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位置 站务处理 / 骑客行 » 论坛 » 站务处理 »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441
旧帖 2014-01-15 20:51:34
Post #102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李天富 离线 李天富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磨房版面广告很少,干净!是在玩纯粹的户外!
广告可以多一点------可以搞个磨房商城
版主多关心一下领队-----让领队有得到真证帮助
可以适当给版主发点工资嘛------义务劳动谁能干多久
圈子少点------圈子圈住了别人也圈住了自己
------想哪说哪silly

----------------------------------------
欢迎加入【自由的心】圈子http://www.doyouhike.net/group/21715/1/

 
旧帖 2014-01-18 23:20:59
Post #103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丛林人 离线 丛林人 磨房还可以一呼百应,你们有本事搞一呼万应出来,不要自作聪明,
 
旧帖 2014-01-21 01:19:01
Post #104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robben7 离线 robben7 补充:媒体其实很难成气候了,深圳新闻网背靠广电集团都做不出名堂了,传统媒体靠广告养活的模式已经很难了。
垂直媒体其实主要还是看所属行业买家是否给力。比如地产,汽车的垂直媒体就不错。
靠卖产品广告模式也难有作为,因为现在电商不仅仅是陈列商品做库存,而是打通上下游。成功案例是学习7天连锁店的加盟模式,收取加盟费和业务提成,提供网络下单系统和客源支持,类似现在做得比较成功的磨房保险。
robben7 于 2014-01-21 01:34:28 编辑
 
旧帖 2014-01-21 12:45:58
Post #105
Re: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小象 离线 小象 很有见的+10
现在在磨房想找个比较时效性的功略都比较难

----------------------------------------
学而时习之

 
旧帖 2014-01-24 15:06:49
Post #106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青丝1986 离线 青丝1986
心随缘走 wrote:
不希望磨房成为赚钱机器,只希望如何良性发展~

有充足的资金,才能用更好的服务器,请更好的产品开发运营,做出更好用、大家更喜欢的磨房,不断满足大家日益更新的需求,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旧帖 2014-01-25 04:40:33
Post #107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羡慕 离线 羡慕 搜藏和拜读,
欢迎楼主和10年前我们一起拉过磨得磨房驴友来佛山再聚首,品鉴一次心灵的远足。

----------------------------------------
奉献专业传递爱心  许下承诺不是一件聪明的事。但完成承诺是。卓越成长,拉磨见。一起来,更精彩。

 
旧帖 2014-01-27 10:30:54
Post #108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TTXYOU 离线 TTXYOU 新版开了后,由于用旧版习惯了,所以没有经常去新版看,因而一直也没有看到新版目的地上线使用。
最近几天上去看了看,发现大家的评论不一,但是对搜索功能似乎一致的拍砖。其实,磨房搜索的“烂”不是一天的事了,既然出于技术或其他固有的原因没法改善,为什么不转化思维呢?
就拿查找目的地攻略为例,即使你的搜索做的很好,能把既定目的地、时间段和其他附件条件的帖子搜出来,对于新人来说,还是要一一过滤,去伪存真,其实一个目的地好的攻略帖子也就那么几个,另外再配上固定的旅游目的地介绍、出行注意事项、交通住宿美食购物指南之类的信息,对于一般驴友基本就足够了。
如果上述工作做好了,每个目的地只需要提供几个最精华的路线攻略帖参考,其实根据个人经验,自己的长线旅行通常也就主要参考2-3个最全面最详细的帖子,其他的作业帖往往重复、不全一带而过,只有对于更专业的、更有独特需求的驴友才会去搜索和比较翻阅那些大量的作业帖。每个目的地筛选推荐精华帖的过程实际就是为大家节约时间、避免重复劳动的过程。

----------------------------------------
To make each day count

 
旧帖 2014-01-31 22:13:13
Post #109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phyver 离线 phyver 这段和主题不完全相关:
社区的凝聚力在部落。
互联网时代可以搞粉丝经济,而一群“同志”(志趣相投)其实就是互粉,但对非同志当然是不买账的。这样的存在,导致社区内部会碎片化为社群,或者说部落。
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以社区架构获得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产品,之前提到豆瓣,和E大聊的时候,就说,豆瓣的气质是不太普通的。那到底是什么?今儿个某处看到有人聊正和岛,当然还有之前被曝光的那个“泰山会”,突然想明白了。社区要真正跟上时代,要解决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的问题。如果正和岛过于高大上,那么看看豆瓣,其作为社区部分的架构完全是按部落来分的。不是按地域,虽然豆瓣里有同城,但至少豆瓣同城在我没有多少卖点。也不是按内容,很多豆瓣小组之间的内容(主题)是重叠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就是按部落!小组外面血雨腥风,你若不关注,完全如不存在(豆瓣若是论坛架构,版面论战与水贴不知道要强奸多少用户的视觉)。其实绝大多数豆瓣小组都是非常小众的,豆瓣的所有UGC的文章也都是非常个人的观点,但豆瓣整体却一点都不小众。更关键的是,豆瓣的不小众,一点都没让小组成员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忽视、被挤压,反而大豆瓣之影响力让很多用户平添了归属感。
网络社区这个概念,出现远早于粉丝概念。其实本质上这是两个时代的概念,大叔级的社区产品现在还活跃的,内部架构多少都暗合了粉丝经济的要求。当然还有很多专业社区,反而是面足够窄足够细,活跃。这其实也是一种部落——一个专业社区代表一种爱好。
按内容分,是没法聚拢粉丝的,因为任何事情,任何观点,任何态度,都有人天然赞同有人天然反对。但如果一个网络空间无法让特定粉丝群自在,而是让想找同志的人感觉时不时被不爽一下,它就很难有凝聚力。每个人的心理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容纳太多的各色朋友还保持持久热联。所以多数人的朋友最终沉淀下来的也没几个,并且往往每个朋友都对应解决生活中的特定需求。我想,上述两方面,才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社交碎片化的深层动机。

另,前面提到的拼车这个产品,有人惦记上了。但是还不成气候。现在法律规定极不明确,正如高风险户外;更关键的是,它和户外活动天然形成上下游订单流,可对接。对拼车,我有抱怨,有需求,相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位置站得好,就可以成为雷军口中那只在风口飞翔的猪!
phyver 于 2014-01-31 22:28:24 编辑

----------------------------------------
欢迎收藏我的私人媒体——http://blog.sina.com.cn/phyver

 
旧帖 2014-02-10 21:22:46
Post #110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nancy_zhang 离线 nancy_zhang +分。

----------------------------------------
用脚丈量,用眼触摸,用心感受。

 
旧帖 2014-02-12 22:39:38
Post #111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夏云秋雨 离线 夏云秋雨 见解很独到!

----------------------------------------
我的十不骑---雨不骑、晒不骑、夜不骑、恼不骑、累不骑、闷不骑、热不骑、冷不骑、燥不骑、困不骑

 
旧帖 2014-02-14 07:23:07
Post #112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kurtyang04 离线 kurtyang04 我终于发现8264, 绿野的点击量有2-10倍夸大的明显嫌疑, 有时纳闷我自己熟悉的水上运动,为什么没有回帖的8264比磨房有一定回帖的点击量一样多,而绿野更夸张,是磨房的几倍, 而且找不到一个冷落的帖子,磨房有很多流量少的贴这才是真。

直到这礼拜我才意识到这里有猫腻,磨坊的可贵,从来没有怀疑磨坊有任何虚假的数字,以后也不会,而知道事实后,真得像吃了地沟油的感觉。

像我这样组织者,希望有一个不小的人群去交流,点击本来是代表观众的指标,如今只能信任磨房。

目前的冷清不完全是8264带走的,从水上运动来看,主要是QQ群的影响。磨房的改型是必须的。目前从网页风格里,我还是觉得磨房新版首页比其他强, 清爽,品味高,铜钱味少。人群里,不是最好的都聚集到8264, 更多的是乱哄哄人群,回的帖子大部分质量很低。我倒是观测到一些户外摄影高手, 往磨坊移动,测向说明磨坊的清高风格是坏事也是好事, 有品味和比较独立户外个体可能更喜欢磨坊。

无可否认,8264聚集了全国最好的攀登大侠,而攀登是户外的龙头,磨坊再努力,攀登那一组人是不会加盟磨房地。他们后面的动力是商业的赞助,当8264往商业广告方向发展时,他们注定把赌投到8264。控制龙头就是带动了观众。

但是8264其他方面,雪上运动,骑马不如绿野,潜水,水上运动,异域之旅, 户外摄影稍强于磨房,骑行和长假远行,打个平手。 保持磨坊优势很有必要,磨坊该改进的也许是扭转社区的衰败。
kurtyang04 于 2014-02-15 03:17:31 编辑
 
旧帖 2014-02-15 00:33:58
Post #113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zhongguolong 离线 zhongguolong 刚看到帖子,楼主很多描述说到我的心窝了. 呵呵,貌似看到还有些领导的观念还没有正确认识!先送10分

----------------------------------------
微信号zhongguolongNO1
追梦的足迹,无畏的勇者—2013年西藏的阿尔卑斯B线探路穿越记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mountain/1004534,0,0,0.html

 
旧帖 2014-06-22 23:29:34
Post #114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江西阿文 离线 江西阿文 我觉得纯AA是磨房的特色,不能轻易丢,商业可另辟版块,诸如黄页。
正因为磨房的AA所以才聚起人气,在众多户外门户网站中鹤立鸡群,深圳众多大小户外商业网站为何不能赶超磨房,就是因为那些商业氛围太浓,爬个山还有收费,太打击人了sad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韭菜岭作业及攻略:http://www.doyouhike.net/forum/mountain/2368046,0,0,0.html

船底顶作业及攻略:http://www.doyouhike.net/forum/mountain/998059,0,0,1.html
 

 
旧帖 2014-08-06 13:05:55
Post #115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TTXYOU 离线 TTXYOU 互联网是眼球经济,然而现在找旅游攻略,最多最全的是蚂蜂、途牛等;订票订房的携程、去哪、艺龙等;户外装备到处瞎看瞎买;约伴还在磨房,话题却越来越少。其实以上四方面磨房都大有可为,尤其是能提供收益的2和3。

----------------------------------------
To make each day count

 
旧帖 2015-06-16 14:59:10
Post #116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何以解忧 离线 何以解忧
phyver wrote:
回想起来,我那个城市板块人气散去的触动事件也是和版主有关。
我得说,版主制度是个劣根。版主制度根本不适应大众化时代。要求10个人喜欢同样十道菜容易,要求50个人喜欢同样十道菜就难了。版主制度就是当初网络小众化时代的产物,老早应该进坟墓。
磨房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没有彻底向关系型社区转型。
如果走媒体道路,那么替代版主的是编辑,来进行UGC的后续整理和包装(比如指导作者提高可读性,文笔润色,甚至助其出版),版主制度也不适应这样的互联网生产模式。版主没有强制性义务,版主的工作也没有流程化。编辑可是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负责的。每一个死去的分版面后面都有一个尸位素餐的版主。
还有,就是现在的版主对管理版面特别是大众化背景下的版面,缺少必要的管理知识。在一些事件背后,体现出第一职责人(分版版主)的不专业、不担当、不在场或无能。但本质上,大众化背景下要求版主能够搞定这么复杂的关系,其实勉为其难,人家拿多少好处操这样的心?还天天守在版面前。主动要上位的,容易挟私。大公无私的,多半清高,至少嫌麻烦,最不想惹一身骚。
最终,所有重担都落在一小群站务和铁杆粉丝身上。扛着磨房走了那么久,还能指望什么结果呢。
磨房早五年想清楚,不会有今天。所以小修小补还不如等死,精力都是白花的。
说得不客气,见谅。

这一段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到了现在,磨房还有机会做一些提高活动体验的工作,活动体验是获取用户,提高用户黏性的核心…这个做好了,外围的商业运作才有做好的基础…

而要做好活动体验…破除现有版主制度,现有版主中,伪精英太多,引入专业的社区运营人员是重中之重…不客气的说,现有很多临时工版主,其行为完全将平台当成自家私家花园,极大挫伤了他人的活动积极性…动不动板砖乱飞…那些被拍走的,难道都特么是伪户外人?

ps,活动体验包括:行前信息体供,约伴管理,作业内容引导等等…这些活,临时工做不来的…

用户玩爽了,还愁没进账么…可玩的太多了…懒得说…磨房先花点成本换人吧…

----------------------------------------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

 
旧帖 2015-06-17 15:02:59
Post #117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心远无极 离线 心远无极 户外的Uber模式:选择目的地,该目的地的不同等级的领队、达人
约伴-活动,活动完成,领队费用确认……鸟兽散。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旧帖 2015-06-17 18:54:51
Post #118
Re: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心随缘走 离线 心随缘走 uber都有了,是应该再度革新了big smile

----------------------------------------
人在旅途,心随缘走

 
旧帖 2015-06-22 12:38:54
Post #119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我是五厘米 离线 我是五厘米 今天刚刚读完一篇文章,关于香港的,感觉可以类比下磨房,将“香港”两个字转为磨房,是不是有些许的相像?
读完我有一个感想:改革、开放、进取、创新,是永不能停止的,一旦固步自封,立刻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现在已经不是“不前进,就原地踏步”的时代了,而是“不前进,就消亡”的时代了。
望能让读者有感受,思考下磨房的未来在哪里。


香港,请将我遗忘
在决定离开香港的前夜,我再次登上了太平山顶,看着中环鳞次栉比的霓虹灯倒映在维多利亚湾,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怅惘和失落:为自己,也为香港。这里曾寄托着我的青春梦想,豪情万丈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谁曾经拥有谁?谁又放弃了谁?
上周忙完了搬家,然后离开香港到了深圳新公司报道,身份也从香港居民变成了大陆居民。今年本是我在香港的第七年,按照移民局规定,我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虽然只差永久两个字,但代表的却完全不一样。放弃香港身份对我未来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今的香港肯定不会是我人生的归宿,但是最终决定放弃时,还是有诸多的不舍。
我对香港最初的喜爱来自小时候看的港产片,那个时候真的是香港影视业的辉煌时期,很多影片至今仍是经典,很多香港明星一度影响了我的人生:比如找女朋友,我就会潜意识按照赵雅芝的模子去找,而周润发在《英雄本色》中的形象就几乎代表了我对侠客的全部认识。之后的印象就是小时候极其要好的玩伴,举家搬去了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我至今难以忘记,感觉是中了去极乐世界的船票。多年后我考研到了香港,再见到童年的玩伴时,不知道是时间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还是香港社会重塑了一个人,那个当年老爱打架的他,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乖乖仔,见面都只是礼貌性的和我交流,和我保持着一种莫名的距离。最后我们草草见了几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除此之外,我还是非常喜欢香港,喜欢他城市的整洁,喜欢有素质的市民和各个地方透露出人性化的小细节。
但在香港呆了7年后,我还是决定离开。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祖辈积累,只有一些梦想和一股子拼劲的年轻人来说,香港于我,真的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逼仄和束缚感。
当我告诉身边朋友我决定离开香港回大陆工作的时候,朋友们没有一丝惊讶,只是叹了口气说到:“哎,又一个。”其实在我们这批学生港漂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地域概念和念家情节的,虽然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宿是需要勇气的,最起码也要买得起房,但房价在我们的聊天中从来都只是调侃的话题,没有人把这个视为畏途,“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香港正是这样一个做梦的好好地方:包容的文化,廉洁的政府,精干的公务员队伍,良好的法制框架。但现在,我们讨论的更多话题是回去,而回去的理由各种各样,有回老家找对象的,有买不起房的,有回大陆寻找新机会的,也有纯粹是不喜欢香港的。平时大家聚在一起都会探讨下香港和大陆优势之类的话题,最后总能达成高度一致:要发展,要么去美国,要么回大陆,留香港看不到什么前途。但促使部分人留下的原因,怕也是香港最后的优势。这优势是什么,每个港漂的看法都不一样。
很多人心理上都能接受香港往日辉煌不再,也许早已不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个远东金融中心,但这些年的衰落速度也足够触目惊心:香港1997年回归时人均GDP是澳门的两倍,但香港GDP17年积累增幅不到四成,如今澳门是香港的3倍。香港回归那年GDP总量是大陆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陆的3%。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的GDP之和都远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皆已超过香港。据说天津也马上超过了。十年前,香港人均GDP还超过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则达到了5.2万美元,领先香港1.4万美元。
在经济停滞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失。我不想引用一些数据,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洲或去英国,我港大的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数。而这些年支持香港发展人才的补充,恰恰就是类似我们这些大陆学生:在大陆,过去到香港读书是一种荣耀,很多时候只有高考状元才可以。但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这样了,我的离开也许只是个案,但会不会无意间代表了很多港漂的态度,香港对我们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在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社会氛围的变坏,给人一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暮气沉沉的感觉。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香港代表的是朝气,代表的是奋斗,代表的是刻苦。那时大家差得不远,机会也多,只要卖力工作,总能有不错的回报。而现在,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消失,香港底层人越来越像条干巴巴的咸鱼,翻身无望。如今,香港贫富悬殊越拉越大,资源被高度垄断,房价越来越畸形,住宅面积越来越小,毕业生起薪几乎十年没有涨过,但物价却越来越贵:用我香港同学的话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
这种氛围的变坏在职场也有着清晰的感受。我毕业后幸运找了中环的一家外资投行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香港同事的交往:刚开始一年与他们的交往基本不存在障碍,大家有说有笑。但随着香港经济停滞、外加一些族群冲突言论的炒作与发酵,香港同事几乎是一致对大陆背景同事划出了一道隐形界限。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你能清晰感受到它,感受到那种表面彬彬有礼实际拒人千里外衣遮掩下的防范甚至敌意。这种行为的潜台词非常生硬和冰冷:你不属于我们。
这样氛围导致的结果是:就算我一个人完成了全部门几乎一半的项目,收获的却不是掌声与祝福,而经常是一种集体性的完全无视的不理不睬,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知道,我多少被当做了陆港摩擦的出气筒。每年四倍于香港人口的内地游客蜂拥而至。曾经,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灿”,但是现在,他们是出手阔绰的“土豪”,买LV和黄金,就如同买白菜。用一位香港朋友的话,曾经的穷亲戚跑到自家门口摆阔,这滋味谁受得了。在无望的社会中,曾经港人的奋斗榜样李嘉诚被形容为了挡路者,反而是马云,在传统上一直有着为富者必不仁思想的大陆,被奉为了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创业导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以我7年的香港经历,将心比心的说,普通香港人是可怜的。工作压力那么大,收入那么少,生活成本又那么高,每天回家还只能和老小三代挤在鸽子笼里,心态怎会平衡?我们过不下去,可以退回大陆。大城市过不下去,可以去小城市。总之中国那么大,总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但香港人,他们几乎无路可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一些香港学生会出现在占中或者游行的队伍里:如果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那总需要宣泄一下这种心情?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学生上街,都意味着社会本身生病了:学生天然需要做的,是泡图书馆,啃书本,是写诗,郊游,谈恋爱,做各种梦并去实现它。
人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接受外部的任何信息,在我看来,这多少代表了目前的香港。在隐约的恐惧与挥之不去的迷茫支配下,部分港人开始逃避,讨厌涌入的大陆人,讨厌涌入的菲律宾人,讨厌所有的改变,缅怀着被统治却可以过安心日子的曾经。这种心态在中下层香港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只是因为我说着一口普通话,最近两年我曾在美心、吉野家、百佳超市等无端遭受服务人员羞辱性的白眼和非常明显的敌意,也曾多次在坐出租车的时候听司机一边一脸的不屑,一边用粤语在嘀嘀咕咕——我能听得出他们是在骂人。我想发火,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说明香港这个社会真的生病了?
但我7年前到香港时真不是这样的。那时,彬彬有礼和助人为乐,在香港几乎是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清楚记得刚到港大报到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香港这个社会的善意与包容:几乎我走到哪里,无论是在校园,还是街头小巷,只要我张开口,就肯定会有人很热情地帮我,哪怕我的普通话他们基本听不懂,他们的粤语我也完全听不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找一个社区足球场,我询问的一个茶肆店主硬是把我一直领到了球场旁边才转头回店里去。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香港,他们帮一个内地过来,举目无亲,且语言不通的内地学生迅速融入了。所以,就算今天我很多次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敌意对待,我仍心存感激——只是,这种感激,就真的只是感激,是一种知恩必报的本性,但却再也无法演变为一种认可甚至亲近。
有些东西,如果被打碎了,就很难重新粘合起来——这里就包括了心理上的信任与不设防。这很像香港目前的族群撕裂,实践起来其实很容易,但,有没有想过,这种撕裂需要未来多久的时间,以及多大的努力,才可能重新弥合?
目前的尴尬是,社会中下层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肯抬头看看远方,不肯改变。少数识大体的精英也只能沦为一枚良币,最终被劣币所驱逐,曾经的“八万五”政策被香港中产阶级否决,曾经有希望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数码港愣是被弄成了地产项目。包括上周的政改,都显示了一小部分香港人不愿意改变带来的捆绑后果。
就连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行业竞争力,其实都有点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到无法容忍的感觉——除了中环的办公楼,以及白领们的西装革履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以外,其他软硬件方面其实都已被世界、被大陆甩开了远不止几条大街。不与时俱进,拒绝掉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最近才开始讨论,人家都美国IPO大半年了。其他还有如本地券商机构极为落后的交易系统(大陆任何一个最三流的券商,其证券交易以及结算系统也好过香港最牛逼的投行),就这样的系统,还收着远远高于大陆券商的手续费率;配股需要自己电话经纪人操作、证券交易每手可能500股,也可能1千股,2千股,3千股、4千股、6千股,你得先查询核实每家公司交易单位到底是多少,然后还要计算你买的股数能不能被3、或者被4、被6整除,然后再去下单;一个实时行情仍要收费的港交所;繁碎的银行间转账……,等等,如果你刚从大陆过去,你会被这些不思进取,落后到近乎石器时代的东西目瞪口呆,你会觉得这套系统的所有设置整个就是为了拒绝你去交易,而不是欢迎你去参与,你也能理解为何迄今港股日交易额只有1000亿。
所有这些都在慢慢却严重侵蚀者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市场的活力。一河之隔的深圳,如同一个黑洞,把科技创新人才全部吸走。这样继续下去,但如果人民币开始国际化,深圳上海金融业开始腾飞,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下周开始,我将在深圳这个年轻和有活力的城市开始新的追梦之旅。
无论如何,我祝福你,香港,这个曾经寄托了我青春梦想的城市。
祝福我们未来都好!
(作者:张恒。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总有一天,你会到那喜马拉雅雪山脚下。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2336398,94826801,1,0.html

 
旧帖 2015-07-20 15:53:25
Post #120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非常好玩 离线 非常好玩 值得深思
 
旧帖 2015-08-02 20:47:33
Post #121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天涯在手 离线 天涯在手
kurtyang04 wrote:
我终于发现8264, 绿野的点击量有2-10倍夸大的明显嫌疑, 有时纳闷我自己熟悉的水上运动,为什么没有回帖的8264比磨房有一定回帖的点击量一样多,而绿野更夸张,是磨房的几倍, 而且找不到一个冷落的帖子,磨房有很多流量少的贴这才是真。

直到这礼拜我才意识到这里有猫腻,磨坊的可贵,从来没有怀疑磨坊有任何虚假的数字,以后也不会,而知道事实后,真得像吃了地沟油的感觉。

像我这样组织者,希望有一个不小的人群去交流,点击本来是代表观众的指标,如今只能信任磨房。

目前的冷清不完全是8264带走的,从水上运动来看,主要是QQ群的影响。磨房的改型是必须的。目前从网页风格里,我还是觉得磨房新版首页比其他强, 清爽,品味高,铜钱味少。人群里,不是最好的都聚集到8264, 更多的是乱哄哄人群,回的帖子大部分质量很低。我倒是观测到一些户外摄影高手, 往磨坊移动,测向说明磨坊的清高风格是坏事也是好事, 有品味和比较独立户外个体可能更喜欢磨坊。

无可否认,8264聚集了全国最好的攀登大侠,而攀登是户外的龙头,磨坊再努力,攀登那一组人是不会加盟磨房地。他们后面的动力是商业的赞助,当8264往商业广告方向发展时,他们注定把赌投到8264。控制龙头就是带动了观众。

但是8264其他方面,雪上运动,骑马不如绿野,潜水,水上运动,异域之旅, 户外摄影稍强于磨房,骑行和长假远行,打个平手。 保持磨坊优势很有必要,磨坊该改进的也许是扭转社区的衰败。


磨房应该有可行性的措施拿出来了,现在很多老用户都流失了,去8264的就有很多,磨房和他们彼此都遗忘了

----------------------------------------
林芝花,山南沙,青朴桑耶隐梵家
错高绿,羊湖蓝,然乌披雪胜江南

 
旧帖 2015-08-05 10:34:04
Post #122
Re: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 ...
 
tigerboy 离线 tigerboy 磨房就是磨房,哪怕有一天她会逝去!
弱弱感到有些老鸟其实并不了解磨房!grin

----------------------------------------
宠辱不惊

 
» 论坛 » 站务处理 » 互联网时代下,磨房的“危”与“机”(跟贴补充观点) 441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