐疏远,麦克林托克几乎成了孤家寡人,经受了一生中最长时间的孤寂和苦闷。麦克林托克开始保持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相关文章,只是默默埋头于自己的玉米遗传学研究。


 

科学的美好在于真理终将得以揭示。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在细菌、真菌乃至其他高等动植物中都逐渐发现了许多与麦克林托克“跳跃基因”相同或相似的现象。1976年,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召开的“DNA插入因子、质粒和游离基因”专题讨论会上,科学界明确承认可用麦克林托克的术语“跳跃基因”来说明所有能够插入基因组的DNA片段。

 


198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评定委员会终于把该年度的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这位已是81岁高龄的科学家。由此,她也成为遗传学研究领域内第一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Jumbo Huang Notes: Barbara McClintock (June 16, 1902 – September 2, 1992) was an American scientist and cytogeneticist who was awarded the 198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McClintock received her PhD in botany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27. There she started her career as the lea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ize cytogenetics, the focus of her research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From the late 1920s, McClintock studied chromosomes and how they change during reproduction in maize. 



She developed the technique for visualizing maize chromosomes and used microscopic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many fundamental genetic ideas. One of those ideas was the notion of genetic recombination by crossing-over during meiosis—a mechanism by which chromosomes exchange information. She produced the first genetic map for maize, linking regions of the chromosome to physical traits. She demonstrated the role of the telomere and centromere, regions of the chromosome that are important in the conservat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She was recognized as among the best in the field, awarded prestigious fellowships, and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44.

 

During the 1940s and 1950s, McClintock discovered transposition and used it to demonstrate that genes are responsible for turning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n and off. She developed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suppression and express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from one generation of maize plants to the next. Due to skepticism of her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she stopped publishing her data in 1953.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10 11:52:52
Post #197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905回:宇宙奇迹年智慧果,万古如长夜量子论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奇迹来自自由的思考


 

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好的事

 

在《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759回:万有引力运动定律,牛顿奠定工程力学”,我们提到了炼金术专家牛顿,他是一个牛人,开天辟地,欧洲人说他是最后的魔法师,当时自然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如是世界灿然明朗。人类的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提到科学的发展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757回: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古希腊哲学家全才),



他生于公元前384年,他那个时代也是群星璀璨,但是不是欧洲会一直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前沿呢?实际上不是的,亚里士多德之后,欧洲出现一千多年的空档期,后来又遇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当时的欧洲基本上是万马齐暗,连阿拉伯世界都看不下去了,一直到10世纪和11世纪,阿拉伯世界才出现几个能继承亚里士多德衣钵的人(《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090回:科学简史阿维森纳,哲学群英阿尔哈金)。

 

欧洲在黑暗中摸索了一千多年,所有事情都在缓慢发展,人们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确信”,后来群众在不满足感中渐渐开始观察大自然了,所以亚里士多德去世一千多年之后,直到13世纪左右,欧洲才出现第一波的科技革命,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大阿尔伯特(《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093回:神学家大阿尔伯特,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和哥白尼(《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749回:尼古拉哥白尼提倡,太阳为宇宙的中心)。

 


欧洲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并不顺利,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 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惨状前,薄伽丘惊呼:“天主对人类残酷到了极点!“欧洲大伤元气,因大瘟疫传播而引起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大变动。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天主教的威信受到极度沉重的打击;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但在瘟疫缓解之后,欧洲人从废墟中站起来,他们回顾四周,发现不能再沉迷入宗教之中无法自拔了,他们要自救,要探索自然。

 

到了16世纪,欧洲在一百年的时间又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家,数量比亚洲,非洲和美洲加起来还多几倍,这个时期很关键,奠定了欧洲的科学技术方面统领世界的地位,这个一百年是欧洲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大量杰出人物,其中就有欧洲四杰(《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094回:现代欧洲四杰培根,科学之光经验论祖)。

 


时间到了17世纪,欧洲快马加鞭地往前发展,这个时期鼠疫等“黑死病”依然会断断续续地爆发,瘟疫等流行病毒会时不时冒出来教训一个骄傲自满的人类,到了1665年,伦敦爆发的“黑死病”,不幸传播到了英国德比的一个村庄。为不使疾病外传,村民们在教区长的号召下封锁了村庄。在为时一年的灾难中,全村人口被病魔夺去了三分之二。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尽展全书,惊心动魄。有人通过小说描述了丧失所有亲人的乡村女子安娜的视角,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瘟疫魔掌下的那段历史及各色人物。。。牛顿当时并不在那个村庄,但他1665年时的确是住在伦敦,那个城市非常脏乱差,污水横流,群众在老鼠和苍蝇乱飞的街道上蹒跚行走,病毒泛滥,还出现人传人的迹象。。。

 


为了避开瘟疫的横行,牛顿搬回了他的老家林肯郡,这是在躲避瘟疫的时间,他精力充沛,脑洞大开,陆续想清楚了很多自然规律。通常在人的一生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闪光点就只有那么几年,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的,往往只是那关键的几步。对牛顿来说,1666年很关键。牛顿真正开始认真思考的时间节点是1666年左右和1684年上下,到了晚年之后,牛顿的主要时间都浪费在争取优先权和打压竞争对手上面了,也就是说,如果牛顿只活50岁,实际上也足够了,他的贡献也达到了,过了50岁,牛顿基本是在走下坡路,”开历史的倒车“,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一些科学家到达人生的巅峰之后,基本不是堕落就是晚节不保(很多伟人也是这样的,到了晚年就开始瞎搞),这其中只有少数例外,而且多是女性(比如居里夫人)。

 


牛顿是科学界神一样的存在,他在数学上发明了微积分、二项式定理;在力学上提出了牛顿三定律;在天文学上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上发现了白光是复合光,并且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这些成就,一个人一生只要做出其中一项就足以名垂千古,而牛顿做出了所有这些成就。

 

1665年到1666年,牛顿为躲避瘟疫回到故乡,在老年牛顿的自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版主编彭伯顿的叙述、伏尔泰的叙述,以及牛顿传记作者斯图克利1752年的回忆中,都说牛顿在1666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导致“苹果神话”流传了几百年,世人都认为24岁的牛顿从苹果下落悟出了万有引力。尽管事实上,牛顿真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在1685年到1686年之间。


 

伦敦大瘟疫是一场1665年至1666年间发生在英国的大规模鼠疫暴发,超过8万人死于这次瘟疫之中,相当于当时伦敦人口的五分之一。伦敦大瘟疫波及剑桥,剑桥学生牛顿也受了影响。1665年8月学校关闭,在关校之前一个月,牛顿回到他的老家伍尔索普庄园,这是牛顿出生的地方。

 

瘟疫期间,牛顿在家里待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据说牛顿在家躲避瘟疫时,坐在他们家一棵苹果树下沉思,由于苹果砸中了他的脑袋,引发了他的思考,导致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被称之为著名的“苹果神话”。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版主编彭伯顿在1728年的一本书里写到的,提到万有引力定律是来自1666年牛顿逃避大瘟疫时的思考。虽然“苹果神话”存在,但是,万有引力定律绝对不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脑袋之后,即兴想出来的。

 


伟大的思想从来都有历史背景,而万有引力定律的形成,笛卡尔功不可没(《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754回:解析几何之父勒内,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可以说牛顿就是笛卡尔直接的继承者。牛顿有一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指的就是笛卡尔。没有笛卡尔的铺垫,牛顿到达不了后来的高度。”

 

笛卡尔更是新物理学的第一人:“17世纪是一个天才的世纪,群星闪烁,笛卡尔是17世纪前半叶最闪亮的明星。他创立了一套新物理学来全方位取代亚里士多德的旧物理学,他是新物理学的第一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天和地完全不一样,物质组成不一样,天上是纯粹的、透明的、完美的,是不变化的,地上是土、水、气、火四元素。运动方式也不一样,天界的运动方式是匀速圆周运动,地上的运动方式是直线运动。笛卡尔则认为,宇宙仅仅由物质和运动构成,不分天上地下,“这个思想称之为统一原理,直接对应哥白尼革命带来的天和地界限打破这件事情。笛卡尔创立了新物理学的第一原理,这个原理对于牛顿的‘苹果神话’非常重要,因为‘苹果神话’包含一个意思,即苹果和月球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这个思想不是牛顿的首创,笛卡尔已经提出来了。”

 

笛卡尔提出的第二个原理是惯性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要么是自然运动、要么是受迫运动。自然运动是出于本性的运动,重物下落轻物上升,天经地义;而受迫运动一定需要外力维系,外力一旦撤掉受迫运动就中止。笛卡尔认为,运动不需要外力维持,运动自我维持,而且数量守恒,“这被称为惯性原理,今天我们称之为牛顿第一定律,但牛顿第一定律的首创者不是牛顿,而是笛卡尔。”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是天球宇宙,大球套小球、天球套地球这个模式。笛卡尔用涡旋宇宙模型替代天球宇宙模型,用宇宙涡旋解释当时所碰到的所有物理问题。笛卡尔认为,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转动,是因为太阳周边有一个大的涡旋。太阳之外还有很多涡旋,他认为世界是多宇宙的,不只有一个太阳系。所有的涡旋都是由大量的涡旋微粒所构成,涡旋运动既解释了太阳系里行星的运动,也解释了月亮绕地球的转动、抛物体的运动、苹果落地的自由落体运动、彗星运动等等。

 


除了我们做科学史的人之外,今天很少有人听说过历史上还有一个伟大的涡旋宇宙体系,那是因为牛顿彻底清除了涡旋宇宙,用万有引力宇宙取而代之。这相当于新物理学的版本转换。如果说笛卡尔的物理学是新物理学原版,牛顿的新物理学就是盗版,正是这个版本转换,导致笛卡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远远不如牛顿。今天在哲学系,笛卡尔的书仍是必读书,但物理教科书里基本上没有笛卡尔的名字。

 

牛顿一辈子兴趣比较广,他在剑桥待的那些年,其实用心比较多的并不是万有引力,甚至也不是微积分的发明,1667年到1684年,牛顿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在炼金术实验,他也经常阅读大量的古老炼金术的宝典。排在他兴趣第二位的是圣经年代学研究,此外光学实验是他在学生时代比较喜欢的一个实验类型,“他造了一个反射式望远镜,后来被命名为牛顿式望远镜,可以解决色差问题,是望远镜里非常重要的一类,牛顿凭着这个发明入选了皇家学会。瘟疫期间他虽然思考过重力问题,但后来搁置了十几年,一直没太关注。”

 


牛顿第一次想到万有引力是在1666年,之后他忘记了这件事情,他重新把万有引力捡起来是1679年,牛顿之所以敢于把万有引力提出来,而且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来思考,与其炼金术活动是有关系的。

 

史料记载,牛顿对万有引力产生兴趣的转机发生在1684年。那年,发现哈雷彗星的哈雷专程去拜访牛顿,询问假定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与距离平方反比的话,行星轨道应该是何种曲线?牛顿回答说当然是椭圆,自己早就算过了。哈雷说能否让他看一看,牛顿假装找了找说找不到,承诺哈雷找到后寄给他,然后牛顿花了三个月时间写了一份证明过程寄给哈雷。而这个证明就是任何做椭圆轨道运动的物体,必然受一个朝向焦点的平方反比力。反之,任何在平方反比力作用下的物体,必然做一个椭圆或者圆锥曲线运动,这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个关键证明,这个证明严格说是1684年年底才做出来的。

 


哈雷点燃了牛顿未来一年半的热情,牛顿其他事都不干了,连最喜欢的炼金术也不玩了,专心致志写那部伟大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伟大的著作里,牛顿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天才的洞察力,对此前种种思想要素做了一个综合,构造了一套非常伟大的公理体系,这个体系就是牛顿力学体系。

 

专家总结:地表上的苹果离地球的地表很近,过去不知道怎么算那个距离。如果离得很远的话,大概可以以物体和地心的距离作为距离来计算,可是苹果在地球表面,那么地球吸引苹果应该以什么距离吸引呢?这其实是一个微积分的问题。牛顿严格证明了地球吸引苹果就如同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球心一样,这只有牛顿能证明出来,没有微积分知识就没法证明,而这点证明不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法用,没有办法知道地球怎么吸引物体。万有引力两个重要的原理都在1684年—1686年完成,所以,真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在这两年,而不是在伦敦瘟疫那两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以后,新的天文学终于有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对古代科学的整体替代完成,因此牛顿是科学革命的完成者。牛顿不仅做出许多了不起的科学成就,而且建立了科学的标准,这是他最牛的地方。

 

17世纪是天才辈出的世纪,也是欧洲的一个伟大的时代,从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波义耳到笛卡尔,都是牛顿的先驱。牛顿有独特的天分,拥有超凡的数学能力和实验能力。他的天分正好揭示了近代科学的两个秘密,就是数学加实验。

 

牛顿认为,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不在于他是不是理性,而在于他能不能自由挥洒他的意志,在于他能不能说了算。在一个说了算的上帝那里,他可以随时改变这个世界。笛卡尔的上帝是唯理论的上帝,他的体系是通过概念进行理性推理,比如笛卡尔哲学就是从‘我思故我在’这样一个第一命题、完全不能怀疑的命题往下推,他构造了一套推理体系系统。可是牛顿的上帝不允许单凭理性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任何理性的构造都可以被上帝随时打破,面对这样一个唯意志论的上帝,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是经验,就是得小心翼翼地获取经验,通过对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来揣摩这个世界的规律。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就是为了纪念1905年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当时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也就是说,英国群众更愿意相信,1666年的奇迹年比1905年更有纪念意义。

 

但现实并不美好,牛顿的1666年存在极大的争议,我们并没有证据说明,牛顿的科学奇迹是在1666年创造出来的。牛顿这个人在英国是神一样的存在,但牛顿是人前显贵,人后遭罪,表面风光,背后肮脏,我对牛顿最大的反感是他经常打压莱布尼茨!

 


多数现代历史学家都相信,牛顿与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发明了微积分学。根据牛顿周围的人所述,牛顿要比莱布尼茨早几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给出了其完整的叙述。其间,莱布尼茨已在1684年发表了他的方法的完整叙述。两人创造了不同的微积分符号,欧洲大陆全面采用莱布尼茨符号,而英国坚持使用牛顿的微积分符号,直到1820年才全面采纳莱布尼兹的符号。莱布尼茨的笔记本记录了他的思想从初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在牛顿已知的记录中只发现了他最终的结果。

 

在《黃劍博客圖文集》“第1758回:理性主义哲学高峰,威廉莱布尼茨通才”中我们已经介绍过跟牛顿一样牛的神级科学家,他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获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也就是说,他并不比牛顿笨。

 


“奇迹”似乎是指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现象或事件,应该与立足于实证基础上的科学相互对立。但是在科学史上,却有个年代因为集中出现了某个天才人物一系列的惊人智慧之果,而被称之为“奇迹年”。

 

1666年和1905年是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年,但前文已经说过,1666年的牛顿奇迹年是存在争议的。

 

如果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看历史,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特定的轨迹的,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也没有不合常理的发展。在时代浪尖里弄潮的英雄人物,其实都只是适合了那个时代的基本要求,这才得到了属于他们的风光荣耀。

 


但是,如果站在高山之中,把我们的目光投射到具体的那个情景中去,我们也能够理解一个伟大人物为时代所带来的光荣和进步。虽然不能说,失去了这些伟大人物,人类的发展就会走向歧途,但是也不能否认英雄和天才们为这个世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聪明的人并不一定是考试成绩最好的那个人,爱因斯坦在瑞士呆了一年,勉强混了一个高中毕业证,后来他参观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入学考试时居然成绩不合格!

 

史料记载,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综合技术学院,该校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学校之一。爱因斯坦进这所学校也不顺利,第一次投考不幸名落孙山,他不得不进入瑞士的一所补习学校(那时就有“高考复习班”了呢),1897年他才如愿以偿。爱因斯坦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喜欢洗澡,也不想刷牙,他感觉谈恋爱只是满足一时的生理需求,大部分时间,爱因斯坦只把研究物理当成唯一的爱好。

 


1901年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但名校毕业文凭并未能让爱因斯坦求职顺利,他到处打零工,晃荡了两年功夫,依然是就业困难,他原本想在大学找一个做助理的简单工作,却一直无法如愿,最后爱因斯坦只好做兼职的工作,以便赚钱租房子跟他第一任老婆同居。到了1902年,在大学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的父亲协助下,成为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助理鉴定员,从事电磁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翌年成为正式职员。他终于找到一份差事,这样他就有收入了,1903年爱因斯坦按部就班地结婚了,1904年爱因斯坦夫妇按普通群众的人生发展轨迹生了一个小孩,这个时候爱因斯坦的生活很平静,拿着死工资,干着轻松活,偶尔在闲暇时间思考一下物理学的问题。


 

1905年,爱因斯坦刚26岁,大学毕业已经5年,他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收入勉强养家糊口,当时他要养妻儿,家庭负担不轻。爱因斯坦当时被他老婆的熟人称为邋遢鬼和脏男,换成今天的说话,爱因斯坦当时就是典型的矮矬穷,而且他并不是知名的教授,也不是什么专家,26岁的爱因斯坦在1905年最多只算是一个普通的职员。。。

 


人不可貌相,更不可单凭文凭和职称去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爱因斯坦在1905年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年之中发表了五篇划时代的物理学论文,创造了科学史上的一大奇迹,至今依然是无人能及!对于爱因斯坦来说,1905年这一年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一年,是他才智的巅峰之年,除了1905年的脑洞大开式的思考,爱因斯坦一生中做事的其它事情实际上并不太多。。。

 


1905年,名不见经传的爱因斯坦横空出世,以六篇极具原创性和颠覆性的论文彻底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面貌,其中更包括了相对论。这一年,已然成为公认的物理史上的“奇迹年”,与属于牛顿的另一个奇迹年1666年相比,更富“奇迹”色彩。

 

在科学史上,就更是这样。整个科学史可以说就是以天才的名字来点缀的灿烂银河,而有几颗特别明亮的星辰,它们所发射出的光芒穿越了整个宇宙,一直到达时空的尽头。他们的智慧在某一个时期散发出如此绚烂的辉煌,令人叹为观止。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无法找出更加适合的字句来加以形容,而只能冠以“奇迹”的名字。

 


1905年,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终获接受,他可以得到博士学位,同年,他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关系的四篇论文,在物理学的四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该年被后人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牛顿的1666年和爱因斯坦的1905年确实是交相辉映的两个“奇迹年”。

 


当年爱因斯坦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当然没有机会与当时的主流科学家来往。爱因斯坦在伯尔尼只有几个青年朋友,最重要的是哈比希特和索洛文,还有哈比希特的一个小弟弟。



这一小群年轻人经常在工余和课后聚首,一起散步,或在寓所一起阅读、座谈。他们研读的哲学和科学著作有:斯宾诺莎、休谟的著作,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著作,安培的《科学的哲学经验》,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文章,数学家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戴德金、克利福德的数学论文,彭加勒的《科学和假设》,等等。他们也不“重理轻文”,他们还一起读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拉辛的作品、狄更斯的《圣诞故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以及世界文学中许多别的代表作品。

 


一起阅读的乐趣在于思想的交流,这群年轻人被这种乐趣迷住了,虽然清贫,但是他们充实而幸福,感到“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好的事”。他们将这难忘的几年命名为“不朽的奥林匹亚学院”。

 

爱因斯坦的研究,是完全以他个人对于科学的兴趣而做出的,并无如今这样形形色色的科研基金资助,也不属于什么科研规划的一部分。当然,他的工作,也不是以为了获得什么什么等级的奖励为目的,尽管由于他的工作他后来还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只是以他在这一年中的一项工作获得的。人们现在通常认为,他那年的其他几项工作,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获得诺贝奖,只是由于当时的某些争议,诺贝尔奖评选者的认识甚至要完备得更迟得多。

 


因此,爱因斯坦所需要的,只是对自己负责,对科学负责。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获得的,是思考的愉快和探索的幸福。这样的工作,可以说是真正地体现了在纯科学的研究中那种更根本性的、非功利的、纯粹的、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惟一指向的科学精神。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功利社会,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已经很难寻觅了。群众回顾历史,总是潜在地有当下的价值取向。当我们回顾爱因斯坦在奇迹年的状态时,我们自然也会禁不住自问,在今天,我们还会有那样一种科学研究的氛围吗?

 


爱因斯坦后来多次表示,如果他当时在大学里找到了工作,就必须将时间花在准备讲义和晋升职称的论文上,恐怕就根本没有什么闲暇来自由思考。他在逝世前一月所写的自述片段中,说得非常明确:

 

鉴定专利权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幸事。它迫使你从物理学上多方面地思考,以便为鉴定提供依据。此外,实践性的职业对于象我这样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拯救:因为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

 

也就是说,奇迹来自自由的思考。

 


如今世界各国大学里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及成果指标之类,已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灾难性的”,其压力恐怕远大于爱因斯坦当年的学院环境。当年爱因斯坦就认为“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那如今要怎样的性格才能“不流于浅薄”?还会有几个人有足够的闲暇去自由思考?如今也不是这样伟大变革的前夜,对一个业余爱好科学的年轻人而言,当下的科学论文中的99.99%都将是平庸而匠气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如果这个年轻人也硬要“思考最根本的问题”,极大的可能是被学者们视为“胡思乱想”、“空谈臆想”;如果他也鼓起勇气将他的思考撰写成学术论文,那要在科学刊物上发表将是极其困难的。

 

爱因斯坦这个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完全是自发生成的,他既没有得到过什么资本基金的资助,也没有在官方的项目中拿过什么“课题”。“爱因斯坦奇迹年”完全是学术自由、思想上自由的产物,而不是计划学术的产物。“国际一流”是可遇不可求的!

 


科学史上有两个年份,便符合“奇迹”的称谓,而它们又是和两个天才的名字紧紧相连的。这两年分别是1666年和1905年,那两个天才便是牛顿和爱因斯坦。

 

奇迹年通常是指完成了重大发明或发现的年份,最早是形容1666年。当时,约翰·德莱顿为伦敦大火得到遏制及英国在海战中击败荷兰而创作了长诗《奇迹年》,而牛顿也在1665-1666年间完成了力学、光学、万有引力等重要发现。这一称呼在19世纪被广为传播,后来也用于形容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为瑞士联邦专利局任职期间的1905年,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和质能等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1666年,23岁的牛顿为了躲避瘟疫,回到乡下的老家度假。在那段日子里,他一个人独立完成了几项开天辟地的工作,包括发明了微积分流数,完成了光分解的实验分析,以及万有引力的开创性工作的准备。在那一年,他为数学、力学和光学三大学科分别打下了基础,而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足以让他名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很难想象,一个人的思维何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涌动出如此多的灵感。

 


1905年的爱因斯坦也是这样。在专利局里蜗居的他在这一年发表了6篇论文,3月18日,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关于光电效应的文章,这成为了量子论的奠基石之一。4月30日,发表了关于测量分子大小的论文,这为他赢得了博士学位。5月11日和后来的12月19日,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成了分子论的里程碑。6月30日,发表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这个不起眼的题目后来被加上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称,叫做“狭义相对论”,它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了。9月27日,关于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这是狭义相对论的进一步说明,并且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

 

单单这一年的工作,便至少配得上三个诺贝尔奖。相对论的意义是否是诺贝尔奖所能评价的,还难说得很。而这一切也不过是在专利局的办公室里,一个人用纸和笔完成的而已。的确很难想象,这样的奇迹还会不会再次发生,因为实在是太过于不可思议了。在科学高度细化的今天,已经无法想象,一个人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100年前的庞加莱已经被称为数学界的“最后一位全才”,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可能是最后一个富有个人英雄主义传奇色彩的理论了吧?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1905年是物理史上最伟大的年份之一,也是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奇迹年”并不是我国人的发明,事实上,绝大多数科学史书籍和爱因斯坦的传记都采用这种说法。

 

所谓“奇迹年”,本来是形容牛顿在1666年的贡献。那一年,牛顿回到乡下老家躲避瘟疫,结果,在这段日子里,他单枪匹马发明了微积分,完成了光分解的实验分析,据说还因为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地,从而获得启发,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了开创性思考。换句话说,短短的一年时间,牛顿就为数学、光学和力学三大学科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任何人只要毕生之年完成三样中的一样,就足以厕身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这样的壮举,确实令人瞠目结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不会再有来者了。

 

然而,爱因斯坦在1905年横空出世,极为戏剧性地打破了这种想法。那一年,还是专利局小职员的他连续发表了六篇论文,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面貌。

 


这六篇论文,构成了1905这个奇迹年的全部,在科学史上可谓鼎鼎有名、如雷贯耳,甚至还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奇迹年论文”。上述这六篇论文,按研究方向划分,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分子测量和布朗运动方面的工作,即奇迹年论文中的第二、第三和第六篇。今天大家都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但在1905年情况却非常不同。当时,原子和分子模型虽然早已被提出,但在科学界却依然只是一种假说。原因很明显:分子太小了,从没有人见过它们。那个年代流行的是实证主义,以马赫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如果某种东西从来没有被观察到,那谈论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如何实际证明和测量分子的存在,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之前也曾经发表过几篇关于分子测量的论文。奇迹年论文的第二篇,就是他利用流体力学中的技巧,试图测量液体中分子大小的一篇文章。在六篇奇迹年论文中,这篇的名气恐怕是最小的,但“实际意义”却最大——它是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为他赢得了博士学位。

 

此后,爱因斯坦的注意力就转到了布朗运动上。所谓“布朗运动”,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一种现象,当你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会发现这些花粉似乎永远都像无头苍蝇一般,左摇右晃,看似随机地四处乱动。这种不规则运动,后来就被称作布朗运动。

 


为什么会产生布朗运动?它的根源是什么?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迷惑不解,也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假设。但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些科学家才提出这样的想法——布朗运动实际上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花粉在水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水分子的不停推搡,因此被推得“东倒西歪”,看上去就似乎在做无规律的曲折运动。

 

爱因斯坦敏锐地想到,如果这种假设是正确的话,那么,虽然分子本身以当时的技术是观察不到的,但我们完全可以从花粉的运动中,反推出分子的种种性质来。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黑夜的广场上,有一大群喝得烂醉的醉鬼。广场上没有灯,而每个醉鬼都穿着黑衣服,于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突然,一个穿白衣服的人跑进了广场。这时会发生些什么呢?显然,这个可怜的人会时时刻刻遭到来自各个方向的醉鬼的碰撞,被推得趔趔趄趄,走路也七歪八扭。爱因斯坦的意思就是,虽然我们一个醉鬼也看不见,但只要仔细研究这个穿白衣的人的行为,完全可以推算出这个广场上到底有多少醉鬼,每个醉鬼平均有多壮,或者两个醉鬼之间的平均距离是多少……显然,在这里醉鬼就是分子,白衣人就是花粉,通过对花粉的布朗运动的研究,也可以给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原子和分子世界的大门。

 


这就是奇迹年论文中第三篇和第六篇的主题。当然,论文的具体细节这里没必要展开,总之,爱因斯坦通过研究布朗运动,给出了具体的测算分子质量以及阿弗伽德罗常数的方法,后来,这由其他科学家进行的具体的实验以及计算,成为证实分子论的有力武器。原子和分子的假设可说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之基础,费曼曾经说过,假如发生了某种灾难,所有的科学知识都丢失了,只允许留一句话给后人,这句话应该是: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一假设的真实性得到证明,意义可想而知,而爱因斯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指路人之一。

 

上面三篇是第一类,关于分子论和布朗运动。第二类论文则是关于光电效应的,只有一篇,就是奇迹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当时,光是一种电磁波的认识早已根深蒂固。而当光照在金属上时,它会从金属表面打出一些电子来,这就叫光电效应。但研究光电效应的时候,有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光是一种波,那么光电效应中的一些现象就怎么也解释不了。

 

爱因斯坦大胆地指出,在光电效应中,只有假设光是一种“能量子”,是离散地作用在金属表面上的,才能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种种现象。这个假设听起来简单,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光是一种波,这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自然推论,你现在把它推翻,那等于是和麦克斯韦理论对着干。

 


那个时候,恐怕没几个人会想到,这篇论文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两场物理革命之一:量子论革命的导火索。从大胆和创新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六篇论文中最革命的一篇,甚至超过了相对论(爱因斯坦自己的评价)。它为爱因斯坦赢得了诺贝尔奖。

 

最后,第三类论文,自然涉及爱因斯坦最为人熟知的领域:相对论。相对论分狭义和广义,1905年的两篇论文(第四篇和第五篇)做的是狭义相对论,这个大家可能平时在科普中看到过不少,什么接近光速时能使尺子变短、时间变慢之类,我也就不多说了。作为一门全新的运动学,相对论建立在两个基础假设之上,即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这在奇迹年的第四篇论文中明确提出过,而第五篇论文则进一步做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提出了一个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公式:E=MC2。

 


如果说原子论是科学的基础,那么,相对论和量子论则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在1905年,爱因斯坦一个人同时吹响了这两大革命的号角,为两个理论分别奠定了根基,这实在是非常了不起,可以说是科学史上的传奇。1905年的这六篇论文,三个研究领域,每个领域的成就无疑都该得一个诺贝尔奖,也就是说,这一年的工作至少该得三个诺贝尔奖。加上后来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一生至少应该有四个诺贝尔奖,其中三个都是1905年的工作。不过,他只因为光电效应的工作拿了一个。当然,爱因斯坦的历史地位也无需用诺贝尔奖的数量来衡量了。量子论的创立史上群星璀璨,少说也有二十来人因此拿了诺贝尔奖。而相对论的故事则更像是爱因斯坦的个人传奇,要是对等一下的话,岂不是说爱因斯坦一个人就应该为此拿二十多个诺奖?

 

实际上牛顿的成就确实是很难挑战的。这与个人才华无关,牵涉的是历史地位的问题。在科学启蒙的时代,牛顿是一个开天辟地的角色。牛顿的1666年到1985年期间,往小了说是给力学、光学、数学打下了基础,往大了说,几乎就是搭起了整个现代科学的架构。而爱因斯坦站在牛顿的肩膀上,至多只能是改良和翻新前辈留下的学说,任你技巧高出一万倍,这个地位总是超不过去的。

 

不过,从创造奇迹的“难度”上说,我觉得爱因斯坦更胜一筹。首先,牛顿的事迹有些模糊,据科学史家研究,他的一些成就其实并不是在1666年中做出的,而是1665年,而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争论则更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大多数人认为,1666年的牛顿对此只有非常基本的认识,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后来做的,自然也就不能算在奇迹年里。相比之下,爱因斯坦的论文斑斑可考,毫无争议。


 

其次,牛顿时代的科学研究还未成形,竞争者也极少,有大片未开发的荒芜领域。而在爱因斯坦的年代,人们认为物理学已经被研究得彻彻底底,再也没有什么角落遗漏了,不要妄想做出什么大的突破,而爱因斯坦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了两大革命。因此,牛顿的成就固然伟大,但并不让人意外,而爱因斯坦的事迹就让人拍案称奇了。

 

最后,从当时两人的生活状况来看,牛顿在大学里任职,本来就是专门做研究的,而且,他在乡下老家躲避瘟疫,环境清静,心无旁骛。而爱因斯坦压根就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他的正职是伯尔尼专利局职员,研究物理是他的“业余工作”。他当时刚毕业不久,有妻有子,据说当时是四个人(包括他的妻弟)挤在一间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公寓中,收入又极微薄,不得不一直搬家(相对论的论文就是在搬家后的一个月发表的)。家庭、经济、事业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生活条件下,做出堪称奇迹的成就,似乎比牛顿要更“神奇”一些。

 

约翰·施塔赫尔曾经写过一本叫《爱因斯坦奇迹年》的书。本书中汇编了爱因斯坦5篇划时代的物理学论文,包括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论布朗运动的论文,两篇奠定狭义相对论的论文,以及关于量子假说的论文。

 


Jumbo Huang Notes: 1543 – The year of science, Andreas Vesalius published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On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 in Basel, which revolutionised the science of human anatomy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Nicolaus Copernicus published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in Nuremberg, Germany, which eventually altered the science of astronomy forever.

In 1666 Isaac Newton, aged 23, made revolutionary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calculus, motion, optics and gravitation. As such, it was later called Isaac Newton's Annus Mirabilis. It was in this year that Isaac Newton was alleged to have observed an apple falling from a tree, and in which he in any case hit upon the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Newton's apple). He was afforded the time to work on his theories due to the closure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by an outbreak of plague.

Annus mirabilis (pl. anni mirabiles) is a Latin phrase that means "wonderful year", "miraculous year" or "amazing year". This term was originally used to refer to the year 1666, and today is used to refer to several years during which events of major importance are remembered. Prior to this, however, Thomas Dekker used the phrase mirabilis annus in his 1603 pamphlet The Wonderful Year. It was in this year that Albert Einstein, aged 26, published important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Brownian motion,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the famous E = mc2 equation. His four articles, collectively known as his Annus Mirabilis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Annalen der Physik in 1905. The Annus mirabilis papers (from Latin annus mīrābilis, "miracle year"wink are the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 published in the Annalen der Physik scientific journal in 1905. These four articles contributed substantially to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physics and changed views on space, time, mass, and energy. The annus mirabilis is often called the "miracle year" in English or Wunderjahr in German.

The first paper elucidated the theory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the second paper explained Brownian motion; the third paper introduced special relativity; and the fourth, mass-energy equivalence. Together, these papers substantially advanced the field of modern physics.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10 23:58:22
Post #198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882回: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乔伊斯讽尤利西斯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我以前读过一本叫《都柏林人》的英文小说,作者是乔伊斯,无巧不成书,另外一位知名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居然跟乔伊斯同龄,而且两位举世瞩目的意识流作家也在同一年去世。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至1941年3月28日),英国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一战与二战的战间期,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奥兰多》,散文《自己的房间》等,其中的名言指出,女人必须有她自己的一点收入及独立的房间。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亚·伍尔夫于伦敦出生,当时她的父母给她取名阿德琳(Adeline)。截至她结婚前都叫阿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而她的父母双方都曾丧偶,所以伍尔夫与她的异母及异父兄弟姊妹住在一起,整个家庭跨三宗婚姻。她的父亲是当时显赫的编辑莱斯利·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也是文学评论家及传记作者。他的亡妻为萨克雷的幼女,因此,他与很多文学名士都有往来,包括亨利·詹姆斯、丁尼生及托马斯·哈代。

 


伍尔夫的母亲是一个美人,曾为前拉斐尔派的画家爱德华·波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担任模特。伍尔夫跟随父母住在伦敦市区,那里邻近海德公园。另外,她的早年教育由父母在家指导完成。至今这种家教依然在英国和新西兰流行。

 

1895年,她的母亲突然离世。2年后,同母异父的姐姐Stella去世,15岁的伍尔夫因此遭受若干次精神崩溃。

 


1897至1901年间,伍尔夫于伦敦国王学院接受古希腊、拉丁语、德语及历史教育。后来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性侵的遭遇,这种乱伦关系给少女脆弱的心灵带来了持久的伤害,这可能是伍尔夫患抑郁症的原因。同时也说明破碎的婚姻对子女的伤害。

 


1904年,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她们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最初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1912年,和公务员兼政治理论家伦纳德·伍尔夫结婚。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是由自己和其丈夫成立的“贺加斯岀版”(Hogarth Press) 推岀。

 


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跟她同龄的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至今仍有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着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伍尔夫患有严重的忧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永不要相信我的信,不骗你,写这信之前我彻夜未眠,瞪着一瓶三氯乙醛,喃喃说着不能、不要,你不能饮。”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之后,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留下了给丈夫的遗书。伍尔夫与詹姆斯·乔伊斯同年出生,又同年死去,两人又同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最近关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忧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 1997 年 Eileen Barrett 和 Patricia Cramer 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 Virginia Woolf 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

 


在 2002 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夫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最后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可·康宁汉(Michael Cunningham)1998 年的同名小说。电影名字“The Hours”是伍尔夫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暂时名字。不过有些研究伍尔夫的学者对伍尔夫在影片中的形像非常不满。2018年1月25日,Google以其首页的Doodle纪念伍尔夫的136岁冥诞。

 


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是从190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为活动中心的文人团体。

 

布卢姆茨伯里派或布卢姆茨伯里同伴又或者干脆叫“布卢姆茨伯里”正如其拥护者(“成员”可能显得太正式)都会这样称呼一样,是一个英国艺术家和学者的团体,从1905年左右直到二战期间,这个团体都一直存在。



此团体开始时是一个非正式的社团,为剑桥大学新近的毕业生(1899年毕业的有四位成员,其中包括了托比·斯蒂芬,他是维吉尼亚·伍尔芙和瓦内莎·贝尔两人的哥哥)提供一个与亲朋相聚的场所,相聚的大多数都是同龄人,不少亦曾是剑桥使徒的成员。

 


他们在彼此家里相聚,而相聚地点又主要设在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在一战前这里更是唯一的相聚点)。1904年2月,托比·斯蒂芬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去世,四个子女(瓦内萨、托比、维吉尼亚、艾德里安)搬到位于布卢姆茨伯里地区的房子居住,这件事对构成这一团体很有帮助。1906年,托比·斯蒂芬逝世,但团体已经足够坚固,因此并没有对其的发展造成太大的阻碍。相反,这一不幸使其成员们联系得更紧密。

 


虽然这个团体主要以文学的头衔而著名(维吉尼亚·伍尔芙是最广为人知的代表者),它的拥护者却活跃于几个不同的领域,包括艺术界、艺评界以及学术界。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是由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在一战后英国一天的生活细节。该小说作为伍尔芙的代表作之一,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2005年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该小说基于两部短篇《邦德街的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in Bond Street)和《首相》(The Prime Minister),故事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读者视角穿梭时间跨度,并穿插于主人公的思维与现实之间,通过对达洛维夫人一天中生活细节的描述,来塑造她一生的经历以及一战前后整个英国社会。

 

一个晴朗的夏日早晨,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走在伦敦的街道,为自己晚上的派对采买物品。美好的天气使她想起了自己已逝的青春,以及她年轻时的狂热追随者彼得·沃尔士。她思忖自己当初嫁了可靠的达洛维,而不是捉摸不定的沃尔士,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沃尔士当天从印度返回伦敦来看望她,更让她突然思绪不宁。

 


同时,在伦敦的另一角是一战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和他的妻子露西娅。史密斯患有无名的狂想症,经常幻见在一战中牺牲的好友伊凡。当权威医师决定对他实行强制隔离治疗时,他跳楼自尽。

 

达洛维夫人当晚的派对很成功,名流济济。一些难得一见的旧友,那些和她一起经历了成长及年轻的旧友,也到场了,可她却抽不出身来和他们细聊。隔了那么些年,大半辈子,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好。她在派对上闻知史密斯的自杀事件,心里暗自佩服这种解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自己内心纯粹的快乐吧。

 


《达洛维夫人》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所有的思绪,回顾以及现实都发生在六月里的一天;所有的场景都紧密围绕人物的思绪展开。通篇小说,伍尔芙淡化了直接对话与间接对话的差异性,以作者直叙和‘全知性’口吻描述故事的进展。小说记录了20多个角色的自语和心绪,但着重描述达洛维夫人和史密斯的经历。 由于小说框架与文风上的相似之处,《达洛维夫人》通常被看作是作者对詹姆斯·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 (Ulysses)的响应。这一男一女两个作家表面上互相竞争的,内心却是惺惺相惜。

 


小说的主题是女权主义:达洛维夫人是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定义的典型代表:“居家天使”。她接受社会强加的束缚,甚至热切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政客的太太。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 萨莉·塞顿,年轻时曾是个很独立的女性。她吸雪茄,在走廊里裸跑去拿洗澡用的海绵袋,并发布一些直白,不够淑女的评论。30多年后,当萨莉再次出现时,她也变成了一个俗套的家庭主妇,嫁着一个有钱的丈夫,生了5个儿子。

 


另外一个主题是存在意识:彼得跟踪一个在街上偶遇到女孩子,走了半个小时,然后意识到他不过是在“虚构”自己和那个女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好像“虚构人生中所有那些美好的事情”。通过对人物思维和知觉的描述,作者强调了思绪,而不是真实的事件,对命运的影响。有意见认为,《达洛维夫人》中的许多现实场景都是小说中人物思绪的实现。 



虽然体弱,达洛维夫人却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她热衷于举办派对,因为她想让人们聚集到一起并创造欢乐。她的魅力源自于对“生活的乐趣”的感受。她将史密斯的自杀诠释为对生命的热爱;当意识到自己的婚姻不过是场闹剧时,她的情绪也丝毫不受影响。

 

心理疾病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蒂默斯·史密斯是一个饱受战争心理创伤的一战英雄,接受精神病及抑郁症的治疗。作者将他的病情恶化并导致自杀归责于医师的态度:医生武断地鉴定他的心理状况,只对他的妻子(而不是病人本人)说话,拒绝给病人机会坦言真实感受。

 


伍尔芙曾患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她的状况与史密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曾幻觉鸟用希腊语歌唱,伍尔芙也曾试图跳楼自尽)。伍尔芙最终在59岁时投河自尽。

 

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可能来源于作者的一位朋友奥托琳·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女士。在1997年,取材于本书的同名电影由荷兰女导演玛琳·戈瑞斯(Maleen Gorris)搬上银幕。其中达洛维夫人由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 Redgrave)扮演。

 


《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维吉尼亚·吴尔芙于1927年完成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极端现代主义小说,描述Ramsays造访在1910年和1920年间苏格兰斯凯岛中心。

 

《到灯塔去》延续现代主义小说家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技巧。小说包括许多对话,几乎没有动作; 大部分是想法和意见。这本小说回忆童年的情感,延续到成人之间关系。1998年,现代图书馆选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到灯塔去》名列第15名。2005年,这部小说被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以来百大英文小说之一。

 


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伊修斯·乔伊斯(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

 


尽管乔伊斯一生大部分时光都远离故土爱尔兰,但早年在祖国的生活经历却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爱尔兰为背景和主题。他所创作的小说大多根植于他早年在都柏林的生活,包括他的家庭、朋友、敌人、中学和大学的岁月。乔伊斯是用英文写作的现代主义作家中将国际化因素和乡土化情节结合最好的人。

 


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区的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科可市富庶的商贾。1887年,乔伊斯的父亲约翰·乔伊斯开始担任都柏林公司的征款员一职,于是乔伊斯的家庭搬迁由拉斯加区搬迁至布雷区。

 


1891年,乔伊斯为缅怀查尔斯·斯图亚特·帕内尔的死,创作了他的第一首诗。由于他的父亲对于罗马天主教对待帕内尔的态度非常恼火,于是将儿子的这首诗印刷出版,甚至给梵蒂冈图书馆也寄了一本。同年11月,约翰·乔伊斯就职于登记企业破产的官方机构《斯塔布斯公报》。1893年,他拿着一份养老金离职。这一年也是乔伊斯家庭开始由富裕变贫穷的转折点,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乔伊斯父亲的酗酒问题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管理不善。反复出现在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以及《都柏林人》中的人物西蒙·德拉鲁斯就以他的父亲为原型。

 

乔伊斯于1888年进入伍德小学就读。这是位于基尔代尔郡的一所寄宿学校。然而四年之后,因为他的父亲已经无力再负担学费,他不得不离开这所学校。辍学之后,乔伊斯曾经接受过短暂的家庭教育,并就读位于北里士蒙大街的基督教兄弟会学校。1893年,乔伊斯转入贝尔维德中学。尽管乔伊斯一直就读于基督教会学校,在16岁那年他却和天主教决裂。然而,天主教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却对作家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学院读书,修习现代语言,主修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同时,乔伊斯还参加了大量和戏剧、文学相关的社会活动。他曾于1900年发表过一篇题为《亨利·易卜生的新戏剧》的文学评论。后来,易卜生本人读到这篇评论,还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大学期间,乔伊斯写了大量文章以及至少两个剧本(如今都已经散佚)。后来,乔伊斯经常以大学时代的朋友为原型创作小说中的人物。

 

1902年,乔伊斯第一次来到巴黎,目的是修习医学。1903年他因母亲病危而返回爱尔兰。次年一月,乔伊斯写了一篇关于美学的散文,题为《一位艺术家的画像》。乔伊斯将此文向一直倡导思想自由的杂志《Dana》投稿,却被拒绝。于是乔伊斯决定在他22岁那年将之改写成一部小说,题目暂定为《英雄斯蒂芬》。

 


同年,乔伊斯结识了年轻的旅馆女服务员诺拉·伯娜科。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故事发生的日期1904年6月16日,就是乔伊斯和这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人第一次约会的日期。乔伊斯在爱尔兰的这段时间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并和学医学的奥列佛·圣约翰·格加蒂过从甚密,此人后来成为《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巴克·穆利根的原型。乔伊斯在格加蒂的海滨城堡中住了六个晚上,之后两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导致了乔伊斯的离去。那天晚上乔伊斯在一间妓院喝得酩酊大醉,并和别人寻衅打架。后来是他父亲的熟人,犹太人阿尔弗莱德·亨特收留了他。此人就是《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的原型。

 


没过多久,乔伊斯和诺拉·伯娜科私奔,开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涯。他们先去了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普拉,然后又迁居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的里雅斯特,靠教授英文为生。在的里雅斯特乔伊斯结识了伊塔洛·斯韦沃(即埃托雷·施米茨)。他们于1907年结识,并成为好朋友。乔伊斯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欧洲大陆度过的。

 


1915年乔伊斯移居苏黎世,并于1920年再次来到巴黎,在此度过了接下来的20年的光阴。在这20年中,他曾两次回爱尔兰小住。晚年他又搬回苏黎世,不过不久之后他便去世了。在巴黎期间,乔伊斯的文学创作得到了玛利亚·尤拉和尤金·尤拉夫妇的资助。在两人坚定不移的支持下,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才得以顺利出版。后来,尤拉夫妇曾经在文学杂志《转变》上以“前进中的努力”为题连载乔伊斯的小说。

 


乔伊斯早年在爱尔兰的生活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均以爱尔兰为地点。乔伊斯在早期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深入的剖析都柏林社会发展的迟缓和麻木。《都柏林人》的主题是“顿悟”,意指对灵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间的发现或自觉。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就是那篇乔伊斯拟改写的《英雄斯蒂芬》。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记述的是一个天才男人逐渐成熟并认清自我的过程。主要人物名叫斯蒂芬·德拉鲁斯,影射作家本人。这部小说中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初露端倪,他运用大量心理独白,而且更多的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非客观现实。

 

早期的乔伊斯非常热衷于创作戏剧,然而他一生却只公开发表了一个剧本,题为《流亡者》。这个剧本诞生于一战刚刚爆发的1914年,在1918年公开发表。这个剧本起到了承接《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的重要作用。在构思《流亡者》期间,乔伊斯也开始动笔写《尤利西斯》。

 


乔伊斯也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诗集。他的第一部成熟的诗作是具有讽刺风格的《神圣的办公室》,出版于1904年。在这部作品中乔伊斯声称自己比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很多大师都要高明。乔伊斯的第一部大型诗集则是《室内乐》,里面收录了36首抒情诗。乔伊斯因这部诗集的出版而被艾兹拉·庞德列入意象派诗人之列。而庞德本人在随之而来的十几年里也成了乔伊斯最忠诚的支持者之一。1936年出版的《诗歌选集》收录了乔伊斯晚年的一些诗作。

 


乔伊斯于1906年完成《都柏林人》之后,便开始以前面提到的利奥波德·布鲁姆为人物原型构思新的小说《尤利西斯》。尽管创作《尤利西斯》的念头很早便在乔伊斯头脑中酝酿了,可是却直到1914年他才开始动笔。这部注定要震撼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巨著于1921年10月完成。

 


在艾兹拉·庞德的帮助下,这部小说得以于1918年开始在美国文学刊物《小评论》上连载。这本杂志的主编是玛格丽特·安德森和简·希普,其背后的老板则是对现代文学和艺术有浓厚兴趣的纽约律师约翰·奎恩。不幸的是,《尤利西斯》被美国的书籍检查机构确定为淫秽刊物,其连载很快就中止了,两位编辑也因传播淫秽内容而获罪。一直到1933年,《尤利西斯》才得以在美国重见天日。

 


由于小说本身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乔伊斯在寻找出版商出版的时候遭遇了许多挫折。然而在1922年,《尤利西斯》还是由希尔维亚·比奇麾下的位于塞纳河左岸的著名出版社“莎士比亚及其伙伴”出版发行了,然而此时出版的是法文版本。小说的英文版本由乔伊斯的资助者哈里特·肖·威弗协助出版。英文版在美国仅仅刊行了500册,却还是被当局全部没收并禁毁。第二年,《尤利西斯》英文版再次印刷500册运往英国,却全部被位于福克斯通的英国海关焚毁。而同时,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由塞缪尔·罗斯的出版公司盗版印刷的《尤利西斯》,这些都使得小说的合法性问题更加恶化。1928年罗斯的行为被法院宣判有罪,他被责令立即停止刊行盗版。


 

1922年是英语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英语文学中出现了两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是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一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大量采用了意识流技巧、揶揄风格以及许多其他新的文学创作技巧来刻画人物。这部小说的全部故事情节都发生在一天之内:1904年6月16日。故事发生地点是都柏林“荷马”区的“奥德赛”。

 


乔伊斯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奥德修斯(《荷马史诗》之《奥德赛》中的人物,伊塞卡国王,在特洛伊战争中献木马计。“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拉丁语名称)、珀涅罗珀(奥德修斯的妻子,丈夫远征20年,期间她拒绝了无数求婚者)和忒勒马科斯(奥德修斯和珀涅罗珀的儿子)来喻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利奥波德·布鲁姆、他的妻子莫利·布鲁姆以及斯蒂芬·德拉鲁斯,以追求一种反讽的效果。

 

《尤利西斯》全方位的呈现和描绘都柏林不同区域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主要表现这座城市的贫穷和枯燥。这部小说对都柏林的描绘可谓细致入微。乔伊斯甚至曾声称,如果都柏林在某场大浩劫中被毁,那么对这座城市的重建工作就应该完全按照《尤利西斯》中的记录来进行。为了追求对都柏林面貌描述的准确性,乔伊斯参考了1904年版的都柏林地址姓名录,其中记载了城市中每处民居和商业建筑的所有者。他甚至频繁的和他在都柏林的朋友联系,以获取详尽的信息。

 

《尤利西斯》全书分为18个章节,每个章节讲述一天中一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全书的故事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次日凌晨2点结束。每个章节都具有独特叙事风格,且每一章都和《荷马史诗》之《奥德赛》的一个章节相对应。这种将多种风格融于一炉,以及在形式上追求极端、追求暗示性的特征是《尤利西斯》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主要的贡献。《尤利西斯》将古希腊神话融入现代文学的叙事结构,在事无巨细的描述外部世界的同时又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精彩的刻画。不过乔伊斯曾经不无惋惜的说:“我过于关注这部小说的结构了……大量的引用和窜改荷马史诗的章节标题抵损了《尤利西斯》和希腊神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完成《尤利西斯》之后,乔伊斯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阻滞期。1923年10,乔伊斯开始了对《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乔伊斯写作的速度非常快,但是进入30年代后他的写作速度明显的放缓下来。致使乔伊斯写作速度放缓的因素很多,包括1931年父亲的去世、他长期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露西娅以及他本人健康状况的恶化,尤其是视力的不断下降。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年轻的助手的协助下写成的,其中包括塞缪尔·贝克特。有一段时间,乔伊斯甚至考虑要将自己所有未完成的作品交由他的朋友詹姆斯·斯蒂芬斯来完成。

 


乔伊斯试图让别人来完成自己未竟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想法激起了轩然大波,包括艾兹拉·庞德在内的很多好朋友都对此持反对态度。在这些压力下,乔伊斯还是坚持将这部作品完成。《芬尼根的守灵夜》于1939年5月4日出版。

 


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将他的意识流技巧和梦境式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小说彻底背离了传统的小说情节和人物构造的方式,语言也具有明显的含混和暧昧的风格。乔伊斯甚至大量运用双关语,这都使得《芬尼根的守灵夜》显得比《尤利西斯》更加晦涩难懂。如果说《尤利西斯》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一天的全部生活,那么《芬尼根的守灵夜》讲述的则是夜晚和梦幻的逻辑。然而尽管这部小说是如此的晦涩难懂,读者们还是可以大致可以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主线情节。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采用了大量用各种语言写成的双关语。包括贝克特在内的助手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协助乔伊斯从各种语言中寻找词汇。到了晚年,随着乔伊斯视力的不断下降,他开始逐渐采用自己口述、由助手们记录的写作方式。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显著的历史感来源于历史哲学家维柯和布鲁诺思想的影响。维柯曾经提出人类历史是循环往复的,人类的文明要先后经历混沌、神权统治、贵族统治和民主政治,然后再次回归混沌,重新循环。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明显的流露出维柯对乔伊斯的影响。此外,这部小说的第一句是写在最后一页上的,而最后一句则写在第一页上,体现了小说对“历史循环”的观点的赞同。乔伊斯曾说,这部小说是永远没有结局的,因为当人们终于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发现自己又重新回到了小说的开头。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乔伊斯被迫离开巴黎,重新回到苏黎世,并最终在那里去世。去世后,乔伊斯被葬在苏黎世内的“弗伦特恩公墓”。后来他的妻子诺拉也和他合葬于此。两人相恋一生,终于在1931年结婚。

 

乔伊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包括塞缪尔·贝克特、托马斯·品钦、威廉·博罗斯在内的诸多年轻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伊斯的影响力甚至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一书中,乔伊斯自创了“夸克”(Quark)一词,这个词后来被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吸纳,被用来命名一种基本粒子。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曾经专门就《尤利西斯》的语言风格写过一本专著,而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则就《芬尼根的守灵夜》写出哲学著作。

 


在如今的都柏林,6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布鲁姆日”(布鲁姆为《尤利西斯》的主要人物),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尔兰文学家。近些年来,对“布鲁姆日”的庆祝也逐渐的超越了都柏林一城的范围,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其他城市。

 

奈波尔说﹕“我没法读乔伊斯。他是个快要瞎了的作家,我理解不了快瞎了的人写的东西,他就知道写都柏林和他自己的反叛、天主教的罪过。他对世界不感兴趣……他的作品没有普世意义……他的想像力太差,无聊地记录他周围那些琐碎事。”

 


翻译过《尤利西斯》的国内作家萧某乾曾在《瑞士之行》中表示:“这里躺着世界文学界一大叛徒。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学识向极峰探险,也可以说是浪费了一份禀赋去走死胡同。究竟是哪一样,本世纪恐难下断语。”夏某清则表示:“从客观来看,乔伊斯走的是一条死路。”

 

 

Jumbo Huang notes: Adeline Virginia Woolf ( 25 January 1882 – 28 March 1941) was an English writer,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rnist 20th-century authors and also a pioneer in the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s a narrative device.

 

Woolf was born into an affluent household in South Kensington, London, the seventh child in a blended family of eight which included the modernist painter Vanessa Bell. Her mother was Julia Prinsep Jackson and her father Leslie Stephen. While the boys in the family received college educations, the girls were home-schooled in English classics and Victorian literatur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Virginia Woolf's early life was the summer home the family used in St Ives, Cornwall, where she first saw the Godrevy Lighthouse, which was to become central in her novel To the Lighthouse (1927).

 

Woolf's childhood came to an abrupt end in 1895 with the death of her mother and her first mental breakdown, followed two years later by the death of her half-sister and a mother figure to her, Stella Duckworth. From 1897 to 1901, she attended the Ladies' Department of King's College London, where she studied classics and history and came into contact with early reformers of women'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men's rights movement. Other important influences were her Cambridge-educated brothers and unfettered access to her father's vast library.

 

Encouraged by her father, Woolf began writing professionally in 1900. Her father's death in 1904 caused another mental breakdown for Woolf. Following his death, the Stephen family moved from Kensington to the more bohemian Bloomsbury, where they adopted a free-spirited lifestyle. It was in Bloomsbury wher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brothers' intellectual friends, they formed the artistic and literary Bloomsbury Group.

 

In 1912, she married Leonard Woolf, and in 1917 the couple founded the Hogarth Press, which published much of her work. They rented a home in Sussex and moved there permanently in 1940. Throughout her life, Woolf was troubled by her mental illness. She was institutionalised several times and attempted suicide at least twice. Her illness may have been bipolar disorder, for which there was no effective intervention during her lifetime. In 1941, at age 59, Woolf died by drowning herself in the River Ouse at Lewes.

 

During the interwar period, Woolf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ndon's literary and artistic society. In 1915 she published her first novel, The Voyage Out, through her half-brother's publishing house, Gerald Duckworth and Company. Her best-known works include the novels Mrs Dalloway (1925), To the Lighthouse (1927) and Orlando (1928). She is also known for her essays, including A Room of One's Own (1929), in which she wrote the much-quoted dictum, "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

 

Woolf became one of the central subjects of the 1970s movement of feminist criticism and her works have since garnered much attention and widespread commentary for "inspiring feminism". Her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50 languages.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is dedicated to her life and work, and sh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plays, novels and films. Woolf is commemorated today by statues, societies dedicated to her work and a build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 (2 February 1882 – 13 January 1941) was an Irish novelist, short story writer, poet, teacher, and literary critic. He contributed to the modernist avant-garde and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important authors of the 20th century. Joyce is best known for Ulysses (1922), a landmark work in which the episodes of Homer's Odyssey are paralleled in a variety of literary styles, most famously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Other well-known works are the short-story collection Dubliners (1914), and the novel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1916) and Finnegans Wake (1939). His other writings include three books of poetry, a play, his published letters and occasional journalism.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12 23:22:10
Post #199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881回:极乐鸟羽华美珍贵,天堂鸟惹杀身之祸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Huang_Jumbo)

  

贪婪,才是人类最丑的模样。



太过美丽的鸟,不能只为自身而存在。



 

天堂鸟的美,超乎人类的想象;天堂鸟求偶的美,颠覆人猿的创新。

 


人类源于森林,而天堂鸟的生存也离不开原始森林。

 

萧伯纳曾说过“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约翰逊深入奇异鸟类和羽毛交易内部,并得出结论——痴迷和贪婪永无止境。这本令人欲罢不能的作品,它将会吸引对科学、历史和真实罪案感兴趣的读者。 “《遇见天堂鸟》提醒我们,痴迷于自然的种种馈赠——无论是羽毛、鸟蛋还是象牙,这会使我们的科学遗产惨遭浩劫。” ——《自然》

 


天堂鸟华美的羽饰曾给它们带来了杀身之祸,历史上曾有大量的天堂鸟被捕杀出口到欧美。现在这样大宗的贸易已经被禁止,天堂鸟也受到分布国家法律和相关国际公约的保护,但人为原因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流浪猫等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偷猎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仍在威胁着很多天堂乐鸟的生存。

 


我在哥斯达黎加游学时,就曾经阅读过鸟类学的著作,尽管哥斯达黎加是弹丸之地,但在它的热带雨林中却分布着850多种鸟类,我也曾经深入丛林寻访罕见鸟类的芳踪,但极为困难,很多时候美丽的鸟儿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也阅读过古尔德的作品,他因撰写和出版了大量绘有精美天堂插图的的书籍而闻名。《寻芳天堂鸟》优选数十张图片,图文结合,展示了这类最为珍贵的鸟类——天堂鸟的迷人特质。其中许多已经绝迹,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和鉴赏价值。



英国人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1804-1881)以其鸟类科学绘画作品的品质和数量,当之无愧地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鸟类科学家和鸟类科学绘画艺术家之一。他曾为达尔文鉴定了他带回英国的绝大多数鸟类,包括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带回的雀类。

 


“生物地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从亚洲返回欧洲时,曾经携带了十二多万份的生物标本,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罕见的鸟类标本。

 


巴新许多部落原住民都喜欢用动物的牙齿、骨骼或贝壳等串成项链佩挂在胸前,有的还用这些东西做成首饰和脚饰,有些人用兽皮或天堂鸟、鹦鹉鸟的羽毛做成很美丽的帽子戴在头上。



鼻子上挖洞插上兽牙或木棍儿则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这些通常是酋长的专属。戴什么样的羽毛头冠也有讲究,级别越高,头饰越大,插的羽毛越多,越漂亮。

 


天堂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鸟,很多部落的人,如瓦奇谷天堂鸟猎人等都有猎杀天堂鸟的传统,但他们不会将鸟杀绝,只是取一些雄鸟的羽毛做装饰。

 


天堂鸟奇异习性源于它们怪异的求偶选择,雌鸟总是喜欢跟羽毛最艳丽的雄鸟交配,典型的以貌取人。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落男人在找对象时,也需要戴上天堂鸟羽毛装饰品,然后载歌载舞地求偶。。。

 


最近我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无意间看到一本鸟类学的书,叫《一段避不开的人类欲望史,遇见天堂鸟》,作者是柯克·华莱士·约翰逊,他讲述了从南美丛林到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人对自然的占有从未止步。它是一部由标本离奇失窃案展开的非虚构作品,勾出人类渴望占有自然之美的毁灭性本能。

 


柯克•华莱士•约翰逊(Kirk Wallace Johnson)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高级研究员。他的作品曾在《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此外,《60分钟》《今日秀》及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的长篇纪录片《名单》等,均有讲述他的作品。他现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居住在洛杉矶。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有所不同,有些人在意外表,有些人注重内涵。可当爱美与道德相驳时,群众还会为了一己私欲,将这份美心安理得的收入囊中吗?



1552年,探险家麦哲伦将第一批天堂鸟鸟皮带到欧洲,作为礼物送给西班牙国王时,注定这种稀有鸟类的命运,不会有好结果。爱马死手袋问世前,身份的首要标志竟是一只死鸟。鸟越奇特就越昂贵,越昂贵就越能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

 


1610年的一幅画像中,年轻的查理一世国王,骄傲的站在一顶以天堂鸟为装饰的帽子旁。1775年,当‘赤字夫人’玛丽·安托瓦妮特从丈夫路易十六手中接过一支镶有钻石的白鹭羽毛时,时尚界就此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羽毛热’。女人们争先抢购用羽毛装饰的一切物品,小到服饰,大到摆件,无一幸免。



1886年,一位著名的鸟类学家在午后散步时对羽毛热的程度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调查。纽约市郊的商业区,有500多名女性的帽子是以整张鸟皮作为装饰的。这些鸟不是公园里常见的普通鸟类,而是以稀有为名的天堂鸟、蜂鸟、绿咬鹃、动冠伞鸟、雪鹭及鱼鹰等。


除了帽子,它们还被用来制成其他服装的装饰。比如:一张用8000张蜂鸟皮制成的披肩。

 


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法国进口了将近一亿磅的羽毛,伦敦民辛巷的各拍卖行在四年时间,共拍卖了15.5万只天堂鸟。一位英国商人在一年之内就售出了200万张鸟皮。到1990年,每年约有2亿只北美鸟类被杀……

 


在提到天堂鸟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他于1868年2月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是内森·迈耶·罗斯柴尔德和艾玛·路易丝·冯·罗斯柴尔德的大儿子,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在7岁时宣称自己以后会开一个动物博物馆,他在他位于特林公园的家中收藏过袋鼠和珍奇的鸟类,他有一次在特林公园狩猎的时候被马拖过并且被工人打过,他把这归咎于反犹主义。


 

他年轻时周游了欧洲大陆的各国,在德国的波恩读了一年大学后进入了英国的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1889年他进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家族企业NM 罗斯柴尔德与儿子们银行工作,虽然他对金融业缺乏兴趣,但是他还是坚持工作到了1908年才放弃。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有1.905米(6英尺3英尺)高,他不敢演讲并且很害羞。他曾经驾着由六匹斑马驾的马车去白金汉宫以证明斑马是可以驯服的。

 

罗斯柴尔德的物林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收藏,包括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提供的鸟类标本。

 


华莱士•约翰逊曾经讲述:他们尝试把鸟类进行腌制、浸入酒精和氨水中、涂上虫胶清漆,甚至放在烤炉中烘干,但所有这些技法都会毁坏鸟皮,或有损羽毛之美。直到近几十年,博物学家才完善了剥鸟皮的技术。他们把鸟从腹部到肛门切一个细口,摘除内脏,用羽管笔将脑子挖出来,切掉耳根部,取出眼球,



用棉花填充,然后在皮毛上涂一层砷皂。至19世纪中期,标本制作指南比比皆是,里面充满了可怕的技巧:用手帕系成一个绳套,勒死受伤的鸟;用8号子弹射击体形比鸽子小的鸟类,5号子弹猎杀那些“较大的家伙”;用手杖狠狠击打受伤苍鹭的头部,以制服这种具有攻击性的鸟类。大型猛禽的脚部肌腱应切除。䴙䴘应从背部而不是内脏处剥皮。巨嘴鸟的舌头应留在头盖骨里。蜂鸟无须切开,而是放在炉子上烘干,再用樟脑包裹。。。

 


在死鸟与富人中,作者描述过:当阿里抓着一只王天堂鸟从森林里走出来时,华莱士欣喜若狂。这只小鸟有着超脱尘世之美:“浓艳的朱砂红色的”身体、“饱满的橙色”头部、眼睛上方有“金属绿色的”斑点、亮黄色的喙、纯白色的胸脯及钴蓝色的双腿。它的尾部有两根细长的羽毛,羽毛的梢部呈螺旋式紧紧卷着,


像两枚闪闪发光的祖母绿色硬币。“这两枚装饰,”华莱士写道,“独一无二,在地球上任何其他已知物种身上都不曾见过。” 他思绪万千:“我想到了过去的漫长岁月,这种小生灵一代代地繁衍生息,走完生命历程——年复一年地在晦暗的树林里诞生、存活、死亡,没有智慧的双眼凝视着它们的可爱之处,这显然是对美的肆意浪费。”


 

华莱士一边惊叹于它们非凡的进化历程,一边将思绪忧虑地投向了未来。“如此精美的生物竟然只生活在这些荒凉地区,在蛮荒中展现自己的魅力,这似乎很可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文明人踏足这片遥远的土地……我们或许可以肯定,他们将会扰乱有机自然与无机自然之间这种微妙的平衡,造成这种生物消失,直至最终灭绝,虽然只有人类才能欣赏领略其令人惊叹的构造和美丽之处。” 他总结道:“这种代价一定是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生物都是为人类而生。”

 


作者用推理侦探的抽丝剥茧,博物学家的侃侃而谈,通俗作家的勾人眼球,以及调查记者的严谨、包容、无偏倚、尊重事实和执着的追寻,完成了这样一本令人惊叹的史话。不幸加深了我们的华莱士偏执症。

 

众所周知,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全的四大博物馆之一,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不胜数。但你可能不知道,它还有一个鸟类分馆,坐落于伦敦五十多公里之外的特林镇上。

 


二战期间,为了保护标本免受炸弹袭击,研究人员将华莱士和达尔文收集的鸟皮藏在卡车里,秘密运送到英国各地的乡镇上,其中便有这座特林博物馆。

 


时间一转,跳跃到1999年11月,特林博物馆就“灭绝时代的鸟类档案”为名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一夜间,25个国家130名研究人员来到特林。他们肩负保护珍贵鸟皮的重任,自愿加入到打击团伙盗窃的组织中。可惜的是,博物馆在数据资料收集和防盗措施方面仍存在许多漏洞。他们不知道,某些求而不得的标本早已成为窃贼的首要目标。

 


那一年埃德文·里斯特11岁,距他犯案还有十年的时间。这个小家伙出生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与大多数孩子不同,他从小就展现了惊人的音乐天赋,除此之外他还延伸了许多课外兴趣,其中便包括令他痴迷的‘鲑鱼飞蝇’。

 

‘飞蝇钓’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在国外非常受欢迎。起初它只是用来垂钓的一种工具。随着时光流逝,绑制飞蝇者不在满于现状,他们追求更逼真的创作方法。连对材料的选取——羽毛,也变得异常苛刻,从野鸡毛改为重金难求的稀有羽毛。尽管这对绑制者来说耗时又耗力,但扔挡不住他们对钞票以及自身成就的渴望。

 


埃德文13岁时,在飞蝇界初露锋芒。绑制飞蝇的高手对这名少年大加赞赏,认为他是飞蝇界的未来。偶尔,埃德文会从几位前辈那里收到几根羽毛,他如获珍宝的将它们绑制成一件件工艺品,供奉在屋子里。



2009年,21岁的埃德文于某天拖着行李箱来到特林博物馆门前。那时他还是一名在皇家音乐学院就读的学生。一副手套,一柄切割玻璃器,一个空箱子……这个年轻人就这样单枪匹马的闯进博物馆,开始了他的盗窃之旅。那一晚,他一共偷了299张,总价约为上百万美元的鸟皮。

 


回到家后,埃德文像一名供销商一样,开始切割这些珍贵的鸟皮。他为它们拍照,写详情介绍发布到飞蝇网站上。为了将价位提到最高,他不惜拔掉羽毛进行单售…这些距今150年,具有科研价值的鸟皮,就这样毁于一旦。很显然,埃德文把两个条件都占据了。他被利欲熏了心,并在地狱里开始腐烂。

 


2010年,埃德文遭遇逮捕。由于案件特殊,他被送到刑事法院听后审判。大家一边为珍贵文化遗产的丢失感到愤怒,一边又在为这名前程似锦的年轻人感到惋惜。法院的判决会直接影响埃德文的一生。这场判决也决定了他能否从皇家音乐学院顺利毕业。为了使案件得以公平公正,法官采纳了律师的意见——为埃德文请一名最具权威的医生做诊断。他们请来了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西蒙博士为他进行心理测试。


 

结果表明,埃德文确实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法院最后判予其12个月的监禁,这也意味着,如果在此期间,埃德文不在犯任何罪行,他一晚也不用再监狱里度过。可笑的是,在这之后的两年,阿斯伯格综合症就以多重漏洞,



被移除于精神病症的名单。除了在埃德文住所搜到的那些未被卖出的鸟皮,还有一部分未被找回。它们可能仍流通在某些飞蝇爱好者的手中,作为货币使用。也可能被某些羽毛爱好家收藏在家中,成为仅供自己欣赏的艺术品。不管哪种,对于人类文化而言都是悲哀的。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高级研究员柯克·华莱士·约翰逊,历时五年游走在羽毛地下世界中。他发现真相要比流言更难让人接受。埃德文的老师、朋友对其印象,包括埃德文本人,约翰逊根本没有从任何方面看出这位年轻人的精神状况令人堪忧。他不仅成功的欺骗了所有人,还将他的崇拜者阮隆拖下水,受人唾骂,同时也说明,在美国,法律有时是无法制裁真正的罪犯的,很多时候聪明的罪犯可以通过狡辩躲过刑法。。。

 


作为埃德文的好友兼崇拜者。阮隆对埃德文百依百顺。他羡慕埃德文绑制飞蝇的技术,渴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与其并肩站在飞蝇界的顶端。埃德文搞到脏货时,这个天真的家伙,竟然帮忙隐瞒,他甚至没有问过这批货物从哪来?对方只要有需求,他一定会竭尽全力的帮忙。直到他被约翰逊问的哑口无言,后知后觉的明白自欺欺人的其实是他自己,而他不过是埃德文手中的一颗棋子罢了。

 


虽然失踪的鸟皮及羽毛被陆续送回博物馆,可惜失了标签的鸟早已没有了任何研究价值。当年华莱士耗时8年在马来群岛搜集的天堂鸟标本,最终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这个距今有150年历史的稀有鸟类遗产,又因为人类的愚蠢再次化为空白。而犯人却因法律的漏洞仍在逃之夭夭。或许应了约翰逊的那句话:太过美丽的鸟,不能只为自身而存在。隐藏在美丽之后的,除了人与自然之间邪恶的关系,还有人类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占有自然之美的无尽欲望……

 


极乐鸟是雀形目极乐鸟科(Paradisaeidae)的鸟类,又名天堂鸟、风鸟。它们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东部,托列斯海峡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东部。其雄鸟的羽毛最为著名,尤其是从喙,翅膀及头部延伸出的修长且精巧的羽毛。极乐鸟中最轻小的是王风鸟,重约50克,长约15厘米;最长的是黑色镰嘴极乐鸟,长约110厘米;而最重的是卷冠辉风鸟,重约430克。

 


在极乐鸟科,“极乐鸟属”的物种中最著名为大极乐鸟。人们最初以贸易考察带回欧洲的标本来描述这种鸟,但实际上这些标本已被商人除去了翅膀和脚以用于装饰,而探险家并不知道这一点。这使人们认为这种鸟从不降落而一直用全身的羽毛在空中飞翔。其名称“极乐鸟”和种名apoda(没有脚)即源于此。

 


极乐鸟的身体形态一般与乌鸦相似,更确切地说是鸦科的兄弟类别。它们的喙坚硬或长,脚十分强壮,大约三分之二的物种两性差异很大。

 

极乐鸟生活在热带森林中,包括雨林,沼泽和云雾林。大多物种的饮食主要由水果组成,而裙风鸟属和镰嘴风鸟属的物种也喜爱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


 

大多物种都有详细的交配仪式,极乐鸟属的物种使用求偶场交配制度,其他如丽色风鸟属和六线风鸟属的物种有高仪式化的交配舞。在两性异形的物种中,雄鸟可拥有多配偶,但在一些单型的物种中是一夫一妻制。这些鸟类中常出现杂交种。许多杂交种被描述为新物种,而是否将其视作某些种类则存在疑虑,例如已被认为有效的罗氏瓣嘴极乐鸟(Rothschild's Lobe-billed Bird of Paradise,长尾肉垂风鸟与华美风鸟的杂交种)。

 


极乐鸟使用松软的材料如树叶,蕨类植物和藤蔓来筑巢,通常放在一个树叉上。一窝蛋没有确定的规格,大型物种几乎总是只有一个卵,小一些的物种可能会建造2至3个卵的卵窝。(Mackay 1990)卵在16至22天之后孵化,小鸟在16至30天大时离巢。

 


辉风鸟属是这个群体中最原始的成员。新几内亚的社团常常在服饰和仪式中使用极乐鸟的羽毛,在上几个世纪中这些羽毛也常用于欧洲女士的女帽中。羽毛的狩猎和栖息地的破坏促使一些物种进入濒危状态;砍伐森林造成的栖息地破坏是目前的主要威胁。

 

极乐鸟的狩猎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能是有从人类有定居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最常被狩猎物种中有一个特点,雄性甚至在装饰羽毛生长之前就开始投机取巧地交配。这可能是一种在面对狩猎压力情况下保持族群数量的适应行为,可能已出现了3万年。

 


狩猎极乐鸟来获取羽毛以制成女帽的贸易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较为广泛 ,但今天这些鸟类受法律保护,狩猎只被允许于一个可持续的水平,以满足当地部落居民的仪式需求。至于 萨克森风鸟的羽毛,鼓励清除上了年纪的亭鸟的巢穴 。在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于1955加冕的时候,发现尼泊尔王冠上的极乐鸟羽需要更换,由于狩猎的禁止,尼泊尔最终购买了美国海关查获的货物。


 

印尼巴布亚省(Papua)违法猎捕极乐鸟的情况也日益严重,尽管当地政府已明令禁止贩卖极乐鸟,但黑市交易与走私的情况仍然十分猖狂。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旗上描绘了一只成年,羽毛长成了的雄性极乐鸟。戴维·阿滕伯勒已提名几种极乐鸟为他最喜爱的动物物种,提到了威氏丽色风鸟。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100元官方货币上有极乐鸟的图案,尽管它在当地已经灭绝。

 

在一些国家,鹤望兰也称为天堂鸟或极乐鸟花,主要包括5个品种,分别是白花天堂鸟、无叶鹤望兰、邱园鹤望兰、考德塔鹤望兰和金色鹤望兰。鹤望兰四季常青,植株别致,具清晰、高雅之感。鹤望兰是芭蕉科鹤望兰亚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无茎。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叶片顶端急尖;叶柄细长。花数朵生于总花梗上,下托一佛焰苞;佛焰苞绿色,边紫红,萼片橙黄色,花瓣暗蓝色;雄蕊与花瓣等长;花药狭线形,花柱突出,柱头3。花期在冬季。鹤望兰的植株在原产地由体重仅2克的蜂鸟传粉,是典型的鸟媒植物。

 


后世有专家研究为天堂鸟,并出版过类似的著作:自天堂鸟为西方文明世界所知三百多年后,美国自然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动物学家丹尼尔·艾略特博采众长,详尽梳理了当时已知所有类型的天堂鸟及其研究,论及莱森、古尔德、华莱士等博物学大师对天堂鸟的痴迷探索和执着追寻,纠正了世传诸多讹误,揭开了这类奇特尤物的神秘面纱,并阐述了天堂鸟的科属分类、地理分布、特征概况等,其中部分体系和标准沿用至今。



被誉为“最伟大的动物画家”的博物艺术家沃尔夫倾心创作,每种天堂鸟均配有其栩栩如生、精彩绝伦的手绘,尽展天堂鸟华丽秀美、绚烂无比的风姿与芳华。这部传世佳作,是艾略特向华莱士致敬之作,展现了天堂鸟的发现历程以及命名的变迁,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博物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丹尼尔·艾略特是美国动物学家,美国自然博物馆、美国鸟类学会和法国动物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是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博物馆动物学馆馆长。他的著作有《雉科鸟类》、《天堂鸟》、《灵长类动物综述》等。

 


Jumbo Huang Notes: THE FEATHER THIEF: Beauty, Obsession,and the Natural History Heist of the Century,The birds-of-paradise are members of the family Paradisaeidae of the order Passeriformes. The majority of species are found in Papua New Guinea and eastern Australia. The family has 42 species in 15 genera. 


The members of this family are perhaps best known for the plumage of the males of the sexually dimorphic species (the majority), in particular the highly elongated and elaborate feathers extending from the beak, wings, tail or head. For the most part they are confined to dense rainforest habitat. The diet of all species is dominated by fruit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rthropods. The birds-of-paradise have a variety of breeding systems, ranging from monogamy to lek-type polygamy.


A number of species are threatened by hunting and habitat loss. Birds-of-paradi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rvids. Birds-of-paradise range in size from the king bird-of-paradise at 50 g (1.8 oz) and 15 cm (5.9 in) to the curl-crested manucode at 44 cm (17 in) and 430 g (15 oz). The male black sicklebill, with its long tail, is the longest species at 110 cm (43 in). In most species, the tails of the males are larger and longer than the female, the differences ranging from slight to extreme. The wings are rounded and in some species structurally modified on the males in order to make sound.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family with regard to bill shape. Bills may be long and decurved, as in the sicklebills and riflebirds, or small and slim like the Astrapias. As with body size bill size varies between the sexes, although species where the females have larger bills than the male are more common, particularly in the insect eating species.

Warning: One of the photos was from Andrea Lawardi, right reserv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photographer Tim Laman and Cornell University ornithologist Ed Scholes spend countless hours high in the treetops to record the secret lives, bizarre displays, and dazzling courtship antics of these stunning birds.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07-12 23:48:22
Post #200
Re: 异域风情【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042回:山是一尊佛依绝壁,佛是一座山临深渊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Huang_Jumbo)



 
2009年5月19日,周二,昨天晚上睡觉时发现房间里的蚊子非常多,今天早上起床时看到罗云辉,他要到外面闲逛,说想买些东西,下午他就搬走了,另外一个高个子师哥又搬了进来,他进门就跟我聊天,他说前几天去爬贡嘎山,


攀登到五千多米高度时遭遇大风雪,被困在山腰的藏民家,他住了几天,因为峰顶一直有云雾,他们一直没有机会看到贡嘎山的真容,他感觉很遗憾,后来只能下撤。贡嘎山为横断山脉第一高峰,四川省第一高峰,因此也被称为“蜀山之王”。贡嘎山也是我国7,000米以上山峰中位置最靠东方的,在除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以外的山峰中高度排第三位。当地居民以藏族、彝族为主。
 

今天上午我去了锦里三次,最后才在锦里红旗连锁武侯祠009分场办理了二张熊猫卡,下午我去购买隆力奇蛇胆驱蚊露水时,发现收银员在不紧不慢地干活,我排了很长的队,看到员工慢吞吞地工作我就来气。后来经过一个出售特种钢刀的展示中心,是什么八五八全家红刀。
 

昨天给中原地产的唐小姐发短信,询问地产出售转帐的事情,今天她分两次给我打电话,先说要过十天,后来她又说我欠缴二万元的担保费,她给我打电话时,我正在成都的昭觉寺拍照,发现相机的伸缩镜头彻底坏掉了,我企图自己维修,结果不小心将变焦的那个镜头直接从相机框内扯了出来,祸不单行,后来我又尝试将镜头塞进相机主机,却发现对角的地方出现黑影,无法从屏幕看清被摄物体,总之个人能力是无法修好它了。
 

下午我正想去四川大学,经过百老汇的数码城,无意间看到鸿基电脑的专卖店,我试探询问那个值班的女孩子,她们说店内有师傅可以维修相机,后来过来一个可爱的成都美女,她顶着烈日领我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店铺,走到楼上,看到改刀公主数码维修点,她将里面值班的男人叫出来,那个人开始拆卸我的相机,但他居然花费了一个小时才维修好,他说保修三个月,还开单给我,是欣海数码影像信息产品公司的维修单据。

 
后来我去锦里散步,走到武侯祠大街吃晚餐时碰到了室友徐生,他在美国纽约工作,因为去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而被裁员,他的女友是美籍福建人,我想起之前住在我对面的另外一个室友也在美国读研究生,还有另外一个室友叫董翔,明天我们四个人约好一起去乐山玩。
 

我听董翔说峨眉山的猴子很凶残,每年有近十多人被猴子袭击致死,我心想没有那么严重吧?猴子还能杀人?徐生跟我一样蓄着胡须,留美的人都非常有个性。
 

今天没有到处旅行,只是在成都市区逛了一下,上午我去了三国圣地,坐落在成都的武侯祠博物馆,凭熊猫卡可以免费进入参观,景区的游客极多,我参观了很长时间,看到一些美女穿着古装戏服在拍照。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我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许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武侯祠内柏树众多,气氛庄严、肃穆。
 

我今天还去了闻名于世的杜甫草堂,景区内的确很有历史气息,凭熊猫卡也可以免费参观。
 
下午我乘车去昭觉寺,拍照时发现相机坏了,维修完卡片机之后我又去了望江楼和四川大学,高校很大,我横穿过四川大学都花费了近一个小时,里面分布着很多荷塘,碰到很多漂亮的女学生。


傍晚到处闲逛,经过成都新南路的潜锦地产和武侯祠大街的锦里客栈,这个酒店收费较贵,标准房是800元,比我住的成都梦之旅国际青年旅馆的床位贵了20倍。晚上的锦里古街很热闹,吃饭的地方很多。
 

锦里,又名锦里一条街、锦里古街,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条古商业街,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锦里毗邻武侯祠,颇有古蜀国民风。现在的锦里已经被开发成一条民俗商业步行街,混合三国文化以及川西文化。锦里即锦官城。晋朝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
 

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作为武侯祠(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街道全长550米。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锦里二期(水岸锦里)于2009年1月开始营业。2005年锦里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2006年,锦里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锦里商店商品有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等。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民间手艺,如泥人,糖画儿,剪纸,花灯和幌子等。
 
2009年5月20日,昨天晚上我住在成都梦之旅国际青年旅馆,每天房费是40元,早上我从204房间的3号铺爬起来,出门看到我们隔壁房间是女生宿舍,两个欧美少女穿着睡衣在房间整理包裹,她们都是非常开放的性感美女,我返回房间,看到两个在美国读书的室友已经起床了,在宁波工作的胖子也起来了,我们四个人在8:30分出发,去成都旅游集散中心乘车,张雄是1985年出生的,陕西人,在美国学习药学,
 

董翔胖子是出售高档食品的,宁波人,他俩都拿着非常专业的单反相机,我们四人走到韩包子餐厅吃早餐,然后一起坐出租车到汽车站,每人购买了43元的车票,从成都到乐山肖坝站,发车时间是9:39分,行驶了二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我们在肖坝下车之后,并没有看到13路公交车,如是大家租了一辆私人小客车去乐山景点,每人2元钱,我们到了之后先找到一个餐厅吃饭。
 

我们走到中国佛都的仿建景点购买门票,值班的人说要120元,我们认为被当地人强行去参观这个伪劣的假景点没有意思,如是我们往回走了15分钟,到达正宗的乐山大佛售票处,门票是70元,熊猫卡无法报销,我们走进景区,徐生先建议请一个漂亮的女导游讲解,如是四人又合计出了40元请了一个小姐,她也是象征性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就徐生在认真听,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景区。
 

终于看到了闻名遐迩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我们在阳光明媚的天气登上了一百多米高的石山,看到了在建的凌云寺,绕着大佛走了一圈,碰到一些洋人,今天的游客并不多,我们还参观了石刻的佛像和石洞,遇到几个漂亮的洋妞。
 

我们四人从乐山大佛牌坊一直走到灵宝寺,一路穿越到弥勒殿,载酒亭,凌云阁,最后抵达凌云寺,我们走到东坡楼,据说这里曾经是苏东坡读书的地方,我们在叠翠宝呆了一会,最后大家开始参观乐山大佛,以前我一个叫孙一茜的同事也来过这里,我一直很期待参观乐山大佛,没有想到今天如愿了。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栖鸾峰。峨眉山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地质地貌,完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地处世界生物区系的结合和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科研、科普和游览观光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996年,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他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峨眉山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全山现存寺庙30余座。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峨眉山景区的精华所在,世界上最高的金佛—四面十方普贤坐落于此。这尊金佛高48米,总重量660吨,端坐在大象和莲花坐台上,宏伟庄严,瑞气万千,是佛教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完美体现。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由凌云寺海通禅师发起修凿,竣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时90年。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大佛屹立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伟岸雄壮,超凡脱俗,是世界最高最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像。
 

乐山大佛景区历代名人题咏众多,文物古迹丰富。包括九曲栈道、凌云寺、灵宝塔、东坡楼、麻浩崖墓、乌尤寺、乌尤离堆、巨型睡佛、海师堂、注易洞、沫若堂、梅园、月榭、璧津楼、载酒亭等在内的古迹数不胜数。景区人文历史内涵深厚,且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吸引着世界各地旅游者的目光。
 

在众多古迹遗址中,“九曲栈道”位于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栈道自上而下盘旋至大佛脚,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我们沿着九曲栈道缓慢走到大佛的脚下,可以看到三江交汇的地方水流湍急,远处有一个浅滩,有一些人站在远处拍摄大佛,还有船驶进石山,船只上的游客也在拍摄大佛,我看到一对外国夫妇站在下面自拍,但很难将大佛全部拍下来。
 

“凌云寺”因位于凌云山上而得名。又因凌云寺的前边是乐山大佛,所以又称为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面的灵宝峰巅,故名之。塔建于唐代,相传海通法师圆寂之后,其骨灰即存放于塔中。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13级;“东坡楼”建于宋朝,是凌云山的著名古迹之一。它的前身是建于宋代的“载酒堂”,取的是苏东坡“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做凌云游”的诗意而建。
 

“麻浩崖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汉代崖墓,麻浩一带较为集中,为四川崖墓的典型墓葬,在其门楣上刻有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的结跏佛,对我们研究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南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乌尤寺”座落乌尤山顶,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代,北宋时改名为乌尤寺。


现存庙宇系清代以后的建筑,是四川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寺庙之一;“巨型睡佛”是由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奇观。“巨型睡佛”头南脚北,卧于岷江东岸,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米。乐山大佛位于“肩”、“胸”内,寓“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乐山大佛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1300多年的光阴就像大佛脚下的江水一样,不舍昼夜地流过,在如洗的碧空之下畅想,在如歌的江涛之上仰望,在佛脚平台上醉云听风,山佛同存,神韵常在。乐山大佛,因风景而美丽,因历史而厚重。1300多年的挺拔,1300多年的期待,见证了不同时代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嘉州古城的前尘往事。它用高度堆砌着一种精神,它用时间积蓄着一种圣洁,昭示着沧桑、凝重和光明。
 

乐山大佛是昔日的经典,它的留存和显赫,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现代文明的象征。“圆顶直透光明空”,世界之佛如此大,个人生命何其短,是该亲近才对,是该珍惜才是,乐山大佛让我们充满敬意,让我们刻骨铭心。
 
我们从北门进,又从南门出,走到渔村,远处是一座很有气势的大桥,四人走到麻浩崖墓博物馆参观,山上的石洞内分布着很多墓穴,里面有棺材和陪葬品,我走进几个墓穴参观,真是阴森恐怖,看了一会墓地,另外三个人坐在桥边休息聊天,我独自走到一个孤岛上参观了乌尤寺,我在爬山的时候没有碰到一个人,山间陆续出现很多墓穴,我汗流浃背地走到乌尤寺参观,它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佛教名寺,位于乐山市城南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汇合处的乌尤山顶,紧邻乐山大佛。198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80年7月7日附于离堆列为四川省重新确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乌尤寺始建于唐朝,僧人惠净法师为其开山祖师,原名正觉寺。北宋时,以山名寺,改为乌尤寺。明清两代毁于战乱,现存建筑多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文化大命革中,乌尤寺毁坏严重。后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由遍能法师筹集资金将主要殿堂修复一新,诸多被毁建筑也次第恢复重建。
 
我返回到大桥上,与伙伴一起走出景区,徐生要去峨眉山,我则与董翔和张雄走到汽车站,等13路公交车,碰到四个美国人,是一对夫妇和两个漂亮的女儿,我们上车后跟美国人坐在一起,二个少女皮肤白皙,身材高挑,其中一位白种人和张雄坐在我后面聊天,另外一位金发美女是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材生,这家人算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了。
 

我们到了乐山肖坝汽车站,可能是刚修建的,很新,当时已经是5:50分了,6点钟有一班汽车,但只有两个座位,故我让董翔和张雄先上车买票,他俩坐6点的汽车,我就只能继续等6:30分的汽车,期间我去乐山广场上闲逛,我想起来了,上午过来时我们四个室友坐在汽车的最后一排,很难受,到了6:30分时我跑上车,居然是坐在第一排,感觉很舒服,这一班车的人极少,我一个人占了两个位置,汽车在飞奔,我一边看汽车上的电影,一边看窗外的风景,汽车上正在播放性感动作大片《赤裸杀手》,完全是少儿不宜,演员多是美少女,衣服穿得极少,看到娇艳少女出演动作片,感觉这个导演很好色。
 

快下车时我咨询成都的女服务员,问如何去火车北站,她叫我坐28路车,等抵达终点站时,那个美女提醒我去坐车,后来我找到了公交站台,居然又碰到刚才那个美女,她第三次提醒我,说我要过马路到对面坐车,她的服务太好了。
 
我坐车到达火车站,排队时看到一些小偷小摸的人,我去改签火车票,将徐芳的父亲给我买的T126次列车的驶发日期从21日改到22日,营业员没有收费,因为始发站改签是免费的,后来我拖着行李箱沿着街道走,沿途碰到很多拉客的男人,他们不是问我要不要坐车,就是问我要不要住店,到处是拉客的托儿,很讨厌这些骚扰路人的群众。
 
我走了半天没有看到公交车,当时已经是21:30分左右了,无奈之下我就拦了一辆出租车,到了武侯祠大街之后我给了司机15元,走到旅馆门口就听到天上有飞机驶过的声响,才知道这里距离机场很近,我去3楼洗澡,刚脱光衣服,就看到一个人影闪过,我洗完澡这返回房间,董翔一回房间就抱怨说刚才他们两个吃饭花费160元,太贵了,我心想刚才我坐出租车也只花了15元,也不算太吃亏,晚上徐芳妹妹给我发短信,她还问我在成都过得开心吗?
 

张雄离开204房间之后,又过来一位从上海乘坐飞机到成都出差的男人,过几天赵生回青岛时也坐飞机,他买的机票才不到200元,另外一个新来的从事硬盘生意的室友说他经常能买到打一到二折的机票,从上海飞深圳的机票有时才170元,比坐火车便宜多了,甚至比汽车票还便宜,我一下子后悔购买了从成都到广东的火车票,还花费了我288元。
 
住在我旁边的赵虎来自山东青岛,身材魁梧,非常安静,我记得跟他分开时,他正在梦之旅的酒吧发呆,他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酒店外面就是重庆吴铭火锅连锁店,生意红火。
 
我在旅馆遇到两个美女,一个穿着齐臀短裤,另外一个美女穿着超短裙,两个美女露出雪白娇嫩的大腿,她俩走在我前面,扭腰摆臀,故意挡道,我只好让她俩给我让路,因为走廊很窄。
 
2009年5月21日,到了成都我才知道“成都娇子”香烟指的是熊猫,今天早上六点钟就醒了,擤鼻涕时发现鼻孔内有血丝,之后整天都在断断续续地流鼻血,估计是房间空调对着我吹导致的,早上洗漱完毕就出门,搭乘旅行社临时安排的小客车,车上已经坐了三个女人,后来司机又去三个不同的地方接客,又上来两个男人,最后司机送我们到锦江饭店,我们在那里集合,再等半个多小时才驶来一辆大客车,上面已经坐着几十个老太婆和老头子,我们跟团友一起乘车到都江堰。
 

2009年5月22日,周五,成都终于下雨了,路面湿滑,早上我办理退房手续,然后存包,出门乘坐公交车35路到达新南门车站,找一个女白领问路,发现要转车,我在站台与一位美女坐在一起,成都的公交系统并不发达,车厢的设备比深圳差,等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一辆902公交车驶过来,上车后发现两个姐妹也是去熊猫基地的,


其中一个美女还偷拍我,汽车往偏远的郊区行驶,过了半天才抵达成都大熊猫基地,走进基地,看到大量的竹林和松林,这个公园可真幽静,我也是初次看到大熊猫,与一对母女一起参观了小熊猫,当时意识到小熊猫居然是黄黑色,


只是耳朵是白色,尾巴极长,约有45厘米,而成年的大熊猫浑身是黑白相间的颜色,个体较大,后来我在公园居然遇到了之前在乐山景区邂逅的外国夫妇,我累计参观了几个熊猫生活的区域,有些地方能同时看到三到五只大熊猫,听说成都大熊猫是吃竹子的,而竹子的蛋白质营业很低,故大熊猫经常是保持静止,节省体力。
 

我离开成都大熊猫基,坐车时又遇到一些挫折,很折腾的交通,我离开基地时先坐532路公交车,结果坐反了方向,只好在北湖小区下车,又转乘534路公交车,之后上来两个外国人和二个四川女孩,后来一个洋人跟我坐在一起,跟他聊天才知道他是在四川大学教授历史的老师,他与另外两个中国女孩刚在北湖公园露营了两天,


年轻人就是玩得疯狂。聊了一会汽车就抵达了昭觉寺,我下车之后又乘车去了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一处很新的,有创新的建筑群,我还与一群学生合影,他们的女老师都认为我很搞笑。当学生和老师摆好姿势要拍合影时,我也将相机调成自拍模式,然后跟师生合影。
 

参观完三星堆之后我又去成都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休息,在公园里跳舞唱歌的中老年人极多,大白天就开始跳广场舞,这在其它城市都少见,在深圳的公园,基本上只有傍晚才有老人聚在一起跳舞,但现在是下午三点,成都的公园里已经聚集了几百个中老年人,闲人真多,我在一群老太婆聚集的舞蹈队形中看到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她是领舞的,我给她们拍照,但对焦有问题。
 

傍晚我乘车抵达了火车站,然后搭乘T126次列车,从成都到东莞东,我的座位在06车32号,车票是288元,21:09分驶发,在火车上睡觉,翌日列车驶达东莞,再转车返回深圳不表。。。
 

Jumbo Huang Notes: Chengdu is located in central Sichuan. The surrounding Chengdu Plain is known as the "Country of Heaven" and the "Land of Abundance". Its prehistoric settlers included the Sanxingdui culture. The site of Dujiangyan, an ancient irrigation system, is designated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Jin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city. Founded by the state of Shu prior to its incorporation into China, Chengdu is unique as a major Chinese settlement that has maintained its name mostly unchanged throughout the imperial, republican, and communist eras. It was the capital of Liu Bei's Shu Han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Era, as well as several other local kingdoms during the Middle Ages. During World War II, refugees from eastern China fleeing from the Japanese settled in Chengdu. After the war, Chengdu's importance as a link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hina expanded, with railways built to Chongqing in 1952, and Kunming and Tibet afterwards. In the 1960s, Chengdu became an important centre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 论坛 » 异域之旅 »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节选 25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