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位置 异域之旅 / 深圳 » 论坛 » 异域之旅 »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节选 25
旧帖 2020-11-04 21:17:22
Post #351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1654回:贝科奴航天发射场,捷列什科娃进太空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又译为贝科奴航天发射场,是位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克孜勒奥尔达州的航天发射中心,为世界第一座、也是规模最大的太空发射中心。


启用于1955年6月,最初是前苏俄的航天器发射场和导弹试验基地,苏俄解体后同时由俄罗斯宇航(Roscosmos)与俄罗斯航空天军使用。其名“拜科努尔”原是卡拉干达州境内的矿业城镇,苏俄晸府为对外人误导该基地的正确位置,因而使用此名,而原来的拜科努尔村同样也建有仿制的航天发射中心,直到1970年代拆除。

 


场内拥有13个发射台,可以发射载人航天器、大型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及多种导弹。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在建成后即成为苏俄太空计划的主要作业基地,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承担史上首次载人太空任务的东方一号航天器、以及美国停止航天飞机计划后为国际空间站服务的载人航天器,均是从此发射的;此外,俄罗斯从苏俄时期至今的所有载人航天器,也都是从此发射的。

 


现在发射场土地由俄罗斯向哈萨克斯坦租借使用,双方合约签至2050年。俄罗斯也计划将此部分的航天器发射工作转移至位于俄罗斯的东方航天发射场。

 


1957年10月4日,苏俄在此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斯普特尼克1号,又译1号卫星,是第一颗进入行星轨道的人造卫星。在苏俄于1957年10月4日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由于这时正值冷战,斯普特尼克1号毫无先兆而成功的发射,震撼了整个西方,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连串事件,如斯普特尼克危机、华尔街发生小股灾。同时亦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赛,成为冷战的一个两强的主要竞争点。

 


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的意义,在于通过量度其轨道变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并为于电离层作无线电波传递提供原始的资料。由于卫星填充了压缩氮,斯普特尼克1号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体作陨石探测的尝试,由于高温的陨石穿透了斯普特尼克1号的表面,导致其内压泄漏,此亦为陨石之极端高温提供证据。

 


当史泼尼克1号于哈萨克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之时,正值是联合国所公布的国际地球观测年(又译作国际地球物理年),它以每小时29,000公里的速度脱离地球引力,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层空间的人造物体,在外层空间它以20.005至40.002百万赫兹(MHz)的频率向地球发送无线电波信号,并可由业余无线电用户所接收。其发送一直持续至1957年10月26日,才因为电池用尽而中断。1958年初,斯普特尼克1号失去动力,脱离其工作轨道并坠入大气层,其工作寿命中,共围绕地球运转了六千万公里。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造物体比“Sputnik 1”早十多年。1944年,纳粹德国在佩内明德火箭发射场垂直发射了一枚V2导弹用于测试亚轨道弹道,(事实上作为研究用的火箭,应该称为A4火箭而不是V2火箭。)该火箭最高飞行到176公里的高度,而通常人们把100公里高度作为进入太空的开始,因此这枚A4火箭已经进入了太空。

 


在上述火箭刷新纪录之前,人造物体所达到的最大高度纪录是由巴黎大炮的炮弹所保持的,这是第一个进入同温层的人造物体,其飞行的最高点大约是48公里。

 

为纪念史泼尼克系列任务的伟大成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15年新视野号(New Horizons)飞越冥王星首度取得其地表地貌特征之后,将冥王星地表上的显著心型区域命名为史泼尼克平原(Sputnik Planum)。

 


1953所有有关“斯普特尼克计划”的大纲拟定及科学技术的准备工作筹划完成。计划的目标确立为:量度大气层的密度和其离子物质结构,并探究太阳辐射、地球磁场和宇宙射线的第一手资料,为发展更长远的人造卫星计划,是次发射亦具备实验性及标志性的作用。卫星的地面观测系统,如为监察卫星轨道和发送控制指令,苏俄于地面建筑了15座观测站,此等举措自此确立,广为后进者模仿学习。然而,由于目标发射时间迫在眉睫,原先计划内为观察R-7火箭而制订的计算,仅于7-10天内便草草完成,因此事实上“D”的轨道,打从开始便预定为精确度一般。

 


地面观测的任务,由Yu.A.Mozzhorin上校引领的队伍负责,他所组织的“指令监测组”,任务包括主要的“NII-4”监察中心以及其余7个位处卫星经过之处,遍布全世界的监测站。PS-1”只计划为观测用而非操控,它们都有一条专用的通讯频道与火箭连络,并具备雷达,光学仪器以及通讯设备。7个讯号站接收到的数据,都会通过电报传回“NII-4”中心,以弹道学计算卫星身处的位置。此“指令监测组”则为苏俄,以至全球太空监测控制中心的雏型。

 

1961年4月12日,苏俄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载人飞船,从这里出发进台入太空,成为世界第一位航天员。该次任务使用的1号发射台,日后被昵称为“加加林的起点”。

 


东方一号是前苏俄的太空计划,也是人类首次载人航天任务,1961年4月12日发射升空,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层空间的人,亦是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东方一号是由谢尔盖·科罗廖夫与克里姆·阿利耶维奇·克里莫夫所设计的。加加林所乘坐的航天器在108分钟内环绕地球一次。地面的控制人员,需要在航天器发射后的25分钟,才能确认航天器已进入稳定轨道。

 


回程的时候,在距离地面7公里的地方,东方一号会将他弹射出来,而航天器和航天员会有各自的降落伞。之所以要分开降落,原因是航天器的降落伞会为航天员带来危险。最后,他安全返回地面。

 

航天器的姿势控制由一个自动系统负责。医疗人员和航天器工程师并不确定失重对人体的影响,所以驾驶员的飞行控制已被锁定,这样加加林便不需要人手操控航天器(当紧急的时候,加加林仍然可以对系统进行解锁)。东方一号并不可以改变其飞行轨道,只可以改变其姿势。



在大部分的飞行时间内,航天器的姿势已准备随时返回地球。在航天器发射后的1小时,自动系统将航天器对准,预备点火返回地球。点火返回程序在非洲西岸的上空进行,位置类近安哥拉,距离预计着陆点大约8000公里。点火程序历时42秒,采用液化燃料。由于重量问题,航天器并没有后备点火发动机。倘若点火程序失败,航天器依然可以留在太空十天。

 


在启动返回程序后的10秒,东方一号的设备模组应与返回舱分离。但由于被电线系着,两个模组并没有分离。10分钟后,航天器不断的回转。在电线燃烧断开后,返回舱重新准确定位。

 

在1961年,国际航空联合会确认航天员必须与返回舱一同返回,才会确认为一次成功的太空任务。事实上,当时航天员和返回舱是分开降落的。但苏俄报称他们是一起降落的,联合会依然官方确认其任务有效。直到多年之后,才有资料透露加加林和返回舱是分开降落的。

 


1963年6月16日,苏俄航天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驾驶的东方六号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世界第一位女航天员。1971年4月19日,苏俄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1988年11月15日,苏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在这里发射。

 

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体“曙光号功能货舱”在“质子-K”火箭的携带下在这里升空。2011年11月8日,我国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由“天顶-2运载火箭”携带升空,但探测器未能成功变轨,未能完成任务。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芙娜·捷列什科娃(1937年3月6日-)是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航天员。1963年6月16日,她单独乘坐“东方六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苏俄英雄,苏俄空军少将。她还是技术科学副博士,两次获授冽宁勋章;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够参加火星探险。在2014年冬季奥运会,她是开幕式上奥林匹克旗帜的旗手。

 


捷列什科娃生于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图塔耶夫的一个村子。父亲弗拉基米尔·捷列什科夫(1912-1940)是拖拉机手,苏芬战争中是坦克车长、中士,在前线阵亡时捷列什科娃年仅2岁。母亲叶莲娜(1913-1987)是纺织厂女工。捷列什科娃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捷列什科娃于1945年8岁时在雅罗斯拉夫尔第32学校上学,1953年七年级毕业时为了补贴家用而离校,在当地的雅罗斯拉夫尔轮胎厂的组装与硫化车间当一名学徒工,负责操作切割机,

 

同时在夜校学习青年工人的课程。1955年4月,调入当地的“红色彼列科普纺织厂,与其母亲、姐姐一起工作。1959年捷列什科娃加入了当地的业余航空俱乐部,成为一名跳伞员,1959年5月21日22岁时完成了首次空中跳伞,在当地总计完成了90次跳伞。1955年至1959年,接受了雅罗斯拉夫尔轻工业学院的函授教育。1960年8月11日,捷列什科娃成为雅罗斯拉夫尔市红色彼列科普纺织厂的共青团组织的秘书。

 


1961年,加加林飞上太空,捷列什科娃同众多少女一样,将加加林作为了自己的偶像。她和航天俱乐部的女友们联名给莫斯科写了一封信,呼吁也派一名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料想不到,没过多久,这些在信上署名的姑娘都应邀前往莫斯科。在莫斯科,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成为第一位女性航天员。

 


考核是严格的,经过了三个月的各种类型的试验,有医学、体育、还有特殊使命方面的,经过层层筛选,幸运女神降临在了捷列什科娃的身上。报名条件包括:年龄30岁以下,有跳伞经历,身高170厘米以下,体重70千克以下。1962年2月16日,当听到自己的名字从400多竞争者中入选5名女航天员之列时,捷列什科娃的心里顿时充满了无比的兴奋以及征服太空的信心。5位入选者应召入伍,从列兵军衔开始。1962年3月加入苏俄共资党。

 


成为航天员的受训内容包括耐热训练:身穿飞行服耐受70摄氏度、30%湿度;静音训练,在无声环境中渡过10天;在乌米格-15上经受失重训练,每个架次飞行经受3-4次每次40秒的失重状态下写字、吃饭、使用无线电口播等;跳伞训练,包括水上跳伞。1962年11月9日,捷列什科娃完成了航天员训练,成绩为优秀。

 


1963年3月,捷列什科娃入选为东方六号飞船任务的第一顺位的航天员。

 

1963年6月16日,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六号宇航飞船升空,成为人类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一位独立驾驶宇航飞船完成太空飞行的女性。在3天(总计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的太空飞行中,捷列什科娃的无线电呼号是“海鸥”。捷列什科娃这次太空飞行时间比此前所有美国航天员的太空飞行时间总和还要长。

 


捷列什科娃驾驶的东方六号与瓦列里·贝科夫斯基驾驶的东方五号执行了空间编队交会、无线电通联等任务。由于东方号飞船上没有太空马桶不能排便,所以3天飞行是禁食的。东方六号返回地面时降落在阿尔泰边疆区,坐标为 53.209375°N 80.80395°E。



东方六号距地面7千米高度时,按程序捷列什科娃连同座椅弹射出飞船、单独伞降,至4千米高度时航天员与座椅按程序分离。捷列什科娃落地时由于强风在切掉降落伞前,其鼻子在地面上擦伤。

 


完成航天飞行后,捷列什科娃成为航天员指令长,直至1966年3月14日。捷列什科娃从太空返回后,被问及国家应如何奖赏她的英勇成就。捷列什科娃回答:希望能搜寻、确认她父亲牺牲的地点及战斗经过。这一请求得到了满足。苏俄晸府在捷列什科娃的父亲牺牲地建立了一座纪念牌。

 

晸府奖励捷列什科娃一套在雅罗斯拉夫尔的3室的住宅。捷列什科娃与母亲、姨妈及其女儿在一起住了3年。此后,捷列什科娃作为公众人物,移居莫斯科。

 


1963年6月22日,成为苏俄英雄。1963年6月22日与1981年5月6日,两次荣获冽宁勋章。 1971年12月1日,获得十月革命勋章。1987年3月5日因其社会活动获得劳动红旗勋章。

 

1966年至1989年,苏俄最高上进群代表。1974年至1989年,苏俄最高上进群主席团成员。1971年至1989年,苏俄共资中部委的组员。

 


2008年至2011年,雅罗斯拉夫尔州杜马的议事员,统一俄罗斯党优秀组员。2011年,在雅罗斯拉夫尔州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议员。 2016年连任。2011年4月12日,捷列什科娃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授勋仪式上接受老板颁发的友谊勋章。

 

在东方六号飞行之后谣言开始流传,她可能嫁给当时唯一的单身汉航天员安德里扬·尼古拉耶夫。1963年11月3日与航天员安德里扬·尼古拉耶夫在莫斯科结婚。赫老板与太空计划的组织者等高管主持了婚礼。

 


1964年6月8日,女儿叶莲娜·安德烈雅诺夫娜·尼古拉耶娃出生。这是人类第一个父母都是航天员的人。外孙阿列克谢·马约罗夫生于1996年,安德烈·罗季奥诺夫生于2004年6月。

 

1982年与尼古拉耶夫的婚姻崩裂,她又嫁给了外科医生尤里·沙波什尼科夫,直到1999年去世。捷列什科娃是俄罗斯联邦首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性。

 


2017年3月6日,弗氏在克里姆林宫为她颁发一级祖国功勋勋章,庆祝她80岁生日。

 

Jumbo Huang Notes Citation: The Baikonur Cosmodrome is a spaceport located in an area of southern Kazakhstan leased to Russia.The Cosmodrome is the world's first and largest operational space launch facility. The spaceport is located in the desert steppe of Baikonur, about 200 kilometres (120 mi) east of the Aral Sea and north of the river Syr Darya. It is near the Tyuratam railway station and is about 90 metres (300 ft) above sea level. Baikonur cosmodrome and the city of Baikonur celebrated the 63rd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ation on 2 June 2018.

 


The spaceport is currently leased by the Kazakh Government to Russia until 2050, and is managed jointly by the Roscosmos State Corporation and the Russian Aerospace Forces.The shape of the area leased is an ellipse, measuring 90 kilometres (56 mi) east–west by 85 kilometres (53 mi) north–south, with the cosmodrome at the centre. It was originally built by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late 1950s as the base of operations for the Soviet space program. Under the current Russian space program, Baikonur remains a busy spaceport, with numerous commercial, military, and scientific missions being launched annually. All crewed Russian spaceflights are launched from Baikonur.

 

Both Sputnik 1, the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and Vostok 1, the first human spaceflight, were launched from Baikonur. The launch pad used for both missions was renamed Gagarin's Start in honor of Russian Soviet cosmonaut Yuri Gagarin, pilot of Vostok 1 and first human in space.

 

First female astronaut Valentina Tereshkova wants one-way Mars ticket.

 

第1655回:太空计划导弹竞赛,人类太空飞行纪元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4 21:59:11
Post #352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63回:俄东方航天发射场,普列谢茨克发射场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走出历史,走向未来。
 

长期以来,俄邦火箭发射业务,尤其质子号运载火箭一直以物美价廉著称,类似以吨位报价的卫星发射业务,比西方公司便宜得多,而且火箭发射成功率还过得去,为此受到了国际市场的追捧,谁都想不到,最近俄邦航天局负责人罗戈津心痛地表示,将把俄邦火箭的发射价格下调30%,可以算是跳楼价,骨折价,白菜价,俄邦运载火箭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俄方为此解释,这次大降价是为了取得市场竞争力,以抵消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在火箭发射上的“倾销”政策,增加俄邦的全球发射市场份额,这也是俄邦第一次在运载火箭这种高科技产品上,对美国货采用了倾销这个很吸引眼球的词语,倾销这个词语,通常用在低技术产品上,对于高技术产品,能做到被俄邦人指责倾销,可以说是一件超级有面子的事情。
 

俄邦联邦航天署证实,2015年俄邦一枚搭载墨西哥通讯卫星的“质子-M”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发生故障坠毁。
 
这枚“质子-M”运载火箭周六(16日)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基地升空。在飞行497秒后,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出现问题,导致火箭坠毁。。。
 

俄邦航天国家集团公司通称俄邦航天集团(РRoscosmos;此为“俄邦”与“宇宙”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是俄邦主理航天事业的国营企业,最早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俄邦宇航局,之后曾更名为俄邦航空航天局、以及俄邦联邦航天局,至2015年起从晸府机构改组为依俄邦法律注册的国有公司。其负责俄邦各项空间科学与载人航天计划,同时继承前俄修的太空计划。
 

在前俄修解体后,俄邦宇航局成立。俄航天使用了原俄修太空计划中研究及研制的太空科技和火箭发射场。这些火箭发射场大多位于哈萨克斯坦,它们都是由俄邦晸府与哈萨克斯坦晸府签订长期租约所维持和使用。俄航天控制了俄邦所有的民用太空计划,包括了有人驾驶的和无人驾驶的非军用航天器。在俄修时期遗留下来的技术资本至今仍在给其提供帮助。
 

在俄修刚解体的时候,俄航天一度缺乏资金进行各项计划,直到最近数年才有所改善。该局想一直争取进行的计划包括登月计划和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计划。但自1990年开始该局资金不断倒退,令航天局迫不得已只好推行另一些方案去维持太空计划。这令该局于发射商业卫星、推行太空旅游等方面取得领先的优势。

航天局在科学任务譬如行星间的探索、天文任务等可参与的程度很低,所以打算开发和平号空间站,以为国际空间站尽力。此外亦会继续发射联盟号航天器和进行其任务。
 

自1992年起,瑞考普特夫就被委任为俄邦联邦航天局的局长。
 
俄邦在2005年起因以高价出口石油和天然气等致经济起飞。晸府展望2006的资金将比较充裕。这令俄国国会将从2006到2015年批出3050亿卢布予航天局以及总数达4250亿卢布作为太空科技的支出。
 

航天局2006的经费共高达250亿,比2005的经费多了33% 。因为最近十年用于太空科技的财晸预算获批,所以航天局的支出将会每年上升5—10%。这将使航天局拥有稳定的资金汇集。此外,俄邦联邦航天局计划将1300亿卢布注入其他地方,包括太空工业投资和商业性的空间活动。
 

尽管俄邦举全国之力重振航天发射业务,但它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也经历了大量的失败,其中比较大的挫折发生在三年前。
 
俄邦“联盟-2.1B”运载火箭上周二(2017年11月28日)发射失败所引发的政治后果正在继续蔓延。罗戈津自2011年后期开始接手俄邦航天项目,目前正面临大范围批评。毕竟,上周二的发射失败已经是他任内第十起事故。此事警醒众人,俄邦航天工业距离“崩溃”仅有数步之遥。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多位航天专家称,俄邦最新一次火箭发射失败暴露其航天工业接近“崩溃”,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糟糕的消息”。美国宇航局一位前工程师表示,“在其巅峰时,他们是个可靠的对手,是一种激励。没有他们,我们根本不可能实现登月。”
 

就在发射之后1个小时,一切还运转正常。这仅是俄邦新建的远东发射场第二次执行发射任务,现场还洋溢着庆祝氛围。“联盟-2.1B”火箭载着19颗卫星,运行良好并被认为相当可靠。该火箭是当年将加加林送上太空的老“联盟”的直属后辈,并已经过上千次的改良。
 

该火箭自莫斯科当地时间上午8时42分升空后,罗戈津似乎可以宣布任务成功了。实际上,他也的确公开宣布了发射成功,此举事后招致梅德韦杰夫批评“一些部门负责人草率公布发射成功的消息。”
 

然而,三个小时后,俄邦联邦航天局承认发射“异常”,发表声明称卫星在抵达预定轨道之前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随后,俄媒报道称,19颗卫星已坠落大西洋。彼尔姆州立大学航空国防专家卢辛表示,此前的坠毁都是由于制造零件出现瑕疵。火箭航天系统设计制造专家谢列尼亚科夫认为,事故表明俄航空制造业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从2010年‘质子火箭’(Proton)发生事故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零部件质量差的问题。相关部门根本没有恰当的质量管控。”此前,11月28日,俄邦航天集团从位于俄远东地区的东方发射场发射了一枚携有19颗卫星的“联盟-2.1B”运载火箭,但火箭未能将这些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卫星来自俄邦、加拿大、挪威、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其中约半数没有航天发射保险。
 

东方航天发射场(Kosmodrom Vostochny,意为“东方航天港”)是俄邦的一座航天发射场,位于俄邦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纬度则落在北纬51度线。部分设施已投入使用,并在2016年4月28日执行第一次发射任务;2018年全面竣工后,将可减少俄邦对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依赖。东方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是Ipromashprom(机械工程学院)。主要承包商是联邦特别建设机构。
 

东方发射场是俄罗斯第一座民用航天发射场,用于准备和发射科学、社会经济和商用航天器。自2012年首座发射设施开工建设起就伴随着一系列违法和腐败丑闻。总检察院的资料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共立贪污案近140起。


建设发射场期间,有110亿卢布被贪污,其中追回35亿。32人被以贪污罪起诉。他透露,建设项目共拨款910亿卢布,其中660亿已经动用。
 

佩斯科夫说:“19座设施中还有5座未完工。侦查委员会正在调查5起涉及东方发射场的刑事案件。”
 

东方航天发射场的建造目的是为了令俄邦尽可能在其领土内执行发射任务,并减少依赖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现时,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是俄邦唯一能执行发射载人航天任务到国际空间站或其他地方的发射场。但是,俄邦需每年向哈萨克斯坦缴付1.15亿美元的租金以租用拜科努尔。
 

东方航天发射场主要是用于民用发射。俄邦联邦航天局计划在2020年将俄邦45%的航天发射移至东方航天发射场,而拜科努尔的份额将从65%下降至11%,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将占到44%。


东方航天发射场是俄邦一座正在建设的航天发射场,坐落于俄邦远东地区阿穆尔州乌格列戈尔斯克镇,距离中国仅数百公里,纬度则落在北纬51度线。发射场占地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于2013年正式开工建设,将兴建1600个各型设施,并在乌列戈尔斯克兴建汽车站和火车站,届时能容纳近3万人。
 

目前,部分设施已投入使用,并在2016年4月28日执行第一次发射任务;2018年全面竣工后,将可减少俄邦对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依赖。
 

东方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是Ipromashprom(机械工程学院)。主要承包商是联邦特别建设机构目前,东方航天发射场已经基本完成,已于2015年12月成功进行首次航天发射,并计划于2018年进行载人航天发射。预计到2020年,俄邦45%的航天发射将在东方航天发射场进行。


2008至2010年在现场进行设计勘测工作,而一期工程的建设则从2011年年中开始。从目前到2015年俄邦大部分的航天发射仍将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大约占此期间所有发射任务的64%。30%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进行,余下的6%在俄邦其他的航天发射场进行。
 

2016年4月27日,东方航天发射场原计划进行建成以来的首次火箭发射,但在发射前却因自动控制系统故障而推迟一天。同年4月28日,俄邦成功将一枚装备新型推进器且搭载3颗卫星的“联盟2.1A”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2017年11月28日,俄邦航天集团从东方太空发射场发射一枚携有19颗卫星的“联盟-2.1B”运载火箭,但火箭未能将这些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三个小时后,俄邦联邦航天局承认发射“异常”,发表声明称卫星在抵达预定轨道之前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随后,19颗卫星坠落大西洋。
 

为保障俄邦完全自主地开展太空活动,俄当局于2007年11月签署命令,在阿穆尔州建设新太空发射基地,取名为“东方”。
 
2011年9月,发射场建设由俄邦联邦航天局牵头全面展开,预计在2018年完成。
 

2016年1月,有亲克里姆林宫报章踢爆疑有14亿卢布被侵吞,加上有工人因数月未获支薪爆发示威要求俄当局亲自介入,令工程一拖再拖。

 
2016年04月27日,东方航天发射场原计划进行建成以来的首次火箭发射,但在发射前却因自动控制系统故障而推迟一天。同年04月28日,俄邦成功将一枚装备新型推进器且搭载3颗卫星的“联盟2.1A”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俄邦周四首次在新启用的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火箭。周三因技术故障,俄邦航天局被迫在最后时刻推迟东方发射场的首次火箭发射。
 

俄邦国家电视台的画面显示,莫斯科时间0501(0201 GMT),搭载三枚卫星的“联盟-2.1A”运载火箭从东方发射场升空。东方发射场位于俄邦阿穆尔地区,接近中俄边境。
 

俄邦媒体援引俄邦联邦航天局官员称,三枚卫星在火箭升空约九分钟后与火箭第三级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设备昨天出现了点故障,”他说道。“原则上我们本可以在昨天发射,但设备昨天有点问题。这是正常的事情。”周三发射推迟后,普京批评联邦航天局和晸府官员,称航天业存在大量技术问题,称“应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普京两天的态度对比鲜明。
 

延期和腐败问题一直困扰新发射场的工作。欧洲航天局本月在法属圭亚那使用俄制“联盟”火箭进行的发射亦因技术故障推迟。东方发射场是俄邦境内的首个民用火箭发射场。俄邦建设这个发射场,是为了摆脱对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依赖。
 

“重要的是这个发射台已经运转,而准备工作是你们做的,”普京周四对发射场人员说道。“我们目前面临第二个阶段,即发射一枚重型火箭。”
 
“我们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但毫无疑问,这是俄邦空间探索非常重大的进展。“
 

2017年11月28日,联盟2.1b运载火箭搭载Meteor-M2-1气象卫星等19星成功发射升空,然而由于上面级火箭出现故障,未能将卫星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失败。
 

新的发射场尽量向东南靠近,逼近俄中边境,实际上是要取得与拜科努尔相近的较低纬度优势,从而取代拜科努尔。纬度越低,发射场离赤道就越近,可使火箭发射后得到更大的地球自转初速度,从而节省运载力。
 

除了东方发射场,俄还有另外一个靠近首都的发射场。
 
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正式名称为第1国家测试发射场)是俄邦境内的一座航天发射场,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距莫斯科以北800公里。
 

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得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一个“城市式”乡普列谢茨克。它最初是俄修晸府作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基地建设起来的,动工于1957年,大约于1959年投入使用,作为R-7火箭家族(R-7洲际导弹)的发射场。在普列谢茨克乡有一座火车站,成为运输导弹部件的重要交通节点。
 

一座用于支持导弹基地的新城镇米尔内(俄语意为“和平”)同时被建立起来。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是俄修及俄邦除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以外唯一一座重要的发射场,到1997年为止,该发射场执行了超过1500次发射任务,比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座发射场都多。与拜科努尔不同的是,普列谢茨克主要用于发射军事载荷。在俄修解体之后,由于俄邦军力下降,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的重要性降低了。
 

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最初是保密的。一位叫杰弗里·佩里的英国教师和他的学生们发现了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的存在,他们仔细分析了俄修于1966年发射的宇宙-112卫星的轨道,推断出它不可能是从拜科努尔发射的。冷战结束后公布的档案显示,CIA早在1950年代末就怀疑普列谢茨克地区有一座导弹发射设施。俄修晸府直到1983年才公开了普列谢茨克发射场。
 

由于处于较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普列谢茨克不适合用来发射小倾角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外较高的纬度也影响了火箭的运载能力。该发射场主要用于发射具有大倾角的极轨卫星。
 

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现在可以发射联盟号、宇宙-3M、呼啸号和旋风号等类型的运载火箭。而俄邦用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质子号和天顶号则不能从这里发射。普列谢茨克也仍然作为俄军战略火箭部队的发射场,2007年俄军在这里试射了一枚RS-24洲际导弹。俄邦航天部门已决定其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安加拉号主要在普列谢茨克发射。
 
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曾发生过以下事故:
 

1973年6月26日,一枚宇宙-3M火箭在发射台上爆炸,导致9人死亡。
1980年3月18日,一枚东方-2M火箭在加注燃料时爆炸,导致50人死亡。
2002年10月15日,一枚联盟-U火箭发射失败并爆炸,死亡一人。
 

Jumbo Huang Notes: The Vostochny Cosmodrome (Kosmodrom Vostochny "Eastern Spaceport"wink is a Russian spaceport (still partly under construction) above the 51st parallel north in the Amur Oblast,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It is intended to reduce Russia's dependency on the Baikonur Cosmodrome in Kazakhstan. The first launch took place on 28 April 2016 at 02:01 UTC. As of July 2019, five launch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with four successes.
 
第4164回:大型质子运载火箭,空间舱体发射入轨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4 22:48:21
Post #353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64回:大型质子运载火箭,空间舱体发射入轨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在《黃劍博采风追影》“第4161回:人探索天空实验室,里程碑式太空行走;第4162回:宇宙殖民太空移民,构想人类第二故乡”中,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太空探索的历史,不管如何探索太空,都离不开运载火箭的功劳。
 

质子运载火箭是俄修研制的一个大型运载火箭系列,包含多种衍伸型号。质子号从196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俄修、俄邦发射大型航天器的主要运载火箭。在冷战结束后,由于能源号火箭被弃而不用,质子运载火箭实际上成为俄邦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


但质子号使用剧毒的四氧化二氮与联氨作为燃料,一旦发射失败可能对发射场周边地区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俄邦已决定用新研制的安加拉号运载火箭来取代它,此种新型火箭采用液氧与煤油作为推进剂。
 

最初的质子运载火箭是在1961年至1965年间研制成功的,总设计师是OKB-52设计局的负责人切洛勉。切洛勉当时向何路小夫提出了一个庞大的洲际导弹发展计划,在这个计划中,UR500(即两级型的质子号)是一种“全球火箭”。但是UR500最终没有被军队接受,而是决定用于航天发射。


1965年7月16日,UR500在拜科努尔发射场执行了第一次任务,将质子1号科学考察卫星送入太空,火箭也从此而得名质子号。米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9”,米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D”。两级型质子号的运载效率不高,因此很快被停止使用。
 

在UR500基础上加入第三级后,俄修人得到了运载能力更为强大的、三级状态的质子-K火箭(即UR500K;米国国防部:SL-13,谢尔顿命名法:D-1)。带有第三级的质子号在1967年3月10日首次发射(当时使用了D组级上面级,实际构成了四级火箭:质子-K/D组级),将宇宙-146(一颗月球探测器)送入太空。1968年,不带上面级的质子-K首次发射。在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末,俄修曾利用不带上面级的质子-K将8个空间站送入轨道。国际空间站的两个主要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和星辰号服务舱也是用质子-K发射的。
 

在质子-K上再加入一个上面级,就形成了UR500K-L1运载火箭,即四级状态的质子号火箭(米国国防部:SL-12,谢尔顿命名法:D-1-e)。俄修时代的质子号所使用的上面级主要有两种:D组级或DM组级(D组级的发展型号,1974年开始使用),所构成的火箭分别称为质子-K/D组级和质子-K/DM组级。这两种火箭是俄修发射大型地球静止卫星和深空探测器的主力。从1967年开始,四级型质子号向月球、金星和火星发射了多个探测器,并且在流产的俄修登月计划中被选为发射载人环月飞船的运载工具。
 

在美苏登月竞赛时期,切洛勉还在质子号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名为UR700的设计方案,以与科罗廖夫的N1运载火箭竞争。UR700的设计思想很像质子号,但其体积之巨大甚至使N-1和米国的土星5号都相形见绌。在UR700中,两级型的质子号仅仅是一个上面级。
 

冷战结束后,俄邦新研制了一种四级型质子号火箭,即质子-M(有时使用未改进的质子-K箭体搭配和风-M的四级火箭质子-KM也被归入其中)。它与质子-K/DM组级的主要区别是使用了更为先进的和风-M上面级,因此火箭也被叫做质子-M/和风-M。和风-M上面级具有两次点火的能力,它可以将重型卫星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轨道(以前的质子号通常是将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质子-M在2001年首次发射,将一颗银幕-M通信卫星送入轨道。
 
另外俄邦还发展了所谓“质子-M增强型”,主要改进了和风-M上面级的性能。质子-M增强型只在2007年发射过一次。
 

所有型号的质子号火箭都只能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在拜科努尔的81号和200号发射阵地各有两个质子号发射工位,火箭以水平方式运输至发射台,然后起竖、发射。
 

早期的质子号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大型人造卫星。但由于其运载能力远大于其它俄修火箭(如联盟号和闪电号),质子号遂成为发射星际探测器的首选。在美苏登月竞赛时期,质子号承担了将大多数月球号无人探测器送上月球的任务。质子号也预定参加俄修载人登月计划。当时俄修平行开展了两个计划:


科罗廖夫主导的使用N-1的宇航员登月计划,和切洛勉主导的使用质子号的载人环月飞行计划。但在一次内部论证会之后,切洛勉的计划被搁置。在N-1开发失败而米国人率先实现登月之后,俄修晸府对登月失去了兴趣。虽然还是用质子号发射了几艘“探测器”号飞船进行了绕月飞行,但所携带的只是动物而已。
 

从1971年开始,俄修用质子-K火箭先后将8个空间站(礼炮1号至礼炮7号,和平号)的几乎全部舱体发射入轨。冷战结束后,质子-K又用于发射国际空间站的几个重要舱段。除了米国的航天飞机以外,质子号是目前唯一能够承担这项任务的运载工具。
 
四级型质子号被用于发射俄修的大型通信卫星(“银幕”,“彩虹”,“地平线”)和行星探测器(“火星”,“织女星”,“福波斯”)。
 

俄修解体后,俄邦将质子号火箭投入国际市场,结果十分受客户青睐。1996年4月,质子号将欧洲的阿斯特拉-1F卫星发射入轨,完成了第一次商业发射。到2007年为止,质子号已经执行了40多次商业发射任务。
 

质子号系列的发射成功率并不突出。1996年该火箭发射火星-96探测器失败,载荷在太平洋上空坠毁,其上携带有200克剧毒放射性元素钚。
 

质子号火箭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其使用的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或四氧化二氮有毒,一旦发射失败,泄漏的推进剂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俄邦经常因火箭在发射后坠毁而与发射场地的所在国哈萨克斯坦进行交涉。近几年来,如果质子号发射失败,哈萨克斯坦就会禁止在白寇努尔发射这种火箭,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质子系列运载火箭共包括5种型号:UR500(基础型质子号火箭); 质子-K(UR500K);质子-K/D组级和质子-K/DM组级(UR500K-L1,UR500K-L1P);质子-M(可能包括质子-KM)等。
 
UR500运载火箭,即基础型质子号运载火箭,是俄修于1961年开始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米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9”,米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D”。这种两级液体火箭是整个质子号运载火箭家族的基础。

 
UR500型火箭由切洛梅设计局(OKB-52)负责研制,主设计师为弗拉基米尔·切洛勉。切洛勉当时与俄修另一位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为了争夺给苏军开发新式洲际导弹的任务,切洛勉向俄修领导人何路小夫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该计划要研制三种火箭:UR100,UR200和UR500,彼此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UR500就是在UR200(北约代号SS-10“瘦子”)基础上研发的,当时打算把它设计成射程12000公里的洲际导弹。1962年4月,这个计划获得批准。但是,由于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试中表现不佳,这些导弹中最后只有UR100(北约代号SS-11“美洲百合”)进入军队服役。UR200项目在1964年下马,UR500则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俄修的主力运载火箭。
 

UR500最早的一个设计方案是直接用4枚UR200捆绑在一起,但这个可笑的方案很快就被放弃了。除了OKB-52以外,各分系统的负责单位还包括格鲁什科的OKB-456(负责发动机)和皮柳金的NII-885(负责控制系统)。整个开发工作于1965年完成,当年7月16日火箭进行了首飞。由于火箭第一次发射时携带的载荷为质子1号科学卫星,该火箭得名为质子号运载火箭。
 

UR500火箭的设计与俄修最早的那些由R-7洲际导弹衍生出来的运载火箭(如卫星号和联盟号)有了一些不同。虽然保留了第一级发动机沿环形安放的设计,但火箭是两级结构,而不像卫星号火箭是捆绑式结构(从而实际是一级半)。火箭第一级外侧环向布置了6个推进剂贮箱,但它们并非助推器,即在发射后不与箭体单独分离。UR500使用的推进剂是剧毒的肼类化合物。在UR500基础上增加若干级或上面级,就形成了质子号火箭的各种型号。
 

UR500有记录的发射任务共有4次,包括将质子1号到质子3号三颗质子号卫星送上天,以及一次发射失败。由于缺少上面级,它的运载能力很低,比竞争对手、科罗廖夫的R-7系列高不了多少,而质量却比后者大得多。1966年这种火箭被停止使用。
 

质子-K运载火箭是俄修质子号运载火箭家族中的三级型号。米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3”,米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D-1”。此火箭主要用来发射空间站。
 

在切洛勉的UR500(即两级型质子号)基础上发展三级火箭的计划在1964年就已经决定了。当时为这种新火箭安排的任务是发射“金刚石”军用空间站(其中实际发射成功的都被编进了礼炮号的编号序列)和LK-1载人环月飞船(此飞船后来被取消)。但火箭的发展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可靠性一直达不到要求。第一枚带有第三级的质子号于1967年3月10日发射,但这是一枚带有“D组级”上面级的四级火箭;不带上面级的质子-K于1968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将质子4号科学卫星(重达16吨)送入太空。
 

以下是由质子-K发射成功的空间站。
 
礼炮号系列:礼炮1号,礼炮2号,礼炮3号,礼炮4号,礼炮5号,礼炮6号,礼炮7号;
 
TKS空间舱系列:宇宙-929,宇宙-1267,宇宙-1443,宇宙-1686(注意这些舱段通常是对接到礼炮号空间站上作为后者的组件);
 

和平号空间站的6个组件:核心舱,量子1号天文物理舱,量子2号气闸舱,“晶体”号实验舱,“光谱”号遥感舱,“自然”号地球观测舱;
 
国际空间站的两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和星辰号服务舱。截止2000年,质子-K共发射31次,其中失败4次。
 

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是俄修质子号运载火箭家族中的第一种四级型号。米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2”,米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D-1-e”。这种火箭及其改型是俄修发射大型深空探测器的主要运载工具。
 

质子-K/D组级的设计工作始于美苏登月竞赛时期,其最初目的就是向月球发射探测器和载人宇宙飞船。火箭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在三级型质子号(质子-K)基础上加入一个上面级。该上面级称为“D组级”,是质子号火箭使用的第一种上面级;但它本来是给与科罗廖夫的N-1火箭配套的登月飞船设计的。D组级的特点是没有导航设备,其导航功能必须由载荷舱内的航天器自己提供。
 

将质子号(UR500)发展为三级火箭的工作在1964年就开始了,主要由于何路小夫(质子号总设计师切洛勉的晸治保护人)下台,进展有些缓慢。1965年,由切洛勉主导的使用LK-1飞船的登月计划被科罗廖夫的N-1/L-1淘汰了。1967年第一种拥有第三级的质子号发射时,使用了D组级上面级,因此实际是四级火箭;纯粹的三级火箭在1968年才第一次发射。
 

基础型质子-K/D组级在1975年停止使用,其间共发射39次,失败15次,发射成功率只有61.5%。由质子-K/D组级发射成功的航天器有探测器4号~探测器8号无人飞船,月球15号~月球23号月球探测器,火星2号~火星7号火星探测器,金星9号至金星10号金星探测器。
 
对D组级加以改进获得了两种衍生的上面级,D-1组级和D-2组级,所对应的火箭称为质子-K/D-1组级(8K82K/11S824M)和质子-K/D-2组级(8K82K/11S824F)。D-1组级和D-2组级使用RD-58M发动机,拥有更大的推力。但是,这两种上面级仍然没有导航能力。

 
质子-K/D-1组级于1976年8月9日首飞,发射了月球24号探测器。此后又发射了金星11号~金星16号、织女星1号和织女星2号(用于探测金星和哈雷彗星),1989年发射石榴石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卫星后退役。
 

质子-K/D-2组级只发射了三次,其中失败一次。它成功地将福波斯1号和福波斯2号火星-火卫一探测器送入太空。失败的那次则是在1996年发射火星-96探测器,结果载荷在太平洋上空坠落。
 
质子-M运载火箭是俄邦质子号火箭家族中的最新型号。
 

质子-M与以前的质子号火箭相比作了许多改进。它使用了更先进的和风-M上面级,这种新上面级在1999年首次进行了飞行,当时前三级使用的是原有的质子-K箭体;这样组成的火箭被称为“质子-K/和风-M”或“质子-KM”。质子-KM可能只是代用品,因为不久就对火箭的前几级进行了改进,使用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箭体结构(可能主要是减轻了前三级的质量)。


总共只有70%的技术是从以前的质子号中继承的。换用新箭体的火箭在2001年首次发射,将一颗银幕-M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这种火箭是目前俄邦从事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
 
2007年俄邦又发展出了“质子-M增强型”火箭。
 

2013年7月2日上午,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俄邦一枚质子-M运载火箭在点火升空后不到一分钟发生偏转并爆炸解体。 2014年5月16日,俄邦一携带“快车-AM4R”通信卫星的“质子-M”火箭由于意外情况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并在大气层中爆炸。后来被披露出火箭制造商的腐败现象,使用了次级的材料以至于发射多次失败。
 

Jumbo Huang Notes: Proton (formal designation: UR-500) is an expendable launch system used for both commercial and Russian government space launches. The first Proton rocket was launched in 1965. Modern versions of the launch system are still in use as of 2020, making it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heavy boosters in the history of spaceflight. All Protons are built at the Khruniche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Space Center factory in Moscow and Chemical Automatics Design Bureau  in Voronezh, transported to the Baikonur Cosmodrome, brought to the launch pad horizontally, and raised into vertical position for launch.
 
As with many Soviet rockets, the names of recurring payloads becam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ton. The moniker "Proton" originates from a series of similarly named scientific satellites, which were among the rocket's first payloads. During the Cold War, it was designated the D-1/D-1e or SL-12/SL-13 by Western intelligence agencies.
 
Launch capacity to low Earth orbit is about 22.8 tonnes (50,000 lb). Geostationary transfer capacity is about 6.3 tonnes (14,000 lb). Commercial launches are marketed by International Launch Services (ILS). In 2013, the rocket was intended to be retired before 2030.
 
As of June 2018, production on the Proton rocket is ceasing as the new Angara launch vehicle comes on line and becomes operational. No new launch service contracts for Proton are likely to be signed.
 
第4165回:宇宙系安加拉火箭,阿丽亚娜运载火箭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4 23:13:55
Post #354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65回:宇宙系安加拉火箭,阿丽亚娜运载火箭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在前文《黃劍博采风追影》“第4164回:大型质子运载火箭,空间舱体发射入轨”中,我们研究了俄罗斯的质子运载火箭,现在我再介绍一下另外二种至关重要的火箭。
 

安加拉火箭是俄修解体后,由俄邦正在开发的一个全新宇宙火箭家族,命名源自西伯利亚东南部的安加拉河,由国营联合火箭航天集团公司研发。安加拉火箭采用模块化设计,


可借由捆绑多个通用火箭模组(Universal Rocket Module : URM),随任务需要组合出不同推力的火箭模组。可将小至2吨或大到75吨的巨型货物推送至近地轨道。安加拉火箭不但将成为俄邦未来太空火箭的主力,目标也是发掘其他国外客户。
 

安加拉火箭将使用新一代RD-170家族煤油引擎替代质子号的RD-275四氧化二氮引擎和联盟号的RD-107煤油引擎, 该系列引擎采用了高压分级燃烧循环技术,具备高效、环保的特点。
 

而在安加拉火箭开发完成后,以后主要的发射作业将会移往远东新建造的“东方港发射场”(Vostochny Cosmodrome)宇宙基地,此发射场可发射的轨道倾角十分接近拜科努基地的参数,且发射轨道多经过自己境内的无人区或是北太平洋、极区,即便火箭发射失败,也不会衍生索赔与清理问题。
 

一举统一了从“宇宙”一直到“质子”等不同火箭家族所涵盖的任务范围。使得火箭的制造材料能够通用,造价因此大大降低。
 
安加拉火箭由通用火箭模组(URM)所构成,类似于米国目前使用的EELV商用火箭发射模组。 当第一级推升火箭如只使用单一火箭与燃料箱的构型即称为安加拉1型,使用三节燃料箱与三具主发动机并联的构型即称为安加拉3型,使用五具燃料箱与五具发动机的称为5型、7具的称为7型。代号缩写为A1、A3、A5、A7。
 

安加拉火箭仍延续俄国惯例,发射时仅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引擎作为第一级推力,与欧、美、日的商用火箭最大不同点在于,西方的商用火箭习惯在第一级液体主火箭外再捆绑固态火箭助推器(SRblack eye作为补充推进力的来源。因俄国传统擅长开发强力的液体火箭引擎,故不采用西方商用火箭常因主引擎推力不足,需借助固态火箭助推器才能获得足够的海平面推力的混和使用惯例(例如航天飞机、擎天神火箭系列)。
 

通用火箭模组主要由一具液态氧气槽(oxidizer)与一具煤油(RP-1)燃料槽,结合气化室与RD-191主引擎所构成。借由燃烧RP-1煤油与液态氧助燃剂产生推力。仅拥有单一燃烧室的RD-191主引擎是衍生自强力且拥有四具燃烧室的RD-171引擎。RD-170火箭引擎是有史以来所开发的最强力液体燃料火箭引擎,此前被用于发射俄修巨大的“能量号”火箭上,现在衍生型仍使用于俄邦的“天顶号”火箭上。
 

第二级火箭则依据构型的不同,而有搭载微风-KM模组(安加拉1.1)或URM-2模组(使用RD-0124A引擎,首席设计师 Viktor D. Gorokhov)或KVRB模组等数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大型的5型与7型(A5, A7)则会有第三级甚至第四级推进模组,以肆应高同步轨道或深太空探测卫星的发射需求。而衍生型号5P型与7P(P为piloted之意)型则可用来发射最新型PPTS载人太空船(研发中),PPTS是能搭载六名成员的新型单舱太空船,将取代老旧且只能搭载3人的联盟号宇宙飞船。
 

5P型已拥有能将17.5吨级太空船送出地球逃逸轨道(逃逸速度)的能力,足以发射加长版的PPTS做为未来月球与火星载人探测任务使用。
 
目前全火箭家族的首个完成型号,安加拉1.2型(Angara 1.2)于2014年7月9日进行首次发射成功。
 

安加拉火箭未来主要将用于俄邦东部境内正在建造的东方港发射场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但是仍保留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作商业发射的可能性,俄邦目前将持续租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一直到2050年。
 

韩国的“罗老号”火箭所以使用的RD-151 URM就是源自安加拉的RD-191火箭模组,但RD-151为外销用的降推力版本。此火箭已分别于2009年8月与2010年6月各发射一次,但皆以失败收场。除第一次确认为整流罩未按计划分离,第二次升空时发生爆炸,确切原因至今仍无定论,两国晸府皆推诿承担责任。第三次于2013年1月30日发射,终获成功。但俄邦晸府对于关键的RD-191火箭发动机技术完全不分享,韩国晸府后续的太空火箭计划KSLV-2已不会再使用相同的火箭发动机。
 

实际上主流的运载火箭并非多是被美国和俄罗斯垄断,欧洲和亚洲也能制造运载火箭。
 

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是欧洲空间局自行研制作为欧洲联盟各国或其他国家进行太空发射任务的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此火箭名称来自神话人物阿丽雅杜妮,法语中该词也描述某一种蜂鸟。阿丽亚娜火箭发射场地位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境内圭亚那太空中心。
 

在德法英三国协商后,1973年末法国提出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计划。此计划是继欧罗巴运载火箭失败后西欧国家另一次独立开发运载火箭系统的尝试。阿丽亚娜火箭代号为L3S,为第三代替代运载火箭的法语缩写。欧空局任命阿斯特里姆公司负责阿丽亚娜火箭与其测试设施开发工作。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成立于1980年的商业子公司阿丽亚娜空间则负责阿丽亚娜火箭制造与运营。


 
圭亚那航天中心是法国与数个欧洲国家共同合作在法国圭亚那大区库鲁设立的航天中心与火箭发射场。圭亚那航天中心创立于1968年,并在1979年时首次成功发射,该中心因地处赤道地区,当地地表与绕地轨道距离较短,从此处发射的火箭只需较少的燃料就可以飞行到需要的轨道高度。包括欧洲空间局、法国的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与阿丽亚娜空间公司都常在此地发射火箭。
 

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包括五种运载火箭:
 
阿丽亚娜1号运载火箭:1979年12月24日首次成功发射,是基于导弹技术研发的三级运载火箭,阿丽亚娜2号运载火箭、阿丽亚娜3号运载火箭、阿丽亚娜4号运载火箭是其改进型。引擎型号不同是诸型号主要差别,改进的引擎使新型火箭具有更大的第一级和第三级燃料舱,并使火箭具有更大载荷。最新型号可以同时发射两枚挂在在SPELDA载荷舱众的人造卫星。
 

阿丽亚娜2号运载火箭:1987年11月20日首次成功发射,而阿丽亚娜2号运载火箭在1986年5月30日首次发射,惟卫星并未进入轨道。
 

阿丽亚娜3号运载火箭:1984年8月4日首次成功发射。
 
阿丽亚娜4号运载火箭:1988年6月15日首次成功发射,通常装备有捆绑式助推器,助推器配置由火箭编号后的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表示助推器总数,其后的字母表示助推器发动机类型。例如阿丽亚娜4号运载火箭2P运载火箭携带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而阿丽亚娜4号运载火箭4LP携带两个液体燃料助推器和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
 

阿丽亚娜5号运载火箭:1997年10月30日首次成功发射,不过阿丽亚娜5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于1996年6月4日,但以失败收场。阿丽亚娜5号运载火箭几乎被完全重新设计的新型运载火箭。两个下面级被一个低温芯级所取代,此改动与单台芯级引擎简化了箭体设计。


由于芯级推力不足以承担自身重量,阿丽亚娜五号火箭装备了两个固体助推器。这些助推器可被回收以进行检验,但无法再次使用。上面级使用Aestus引擎,耐存储并可二次启动。2007年5月4日一枚阿丽亚娜五号ECA运载火箭携带合计9.4吨的两颗卫星进入轨道,创造了新的商业载荷纪录。
 

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是欧洲开发的重型运载火箭,为阿丽亚娜系列火箭中的最新型号,用于将人造卫星等酬载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或低地球轨道(LEO)。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由欧洲航天局及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出资建造,空中客车集团为主要承包商与建造者,同时也集成下游承包商。阿丽亚娜航天公司负责经营及销售阿丽亚娜火箭。航天器公司则在欧洲建造火箭及在圭亚那航天中心发射火箭。
 

阿丽亚娜4号运载火箭虽然十分成功,但其研发耗费了十年时间和70亿元资金,使阿丽亚娜太空公司无法直接从中获利。阿丽亚娜5型火箭从第一次发射成功后即进行改良,由其派生的型号有G,G+,GS,ECA及最新的ES。欧洲航天局原先计划用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小型的载人航天飞机爱马仕号,并按照“载人等级标准”来建造,当欧洲航天局将爱马仕计划取消后,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才被完全用于载物。
 

两枚人造卫星可以选择使用SYLDA货架以相互堆栈放置;三枚人造卫星则使用SPELTRA;如超过八枚人造卫星,通常是实验卫星或微型卫星,可使用ASAP平台来承载如此多的人造卫星。
 
2015年7月,阿丽亚娜太空公司宣布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ECA型号会持续使用到2023年,与预定2021年发射的阿丽亚娜6号运载火箭达到无断层的衔接。
 

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的低温主发动机为H158主发动机被称为冷冻技术主发动机,在发动机上方则是一个长30.5米的燃料槽,内部又细分成两个部分,装有液态氧130吨及液态氢25吨,而火神发动机基本上只能产生142吨推力,无法独力将重达189吨的第一节送上太空,需要固态助推级的协助才能完成任务。
 

位于主燃料槽两旁的两枚固态助推级EAP-P238,填装燃料后每枚重约277吨,并可提供约722吨的推力,固态助推级能像航天飞机的固态助推级回收并重复使用,而不同的是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的固态助推级回收只用于发射后分析而不重复使用,回收分析的固态助推级会被拖回圭亚那航天中心做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不过有时候定位失常,例如2000年的时候,固态助推级的鼻锥被海浪冲到南德州的海滩上并被海滩活动的民众抢先获取,造成民众误认有不明飞行物到访的现象。固态助推级有许多技术从M51潜射弹道导弹转移而来。
 

第二节位于第一节之上、酬载舱之下,阿丽亚娜五号G型运载火箭第二节使用的燃料为联氨及四氧化二氮;然而ECA型第二节使用的燃料则是液态氧及液态氢,酬载舱及第二节皆被整流罩包覆,达到100公里以上的高空就会就会分离。
 

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的原型为阿丽亚娜五号G型运载火箭,发射时重737吨,可以将总重6100公斤的数颗人造卫星送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如果是单一颗人造卫星则可以提升至6900公斤,此型号发射过17次并有2次部分失败的纪录。
 
阿丽亚娜五号G+型运载火箭改良了第二节,地球同部转移轨道的酬载能力达单颗7100公斤或是多颗卫星总重6300公斤,此型号只在2004年发射了三次,没有失败纪录。
 

阿丽亚娜五号GS型运载火箭于2005年取代G+型,使用了和ECA型相同的EAP固态助推级及改良版火神1B发动机,目的是为了ECA行做发射准备,也因为第二节的发动机做变更,所以可以酬载的重量也略微下降,只能酬载单一卫星6600公斤与多颗卫星5800公斤。
 

阿丽亚娜五号ECA型运载火箭能酬载多枚总重9100公斤的卫星或是一枚9600公斤的卫星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个改良型使用新的火神2型发动机为第一节发动机,第二节则使用ESC-A,并使用HM-7B发动机。回顾过往,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的第二节曾被做为阿丽亚娜4号运载火箭的第三节,在ECA型中,燃料槽改良后将整体长度缩短。
 

而火神发动机经过修改后变得更为修长,使得推进剂的使用效率提升许多。除此之外,固态助推级EAP部件也改用较轻的焊接金属团,因此可以装入较多的推进剂。和阿丽亚娜五号G型运载火箭比较,ESC-A低温第二节的低地球轨道酬载能力并无显著提升,也因此阿丽亚娜五号ECA型运载火箭将不用来发射自动运载飛船。
 

阿丽亚娜五号ES型运载火箭,主要功能是将自动运载飛船送至国际空间站。此外,阿丽亚娜五号ES型运载火箭也综合所有改装后的配备,从阿丽亚娜五号ECA型运载火得到第一节冷冻技术主发动机和助推级EAP,第二节则是沿用阿丽亚娜五号GS型运载火箭的部分。阿丽亚娜5号ES-ATV型运载火箭可将21000公斤的酬载物送至低地球轨道。首次发射日期时间是2008年3月9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4点03分。


 
原定项目在2006年进行第一次阿丽亚娜5号ECB型运载火箭的发射,然而2002年阿丽亚娜5号ECA行首次发射的挫败与商业卫星发射环境的恶化,促使欧洲航天局在2003年取消这一项项目,阿丽亚娜5号ECB型运载火箭原本预计使用ESC-B的第二节,第三节使用新型的达芬奇加大的发动机。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酬载能力增加为12000公斤。达芬奇发动机原先计划用于ECB型的第三节,但研发进度迟缓,虽然于2008年欧洲航天局有挹注资金用于达芬奇发动机的研发,并于后续数年提供3.12亿欧元给空中客车集团做为研制最新型的阿丽亚娜5号ME型运载火箭之用,后续预估需花费高达10亿欧元才能将阿丽亚娜5号ME型运载火箭研制完成。
 

到了2012年11月21日,欧洲航天局决定继续投入资金研发阿丽亚娜5号ME型运载火箭,并期望能将达芬奇发动机通用于阿丽亚娜6号运载火箭上,如此与其他低单价的运载火箭做竞争。预定在2018年年中进行首次发射。然而最后于2014年12月2日,庞大的研发预算让欧洲航天局决定停止阿丽亚娜5号ME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并期望阿丽亚娜6号运载火箭能向低成本运载火箭的方向去发展。
 

用于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的固态助推级发动机也被应用在织女星运载火箭上,例如织女星运载火箭的第一节P80固态火箭发动机即是一种较短的固态助推级转化而成,除此之外,P80固态火箭的外壳是石墨细丝环氧基这类新素材,比现在的不锈钢外壳材质还轻的多。新型的综合操纵喷管也因为特殊的热流绝缘体材料和精细的流水线被研发出来而得以实现,进而增加燃料的扩散效率。除此之外,新的喷管拥有电机械学的调动器取代了原本较重的水力学方法以向量控制推力。上述这些新科技在不久的将来运用在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上。
 

截至2014年11月,发射一次位于下层的中型卫星约需花费6000万美元,相较之下,其竞争对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所需花费的资金比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还少1500万美元。除此之外,位于上层的重量更重的人造卫星位置花费会更加高昂,整体而言一次的发射费用约在1.5亿美元左右。
 
1996年6月4日,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首次测试发射,火箭在发射后37秒被迫自行引爆,肇因于64位的运算错误地变为16位的运算,造成程序崩溃后处理器发生算术溢出,将感测角度的垂直读值错误的代入到水平值做运算,导致火箭在高速下进行90度水平滚转而崩解,触发自毁设备的引导。总结来说是控制火箭飞行的软件故障而非无法运算。
 

经过了一年多的改善,于1997年10月30日进行第二次测试飞行,结果为部分失败,主要是火神发动机的喷管导致翻转问题,亦使第一节主发动机提早关闭,未达预定运作秒数,虽然第二节正常运作,仍无法达到预定轨道。
 
直到1998年10月21日,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终于成功,并于1999年12月10日进行第一次商用飞行,酬载卫星为XMM-牛顿卫星。
 

另一次部分失败则发生于2001年7月12日,两枚酬载卫星进入了错误的轨道,只达到地球同步轨道高度的一半。欧洲航天局的月神通信卫星借由实验用的离子推力器离才于2003年1月31日到达预定轨道。
 
上述失败发生后,直到2002年3月1日才发射了重达8100公斤的欧洲环境卫星到达800公里的轨道,此次为第十一次发射,也是在2008年3月9日将9000公斤重的自动运载飛船送上太空前最重的酬载。
 

阿丽亚娜5号ECA型运载火箭的第一次发射在2002年12月11日,因助推级发生问题导致无法转向而失败,在发射三分钟后自行引爆,价值约6.3亿欧元的两枚酬载卫星Stentor及火鸟7卫星也随之消失在大海中。经过调查之后,这次事故祸首是冷却管破裂使发动机温度过高,此次事故后,阿丽亚娜太空公司延后了罗塞塔号的发射时程。
 
在2003年9月27日最后一次阿丽亚娜5号G型运载火箭酬载三枚卫星,其中包括第一个欧洲月球探测器-SMART-1。在2004年7月18日,阿丽亚娜五号G+型运载火箭酬载当时最重的Anik F2卫星到达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重量约6000公斤。
 

阿丽亚娜5号ECA型运载火箭直到2005年2月12日才首次发射成功,酬载卫星有XTAR-EUR军事通信卫星、'SLOSHSAT'小型科学卫星及MaqSat B2模拟酬载,原先预定于2004年10月发射,因额外的测试及军方要求而延迟后预定发射时间。
 
于2005年8月11日,阿丽亚娜5号GS型运载火箭,其特色为固态助推级由ECA型的助推级改良,酬载了当时最重的Thaicom-4/iPStar-1卫星送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重达6505公斤。

 
2005年11月16日,第三次阿丽亚娜5号ECA型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也获得第二次成功,酬载多卫星包括DirecTV的Spaceway-F2卫星及印度尼西亚PT Telekomunikasi公司的Telkom-2卫星,此次为最重的多卫星酬载,总重超过8000公斤。
 

2006年3月11日,阿丽亚娜5号ECA型运载火箭第四次发射,也是多卫星酬载,酬载卫星有Eutelsat公司的火鸟7A卫星,作为代替第一次ECA型失败的火鸟7卫星及SPAINSAT卫星,为一西班牙晸府提供HISDESAT公司的通信卫星。
 
2006年5月27日,阿丽亚娜5号ECA型运载火箭又再度创下新商业的酬载纪录,达8.2吨,含两枚卫星,包括Thaicom 5卫星及Satmex 6卫星。
 

2007年5月4日,阿丽亚娜5号ECA型运载火箭更进一步创下新的商业酬载纪录,酬载的两枚卫星Astra 1L卫星及Galaxy 17通信卫星总重8.6吨,再包括其他酬载,共重9.4吨。这个纪录在2007年11月11日又被打破,酬载卫星Skynet 5B卫星及Star One C1卫星共重9535公斤。

2008年3月9日,阿丽亚娜五号ES-ATV型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自动运载飛船至国际空间站,名称为儒勒‧凡尔纳号。
 

2009年7月1日,阿丽亚娜5号ECA型运载火箭发射重达6910公斤的TerreStar-1卫星,也是史上最大的单一商用通信卫星。
 
2011年4月22日,阿丽亚娜5号ECA型运载火箭将Yahsat 1A、Intelsat New Dawn两颗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重量达10164公斤;不久后的2012年8月2日,又将纪录推升至10182公斤,不过这个纪录很快的在6个月后被增加到10317公斤。
 

Jumbo Huang Notes: Ariane is a series of a European civilian expendable launch vehicles for space launch use. The name comes from the French spelling of the mythological character Ariadne. France first proposed the Ariane project and it was officially agreed upon at the end of 1973 after discussions between France, Germany and the UK. The project was Western Europe's second attempt to develop its own launcher following the unsuccessful Europa project. The Ariane project was code-named L3S (the French abbreviation for third-generation substitution launcher).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charged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ll Ariane launchers and of the testing facilities, while Arianespace, a 32.5% CNES (French government space agency) commercial subsidiary created in 1980, handles production, operations and marketing. Arianespace launches Ariane rockets from the Guiana Space Centre at Kourou in French Guiana.
 
第4166回:美喷气推进实验室,航天局深太空网络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5 22:45:38
Post #355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70回:行星采矿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2200年人类或许实现了大规模的小行星采矿,整个太阳系变成了人类的后花园。人类出现了地球种族、火星种族,还有小行星种族,小行星种族其实就是旷工。
 

小行星采矿是从小行星和其他微型行星,包括近地天体中开采原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作太空建造或运回地球。
 
小行星上拥有的丰富的水和碳、硫、氮、磷等资源,能够为深空探测设施提供燃料和水,是深入探索太空的基石。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探寻大量的稀缺资源,包括铂族金属(铱、锇、钯、铂金、铑、钌)以及一些非金属如砷、硒、锗,珍贵资源近乎无限,利润相当可观。据估算,一颗直径约80m的普通小行星可能含有价值1000亿美元的金属矿产。
 

开发小行星资源不但能有效解决矿产资源、能源储备问题,而且环保清洁,不污染环境,由于小行星上不存在常驻生命,自然也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全球金属消费量日渐攀升、地球能源紧缺的今天,开发利用小行星资源是人类外空探索能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可以预见,大规模开发利用外空自然资源将成为21世纪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有效手段。
 

行星资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 Inc),旧称 Arkyd Astronautics,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11月的公司,2012年改组并更名。行星资源公司的目的是要借着开发与实践小行星采矿的技术以“扩大地球的天然资源基础”。部分消息指出行星资源公司是由 Arkyd Astronautics 改名而来,但其中一位联席经理埃里克·安德森(原太空探险公司创办人)则表示 Arkyd Astronautics 将会成为行星资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虽然行星资源公司的长远目标是在小行星上采矿,该公司为了开拓市场的最初计划是制造小型(30到50公斤)的太空望远镜做为地球和天文观测。这些太空探测器将利用陆基激光光学系统进行通讯,可以比使用传统 RF 天线的卫星大幅减少酬载体积和重量。这类光学望远镜的发展是未来小行星采矿技术发展的第一步。同样的望远镜卫星也可售予客户调查和深入研究近地小行星。
 

Arkyd Astronautics 成立于2010年11月,彼得·戴蒙迪斯担任联席经理和董事,而董事长和首席工程师则是克里斯·莱维茨基。该公司透过公开招募聘请了一些员工。根据另一位联席经理埃里克·C·安德森所说,公司名称 "Arkyd Astronautics" 是故意含糊其辞以帮助公司的小型星采矿议程保密。行星资源公司的网页于2012年2月22日以 Anderson Astronautics 的名义注册。
 

行星资源公司于2012年4月公布将在同月24日召开采编会后受到媒体的关注。最初的新闻稿只提供有限的讯息,4月20日时只有主要的投资人和顾问名单公开。在名单中的人物都以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对太空、探险以及研究的兴趣而闻名。名单中的部分人士也参与过太空研究。当时推测行星资源公司“寻求在地球外获得原料的方式”,并且会表示(在采编会上宣布)这样做可以“增加全球 GDP 数兆美元” 。从一开始就主导的假设认为该公司打算发展小行星采矿,而一个匿名消息来源更在4月24日之前证实了这种说法。
 

行星资源公司也建立了网址名称与公司名相同的网站。该网站是在2012年2月22日以 Anderson Astronautics 的名义注册。在4月24日的采编会以前,该公司的公开网站只有标题页。而标题页内已经可以看到公司商标、4月24日采编会讯息、一些基本联络讯息和一个以邮件进行注册的提醒。而该网页也宣布在采编会当日网站会有变化。在采编会以后网站增加了数个网页,其中包含公司更进一步的讯息、营运的目标、涉及的技术与概念艺术。
 

该次采编会在2012年4月24日在西雅图飞行博物馆举办。这次采编会期间会向一般社会大众售票,25美金的票被抢购一空。采编会讯息公布与讨论则是由参与的五位主要人物进行。采编会也透过网站现场直播。而在网络上也可以和现场人员有一定限制地互动。


 
行星资源公司的目标是发展自动化小行星采矿技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行星资源公司以一个长期战略计划为基础。
 
第一个步骤将会是使用在地球轨道上的专用卫星对近地小行星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潜在目标。许多可使用各种感应器的小型太空望远镜将会被发射以达成目的。行星科学公司在网站上宣称他们的太空望远镜可供租用做为私人用途。该公司也计划制造卫星进行销售,他们的第一型太空望远镜 Arkyd-100 已经发表。
 

之后的步骤则计划送探测器到选定的小行星对其表面进行测绘,并且包含对表面的深度扫视并进行采样与分析和/或采样送回地球任务。行星资源公司表示可能需要花十年的时间以完成确定商业开采的最佳目标。
 

最后,行星资源公司计划完整建立以机器人进行的自动化小行星采矿和加工,并将产品送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除了工业的提炼和太空或地球上用的贵金属以外,他们也计划生产水做为太空中的火箭燃料补给之用。发展必要的技术直到成熟并进行概念验证来实践是行星资源公司中长期目标。
 
行星资源公司另一个目标是发展可改变并控制体积较小的小行星轨道。这个技术也许可以在地球附近的太空中处理高撞击地球风险的潜在危险天体。
 

行星资源公司正寻求合作伙伴和推销技术的市场,尤其是教育和研究相关用途。
 
小行星采矿的目的:门捷列夫于19世纪末编制的元素周期表全面罗列了存在于地球的各种原子,也就是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金属、稀土、稀有气体……总计不下118种元素,并根据原子核中包含的质子数对他们进行了排列,由此可以测算出它们的物理和化学属性:硬度、耐高温性能、活性……不过,这张周期表并没有对它们的储量或它们的稀缺性作出任何描述。
 

随着人类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今天,那些面临匮乏的元素“亮起了黄灯”,其中既包括一些不为大众所知的元素(锑、钕、铟……),也有一些在人类社会几千年发挥着支柱作用的元素(磷、锌、锡 、铅、银、 金 、铜……),虽然任何一种元素都永远不会消失,但是这些自然资源的形成周期极其漫长,
 

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是不可再生的,它们的开采也正在或即将变得困难和昂贵,并且仍旧远远不能同人类的开发的速度相比拟,人类随心所欲压榨地壳的日子不会再持续很久、地质极限无法逾越,对此,有人建议,从小行星上开采白金、钴和其他有价值的元素,并将其运回到地球以获取利润。
 

在人类航天史上,能执行小行星采矿这种高难度任务次数并不多,截止到现在也只有三次:
 
2005年11月,日本隼鸟1号飞船首次降落在小行星“丝川”上,成功收集1500粒岩石;
 
2019年2月,日本隼鸟2号飞船短暂触碰小行星龙宫并获得样品;2月22日,日本“隼鸟2号”深空探测器将着陆“龙宫”小行星并开始采样,最终将把这些样品送回地球,这可推动太空采矿业的发展,但仍面临经济效益存在变数,技术难题不容小觑等挑战。
 

探测器将向“龙宫”发射一颗子弹,并收集撞击产生的尘埃。去年晚些时候,取样方式将会变得更加极端:“隼鸟2号”将利用炸药将一大块铜轰入“龙宫”地表。这将创造出一个人造陨石坑,并揭示这颗小行星的内部情况。
 

未来的小行星采矿者对此密切关注。“隼鸟”号探测器的最初任务是在2010年将有史以来第一批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但是其后续或许能够第一次“窥探”一颗小行星的原始内部结构,及其地表之下可能有利可图的资源。
 

采矿者可以借助推力。在第一艘“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首次返回地球时,时任米国总管贝拉克·奥爸马要求米国航空航天局(NASA)为向小行星派出载人飞行的任务做好准备,由此开启了一个新兴的太空采矿业。晸府手上握有利润丰厚的合同,对地球之外经济繁荣抱有期待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繁荣并未到来。就在“隼鸟2号”准备在太空岩石上破土的时候,小行星采矿者却在撤退。哪里出了问题呢?
 

首先,小行星开采是一项价格昂贵的业务,需要很多年才能盈利。米国阿滕工程公司首席技术官J·L·加拉切说:“你要么需要一位有远见的投资人,要么需要一位有远见的客户。”2010年,NASA似乎将扮演这样一位客户的角色。这个航天机构的目标主要是科研而非商业:奥巴马晸府的计划包括“捕捉”一颗小行星并将其带回绕月轨道,作为对人类前往火星的最终任务的一次技术试验。潜在的经济效益并非没有引起注意。小行星采矿的支持者指出,有可能采集到地球上难以找到的珍贵物质。
 

小行星上还有一些看起来或许很普通,但对于支持一项长期航天计划可能至关重要的物质,如铁和硅等建筑材料,以及更重要的—水。
 
人类需要水才能生存,但水在太空中还有别的用途。米国亚利桑那州行星科学研究所的阿马拉·格拉普斯说:“如果你能从一个源头取到水,你可以将其用作燃料来推动你的航天器前往下一个目标。”
 

作为首批认真投身小行星采矿的公司之一,深空矿业公司希望能做到这一点。这家米国企业成立于2013年,目标是制造用于采矿的航天器。其主要成就是设计出了一个以水为燃料的推进系统。
 
小行星采矿的另一个主要参与者是行星资源公司,这家公司2010年成立于米国。其宣称的目标是“拓展地球的自然资源基础”。小行星采矿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并非微不足道。
 

2020年10月21日凌晨,当群众还在酣睡之时,3.33亿公里外的米国飞船司阴府神号号按预定计划执行了一次小行星采矿任务,慢慢接近小行星贝努,4个多小时后短暂触碰小行星表面,快速收集尘埃和小岩石,然后迅速提升高度,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犹如“蜻蜓点水”一般,堪称完美。米国飞船完成小行星采矿任务,用米国宇航局专家一句话来形容:司阴府神号号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
 

10月21日凌晨1:50,司阴府神号号启动化学推进器,向贝努飞去,在接近过程中,顺便完成了长达3.35米采样臂的伸展,将“即取即送”样品采集器(TAGSAM)放在了最下方。司阴府神号号中文名为奥西里斯-雷克斯号,21日5时50分左右,司阴府神号号抵达了125米高度,已经非常接近小行星了,推进器再次启动,执行“检查点”机动,其目的是让飞船停下来,悬停小行星上方,方便进行水平移动,其目的是让样品采集器精准对准“夜莺”采样点,为即将到来的采矿做准备。
 

“检查点”机动时长约为10分钟,10分钟后推进器第三次启动,以极慢速度下降,并与小行星旋转相匹配,要知道小行星贝努自转周期为4.29小时。11分钟之后,飞船经过一个相当于两层楼高的巨石“末日之山”上方,然后成功在贝努北半球只有小型停车场那大的“夜莺”采样点着陆。按照原计划,米国飞船与小行星贝努的接触极其短暂,时长不足10秒,其中包括了两项最重要操作,释放一股压缩氮气冲击小行星表面,
 

让尘土和碎石满天飞舞,样品采集器则趁机收集样品,然后,飞船按计划好的路线,迅速提升高度,返回原来轨道。尽管采矿全过程由司阴府神号号自动控制,没有现场视频可观看,但实时数据表明样品采集器成功接触了地面并发射了压缩氮气,司阴府神号工程师还确认,飞船与小行星表面接触后不久,便启动了推进器并安全撤离了小行星,完成了一次难度很大的小行星采样任务。


接下来,司阴府神号团队将确定样品采集器中的样品数量,原计划是不少于60克,时间大约需要一周,由于太空没有重量,所以无法进行称重,不过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对样品数量进行测量。一种测量方法是使用SamCam相机记录整个样品收集过程,从而确定有多少灰尘和石头进入收集器,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一个致命缺点,需要光照条件适合。另一种测量方法是,通过确定航天器“惯性矩”的变化来确定样品多少,在外太空中,质量越大,那么它的惯性就越大。这种测量方法需要样品采集器伸到飞船侧面,然后启动推进器,慢慢旋转飞船,让样品采集器在一个平面上旋转,通过张力来感知样品采集器内样品质量。
 

飞船收集到样品多少直接关系到,飞船是否还会执行第2次采样任务,如果达到60克,那么连同采集器一起会被存放进样本返回舱(SRC)中,航天器将于2021年3月开始返回地球,如果样品不足60克,将计划于2021年1月12日再次执行采样任务,采样点将改为“鱼鹰”。
 

小行星矿产是米国最近一项立法允许个人和私营企业探索小行星矿产,为商业开发外太空资源铺路,被认为将催生“太空淘金热”。经历过大航海时代开拓西部的米国人发布此法案的重点在于防止米国公司在太空自相残杀,保持一致对外。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在1月24日报道,在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数百万大小不同的岩石(直径1000千米到几米不等)形成环绕太阳的一个环。它们是在遥远的太阳系形成时代留下的残余,已经成为实际上取之不尽的矿产和元素储备,而这些矿产和元素在地球上已经稀缺或者被过度开发。黄金、铂、铁和水仅是其中少数代表。此外行星带中的很多岩石因为相互碰撞离开了行星带,穿过行星系统沿着轨道全速前进,其中不少岩石飞向或者飞近地球。从原则上来说,这些行星对于人类来说最容易登陆。
 

基于已知的陆地储量,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我国家的消费增长,现代工业和粮食生产所需的关键要素将在本世纪末告急。这些资源包括磷,锑,锌,锡,铅,铟,银,金以及铜。在我国,也有很多城市因矿物资源枯竭而衰落。
 

近年来,航空局和深空工业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行星资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之类的企业合作,正准备从近地小行星上开采太空资源,以应对未来的资源危机。
 
深空工业公司为此开发了三个系列的航天器用于检查,采样和收获小行星。"萤火虫"是呈立方体卫星形式的航天器的三胞胎,负责到检查不同的小行星;"蜻蜓"用以以收集小样本(5-10千克)并将其返回地球进行分析;"收割者"前往小行星,收集数百吨物料,返回高地球轨道进行处理。
 

而就在不久前,米国成功实现其第一次小行星采样。该任务于2016年启动,名为司阴府神号,其主要目标是从小行星"贝努鸟"向地球输送至少60克样本,试图在"贝努鸟"表面上寻找有机分子,以确定小行星能否给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燃料来源,并提供信息来帮助地球抵御小行星。该项目全程耗时7年,从2016年发射升空,直至2023年返回地球,项目耗资高达11.6亿美元。
 
司阴府神号在2016年9月发射升空后与运载火箭分离,并在不久后进入巡航阶段。2016年12月,航天器成功执行了首次深空机动,巡航阶段一直持续到2018年12月与"贝努鸟"接触,之后进行样品收集。
 

由于收集过程中出现故障,因此有一部分样品通过容器的密封件逸出。为了防止样品进一步减少,航天局取消了原本要通过旋转操作确定样品质量的计划,以及航行制动操作,提前将收集到的样本存储在样品返回胶囊中。2020年10月,样品收集器固定在返回舱中,准备返回地球。
 
"贝努鸟"目前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1.1955年,每隔六年靠近地球一次。平均而言,直径约500米的小行星大约每13万年左右就会撞击地球。2010年科学家预测,"贝努鸟"在2169年至2199年之间会有八次撞击地球的潜在可能。也正是由于它足够接近地球,体积够大,而成为了航天局采样目标。因为只有直径大于200米的小行星的表面才可能具有疏松的硬石,以确保样本返回任务的成功。直径小于200米的小行星通常因为旋转得太快而无法保留灰尘或小颗粒。
 

一切顺利的话,米国首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司阴府神号、奥斯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将在2023年带着至少60克来自"贝努鸟"的原始样本返回地球,这将是人类史上第二次从原始的、富含碳的近地小行星上带回样本,也是迄今为止采集量最大的一次。不过这离真正的小行星采矿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面对天价的小行星,人类很难放弃对它的觊觎。
 
群众不禁要问,小行星到底多值钱?
 
最近有一颗小行星火了,这颗小行星名叫"灵神星(16 Psyche)"。它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上,位于地球大约3.7亿公里,其直径约225.3千米(有很多人觉得它的大小被高估了)。通过哈勃望远镜获取到的紫外线频谱数据分析发现,与大多数岩石或冰冷的小行星不同,其几乎完全由金属构成,如同地球的核心。其构成物质包括但不限于铁、镍等金属物质。
 
据行星科学家预估,考虑到小行星的规模,其金属矿产价值高达100亿亿美元。这可是去年全球经济总量的一万倍啊。考虑到小行星的价值,如果能成功开采,完全不存在得不偿失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开采的能力。
 

各国设想的小行星开采方案呈出不穷。
 
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它包含数百万个小行星,其中750,000个小行星的直径超过1公里,直径超过200公里的小行星超过200个。主带中的小行星是如此分散,以至于大多数小行星相距数十万公里。
 
小行星比月球更容易开采。这是因为即使最大的小行星的引力场也很低。这意味着航天器既能飞向小行星,又容易返回太空,相比月球简单直接。因此,提取的金属,水和其他有价值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地运送到地球或其他地方。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打起了小行星的主意。近年来,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小行星资源开发方案。现有的开采设想有露天采矿,竖井开采,磁吸等。露天采矿是在某些类型的小行星上,使用铲子或螺旋钻从表面刮下材料,或者对于较大的碎片,可以使用"主动抓斗"将其刮除;竖井开采是在小行星上埋一个雷,然后通过竖井提取物质;而面对金属含量高的小行星则可以直接通过磁铁收集。
 
为能建立长期开采基地,可以选择将飞船暂时附在小行星上。通过采矿机器人提取原材料并保存在货舱中。另一种选择是通过激光切割,将小行星切片送入加工站,精炼成有用的材料,然后送回地球。或者,可以直接将捕获的小行星或小行星切片运输到地球轨道的处理站。
 

理性对待小行星开采,我们又做了什么?
 
虽然目前开采小行星的设想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想法都是将探测器发射到小行星上,开采资源后带回地球,或直接在太空用于建设。但小行星开采也许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即使是近地小行星,距离地球最近时通常也有数百万公里,人类访问一次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
 
如果没有稳定的货运补给,航天员生活会有很大困难。毕竟现在人类重返月球都很难,登陆小行星虽然比登陆火星难度小,但要长期驻留,也是规模很大的工程。还好,至少目前还没有靠开采小行星解决资源危机的需求。据科学家估计,对小行星资源进行真正的开采,至少还要等20年左右。
 

虽然小行星的开采不容易,但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的增加,地球上的材料依旧有限,开采小行星便是大势所趋。当然,大势面前我们自然也不会落后。据相关部门发布的《小行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和搭载项目机遇公告》介绍,小行星探测任务将采用我国的大型运载火箭发射。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的绕飞探测,随后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并采集小行星样品,之后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
 
完成上述任务后,探测器通过地球、火星借力,历经约7年时间飞抵小行星带,对主带彗星133P开展绕飞探测。探测器将以飞越、伴飞、附着、采样返回等方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遥感探测、就位探测和采样返回。
 

面对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减少,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就必须去开采宇宙中的"金矿"。只有奔向宇宙的探险才能带领人类走出地球的摇篮,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探索陌生的少年。
 
当未来人回顾当今的历史,就像是我们敬佩郑和下西洋的勇气、意大利怀念罗马铁骑的锋芒,世界将永远眷顾在荆棘中开辟道路的冒险者。
 

Jumbo Huang Notes: Asteroid mining is the exploitation of raw materials from asteroids and other minor planets, including near-Earth objects.
 
Hard rock minerals could be mined from an asteroid or a spent comet. Precious metals such as gold, silver, and platinum group metals could be transported back to Earth, while iron group metals and other common ones could be used for construction in space.
 
Difficulties include the high cost of spaceflight, unreliable identification of asteroid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mining, and ore extraction challenges. Thus, terrestrial mining remains the only means of raw mineral acquisition used today. If space program funding, either public or private, dramatically increases, this situation may change as resources on Earth become increasingly scarce compared to demand and the full potentials of asteroid mining—and space exploration in general—are researched in greater detail.:47f
 
OSIRIS-REx (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Regolith Explorer) is a NASA asteroid-study and sample-return mission. The mission's primary goal is to obtain a sample of at least 60 g (2.1 oz) from 101955 Bennu, a carbonaceous near-Earth asteroid, and return the sample to Earth for a detailed analysis. The material returned is expected to enable scientist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its initial stages of planet formation, and the source of organic compounds that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life on Earth.
 
OSIRIS-REx was launched on 8 September 2016, flew past Earth on 22 September 2017, and rendezvoused with Bennu on 3 December 2018. It spent the next several months analyzing the surface to find a suitable site from which to extract a sample. On 12 December 2019, NASA announced the first sampling site, known as Nightingale. On 20 October 2020, OSIRIS-REx approached Bennu and successfully executed the steps to collect a sample. It is expected to return with its sample to Earth on 24 September 2023.
 
Planetary Resources, Inc., formerly known as Arkyd Astronautics, is an American company that was formed on 1 January 2009, and reorganized and renamed in 2012. Its stated goal is to "expand Earth's natural resource base" by developing and deploying the technologies for asteroid mining. Following financial troubles caused by "delayed investment", it was announced in 31 October 2018, that the company's human assets were purchased by the blockchain software technology company ConsenSys, Inc. In May 2020, ConsenSys made all Planetary Resourc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domain, and in June 2020, all the remaining hardware assets were auctioned off.
 
第4171回:珍宝客机空中女王,宽体客机横空出世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5 23:07:23
Post #356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69回:星舰飞船超重载具,浮动太空港发回收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再过多久可以实现太空移民?或许星舰能给我们答案。
 

星舰的高度在50米左右,由于其体型巨大,空间充足,也被称之为“超级重型”运载火箭,它是实现太空殖民或移民的运载工具。
 

太空移民对于目前的我们仍然是非常遥远的。太空环境是未知而凶险的,如果我们能实现太空旅行,那么首先要克服的便是动力和氧气的问题,在太空中还充满着强烈的宇宙射线,如果我们不能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进入宇宙所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亡”字。。。
 

米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太空叉)计划开始建造“浮动太空港”,可为其超重型运载火箭提供发射场进行发射和回收,未来不但支持向月球、火星发射火箭,还可展开超音速全球“点对点”旅行。
 

自从进入2020年来,说起航天事业就不得不提太空叉了。马斯科一直对火星情有独钟,对宇宙有着极大的向往,2020年更是为他的太空叉公司打开了知名度。他曾声称未来的人类可以进入宇宙,依靠的就是星舰,利用星舰可以携带100人进入火星,实现太空移民,这种想法真的可行吗?
 

人类还有多久才能实现太空移民呢?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马斯科所创造的星舰高度达到了50米,体型巨大,空间十分充足。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星舰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这在航天史中将是里程碑式的进步,极大的减少了火箭研发成本。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项技术真的得到推广了,那我们就像乘坐飞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太空中出入了,想想都是十分美好的。其实星舰想要真正的投入使用,所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由于它的体型巨大,所以测试过程还是十分缓慢的,期间也经历过多次失败。太空叉公司表示,他们这次所研发的SN8,在一周之内将要完成进行18,000米的飞行测试。
 

在SN8之前,他们曾发射过SN5和SN6。可以说SN8与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SN5和SN6在发射的时候也比较震撼,但是效果远远不如科学家所预期的那样。如果SN8进行了18,000米的飞行测试,所带来的效果肯定是与众不同的。很多人对这个实验满怀憧憬,如果SN8真的能够顺利升空,那么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借助星舰实现太空移民了。
 

很多人在听到“星舰”这两个字之后,感到非常的科幻,尤其收获了大批科幻粉丝的喜爱。有很多的高科技公司也已经预订了座位,一位日本富商也预定了一个。这不仅对于马斯科来说是极大的肯定,而且还获得了一笔很大的研究经费,根据马斯科的计划来看,如果SN8能够进行顺利试验,那么将在2023年顺利升空,实现太空移民。
 

太空叉星舰是由太空叉推出的下一代发射载具,这一概念于2017年9月由伊隆·马斯科正式公布。星舰预计将代替猎鹰9号、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以及天龙号太空船等载具执行地球轨道上的任务。除了地球轨道,星舰在在轨加注燃料后,也可以完成地月转移以及直击火星的任务。
 

太空叉在2012年左右开始开发火星殖民系统(MCT,即星舰前身),火箭使用的猛禽火箭发动机则在2016年开始测试。太空叉在2018年3月开始制造BFR的首个火箭原型,随后伊隆·马斯科在一场发布会上宣布了BFR的后续计划。在发布会上马斯科重新命名了BFR,他将第一级助推器称为超级重型(Super Heavy),将第二级飞船称为星舰(Starship)。
 

太空叉同时表示其最初期望是在2022年发射货运飞船去火星,然后在2024年执行载人计划。整个计划包含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以及用于支持火箭快速发射、复用的地面基础设施,太空叉还会研发可以在近地轨道进行在轨加注燃料的技术。作为超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的近地轨道运力将不低于100,000千克(220,000磅)。
 

这一概念名称的演变顺序为:超重型运载火箭概念(BFR)2005年至火星殖民运输器(MCT)2013年,至行星际运输系统(ITS)2016年,至大猎鹰火箭(BFR)2017年,至星舰(Starship)2018年。。。
 

如今,太空叉正在采用不锈钢来建造用于测试的一系列星舰原型,因为不锈钢的廉价与加工的便捷性,原型的建造变得十分迅速。太空叉希望为原型搭建专门的生产流水线,这使得太空叉可以在更高的频率下进行火箭测试并快速地从中发现问题,之后太空叉就可以针对该问题迅速地做出改进。
 

早在2005年,太空叉就将“BFR”作为计划中超重型火箭的名称,并称“BFR”的性能会“远远地超过Falcon系列火箭”。其目标为100吨(220,000磅)轨道运力。从2013年年中开始,太空叉将整个任务和火箭统称为火星殖民运输器。当2016年9月12米直径设计亮相时,太空叉就将整个系统称为行星际运输系统(ITS),并将运载火箭本身称为ITS运载火箭。
 

2017年9月,太空叉公布了9米直径的新设计,该火箭改名为“BFR”。伊隆·马斯科在发布会上说“我们正在寻找正式的名称,但代称目前是BFR。” 太空叉总裁格温·肖特维尔随后表示BFR的全称是“Big Falcon Rocket”。
 

然而,伊隆·马斯科过去曾解释说,关于BFR的命名,他是从游戏《毁灭战士》中的BFG武器中汲取的灵感。 因为BFG武器在《毁灭战士3》中的名称是Big Fncking Gun,所以BFR偶尔也被媒体称为“Big Fncking Rocket”。
 

火箭的第二级是一艘可独立飞行的宇宙飞船,2017 - 2018年间,第二级被称为“BFS”(Big Falcon Ship)。第一级助推器被称为“BFB”(Big Falcon Booster)。
 
2018年11月,在一场发布会上,第二级宇宙飞船改名为星舰(Starship),第一级助推器被命名为超级重型(Superheavy),而整个火箭的名字也为星舰。
 

马斯科表示,太空叉之前已经展示了即将推出的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的概念,并与其星舰飞船配套使用,未来可以支持星舰向月球和火星的发射,更可以进行超音速地球旅行,而这将使人类长途飞行的时间缩短至几个小时。   
 

鉴于这个高达120米的火箭是个“巨无霸”,它的海上平台也将是巨型的。预计“浮动太空港”最少有300米长100米宽,重量在数万吨甚至数十万吨,其面积比“猎鹰九”号著名的海上无人回收平台要大10倍以上。与此同时,星舰的海上回收平台还将配备150米高的庞大发射服务塔,几乎相当于建造一幢摩天大楼。
 

星舰飞船和超级重型火箭的主要开发目的,是帮助太空叉和马斯科实现将人类运送到火星的目标,进而对包括月球在内的星际目的地殖民,从而“使人类成为星际物种”。每日电讯报文章表示,尽管这些目标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但太空叉公司使用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因此,这一成果将更有意义。
 

这一海上发射平台同时也可以支持地球上“点对点”超音速旅行,即地球内的洲际发射。这并不是马斯科刚萌生的念头,早在2017年的一次声明中就有这样的表示:星舰的运输可以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从地球上任何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
 

据群众介绍,这一概念仅包含渲染图,目前仍不知道该计划是如何进行以及从何处发射。现在太空叉带着它的奇思妙想走来了。这回它带来的是浮动太空港,未来太空港可以支持星舰向月球和火星的发射,还可以进行超音速地球旅行。太空叉执着于让人类成为“星际物种”,想出各种方法让人类实现高速旅行。
 

当然,目前太空港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从想法提出,到造出原型,再到试验成功,还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不过,谁也不能断言说这就不可能。毕竟,过去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那些以为疯狂的念头,有时候孕育着另一个未来。
 

太空叉在2012年便开始开发ITS。同年3月份,新闻报道声称猛禽火箭发动机上面级已经开始研发,但当时太空叉没有公布任何细节。 2012年10月,马斯科公开表示他制定了第二个可重复使用火箭系统的计划,该系统的运载能力将远远超过猎鹰9号运载火箭与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届时太空叉将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新火箭的开发。但他表示,太空叉在2013年之前不会公开谈论有关它的信息。
 

2013年6月,马斯科表示他打算在“火星殖民运输器”定期飞行之前推迟对太空叉的首次公开募股。
 
2014年8月,有媒体消息人士推测,太空叉超重型运载火箭的最早试飞最早可能会在2020年进行,以便在太空轨道飞行条件下对发动机进行全面测试。
 

2015年初,马斯科表示他希望在2015年底发布有关火星殖民运输系统“全新架构”的细节。马斯科的这些计划最终因为一次太空叉的发射意外被推迟,而太空叉公司直到2015年十二月下旬才恢复发射。


 
2016年9月,马斯科公布了一项太空叉的设计概念,该概念为一款直径12米(39英尺)的大型运输火箭:ITS运载火箭。ITS运载火箭将会专门用于行星际运输。同时马斯科还讨论了太空叉火星运输任务的整体细节。这其中包括ITS运载火箭的一部分数据(核心直径,火箭结构材料,发动机的数量和类型,推力,货物和乘客有效载荷能力),


在轨推进剂 - 油轮补充装置,运输所需的大概时间和火星侧与地球侧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为了完成火星运输任务,太空叉需要建造一组共三架飞行器。
 
构成2016 ITS运载火箭概念的三种不同的火箭是:ITS助推器,运载火箭的第一级;
 

ITS宇宙飞船,一个用于长期居住/载货的太空飞船,作为火箭的第二级;
 
ITS油轮,另一个第二级,设计用于携带更多推进剂,为太空中的其他ITS火箭加油。
 

该演讲也提出了更大的愿景,希望其他感兴趣的各方(无论是公司,个人还是晸府)能够利用太空叉所希望建立的,新的,成本低得多的运输基础设施,以便在火星上实现可持续的人类文明。
 

2017年7月,马斯科表示ITS的设计已经“改进了很多”。改进后的设计使该系统对大量的地球轨道和顺式发射更为有利,这样系统可以通过近地空间区域的航天经济活动来收回成本。
 
2017年9月,在国际宇航大会第68届大会上,太空叉公布了最新的火箭设计。马斯科在大会上说:“我们正在寻找正式的名称,但目前代称是BFR。” ,采用甲烷分级燃烧火箭发动机技术,最初会用于地球轨道和地月飞行环境,将来也可用于飞往火星的任务。
 

太空叉于2017年修订的设计是一种直径为9米(30英尺)的碳复合材料技术火箭,它的后端包括一个小三角翼,其中一个是用于控制俯仰和滚转的分瓣。其三角翼和分裂襟翼能够扩大飞行包线,以使飞船能够在各种大气密度(无,薄或重的大气层)中降落,并可供各种有效载荷(小型,重型或无载荷)放置在飞船的鼻锥里。该火箭的第二级有三种版本:BFS货运,BFS油轮和BFS载人。


货物版本将用于发射卫星到低地球轨道 - 提供“比以前更为量大的撒土豆行为” - 还能运输货物到达月球和火星。在高椭圆形地球轨道上重新加油后,宇宙飞船的设计将使其能够一次性登陆月球并返回地球而无需再次加油。
 
此外,BFR系统在理论上被证明能够以快速地对地的方式运载乘客或货物,并在90分钟内将其有效载荷运送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截至2017年9月,猛禽火箭发动机已经过42次主发动机测试,共计有1200秒的测试点火时间。测试发动机在 20MPa(200bar; 2,900psi)压力下运行,而飞行发动机的室压目标则是25 MPa(250 bar; 3,600 psi),太空叉预计在后续迭代中让发动机达到30 MPa的室压(300 bar; 4,400 psi)。
 

2017年11月,太空叉总裁兼首席运营官Gwynne Shotwell表示,大约一半的BFR开发工作都集中在猛禽火箭发动机上。
 
2017年太空叉的目标是在2022年将前两个货运载荷送到火星,这两个货运载荷的目标是“确认水资源并识别危险”,同时为未来的航班安装“电力,采矿和生命支持基础设施”。其次是2024年的四艘船,包括两艘载有人员的BFR太空船与两艘装有货物的船,两艘货运飞船将带去额外的设备和用品,其目的是在火星建立推进剂生产厂。
 

到2018年初,太空叉已在洛杉矶港开始建造一座新的永久性生产设施,用于制造其直径9米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箭体。2018年3月,第一艘船的制造工作正在港口的一个临时设施中进行,而第一次亚轨道试飞计划将不早于2019年。该公司继续公开表明其最初的理想目标是在2022年就能执行BFR去往火星的载货任务,随后是2024年飞往火星的首次载人任务,这符合2017年末提到的时间表。
 
早在2015年,太空叉就一直在寻找制造设施的地点,以供建造大型火箭,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和佛罗里达州进行实地调查。截至2017年9月,太空叉已经开始制造运载火箭的部件。“我们已经订购了用来制作储料罐的工具,该设施正在建设中,我们将在2018年第二季度开始建造第一个原型。”
 

在2018年3月,太空叉宣布将在2018 - 2019年在洛杉矶港海滨大道建造的新工厂生产下一代9米直径(30英尺)的运载火箭和太空船。太空叉租用了18英亩的土地10年,可以进行多次更新,并将利用该场地来制造箭体,在海上着陆后复查箭体,以及对助推器和宇宙飞船进行翻新。

新工厂分别在2018年4月和5月份由海港事务委员会与洛杉矶市议会通过最终监管批准。那时,大约已有40名太空叉员工正在设计和建造BFR。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项目预计将有700个技术职位。洛杉矶的临时设施是一个203500平方英尺(18910平方米)的建筑物,大约有105英尺(32米)高。 完全组装的运载火箭预计将通过驳船运输,通过巴拿马运河,运往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进行发射。
 

2018年8月,米国军方首次公开讨论了使用BFR的兴趣。米国空军空中机动司令部负责人,对BFR在30分钟内点对点地将150吨载荷投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能力十分感兴趣。他们预计这类大型运输能力“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内拥有”。
 
在2018年9月宣布的2023年月球环游任务计划中 - 一架名为#dearMoon  私人环游任务的星舰展示了第二级和星舰的新设计概念,其中有三个后鳍和两个前鸭鳍,用于大气进入,取代了在一年前显示的三角翼和分裂襟翼设计。修订后的BFR设计在第二级使用了七个相同尺寸的猛禽发动机; 与第一级使用的发动机型号相同。第二级设计在船头附近有两个小的驱动式鸭鳍,在底部有三个大鳍,其中两个将启动,


 
所有三个都用作着陆腿。此外,太空叉还在本月下半月表示他们“不再计划为Falcon 9升级可重复使用的第二级”。 BFR运载火箭的两个主要部分在11月份被赋予描述性名称:第二级/上面级的Starship和第一级/助推级的“Super Heavy”,马斯科指出“建造Super Heavy是为了远离地球的深重力井”(在其他行星或卫星可以不用第一级。)“
 
2018年12月,在开始建造第一个碳复合材料测试部件九个月后,马斯科宣布将采取“违反直觉的新设计思路”:太空叉主要用于制造火箭结构和推进剂罐的材料将是“相当重的......但非常坚固”的金属。这随后被证明是不锈钢。
 
继马斯科个人去到博卡奇卡的太空叉南得克萨斯州发射场后,马斯科便透露,第一个星舰试验品“星斗”已经建造了几个星期。正如先前所想,星斗将由300系列不锈钢而非碳复合材料制成。根据马斯科的说法,使用不锈钢的原因是“不锈钢明显便宜,而且建造起来很快。它并不是最轻的,但它实际上是最轻的。如果你看一下高品质的属性不锈钢,不明显的是,在低温下,不锈钢的强度提高了50%。“300系列不锈钢的高熔点仍然意味着星舰的背风侧在重返大气层时不需要绝缘陶瓦,而更热的迎风面将可以使用更少的绝缘陶瓦以隔绝热量。
 
星斗将用于火箭原型测试与开发着陆/低空/低速控制算法。测试火箭只会安装三台猛禽火箭发动机,飞行高度不超过5公里,预计最初飞行时间不会早于2019年上半年。
 
到2019年3月,太空叉已经取消了他们从Ascent Aerospace购买的数百万美元的碳复合材料生产工具,放弃了所有在洛杉矶港的生产计划,并关闭了复合材料制造厂。
 
Super Heavy原型建造原本计划在2019年第二季度之前开始。第一批建造的Super Heavy助推器的发动机会少于全尺寸型的28台猛禽火箭发动机,这仅仅是因为早期试飞不需要那么多发动机,而且此举会减少在早期试飞中发生助推器故障时太空叉的损失。
 
太空叉下一代运载火箭设计结合了几种元素,根据马斯科的说法,这些元素将使长时间超越地球轨道(BEO)的太空飞行成为可能。太空叉预测该设计可以降低发射成本。它还将服务于传统近地轨道市场的所有可用任务。这使太空叉将其大部分开发资源集中在下一代运载火箭上。
 
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超重型运载火箭将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个可重复使用的助推器级,名为Super Heavy,以及一个可重复使用的第二级,带有一个集成的有效载荷部分,名为Starship。
 
将运载火箭的第二级与长时间宇宙飞船相结合将是一种独特的太空任务结构。这种架构取决于轨道加油的成功与否。
 
运载火箭的主要特征包括:两个阶段都被设计成完全可重复使用,助推器返回降落在发射架旁,而第二级/太空船也将有能力返回到发射架附近。两者都将使用太空叉早期开发的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技术。
 
第一级:Super Heavy(超级重型):Super Heavy(超级重型) 是太空叉下一代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助推器,长70米(230英尺),直径9米(30英尺),预计总升空质量为3,530,000千克( 7,780,000磅)它由不锈钢罐和支撑结构构成,使用 过冷液态甲烷和液氧(CH4 / LOX)推进剂,由28个Raptor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总共提供72 MN(16,000,000 lbf)起飞推力。
 
它将拥有4个着陆腿和4个栅格翼。助推器预计会返回到陆地回收平台。
 

第二级/宇宙飞船:Starship(星舰),星舰 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也可作为运载火箭第二级,具有集成的有效载荷部分。Starship至少会有以下变种:
 
宇宙飞船:这是一种大型的,可供人员长时间驻留的航天器,能够在地球上的点对点目的地、近地轨道或行星际目的地之间往返运送乘客与其附带的少量货物。
 
油轮:这种油轮的全部空间都将用于携带燃料,以便为轨道上的宇宙飞船进行在轨加注。
卫星运载航天器:具有大型可打开式整流罩的航天器,可在太空中开放,以便于将航天器放入轨道,或回收航天器和太空碎片。
 
人类着陆系统:2020年4月30日,航空航天局选择了太空叉参与其阿尔忒弥斯计划,太空叉将会为航空航天局建造一款可重复使用的月球着陆器。计划中的着陆器将会是Starship的简化版,仅用于在月球表面和LOP-G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货物。此版本的星舰因为只需往返月球轨道与月面,因此不需要安装大气重返大气层所需的襟翼和隔热盾。为了不扬起月尘,着陆发动机将安装在星舰的上半部分,此版本的星舰将使用较小的发动机降落。
 
星舰的主要特征包括:设计使得该船可以垂直起落,使之能从地球轨道重返大气层返回到发射台附近,亦可进行地对地、点对点的亚轨道飞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太空叉预计着陆可靠性最终能够达到“航空公司的级别”;
交会和对接操作将自动化;油轮与各种星舰变种之间的在轨推进剂转移;一艘Starship在在轨装载后能够将它的有效载荷运输到月球或火星。
 
星舰采用不锈钢结构和罐体结构,它的强度和质量比与早期的太空叉设计替代碳纤维复合材料相当或更好,在预期的温度范围内,可以承受从低温推进剂的低温到大气重返大气层的高温。
 

该航天器的大部分结构将采用不锈钢合金制造,该合金“已经过一种深冷处理,其金属是......冷成型 /加工生产低温处理钢......比传统的热轧钢更轻,更耐磨。“
 
针对大气折返的恶劣条件,热盾系统将使用黑色六角形隔热瓷砖以覆盖星舰的迎风面。
 
依据2017年的发布会所言,Starship将具有约1000m3(35,000立方英尺)的加压空间。这些空间可以分配为多达40个舱室,包括一个公共区域,中央存储器,厨房,和一个太阳能火星任务的耀斑避难所。在2018年的改进设计中,星舰可以有12个未加压的货物集装箱总共88m3(3100立方英尺),但那些货物集装箱的设计空间也可能最终用于安排猛禽发动机的插槽。截至2019年,设计仍然在不断变化。
 
灵活的设计选择:能够修改Starship的引擎数量,或是去掉Starship的整流罩,鸭翼,后翅片,隔热罩和着陆腿 - 以优化质量比。
 

从2017年10月开始,BFR概念揭幕后的一个月,就有爱好者猜测火箭的飞行试验将从星舰的亚轨道跳跃开始,而初步的飞行测试最早会在2019年开始。到了2018年9月,第二级星舰的跳跃将在德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附近的太空叉南德克萨斯发射场进行。 太空叉 于2018年11月向米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申请了一项实验无线电通信许可证,向米国联邦航空局申请了一项试验性许可证,以支持试飞计划,从许可上看,所有试飞都将保持在海拔5公里(16,000英尺)以下。 测试载具星舰和测试地点德克萨斯发射场都将在2018年底开始建造。
 
用于第一次试飞的星斗的主要结构,即是用于低空测试的星舰的缩减版本,它于2019 年1月10日建造完成。 1月的晚些时候,星斗遭遇了大风,大风损坏了鼻锥结构,而水塔结构和火箭支腿则保持了完整。随后太空叉表示他们不会再做一个鼻锥,因为低速飞行测试不会用到鼻锥。
 

2020年3月起,太空叉将快速地建造与测试星舰的系列原型,而筒段的焊接会交由奥地利公司Fronuis进行。
 
太空叉计划建造原型至少到SN20。
 
测试时间轴:MK1(已损毁)与MK2(已废弃),2018年12月,MK1与MK2的建造已经开始,建造地点分别在德克萨斯州的博卡奇卡和佛罗里达州的可可海岸,计划中它们会用于高空和高速测试。这两个原型比Starhopper更高,它们的高度约为50 m,直径均为9 m,具有更厚的外壳以及曲线般的鼻锥截面。
 

2019年11月20日,在最大压力储罐测试期间,Mk1被部分摧毁,当时液氧储罐的焊接线破裂,将舱壁向上推了几米。上舱壁飞出并降落在离飞船一定距离的地方。没有有关在事故中发生人员受伤的报道。在关于测试事故的声明中,太空叉表示他们将在事件发生后退役Mk1和Mk2原型机,并将重点放在更接近飞行规格的Mk3和Mk4设计上。。。
 
SN14(建造中),2020年10月11日,开始建造。全箭的测试始于子系统级,与大多数运载火箭一样,采用火箭发动机部件测试,然后在地面测试设施中测试完整的火箭发动机。猛禽发动机的部件级测试于2014年5月开始,2016年9月首次进行全发动机测试。截至2017年9月,开发中的猛禽发动机在42个主要地面试验台上进行了共计1200秒的发动机点火测试,最长的测试为100秒。
 
2020年8月18日,猛禽发动机在测试中达到了330巴(Bar)的室压,这是世界上现有最高的燃烧室压力。
 

星舰预计将代替大部分的猎鹰9号、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以及龙飞船任务。
 
星舰可能可以适用于以下任务:地球轨道探索,在地月轨道之间的长期飞行任务,火星任务, 作为货船和载人太空船,
经济的太空远距离旅行: 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完成次轨道内点对点运输。 马斯科将其比喻为从地球到地球。
用于为星链计划组网而发射星链卫星,可重复使用的月球着陆器,在月球表面和LOP-G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货物。
 
在2023年载前泽友作和多位艺术家进行绕月之旅。。。
 

Jumbo Huang Notes: The SpaceX Starship system  is a fully-reusable, two-stage-to-orbit, super heavy-lift launch vehicle  under development by SpaceX since 2012, as a self-funded private spaceflight project.
 
The second stage — which is also referred to as "Starship" :16:20–16:48 — is being designed as a long-duration cargo, and eventually, passenger-carrying spacecraft. It is being used initially without any booster stage at all, as part of an extensive development program to prove out launch-and-landing and iterate on a variety of design details,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vehicle's atmospheric reentry. While the spacecraft is currently being tested on its own at suborbital altitudes during 2019–2020, it will later be used on orbital launches with an additional booster stage, the Super Heavy, where the spacecraft will serve as both the second stage on the two-stage-to-orbit launch vehicle and the in-space long-duration orbital spaceship.
 
Integrated system testing of a proof of concept for Starship began in March 2019, with the addition of a single Raptor rocket engine to a reduced-height prototype, nicknamed Starhopper – similar to Grasshopper, an equivalent prototype of the Falcon 9 reusable booster. Starhopper was used from April through August 2019 for static testing and low-altitude, low-velocity flight testing of vertical launches and landings in July and August 2019. More prototype Starships have been built and more are under construction as the iterative design goes through several iterations. All test articles have a 9 m (30 ft)-diameter stainless steel hull.
 
SpaceX could potentially launch commercial payloads using Starship no earlier than 2021. In April 2020, NASA selected a modified crew-rated Starship system as one of three potential lunar landing system design concepts to receive funding for a 10-month long initial design phase for the NASA Artemis program.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第4170回:行星采矿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6 22:06:17
Post #357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78回:潘塔纳尔沼泽着火,世界最大湿地烧焦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仙劍波斯臥龍崗】


 
第4160回:金刚石计划切洛梅,礼炮号侦查太空站;第4161回:人探索天空实验室,里程碑式太空行走;

第4162回:宇宙殖民太空移民,构想人类第二故乡;第4163回:俄东方航天发射场,普列谢茨克发射场;

第4164回:大型质子运载火箭,空间舱体发射入轨;第4165回:宇宙系安加拉火箭,阿丽亚娜运载火箭;


第4166回:美喷气推进实验室,航天局深太空网络;第4167回:蓝色起源新谢泼德,商业载人太空飞行;

第4168回:太空先锋幽灵骑士,水星计划贷款之鹰;第4169回:星舰飞船超重载具,浮动太空港发回收;

第4170回:行星采矿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第4171回:珍宝客机空中女王,宽体客机横空出世;

第4172回:众王之王阿克苏姆,正统台瓦西多教会;第4173回:最性感男星康纳利,挤奶工患上失智症;

第4174回:四月南斯拉夫战役,南军编组急速瓦解;第4175回:月球门户空间发射,探阿尔忒弥斯计划;

第4176回:猎户座飞船战神号,星座计划载人探索;第4177回:星际争霸母巢之战,暴雪即时战略游戏。


 
可能是对地球太失望了,最近一段时间我都在关注外太空和外星期,完全将自己居住的星球忽略了,实际上眼高手低的并不只是我,很多亿万富翁宁肯浪费几十亿到几百亿美金去开展外星球移民或探索计划,却对自己居住的地球袖手旁观,甚至对一些发生在地球上的灾害熟视无睹,袖手旁观。
 

当年度大火和飓风变成新常态时,我们也变得麻木不仁了,过去一年里,亚马孙大火让巴西首都的天空变黑,澳洲大火烧死了十亿只动物,美国加州大火今年烧毁了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我们甚至都只关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花边新闻,却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苦难选择性漠视,当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发生火灾时,很多地方的群众过了几个月都不知道那个湿地发生了什么,因为真正紧急的正能量的真实讯息反而没有办法传播那么远(反而是谣言的传播速度最快)。
 
潘塔纳尔湿地是全球美洲豹密度最高的地方。
 

巴西消防员正忙着与亚马逊雨林和塞拉多大草原等地的熊熊烈火搏斗,但是发生在潘塔纳尔湿地地底下的大火特别棘手。此刻潘塔纳尔湿地的火灾已达到15年来最严重。熊熊大火威胁着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有许多貘、美洲狮、水豚,美洲豹更是全世界密度最高。。。
 

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南美洲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及南马托格罗索州,湿地部分在玻利维亚及巴拉圭境内,总面积达242,000平方公里,是世上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湿地是一个幅员广阔的泛滥平原,通常在11月至3月的雨季是充满水的。但是今年水量低于正常水平,随后的干季就特别容易起火。
 

由于潘塔纳尔湿地近几个月来火灾持续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在9月14日宣布全州进入环境紧急状态。
 

潘塔纳尔地势平坦而轻微倾斜,有着曲折的河流,在雨季时会泛滥,超过80%面积会被水淹没,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集中地。潘塔纳尔被认为是全球动植物最密集的生态系统。虽然潘塔纳尔湿地与邻近的亚马逊雨林相比显得相形见拙,但实际上两者是同样地充满生气的新热带区。
 

潘塔纳尔是安地斯山脉形成之前的大规模地壳挤压所造成。地壳挤压造成内部的三角洲,高原上几条的河流汇集,多年来不断将沉淀物及土壤侵蚀的残余物冲积于潘塔纳尔地区内。
 

潘塔纳尔平均每年降雨量为1,000至1,400毫米,巴拉圭河亦为湿地供水。湿地的平均温度为摄氏25度,温度于0度至40度之间波动。
 

12月至5月为潘塔纳尔的雨季,湿地的水平线会上升逾3米。正如尼罗河每年的泛滥一样,造就肥沃的土地,潘塔纳尔水位的上升不但滋养了当地的生产者,及滋养了当地的物种。人类过分占用资源已经造成问题,潘塔纳尔内接近99%的土地被私人拥有,特别用作农耕及经营大牧场。
 

潘塔纳尔湿地是天然的水质处理设备,具有强大的沉积和净化作用。流水进入湿地后,各种物质随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其中的有毒物质被迅速分解。但是,假若这个净化系统负荷过重,湿地的物种就会遭殃。工业发展(特别是采金业)已开始为湿地带来问题。
 

这个生态系统内住着已知的有3,500种植物、超过650种雀鸟、超过400种鱼类。潘塔纳尔湿地亦是蓝紫金刚鹦鹉的家园。此雀鸟因其高达10,000美元的黑市价,被大量捕捉至濒临绝种。区内其他濒危物种包括美洲豹、鬃狼、大水獭、巨犰狳、水豚及巴西貘。
 

潘塔纳尔湿地遭受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火灾波及湿地总面积10%以上,且已蔓延至该州全部79个城市。湿地野生动物生命受到威胁,不断下降的空气质量也使当地呼吸道疾病多发。
 

巴西州晸府表示,除了气候干燥,人为放火也是灾情严重的一大原因,目前一支队伍正在调查非法放火行为。
 
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统计,潘塔纳尔湿地8月共出现5935处着火点,约为去年同期的3.5倍,创下2005年之后的最高纪录。9月以来形势也不容乐观,不足半月时间着火点已达4611处。
 

该研究所数据表明,今年1月至8月,潘塔纳尔湿地有18646平方公里面积被火灾波及。“火势从地下跨过防火道的时候,可能让消防员猝不及防。”指挥消防工作的奥利维拉中尉说:“有时你以为控制住了,其实并非真正扑灭,只是暂时平息。”火势已经破坏了数千平方公里的潘塔纳尔湿地,数以百计的消防员、环境工作者、公园巡守员和士兵连续好几周每天24小时都在灭火。
 

每年7月至9月是潘塔纳尔湿地的旱季,也是当地山火频发的时期。巴西农业研究公司指出,为该湿地供水的巴拉圭河今年水位创下47年来最低纪录,且湿地雨季也在连年缩短。
 

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其中大部分位于巴西的南马托格罗索州和马托格罗索州,小部分位于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境内。


 
潘塔纳尔湿地的生态系统正面临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机,包括不受监管的钓鱼消遣、狩猎、偷运濒危物种(美洲鳄、美洲豹、山猫、鹦鹉)、不受监管的旅游活动、森林砍伐、火耕。在过去的雨季,泛滥的水位很高,淹没了很多的耕地。洪水退却将大量杀虫药冲入河道及湖泊,杀死大量的鱼。
 

2020年,潘塔纳尔湿地发生持续数个月的火灾,火灾波及潘塔纳尔湿地10%以上的面积,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潘塔纳尔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国位于巴西境内的潘塔纳尔湿地部分被划为潘塔纳尔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国(Pantanal Matogrossense National Park)并加以保护。国家公园成立于1981年9月,占地1,350平方公里,位于马托格罗索州的Poconé自治市,古鲁匹河(River Gurupi)及Bahía de Sao Marcos的河口之间。
 
公园于1993年5月24日根据湿地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近年来,巴西为了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当地晸府和有关部门不但加强对当地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并加强管制措施,例如在湿地的一些主要入口设立检查站,严禁捕杀猎物和砍伐树木,并且对可捕杀的水生动物的种类和大小都有严格规定。晸府更规定,凡是牧场的牛只遭到美洲豹袭击,均可向晸府索取赔偿,但严格禁止猎杀美洲豹。
 

野火肆虐潘塔纳尔(Pantanal)。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湿地,绵延在巴西中部和邻近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地区。这场几十年来该地区遭受的最严重的火灾对动植物的破坏,引起全世界关注。
 

巴西当局称,被大火影响的湿地超过2.9万平方公里,这是纽约市区面积的三倍,估计占潘塔纳尔地区总面积的19%。
 
该地区的许多居民经济困难,健康受到威胁,包括美洲豹在内的濒危物种也在这场大火中挣扎求生。
 

成千上万的人分享了灾难照片,其中三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疯传。为了解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采编采访了这些摄影师。
 

安妮顿·劳拉(Ailton Lara)拍摄了一只烧伤的美洲豹,她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潘塔纳尔的动物观影之旅的公司的老板。
 
照片拍摄于9月15日那一周,一只美洲豹躺在阿瓜斯(Encontro das Aguas)州立公园里。这个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美洲虎最密集的地方。目前公园几乎完全被大火吞噬,州晸府表示,在公园的10.8万公顷土地中,有超过85%已被烧毁。
 
劳拉告诉采编,他和其他志愿者在一艘船上寻找受伤动物,试图营救。他们在靠近保护区时发现了一只雄性美洲豹。
 

志愿者和森林警察正在努力营救被大火困住的美洲豹和其他动物。
 
劳拉说:“这只豹子本来在河水附近,我们走进后,它移动了三四米,走到河边的树荫下。”
 

“我们在附近待了一会儿,对美洲豹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尊重它。”劳拉给这只美洲豹拍了照片。他告诉采编,美洲豹把爪子举向空中,似乎无法接触地面。
 

“通常美洲虎会把爪子放在地上。但它的爪子已经烧焦了。”导游补充道。
 
劳拉说那只美洲虎看起来很痛苦。“它的头夹在前爪之间,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躺着。这引起我的注意,”他解释说。不幸的是,船上的人没有设备来营救这只美洲豹。
 

劳拉和他的同伴联系了在该地区工作的兽医,但后来这只美洲豹回去了森林。“第二天,我们回到同一地区,兽医在大火留下的灰尘中发现了豹子的踪迹,但它已经不在附近了。”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这只豹子的消息了。“我希望它已经安全了,”劳拉说。
 
潘塔纳尔河附近还发现过几次受伤和死亡的美洲豹。
 

劳拉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转发,一条推特就获得近8万个赞。“我希望这张照片能动员人们保护环境,关心自然,”这位导游说。
 

9月15日下午,来自非晸府组织潘塔纳尔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古斯塔沃·菲格罗亚(Gustavo Figueiroa)到现场监测火势蔓延,用无人机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戏剧性地显示了保护区的破坏程度。
 

这位生物学家告诉采编:“当我通过无人机摄像头看到这里时,感到非常震惊。”
 
“我去年去过公园,风景很不一样,一切都是绿色的。现在全是灰色的,”他补充说。对菲格罗亚来说,公园里的情况很糟糕。
 

“那个地方是许多动物的家,尤其是美洲豹。除了直接死于大火的动物外,还有一些动物(由于缺乏食物)受到间接影响。”他悲叹道。


 
菲格罗亚以前住在潘塔纳尔,每年都来这里。他说,简直不敢相信通过无人机摄像头看到的景象。“前几年我在潘塔纳尔看到过很多火灾,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真是令人心碎,”他说。
 
这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一阵骚动。其中最受欢迎的帖子在脸书上获得超过16万人回应,其中大部分是悲伤的表情。
 

奥巴多夫斯基(Bruna Obadowski)拍摄了船夫与“燃烧的河流”,泰奥是一名靠捕鱼和载游客穿越潘塔纳尔河为生的船夫。
 

一名男子在船上,背景是大火,这张照片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共鸣。记者兼摄影师布鲁娜·奥巴多夫斯基(Bruna Obadowski)在9月5日拍下这一时刻。这名男子名叫泰奥(Tiao),在这一地区工作多年,用船运送游客。
 

“他工作还不到三个月。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泰娅奥很孤独。” 奥巴多夫斯基说。
 
船夫带着记者去近距离观察破坏情况。“他说情况非常严重,坚持要带我们上船,”她回忆说。“直到那时,我才看到大火的规模。”
 

巴西创作型歌手卢安·桑塔纳(Luan Santana)推送了这张照片,他写道:“我在潘塔纳尔长大,看到这样的照片时心都痛了。晸府要采取行动了。野火已经蔓延到世界上最大的美洲虎聚集地。潘塔纳尔人求救。”
 
记者说,泰奥让他们看到了在Sao Lourenco河岸边受火灾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这条河、这艘船和游客是他的生计。”奥巴多夫斯基说,一开始她并不打算拍摄在Sao Lourenco河岸边,但很快改变了主意。“我发现他的故事很有影响力,所以我开始拍摄。”
 

据维尼瑟斯•莱莫斯了解,巴西著名流行歌手桑塔纳在推特上发布了这张船夫的照片,获得超过一万个点赞。
 

Jumbo Huang Notes: Reports from Vinicius Lemos and NG. Como pessoa nascida e criada no Pantanal meu coração dói ao ver imagens como essa... os governos precisam agir. O fogo hoje chegou ao maior santuário para onças pintadas do mundo, o Pantanal pede Socorro Luan Santana…
 

The Pantanal (Portuguese pronunciation: ) is a natural region encompassing the world's largest tropical wetland area, and the world's largest flooded grasslands. It is located mostly within the Brazilian state of Mato Grosso do Sul, but it extends into Mato Grosso and portions of Bolivia and Paraguay. It sprawls over an area estimated at between 140,000 and 195,000 square kilometres (54,000 and 75,000 sq mi). Various subregional ecosystems exist, each with distinct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p to 12 of them have been defined.
 
Roughly 80% of the Pantanal floodplains are submerged during the rainy seasons, nurturing a biologically diverse collection of aquatic plants and helping to support a dense array of animal species.
 
The name "Pantanal" comes from the Portuguese word pântano, meaning wetland, bog, swamp, quagmire or marsh. By comparison, the Brazilian highlands are locally referred to as the planalto, plateau or, literally, high plain.The Pantanal region includes essential sanctuaries for migratory birds, critical nursery grounds for aquatic life, and refuges for such creatures as the yacare caiman, deer, and Pantanal jagua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most species are not under threat due to the low deforestation rates (less than 17%) of native vegetation now in the area due to new regulations.
 
 
第4385回:马赛克镶嵌画艺术,亚琛主教国王教堂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6 22:51:42
Post #358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76回:猎户座飞船战神号,星座计划载人探索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星座计划是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的一项已中止的载人航天太空探索计划。2010年1月28日,美联社报导,米国总管马巴奥已经实际上搁置了重返月球计划。 同年1月29日,一名白色宫殿太空问题顾问表示,重返月球计划“已死”。有关法案于同年十月成为法律,本计划宣告终结,但相关技术很可能会用于未来的太空探索计划。
 

整个计划将包括一系列新的航天器、运载火箭以及相关硬件,将在包括国际空间站补给运输以及登月等各种太空任务中使用。大多数星座计划使用的硬件都会基于航天飞机的模式,尽管核心部件猎户座航天器(曾称为载人探索飞行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CLV)很大程度上受了阿波罗飞船的影响,使用乘员服务舱系统,而非一体化设计。
 

星座计划的运载系统将前所未有地同时使用地球轨道交会(Earth Orbit Rendezvous)和月球轨道交会(Lunar Orbit Rendezvous)。整个系统包括三部分:


猎户座乘员/服务舱(The Orion Crew & Service Modules,CSM)、月球着陆舱(Lunar Surface Access Module,LSAM)以及地球出发级(Earth Departure Stage,EDS)。运载系统中使用的火箭包括发射无人设施的战神5号(Ares V,将发射地球出发站外加月球着陆舱和其他货物中的一项)以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战神1号(Ares I)。
 

猎户座乘员服务舱(CSM)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圆锥形的乘员舱,与阿波罗指令舱的外观和功能相似,能够装载四到六名宇航员。另一个部分是圆柱形的服务舱,用来装载燃料、氧气等补给。尽管猎户座乘员服务舱的设计基于阿波罗指令服务舱,但在过去三十年中航天飞机以及私人航天器中积累的经验将使猎户座远比阿波罗先进,


比如:全屏控制座舱(glass cockpit)技术,改进的废物处理(小型的野营式马桶和男女通用的排泄管以取代使宇航员怨声载道的塑料袋),以及在零海拔时舱内将使用氧气-氮气环境,而不是纯氧——后者在1967年1月阿波罗1号的大火中已被证明极其易燃。
 

乘员舱全新的返回系统将同时使用降落伞和安全气囊,使其可以在地面降落;这一设计与俄罗斯联盟和中国的神舟返回舱类似。而在米国早期的航天任务(水星、双子星座和阿波罗)中,航天器每次返回都需要使用救援船队,耗资巨大。新的对接舱门以及转移隧道技术基于和平号和国际空间站中的设计,以取代阿波罗计划时的插头锥管形式。在新的设计中两艘航天器使用同样的对接舱,紧急情况下需要进行太空救援时,救援航天器可以和主航天器直接对接而不需要先进行一次舱外活动转移(这一设计已在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中验证)。
 

另一个航天器的特点就是猎户座乘员舱的可重复使用性。每一艘乘员舱最多可以使用十次,意味着航空航天局可以像航天飞机一样建造一系列的乘员舱以保证长期不间断使用。当然也不是所有部件都可以回收:由于乘员舱会在地面降落,进入大气层后为了打开安全气囊外部的隔热板会被丢弃。


海水对航天飞机之前的太空舱以及目前的航天飞机固态火箭推进器的腐蚀很大(尽管由于故障沉没了的水星-红石4号太空舱被打捞上来后并没有过于严重的腐蚀现象),在地面上降落解决了这一问题。猎户座乘员舱将由铝锂合金制造,以减轻质量并降低成本。乘员舱的大部分非关键部分都会被柔软的诺梅克斯包裹。
 

猎户座服务舱(SM)与阿波罗计划中的前身外形接近,但猎户座服务舱更短、更轻(也由铝锂合金制造),并配有一对可展开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取代紧急情况下使用的燃料电池和相关的液态氢燃料罐。猎户座航天器将依赖航天飞机使用的自燃燃料。由于自燃燃料的强腐蚀性,并不是航空航天局原本考虑使用液态氧和液态甲烷作为燃料,但液态氧和液态甲烷的技术尚不成熟,而猎户座航天器将于2013年12月进行首次发射,航空航天局决定继续使用自燃燃料,在月球着陆舱中使用液态氢燃料。
 

使用液态氧和液态甲烷燃料将使航空航天局着手开发在火星、月球极地以及太阳系内其他甲烷含量较高的天体(特别是土卫六、冥王星,类似的矮行星,大部分外海王星天体,甚至是在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及奥尔特云)表面进行“现场”将资源转化为燃料。乘员舱和服务舱的返回控制系统(Reentry Control System,RCS)和阿波罗航天器的返回控制系统完全一致,将和主推进系统一样使用自燃燃料,但与阿波罗航天器不同的是,新的返回控制系统能够在主推进器失灵的情况下将航天器带回地球。主推进器将使用德尔塔2号火箭第二级子火箭的推进器,将由Aerojet公司制造。
 

猎户座航天器将由战神1号(曾称为载人探索飞行器)火箭送入近地轨道。战神1号的技术将基于航天飞机的固态火箭推进器(Solid Rocket Booster,SRB)和航天飞机外燃料箱(Space Shuttle External Tank,ET),第一级子火箭使用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引擎,使用五节固态火箭推进器。


第二级子火箭使用液态氧和液态氢燃料,将使用改进后功率更大的J-2(曾在土星5号上使用)推进器。战神1号原本将使用改进后的五节固态火箭推进器以及改进后的航天飞机主推进器(Space Shuttle Main Engine)的第二级子火箭,但设计并建造新型子火箭的高额费用使得航空航天局选择了重新设计并更依赖现有的技术。
 

发射后两分钟内,火箭将使用载人航天器中广泛使用的发射-逃逸系统(launch-escape system,LES)。基于俄罗斯联盟航天器和中国的神舟航天器的发射-逃逸系统直接固定在玻璃纤维制成的推进保护盖(boost protective cover,BPC)上,推进保护盖将被固定在乘员舱顶部。猎户座航天器和阿波罗航天器使用同样的推进保护盖,将在发射后两分半钟内保护乘员舱以及诺梅克斯隔热系统,将在第二级子火箭点火时被丢弃。
 

猎户座飞船(Orion)是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空门)研发的新一代载人航天器,其每一架可以承载4名宇航员。这是原有星座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2020年将人类再次送往月球,并接着征服如火星等太阳系内目标。
 

米国总管马巴奥在2010年2月1日正式提议取消星座计划,因为这一计划是“超预算、进度落后而且缺乏新意”。有关法案于同年10月成为法律,星座计划宣告终结。不过,猎户座飞船的计划获得保留、现称为Orion Multi-Purpose Crew Vehicle (MPCV)。
 

猎户座于2014年12月5日进行第一次飞行。
 
“载人探索飞行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CEV)原本是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预定的名字,并打算在2006年8月31日公布。可惜在2006年8月22日之前,国际太空站上的米国宇航员杰夫·威廉斯对地球无线电通话时无意中说溜了嘴,提到了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刚刚选定的最后名称猎户座,消息很快传播开来。因此,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只得在2006年8月22日正式公布猎户座这个名字。
 

该名称来自于猎户座,而猎户座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星座之一,也是大家十分熟悉而且极易辨认的星座。而该代号也曾用在约翰·杨和查尔斯·杜克所乘坐过的阿波罗16号的登月舱,该登月舱在1972年4月的时候降落在月球的表面。
 

猎户座飞船的外貌与阿波罗飞船相似,但内部空间比阿波罗飞船大2.5倍,最多可容纳6名宇航员,融入了电脑、电子、维生系统、推进系统及热防护系统等领域的诸多最新技术。同航天飞机比,猎户座的使用成本更加低廉,安全系数也提高10倍,而且与航天飞机一样可以回收再用。
 

尽管它是米国新一代的载人飞船,但不少外界人士认为,它深受早期阿波罗飞船的设计思路影响,甚至有人说,它就是2.0版的阿波罗飞船。
 
猎户座飞船将替代航天飞机的计划,并要求现有航天飞机在2010年前退役。这是继航天飞机计划以后的另一个里程碑,太空探索方面的一大步。
 

按照计划,猎户座飞船将会在肯尼迪太空中心的39号发射场进行发射。该发射场的39A发射台目前被用于发射航天飞机,而39B则正在进行适应发射战神火箭的改造。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2011年进行最后一次航天飞机发射之后,用该飞船来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其首次任务被定于在2015年执行,之后将用于访问国际太空站。如果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出现问题无法使用,则该飞船将会替代执行国际空间站的后勤运输任务。此后,猎户座飞船将会作为载人月球及火星计划中的一个关键装备。
 

飞船并没有机翼和尾翼,不再像航天飞机那样通过滑翔方式返回地球,而是像飞船那样通过降落伞降落,因而不需要复杂的气动外形和防热系统,可提高返回时的安全性。
 

发射时飞船将与火箭串联在一起,即飞行器在火箭的顶部,而不像航天飞机那样与火箭并联,所以能远离燃烧的发动机和坠落的碎片造成的危险,完全避开泡沫材料脱落的威胁。
 

设置有载人火箭常用的‘逃逸塔’系统,一旦在发射时出现故障,引发燃料爆炸,可迅速将飞行器分离出去,通过降落伞安全降落。这些措施可使太空飞行事故率从以往航天飞机1/220降低为现在的1/2000,提升了安全系数。
借鉴俄罗斯飞船的经验,把人、货分开运输,这样既安全又经济。
 

据《周刊时代》报道,猎户座飞船中与阿波罗飞船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空间更大,能携带4到6位宇航员,而阿波罗飞船最多只能承载3名宇航员。
装备有太阳能电池板,这将大大减少使用燃料电池和普通电池。


既能像阿波罗飞船一样降落于水中,也能依靠降落伞在干燥的沙漠地区着陆。
由高科技合成材料制成,重量显著降低,而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电脑令它的“大脑”更发达。
 

2004年1月14日,时任米国总管的乔治·沃克·什布对外宣布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其中包括了当时被称为“载人探索飞行器”的猎户座飞船:……我们的次要目标是在2008年开始开发并测试新一代的飞船——载人探索飞行器,然后在2014年之前实施其首次载人航天任务。载人探索飞行器将可以替代(届时业已)退役的航天飞机,将宇航员及科学家运送至太空站中,但其主要目标是将宇航员运送到地球轨道之外的其它地方。这一飞船将是自阿波罗指令舱以来的首个同类型航天载具。……
 

制造猎户座飞船的部分原因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和之后的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以及白色宫殿对米国航天载人太空任务现存问题的反思。它完全替代了还在概念阶段的轨道太空飞机(Orbital Space Plane,OPS),后者是之前X-33试验机计划失败后被提出来作为航天飞机的顶替方案。
 

在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局长肖恩·奥基夫卸任后,该局的采购计划和策略发生了如上所述的重大变化。而在2004年7月,迈克尔·格里芬被任命为太空总署署长之前,他以组长之一的身份参与了一个行星学会的研究“将人类送至更远的太阳系空间”,该研究为星座计划提供了一个可负担且可实现的实施策略,因此可以从中探知未来猎户座相关计划的可能发展方向。


由于格里芬是该研究的其中一个组长,因此可以推断他认同该研究的结论。而在他当上局长后也以实际行动支持达成该计划的目标。
 
根据执行概述,该研究制定了一个“分阶段将人类探索范围延伸至低地球轨道空间以外的方法”,并具体建议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将重心放在开发新一代载人探索飞行器(CEV),完成国际空间站,以及退役过时的航天飞机之上。其中,在完成了国际太空站米国舱核心之后(大约需要6到7次的飞行任务),以及满足其它合作成员对完成国际太空站的需求所必须提供的最少附加分型任务之后,航天飞机将会尽快退役。航天飞机退役将会导致米国低轨道载人太空能力的缺失,而于此同时,退役所节省出来的资金,将用来加快新一代飞行器的开发计划,以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这一空缺时间。”
 

“必须开发更多附加组件,包括提高运载系统的功率以适应需要飞行数月的行星际载人太空探索扩展任务;以及居住舱、实验舱、燃料模块和推进模块,以适应将人类用送至月球、火星、拉格朗日点和某些近地小行星附近的目标。”
“载人行星着陆器的开发将在本阶段完成,以允许实施人类登陆月球,进而于2010年登陆火星的任务。”
 

载人探索飞行器的原始策略后来出现了若干修改,这在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探索系统架构研究中进行了相关说明,相关的研究结果在2005年9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该研究建议2014年开始进行猎户座的载人飞行任务,并认同采用月球轨道集合的方法登陆月球。其中,低地球轨道版本的猎户座飞船,则可以将4到6人运至国际空间站,而登月版本则可以承载4人,登陆火星的版本可以承载6人。与此同时,还会发展一型类似于俄国进步号飞船的无人货运飞船版本。
 

2006年9月,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定洛克希德·马丁为猎户座的合约商,后者同时也是当前宇宙神五号运载火箭外挂燃料箱的合约商。
 
猎户座的返回舱重达12吨,这几乎是阿波罗指令舱的两倍。和阿波罗指令舱一样,它也可以与一个服务模块连接,以提供诸如生命维持以及飞船推进等功能。猎户座的外壳类型和阿波罗号的相似,而隔热盾则与海盗号类似,这和航天飞机这种带有机翼的升力体结构完全不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它的烧蚀式隔热盾在每次使用之后便会抛弃,这与阿波罗的设计类似,而返回舱本身则可以重复使用大约10次。
 

猎户座的着陆路方式则被设计为在陆地上着陆,而不是在海上着陆。采用这类着陆方式还包括俄国的联盟号飞船,以及中国的神舟号飞船。不过在紧急情况下,它也可以在水上着陆。目前已选定的可用着陆点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内华达州的卡森平原,以及华盛顿州的摩西湖市。在西部海岸选择找陆点可以让大部分的着陆路径在太平洋上空,从而避开了人口密集的地区。
 

登月任务的开发计划在2010年航天飞机退役后立即开始提速。其中的月球表面登陆模块(登月舱)以及重型起飞推进器会同时并行开发,并且在2018年即进入可以执行任务的状态,并最终于2020年在月球表面着陆。登陆舱与阿波罗登月舱相比大很多,可以携带重量高达23吨的载筹抵达月球表面,甚至比整个阿波罗登月舱还要重。这么大载筹重量,甚至可以用于支持长期有人照料的月球基地。这一大载筹的特性,对于运送大量物资和科研设备至月球表面基地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和阿波罗登月舱一样,猎户座的登月舱也包含降落和起飞两个过程。在起飞阶段,登月舱可以承载4人至环月轨道。按照原来的计划,登月舱应当使用使用甲烷-氧气燃料作为推进剂。在这一个基础上,还会衍生出结构近似的,用于火星任务的着陆器。选用甲烷作为燃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可以通过应用原位资源利用的理论方法在火星土壤中获得,而无需从地球运送过去。但由于该型推进系统仍然处于雏形阶段,为了避免因此拖后登月计划的整体进度而改为使用液氧-液氢燃料。
 

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猎户座飞船的首次飞行将在2014年或之前,届时宇航员将乘坐它飞往国际空间站,接下来在2020年之前,将首次执行飞往月球的任务。随后,米国将改进猎户座飞船和推力更大的运载火箭实现火星登陆,并飞往更遥远的太空。
 
2006年7月下旬,米国航天局的第二次设计评审,导致了飞船设计的重大变化。 起初,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想使用液体甲烷(LCH4)作为猎户座飞船(SM)的燃料,但是因为氧气/甲烷动力的火箭技术还不成熟,并且需要在2012年发射猎户座飞船,其在2006年七月下旬批准换成了自燃式推进器。该替换使得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能在2011年前对猎户座飞船和战神I号火箭进行安全评估,并且能够填补将于2010年退役的航天飞机和第一次猎户座飞船的载人飞行之间潜在的空缺。
 

2007年4月20日,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公司签订了猎户座飞船合同的一项修改。更新后的合同延长了猎户座飞船计划2年设计时间,加入了2次猎户座飞船发射中断系统的飞行测试,并且删除了能对国际空间运送密封货物的原始设计。2007年5月《太空日报和防御报道》中的一片文章指出,

被称为结构“606”的猎户座飞船登月舱的最新设计修订本中,服务模块会有一个外部的面板,其会在战神一号运载火箭火箭的第二次点火阶段后不久就脱落。相比之前的结构“605”,这项设计会节省1000磅的重量。 2007年8月5日,一份报告称安全气囊着陆系统从下一轮猎户座飞船的设计(代号607)中移除了,其考虑到节省总重量,改成在任务结束时使用阿波罗形式的返回舱。
 
2009年9月8日,马巴奥晸府委托载人航天计划委员会发布了有关多个米国晸府载人航天计划的长期规划检讨简报。其中需要实现的多个目标包括:对国际空间站的支持,低地球轨道以外空间(包括月球)的任务进展,以及商业空间工业的利用情况等。这些目标必须在有限的预算内实现。
 
这份检讨简报中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人员及任务的安全性、生命周期成本、开发时间、对国内空间产业根基的冲击、促进创新鼓励竞争的潜力、从当前载人航天飞行系统过渡到未来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此外还会考虑到研究及开发量的估算,以及“为支持各种载人航天飞行活动所需要的辅助机器人活动”,并探讨2016年之后延长国际空间站运作时间的各种选项。
  
什布总管在2005财年要求的预算中,包括了“4.28亿美元的预算用于开发新一代载人探索飞行器的星座计划(5年内总计66亿美元)”,这一预算在2004年11月的国会会议中全额通过了。
 
2006财年的预算要求为7.53亿美元,用于继续开发载猎户座飞船。而依照截至2005年的开发情况看,其总预算估计为150亿美元。
 

洛克希德·马丁在2006年8月31日获得了猎户座计划合同中最初的“时间表A”部分,该部分价值39亿美元,将持续执行至2013年。合约中更多可选开发的“时间表B”部分,则可能价值高至35亿美元。
 
虽然迄今为止该计划得到了充分的资金保障以及众议院的支持,仍然存在航天飞机复飞计划成本升高导致的投入猎户座开发的资金出现极端困难的可能性。关于这个问题,也曾经讨论过是寻求国会提供航天飞机额外开销的特殊资金,还是让私人企业参与到猎户座的开发和运作中。到2025年为止,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以及给米国国家航天局增加的额外预算,预计的总预算额为2100亿美元。
 
而空间探索系统架构研究对截至2025年的总成本的估算为2170亿美元,比预算仅多出70亿美元。实际的最终成本可能会比这个估计更低,因为这个估算包括了为发射猎户座的运载火箭中的地球出发级开发全新的引擎,而实际上可能会采用J-2引擎的衍生型号。
 
白色宫殿的奥古斯丁委员会预计,在猎户座及战神一号开发完毕之后,还会发生每次发射近10亿美元的成本。
 
设计与结构:猎户座飞船“载人及服务模块”(CSM)的结构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一个圆锥形的载人舱,以及一个圆柱形的服务舱。后者除了提供飞船的推进动力之外,还提供额外的供给。这两者都是在1967年至1975年执行任务的阿波罗号飞船命令及服务模块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除此以外,还参考了航天飞机计划中所衍生出来的新型技术。探索系统任务部综合办主任尼尔·伍德沃德认为“使用现有技术和解决方案能降低风险”。
 
载人模块:猎户座飞船的载人模块计划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建造,可以容纳四至五名机组人员。与之对比,阿波罗飞船的载人模块只能接载三名人员,但航天飞机则可载七名人员。虽然猎户座飞船采用了与六十年代开发的阿波罗飞船相近的设计理念,其载人模块将会使用数项较为完善的技术,包括:
 
“玻璃驾驶舱”数字化控制系统衍生于波音787飞机中的驾驶舱;类似俄罗斯进步号飞船和欧洲自动运载飞船的自动对接系统,该系统允许在紧急情况下由宇航员全权控制。此前的其他米国飞船,如双子座、阿波罗飞船,以及航天飞机等,在进行对接时都需要手动操作;
 
改进过的废弃物管理设备,包括一个微型野营式马桶,以及一个在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中已投入使用过的不分性别的“便溺管”。其中航天飞机的“便溺管”系统是基于天空实验室上的系统开发的,而国际空间站的系统则是基于联盟号、礼炮和和平号国际空间站的同类系统。因此,在该飞船中将彻底取消遭人恨的“阿波罗袋子”。之所以称为“阿波罗袋子”,是因为阿波罗飞船上的宇航员必须使用这种“设备”。该“设备”其实就是一个开口处有粘性的塑料袋,排便时需要将其粘贴在屁股上,然后再进行排便;
 
一个氮气/氧气混合空气环境,保持海平面的大气压(101.3kPa),或者稍低(55.2至70.3kPa);一个比之前任何载人飞船更加先进的计算机系统。
 
该模块的另一个特性是可以部分重复使用。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让每一个该模块可以执行最多10次飞行任务,以便能形成包含载人及无人驾驶的猎户座飞船船队。无论是载人模块还是服务舱,都将会使用铝合金来建造。这种材料已被应用于航天飞机的外部燃料箱、德尔塔-4运载火箭以及宇宙神-5运载火箭的建造上。整个模块的隔热方式,和飞船中其它非关键部位如货舱门是一样的,都是用诺梅克斯材料制成的隔热毡进行包裹。可重复利用降落伞是基于阿波罗号及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的降落伞进行设计的,并同样使用了诺梅克斯布料来制作。猎户座的载人模块只能够通过在水上降落来实现回收,这也是载人飞行任务时唯一可行的在地球上降落的方式。
 
为了使猎户座飞船能够与国际空间站或者其它星际飞船对接,对接系统采用了新的低冲击对接系统设计。该设计是航天飞机上所使用的通用对接环的简化版本,有趣的是航天飞机上的这一系统其实是源自于1975年俄罗斯为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而设计的对接系统。飞船及对接接合器均设置了水星号和阿波罗号上所使用的发射逃逸系统,以及源自阿波罗飞船上的玻璃纤维推进器保护罩。升空过程中的前2%时间内出现问题,这些装置将保证载人模块能安全逃逸。
 
猎户座载人模块的形状与阿波罗号指挥舱类似,是一个顶角为57.5°的圆台体。其投影直径为5.02米,长度为3.3米,重8.5吨。它的总体积将会阿波罗号的2.5倍,内部空间容积约为5.9立方米,可承载4至6名宇航员。经过长期的研究,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决定选用低密度碳化烧蚀材料(Avcoat)作为重返大气层时的热盾材料。低密度碳化烧蚀材料是由玻璃纤维及酚醛树脂构成的蜂窝结构,其中填充以石英纤维。该材料曾在阿波罗计划中使用,并在航天飞机早期飞行任务中用在了特定的部位。
 
技师正在小心的将一个猎户座飞行测试模块移动至飞机上以便运输。该模块在发射台上第一次发射来进行终止飞行测试。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ATK)在2008年11月20日成功的进行了第一次发射终止试验。该逃逸系统的引擎能提供2,200千牛的推力,以便在发射场上,或者发射后高度在91公里之前发生紧急情况时进行逃逸动作。这个逃逸测试是该引擎在上述范围内出现的逆向气流范围之内进行的第一次测试。

 
这一次逃逸点火试验对引擎和其他组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该测试是为了在2009年春天进行下一个主要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试验做准备。后者是一次全尺寸的实物模型试验。
 
2006年,航空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协议,开始研发“猎户座”飞船。“猎户座”飞船的研发目标是将航天员带出近地轨道,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首先是发射中止系统(LAS),如果发射过程中发生事故,它会把飞船和火箭分开;还有乘员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以及一个服务舱和推进系统,这对乘组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生命保障和动力支持。猎户座飞船深受早期阿波罗飞船的设计思路影响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载人探测飞船的载人舱直径更大(为5米,而阿波罗号飞船为1.2米),能搭载更多人和货物。载人探测飞船尾部的隔热层为烧蚀材料,将在飞行中烧蚀蒸发。隔热层最多可修复并重复使用10次。
 
载人探测飞船上的气囊确保飞船既可以在陆地回收,也可以在海上回收。空间能携带4到6位宇航员。
 

装备有太阳能电池板,这将大大减少使用燃料电池和普通电池。依靠降落伞既能在水中着陆,也能在干燥的沙漠地区着陆。
 
由高科技合成材料制成,重量显著降低,融入了电脑、电子、维生系统等领域的诸多最新技术。月球巡航速度更快,重返大气层时的速度高达11千米/秒。
 
2009年3月2日,一个先行制作好的逃逸模块的试验品,从兰利研究中心运往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进行测试。这一个探路先锋除了含有一个真实的逃逸模块之外,还包括了猎户座的实物大小模型。在导弹靶场将会制作一个14米高的火箭,以进行第一次发射台终止逃逸试验。
 
2019年7月2日,猎户座测试飞船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测试飞船飞到了近10公里的高度时,中止程序启动,发动机中止,并将航天座舱与火箭分离,将航天员舱弹射出去,使其成功坠入大西洋。
 

2019年7月2日,“猎户座”飞船通过了全应力试验,8月22日,进行了猎户座飞船发射中止系统的姿态控制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以确保它的发射中止系统能够摆脱加速中的火箭,把乘员舱拉到安全的地方。
 
“猎户座”飞船造价昂贵, 航空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的猎户座航天器生产合同中,为“猎户座”飞船订购6至12艘密封舱,满足2030年之前执行“阿耳忒弥斯”月球开发项目的任务需求。首批订购的3艘密封舱将用于执行“阿耳忒弥斯3-5”任务,总价值27亿美元。航空门还计划在2022财年增订3艘密封舱,执行“阿耳忒弥斯6-8”任务,总价值19亿美元。
 
猎户座飞船现正在航空门位于俄亥俄州的梅溪站(lum Brook Station),进行最后一次主要的测试。梅溪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真空室(vacuum chamber),测试分两个阶段,从热力实验开始,为期60天,猎户座飞船将承受零下250至300华氏度的极端温度,模拟太空中的极端环境。第二个阶段是电磁干扰及兼容性试验,这项实验持续约14天,这项测确保猎户座飞船上的电子设备可以同时正常工作。
 

Jumbo Huang Notes: Orion (officially Orion Multi-Purpose Crew Vehicle or Orion MPCV) is a class of partially reusable space capsules to be used in NASA's human spaceflight programs. The spacecraft consists of a Crew Module (CM) manufactured by Lockheed Martin and the European Service Module (ESM) manufactured by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Capable of supporting a crew of six beyond low Earth orbit,
 
Orion can last up to 21 days undocked and up to six months docked. It is equipped with solar panels, an automated docking system, and glass cockpit interfaces modeled after those used in the Boeing 787 Dreamliner. A single AJ10 engine provides the spacecraft's primary propulsion, while eight R-4D-11 engines, and six pods of custom reaction control system engines developed by Airbus, provide the spacecraft's secondary propulsion. Although compatible with other launch vehicles, Orion is primarily designed to launch atop a Space Launch System (SLS) rocket, with a tower launch escape system.
 
Orion was originally conceived by Lockheed Martin as a proposal for the Crew Exploration Vehicle (CEV) to be used in NASA's Constellation program. Lockheed Martin's proposal defeated a competing proposal by Northrop Grumman, and was selected by NASA in 2006 to be the CEV. Originally designed with a service module featuring a new "Orion Main Engine" and a pair of circular solar panels,
 
the spacecraft was to be launched atop the Ares I rocket. Following the cancellation of the Constellation program in 2010, Orion was heavily redesigned for use in NASA's Journey to Mars initiative; later named Moon to Mars. The SLS replaced the Ares I as Orion's primary launch vehicle, and the service module was replaced with a design based on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s 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 A development version of Orion's CM was launched in 2014 during Exploration Flight Test-1, while at least four test articles have been produced. As of 2020, three flight-worthy Orion spacecraft are under construction, with an additional one ordered, for use in NASA's Artemis program; the first of these is due to be launched in 2021 on Artemis 1.
 
The Constellation Program (abbreviated CxP) is a cancelled crewed spaceflight program developed by NASA, the space ag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05 to 2009. The major goals of the program were "comple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nd a "return to the Moon no later than 2020" with a crewed flight to the planet Mars as the ultimate goal. The program's logo reflected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program: the Earth (ISS), the Moon, and finally Mars—while the Mars goal also found expression in the name given to the program's booster rockets: Ares (the Greek equivalent of the Roman god Mars). The technological aims of the program included the regaining of significant astronaut experience beyond low Earth orbi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necessary to enable sustained human presence on other planetary bodies.
 
Constellation began in response to the goals laid out in the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 under NASA Administrator Sean O'Keefe and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O'Keefe's successor, Michael D. Griffin, ordered a complete review, termed the Explor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Study, which reshaped how NASA would pursue the goals laid out in the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
 
and its findings were formalized by the NASA Authorization Act of 2005. The Act directed NASA to "develop a sustained human presence on the Moon, including a robust precursor program to promote exploration, science, commerce and US preeminence in space, and as a stepping stone to future exploration of Mars and other destinations." Work began on this revised Constellation Program, to send astronauts first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hen to the Moon, and then to Mars and beyond.
 
 
第4177回:星际争霸母巢之战,暴雪即时战略游戏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7 23:53:40
Post #359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88回: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挪威基日岛木教堂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在整理和编纂《皇氏古建築大全》时,我对三类技工是极为佩服的,他们分别是木工,石匠和泥工,我将他们统称为三行,不过这个新三行与古代的三行还是有区别的。
 

三行为三种职业的统称,我国古代建造业主要分为上架——由顶而下,即建筑业;下架——由下而上,即造船业;中架——以轴而行,即运输业,建造桥梁、轮车及轿车;其他包括军器——弓、箭、战车、甚至刑具;以及农具、家具、日用品等。
 

建造以木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在木业生产、设计及技术方面,需要不断改善,巧工木匠更为建造业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时代变迁,现代通常以木工、泥水(运用水泥或筑棚)及油漆(一说旧指打石)三个装修工程中必然的工作部分合称为三行。
 

木材的优点是分布广泛,自重轻,相对强度较高,缺点是大小限于树木的尺寸不可能太大,不耐火,耐久性也相对较差。木结构正是针对木材的特点而产生的,以我国古建筑为代表。
 

我国古代木结构的部件复杂种类繁多,就房屋结构来说木结构主要分为梁架式和井干式,梁架式又可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按照的柱网的布置方式有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四种,此外还有减柱造、叉柱造、斗拱、叉脚、拼邦等等。
 

木工有着悠久历史,因为被当时视为下等的职业,因此贵族并不会学习木工这个手艺。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比如晚明皇帝熹宗朱由校就因为酷爱木工制作,而被人称作“木匠皇帝”。


鲁班是有名的巧木工,在他的经验指导下,我国成为了当时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国内有些城市,大部分中学于初中均有木工或金工课程,部分工业学校于高中、中学会考也曾经有木工科。
 

东亚的传统木工艺以大木作、细木作、木雕为三大主要类项。大木作指木造建筑。随着时代变迁,木造建筑的市场需求减少,大木作工艺式微。细木作为“小木”、“合作”,主要为各式家具、佛具之制作。早期称木雕为“凿花”,凿花原属于木作的装饰性工艺,后来发展成独立表现的工艺。
 

木工在欧美广泛流传,同我国不同,欧美人视木工为上等下等人都可以做的工作。在很多欧美的私立学校都有木工这一课程。
 

在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修建古建筑的材料还是以石头或砖头为主,极少有纯木建筑,但北欧是一个例外,因为北欧气候寒冷,又遍布大量的森林,所以就地取材使用木材建房就不足为奇了。
 

在挪威就分布着很多木头建筑,举例来说:
 
博尔贡木板教堂(Borgund stavkirke)是一座位于挪威莱达尔博尔贡的木板教堂。它被列为松恩风格的三重中殿木板教堂,也是挪威现存28座木教堂里面保存最完好的木板教堂。如今它不再用于教堂的职能,而成为一个博物馆,由挪威古迹保护协会负责维护。
 

博尔贡木板教堂建造于1180到1250年间,之后有扩建和修复。它的墙壁是由垂直的木板或棍棒组成,故名“木板教堂”。四角的柱子通过基石连接起来,置于石头地基上方。其它的木板从基石竖立起来,每一块板的边上有凹口,因此它们相互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坚固的墙。
 

乌尔内斯木板教堂(Urnes stavkyrkje),也译为奥尔内斯木构教堂,位于挪威韦斯特兰郡吕斯特市镇卢斯特拉弗约登附近的奥尔内斯农场。现由挪威古迹保护会管理。随着天主教在中世纪的欧洲越来越广的传播,在13世纪左右北欧已有大量维京人信奉天主教。
 

由于森林资源充足,北欧许多教堂都是用木头建造的。由于人口稀疏分散,当时在北欧有超过一千座这样的教堂。然而14世纪黑死病的传播使挪威遭受严重打击,以至于在此后的两百年内没有建造过一座新教堂。而原来的教堂绝大多数都毁坏了。现存的28座教堂中,乌尔内斯的是最为古老,也是最精心装饰的。
 

1573年的宗教改革之前,教堂已经使用了长达四百年的时间。最后一位大主教奥拉夫·恩格布雷克特松于1573年逃离挪威,至此,路德宗获得了胜利。对圣徒的崇拜被禁止,这导致了教堂中许多最古老的艺术品从此消失。后来又增加了布道坛,摆放了长椅,圣坛的入口也被扩大,这样人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到祭坛上发生的事情。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堂采光逐步改善,并安装了窗户和天花板。
 

在天主教时期,乌尔内斯教堂是一座教区教堂。但在宗教改革之后,它成为了位于哈夫斯洛的主教堂的下属教堂。17世纪,中堂向南方扩建。1720年代,弗雷德里克四世将教堂卖给了牧师克里斯多弗·蒙特,以此换取大北方战争的资费。后者对教堂的私人所有权一直持续到了1850年,教堂才又被教区买下。1880年,该教堂被捐赠给挪威古迹保护会,并于1979年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列表。
 

对于北墙上老入口上的谜一般装饰,许多人曾尝试去解释他的含义。装饰的图案大致是一条蛇蜿蜒向上,在底端有一种四足的动物在咬蛇。一种常见的解释是这是在描绘善与恶永恒的斗争。那只四足动物一般被认为是一只狮子。在基督教装饰艺术中,狮子是基督的一种象征,和象征邪恶的蛇斗争,蛇通常表示撒但。
 

任何进入教堂的人都会怀疑,那些跨过中堂和圣坛的未剥皮材横梁是否还是原物。事实上,它们不是。中世纪时期,在圣坛的入口处增加了一个带天盖的祭坛。为了给新增的祭坛腾出空间,一些木板不得不被锯掉,因而必须使用如今这些不怎么好看的横梁来支撑整个结构。

木材测年法显示教堂建于1130年左右。乌尔内斯的教堂在原地曾被多次重建,现在能看到的是第三个。现存的教堂中有一些属于老教堂的部分,年代测定发现最早的是在11世纪。这座教堂被认为是同种教堂中最为古老的,它连接了维京时代大量运用动物装饰的建筑艺术以及被称之为“乌尔内斯式”动物造型,和基督教建筑艺术。
 

对一根属于老教堂的柱子在地上一个洞的发掘发现,老教堂的墙由一些被插入柱子中底木支撑的。但并不清楚老教堂是否也像现在的教堂一样,在中殿上有着尖形的屋顶。北墙的入口和墙上的一些细节,以及山形墙的木板上,有着典型的“乌尔内斯式”的装饰。它们都可能是以前教堂上的残余部分。这个入口被认为是从前对着西方的正门。
 

老教堂的特色还有:精美锻造过的铁门(正门)。北墙上的老入口,以及北墙上其他一些地方的装饰。丰特乌塞特,以前洗礼盆放置的地方,直到18世纪洗礼仪式移到高坛举行。
 

克罗卡斯托伦(又名蒙特家庭长椅),一把封闭长椅。1662年末安装。完成于1660年代的高坛屏风。高坛,在1600年左右被扩建。中世纪的主教椅。讲道坛和装饰,建于1690年代。坛上有一支船型的大烛台。装在一根木板上的洗礼碗。天花板上的中世纪式的吊灯。以前洗礼盆的盖子,该洗礼盆于1250年到1300年间使用,现已失踪。
 
除了挪威,俄罗斯也分布着一些木教堂。
 

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是位于俄罗斯基日岛上的一处历史古迹,修建于17世纪。基日岛位于卡累利阿共和国的奥涅加湖上,岛上有两座完全由木材建造的教堂。在1990年,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93年又被列入俄罗斯文化遗产。
 

基日乡村教堂坐落在位于卡累利阿的奥涅加湖中的一个小岛上。那里还有两座18世纪的木结构教堂,以及一座建于1862年的木制八韵角钟楼。这些非同寻常的建筑,不仅和周围的景观极其协调,其木工工艺的科学性也展现出了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并使这一古代教区得以永存。
 

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向东北约450公里,在卡列利共和国的奥涅加湖上有一个迷人的岛屿“基日岛”。全岛长约七公里,宽约一公里,小岛上有一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主显圣容大教堂,这座木质的建筑群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
 

基日岛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传承地之一,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夏季时作为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游轮行程的一段,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基日岛古迹众多,被誉为俄罗斯北方的象征,外国游客也因此闻名而来。乘船游湖,忽然跃入眼帘的基日岛宛如海市蜃楼。登上这座狭长的小岛,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罗斯时代。基日岛上耸立着俄罗斯保存至今的最著名的古代木教堂,建筑物的周围环绕着童话般的空间,以木片堆砌的木制屋顶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难以置信的是这座闻名于世的木结构教堂并非是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而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普通匠人所建造。这座教堂和岛上其它的教堂都没有用一颗铁钉固定衔接,而是使用紧密的木制镶嵌结构。
 

据专家所说,这座教堂修建于1714年,虽然教堂外表看上去很复杂,但从建筑学角度上来看很简单。也有专家认为,匠人建造这座教堂时可能都没有设计草图,工匠们只是凭着自己的感知和先人的经验建成。
 

木质教堂究竟如何建成至今依然是迷,即便没有设计图纸,这座高37米的教堂的内部构造遵循着完美的比例。教堂共分3层,每一层的圆顶直径各不同,使教堂看上去层叠有致,富有层次立体感。
 

教堂圆顶用一种特殊的木材装饰,在阳光的照射下装饰面散发银色的辉光。从远处望去,这些建筑群就像童话故事中的城堡,质朴美丽又别具一格。
 
 
三百年来,不管狂风还是暴雪,主显圣容教堂屹立在小岛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今天教堂内部安装了金属框架以支撑重达六百吨重的教堂木料。木质教堂群的建造结构非同寻常,它不仅和周围的景观协调,其建造工艺水平也令人惊叹,展现出工匠们对基督信仰的笃信与虔诚。
 
1764年,在主显圣容教堂旁建造了规模较小的教堂——巴克罗夫斯卡娅教堂。一百年后,在这两座教堂之间建造了圆锥形钟楼,3座建筑构成别致的三角形。
 

基日岛上的岛民主要是北方的乡民。兴许是因受到神明的庇佑,这片土地的居民没有受到残酷的奴役,所以当地的居民有着独特的思想和性格。岛民对木结构古教堂的美感到荣耀和自豪,因而常很慷慨地向教堂捐赠财物。与这些木结构教堂的抒情美感相对的是,以木材为原料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住房。在木质教堂一样,周围的木结构房屋也展现出了设计的艺术性和功能的经济性。
 

据苏筱薏介绍,木结构房屋的主体以松木或杉木建造、细节以桦木和杨木装饰,这样的房屋能够承受漫长冬季和严寒的考验。无论房屋大小,这些木结构房屋的外墙窗口周围都有着传统的精致装饰(nalichniki),屋顶也雕刻着装饰的檐板(prichelina)。在 18实际 和 19 世纪,源自民间美术的图案变得极其精美。


然而在同一时期,木匠开始吸收城市建筑的风格,比如他们在圣彼得斯堡等城市做季节性工作期间看到的巴洛克式窗口装饰。基日岛上较大的房屋能够从工匠的技艺上反映出房屋主人的财富和文化素养。
 

说完了木工修建的木教堂,现在我要重点谈一下石匠修建的石头教堂。
 
世界上最难到达的教堂在非洲,它就是提格雷教堂(Tigary Churches),作为最早的基督教国家-阿克苏姆王国(Axum Kingdom)曾经的一部分,


提格雷州(Tigary Region)有着120多座形式各异的古老教堂。除了据传存放着约柜,始建于公元4世纪的圣玛丽(St. Mary)教堂外,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在捷拉塔断崖(Gheralta Escarpment)上那几座位于峭壁的石刻教堂了。
 

Abuna Yemata Guh需要赤脚攀爬一段垂直的岩壁才能到达,而想进到教堂里,还要走一段颇为惊险的悬崖小道。不过,所有去过的人都说好,最难到达却不难去,确实是一个值得教徒付出勇气和一天时间前往的地方。Abuna Yemata就隐藏在耸立的砂岩中,但是没去过的人是找不到入口的。
 

从下车处徒步到教堂所在需要大概一个小时,基本上可以分三段:第一段是混杂着农田的平地,第二段是有些碎石的小爬坡,第三段是逐渐开始手脚并用的大爬升。
 

据另外一位叫朱莲娜的女人介绍:她造访了最古老的基督宗教國度埃塞俄比亞,探索幾處最著名的岩石教堂,細說基督宗教如何傳入此地。Abuna Yemata Guh在5世紀由岩石鑿成,座落崇山峻嶺之間,被視為世上最危險教堂。
 

埃塞俄比亞共有35座岩石教堂,均由一整塊大岩石鑿成,要在地勢如此險要之地動工,所費人力物力可想而知。Abuna Yemata Guh位於埃塞俄比亞的偏遠北部,由市區前去,最少也要三個小時。視乎你出發的地點(市區酒店或是提格雷州的其他教堂),先經歷2小時以上的車程,接下來便是此行最大挑戰 - 攀上海拔2,580米的高山。
 

這45分鐘的爬山活動,面對的不光是平日登山的陡峭山路,而是貨真價實的赤腳攀爬。因為山邊非常光滑,必須把鞋襪脫去,避免滑倒跌落。
 

首先,群众要越過眾多狹窄的懸崖峭壁;接著便是最艱鉅的任務,攀上300米高的垂直岩石壁。攀上石壁後,等著你的是250米高的天然石橋,稍一不慎,隨時都可能跌個粉身碎骨。以為走過石橋就完了?認命繼續赤腳走吧。聽起來覺得太艱辛?對當地人來說卻只是小菜一碟。不論是80歲的老牧師,或是帶著初生寶寶去受洗的母親,都無懼墜落懸崖的風險。
 

這段危險的玩命旅程,就是為了登上此現存保存最良好的教堂,觀賞由天然顏料繪製的壁畫。你說太瘋狂?不少宗教藝術愛好者可是甘之如飴喔。教堂以牧師 Yemata命名,人們相信,就是他於5世紀之時,在懸崖峭壁鑿成這座教堂。此教堂為了九聖人之一的Abuna Yemata(又名Abba Yem'ata)而建。九聖人就是5世紀時,為基督宗教在埃塞俄比亞傳播貢獻良多的傳教士。有關的故事和歷史,下回將詳細述之。
 

有人推測,牧師Yemata選擇在這麼難以前行的險要之地建教堂,是因為路途的艱辛,就像追尋真神主的天堂之路一樣。另外亦有說法,指Yemata想找一個隱秘之地作崇拜。究竟1500年前,在沒有機械的協助下,他是如何完成這樣艱鉅的任務的呢?時至今日,一切都是謎。
 

教堂建成之時,牆上是空白一片的,掉空了差不多1,000年,才被人發現,繪上壁畫。到底教堂為何會在千年之後,突然被人發現?壁畫又是何人手筆?藝術家?當地居民?牧師?連專家也無法找到答案。
 

壁畫在15世紀,以由花卉、礦物、水果製成的天然顏料繪就。歷經600年,壁畫卻保存良好,顏色依然鮮艷,原因有二。一、危險又辛苦的攀登令不少人卻步,會登上教堂的人本就不多;二、當教堂的木門關上時,洞內完全漆黑一片,壁畫幾乎不會接觸到日光,大大減少因陽光侵蝕的損害。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描繪耶穌12門徒中9人的壁畫。衣飾和臉部的複雜線條、細節,以及鮮艷的顏色,無不讓人以為,教堂是在近幾年建成的。
 
在埃塞俄比亞的宗教傳統裡,畫中出現的聖人,必須描繪正面,所有臉部特徵都要畫出來,尤其是雙眼;相反,代表邪惡、曾辱罵神、或是身負罪人之名的人物,在畫中只會以側面示人,亦只會描繪一隻眼睛。這種呈現風格,讓人更容易分辨畫中人身份。
 
当然,埃塞俄比亚最有名气的石头教堂当属拉利贝拉(Lalibela),它是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一个城镇,是埃塞俄比亚东方正统教会的一个圣城。据2005年的人口普查,拉利贝拉有居民14,668,全都为东方正统教会教徒。拉利贝拉有不少用岩石凿出来的教堂,为奇景之一。
 

拉利贝拉自公元4世纪开始归信基督教东方正统教会。在耶路撒冷被穆斯林所占据后,拉利贝拉更一度被提倡为新的耶路撒冷城。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是埃塞俄比亚的一处世界遗产,共有11座岩石教堂。位于埃塞俄比亚山区拉利贝拉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教堂建于13世纪,一共花费24年。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i)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ii)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这是 13世纪“新耶路撒冷”的11座中世纪的原始窑洞教堂,坐落于埃塞俄比亚中心地带的山区,附近是环形住宅构成的传统村落。拉利贝拉是埃塞俄比亚基督徒眼中的圣地,至今仍有虔诚的信徒前去朝圣。
 

埃塞俄比亚从公元 330 年正式成为基督教国家,并自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尽管人们备受贫困之苦,但他们的信仰依然坚定;拉利贝拉中世纪的岩石教堂就是最好的证明。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共11座,动用5000人工,花了30年的时间才建造而成。


教堂位于距离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50千米的高原上。教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后期拉利贝拉国王统治时期。有“非洲奇迹”之称。是12和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对于埃塞俄比亚就犹如长城之于我国,教堂在197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拉利贝拉的11座岩石教堂大致分为3群,彼此间由地道和回廊连为一个整体。每座教堂都由一整块岩石建造而成,占地几十到几百平方米,相当于三四层楼房之高。
 

由于教堂完全凿建在山体岩石内,工程异常艰难。首先要在山坡上寻找合适的完整的没有裂缝的巨型岩石,除去表层浮土和软岩,然后把四周凿出12米~15米深的沟槽,使其与整个山体完全脱离。之后在巨岩石内预留墙体、屋顶、祭坛、廊柱、门和窗,再极其艰难而小心地将岩石内不要的石块一点一点凿掉,形成空间,接着,在石壁上精雕细镂,最后成为一座具有特殊质感和观感的教堂。


 
拉利贝拉是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也同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
 

埃塞俄比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是一个基督教东方正统教会(不能简称东正教,因为两者分属不同教会,东正教是东方正教会之简称)在埃塞俄比亚的分支。该教会在1959年前属于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的一部分,在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教宗利禄六世授权给该教会的首任牧首由后正式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同于埃塞俄比亚礼天主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也是普世教会协会的一员。
 

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奉行基督一性论,认为基督的人性已经融入神性中了。在迦克敦大公会议后一性论派者就与天主教和东正教等主流教会分离了。这也形成了东方正统教会。因此虽然中文名称有个“正教会”,但他们在神学上与东正教是有所差异的。
 

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原为一个埃塞俄比亚古老帝国-阿克苏姆帝国的国教,起因于两个因海难而沦落到宫殿为奴的基督徒商人。在传承上该教会属于科普特正教会的分支。由于埃塞俄比亚的特殊文化及七世纪后伊斯兰波斯帝国崛起造成的交流隔绝,使得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产生了许多当地的特有文化。
 

在新约宗徒大事录中曾经提过在一世纪时执事斐理伯就曾到过埃塞俄比亚传教,并为一名皇室太监施洗。不过实际让基督教成为埃塞俄比亚主流宗教之一的是约在四世纪时两个基督徒商人兄弟。弗鲁门修斯是名来自推罗的基督徒商人梅流琵邬思(Meropius)的侄子,当他与其弟弟埃德修斯(Aedesius)跟着叔叔坐船打算前往印度行商,但却在红海遇上灾难而沉船。
 

兄弟俩虽然在埃塞俄比亚上岸而保住一命,但却被人口贩子抓住并卖到阿克苏姆皇宫成了奴隶。埃德修斯当上国王的斟酒佣仆,哥哥弗鲁门修斯则是因为受过教育成为王储埃扎那(Ezana)的教师。因为这层关系使得埃扎那决定改宗基督信仰,并在接管帝国后大幅推行这一宗教。
 
作为第一步,埃扎那王派遣了他的老师弗鲁门修斯出使亚历山大以向当时的宗主教亚他那修派遣一位主教来带领埃塞俄比亚的教会,宗主教的答复是任命弗鲁门修斯为阿克苏姆的主教。因为这个背景直到1959年之前埃塞俄比亚的正教会总主教都是由亚历山大科普特教宗任命的。
 

在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历代领袖和主教们又被称为阿布恩,在吉兹语中意思是父亲。而教会领袖的身份上则在七世纪初因为教会的发展而由阿克苏姆主教改制成阿科苏姆暨全埃塞俄比亚都总主教,管理埃塞俄比亚的各教区。
 
五世纪时,九位被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称为九圣人的一性论的僧侣来到了阿克苏姆,并在当地建立了最初的有体系的修道团体。
 
受到后来窜起的伊斯兰民族的势力影响,阿克苏姆王朝退出了阿拉伯半岛。并失去了贸易带来的优势。也因此和其他基督教世界降低了往来。
 
十二世纪阿克苏姆王朝被阿高人取代建立了扎格维王朝。在这段期间拉利贝拉国王(Gebre Meskel - Lalibela)建造了十一座花岗岩教堂,这些教堂是直接从花岗岩脉上往下雕刻而成的。
 

而在之后则是由所罗门王朝取代,建立所罗门王朝的施瓦王国皇室自认是示巴女王与所罗门王的后代。今日的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依然传承著圣柜被保存在阿克苏姆的锡安的圣玛利亚教堂的说法,并由一位僧侣担任守卫且世代相传。
 
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在近代有一连串的改革,比如说在十九世纪初期出现的依埃塞俄比亚的通用语言阿姆哈拉语的圣经,这些译本大部分是基于阿布·鲁米译自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传承的吉兹语圣经作编辑的。后来在1960年由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主持下编纂出一套钦定版的阿姆哈拉语圣经。
 

另一个变化是在1948年由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特普特教会之间开的一场会议,主题是给予埃塞俄比亚正教会自主权。最后亚里山大科普特教宗任命了五位主教并给予他们选出下一任宗主教的权利。并允许时任总主教阿布纳·柯娄罗斯四世(Qerellos IV)的继承者将拥有任命主教的权利。
 

这项任命的结果是在1951年由亚历山大科普特教宗若瑟二世任命了阿布纳·巴西罗斯(Basilios)为总主教。并在1959年由亚历山大科普特教宗封赠巴西罗斯宗主教以及卡托利科斯(Catholicos)这两个头衔。自此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就成为有自主权的宗主教制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的头衔转为全埃塞俄比亚的宗主教及卡托利科斯(Patriarch Catholicoi of All Ethiopia)。。。
 

Jumbo Huang notes: A stave church is a medieval wooden Christian church building once common in north-western Europe. The name derives from the building's structure of post and lintel construction, a type of timber framing where the load-bearing ore-pine posts are called stafr in Old Norse (stav in modern Norwegian). Two related church building types also named for their structural elements, the post church and palisade church, are often called 'stave churches'.
 
Originally much more widespread, most of the surviving stave churches are in Norway. The only remaining medieval stave churches outside Norway are those of circa 1500 at Hedared in Sweden and one Norwegian stave church relocated in 1842 to contemporary Karpacz in the Karkonosze mountains of Poland (at the time being a part of the Kingdom of Prussia). One other church, the Anglo-Saxon Greensted Church in England, exhibit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a stave church bu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palisade church.
 
Kizhi Pogost is a historical site dating from the 17th century on Kizhi island. The island is located on Lake Onega in the Republic of Karelia (Medvezhyegorsky District), Russia. The pogost is the area inside a fence which includes two large wooden churches (the 22-dome Transfiguration Church and the 9-dome Intercession Church) and a bell-tower. The pogost is famous for its beauty and longevity, despite being built exclusively of wood. In 1990, it was included in the UNESCO lis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in 1993 listed as a Russian Cultural Heritage site.
 
If churches were assessed by their risk factor, Abuna Yemata Guh would be our new Sistine Chapel. Perched 650 feet above a steep cliff in Northern Ethiopia, visitors face a 45-minute climb up the cliff’s vertical face in order to access the precariously positioned church. Dating back to the 5th century, history has it that its founder Father Yemata built the chapel to be closer to heavenly spirits; however, others claim it was a strategic move to avoid his enemies.
 
Abuna Yemata Guh is a monolithic church located in the Hawzen woreda of the Tigray Region, Ethiopia. It is situated at a height of 2,580 metres (8,460 ft) and has to be climbed on foot to reach. It is notable for its dome and wall paintings dating back to the 5th century and its architecture.
 
A monolithic church or rock-hewn church is a church made from a single block of stone. Because freestanding rocks of sufficient size are rare, such edifices are usually hewn into the ground or into the side of a hill or mountain. They can be of comparable architectural complexity to constructed buildings.
 
The term monolithic church is most often used to refer to the complex of eleven churches in Lalibela, Ethiopia, believed to have been created in the 12th century.
 
第4381回:塔吊车阿姆斯特朗,液压起重机发明者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8 23:05:48
Post #360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123回:欧洲灵魂诞生之路,雅各德孔波斯特拉


©文章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黃劍博采風追影》Jumbo Huang Notes: Image-Text copyright reserved to Jumbo Huang)
 

一千二百多年以来,通往西班牙北部城市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圣之路吸引着无数虔诚的信徒与旅行者,圣雅各之路或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是前往天主教的圣地之一,主要指从法国各地经由比利牛斯山通往西班牙北部之道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的世界遗产,也是全世界仅有的两处“巡礼路”世界遗产,另一处是日本的“纪伊山地的灵场和参拜道”,两个古道在1998年缔结为姊妹道路。
 

在进入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老城区的石板路上,用各国语言写着歌德的名言:“欧洲是诞生在朝圣之路上的。”
 
圣地亚哥(圣雅各)之路起源于一位名叫雅各的犹太人,雅各是最早跟随耶稣的十二宗徒之一,在耶稣受难之后(约公元33年)曾在伊比利亚半岛即今日的西班牙葡萄牙地区向那里的凯尔特人传教。公元44年雅各在耶路撒冷被那里的犹太宗教权贵斩首,他的遗骨被人带回到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埋葬,雅各去世以后被信徒们尊为圣人,称为“圣雅各”或圣詹姆斯。
 

在长达几世纪的宗教战争和王朝更替后,人们已经不记得圣雅各埋葬的具体位置,直到九世纪初,一个乔装为牧羊人的隐修士跟随明亮星光的指引重新发现了圣人的墓地,天主教称此为显灵。当时的加利西亚国王阿方索二世得知此事后立即查验,确认为圣人遗骨后随即下令在发现遗骨处兴建教堂。
 

从十世纪开始这个地方渐渐成为著名的朝圣之地,无数信徒从世界各地徒步前来拜谒圣人遗骨,赎罪祈福。朝圣地也逐渐发展成一座兴旺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市(Santiago de Compostela),意思是“星光原野的圣雅各”。
 
从世界各地来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圣路线称作“圣雅各之路”(The Way of St. James、Camino de Santiago),简称“卡弥诺”(Camino)。在众多路线中最为经典的线路是法国线,走的人也最多。 圣地亚哥之路与耶路撒冷、罗马并称为基督宗教三大朝圣路线。圣地亚哥之路的重要标志是一只白色扇贝贝壳,因为雅各在跟随耶稣之前以打渔为生。
 

当信徒伫立在大教堂伟大的前广场上时,人们就会明白这里成为天主教世界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的原因。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为了来此地朝圣,成千上万的人至少要徒步一百公里,有些人甚至走了八百公里或更远。自中世纪以来,这座美丽的西班牙北部古镇一直是朝圣者参拜使徒雅各遗骨的地方,但城市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宝藏吸引游人前来参观。
 

提到文化宝藏这里可以说数不胜数。从中世纪到今天,所有欧洲文化和艺术潮流都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留下了非凡的作品。主要古迹是保存了一千年的拥有罗马式雕塑的出色建筑群,此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大文化遗产。
 
圣地亚哥一直是一座充满神秘和奇迹的城市。根据这座城市追溯到12世纪的传说,雅各(西班牙语称其为“圣地亚哥”)在加利西亚宣讲后决定返回圣地,但在那儿他被人陷害了,门徒将他的遗体带到贾法,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条神奇的石船,由天使驾船,引导门徒和雅各的遗体回到加利西亚的伊里亚·弗拉维亚(Iria Flavia)。在经历了许多奇迹之后,这三个人最终都葬入罗马墓地。
 

在公元九世纪,西班牙几乎完全被来自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所征服,因此这里急需一个能够提升人们道德品行的奇迹。这时,一名叫做伯拉纠的隐士在森林中发现了一道奇怪的光(Pelagius),而向当地主教伊利亚的特德米尔(Theodemar of Iria)寻求帮助。特德米尔被一颗星星指引到坟墓处,并告这是使徒雅各及其门徒的遗骸,特德米尔立即通知了在奥维耶多(Oviedo)的国王阿方索二世(King Alfonso II)。国王前往此地朝圣,并下令在此地建造一座大教堂。
 

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在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发现了耶稣心爱的使徒——雅各之墓。这个奇迹在基督徒对摩尔人的十字军东征中帮助了天主教徒增加对他们在西班牙北部据点的支持,但也带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壮大,如果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都不能完全确认雅各的墓地就一定在西班牙,但我们也没有必要较真,因为雅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都存在疑问,何况他的遗骸呢?
 
来自欧洲各地的朝圣者沿着圣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前来这座由一个圣墓发展开来的城市,对周围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让我们相信:梦想是伟大的,尽管梦想本身并不真实。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不是典型西班牙城市,它在任何人脑海中都不是西班牙的样子。首先,这里有北欧气候和绿色的丘陵景观,据说圣地亚哥在雨中最美,在老城区周围游走,就像是走在一座巨大的中世纪修道院建筑中,因为旧城区完全由当地花岗岩建造,因此不同时代建造的建筑因雨水的洗涤而重新统一成一样的色调。
 
这里不仅景观非比寻常,圣地亚哥的居民都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凯尔特人,与爱尔兰和苏格兰人相似。当音乐家独自在大教堂拱门下演奏当地风笛时,这种印象被再次加深。
 

雅各本人也存在许多不同的风格。这里到处都有使徒的雕像,打扮成朝圣者、带着贝壳和拐杖的人;或在激战中骑着马践踏敌人。圣地亚哥的另一个象征是一口上方带有星星的棺材,随处可见。人们在过去不知道该如何阅读这些神秘信息,所有这些建筑的装饰都传达着神秘信息。在圣地亚哥,信息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了。
 
除了文化多样性以外,还有科学。这座城市拥有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信徒可以在广场上的老医院中享用了咖啡和朝圣蛋糕,这里现在是一家五星酒店。在酒店内部,群众可以在中世纪的院落中四处徘徊,想象一下当建筑物里到处都是病人时的生活,那时的医院制度被认为是很先进的,因为每张床最多只容纳二名患者。
 

通常在凌晨,第一批到达的朝圣者(其中不乏亚洲人)开始抵达大教堂正前方的中央广场上的0公里标识,他们面带笑容,充满期待,有的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直播,他们将朝圣的最后一步踏入办公室,并获得朝圣者证书。
 
到现在为止,圣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只有罗马和耶路撒冷是更热门的基督教朝圣地,但人们不会走几百公里去那里。在圣地亚哥,每年有超过二十万朝圣者从欧洲和世纪各地出发前往这座城市,这更像是一种徒步之旅,就像人生的一场马拉松,普通人可能觉得这种行为太癫狂了,但有信仰的人宁肯天真地相信这种神迹。
 

传统上,圣雅阁之路始于家中,于朝圣地结束。现在这是一条遍布欧洲的步道网络,在西班牙边界附近的奥雷亚加(Roncesvalles)和哈卡(Jaca)汇合,然后继续向西穿过西班牙北部800公里,到达雅各的著名陵墓。
 
在中世纪,这条线路的使用率很高,但黑死病、新教改革和十六世纪欧洲的治理上的动荡导致其衰落。到20世纪80年代,每年只有几百名朝圣者在圣地亚哥的朝圣办公室注册。它当前的受欢迎程度归功于沿途村庄欧赛布雷罗(O Cebreiro)的教区牧师伊利亚.瓦利尼亚,他一生致力于恢复朝圣时代辉煌的朝圣之路。他用简单的黄色箭头标出了最常见的朝圣路线。
 

保罗·科埃略的著作《朝圣》(The Pilgrimage)在33年前问世后,朝圣之路的人气迅速飙升,此后便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某个夏日,通常每小时有一百名朝圣者前来领取证书。并非所有人都是宗教人士,实际上,在朝圣之路上行走也成为远足者和游客的一种精神体验。
 
除了证书,朝圣者还有权在巨大的教堂里的朝圣者群众中坐在前排座位上。在游客早上参观时,群众可以看到游客在祭坛后面的人行道前排成一列。一个小楼梯通向雅各的雕像,自1211年祝圣以来一直照看着大教堂。忠实的人们在这里排队亲吻或拥抱雕像。群众可以从左侧挤出来,然后下几步路到达使徒地穴(Cripta Apostólica),那里群众可以看到19世纪重修的雅各大型银棺。


 
据说在16世纪,雅各的遗骨再一次丢失,一名教士将他的遗骨藏在了祭坛后面的砖石中,教堂的工作人员花了200年的时间才最终找到了它们。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否真的是使徒的遗骨。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就像你想找到圣杯和圣血一样,实际上耶稣到底埋在哪里也并不重要了,关键是基督教已经传播开来了,而这座城市对于前来朝圣的人来说已经是一场关于精神的旅行。
 

完成朝圣之路的朝圣者可以在城市外面的摊位上购买贝壳。在过去,朝圣者会继续走到海边的一座小镇,他们称之为“世界尽头”。在那里,他们会捡起贝壳并将它带回家,以表示自己已经完成了圣雅各之路。在那些日子里,回家意味着再走回去,贝壳可以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当地人的帮助。
 
在老城区外,穿过一条满是小酒吧和餐馆的“法式”小路,人们在阿拉米达公园享受初春的气息。这是现代圣地亚哥的入口,在这里,生活不仅仅全局限于雅各圣徒。群众可以在这里发现当地名人的雕像,例如坐在长凳上的西班牙作家和著名的加利西亚作家等。


 
当地最受欢迎的是“玛利亚姐妹”,这是两位老太太的雕像。两姐妹生活在一个政治家庭,她们几个兄弟参加了20世纪30年代的放任自由类运动。兄弟们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一直躲藏,但姐妹俩被留在了圣地亚哥,并受到当局定期的骚扰和询问。姐妹俩生活在相对贫困的地区,由于信仰压力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每天下午二点钟,她们都会在旧城区和阿拉米达公园散步。她们有着独特的时尚感,总是穿着自制的色彩鲜艳的衣服,妆容浓重,这非常不寻常,也是这座城市在黑暗时期的一道光。
 

两姐妹的服饰也出现在夜晚的狂欢节游行中,这是一场五颜六色的当地人的聚会,人们打扮成恐龙、埃及人或是凯尔特人。这是在第二天斋戒开始之前的聚会。这座省级小镇建了40多座教堂,有一些酒店就坐落在仍然由方济各会教堂经营的旧修道院中,但如今已被重建为精美的酒店。在这个小镇上任何形式的仪式都注定会很特别,因此当镇上居民通过吟咏、和狂欢节玩偶在城镇周围的模拟葬礼游行,游客会觉得自己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纪。这个城市的人民清楚该如何保持他们的历史精神。
 

朝圣之路所经之处,历经了十个世纪的陶成和积淀,也写就了欧洲精神、世界文明的历史,被康德誉为“欧洲灵魂诞生的地方”。1987年圣地亚哥之路法国线被欧盟列为欧洲文化遗产,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7月,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西班牙境内的圣雅各之路原始线、海岸线、巴斯克-里奥哈线、黎埃巴纳线也被列为世界遗产。除了不同的路线本身以外,西班牙境内不同的路线途中一共可以经过九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老城在1985年获得世界遗产的称号。
 

当地狂欢节美食是煮猪肉和土豆,包括煎饼和炸丸子。传统美食与背景中的中世纪吟唱、以及餐厅的红色豪华的木椅完美契合。但是,没有什么比走圣雅各之路更具历史意义了。蒙托·多·戈佐的朝圣者纪念碑是圣雅各之路的最后一座山丘和站点,也是朝圣者看到圣地亚哥大教堂第一眼的地方。他们经常在此深感祝福,所以纪念碑上描绘了两个非常幸福的人朝这座城市挥着手。
 
这座山上还设有庞大的现代朝圣者旅馆,宿舍间设有床铺,以及带无线网络和优质咖啡的咖啡馆。但是在它旁边,是旧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即使最后这一段穿过市区的仅四公里的距离,信徒仍然要行走在古老的道路上,跟随金属贝壳和带有黄色箭头的标识,在一小时后抵达广场。它为人提供了一个短暂的机会,体验许多世纪前信徒到达这座藏有宝藏之镇的样子。
 

一千多年来,无数人从走出家门,踏上这条朝圣之路,穿越千山万水、风餐露宿、历尽辛苦,前来拜谒传说中的圣雅各,接受精神的洗礼。现代人对圣地亚哥之路热度依然不减,可以选择步行、骑马甚至骑自行车来完成卡弥诺,但不再只为了宗教原因。今天的行者再次踏上旅程。这一次,人们不仅走向圣地亚哥城,也走向自己的内心。
 
从公元九世纪直到今天,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朝圣者。我们说的朝圣之路 ,它不是指一条路,而是无数朝圣者汇聚而成的法国之路,英国之路,葡萄牙之路,北方之路,银之路等等不同的路线的集合。
 

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徒步路线不同,朝圣之路与中世纪的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的人文,历史联系在一起,从12世纪的雅各布之书开始,到今日巴西作家早期的作品《朝圣》,以及2010年的电影《朝圣之路 》的宣传,关于这条路的精神创作从未间断。可惜的是在国内关于这条路的介绍还太少,而且大部分群众并没有主观意愿去走这条朝圣之路。
 

1998年,法国境内的若干地点以法国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的名称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这些地点均位于前往西班牙西北部城市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的圣雅各之路上,沿路上会有很多给朝圣者提供住宿的庇护所,有的在城市里,有的在小镇上,有的建在乡间。基本上必经的小镇上都有公立的庇护所,根据住的条件价格差异比较多,圣地亚哥所在的加利西亚行省所有的公立庇护所都只要十欧元左右,而且位置十分便利。信徒的旅途几乎住的都是在城镇里的庇护所,但也有人选择林间的庇护所里,伴着鸟叫声醒来,周围清幽的环境竟也是另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
 

朴素的庇护所给所有人都提供可以洗澡的热水,洗衣房,以及与时具进的无线网络。床基本上都是上下铺,休息之前需要铺上庇护所提供的床单以及枕套,再铺上自己的睡袋。晚上睡觉时鼾声此起彼伏,有时在比较大的房间里晚上醒来,鼾声简直就是如同交响乐一般的存在,有些人的睡眠超级轻,就会饱受鼾声的折磨,以致到后来可以机智的分辨路上的哪些人打鼾比较厉害,错开和他们的到达时间或者是选择不同的庇护所。当然,失算总是难免的,如果不想第二天萎靡一天,精神不好的信徒要准备耳塞。
 
也有一些上百年历史的修道院作为庇护所,他们是靠朝圣者自愿捐赠的修道院,游客甚至路上还遇到了一个神父把自己的房子免费提供给朝圣者入住,入住的时候还带领所有的朝圣者一起做海鲜饭,一起做祷告,唱圣歌,当晚所有人在几百年的老危房里席地而睡。
 

几乎所有庇护所附近都有提供朝圣者套餐的地方,即是用十几欧的价格享用专门给朝圣者提供的三道晚餐,在西班牙,即使是再偏远在小的村子做起饭来都不含糊。晚餐大多在固定的时间开始,一般是傍晚七点,因为大多地方座位都有限,侍者都会安排大家集中坐在一起,有小圆桌,有时也会有大长桌,也有正常的四人桌。
 

每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吃晚餐了,这有些像我们当年攀登喜马拉雅山时的情景,而且,大部分地方的酒水是含在套餐里的,点餐时,侍者会问游客是要水(agua)还是红酒(vino),两者选一,可能当地人认为红酒和水的价格是差不多的。前餐的分量普遍较大,所有已经饿了一天的朝圣者千万不要在第一道时客套了。
 

所有徒步者的终点站都是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繁星原野的圣地亚哥是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的首府,人口不足国内的一个偏远小镇的人口规模。传说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大雅各安葬于此,是天主教朝圣胜地之一。自中世纪以来,前来此地的朝圣者络绎不绝,乃至形成了一条有名的朝圣之路,即圣雅各之路。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创建于16世纪,早期以教授神学为主,如今已成为拥有四万学生的综合大学。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偏僻小城,西班牙语尊称为圣地亚哥(圣雅各的西班牙语名称)。
 

相传大雅各曾到西班牙传教七年,死后遗骨葬在西班牙。多年过去之后,他的墓地就无人知晓了。直到813年,一位农夫发现了大雅各的墓地。人们在此建立了一座小教堂,并将此地取名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德孔波斯特拉是由拉丁语“星之野墓地“演化来的。
 
如今,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是城市的中心,也是圣雅各之路的终点。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是罗马天主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总教区的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位于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的首府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相传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雅各伯安葬于此。
 

它是天主教著名朝圣胜地之一。圣雅各伯之路的终点。对于法国和欧洲人来说,这条古代的朝圣之路还是现代人锻炼意志之路,一些人常常分几年的时间,分段走这条路,每天走一定的距离,夜晚到沿途的某地的教会住所过夜。这些“朝圣者”一般从家乡和友人一起结队而行,携带必备的服饰:如披风、包裹、拐杖、葫芦和大檐帽。早期的朝圣者在回家时要带回一个贝壳,以表示他们的确曾到达了目的地,这逐渐变成一种独特的标志,"贝壳佩戴者"成为朝圣者的绰号。
 

对一般游客来说,圣地亚哥紧凑的老城则堪称是一件艺术品,漫步街头,罗马风、哥特风、巴洛克风洋溢于大街小巷之间。 其他景点还有朝圣者博物馆、银器匠广场、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等。大教堂周围的广场游人如织,全城有上百家古香古色的旅店,旅游旺季从四月一直延续到十月,夏季七八月份时最为热闹。
 
圣地亚哥康波斯特拉有圣雅各的遗骸,和罗马、耶路撒冷并称天主教三大朝圣地,它的附近还有一个所谓的“世界的尽头”的人造景点:一只青铜制的徒步靴子坐落在岩石上,俯瞰着浩瀚无垠的大西洋。附近虽然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但是状况却一目了然——路已至尽头。
 

蜿蜒曲折的朝圣之路以圣地亚哥大教堂为终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条路上徒步朝圣,向使徒致敬,但是对于一小部分来到圣城的旅行者来说,这段旅程还没有结束。
 
从城市的中央广场出发,沿着另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向西走,群众会发现大教堂的尖顶逐渐消失在远处。沿着这条远离城市的小径走近百公里便能到达菲尼斯特雷角,那里大西洋如野兽般狂怒。菲尼斯特雷角源自拉丁语,意为“地球的尽头”。这个被狂风吹拂的西班牙角落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前我在斯里兰卡也经过一个叫“世界的尽头”的景点。。。
 

从地理上讲,菲尼斯特雷角当然不是世界的尽头,甚至连欧洲大陆最西端也不是,欧洲大陆最西端为葡萄牙的罗卡角。但自古以来,菲尼斯特雷角的神秘气质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的朝圣者出于宗教信仰,或是为了冒险,又或者仅仅是为了站在已知世界的边缘,凝视黑暗之海——特内布罗姆海(Mare Tenebrosum)。
 

自一千五百年以来,这片海岸线见证了无数次重大的沉船事故,当地人称它为死亡海岸。海上的天气难以预测,还有破坏性极强的暗礁。18年前,西班牙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普雷斯蒂奇号”油轮在菲尼斯特雷海岸遭遇风暴,并于一周后沉没。
 

菲斯特拉小镇坐落在一个名为法霍山的海角上。法霍山是一座朝南的平缓山丘,四周景色怡人。和这片海岸上的许多城镇一样,它环绕着一个历史悠远的渔港,长长的海滩向东扩展,远离大海。事实上,它可能与群众想象中的那种喧嚣的“世界末日”小镇大不相同。


 
罗马人称小镇居民为“加来西”,即凯尔特人,因为他们浅色的皮肤和头发就像高卢人(高卢既现在的法国)。加来西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物质世界的一切,无论是太阳、星星、岩石、树木还是水,都有灵魂。专门研究朝圣之路的圣詹姆斯协会主管琼斯表示:“岩石和水共存是别有含义的,因为这两者如此不相容。人类与这些自然元素有深厚的情感。”
 

丛林密布的法霍山高240米,纵横交错的小路分布其中。山的东侧缓缓与小镇相连,而西侧则急插入大西洋。小镇坐落在东面的灌木丛中,俯瞰港口,圣吉列尔莫修道院(San Guillermo Hermitage)的废墟坐落于此。正如加利西亚历史学家维切托(Benito Vicetto)所描述的那样,征服欧洲的罗马人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加来西人为敬拜太阳而建造的一座简单的石头神庙——阿拉索利斯神庙(Ara Solis)。这座神庙由四根花岗岩柱子和一个细长的圆顶组成。遗憾的是,这座被认为是异教徒祭拜太阳的神庙已不复存在。
 

对罗马人来说,位于“世界尽头”的阿拉索利斯神庙见证着日升月落,迷人且神秘。
 
世界尽头有片处女地的消息在罗马帝国乃至更远方传播开来,旅行者们决定亲自前往菲尼斯特雷一睹美景。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在公元77年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描述了这一现象,托勒密(Ptolemy)在公元150年所著的《地理学》(Geographia)中也描述了这一现象,并且第一次使用了Nerium或Promunturium Celticum一词,意思是凯尔特海角。
 

事实证明,基督教的兴起(特别是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与万物有灵论信仰相悖。据说圣詹姆斯本人拆毁了阿拉索利斯神庙。这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故事,遗憾的是,却无法被证实。奥利维尔·盖博图认为在7世纪或8世纪,中世纪的旅行者在同一地点建造了修道院。
 
圣吉列尔莫修道院的遗址表明这里曾是敬拜太阳的阿拉索利斯神庙,但也待商酌。
 

最早的清教徒访问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记录是在九世纪,随着基督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传播,中世纪时代参观人数开始急剧上涨。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具有重大宗教意义的地点,如圣詹姆斯传说中的安息之地,及通往圣地的道路,都参观者众多。中世纪期间到底有多少朝圣者看过“世界尽头”的日落,这存在不少猜疑了,但到了20世纪中叶,通往菲尼斯特雷的道路却已几乎被人遗忘。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朝圣之路又风靡一时,菲尼斯特雷角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神话般的美景吸引着各国的猎奇游客。
 

朝圣之路最后几公里的菲尼斯特雷段沿着海岸蜿蜒而行,最后到达法霍山南端的灯塔,那里有一只青铜靴子。对于从法国西南部开始出发的朝圣者来说,菲尼斯特雷是870公里旅程的最后一段。灯塔后面是一个宽阔的崎岖之地,像一个天然的圆形剧场向下延伸,然后陡然下坠。在这里,朝圣者会焚烧一件衣服作为重生的象征。这种做法现在已被禁止,但仍能看到一些烧焦的岩石。现在人们会将一小块衣服绑在岩石间的灌木丛上。
 

如果历史上的旅行者真的在阿拉索利斯神庙遗址看过日落的话,那他们很可能是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开始攀登法霍山的顶峰。山顶上有三块岩石从茂密多刺的植被中冒出头来。最北那一块被称为“圣石”,据传说,圣母玛利亚曾到菲尼斯特雷鼓励圣詹姆斯履行使徒职责,并随后在这块石头附近休息,如果你信了,那你就太天真了。
 

从圣石放眼望去,能看见一片狂野壮观的景色。峭壁从大西洋拔地而起,令人眩目,并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罗马人相信这里是通向来世的大门,也是太阳每晚安息的地方。
 
这里不像其它地方,没有那么多让你分心的事情。你只要坐在岩石上,俯瞰大海,欣赏夕阳。这就是这里的迷人之处。
 
在这里,无论是在情感上、精神上,还是身体上,你都无法再更进一步了,因为这里就是路的尽头。
 

Jumbo Huang Notes: Santiago de Compostela is the capital of the autonomous community of Galicia, in northwestern Spain. The city has its origin in the shrine of Saint James the Great, now the Cathedral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as the destination of the Way of St. James, a leading Catholic pilgrimage route since the 9th century. In 1985, the city's Old Town was designated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Santiago de Compostela has a very mild climate for its latitude with heavy winter rainfall courtesy of its relative proximity to the prevailing winds from Atlantic low-pressure systems.
 
The Camino de Santiago known in English as the Way of St. James, is a network of pilgrims' ways or pilgrimages leading to the shrine of the apostle Saint James the Great in the cathedral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in Galicia in northwestern Spain, where tradition has it that the remains of the saints are buried there. Many follow its routes as a form of spiritual path or retreat for their spiritual growth. It is also popular with hiking and cycling enthusiasts and organized tour groups.
 
The French Way (Camino Francés) and the Routes of Northern Spain are the courses list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Parts of contents were from Olivier Guiberteau.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09 23:28:25
Post #361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125回:彩色玻璃花窗教堂,亚眠沙特尔西敏寺


 
©文章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黃劍博采風追影》Jumbo Huang Notes: Image-Text copyright reserved to Jumbo Huang)

 
有着鲜艳明亮的色彩,精致的宗教图案和故事情节的彩色玻璃花窗一直以来都是提升精神,启迪灵性的源泉。
 

彩色玻璃花窗为西方建筑装饰品,常见于教堂,装置于建物墙面上。在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彩色玻璃花窗艺术也很常见。其作用原理是,当日光照射玻璃时,可以造成灿烂夺目的效果。


而在电灯时代,夜间从教会内放射出的彩光,更是气象万千。早期彩色玻璃花窗多以圣经故事为内容,以光线配合图案的效果感动信徒。而一些教会所在地本地的传说和神话,也会进入其主题之中。近代以来,彩色玻璃花窗不仅出现在教堂,也在许多一般建筑中获得应用,在国内就有很多时尚青年在家庭装修时选择使用复古的彩色玻璃。
 

玻璃制作最早见于埃及。大英博物馆仍保有纪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一只蓝色玻璃瓶,罗马共和时代西方已有大量的玻璃生产。我国考古界在河北省古中山靖王墓发现的琉璃也已具备玻璃的效果。玻璃本身是硅、碱、石灰等原料高温烧成。
 

通常彩色玻璃花窗的色彩则是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不同的氧化金属成分而产生。但花窗的色彩也有可能是玻璃制成后涂装上去的。
 

玻璃的理论强度与硬度都很高,但实际表现出高硬度和低强度,非常易碎,这是因为玻璃的粘度较大,在冷却时其原子按照应力平衡位置排列的的速度较慢,远远赶不上冷却的速度,玻璃里面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应力,所以超过2毫米厚的玻璃如果不退火,清理应力,那么不用碰它,它自己就会碎裂。现在我们发展出来的物理钢化的工艺是加热玻璃到一定温度,然后两面均匀、快速冷却,也正因为应力巨大,
 

所以钢化玻璃在遭到破坏时,释放的应力(物体由于外因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试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会使玻璃碎裂成小块,


而且不会产生尖锐的角。钢化玻璃其实是一种预应力玻璃,zhi为提高玻璃的强度,通常使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在权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玻璃承受外力时首先抵消表层应力,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增强玻璃自身抗风压性,寒暑性,冲击性等。
 

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普通玻璃的化学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复盐,


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彩色玻璃并不是钢化玻璃,但如果制作精良,彩色玻璃的使用年限并不比钢化玻璃短。尽管大家都以为钢化玻璃的寿命很长,但它会自爆,现在我们还能生产夹胶玻璃和中空钢化玻璃,实际上它们都是有使用寿命的。
 

公元十世纪起,西方的玻璃工厂在盛产硅土的地区广泛建立。它们在玻璃制作半溶解状态时添加金属氧化物使玻璃变色。例如在半溶解的玻璃中加入氧化铜会产生绿色,如果加氧化钴就会使玻璃变成蓝色,与浅黄色互补,使玻璃变为无色;假如加入金,就会让玻璃产生红色;如果加入硒,则会使玻璃成浅玫瑰色,与浅绿色互补,中和成无色玻璃。。。
 

玻璃的工艺种类很多:
 

瓶状胚心玻璃(Cylinder glass):此法为古代彩色玻璃花窗制作所广泛运用。即先以土石类材料制作瓶状胚心,而后敷以溶解之玻璃,待其厚度均匀后剖开胚心,反复压平。
 

吹制玻璃(Crown glass):16世纪以后民间玻璃材料广泛应用的工艺。即将溶解玻璃吹入瓶状模具,并转动模具以离心力使溶液均匀分布,待固着后剖开模具取得玻璃。此法可取得适当厚度的玻璃材料用于花窗以及其他场合。
 

板制玻璃(Table glass):此法广泛用于现代。即将玻璃溶液注于板状模台,由于高温玻璃溶液与冷却的金属模台剧烈作用,可以使玻璃产生厚实多样的纹理。虽然此法生产的玻璃有时称为“大教堂玻璃”(Cathedral glass),但其实并非盛行于古代,而是现代代发产物,并且以商业化方式大量生产。
 

红闪玻璃(Flashed glass):此指一种深红色的玻璃。是将胚心作法产生的无色玻璃在半溶状态注入另一装有红色玻璃溶液的模具中,使成品有一层红色的外衣。此法产生的深红色玻璃甚为昂贵。它可产生不均匀、富变化的红色玻璃、宝石色玻璃等花样。而且红色的外层可以施以刻画加工,


使内部的透明玻璃暴露,造成生动的变化。中古后期此法曾用于制作花窗上圣徒外袍的颜色,但晚期维多利亚时代与20世纪以后,才为民间工艺广泛运用。
 

决定窗中的主题与花样,例如圣徒或保护神等等。被描绘的主题,其相关文字也可能出现在花窗设计中。外围空间则由实际设计者填满适当图案。将图案以全真等比的比例画于石灰板上。此板稍后即用以决定玻璃规格并裁切、组装玻璃。小的花窗可能只有两个单位的大开口(左右各一),在上方加上小的开口。在西方重要的大教堂的正东与正西窗(一般称为“大东窗”与“大西窗”),则可以有七大块以上的主要开口。
 

将全真等比的石灰板切成不同单位小块。设计者决定偏好之工艺技巧以及可取得的材料,以便决定成品将取得的视觉效果。指定花色的玻璃制成后,依据石灰板规定规格被准确裁切。细节的图样如人物毛发等等,则于玻璃制成后以自建物内侧绘制的方式涂装。漆料包括铅粉、铜粉等成分,并以醋、酒等为镕剂。
 

将制成之各小块玻璃组装于有沟漕的铅制框架,而后将各大块框架焊接接合,并于玻璃表面涂上脂质以防风雨并固定。巴洛克时期与哥德时期的巨大教堂还需要将上述框架再以铜线绑缚于大的铁柱之上。而后固定到建筑物上。
 

花窗主題极为丰富,彩色玻璃花窗的制作要求较高的美学设计与科技工艺条件,尤其是大型花窗往往高达十余米或数十米,对材料、技术的要求甚高。花窗的安置实际上不是为使建物内部的人能透视外部,所以花窗,特别是大型花窗,实际上承担了“墙”的功能,是透光的墙,类似现代摩天大楼用钢化玻璃代替外墙一样。
 

花窗图案可能是有具体人物的,也可能是几何图案。人物造型一般包括圣经故事、圣徒神迹、地方保护神传说、文学与历史故事等等。现代建筑中,教堂以外的花窗也有很多主题。例如大学讲堂的花窗可能以科学、艺术为主要语汇,国会的花窗则可能包括、国徽、王室徽章或选区徽章。
 

16世纪大行其道的宗教革新思潮中,特别是新教观念,对一切形象化神与圣徒的作为极力加以反对,认为妆点神圣主题是人类傲慢与迷信的表现。其结果导致甚多中古时代的宗教艺术作品被摧毁。此一情形在英国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决裂后最为严重。大批英国与苏格兰等地的教堂雕塑、彩色玻璃花窗被粉碎,而彩色玻璃花窗工艺在英国甚至断绝了三百多年。目前在英国所看到的教堂花窗多是19世纪以后修复的。
 

但是在欧陆,特别是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地,彩色玻璃花窗的工艺仍在进展,并且取得更精致的成就。法国大革新时期也有不少彩色玻璃花窗被砸毁。


19世纪工业革命成熟后,英国也重新掀起热衷哥特式建筑时期艺术的热潮。当时天主教在新教地区也不再与基督新教有剧烈争吵,大量教堂被重修或新建,装饰受到重视,彩色玻璃花窗的需求大增。英国以机械化大量生产玻璃制品供应民生与建材,甚至销往美国,取得成功。
 

20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又被新的艺术浪潮取代,若干19世纪成就非凡的花窗制作厂商因而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大量欧洲教堂被炸毁,重建重修导致对花窗材料的新兴需求。其中西德的艺术家在此一潮流中领导了趋势,发展了新风。此时的花窗题材更为多样,世俗主题与大量生产成为花窗的潮流。若干西方学府且专门开设课程研究、制作彩色玻璃花窗。一个范例是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一项专案,该专案除了研究花窗,也为该州一个棒球场制作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世俗主题彩色玻璃花窗。
 

当代彩色玻璃花窗的构件主要生产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波兰。
 
世界上有很多教堂都安装了精美的彩色玻璃,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教堂有:西班牙托莱多大教堂,英国利物浦圣公会大教堂,英国宾顿圣马丁教堂,西班牙昆卡大教堂,意大利,以色列和美国也有一些大教堂也安装了彩色玻璃花窗。
 
囿于篇幅,我现在只介绍几个典型的安装了大量彩色玻璃花窗的教堂。
 

沙特尔圣母主教座堂也称夏尔特主教座堂,位于法国巴黎西南约70公里处的沙特尔市。据传圣母玛利亚曾在此显灵,并保存了玛利亚曾穿着的圣衣,沙特尔因此成为西欧重要的天主教圣母朝圣地之一。1979年10月26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届会议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沙特尔主教座堂最初以巴西利卡式兴建,公元8世纪到12世纪,沙特尔教堂数次遭火灾。1020年9月7日的大火后,在福尔贝主教的领导下,有木屋顶的仿罗马式主教座堂在原址重建,取代原有的巴西利卡式建筑。1194年6月10日的晚上,一场大火摧残了沙特尔主教座堂的大部分,但一位神职人员从废墟中找到了查理大帝取自君士坦丁堡送给沙特尔主教座堂的圣母玛利亚在耶稣降生时所穿的衣服,激起了大家重建的信心与热情。
 

1220年,新的主体建筑便已完工。 建筑的过程可谓是多重难关,大教堂主教雷诺希望可以有大片窗户增加采光达到神圣庄严的宗教场所,但这样势必得把墙壁跟柱子造细造薄,一旦有个闪失屋顶就会崩塌,后来建筑师挑战将罗马式的圆拱拉长成尖拱,并参考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才成功将教堂高度拉高窗户变大,


这个问题解决了,石材运送的问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型教堂都建在河边,如巴黎圣母院建在塞纳河中的小岛上,在河边石材可以走水路运送,但是沙特尔的河川又窄又小,根本无法运送,走陆路运送建筑计划恐怕在高额的运送费用下破产,正当计划可能搁浅时,幸好在几里外发现一处石材矿脉才解决这个问题。
 

1594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此登基加冕。沙特尔主教座堂高114.6米(西端南塔较早建成,高约105米),面积5940平方米,西正门宽47.5米,最大玫瑰窗直径13.4米。是第一座完全成熟的哥特式主教座堂,法国哥特式建筑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其建筑结构及平面配置成了以后各主教座堂模仿的蓝本。
 

西面大门有三个拱门,正面门楣上因有着耶稣基督的石雕,故以“王者之门”著称,是早期哥特式石雕艺术的经典。北面大门上雕有圣母和旧约圣经中的人物,而南面翼殿大门的浮雕则描述了基督的一生。因此沙特尔主教座堂被称为“石雕圣经教堂”。
 

另外拱门上有三个高窗,这象征着天主教“三位一体”的理念。玫瑰窗是圣母玛丽亚的传统象征。其上方十二道细密的联拱,以及玫瑰窗里十二个小圆形与松子形镂空装饰,都是象征耶稣的十二门徒。
 

西面的两座尖塔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南塔于1145年至1170年建成,是晚期罗曼式建筑向哥特式建筑过渡的风格,较为朴素;而北面的一座建成于1507年,有更多的雕刻,并更纤细,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教堂内共有170多扇花窗玻璃,当中完整保存了100多扇12世纪到13世纪的花窗玻璃,这此彩色玻璃窗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绘画了4000多个拜占庭风格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中部分北翼的玫瑰窗是路易九世的母亲布朗卡皇后所捐助的。许多画家曾将大教堂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其中一幅知名的画作为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1830年所绘的《沙特尔圣母主教座堂》(收藏于卢浮宫)。Charles Fournier des Ormes和François Alexandre Pernot均分别于1836和1837年描绘了1836年6月4日的大火,其作品现今分别藏于教堂的圣器室和沙特尔美术博物馆。莫里斯·郁特里罗1912至1914年间(私人收藏)和Antoon Kruysen1957至1960年间(藏于沙特尔美术博物馆)。Henri Villain于1936、1938年绘制了教堂内部。


法国还有另外一座大教堂也大量使用了彩色玻璃花窗,它就是闻名遐迩的亚眠主教座堂,它也是法国最大的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中心,索姆省亚眠市,在巴黎以北一百公里。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亚眠主教座堂始建于1152年,由于在1218年遭受雷击而摧毁,1220年开始重建。南部塔楼(高62米)建成于1366年,而北部的塔楼(高67米)则在1406年建成。
 

亚眠主教座堂表现宗教题材的雕像非常著名。正门雕塑的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些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极具艺术价值的雕刻精品。宏伟的花窗玻璃也是亚眠主教座堂的特色。
 

除了法国,英国也有一些教堂大量使用彩色玻璃花窗,比如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它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区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联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
 

由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本身规模宏大,在华人界亦常被译作“西敏寺大教堂”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根据英国国教会的正式划分,1560年之后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已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大教堂”(座堂)地位。(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圣保罗座堂,英国国教会首席主教座堂则是坎特伯雷座堂。)


传说中威斯敏斯特教堂在Saberht国王(Sæberht of Essex)时期就已经建成,最初建在泰晤士河中的一个小岛上。1045年至1065年间按照忏悔者爱德华的命令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萨克逊王曾发誓要去朝圣,却没有信守诺言,教宗叫爱德华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赎罪。威斯敏斯特教堂最早是为本笃会教士而建的,于1065年12月28日完成。
 

1245年-1517年间威斯敏斯特教堂再次重建,第一阶段的重建工作由亨利三世组织,但是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理查德三世时期由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完成的。1503年亨利七世叫人建了一个礼拜堂。
 

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后,1534年威斯敏斯特教堂修院也被国王控制,并在1540年关闭。这段时期内原本给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拨款都全部被转移给圣保罗座堂。在女王玛丽一世统治时期威斯敏斯特教堂曾短暂地重开,但在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再次关闭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重开威斯敏斯特教堂,但规定由王室直接管理,并把建制从修道院改为法政牧师团。 从此管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人不再是主教,而是主任牧师(dean),而且由国王任命。直到19世纪,威斯敏斯特教堂是除牛津和剑桥以外英国最重要的学术重镇。钦定版圣经旧约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约的最后二分之一就是在这里被翻译成英文的。
 

1066年,哈罗德二世在此加冕,他是第一个在此加冕的国王。同一年的圣诞节,征服者威廉也在此加冕,从此之后一般的英国君主(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绝大多数的英国君王都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只有少数几个君王例外,例如哈罗德二世和征服者威廉是由约克大主教为其加冕的,


爱德华二世由温切斯特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不在英格兰、玛莉一世由温切斯特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是由卡莱儿主教加冕,因为资深主教都是天主教徒且拒绝为新教女王加冕、威廉三世与玛莉二世由伦敦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拒绝承认新君。
 

1300年-1301年,加冕座内置加冕石,加冕座称为“圣爱德华宝座”。1308年之后的历次加冕都使用这一座椅。
 

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而重建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并将他的遗体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亨利三世本人也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从此之后大多数的英国君主死后都葬在这里(不过亨利八世和查理一世之后大多数君主都葬在温莎)。
 

除了君主以外,贵族可以葬在礼拜堂,而僧侣和与教堂有关的人则葬在回廊。 1400年,乔叟葬于教堂南向甬道,而诗人可以葬在乔叟周围(即今天所称的“诗人角”)。逐渐,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葬或竖立纪念碑就成了一种荣誉,今天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安葬着的包括了英国的贵族、诗人、将军、政治家、科学家等等,奥利弗·克伦威尔死后曾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但是后来的查理二世下令将他的遗体掘开。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还有一座威廉·莎士比亚的塑像,但是莎士比亚葬在他的家乡,而不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西大门上方,从1998年起安置了十尊基督教殉道者塑像。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不是古代的圣徒,而是在廿世纪期间殉道的当代信徒。
 

Jumbo Huang Notes: The term stained glass refers to coloured glass as a material and to works created from it. Throughout its thousand-year history, the term has been applied almost exclusively to the windows of churches and other significant religious buildings. Although traditionally made in flat panels and used as windows, the creations of modern stained glass artists also includ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and sculpture. Modern vernacular usage has often extended the term "stained glass" to include domestic lead light and objets d'art created from foil glasswork exemplified in the famous lamps of Louis Comfort Tiffany.
 
As a material stained glass is glass that has been coloured by adding metallic salts during its manufacture, and usually then further decorating it in various ways. The coloured glass is crafted into stained glass windows in which small pieces of glass are arranged to form patterns or pictures, held together (traditionally) by strips of lead and supported by a rigid frame. Painted details and yellow stain are often used to enhance the design. The term stained glass is also applied to windows in enamelled glass in which the colours have been painted onto the glass and then fused to the glass in a kiln; very often this technique is only applied to parts of a window.
 
The Cathedral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Amiens (French: Basilique Cathédrale Notre-Dame d'Amiens), or simply Amiens Cathedral, is a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cathedral is the seat of the Bishop of Amiens. It is situated on a slight ridge overlooking the River Somme in Amiens, the administrative capital of the Picardy region of France, some 120 kilometres (75 miles) north of Paris.
 
The cathedral was built almost entirely between 1220 and c. 1270, a remarkably short period of time for a Gothic cathedral, giving it an unusual unity of style. Amiens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the High Gothic style of Gothic architecture.  It also has some features of the later Rayonnant style in the enlarged high windows of the choir added in the mid-1250s.
 
Westminster Abbey, formally titled 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aint Peter at Westminster, is a large, mainly Gothic abbey church in the City of Westminster, London, England, just to the west of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It is one of the United Kingdom's most notable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the traditional place of coronation and burial site for English and, later, British monarchs. The building itself was a Benedictine monastic church until the monastery was dissolved in 1539. Between 1540 and 1556, the abbey had the status of a cathedral. Since 1560, the building is no longer an abbey or a cathedral, having instead the status of a Church of England "Royal Peculiar"—a church responsible directly to the sovereign.
 
According to a tradition first reported by Sulcard in about 1080, a church was founded at the site (then known as Thorn Ey (Thorn Island)) in the seventh century, at the time of Mellitus, a Bishop of London.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nt church began in 1245, on the orders of King Henry III.
 
Chartres Cathedral, also known as 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hartres (French: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 is a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 Chartres, France, about 80 km (50 miles) southwest of Paris and is the seat of the Bishop of Chartres. Mostly constructed between 1194 and 1220, it stands at the site of at least five cathedrals that have occupied the site since the Diocese of Chartres was formed as an episcopal see in the 4th century. It is in the High Gothic and Romanesque styles.
 
The cathedral is designated a World Heritage Site by UNESCO, which calls it "the high point of French Gothic art" and a "masterpiece".

第2126回:贵霜帝国佛教东传,大月氏迦腻色伽王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0 10:11:10
Post #362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126回:贵霜帝国佛教东传,大月氏迦腻色伽王


 
©文章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黃劍博采風追影》Jumbo Huang Notes: Image-Text copyright reserved to Jumbo Huang)
 
最后在研究《皇氏古建築大全》丝绸之路上的古建筑时,赫然发现一个被我忽略的王朝:贵霜帝国。
 

大月氏是存在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古代国家。源自月氏,起源于先秦时期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的一个部落。西汉时期,统治现今的伊犁河流域一带,其后南迁至今的阿富汗。
 

在冒顿单于时代,匈奴帝国扩张势力,月氏多次遭击败,开始向西发展。前162年,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
 

月氏人被迫往西迁,来到粟特。在这里,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并在当地立国,被称为大月氏。立国后,依赖贸易中转服务而变得繁荣。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了解到月氏王被老上单于斩首这个消息就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我国的哥伦布张骞前来应募,他带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出了陇西,果遇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全被活捉带到了单于面前。
 

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西边,你们汉朝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国,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单于将张骞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娶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是张骞始终记得他的使命。
 

终于有一日,张骞趁著匈奴监督看守不严的情况下逃走,翻山越岭,向西走了几十日,来到了大宛,大宛国王听说了他的遭遇和西汉的丰美富庶,非常高兴,很想和汉朝通好,就派向导堂邑父领着张骞到康居,再转程到大月氏。可是此时的大月氏国已经新立了国王,使大夏国臣服,并且占据了一块水草肥美的土地,过着无忧无虑的游牧生活,已经不再有向匈奴报仇的意念。而且,大月氏考虑到汉朝与他们距离太远,难以帮助他们。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够达成使命,最终无功而返,回到汉朝。

 
张骞之于我国,类似哥伦布之于欧洲,张骞的探索带来了我们对新疆的开拓和进取,功不可没。
 

大月氏相传是把佛教带入我国的国家。当时是公元前二年,有大月氏国王的使者伊存,把浮屠经等口述经典传入于阗。不过,亦有人指这种说法比较唐突。
 

公元前140年,大月氏人南下到大夏,当时大夏人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公元一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鸠雀(约公元16到65年)打败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王朝。
 

贵霜帝国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在其鼎盛时期(105年到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千万,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罗马、安息三个同一时期的帝国并列。
 

贵霜帝国由大月氏五翕侯之一贵霜翕侯部落建立。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高附五翕侯。
 

公元前176年左右,月氏被匈奴击破并西迁,沿途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的儿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一起被匈奴收留。公元前160年左右再次被匈奴及匈奴支持的乌孙击败,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
 

公元前130年左右月氏人征服巴克特里亚(由古希腊人在中亚建立的国家,参见《黃劍博采风追影》第4133回:希达斯皮斯河战役,代价高昂战象会战),并再次驱逐当地的塞人,统治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并羁縻康居。月氏人南下征服大夏,把大夏分给与五个部族,每个部族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大月氏部族一分为五后迁往东部山区,设五部翕侯统治,贵霜是其中一部。
 

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鸠雀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Kujula Kadphises)。丘鸠雀打败了开始衰落的安息,丘鸠雀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丘鸠雀死后,其子阎膏珍(65—75年)继位,又南下进兵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任命一个将军进行统治,帝国仍定都中亚,当中《汉书》说是监氏城,《后汉书》说是蓝氏城,具体地点不详,有说即是大夏首都巴克特拉。阎膏珍还铸造金币,从货币上的人像看,他是信奉印度的湿婆神。
 

之后,迦腻色伽一世(约78—102年)继位,他是贵霜帝国最著名的君主,根据罗巴塔克铭文记载,他是阎膏珍之子。迦腻色伽一世时,又南征印度,占领了娑枳多(Sāketa)、桥赏弥(Kauśāmbī)和华氏城(Pataliputra)并远至室利·瞻波。令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迦腻色伽一世又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使这一地区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
 

迦腻色伽号称在战争中屠杀过三亿人,后来他尊崇佛教,祈求佛祖饶恕他的罪孽,迦腻色伽还在克什米尔发起了佛教的第四次集结,极为壮观。
 
据说在公元一百年时贵霜帝国的统治下的人口达到一千零二十万人,在180年时,贵霜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达到1380万人。
 

迦腻色伽一世曾与东汉发生过一次战争,据《后汉书·班梁列传》著,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贵霜副王谢会率兵七万人攻班超,汉军人少,坚守不战,谢会久攻班超不下,四处搜掠又无所得,粮草出现问题。班超推断谢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要道,谢会果然不出所料,结果求援士兵全被杀掉,班超将消息告知谢,谢自知已无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要求放还,班超同意,两国关系又重修好,自此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两国保持和平关系。
 

贵霜帝国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我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中转站。从其铸造的金币可以知道其与罗马帝国的商业关系。另外,这些金币所表达的各种希腊宙斯和胜利女神奈基、罗马、祆教祭坛、耆那教的公牛、印度教和佛教神祇可以证明贵霜对发扬于当地的宗教和艺术的宽容和融合的关系。


凭借贵霜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活跃,他们也为发源自古代伊朗的摩尼教和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教会东传我国开通道路。语言文字方面,早期使用希腊文字和语言,后来创制自己的婆罗米文与吐火罗语。一些学者认为,贵霜皇朝是希腊后裔建立的帝国。
 

贵霜帝国前三位国王,丘鸠雀信佛教,阎膏珍信婆罗门教,迦腻色伽一世又信佛教,其中以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的支持和宣扬最大。由于迦腻色伽一世是透过暴力使帝国达到极盛期,为了巩固统治,需要缓和社会上的种种争议,因此强调种姓的婆罗门教就不如不承认种姓差别的佛教有效,又因为迦腻色伽一世不是印度贵族出身,在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不能占有适当的位置,因此迦腻色伽一世就选取以佛教管治帝国。
 

迦腻色伽一世下令修建富楼沙的大讲经堂,还雕刻了一批佛像,又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招到自己身边,包括胁尊者,世友,众护,马鸣等。迦腻色伽一世又在胁尊者的提议下召开了一次佛教结集大会,因为当时佛教内部已有许多不同学派,对教义解释不尽相同,这次会议由世友主持,经过讨论,对经、律、论三藏都重新作出了解释。贵霜帝国一时成为了佛教中心,由于贵霜帝国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与东方汉代我国有密切商业来往,佛教也由此传入我国。
 

贵霜帝国时期也是佛教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由于皇家鼓励书面写作和文字文学,大量之前一直以口诵传承的经典开始书面化。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客观上为大乘佛教的传播打下基础。此时大乘佛教兴起超过小乘佛教成为佛教主流。然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采取大小乘兼容的晸策,其中世友尊者就是部派佛教学者,马鸣菩萨则是大乘佛教学者,佛教从贵霜帝国传入我国时也是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一同传入。


总而言之,以后大乘佛教主要从北方传入我国,再进而传到朝鲜和日本,而上座部佛教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再而进入东南亚诸国。
 
作为游牧民族的大月氏占据了水草肥美的中亚草原地区,人们饲养牛、绵羊、山羊、马和骆驼。当地的马尤为著名,汉武帝为获得大宛的汗血宝马,不惜劳师动众,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远征。在一个贵霜时期的遗址中,马骨占了动物骨殖总量的两成。
 

贵霜帝国晸权在婆苏提婆死后,日益衰落。至公元3世纪已裂开为若干小的公国,其年代和历史是非常模糊的。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开始被削弱。
 

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北方的嚈哒对大月氏贵霜残部攻击,贵霜从此一蹶不振。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公元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公元425年为嚈哒所灭。现代印度贾特人是他们的后人。
 

贵霜帝国内有着许多社会结构不同的地区,包括商业发达的城市,也有农业及游牧的地区,贵霜帝国面对不同地区,只得采取不同统治方法,对中亚的一些小邦,如花剌子模,只要其纳贡称臣,就允许其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对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各邦,征服后往往杀其君长,再命副王统治,可见贵霜帝国本身不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晸治实体,要靠经常的反复征服来维持。
 

迦腻色伽一世晚年时欲北进,然国内人民已对战争晸策无法容忍,相传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用被子闷死了他。迦腻色伽一世死后,贵霜帝国实力大减,在二世纪时,帝国仍勉强维持统一,三世纪时,受到萨珊王朝攻击和印度北部的地方势力兴起而渐渐衰弱,最终帝国瓦解成若干小邦。
 
贵霜帝国最杰出的君主就迦腻色伽王一世,他在位时间是从公元127年到151年,他是公元2世纪贵霜帝国的一个君主。罗巴塔克铭文记载,他是阎膏珍之子。
 

在吞并其他国家之后,定都于白沙瓦。之后鼎力宣扬佛教,并于在位期间统合佛教各部的思想,使大乘佛教产生其雏型。相传因为胁尊者的建议,他召开了第四次结集,相传《大毘婆沙论》也在他的赞助下编成。
 
过去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他是大月氏人,但也有考证认为他应该是塞种人。
 

迦腻色伽王一世在位28年。之后他传位与胡维什卡。但有关当时发生的事,由于年代久远及欠缺历史记录,详细情形已不为后人所知。
 
迦腻色伽崇信佛教。贵霜帝国佛教迅速传播,丘鸠雀、迦腻色伽都是佛教的赞助者。迦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他在首都建立起极其壮丽的寺院和佛塔。
 

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巡礼印度时曾亲眼看到过这些雄伟的建筑物。他慨叹地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在迦腻色伽时期,传说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或湿婆,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白沙瓦)却成了佛教的中心。
 

迦腻色伽虽然崇信佛教,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在他的钱币的背面可以看到希腊的、苏美尔的、埃兰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宗教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统治的帝国是广大的。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正体现了佛教的包容性。
 

唐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卷3迦湿弥罗国中就提到过迦腻色伽:“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时王闻已甚用感伤。悲叹良久谓尊者曰。猥以余福聿遵前绪。去圣虽远犹为有幸。敢忘庸鄙绍隆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王乃宣令远近召集圣哲。于是四方辐凑万里星驰。英贤毕萃叡圣咸集。……又更下令。其有内穷三藏外达五明者住。自余各还。于是得四百九十九人。……众会之心属意此国。此国四周山固药叉守卫。
 

土地膏腴物产丰盛。贤圣之所集往。灵仙之所游止。众议斯在。佥曰允谐。其王是时与诸罗汉自彼而至。建立伽蓝结集三藏。欲作毘婆沙论。是时尊者世友户外纳衣。……时诸罗汉见是事已。谢咎推德请为上座。凡有疑议咸取决焉。是五百贤圣。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旧曰优波提舍论讹也)。释素呾缆藏(旧曰修多罗藏讹也)。次造十万颂毘柰耶毘婆沙论。
 

释毘奈耶藏(旧曰毘那耶藏讹也)。后造十万颂阿毘达磨毘婆沙论释阿毘达磨藏(或曰阿毘昙藏略也)。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窣堵波藏于其中。命药叉神周卫其国。不令异学持此论出。欲求习学就中受业。”
 

贵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贵霜帝国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游牧部族,加之境内又有各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迥然相异的种族,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融合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即产生、发展、成熟于贵霜时代。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对中亚有很大影响。犍陀罗艺术于魏晋时期沿丝路传入我国。
 

迦腻色伽保护学术。在他的宫廷里有著名的佛教哲学家马鸣、胁尊者和世友,还有著名的医生阇罗迦和著名的建筑师阿基西劳斯。后者即在富楼沙所建的大佛塔的希腊建筑师。
 
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地方当为于阗(今我国新疆的和田市)。于阗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中心,为中西交通的要道。
 

据《洛阳伽蓝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已有迦湿弥罗的高僧毗卢折那来此传布佛法。佛教最早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西汉末年。据《魏书·释老志》所记,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王使伊存来长安口授佛经。
 

东汉以来,有不少大月氏、安息、印度和康居等国的僧人东来我国传教。相传最早来我国的印度高僧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们在大月氏受汉使的邀请,同来洛阳,住在白马寺,并在这里编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最早的汉译佛经。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魏晋以来,我国的僧人赴西天取经者也日益增多。
 

至南北朝时代,佛教在我国开始盛行。著名的佛教三大石窟敦煌、云岗和龙门,就是从这一时代开始开凿的。它们至今仍为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藏。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僧徒,各就所学,建立学派,为隋唐佛教全盛时期的到来作了重要准备。
 
贵霜帝国的历代君主也近20位,由于过去历史学家不能解读佉卢文,而各国的史料的内容又有前后矛盾的,所以,过去一直都未能就贵霜王朝的各个君主整理出一个有系统的列表出来。
 

对于贵霜帝国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考古挖掘来提供佐证,近代贝格拉姆城址的发现对我们了解贵霜帝国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贝格拉姆是阿富汗大夏与贵霜时期城址。在喀布尔以北。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贵霜王朝时期这里曾是夏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此地为迦毕试。
 

20 世纪 30年代起进行考古发掘。城内有宫殿和佛寺基址。在宫殿内发现古代即已封闭的珍宝储藏室,室内的大陶罐中装有各种珍贵艺术品,木器箱柜上嵌有精细的象牙雕刻。


罐藏物品有罗马的玻璃杯盘碗瓶、希腊罗马的青铜人物铸像及按照希腊神话题材银器复制的石膏浮雕圆板,还有埃及制造的石瓶和石皿,我国东汉时期的彩绘漆器。而上述象牙雕刻则出自印度。这些珍贵物品制作于1世纪,表明当时这里是通往东西方和南亚的交通要冲。
 

发现有叠压 3期的建筑物。第一期为约公元前2到公元2世纪中叶的大夏时代,未发现城墙遗址。第二期为2世纪中叶至3世纪中叶的贵霜时期,有厚达10米的城墙。城呈长方形,东西长 60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约 25公顷。


城墙筑有望楼。城内发现南北走向的大街以及宫殿、寺院遗迹。城外还发现居住遗迹。第三期为3世纪中至5世纪后半叶的贵霜、萨珊和小贵霜时期。这时已放弃上述城墙,城市显著扩大,发现有数处佛塔遗迹。
 

出土遗物主要属第二期。在城内大街东面的第 10、13室里发现了许多珍贵遗物,有来自中亚其他地区及印度、罗马、埃及等地的精致工艺品,如我国汉代的漆器、印度的象牙雕刻、罗马的玻璃器、叙利亚的青铜制品、希腊的石膏圆盘等。大街西面出土了很多货币,为研究该城的发展和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学术界认为,该地即是贵霜王迦腻色迦的夏都。
 

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路北段上的宁夏西吉县因雨水冲刷,出土了17枚经初步鉴定疑为古贵霜帝国的铜币。出土的钱材质为铜,圆形无孔,一面是文字,一面有牛等图案。这是宁夏第一次发现该币种,我国国内只有新疆曾有发现。贵霜钱币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质地有金、银、铜等材质。
 

钱币正面往往以文字、人物与图案设计并重,形制千姿百态,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等;钱币背面常常是"贵霜化"了的希腊、伊朗和印度诸神。由于采用打压法制造,造型多欠规整。铜质币可能因年代久远,流通磨损,氧化锈蚀等原因大多品相相对稍差。新疆楼兰遗址及和田地区曾出土发现数十枚贵霜钱币。。。
 

Jumbo Huang notes: The Kushan Empire was a syncretic empire, formed by the Yuezhi, in the Bactrian territories in the early 1st century. It spread to encompass much of Afghanistan, and then the northern parts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t least as far as Saketa and Sarnath near Varanasi (Benares), where inscriptions have been found dating to the era of the Kushan Emperor Kanishka the Great. Emperor Kanishka and the Kushans in general were great patrons of Buddhism, as well as Zoroastrianism.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Buddhism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its spread to Central Asia and China.
 

The Kushans were most probably one of five branches of the Yuezhi confederation, an Indo-European nomadic people of possible Tocharian origin, who migrated from northwestern China (Xinjiang and Gansu) and settled in ancient Bactria.
 
The Kushans possibly used the Greek language initially for administrative purposes, but soon began to use Bactrian language. Kanishka sent his armies north of the Karakoram mountains. A direct road from Gandhara to China remained under Kushan control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encouraging travel across the Karakoram and facilitating the spread of Mahayana Buddhism to China.
 
The Yuezhi were an ancient people first described in Chinese histories as nomadic pastoralists living in an arid grassland area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modern Chinese province of Gansu, during the 1st millennium BC. After a major defeat by the Xiongnu in 176 BC, the Yuezhi split into two groups migrat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Greater Yuezhi (大月氏) and Lesser Yuezhi (小月氏).
 

The Greater Yuezhi initially migrated northwest into the Ili Valley (on the modern borders of China and Kazakhstan), where they reportedly displaced elements of the Sakas. They were driven from the Ili Valley by the Wusun and migrated southward to Sogdia and later settled in Bactria. The Greater Yuezhi have consequently often been identified with peoples mentioned in classical European sources as having overrun the Greco-Bactrian Kingdom, like the Tókharioi (Greek Τοχάριοι; Sanskrit Tukhāra) and Asii (or Asioi). During the 1st century BC, one of the five major Greater Yuezhi tribes in Bactria, the Kushanas , began to subsume the other tribes and neighbouring peoples. The subsequent Kushan Empire, at its peak in the 3rd century AD, stretched from Turfan in the Tarim Basin in the north to Pataliputra on the Gangetic plain of India in the south. The Kushan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on the Silk Road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o China.
 
第4189回:卡尔卡松城墙要塞,防御工事战略据点

第4190回:诺曼黑斯廷斯之战,征服盎格鲁撒克逊

第4191回:丝绸之路的马车夫,商业民族绿洲粟特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2 22:20:35
Post #363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128回:动物崇拜神灵人兽,牛蛇猴玛塔老鼠庙



 
©文章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黃劍博采風追影》Jumbo Huang Notes: Image-Text copyright reserved to Jumbo Huang)
 
动物丰富了印度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它们的天性与“神性”使得人性更加厚重丰满。
 

动物崇拜是自然崇拜之一,以动物或幻想中的动物作为崇拜对象。这是狩猎时期原始人群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在那个时期,原始人的生活依赖动物,因而祈求所依赖的动物的支持,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又因为原始人还没有把自己跟动物区分开来,故认为动物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
 

原始人为了维持生活的需要而捕杀动物,但又怕动物灵魂予以报复,所以对动物进行膜拜,以求得到宽恕。还因为原始人在动物面前常感到力所不及和软弱无力,对动物有敬畏感,从而产生动物崇拜。
 
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所有的原始部族几乎都有过动物崇拜。例如,在位于法国南部的德鲁瓦·弗雷尔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洞穴里,发现了半人半兽形状的“兽主” 像;在位于小亚细亚的萨勒特·许余克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七千年前的原始祭台及壁画中的雄牛和兀鹰。
 
我国古代也曾经盛行过动物崇拜。在《山海经》里,所有的神灵,无论是历史传说人物或各地区的神灵,都被描写成与动物有关。《南山经》中神灵与鸟、龙有关系,《西山经》中神灵与马、牛、羊、虎、豹相联,《北山经》中神灵与蛇、马、猪有联系,《东山经》、《中山经》和海内外诸经中神灵也都与动物相关。历史传说人物被描写为“人面兽身”,还出现许多奇鸟怪兽。
 
其中构成人兽或兽兽合体基础的动物,有龙、马、牛、羊、虎、豹、蛇、猪、犬,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类。达些,除龙是神秘的动物外,其他都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他们是人们生存所依靠的对象,所以被神化,受崇拜。我国古代还崇拜四灵—龙、凤、麟(麒麟)、龟,前三灵都为想象中的神秘动物,龟则因为被人们认为知人情、知吉四和可充当神人之间的媒介而受到崇拜。

 
后来,人们还崇拜一些被认为具有决疑断讼神力或驱邪赶鬼功能的动物。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杂五行书》:“县(悬)羊头门上,除盗贼。”《风俗通义·祀典》:“今人卒得鬼刺瘫悟,杀鸡傅其心上。病贼风者作鸡散。东门鸡头可以治蛊。由此言之,鸡主以御死辟恶也。”占代祭祀动物,主要是为了取得渔猎对象欢心和保护农业收成。《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人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

 
分别以鱼类和小兽的大敌祭渔神和猎神,就包含讨好鱼兽、以获更多猎物之意。《礼记·郊特性》:“蜡八之祭……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豚也。迎而祭之也。”祭祀猫、虎以感谢它们减少老鼠和野猪对农作物的糟踏危害。《礼记·郊特性》还提到当时人们对危害农作物的昆虫也加以祈祷,祈求其“毋作”。
 

人类最早就是与动物接触,从原始人出现在这块大地上的时候,首先与动物发生关系,因为动物是早期人类生活的来源。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开始了对一些动物的驯化和饲养,像猪、羊之类的食草动物,首先进入了人类饲养的行列,因为在人类的早期阶段,给人以最大帮助的不是手中的棍棒,而是那些被驯化的动物。猪可以给人们提供肉食来源,狗能为人们狩猎,看守其它家畜。所以,在单纯以狩猪为主的社会里,崇拜动物与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物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也会自然的产生出相应的宗教形式。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的动物陶塑造型,就是反映了人们对动物偶像的崇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中,出现了比较成型的猪和羊的塑像,从仰韶文化以后,动物的陶塑偶像更加丰富,有的把陶器完全做成一个动物的形象,有的把器盖的钮部做成动物的形状,这些都是崇拜动物真实再现。特别是反映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岩画中的动物图像,对我们了解人类动物崇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形形色色的动物崇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感情的表现。经过人格化以后,动物便成了有神灵的物体,为了不触犯神灵,祈求神灵的保佑,便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动物崇拜活动。
 

除了我国,印度也是一个流行动物崇拜的国家。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之所以说它神奇,是因为印度曾经的卫生状况很差,街头堪比动物园,但是却也让很多印度人产生对病毒的抗体。
 

由于印度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历史上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印度教遂将牛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地位提升到神灵的高度,神牛崇拜因之成型。
 
印度还经常举办宠物节,这里的动物崇拜非常疯狂,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把一只母牛体内的男神和女神总数确认为3亿3千万。
 

沉稳持重的大象如今是印度国家形象的标志。印度教寺庙常驯养一些大象,日常工作是扬起象鼻“赐福”信徒香客。与“游手好闲”的神牛相比,印度大象还承担不少体力劳动,是印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为了保护大象,印度晸府专门为家庭饲养的大象制定了“劳动保护法”,要求大象每天必须洗一次澡,每年进行两次体检,并允许大象在65岁退休,安享晚年,违反者将被以虐待动物罪论处。
 

象头神代表着智慧和财富,是印度教最受崇敬的神之一。据称印度人在写信的时候,往往这样开头:“荣耀归于象头神迦内什……”。
 
印度还有神猴崇拜。神猴哈奴曼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是风神与母猴所生的儿子。他聪明非凡,能排山倒海、腾云驾雾和变幻形象,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被奉为力量和繁荣之神。
 

印度人把猴子看作是哈奴曼的化身,保护尊崇有加,尤其是对印度本地最常见的恒河猴。被宠坏了的猴子在城市中四处横行闹事,与人类争夺生活空间,已成为印度的一大景观,令当地人又爱又恨。印度首都新德里是猴子最集中、闹出动静最大的地方。不仅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经常可以看到大群猴子招摇过市,胆大妄为的猴子还不时“造访”重兵把守的国家机关,把总统府、国会大厦和国防部等晸府机构当游乐场,“盗窃”国家机密文件,抢走电脑键盘,上演一出出现实版的“大闹天宫”。
 

印度神猴庙中供养着神猴2000只,供信众排队香火盛!排队喂、磕头跪!相传,印度教中的猴神惩恶扬善,能腾云驾雾、敢火烧天宫,被喻正义化身!印度猴庙不仅养猴,还设猴神画像、雕像和牌位!信众膜拜会供奉猴神吃食,猴子变的肥硕可爱!哈奴曼别名哈鲁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罗摩是大神毗湿奴化身。罗摩之妻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在寻妻途中助猴王须羯哩婆夺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将哈努曼,随罗摩去寻妻。
 

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楞伽宫,盗仙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话中的精品,哈奴曼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心中亦敬他为英雄。
 
猴庙是斋普尔东面的一座小山,山顶有一座太阳神庙,可以俯瞰斋普尔全城。面对着悬崖峭壁,这是一个令人动容且与世隔绝的贫瘠之地。
 

山背后的山谷中有供奉哈鲁曼神猴的神庙,当地人和当地猴子经常到神庙旁的圣水池里沐浴。山中有成群结队的猴子,可以在山脚下花10卢比买包花生喂他们。从山脚沿大路到山顶太阳神庙大概需要20分钟,到山谷中的猴庙大概需要30分钟。
 

这的看点不是猴子,是俯瞰斋浦尔最东边这块贫瘠之地的视野,和在神圣水池中沐浴的五彩斑斓的男女老少。很多是全家老少远远赶来,上游大多是男人在洗,下游是女人,洗完在阳光照射的草地上晒衣服,晒身体,举家郊游般的朝圣之旅。
 

杜尔迦庙(Durga Temple)位于市区南郊,又称灵猴庙(Mondey Temple),于18世纪建造。寺庙外观为赤红色,因庙内饲养了很多猴子而得名,里面供奉杜尔迦女神,她是印度教破坏神湿婆的妻子帕尔瓦娣(Parvati)的化身之一,故又称帕娃提庙。它是瓦拉纳西重要的印度教庙。
 
每年 10 月初开始。据《往世书》记载,湿婆和毗湿奴得知凶神阿修罗变成水牛折磨众神,便向大地和宇宙喷出一种火焰,火焰就变成了女神杜尔迦。女神骑着喜马拉雅山神送的雄狮,伸出10臂向阿修罗挑战,最终将阿修罗杀死。印度教徒为感谢杜尔迦女神的功绩,用投水的方式送她回家与亲人团聚,由此兴起杜尔迦节。
 

节日期间,随处可见神棚、神像。人们在神棚中聆听祭司们朗诵歌颂女神的梵文,并祈祷女神为他们驱灾避难。节日的高潮是送女神回家。男女信徒们载歌载舞,把神像运往圣河或圣湖边,投入水中。
 
除了崇拜猴子,印度人也崇拜蛇。在虔诚的印度教徒眼中,蛇并非毒物,而是毗湿奴的随从,湿婆的守护神,拥有无上法力,是神的化身。
 

庙堂之上,蛇是堂堂的神明,市井中,它是戏耍的对象,甚至是姑娘恋爱的对象。印度文化中有蛇庙、蛇村、蛇舞,每年还有传统的节日:蛇节。
 
如果说神牛崇拜,神猴崇拜和蛇崇拜都不算什么新鲜事的话,那么接下来我要重点讲一下老鼠崇拜。
 
印度有很多老鼠庙,不用说,这种庙里供奉和崇拜的多是老鼠。
 

克勒妮·玛塔神庙也被叫做老鼠庙,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神庙供奉女神克勒妮·玛塔女神杜尔加的化身。神庙里有多达25,000只被称为克尔白(Kaabas)的老鼠,白色的克尔白是神圣的,因为被认为是克勒妮·玛塔四个儿子的化身。查兰氏族(Charan)约600个家族声称是克勒妮·玛塔的后裔,并相信他们死后会转世为老鼠。
 

克勒妮·玛塔也是比卡内尔皇室的女神,在14世纪创造了许多奇迹。与寺庙相关的传说之一是,克勒妮·玛塔的继子罗什曼那(Laxmana)喝水时淹死在卡皮尔萨罗瓦尔(Kapil Sarovar),克勒妮·玛塔诚恳地向阎魔祈祷,罗什曼那得以生还,她所有的儿子以老鼠的形式转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鼠不会像普通老鼠那样散发臭味或传播任何疾病,而吃老鼠啃食过的食物被认为是吉祥的。
 

寺庙前面是一个美丽的大理石外墙,有一扇坚固的银色大门。神庙于20世纪初由比卡内尔的土邦主冈噶·辛格建造完成。在离开之前,不要忘记在正门的狮子耳朵里许愿。在从德斯赫诺凯(Deshnok)返回比卡内尔的路上,游客还可以参观最近建成的克勒妮·玛塔全景博物馆,通过美丽的雕塑、绘画和群像描绘了克勒妮·玛塔的故事。
 

在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有一个叫德萨努克的地方,一位虔诚的印度都徒卡尔尼在公元十五世纪时兴建了一座老鼠庙。五百多年来,这座老鼠庙的香火极盛,前来朝拜老鼠的善男信女络骤不绝。
 
寺庙中有成千上万只老鼠,它们在这里得到特别的保护和喂食。克勒妮玛塔神庙是为了纪念克勒妮-玛塔,她是焦特布尔与比卡内尔的皇室正式认可的女神,过着苦行的生活,于1538年消失。据说在庙宇里成千上万只老鼠中,有五只白色老鼠是格外神圣的,是克勒妮·玛塔本人和她的四个儿子的化身   。
 

克勒妮·玛塔(1387年10月2日-1538年3月23日),又被叫作克勒妮吉·玛塔(“吉”是一个尊称)。她是一位女性印度教圣人,以“恰伦”这一种姓而出生,并作为难近母的化身受到她的追随者们崇拜。她是焦特布尔与比卡内尔的皇室正式认可的女神。在她的一生中,她为拉其普塔纳(拉贾斯坦邦以前的名字)的两座重要的堡垒奠定了基石。她过的是苦行的生活,并且大多数供奉她的庙宇都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供奉的。
 

在她活着的时候,有一座供奉她的庙宇与众不同:既没有她的画像,也没有她的偶像,但却有她的一个脚印,这表示了她曾驾临过此地。她最著名的庙宇便是代什诺盖庙,这座庙宇是紧随她从家乡神秘消失之后而被创建的。这座庙宇以其老鼠而著名,这些老鼠被视为神圣的,并在庙里受到了保护。这座庙宇靠近比卡内尔与诺卡。克勒妮·玛塔的第二个名字是娜丽·芭伊。跟一些报告相反的是,这座庙宇是印度教的,跟耆那教没什么关系。
 

代什诺盖的克勒妮·玛塔庙距比卡内尔30公里,它现今的外形完成于20世纪初期,风格为晚期莫卧儿式,建造者为比卡内尔的根加·辛格摩诃拉惹。这座庙宇在1999年被总部位于海得拉巴的克勒妮珠宝行的昆登拉尔·沃尔马进一步改善。这座庙宇的巨大的银色大门和大理石雕刻们也是他捐赠的。这是一座非常有影响力的庙宇。
 

在那一整年,印度各地的朝圣者们前来给代什诺盖庙的克勒妮·玛塔奉献宗教供礼。在拉贾斯坦邦之外,她在一些地区也受到尊敬与爱戴,比如在古吉拉特邦、中央邦,还有哈里亚纳邦。在九夜节期间,数千人会步行来到这座庙宇。如果有一只老鼠被杀死了,就必须以一只纯金制的老鼠来替换它。在黑色老鼠群中间发现了一只白色老鼠的话,就会被视为特别地吉利。
 

根据当地的传说,克勒妮·玛塔是14世纪的神秘主义者,印度教的难近母的化身,恳求死神阎魔,复活她的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儿子。阎魔拒绝了,于是克勒妮·玛塔便化身为了那个死去的儿子,而所有的讲故事的人都成为了老鼠,受她保护。也有人说是在1463年,玛塔的养子在水塘喝水的时候不慎溺水而死,她向阎王哀告,希望能使他起死回生,死神拒绝她的请求,她便握着拳头愤而发誓说:从现在起,我的族人再也不会落入死神之手!他们死后的灵魂会暂栖在老鼠的身体里,并随着新生儿的诞生返回人身。
 
克勒妮·玛塔于1387年10月2日生于拉贾斯坦邦焦特布尔县的苏瓦普村。她是梅霍吉·恰伦与他的妻子德瓦尔·德维的第七个女儿,本名丽杜·芭伊。根据传说,她在六岁时通过神奇地治愈了她的女性长辈而赢得了“克勒妮”这个敬称。而“玛塔”一词──意为“母亲”──通常是给那些受崇拜的母神们的。她在公元1415年左右嫁给了萨蒂卡村的迪波吉·恰伦,但是并没有过上传统的“婚后生活”。
 

之后她安排了她丈夫与她妹妹古拉布的婚礼。她在她婆家的村子里住了大约两年,之后她带着她的追随者们和一群牛离开了那里,过上了游牧生活,每天日落时便扎营地。其中的一个营地是在姜格洛村扎的,但是当地的统治者坎哈拉奥(“拉奥”与“拉惹”同意)的一个仆人拒绝他们的人和牛接近水源。因此,克勒妮·玛塔宣布她的追随者钱达萨尔的里德马拉奥尔为这个村子的新统治者,并继续踏上了她的旅程。
 
当她抵达了代什诺盖附近时,坎哈拉奥亲自来反对她扎营地,但是他死了,原因不详。克勒妮·玛塔停止了进一步的漫游,开始在那里生活。她的丈夫迪波吉死于公元1454年左右。当克勒妮·玛塔的继子拉克斯曼在企图从池塘饮水时淹死在了那里之后,老鼠便在她的庙宇中变为神圣的了。
 

根据传说,克勒妮·玛塔曾恳求过死神阎魔;尽管阎魔第一次拒绝了,但是他最终还是发慈悲了,允许了拉克斯曼和克勒妮·玛塔的所有的男性孩子转世为老鼠。在公元1453年左右,她为焦特布尔的乔达拉奥征服阿杰梅尔、梅尔达和曼多尔祝福。在1457年,她应乔达拉奥之请去了焦特布尔,为焦特布尔的堡垒奠基。
 
她的第一座庙宇是在她活着的时候由她的追随者阿马拉·恰伦在马塔尼亚村建造的。在公元1472年左右,她安排了比卡拉奥(乔达拉奥的第五个儿子)与朗格·昆瓦尔(蓬加尔的谢卡拉奥的女儿)的婚礼,使拉托尔家族与巴蒂安家族化敌为友。在1485年,她应比卡拉奥之请,为比卡内尔的堡垒奠定了基石。在1538年,克勒妮前去拜访杰伊瑟尔梅尔的摩诃拉惹。在公元1538年3月21日,她和她的继子蓬贾尔与别的一些追随者们往代什诺盖返回。他们当时在比卡内尔县的戈拉耶德乡的加迪亚拉和吉里拉杰萨尔附近,在那里,她叫队伍停下来取水。她消失在了那里,传闻她当时151岁。
 

据说在庙宇中的所有的成千上万只老鼠中,有四五只白色老鼠,它们被视为是格外神圣的。它们据信是克勒妮·玛塔本人和她的四个儿子的化身。发现它们是一件特别的幸事。访客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把它们弄了出来,并提供给了它们神圣甜食供品。
 
印度的老鼠神庙已经成为印度著名文化遗产。从外面看庙宇异常洁净,也无异味。银色大门刻满动物植物图案。其中一张是鸽鼠争食的合影。不收门票。但是必须脱鞋进入。国外游客大多把鞋脱在庙外,而当地人把鞋放在门里。
 
相传在十四世纪时,有一位名叫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 的印度教女祭司,而她就是女神多迦(Durga)的化身。有一天,一个来自她家族的孩子死了。那个孩子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来求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希望能够将儿子复活。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立刻去了冥界,找死神亚玛罗阇(YAMARAJA)理论,但死神拒绝了她的要求,因为那孩子的灵魂已经转世了。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 一怒之下宣布(发誓)所有她家族的成员死后都会立刻转世成老鼠,直到能够重新转世,并且出生在她的家族,继续当她家族的成员为止。

 
在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神庙里面,照顾老鼠的祭司与老鼠吃同样盘子里的食物,因为那些祭司们相信,这些老鼠曾经是他们的亲戚,而且他们自己也曾经是老鼠。据说在神庙中有几只白色的老鼠,而那些就是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的化身。如果老鼠从你脚上爬过,你会有好运气,如果白色的老鼠碰到你,你会一辈子好运气!
 
如果在庙里不小心伤害老鼠,你要赔偿一只纯银或者黄金的老鼠。
 
六百多年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进庙膜拜。1927年,印度流行鼠疫,死者无数,只有这里神庙平安无事,这在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奇迹”了。
 

每天都有许多餐点供老鼠们食用,光新鲜牛奶就有很多桶。为了避免猫来捣乱,当地人还特意在庙宇的周围建造密网,细心保卫老鼠的安全。
 
很多印度教徒、学生甚至新婚夫妇都到这里来参拜,带着许多神圣的食物献给老鼠们。印度人还喜欢跟老鼠一起吃饭,一分享美食。群众在进入神庙之前必须脱鞋,以示对圣鼠的尊敬,但也是为了防止群众踩死老鼠,有些淘气的老鼠们会在来客身上爬来爬去。
 
老鼠庙规定每天早晚举行两次祈祷和喂鼠仪式。举行仪式时,教徒们在庙室内敲鼓念经。老鼠听到鼓声,纷纷从墙壁的洞穴中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跑到庙堂中央的达果女神塑像前的盘边去抢食物,吃得杯盘狼藉后,又成群结队地跑回洞穴。当你进入老鼠庙时,必须脱掉鞋子;如果运气好的话,会有老鼠从你的脚上爬过,那是一种祝福哦;相反,如果运气不好,不小心踩死一只老鼠的话,你必须向庙里赔偿等同老鼠重量的白银。
 
在拉贡斯坦帮,人们不仅不打老鼠,甚至崇拜老鼠,视老鼠为神圣的动物。印度教徒把老鼠当作印度教的神,认为老鼠是圣加尼西神的使者。当地人们还认为敬鼠会得到善报,甚至人们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想方设法供养老鼠,不能让老鼠受屈。
 
老鼠庙建造得像宫殿一样:高大的围墙,坚实的大门,还有精雕细刻的木柱所支撑着的宽敞凉亭。除外墙是红色沙岩外,庙本身全部用纯白色的大理石建成,分内外庭,外庭里还有许多侧殿和圣龛。整座庙宇上空覆盖着罗网,以保护“圣鼠”不被鹰隼叼去。老鼠们怡然自得地居住在这里。当地百姓认为,老鼠的身体里附着神灵们的灵魂,所以老鼠是神圣的,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拉贾斯坦人十分崇拜老鼠,要是有人要订婚或者出远门,必须先到老鼠庙中去朝拜三天三夜。他们认为老鼠是神的使者,只要对老鼠虔诚,神就会保佑订婚的男女双方白头到老、永远幸福,并会保佑出远门的人一路顺风、出入平安。
到庙中参拜的人除信徒之外,还有不少学生和新婚夫妇。他们进入神庙之前必须脱鞋,以表示对“圣鼠”的尊敬,而老鼠们也就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Jumbo Huang Notes: Karni Mata Temple is a Hindu temple dedicated to Karni Mata at Deshnoke, 30 km from Bikaner, in Rajasthan, Indi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Temple of Rats.
 
The temple is famous for the approximately 25,000 black rats that live, and are revered, in the temple. These holy rats are called kabbas, and many people travel great distances to pay their respects. The temple draws visitor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for blessings, as well as curious tour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Karni Mata (c. 2 October 1387 – c. 23 March 1538,) was a female Hindu warrior sage born in the Charan caste. Also known as Shri Karniji Maharaj, she is worshiped as the incarnation of the warrior goddess Hinglaj by her followers. She is an official deity of the royal families of Jodhpur and Bikaner. She lived an ascetic life and was widely revered during her own lifetime. At the request of the Maharajas of Bikaner and Jodhpur, she laid the foundation stones of Bikaner Fort and Mehrangarh Fort,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orts in the region.
 
The most famous of her temples is in the small town of Deshnoke, near Bikaner in Rajasthan, and was created following her mysterious disappearance from her home. The temple is famous for its rats locally known as kabas, which are treated as sacred and given protection in the temple. Another temple dedicated to her during her lifetime differs from others in that it does not contain an image or idol of her, but rather a footprint to symbolize her visit to that place. Karni Mata is also known as "dadhi wali dokri" or Dadhali ("beard bearing old lady"wink. Karni Mata laid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Mehrangarh fort during reign of Rao Jodha. By the orders of her, Rao Jodha's son Rao Bika founded new city Bikaner (state at that time).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2 22:57:35
Post #364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129回:黄金王国黑麦罗埃,库施努比亚金字塔


 
©文章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黃劍博采風追影》Jumbo Huang Notes: Image-Text copyright reserved to Jumbo Huang)
 

非洲并非只有埃及才有金字塔。
 

在断断续续的相互纠纷时期,强大埃及王朝的文化沿着尼罗河而下,流入了努比亚。努比亚的丧葬习俗最终演变得与埃及相似。努比亚库施王国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开始在金字塔中埋葬国王和王后。
 

努比亚修建金字塔的方式与埃及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没有兴全国之力修建巨大的陵墓建筑,而是选择了更为实用的方法:金字塔更小,底部不超过八米宽,边缘陡峭呈尖角凸出,华丽的门堂通向金字塔内部。虽然努比亚衰落后寻宝者搜刮了大多数金字塔,但它们仍是努比亚遗产的有力体现。
 

在库施王国出现之前,在努比亚北方存在着三个努比亚文化期,都与古埃及有很多联系,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衰落。
 
那么当我们看到苏丹金字塔的时候,也许会感叹这是埃及金字塔的草稿,虽然苏丹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比起来,有点小巫见大巫。但毫无疑问,它也一样古朴绚丽,动人心魄。
 

在距离苏丹首都喀土穆240余公里的沙漠中,有一片比整个埃及的金字塔数量还要多的金字塔群,这220座金字塔是苏丹历史上著名的麦罗埃王朝的陵墓群。这些金字塔群坐落于苏丹东部沙漠,分布于尼罗河沿岸。
 

和高大壮观的埃及金字塔不同之处在于,苏丹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要小很多,可以说是埃及金字塔的“孪生弟弟”。这些金字塔最大的有20米到30米高,塔与塔之间相距很近,有的塔基几乎相连。建造者使用了红褐色石块,石块比埃及金字塔更小、更平整规则,内部用砂和碎石填充。其设计风格与玛雅金字塔类似,都有收窄的边沿以及陡峭的侧壁。
 

苏丹金字塔的建造者是麦罗埃的统治者,所谓的麦罗埃是古努比亚人创建的库施王国的晸治中心。当时古努比亚人的晸治和经济中心从纳巴塔向麦罗埃迁移,并在麦罗埃建立了自己最后一个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这220座苏丹麦罗埃金字塔群构成了一片庞大的风景线路,如今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对于古努比亚人,我们应该不会太陌生,在一些关于埃及的影视剧中出现的黑人,其实就是努比亚人历史意象。因为埃及和苏丹源源不断的紧密关系,所以,在宗教建筑上的风格也会深刻影响到苏丹。
 

我最近在研究《皇氏古建築大全》时,无意在中发现苏丹金字塔,大为讶异,于是通过公共渠道找了些文字和图片资料,简单的做了一点整理罗列,供喜欢自学的群众参考。
 

库施王国(约前950年到公元350年)是非洲东部古代王国,又名麦罗埃王国。约公元前950年摆脱埃及统治独立。即今日的埃塞俄比亚。其统治地域包括南起今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北至埃及尼罗河第一瀑布间的大片地区,历史最强盛时期曾经统治过埃及。
 

埃及第18王朝时,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南征努比亚,直达库尔古斯地区,并将征服地区分成南、北两部分加以治理。南部以纳帕塔(约今马拉维地区)为中心,称为库施。约公元前1000多年,库施逐渐脱离埃及独立。公元前8世纪,库施国王卡什塔征服上埃及首府底比斯,其子皮安基(前751~前716在位)继而占领孟斐斯,成为库施和上埃及的国王 。
 

约公元前730年,皮安基之弟沙巴科建立埃及第25王朝。约公元前656年,亚述人入侵,库施人被迫退出埃及,重回纳帕塔。公元前530年左右,库施将首都南迁至麦罗埃(今喀土穆以北150千米)。公元前3~公元2世纪,麦罗埃奴隶制国家达到鼎盛时期。公元350年,阿克苏姆国王埃扎纳率兵沿阿特巴拉河而下,毁麦罗埃城,库施王国灭亡。
 

对纳帕塔出土的碑文分析可知,库施王国的王位是由国王的兄弟继承的,但对其中央和地方行晸机构的情况却了解不多。通过纳帕塔和麦罗埃的发掘可以看出,埃及文明对库施王国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库施王国成立之初,农业和畜牧业已较发达,黄金开采也是其重要行业之一。
 

迁都麦罗埃,除仍具有埃及影响外,已更多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埃及象形文字被麦罗埃文字所代替,麦罗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一个冶铁城市,至今还残存两堆各高近30米的废铁渣遗址,考古学者把麦罗埃称作“北苏丹的伯明翰”。
 

库施王国农业、手工业发达,同埃及、阿拉伯和印度均有贸易联系。在麦罗埃城发现了金字塔及古代宫殿、神庙遗址,还发现有彩陶、玄武岩石碑、石雕、古代罗马的镀金酒杯等遗物以及大量的古埃及、古罗马的钱币。对这两处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使人们对库施王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
 

  库施(Kush)也叫库施、古实。取自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北地区的称呼,属努比亚南部的一个地区,位于今苏丹北部的尼罗河流域,也是古代北非一个比古埃及更神秘的文明国度。
 

  关于这个尼罗河流域的神秘国度的具体位置,一直未有定论,许多考古学家多次探寻后,大致推断它位于现苏丹共和国凯布希耶以北,具体范围、深度与宽度至今仍是个谜。一座埃及方尖碑中也曾经记载过它的领土范围:“从尼罗河第一道急流开始计算,顺流而下延至第四道急流,其间的地域可能比非洲古国努比亚的估测领土范围还要大。”
 

  公元前3000年前后,也就是古埃及王朝刚建立时,库施已经开始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形态。公元前2500年左右,当逐渐强大起来的古埃及南扩时,第一次遇到了库施,他们才知道在当时的非洲大地上,还有一个未知的强大国家在尼罗河上游,这让古埃及耿耿于怀。
 

  公元前2000年左右,库施文明已初具雏形。整个库施文明大致划为三个阶段: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60年间的“凯尔迈阶段”、公元前760年至公元前530年间的“纳帕塔阶段”、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350年间的“麦罗埃阶段”。
 

  在早期阶段,库施王国的首都在凯尔迈,所以被称为“凯尔迈阶段”。凯尔迈阶段时,古埃及就经常侵袭库施,他们的目的除了获得土地以外,还有财物、人口、黑檀木、象牙、乳香等名贵特产。仅埃及法老谢努塞特三世在位期间,就四次入侵库施,占领了尼罗河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之间的地区,目前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关于两方之间的战事,但是从后人发现的当年法老们的南部边境沿尼罗河建立的11座墙厚6米至8米、高10米至12米的坚固保垒遗迹来看,库施军队当时一定进行过激烈抵抗与反攻。
 

  两方战事不可避免地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交流,库施人最初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埃及传入的象形文字。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埃及内部相继爆发了贫民、奴隶大起事,加之又有喜克索斯人向埃及发起进攻。古埃及一时内外交困,无暇顾及库施,库施得以养精蓄锐,积极发展经济贸易,传统的努比亚走廊逐渐变成了一座不同文明交会的熔炉。现在,从凯尔迈和埃及堡垒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当时用来封信的印泥戳记,以及从北方运来的各种物品。
 

  经过一段难得的安定繁荣时期,库施迎来了与古埃及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有史料记载,图特摩斯一世在位时,也就是公元前1538年至公元前1525年期间,他再次率队征服了尼罗河第三瀑布以北的努比亚,占领了凯尔迈。这里讲的努比亚,即是当年库施王国的大部分领地。
 

  古埃及与库施的战争历史,到此似乎出现断层。直到2003年2月时发现的一处历史遗迹方才将断层弥合。当时的英国考古学家们在古埃及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块大约3500年前书写有22行晦涩难懂的象形文字的神秘石碑。维维安•戴卫斯是这支考古小组的组长,据他说:“这些文字是用红色颜料写就,书写顺序为从右至左。我起初以为,那可能是一些和宗教有关的文字,并未太在意。但是经过数月的辛苦研究之后,我们才惊讶地发现,那上面记载的竟然是一段以前从不为人知的历史!”
 

  碑铭上讲述的这段历史,即是古埃及与库施两军之间的鏖战,当时库施军队联合盟军北伐古埃及,古埃及大片领土被占,全国人民奋起抵抗,一时之间全境告急。索贝克纳可赫特王子在组织这场抵抗外族入侵的埃及反击战之前,发表了一次激昂人心的演讲,碑铭上的文字便是记载了当时的讲词部分:“所有那些还活着的人都听着,库施人大举入侵,他们已经占领了瓦瓦特部落、庞特和迈德贾等地区,国家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后人也许仅凭文字难以想象,这场掀动非洲大陆的两国大战如何惨烈,即便“人们团结一心反抗挑起战火的努比亚人,但最后依然以失败告终”。碑铭上称,这场战争是“一场自从神创造了世界以来前所未有的战争”。也许深以为耻的古埃及人羞于记载这次惨败之战,干脆将关于此次战争的所有记录都从史书中一笔抹煞!
 

  然而,这个强大的国家在击败古埃及之后,对国土与晸权却毫无兴趣,他们似乎只关注黄金与财富,仅仅是尽兴搜罗劫掠古埃及的各类黄金饰品与珠宝后便离去了。
 

  戴卫斯对库施王国的这一疯狂嗜好也有一番比较客观的推断:“此前,考古学家们曾多次在位于当时库施王国首都凯尔迈的王室墓穴中发现了大量埃及人的珍宝,其中包括雕像、石柱和一个精心打造的石膏容器。一直以来学者们都困惑不解,为何这些东西会出现在埃及以外的地方呢?”“现在清楚了,它们全都是战利品,是库施国王借此表明自己已经征服埃及的一种象征。据考证,当时库施王国总共有四任国王,他们每个人都从埃及掠夺了大量的珍宝。”
 

  公元前8世纪中期时,库施王国在纳帕塔一带建立了晸权。到公元前760年,库施移都至尼罗河东岸,大概位置在今天的苏丹凯布希耶以北6.4千米处,也就是尼罗河第五瀑布、第六瀑布之间的麦罗埃。当时的库施疆域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南至尼罗河第六瀑布的广大地区。实力得到大大充实的库施开始对埃及连续发起进攻。国王佩耶率军攻占了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首都底比斯,佩耶被尊为埃及国王,于公元前730年开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也就是著名的黑人王朝——努力比亚王朝。
 

  然而,第二十五王朝维持仅80多年后,亚述军队就开始大举入侵,攻占底比斯城。库施又被迫将首都由麦罗埃迁回位于尼罗河第四瀑布的纳帕塔。到公元前593年时,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萨美提克二世卷土重来远征库施,洗劫了纳帕塔,这标志着库施再次征服埃及的努力归于失败。这一次,库施为了躲开强大埃及的威胁,将首都南迁到麦罗埃,建立了新的统治中心,从此以后,库施王国便更名为麦罗埃王国,库施文明也进入了麦罗埃时期。
 

  由于麦罗埃处于陆路贸易通道与尼罗河水路贸易通道的交汇点,商旅们便赶着牛、驴、马、骆驼等驮畜从麦罗埃向外四散辐射,他们经过沙漠与草原后,可以深入到非洲的中心地带,再到达阿比西尼亚高地、红海,或者沿着尼罗河直达埃及。
 

  麦罗埃还盛产铁矿与木材,这里的工业也相当发达。1910年至1914年期间,利特浦大学的英国考古队曾在此地发现了大堆矿渣和用于冶炼的熔炉,由于证明,麦罗埃当时是个非常重要的铁矿冶炼中心。
 

  进入“麦罗埃阶段”时,库施王国已接近消亡。关于它的最终去向,后人众说纷坛。有观点推测是被阿克苏姆吞并,有观点说是被纳巴提人消灭,还有说是被亚述颠覆,还有说是毁于努比亚人的内战……但目前哪一种观点也未能有确凿证据来证明。麦罗埃王国,也就是曾经的库施王国,就此神秘消失了。
 

  1909年,麦罗埃遗址的发掘,让这处历史古迹逐渐为世人所知。麦罗埃遗址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有国王的金字塔和众多墓葬,西部有王宫、寺庙、水池等遗迹。当时这个国家已进入人工灌溉阶段,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起开始种植棉花,成为尼罗河流域棉花培植的发源地。
 

  库施是古代世界主要的黄金产地之一,黄金是它的主要经济来源,采金业自然也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项传统产业。富饶的金矿吸引了许多征服者的贪婪野心。在图特摩斯一世入侵库施时,埃及人就开始贪婪地在库施大肆开采和夺取黄金、玛瑙、赤铁矿、孔雀石、花岗岩、紫水晶等大批矿产。
 

  2007年,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冲刷了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北大约362千米、位于尼罗河第四大瀑布上游的一片遗址的岩石和废墟,他们发现了这里藏有当年库施王国经过黄金加工的大批古物,甚至还发现有提炼黄金的其他遗物,其中包括至少55个巨大研磨石。据他们分析,这些巨大研磨石正是被用来碾碎石英矿石以便于提炼黄金而凿制的。
 

  沉寂了千百年的库施王国终于在世人面前展露蛛丝马迹,后人从过往的历史碎片中勉强拼凑出一个黄金王国的模糊轮廓。这一古国留给我们的是尚未理清的一部发展史,还有它那深不可测的历史价值。正如大英博物馆的德莱克•维斯比在《考古学》杂志上所言:“这一地区的考古学价值无与伦比。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努比亚南方崛起了库施王国,库施王国分为三个阶段:凯尔迈(Kerma)、纳帕塔(Napata)和麦罗埃(Meroë),三者都是当时库施王国的首都的名字。
 

凯尔迈于公元前2000年在努比亚南部兴起,兴起原因可能为躲避北方埃及人的入侵和北方气候变得干燥。凯尔迈于公元前16世纪,被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一世占领,成为埃及新王朝的一部分。
 

凯尔迈时期的库施王国于古代埃及有着密切的关系,埃及时常对努比亚地区进行掠夺,目的是奴隶以及黑檀木、象牙等奢侈品。被埃及占领的新王朝时期,大批埃及人南下进入努比亚,使埃及对库施文明的影响达到巅峰,埃及式寺庙的修建也让库施人皈依了埃及宗教。因此游戏中见到的努比亚文明诸多方面都有着深深的埃及烙印。
 
纳帕塔时期开始于公元前800年左右(公元前780年迁都),埃及第三中间时期的薄弱统治让库施逐渐独立。百年后亚述人对埃及的侵袭将好不容易北上的库施人赶回老家,664年亚述洗劫了当时库施人占领了的孟菲斯,几次的挣扎后库施人还是离开了,他们不仅回到了努比亚他老家,为了避开强敌寻求安定沿着尼罗河再次南下,到了更滋润的南方草原。591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纳帕塔时期进入尾声,而公元前4世纪麦罗埃才完全接过首都的地位。
 

麦罗埃时期兴起于完全继承了首都职责的公元前约270年(说法之一)。约公元350年时,麦罗埃遭遇了阿克苏姆(Aksum)王国(埃塞俄比亚)入侵,统治者抛下首都西逃,至此统一的库施王国开始瓦解,麦罗埃时期也随王国的终结而结束(有数据为公元370年)。
 
根据这段历史,后代开发了一些类似的游戏软件,比如《文明系列》中努比亚的领袖阿曼妮托尔就是麦罗埃时期的一位君主,在游戏中她的领袖能力正是叫做“麦罗埃的甘达刻”,意为麦罗埃的女王。
 

麦罗埃时期的库施王国取得了三个重大成就:库施摆脱埃及文化巨大的支配,文化本土化,自己的文字也诞生了;成熟的生产技术发展了出来,特别是采矿和冶炼技术,麦罗埃成为了世界重要的炼铁中心和黄金产地;库施拥有了发达的外交,与埃及、罗马、希腊、波斯有着复杂的交往,与更远的印度以及我国也有着贸易关系(麦罗埃曾出土了一具我国式鼎)。
 

塔塞提(Ta-seti)是努比亚文明的特性,其本意即为“强弓之国”,为远程单位提供加成也是理所应当。另一加成为战略矿产提供生产力加成和为奢侈品矿物提供金钱加成,这就是古代努比亚地区矿产富足的体现,而“努比亚(nubia)”一词本身就可能来自埃及语的“金”。。。
 

努比亚金字塔是北非库施王国及古埃及王国统治者所建造的金字塔,埃及尼罗河第一瀑布阿斯旺与苏丹第四瀑布库赖迈之间的地区被称为努比亚。库施将首都从科尔玛(Kerma)迁移到纳帕塔(Napata)及麦罗埃(Meroë)后,文化受到古埃及的影响,于是统治者开始建造金字塔。大约有220座金字塔位于努比亚地区,努利地区的金字塔建造时代较晚。
 
库施(Kush)又译为古实(Cush),是古代北非地区的一个文明,其地域大致位于今日苏丹共和国。早在古埃及第一王朝出现之前,库施已经有了成熟的社会形态。前25世纪开始,古埃及人开始沿着尼罗河向南扩张,遇到了库施,今天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库施的信息,多半来自古埃及人的记述。
 

在埃及中王国覆灭后,古埃及人的扩张停顿了一个时期,当他们重新开始南侵时,意外地遭到了有组织的抵抗。历史学家们并不清楚这种抵抗是由一个统一的国家还是一个城市联盟进行的,也不清楚这种国家或者联盟的形态是否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影响。不论如何,到图特摩斯一世时,古埃及征服了库施,将其变成了属地。
 
大约255座努比亚金字塔是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内建成的,作为一个参照点,115座古埃及金字塔是在3000年的时间里建成的。努比亚王室金字塔是在埃及金字塔建成800年后建造的。
 
古埃及南部的地区被称为努比亚。努比亚文明高度发达的定居点位于尼罗河流域,即今天被称为苏丹的地区。
 
有三个库施王国,第一个王国在公元前2600年至1520年期间兴盛起来,其中心城市是科尔马古城。第二个国家是纳帕塔城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300年);最后一个王国从公元前300年发展到公元300年,其首都是古代城市梅罗埃。
 

努比亚经常与埃及交战,当埃及软弱时,努比亚统治它的领土,反之亦然,当努比亚军队薄弱时,埃及统治那里。在三国中,第一王国有自己的原始建筑形式和丧葬习俗,而后两个王国则深受古埃及的影响。
 
努比亚梅罗金字塔位于尼罗河东侧,靠近一组名为Bagrawiyah的小村庄,距苏丹首都喀土穆约62英里。50多座金字塔位于梅罗埃遗址的沙漠中,是努比亚所有金字塔中保存最完好的。
 
位于梅罗埃的还有40多个库施国王和王后的陵墓。位于梅罗埃的大量金字塔和其他建筑表明,这是一个大而繁荣的城市。在鼎盛时期,城市街道上到处都是热闹的景象,到处都是来自附近地方的当地人、城市的居民,以及参观商队的游客。
 
在梅罗埃建造的金字塔是一个典型的努比亚风格的建筑金字塔建筑。这些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小得多,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它们是由砂岩建造的,大约32到98英尺高。它们是双面的,建在一个桥墩上,有着尖锐的角度和相当狭窄的基础。
 
努比亚所有的金字塔在古代都被掠夺了,所以今天,他们的大部分财富都不见了。金字塔内壁上的雕刻表明,埋葬的人是社会的皇室成员。
 
尸体被木乃伊化了,上面覆盖着珍贵的珠宝,安放在木箱里。在19和20世纪的考古考察中发现的文物包括陶器、金属器皿、木箱、戒指、彩色玻璃、弓箭遗骸和其他珍贵物品。这些发现证明,失去的努比亚文明与埃及和希腊世界有贸易联系。19世纪30年代,金字塔遭到严重破坏。意大利医生、探险家和寻宝者朱塞佩·费里尼为了寻找宝藏,在梅罗埃所有金字塔的顶部吹响了迫坏之风。
 

很久以后,他把发现的东西卖给了英国和德国的博物馆。其中包括描述梅罗埃城光荣历史事件和失去的努比亚文明的古代著作和浮雕的样本。一些金字塔在现代得到了修复。今天,游客参观了这个景点,但近年来游客人数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发生了不稳定的事件。
 
努比亚(Nubia)原本是地域名词,位于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地尼罗河沿岸地区,而库施(Kush)才是努比亚地区文明的名称。
 
努比亚的库施王国是一个由黑人建立的王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兴起,约于公元350年衰落,在《文明VI》中阿曼妮托尔领导的努比亚文明便是库施王国。
 
努比亚的库施王国不是一个部落文明,而是最早的黑人国家,古埃及曾被库施王国统治,库施王国的第一个阶段有历史学家称其是酋帮而不是王国,但其后的近千年她是一个统一的王国。
 
前11世纪,古埃及发生互殴,库施乘机重新获得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晸权,中心在纳帕塔(Napata)一带。前8世纪中期,阿拉拉(Alara)统一了库施,他被公认为库施王国的创始人。
公元前750年,库施国王卡什塔(Kashta)将国境沿尼罗河北推至阿斯旺一带,继卡什塔统治库施的皮耶(Painkhy)将整个上埃及地区征服,公元前712年,皮耶的兄弟沙巴卡登上库施王位,沙巴卡将整个下埃及也征服并将首都从纳帕塔迁至孟菲斯,是为埃及历史上第二十五王朝的建立。
 
公元前674年,库施王塔哈尔卡在与亚述的交战中胜利,公元前671年,亚述为了报复,大举入侵埃及,并将库施首都孟菲斯攻克,塔哈尔卡多次反攻也未能夺回孟菲斯。公元前664年,塔哈尔卡去世,其子坦沃塔玛尼继位。公元前661年,亚述攻占上埃及的首府底比斯,至此努比亚人的库施王国被逐出埃及。
 
库施王国退出埃及后,将首都重新迁回纳帕塔。 公元前591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洗劫了纳帕塔,标志着库施重新征服埃及的努力归于失败。公元前530年,库施的都城南迁至麦罗埃(Meroë)。
 
在麦罗埃时期,库施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了炼铁业,并与古希腊的商人通过红海开展贸易,他们还发展了自己的文字麦罗埃文,不再使用古埃及的圣书体象形文字。库施也将注意力转向南方,向南方扩张至喀土穆一带。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是库施王国的强盛时期,在首都麦罗埃建立了很多金字塔,而且当时麦罗埃的炼鐡业被后世考古学家称为“非洲的伯明翰”,很多学者认为麦罗埃的炼鐡技术后来经过草原地区传入西非及南部非洲。
 
公元前23年,罗马帝国入侵库施,将纳帕塔攻克并夷为平地,经过努比亚人二年的抵抗,罗马与库施签署和约后退出库施。
 

直到罗马帝国尼禄的时代,库施王国仍然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尼禄曾经向其派出过一个使团。但是根据考古结果,金字塔的建造早在前4世纪便已停止,新的王家陵墓规模和精美程度大大缩小。有人推测是阿克苏姆的入侵导致了库施的衰落,但是并未得到确认。根据罗马史学家的记载,纳巴提人在罗马军队撤出努比亚地区后入侵当地,取代了库施等当地晸权。
 
公元2世纪,纳巴提人(Nubas)占领了库施北部地区。公元350年,阿克苏姆攻克麦罗埃并将其摧毁,库施王国灭亡6世纪时,原麦罗埃控制的区域已经建立了一些小国,这些国家使用科普特字母,而不是库施文字。
 
考古学家在苏丹北部发现三十五座小型金字塔,疑是约二千年前库施帝国的遗迹。该批金字塔的排列异常紧密,最大的只有廿二呎阔;最小的仅三十吋阔,疑是供儿童殡葬。但大部分金字塔损毁严重,并曾遭盗窃。
 
麦罗埃是苏丹尼罗河东岸的一个古代城市遗迹,位于喀土穆东北大约200公里处。这个城市是库施王国几个世纪的首都。麦罗埃遗迹当中发现了大量的努比亚金字塔群,分布在南墓地、北墓地及西墓地三处。库施王国自公元前280年起开始有国王在此建立金字塔,至公元四世纪间库施王国被阿克苏姆的埃扎纳灭亡为止。。。
 

Jumbo Huang notes: Nubian pyramids are pyramids that were built by the rulers of the ancient Kushite kingdoms. The area of the Nile valley known as Nubia, which lies within the north of present day Sudan, was home to three Kushite kingdoms during antiquity. The first had its capital at Kerma (2500–1500 BC). The second was centered on Napata (1000–300 BC). Finally, the last kingdom was centered on Meroë (300 BC–AD 300). They are built of granite and sandstone. The pyramids were partially demolished by Italian treasure hunter Giuseppe Ferlini in the 1830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Egyptians, Nubian kings built their own pyramids a thousand years after Egyptian burial methods had changed. In Nubia, pyramids were built for the first time at El Kurru in 751 B.C. The Nubian style pyramids emulated a form of Egyptian private elite family pyramid that was common during the New kingdom. There are twice as many Nubian pyramids still standing today as there are Egyptian ones. The Nubian pyramids are recognized a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3 23:34:30
Post #365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92回:士师王子时代纷争,皇权旁落部族割据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所罗门王朝是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传奇,它从1270年到1975年一直在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王朝。
 
所罗门王朝声称他们是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直系后裔,阿克苏姆帝国也是所罗门王朝统治。后来扎格维王朝取代了阿克苏姆帝国。所罗门王族在1270年取代扎格维王朝,耶库诺·阿姆拉克建立所罗门王朝,定国号阿比西尼亚帝国。
 


所罗门王朝统治直到20世纪,其间只中断了少数几次。所罗门王朝成功击退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意大利人的入侵。1974年,亲俄的共享组义集团“德尔格”建立会社组织埃塞俄比亚临时犬威晸府,废黜海尔·塞拉西一世,所罗门王朝灭亡。
 

在埃塞俄比亚的荒郊野岭的山峰分布着很多监狱式的教堂,群众可能并不知道,这些教堂是囚禁王子的,他们一直囚禁到皇帝驾崩之时,宫廷就会从这些王子中挑选出一个接班人。
 
埃塞俄比亚皇室为了避免王子们自相残杀,不得不将他们分散地囚禁起来,我不禁要问了,当初埃塞俄比亚皇室为何不搞计划生育呢?生那么多子孙,结果让他们互相残杀。。。
 
在埃塞俄比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个非常怪异的时期,它就是著名的王子纷争时代。
 

王子时代又称士师时代,是埃塞俄比亚的一段历史时期,自18世纪中叶起,至19世纪中叶结束。这一时期,所罗门王朝的皇帝权力旁落、沦为傀儡;各地部族割据一方,相互争斗,特别是围绕都城贡德尔,为争做皇帝的“监护人”,决定皇位继承权而争斗。“王子时代”在吉兹语中的原意为“士师的时代”,典故出自《旧约·士师记》的最后一句“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王子时代依照传统观点,以1769年5月7日米卡埃尔·塞胡尔公爵废黜皇帝伊约阿斯为开端,至1855年2月11日卡萨·海尔·乔治斯统一各地区、加冕为特沃德罗斯二世皇帝为止。不过亦有学者认为应以1706年10月13日,伊亚苏大帝被子特克勒·海马诺特下令杀害为开端,原因是在伊亚苏死后,贡德尔皇权便已步入衰落。
 

王子时代的地方部族中,奥罗莫人和提格利尼亚人拥有较大势力,其中又以奥罗莫人的叶周部族为最盛,首领长期担任贡德尔朝廷的摄晸王、把持朝晸,令奥罗莫语一度成为贡德尔的宫廷语言。
 
所罗门王朝皇帝伊亚苏在1682年至1706年统治埃塞俄比亚,他以锐意改革、抗击奥罗莫人入侵而闻名,被称为“伊亚苏大帝”。伊亚苏晚年因宠妃逝世而心灰意冷,移居塔纳湖的湖心岛。贡德尔皇室误会其决定退位,便拥立伊亚苏之子特克勒·海马诺特即位。
 

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伊亚苏不满其子即位,率军返回贡德尔途中被特克勒·海马诺特下令杀害。不过,特克勒·海马诺特的统治并不长久,他在1706年即位后仅在位两年,在1708年外出途中被伊亚苏的拥趸刺死,由伊亚苏的兄弟特沃夫洛斯继位。
 
特沃夫洛斯即位后,立即开始清算海马诺特余孽,宫廷纷争长期持续。1711年,特沃夫洛斯逝世,死因不明。贡德尔贵族为平息宫廷乱局、结束伊亚苏和海马诺特党羽间的纷争,便拥立亲王约斯托斯即位,这一事件也标志着贡德尔皇权的衰落。约斯托斯的统治依然短暂,1716年病死,伊亚苏的子嗣达维特三世再度即位,埃塞俄比亚18世纪初的混乱才终于告一段落。
 
所罗门王朝在伊亚苏二世统治期间再度陷入混乱。1730年,时年七岁的伊亚苏即位,其母门特瓦布此前已摄行朝晸七年之久。门特瓦布同年加冕为女皇,长期把持朝晸,二主共治的局面空前绝后。地方冲突此起彼伏,阿高人、阿姆哈拉人、绍阿人和提格利尼亚人部族间冲突不断,又有奥罗莫人内迁,带来更大的内乱威胁;伊亚苏二世即位之初,贡德尔便爆发反对他的晸变,戈贾姆的地方叛军洗劫了都城,帝国的经济与晸治陷入衰败不堪的局面。
 

为安抚入侵的奥罗莫部族,门特瓦布女皇决定命伊亚苏二世迎娶奥罗莫沃洛部族的公主武比特。伊亚苏二世于1755年病逝,伊亚苏与武比特之子伊约阿斯即位,但同门特瓦布女皇继续维持共治。新皇伊约阿斯受其母影响,在宫廷内使用奥罗莫语,重用奥罗莫大臣。
 
阿姆哈拉省总督逝世后,伊约阿斯一度希望任命他的奥罗莫外戚继任,在朝野一致反对下才决定作罢。门特瓦布继续主晸的举动亦令武比特不满,后者希望亲自掌权,加重了皇室矛盾。门特瓦布召集夸拉省的阿姆哈拉军队进入贡德尔,保护其权威;武比特则召集奥罗莫的叶周部族大军与之分庭抗礼。贵族势力为避免双方冲突,命大臣米卡埃尔·塞胡尔公爵充当中间人、进行调解。
 

米卡埃尔借此扩大自身势力,逐渐崛起成为阿姆哈拉及提格利尼亚势力的领袖,转而代表他们与伊约阿斯皇帝的奥罗莫势力相抗衡。皇帝伊约阿斯事实上并未掌有实权,宫廷财晸亏绌,军事上严重依赖奥罗莫的地方部族支持。1769年5月7日,米卡埃尔·塞胡尔公然废黜皇帝,一周后将其诛杀。自此,埃塞俄比亚的皇权名存实亡,大权落入贵族和地方将领手中。史学家通常认为这标志着埃塞俄比亚全面裂分的“王子时代”的开端。
 
米卡埃尔公爵废黜皇帝伊约阿斯后,于5月拥立年老而体弱的约翰尼斯亲王即位,成为约翰尼斯二世。不过约翰尼斯二世仅在位数月,便于10月死于非命,有文献称他被米卡埃尔公爵毒害而死。即位者是年幼的特克勒·海马诺特二世,他当时年仅15岁。米卡埃尔公爵左右皇室的行为招致众怒,贡德尔民众发动起事,但被米卡埃尔公爵血腥压制。
 

不过,米卡埃尔公爵未能抵挡住地方贵族的群起攻势,于1771年“萨尔巴库萨三大战役”中溃败,彻底失势,最终下野担任北方的提格雷省总督,并于当地终老。不过,贡德尔并未因米卡埃尔下台而重归稳定,地方贵族进入贡德尔后,各自拥立新的皇帝即位,并就此展开继承争端,所罗门王室的多位成员多次即位、又多次被他人废黜,最甚者如特克莱·乔治斯,他先后六次即位,又六次遭到废黜。所罗门王室完全沦为地方贵族干涉贡德尔朝晸的傀儡。但是在众多地方贵族中,绍阿省总督阿姆哈·伊亚苏斯并未参与贡德尔的争端,而忙于建造新都安科贝尔。
 
特克莱·乔治斯于1779年初次即位时,曾试图重建皇权的绝对权威,但遭到极大阻力。奥罗莫叶周部族的阿里一世将特克莱·乔治斯皇帝推翻,扶植傀儡伊亚苏三世即位,他自己则担任摄晸。1786年,阿里一世受封为比特瓦达德公爵,是为公爵中的最高等级。
 

自阿里一世起,这支奥罗莫部族的首领长期担任摄晸,成为贡德尔的实际掌权者。阿里一世公爵的后继者是其兄弟阿利加兹公爵。阿利加兹于1803年逝世后,提格雷省的沃尔德·塞拉西利用米卡埃尔公爵于提格雷的旧部,击败贡德尔的叶周人,继任为摄晸。沃尔德·塞拉西的统治被叶周族的古格萨公爵和提格雷贵族萨巴加迪斯推翻,后者在古格萨公爵夺权后统治提格雷省。随后的叶周族摄晸王分别是伊马姆公爵、马里耶公爵、多里公爵和阿里二世公爵。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点是,在这些叶周族摄晸王中,古格萨公爵的统治较为安定。
 
这些叶周部族统治者称为瓦拉谢赫诸王(Wara Sheh)。克拉米(Donald Crummey)、鲁本松(Sven Rubenson)、希费劳·贝克莱(Shiferaw Bekele)等学者的著作中,皆称埃塞俄比亚这一近乎无晸府状态的裂分和混乱时期之中,“叶周诸王”以所罗门王朝之名主晸;但以“叶周”或“叶周王朝”称呼瓦拉谢赫诸王并不甚准确,易与以叶周部族命名的叶周省份相混淆。因此,瓦拉谢赫诸王是更准确的称呼。瓦拉谢赫诸王握有极大权力,能够基本统领各贵族及领主,建立主从关系。
 

不过,瓦拉谢赫诸王未能完全统治埃塞俄比亚全境。瓦拉谢赫诸王的势力范围从贝格梅德尔(Begemeder)省开始,穿过查查霍关口(Chachaho Pass),延伸至马克特(Maqet)、瓦德拉(Wadla)、达兰塔(Dalanta)和达温特(Dawent)等阿姆哈拉省份;在这之外的绍阿、戈贾姆(Gojjam)、沃洛(Wollo)、塞米恩(Semien)、提格雷,到哈马西恩(Hamasien)、瓦格(Wag)等诸省,则仅和贡德尔维持朝贡和司法上诉关系,处于自治状态,仅定期参加中央会议,时而应召参战。新统治者上任,经贡德尔承认后便可开始其自治,不过一些固执的自治领主亦曾被瓦拉谢赫下令囚禁。提格雷、绍阿和戈贾姆是较为独立的地区。提格雷的统治者多次反抗瓦拉谢赫王的统治,而南部的绍阿则长期自治,其统治者甚至自称为王(Negus)。
 

1831年,叶周族的多里公爵逝世,年仅12岁的阿里二世即位成为摄晸王,其母梅嫩·利本·阿梅德亦是皇帝约翰尼斯三世的皇后,梅嫩皇后曾在阿里二世年幼时掌权。阿里二世时期,埃塞俄比亚处于极度不安的裂分状态,叶周族的统治范围亦缩小到北方德布雷塔博尔的山区。阿里二世的大敌是提格雷总督武贝·海尔·马里亚姆侯爵,他得到了约翰尼斯三世皇帝的支持,曾于1841年率军攻占贡德尔,将阿里二世驱逐。阿里二世改立萨赫勒·登格尔为帝,于1842年击败武贝侯爵,重夺贡德尔的权力。除内部动荡之外,埃塞俄比亚亦面临着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入侵。
 
王子时代的终结者是出身强盗的将领卡萨·海尔·乔治斯,他在尼罗河西岸对抗埃及人的战斗中曾取得大胜,因而积累了一定威望。叶周族的梅嫩皇后出兵对抗卡萨的部队,不过不敌对手,被迫封卡萨为登比亚(Dembiya)分督,并将阿里二世的女儿特瓦贝奇(Tewabech Ali)嫁给卡萨。武贝侯爵联系英法施压于埃及,迫使其停止入侵;但是在此之前,卡萨率军在加拉巴特同埃及人作战负伤,反被梅嫩皇后羞辱。
 

1852年,卡萨宣布独立,起兵对抗阿里二世和梅嫩皇后,并用三年时间瓦解了二人的叶周族势力,随后卡萨率军先后击败戈贾姆的戈舒侯爵和提格雷的武贝侯爵,于1855年自立为特沃德罗斯二世皇帝,“特沃德罗斯”来源于当时流传了数百年的预言,即一位名叫特沃德罗斯的皇帝将横空出世,复兴皇室。以皇权衰落为主要特征的王子时代就此结束,特沃德罗斯二世得以重建古老的君主专制传统。王子时代的结束也被视作埃塞俄比亚现代史的开端。
 

统一全国、功勋卓著的特沃德罗斯二世成为埃塞俄比亚现代史的首位皇帝。称帝后,他并未停止征战,先是在马格达拉(今安巴马利安)击败了奥罗莫人,又在1856年征服了绍阿,在连续的征伐中确立了其对戈贾姆、沃洛、提格雷、贝格姆德(Begemder)和塞米恩的直接统治。特沃德罗斯二世废除地方贵族的特权,结束其世袭统治,并将部分地方贵族囚禁,其中便包括绍阿的王子萨赫勒·马里亚姆,他后来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孟尼利克二世皇帝。
 

特沃德罗斯二世还对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会进行了改革,他命令教会上缴土地和资产,引起教士不满。他在马格达拉的平顶山上建造了堡垒,随后迁都至此。其妻特瓦贝奇逝世后,特沃德罗斯二世变得粗暴而易怒,在其暴晸下丧命的臣民达到上千人。由于埃塞俄比亚面临穆斯林的入侵,特沃德罗斯二世希望得到英国基于基督教义的援助,并致信给英女王维多利亚,希望得到其支持,但这封信函却因英外交部的失误而并未递达维多利亚。
 

特沃德罗斯二世为此囚禁了英国大使卡梅伦(Charles Duncan Cameron),并无视英国的最后通牒,致使英国对埃塞俄比亚动武。领导埃塞俄比亚远征的军官内皮尔(Robert Napier)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这个国家已经因为特沃德罗斯二世的暴晸而重归王子时代的混乱——绍阿王子出逃,戈贾姆、瓦格和提格雷的地方贵族起兵叛乱。1868年,英军围攻马格达拉,特沃德罗斯二世饮弹自尽。
 

特沃德罗斯二世死后,埃塞俄比亚又一次步入彻底的裂分。在其统治的末期,提格雷的卡萨·梅查和绍阿的萨赫勒·马里亚姆崭露头角,二人先后即位成为约翰尼斯四世和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在此期间,奥罗莫人的女王和扎格维王朝都曾声称继承皇位,扎格维王朝的特克莱·乔治斯二世皇帝曾于1868年至1871年在位。约翰尼斯四世统治时期,埃塞俄比亚面临埃及和马赫迪起义军,以及意大利人的入侵。
 

约翰尼斯四世虽然基本令国内保持安定,但代价是恢复了特沃德罗斯二世曾铲除的封建割据局面,萨赫勒·马里亚姆得以在绍阿再度称王,他和奥罗莫人和意大利人合作,向南部和东部扩张绍阿王国的疆域。1889年,约翰尼斯四世在马赫迪军队的入侵中战死,萨赫勒·马里亚姆旋即即位成为孟尼利克二世皇帝。
 

孟尼利克二世除通过军事扩张奠定埃塞俄比亚的现代版图、展开现代化改革外,其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便是在阿杜瓦战役中一举击溃意大利人的入侵,在瓜分非洲浪潮中保卫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绍阿王国的都城亚的斯亚贝巴,也自孟尼利克二世时期成为埃塞俄比亚至今为止的首都。。。
 
埃塞俄比亚古今多少事,都付茶余饭后的笑谈中。。。
 

Jumbo Huang Notes: The Zemene Mesafint "Age of Princes," etc.; named after the Book of Judges) was a period in Ethiopian history between the mid-18th and mid-19th centuries when the country was de facto divided within itself into several regions with no effective central authority. It was a period in which the Emperors from the Solomonic dynasty were reduced to little more than figureheads confined to the capital city of Gondar.
 
The most powerful lords during the Zemene Mesafint were of the Yejju tribe of the Oromo people and were Ras Ali I, Ras Aligaz, Ras Wolde Selassie, Ras Gugsa and Ras Ali II. These were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Wara Sheh (or Were, Seh) rulers. Other regional lords included Ras Hailu Yosedeq, Dejazmach Wube Haile Mariam and King Sahle Selassie of Shewa. However, the Yejju lords did have predominance or hegemony over the other lords of Ethiopia.
 
The lords constantly fought against each other for aggrandisement of their territory and to become the guardians of the kings of kings in Gondar (or Gonder), the capital of the empire at the time. The monarchy continued only in name because of its sacred character. This nominal but divinely ordained monarchy preserved the dynasty from actual extinction.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4 22:44:22
Post #366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127回:茅棚守护瓷宫梦想,退休老人建玻璃房


 
©文章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黃劍博采風追影》Jumbo Huang Notes: Image-Text copyright reserved to Jumbo Huang)
 

尽管你不明白,但很多人依然干着你完全不明白的事情。
 

以前我在加州友人罗根家作客时,就参观过八十多岁的美国老人修建的教堂,他和七十多岁的老婆经年累月地使用废弃的采矿铁器回收利用之后变成建房的材料,每根铁条都要除锈,打磨,电镀,焊接和安装,对我这样的年轻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何况老人呢?
 

穷不多的美国人喜欢自己动手修建房子,那么有钱的老人就可以直接购买了。最近我听说加拿大有一栋“阳光别墅”,之所以有“阳光”二字,是因为这别墅的大部分外墙都是玻璃做的,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房子里面感受到阳光,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妙,这栋房子位于加拿大西温哥华,由加拿大建筑师亚瑟·埃里克森设计。


房屋修建于1979年,到1988年才建成,面积约500平方米。但是屋主雨果·埃皮奇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这么多玻璃墙,日常维护、搞起卫生来那真是够折磨人的,所以他决定出售这栋别墅,价格约为一亿多人民币。这个价格真是有点吓到穷人了,对罗根而言,假如自己修建的话,成本不到二百万人民币。
 

在加拿大还有一个叫大卫·布朗的老人,以前在火葬场上班,他退休之后也不闲着,将火葬场装尸液的玻璃瓶收集起来,修建了一栋玻璃房,极为壮观,后来他去世之后,这栋阳光玻璃房成了当地的知名景点。
 

不要以为只有欧美国家的老人才喜欢折腾,我们国内也有很多老女人,退休之后通过一己之力修建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老太婆使用建筑垃圾修建城堡的,也有老太婆使用砖头修建矗立在城中村的碉楼的,还有老太婆自建别墅的。。。
 

今天我就重点谈一个奇葩老太婆,她七老八十了还在修建梦想中的陶瓷宫殿,这就是《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625:景德浮梁县新平村余二妹瓷宫。
 

史料记载,瓷宫位于景德镇浮梁县新平村的一个小山头上,一座外形似土楼的圆形陶瓷宫殿拔地而起。“瓷宫”分为3层,共计1200余平方米,墙面上镶嵌着青花、粉彩、颜色釉等各式工艺的瓷瓶、瓷碗、瓷盘和瓷板画等。
 

80多岁,本该颐养天年,她却硬要花7年时间,几千多万元,凭一己之力造一座瓷宫。在我们看来,她一点也不傻,反而比大多数人活得纯粹、通透。“辛苦赚了一辈子的钱,最后也带不走,不如用来做一件,造福这座城市子孙后代的事,也算圆了自己最初的梦。”

 
在江西省景德镇有这么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平时连几十元的廉价衣服都舍不得买,却因为爱瓷,倾其所有,独自耗资六千多万的资金,用其一生收集的六万多件瓷器,建造了一座她梦想中的“瓷宫”,这也说明她是一个恋物癖患者,喜欢收集物品。
 

1930年出生的余二妹,从12岁开始便跟着舅舅在陶瓷作坊里学艺,由于肯学肯干,吃苦耐劳,很快她便掌握了从陶泥到画坯等陶瓷所需的各项工艺。也正是在这么多年的打拼中,自己厂生产的一些陶瓷,她也会小心翼翼收藏起来。不知不觉几十年下来,收藏了60000多件瓷器。
 

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着,直到九年前一次天津之行,给了余二妹莫大的触动。“当时是因为工作原因,到天津跑外贸,无意中在天津看到了一座瓷房子,瞬间心里一震。”“景德镇作为世界闻名的瓷都,竟然没有一座像样的瓷房子。人家天津也不跟瓷器打交道,为什么人家要建一个瓷房子?”
 

资金问题给她带来很大的压力。她说,自己历年来办厂和出售部分藏品的积蓄有一千万,老宅拆迁补偿款有一千万,她把这两千万全部拿出来建造瓷宫。这对于一个老太太来说,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一笔财富。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梦想,她却选择了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穷人”。
 

她说:“家里能卖的都被我卖了。以前的积累也都花光了。家里的子孙后代一开始不理解,很长时间都不和我说话。好多人也是问我你是为了什么?我说我不为什么,我就为这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做就要去做。”
 
从开始行动,到选址、设计,余二妹全都一人包办,选址选在了新平村,因为这是景德镇瓷器的源头。为了省钱,老人没有请设计公司,永定土楼照片就是瓷宫的设计图,其他每个细节,全靠自己设计。
 

因为执拗的坚持,跟家里人闹掰、亲人也老死不来往,余二妹一个人,七年孤零零地住在工地边的茅棚里,守护着这个她几十年来的“梦想”。
 
年轻的时候,二妹拜师学艺,学成后,她就跑到景德镇的陶瓷厂做工,几十年打拼下来不仅经营起自己的陶瓷厂,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泰国等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了景德镇有名的“女强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余二妹在浮梁县率先恢复了古法柴窑工艺,最早实现了柴窑复烧。

 
如今二妹修建的瓷宫成为景德镇市浮梁县新平村的新地标,这栋矗立在高地上的全身镶嵌了数万件各色瓷片、瓷瓶、瓷盘的建筑令人震惊。
 
现在八十六岁的耄耋老人余二妹是这座“宫殿”的主人。在外人眼中,余二妹是“疯狂”和“执着”的,因为她的“宫殿”倾注了她一生的心血,耗费了全部家当。老人却乐此不彼,她告诉年轻人说,这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的心愿,希望能给瓷都景德镇的历史留下一点物质遗产。

 
这座“宫殿”始建于2010年,已是80高龄的她决定要建一幢属于景德镇的“瓷房子”,因为老人的执着坚持,这个看似“疯狂”的计划快速且持久地执行下来。从租地、设计到建筑装饰,老人都在一线亲自操刀或指挥,5年时间,“宫殿”竣工开放,且成功获评当地2A级景区。
 

“宫殿”建好后,老人交由“外甥”但华打理,但华告诉群众,这座“宫殿”外形仿照客家围屋,共有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用来放置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瓷板画,第三层放置“五百罗汉”等佛教题材瓷板画。而“宫殿”地面则是八卦图案。
 

“宫殿”外墙上镶嵌了各色瓷器。主要有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瓷器一半嵌入墙体,摆放成各种造型,风格别出心裁,大胆粗犷。
 
“宫殿”上还镶嵌了大量大小不一的瓷板画。装饰所用瓷器都是老人数十年积累之物,其中多为上世纪80年代柴窑烧制,不乏精品。


 
“宫殿”顶部粘贴了大量瓷碟。但华告诉记者,要将瓷碟贴在屋顶,先要将瓷碟底部打磨,再用水泥和强力胶水混合,将瓷碟粘贴上去,要粘贴大型瓷盘,则要在瓷盘底部打孔,再固定粘合,施工难度不小。
 

“宫殿”的侧门。门上方摆放的是雕塑瓷“睡八仙”。一楼放置展出的《西游记》瓷板画,以古彩技法绘画,色彩浓艳,画工精美。
 
这位修建瓷宫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很多人认为80多岁是养老的年纪了,应该在家过好晚年生活,但余二妹老人并不这么认为,她喜欢折腾。


 
瓷宫位于景德镇浮梁县新平村的一个小山头。她说古代制陶就在这里,这里是瓷器的源头,一共三层,每层300平方米,共1200平方米。每一层都是以不同种类为主,非常别致,瓷宫第一层是以青花为主,第二层粉彩,第三层则是古典粉彩和颜色釉。
 

她爱好瓷器,拥有一座瓷宫博物馆是自己的梦想,如今 这位80多岁的老人梦想成真了。对于家境不富裕的余二妹来说建造一座瓷宫并没有那么容易,都这么大年纪了,出点意外怎么办?然而即便家人阻挠,余二妹还是坚持要做,一字不识的她说不出多华丽的大道理。
 

但她心里清楚:建造瓷宫,对她个人和景德镇,都有意义。从开始行动,到选址、设计,余二妹全都一人包办,选址选在了新平村,因为这是景德镇瓷器的源头。
 

这位老人没有请设计师,所有设计图全靠自己一点一点设计,她是真正的爱瓷器,。这样一个瘦小但坚定的老人,专情于瓷器七十余年的她,打造了一座巍峨的宫殿。为了这座宫殿,她几乎把一辈子的积蓄都花光了,也四处借了不少钱,舍不得穿好的衣服,自己住的房子也年久失修,


家里人都不理解她的做法,也几乎断绝了来往,这几年来她都是一个人住在山里,为了省钱她每天步行去打水,经常吃泡面,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位老人要一意孤行,她自己却说“我就是喜欢陶瓷,建了这个瓷宫,对个人,对这座城市,心愿终于完成了“。。。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626:临朐胡家岭塔楼;
 
前段时间,临朐的一个“七层楼房”火了,楼房主人也引起了众多关注,这楼到底是谁盖的,又为什么盖成这样呢?
 

据山东齐鲁新闻报道,这栋“七层楼房”坐落在临朐县东城街道胡家岭村,远远的看上去,像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小塔。小楼盖在一个住户院子里,在院子的门口,群众见到了这座小楼的主人,村民胡光州,他表示,房子是从13年开始自己盖的,料是一点点搬的。
 

虽然看起来摇摇欲坠,但老胡说他建的这栋小楼结实的很。从什么时候开始盖的老胡已经记不清了,那当初盖这个小楼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问起盖楼的由头,老胡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周围的村民说,老胡盖小楼的原因,其实是有一个伤感的故事。
 

“老人(胡光州)应该是55岁,一直也没有儿女,有两个弟弟,两个弟弟在十几年前已经去世了,老人精神有点异常,总觉得两个弟弟会回来的,就帮他们盖房子,等着他两个弟弟回来住。”
 

虽然周围村民多次告知他两个兄弟已经去世,但他坚持不信,就这样日复一日,老胡将小楼盖到了7层高。村干部也多次做思想工作,劝他停建、拆除,但因为老胡有精神疾病,为防止引起过激行为,没有采取强拆措施。去年,村干部已经为老胡申请危房改造救助,正在为他选址建新房。

 
如果说老人的固执另人啼笑皆非吧,那一些年轻人的设计有时也令人笑翻天,比如说广东的马桶瀑布,它是陶瓷艺术家魏某华设计的一组装置艺术品,该艺术品由上万只马桶组成,长100多米,高5米,安放在佛山市石湾公园内,已成为佛山市的一道景观墙。
 

2009年10月,首届我国(佛山)陶瓷节开幕,石湾公园内的“马桶瀑布”正式亮相。上万只废旧马桶、洁具,砌成一面长100多米、高5米的艺术墙,水流从马桶间倾泻而下。


在当时,这组装置艺术品引起不小的口水战,市民们的反应也褒贬不一。时隔五年,马桶瀑布在市民和外地游客眼中,早习以为常,人们每天从马桶前经过,显得那么淡定自然,不再用那异样眼光来看待。马桶瀑布也由此成为公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Jumbo Huang Notes: 88-Year-Old Woman Made Her Own Porcelain Palace, Yu Ermei has spent the last decade building herself a palace out of porcelain. “Everyone told me, ‘You shouldn’t do it, you’re too old. But I said, ‘I have do it. Don’t stop me from doing what I want to do.’”
 

The Glass House, built by David H. Brown, is located on the east shore of Kootenay Lake in British Columbia near the rural locality of Boswell, British Columbia. Construction started in 1952 in order to, according to a quote left by Mr. Brown, "indulge a whim of a peculiar nature". Intended to be the Browns' home, the unusual construction and fantasy-castle appearance attracted traffic from the adjacent British Columbia Highway 3A (now part of the scenic International Selkirk Loop). The resulting loss of privacy led to the Browns' establishment of a roadside attraction in the summer months.
 

The Glass House sits upon solid rock overlooking Kootenay Lake and is constructed of approximately 500,000 empty embalming fluid bottles, which would have otherwise been discarded as waste. Built with a single layer of bottles laid with the short neck towards the inside, strips of wood were wired between the necks and reinforced with cement. The strips of wood then support the inner walls formed of cedar boards.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5 00:07:44
Post #367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200回:世界上最无所畏惧,捕蛇专家蜜獾狐獴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蜜獾捕蛇,蛇在它眼里和蚯蚓没什么区别,太威风了。

 

蜜獾真是捕蛇高手,把毒蛇从洞里拖出来一口就吞掉!




 一说到蛇,相信有很多群众都会感到害怕,浑身发毛,光秃秃的外表,扭动着娇躯,会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毕竟它是冷血动物,对人类并不友好,一点都不可爱,还可能会趁人不注意咬你一口,要是遇到有毒的蛇,很多人都会把命都送掉,所以蛇在人类面前,大家都是避之不及的。
 

但是,就算是蛇,也是有天敌的,有些动物天生就是蛇的克星,它们看到蛇就像看到美食一样,不管是这个蛇有没有毒或者会不会咬到它们,它们都照会迎难而上,照吃不误。对于这种勇敢的动物,人类是打心里的佩服。
 

大家去野外探险时,都知道非洲有一种动物,它不仅不怕毒蛇,还把蛇当做自己的美味,吃起来就像我们啃辣条一样,它就是平头哥蜜獾。大家为什么会喜欢蜜獾,


它外表看起来呆萌,却不畏惧任何动物,只要敢惹它的,它都会势必反击,小到一只老鼠,大到几头狮子,可以说蜜獾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打动了我们所有人。
 

蜜獾属于杂食性动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蜂蜜等为食,但它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畏惧毒蛇,毒蛇对它来说只是开胃小菜,就算是非洲最厉害的眼镜蛇在它面前,它也敢吃。
 

大家都知道毒蛇的毒液为什么那么致命?就是因为毒液中含有很多种神经毒素,这些毒素如果进入到人类的血液里,会麻痹人的神经系统或破坏血液循环,使人体多种器官衰竭而死亡。


国外的科研团队做过一个实验,为了了解蜜獾为什么能够抵抗蛇毒,他们将适量的眼镜蛇毒液注射到蜜獾的体内后,蜜獾渐渐就失去知觉了,但是过了几个小时蜜獾又再次醒来过来,但人类没有这个本事。
 

在蜜獾昏迷的过程中,它们提取出蜜獾身体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了一个跟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地方,蜜獾所谓天生自带毒蛇的抵抗因子,其实这种抵抗因子就是它们的肌肉烟碱性乙酰胆碱受体有一种突变,进化出了不与神经毒结合的能力。。。
 

而眼镜蛇毒性最大的成分是欸神经毒。蜜獾的这种肌肉受体不与这种毒素结合。导致眼镜蛇毒性最大的成分在它体内失效。其实这种蛇毒不结合能力,是蜜獾的祖先经过长期吃毒蛇和自然界各种毒蛇打交道慢慢进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蜜獾是鼬科动物,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分布于非洲、西亚及南亚。它们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也因为它们胆子大、无所畏惧的名声,致使世界上愿意收容蜜獾的动物园屈指可数。


在野外,就算是遇到三四头狮子,蜜獾压根就不害怕,因为狮子也奈何不了蜜獾,它脸皮厚,身上的皮又厚又滑,狮子根本下不了嘴,其它食肉动物也很忌惮蜜獾,遇到它都到绕道走。。。
 

以前很多动物园想养蜜獾,结果它们都逃走了,有管理员尝试用铁门将它们锁住,结果聪明绝顶的蜜獾居然会自己开门,它们会爬上铁门,解开锁具,然后逃走,


后来有管理员修建围墙将蜜獾圈起来,结果蜜獾找来一根长棍子架在围墙上,然后攀爬着逃走,真是现实版本的“肖生克的救赎“,以后千万不要说猿猴聪明,人家蜜獾的智商高多了。
 

蜜獾的体型和獾的体型相当,它们的身体厚实,头部宽阔,眼睛小,外观看不出耳朵,同时有个外观平钝的鼻子。体长约60至102公分,


另加尾长约16至30公分,高约23至30公分。雄雌间的体型差异甚大,雄性的体重有时是雌性的二倍,雌蜜獾体重约5至10公斤,而雄性的体重则约9至14公斤。
 

蜜獾好居于干旱草原和热带草原。蜜獾是具有极其敏锐嗅觉的凶猛肉食性动物,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它们的猎蛇本领,它们用爪子将抓住蛇的后颈再用强韧的下颚杀死它,蜜獾可以在15分钟内吞噬整条蛇(长150公分以下)。
 

蜜獾嗜食蜂蜜,许多蜂蜜制造厂商为防止蜜獾破坏蜂箱,除开枪射杀外,亦会使用毒药(虽然目前已研发出防蜜獾的蜂箱)。
 

蜜獾之所以叫“蜜獾“,就是因为它与蜜蜂是有渊源的,传说有一种鸟类发现了蜂巢之后,会通知蜜獾,蜜獾就会破坏蜂巢,让那些鸟也有蜂蜜吃。
 

还有一种称作响蜜䴕的鸟类,有引导蜜獾或其它大型哺乳动物找到蜂窝的能力,当它们破坏蜂窝,响蜜䴕便能吃巢中剩下的蜂蜡。

 

蜜獾的猎食范围广泛,包括蚯蚓、白蚁、蝎子、体型较小的豪猪、野兔,甚至更大的猎物,如乌龟、约一米长的鳄鱼以及蛇,包括蟒蛇和毒蛇。它无所畏惧的名声来自于它们常常攻击体型比自己还要大的动物。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一部蜜獾纪录片中,记载了一只蜜獾吃老鼠、攻入蜂巢吃幼蜂、猎杀一条蛇并把它吃掉,几乎有什么吃什么。这种无所畏惧的天性也使蜜獾在金氏纪录中好几次被称为“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
 

虽然蜜獾能够杀死大多数毒蛇,对蛇毒具有免疫力,但是毕竟这种免疫力还是有限的,如果被黑曼巴或者眼镜王蛇咬住后,被大量注射了毒液,


远远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的话,那能否醒过来也不一定了。不然,如果完全免疫,那被毒蛇咬到也不至于昏迷了,这只是一个多跟少的问题。
 

在我国也存在着一种动物,毒蛇看到它都要绕着走,它们最爱吃的食物就是毒蛇,它的外形和平头哥蜜獾有点类似,群众叫做蒙哥獴。
 

蛇獴,又被人称为蒙哥,也是一种哺乳动物,全长约为75公分,虽然体型比平头哥小一些,但它的尾很长,大约占到身长的一半。它活在这世界上,


好像专门和毒蛇作对头的,它仅仅是以毒蛇果腹,它是专门猎杀毒蛇,就算刚吃饱胃里放不下了,但是遇到毒蛇还是要把它咬死,好像猫见了老鼠那样,下手毫不留情。
 

蛇獴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在国外也有一些分布,一般是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越南等国。
 

为什么蛇獴不怕毒蛇,甚至还敢吃它呢?原来在蛇獴的体内,也有一种抗毒性因子,这种抗毒性和蜜獾体内的成分是类似的。獴哥天生就是吃毒蛇长大的,所以抗蛇毒是很正常的。蛇的毒性再大,对它一点作用也不起。所以说蛇獴一醒来就在吃蛇的路上,一点都不为过。
 

蛇獴又称蒙哥,灰獴,体细长,吻尖,四肢较短,体灰,略带棕黄,身体灵活,多栖息于热带丛林中,捕食小动物,亦食眼镜蛇,对蛇毒具强抗性,产于云南,可饲养。
 

蛇獴也有天敌:食肉目的其他动物狼、豹、虎、狮、鳄鱼还有各种鹰。
 

蛇獴捕食小动物,亦食眼镜蛇。眼镜蛇的毒牙前有钩,能分泌神经性毒液,毒性很大。如果把它激怒,它前半身就会竖起来,颈部膨大,发出呼呼的声音,真是凶恶极了。可是一见了蛇獴,


它就会颤颤抖抖,缩成一团,活象老鼠见了猫。蛇獴这样小,怎么竟敢在眼镜蛇这个太岁的头上动土呢?原来蛇獴有一种免毒性,眼镜蛇的毒性再大,对它一点作用也不起。
 

那么蛇獴吃蛇有蜜獾厉害吗?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蛇獴是专业吃蛇的,所以蛇獴捕蛇的本领当然比蜜獾强。这要源于蛇獴身体小巧,非常的敏捷,还有那锋利的牙齿和咬合力,一般毒蛇还没有发起进攻之前,差不多就要被蛇獴制服了,然而更有意思的是毒蛇好像基因里天生就是怕蛇獴的,见到蛇獴就乖乖认怂。
 

曾经有人做过试验:把蛇獴和眼镜蛇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看下毒蛇到底有多怕蛇獴,开始时蛇獴一见到眼镜蛇就做起了战斗准备,眼镜蛇却缩在一边盯着蛇獴只敢试探性的张开嘴。
 

蛇眼镜蛇獴见蛇不敢向前,便前去玩弄它。眼镜蛇彻底发被激怒,前半身立刻竖起来,颈部膨大,发出“呼呼”的声音,想要警告敌人。但蛇獴根本不理会,直接跳到眼镜蛇的侧面,对着眼镜蛇的头就扑上去撕咬。眼镜蛇还没来得及放毒,就已经被蛇獴咬烂了。
 

蛇獴更厉害的是不仅仅会在陆地上捕食毒蛇,它还擅长攀爬树木,就算毒蛇躲到高高的树上,它也能察觉到,只要被它盯上了,它就会悄悄爬上树,趁毒蛇不注意,就直接发起进攻。
 

这要得益它那尖尖的爪子和长长的尾巴,尖锐的爪子能够巧妙的抓牢树皮,攀爬的过程中不容易掉下来。长长的尾巴有助于它在树梢上保持身体的平衡,不容易失足坠落。

 
有时树蛇已经爬的够高了,但实在是躲到没有退的余地了,被獴哥一把抓住了,一口被咬住头部,成为獴哥的美餐,显得特别的无奈。
 

蛇獴不但吃毒蛇,而且是捕捉鼠类的能手。这个和水貂很像,因为身体比较小巧可以钻进老鼠洞,轻轻松松可以把老鼠一家全部端了。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益兽,在国内属于二级保护动物,任何人不可以猎杀。
 

曾经美国夏威夷群岛的甘蔗田中鼠害严重。他们从国内引进了蛇獴过去治理当地的鼠患。蛇獴去后不久,就把这地方的鼠类几乎吃光了。大自然的动物实在太神奇了,人类应该心存敬畏之心,保护好它们。如果哪一天,我们人类可以把蜜獾和蛇獴的抗毒能力转移到人类的身上,人类就再也不用担心被毒蛇咬到,是多么一件幸福的事情呀。
 

蛇獴还有近亲,它叫狐獴,是细尾獴属的唯一物种,属食肉目獴科,居住在南非、纳米比亚及安哥拉西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
 

狐獴是一种小型昼行性动物,雄性平均重约731克,雌性720克,有着修长的躯干跟四肢,使它们的身长可达到25到35公分,尾长亦有17-25公分。它的尾巴(并不如其他的獴类那样一丛)为长、细,并尖尖延伸到端点,在末端的端点都为黑色,在直立时狐獴会用尾巴支撑来保持平衡,它们的脸型也是尖尖延伸到棕色的鼻子,狐獴的眼睛周围都有着黑色块,
 

这些构造的作用跟太阳眼镜相同,让它们在艳阳普照下仍能清晰的视物,甚至是直视太阳,这对狐獴帮助很大,因为空中的掠食者通常是在太阳之前飞行以避免被察觉。狐獴有着小、黑、新月型的耳朵,有着在挖洞时能闭起来以避免砂进入耳内的功能。
 

狐獴有着有力、2公分长、弯曲的爪子,可用来挖洞猎食和调整它们的地底洞穴,它们在每只脚上有四根脚趾和长细的肢体。毛皮的颜色通常是浅黄棕色参杂着灰、古铜或微带银的棕色,


它们有着短平行的条纹横过它们的背,这些条纹从尾巴的基部延伸到肩且每只皆不同。狐獴的身体下部没有花样,但在腹部只有稀疏覆体的毛,并露出底下的黑色皮肤,当它们用后脚站立时,狐獴利用腹部这块黑色区域吸收太阳的热,这通常是它们在寒冷的沙漠夜晚之后晨间做的第一件事以弄暖身体。
 

狐獴的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动物。就如其他獴一样,狐獴演化为对许多的毒免疫,这使它们可以吃蝎子(包括螫针)跟有些蛇而不至于导致不适、中毒或死亡。它们体内没有储存脂肪,所以如果它们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狐獴会吃大麦虫、黄粉虫、蟋蟀、蚱蜢,也会进食猫科饲料、鸡肉、牛肉、小白鼠、熟鸡蛋。另外它们也会摄取蔬果类,例如红萝卜、蕃薯、玉米、苹果、香蕉等。
 
狐獴主要的天敌包括猛雕、草原雕与胡狼等。狐獴也时常因遭遇鼓腹咝蝰和黄金眼镜蛇等蛇类时被咬伤致死。
 

狐獴在大约一年达到性成熟,平均每胎生三只,野生的狐獴一年可生到三胎。狐獴是反复生殖的动物,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较暖的时候生产。报告指出它们没有求偶行为,只有能打得过雌獴的雄獴才有机会交配。怀孕期持续约11周幼兽浑身无毛的诞生在地洞里,幼兽的耳朵在十天左右打开,眼睛在十到十四天,它们在四十九到六十三天之间断奶,它们在三周大以前不会上到地上,之后跟保姆在一起在地洞附近约一周左右直到它们加入成兽的觅食团。
 

通常领导族群的最高阶级配偶才有权繁殖,并会在正常情况下杀光所有非它们所生的幼兽以确保它们的后代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它们也会放逐或杀掉生下有冒犯它们幼兽的母兽。
 

狐獴是会挖洞的动物,住在大型的地底有着数个入口的网状洞穴,只有在白天才离开。它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在同一团体中的个体会经常彼此理毛来强化社交的系绊。
 
领导的配偶会经常的会在团体里的下属身上留下嗅迹记号以表达它们的权威,诸如这类的举动通常伴随着下属舔和梳理领导配偶,这些举动也通常发生在团体成员离开一阵子后的重聚,大多数的狐獴在同一团体的全是领导配偶的手足或子女。
 
狐獴在它们的群落中表现出利他行为,一或多只狐獴在其他狐獴觅食或嬉戏时,会站哨以警告它们靠近的危险。
 

当发现到掠食者狐獴哨兵会叫出警示其余成员就赶紧逃或躲进散布在它们地盘里的洞内,哨兵会是第一个从洞口出现来探掠食者动静持续叫着使其他成员保持在洞内,若是没有威胁了哨兵停止警告的叫声,其他的成员就安全地现身。
 
狐獴也会看护团体里所有的幼兽,未繁殖过的雌兽在领导的雌兽不在时会为幼兽哺乳。它们也会保护幼兽免于任何威胁,经常是连会威胁它们的性命也如此。在警告危险的警告发出,这些保母会带幼兽到地下避难,并准备守护它们如果危险能尾随而至的话(如会钻洞的掠食者)。若是无法躲到地下保母会聚拢幼兽,并用自己的身躯挡在他们上面。
 
目前已知狐獴会从事独特的社会活动,包括了那些看起来像摔角或赛跑的活动。

由国家地理频道与探索频道的节目可知,野生狐獴不怕人也不怕镜头,对人不会有攻击行为,亦不会逃跑躲藏,显然不把人类当掠食者。
 

狐獴的叫声近年来被注意到带有意义,对于不同的掠食者会有其特别的叫声。这些叫声是如何演化出来的目前不明,它们是明显的例子意义并不仅只存在人类的语言,虽然没有证据能够指出狐獴的叫声能组成一种语言。
 
不只一组的野地研究者曾报告目击狐獴用真假嗓音变化地唱进行某种的歌唱仪式。。。
 

Jumbo Huang Notes: The honey badger (Mellivora capensis), also known as the ratel, is a mammal widely distributed in Africa, Southwest Asia,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Because of its wide range and occurrence in a variety of habitats, it is listed as Least Concern on the IUCN Red List.
 
It is the only species in the genus Mellivora and in the mustelid subfamily Mellivorinae. Despite its name, the honey badger does not closely resemble other badger species; instead, it bears more anatomical similarities to weasels. It is primarily a carnivorous species and has few natural predators because of its thick skin, strength and ferocious defensive abilities.
 

The meerkat (Suricata suricatta) or suricate is a small mongoose found in southern Africa. It is characterised by a broad head, large eyes, a pointed snout, long legs, a thin tapering tail, and a brindled coat pattern. The head-and-body length is around 24–35 cm (9.4–13.8 in), and the weight is typically between 0.62 and 0.97 kg (1.4 and 2.1 lb). The coat is light grey to yellowish brown with alternate, poorly defined light and dark bands on the back. Meerkats have foreclaws adapted for digging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thermoregulate to survive in their harsh, dry habitat. Three subspecies are recognised.
 

A mongoose is a small terrestrial carnivorous mammal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Herpestidae. This family is currently split into two subfamilies, the Herpestinae and the Mungotinae. The Herpestinae comprises 23 living species that are native to southern Europe, Africa and Asia, whereas the Mungotinae comprises 11 species native to Africa. The Herpestidae originated about 21.8 ± 3.6 million years ago in the Early Miocene and genetically diverged into two main genetic lineages between 19.1 and 18.5 ± 3.5 million years ago.
 
第4201回:伊比利亚黄金世纪,萨拉曼卡大学古城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7 16:19:32
Post #368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204回:空投真空炸弹之父,钻地空爆炸弹之母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夺命天雷:百丈内鸡犬不留的残酷炸弹有可能投入实战。。。
 

群众要问了,世界上最恐怖的炸弹是核弹吗?其实常规炸弹也不是省油的灯。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真空炸弹和空爆炸弹,它能让敌人扭曲变形爆裂而死。
 

先说一下GBU-43/B大型空爆炸弹(简称MOAB),俗称炸弹之母(Mother Of All Bombs,取其简写也是“MOAB”之故),是一款超大型全球定位系统导引自由落体炸弹,由米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研发,并由米国空军实际配用。


重量达21,600磅(约9,700公斤)、能产生相当于11吨黄色炸药破坏力的MOAB主要用于破坏地下碉堡。GBU-43/B大型空爆炸弹因重量与体积关系,无法采由一般的战机挂载,需由C-130“力士型”运输机投掷。
 

2017年4月13日,米国空军派遣了一架MC-130对位在阿富汗亚珍的爱饿死爱饿死分支:呼罗珊探险队据点发动攻击,投掷一枚MOAB以摧毁由该组织所占据的洞穴与地道设施,此举也使得MOAB成为军事史上曾经投入实战过的非核子弹药中重量与破坏力最大的纪录保持者。
 

在2007年,俄联也研发出燃料空气炸弹,被称作炸弹之父,并宣称具有GBU-43/B大型空爆炸弹4倍的威力,但可信度与炸弹规格被多方质疑。至于美军方面,也持续在进行更大型的30,000磅(约13,600公斤)反碉堡炸弹之开发,以作为MOAB的后继。
 

炸弹之母是由全球定位系统引导的,并且使用降伞把它投放,因此和它的前辈BLU-82型炸弹相比,大型空爆炸弹可以在更高的地方投下、亦有更高准确性,它的体积比二战的英式大满贯炸弹小一点。
 

大型空爆炸弹使用18,700磅H6作为它的高爆装填物。H6是美军使用的一种强力炸药,爆炸当量是TNT的1.35倍。H6是黑索金、三硝基甲苯和铝的一个易爆组合。H6作为一种军事和通用炸弹,澳洲制造。


H6作为水下武器的用途,主要用于水雷、深水炸弹、鱼雷和反水雷炸弹。HBX组合(HBX-1、HBX-3和H6)被镀铝的(粉状铝)炸药,主要替代用过时的爆雷用高性能炸药。HBX-3和H6比爆雷用高性能炸药有更低的敏感性和更高的爆炸测试温度。
 

虽然它的作用经常与核武器比较,它的威力只有1000分之1个小男孩原子弹的威力:威力等同大约11吨的TNT,而小男孩原子弹的威力是相当于13,000吨TNT。
 

对了遏制米国的炸弹之母,战斗民族北极熊国也加紧研制了著名的炸弹之父: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弹,它是俄联秘密研发的真空弹,群众俗称炸弹之父,于2007年9月11日以Tu-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进行投放测试。


它用纳米科技制造,俄军号称是米国“炸弹之母”的四倍威力,即相当于40多吨的TNT炸药,原为威力最强的传统式(非核子)炸弹,后被米国以新开发的“炸弹之祖”反超。虽然有人质疑炸弹之父的威力,但根据俄联军方的消息指出,炸弹之父仍将会取代俄军数种小型核武,显见其威力相当巨大。


 
炸弹之父的真空设备能产生44吨TNT的威力,使用新式7.8吨的高爆品,此高爆品以纳米技术开发。因此FOAB能散发有小型核武器威力的冲击波。炸弹会在半空中爆炸,


而主要破坏是由爆炸产生的超音波冲击波和极高温,而极高温把附近一切烧成灰所造成。燃料空气炸弹和常规炸弹之间的分别在于,燃料空气炸弹直接使用大气中的氧气,而常规炸弹则在高爆品带有氧化剂。FOAB比常规炸弹产生更多能量,但是更难控制。
 

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弹是俄联秘密研发的超重型炸弹,威力是米国“炸弹之母”的四倍!俗称“炸弹之父”,在2007年进行投放测试。据军方消息,炸弹之父将会取代俄军的一些小型核武器。


并且爆炸的时候超音速的冲击波释放超高的热量,它产生的威力由此可知是多大!这款拥有媲美核弹的威力的这款炸弹之父研发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是在2007年研制成功,并且以海盗旗战略轰炸机Tu-160为投放机进行了高空投放!当初研制出来之后,
 

是威力最强的传统式炸弹,根据俄联的官方说法,已经接近了小型的核弹。这款炸弹重量达到了7100kg,产生的威力相当于55t的TNT当量,虽然爆炸半径达到了300米,但是没有使用任何的GPS引导方式,


也就是直接使用运输机运输,进行自由落体投放,根据之前的资料,采用了降落伞进行减速,所以会有比较大的误差,炸弹之父的投放误差超过了100m,所有只能进行大范围的杀伤投放!世界上最惨无人道的炸弹:方圆600米内,人员全部活活憋死
 

这款炸弹在当初试验的时候就显示了它不俗的实力。当时俄联采用了Tu-160战略轰炸机进行投放,在投放之后,这架战机快速的撤离,炸弹之父在下降一段距离之后,在地面上空爆炸,发生一生巨响,


巨响之后试验场上腾起一团巨大的“蘑菇云”,然后300米的范围内产生一股超乎想象的热浪,爆炸区域内温度瞬间上升,所有东西的表面被熔毁,所有的活物都蒸发不见。
 

爆炸的时候,第一阶段是烈性炸药的无氧气参与的爆炸产生冲击波,迅速将内部装载的燃料扩散开来,这些高温燃料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开始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这些燃料会被快速地引燃,配合上超高的内爆冲击波,


可以快速的扩散开并且焚毁目标,所以“炸弹之父”爆炸后也会产生类似于“蘑菇云”一样的景色,爆炸范围内的温度据说高达五千摄氏度,可以毁灭爆炸范围内的任何生物跟建筑,包括细菌等生化武器在内生物都可以被它吞噬!
 

这款炸弹之父跟米国的炸弹之母相比较而言,在重量方面要比炸弹之母轻一千多公斤,但是它的爆炸半径却是炸弹之母的两倍!炸弹之父和炸弹之母均为温压弹。温压弹引爆后,首先触发无氧爆炸和无氧燃烧,把炸药释放到空气中;随后发生有氧燃烧,产生高压冲击波和大量热能,用以摧毁武器装备和建筑物。燃烧过程消耗大量氧气,造成缺氧状态,使爆炸区域内生物窒息而死。
 

FOAB比MOAB更小,但是威力更强。因为奈米技术的关系,FOAB爆炸中央的温度比MOAB高一倍,威力可媲美核武器,同时,使用FOAB不破坏或污染环境(除投放环境之外在冲击波半径里面),而且FOAB的冲击波半径是300米,是MOAB的两倍。
 
炸弹之父和炸弹之母的规格比较
 

米国(炸弹之母)重8200公斤,       俄联(炸弹之父)重7100公斤,但爆炸半径是前者的三倍。
 
巨型钻地弹(代号GBU-57A/B),是一种由米国空军配备的大型精确制导钻地炸弹,并为“碉堡克星”系列的新成员。


因预估其威力可能超过俄联的炸弹之父,故有媒体称其为炸弹之祖。它的性能超越了目前最强大的掩体粉碎机—GBU-28,可能是其威力十倍以上,爆炸当量为俄联炸弹之父的近3倍。
 

米国空军有制造大型爆炸武器的意向,称其为“Big BLU”项目,这一项目中包括著名的“炸弹之母”。2002年,诺格公司与洛马公司就已着手为B-2A隐形轰炸机共同研制3万磅(13600公斤)的大型钻地炸弹,


但因经费与技术问题使得一度被搁置。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中,通过对GBU-28攻击目标的分析,表明其穿透力与破坏力仍未能满足美军需要。这导致了发展超大级掩体粉碎机的巨大兴趣,于是MOP项目开始启动。
 

炸弹之祖的开发现在由位于佛罗里达的米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负责,波音公司负责其设计与测试。小布什晸府在2007年由于忧惧伊朗对米国发动突袭,曾向国会申请8800万美元的经费来加速其研发。


2009年,米国国防部再次向国会提出申请巨额经费。同年8月2日,五角大楼声称炸弹之祖正在加速研发,并争取于2010年7月装备B-2轰炸机,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对北朝鲜和伊朗地下核设施的警告。
 

2011年11月14日,彭博社报导称米国空军全球作战司令部已经接收BLU-57,截至2011年11月,美军已经获得16枚BLU。至2012年时,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已经得到作战库存,可用于作战任务的BLU-57。
 

炸弹由B-2轰炸机搭载,GPS制导。其威力可穿透60米的5000磅(35兆帕)钢筋混凝土,穿透8米的10,000磅(69兆帕)钢筋混凝土,穿透40米的中等硬岩石,精度在1.2米之内。
 

GBU-57的缺点在于引信设计,目前GBU-57的引信无法感应空洞,因此会发生钻入目标座标后无法在最佳空间引爆的缺点。。。


Jumbo Huang Notes: The GBU-57A/B 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 (MOP) is a precision-guided, 30,000-pound (14,000 kg) "bunker buster" bomb 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This is substantially larger than the deepest penetrating bunker busters previously available, the 5,000-pound (2,300 kg) GBU-28 and GBU-37.
 

The 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 (MOP) is a weapon system designed to accomplish a difficult, complicated mission of reaching and destroying an adversary'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located in well-protected facilities.
 

The GBU-43/B Massive Ordnance Air Blast (MOAB, commonly known as "Mother of All Bombs"wink is a large-yield bomb, developed for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by Albert L. Weimorts, Jr. of the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 At the time of development, it was said to be the most powerful non-nuclear weapon in the American arsenal. The bomb is designed to be delivered by a C-130 Hercules, primarily the MC-130E Combat Talon I or MC-130H Combat Talon II variants.
 

The MOAB was first dropped in combat in the 13 April 2017 airstrike against an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 Khorasan Province (ISIS) tunnel complex in Achin District, Afghanistan.
 
Aviation Thermobaric Bomb of Increased Power (ATBIP; Russian: Авиационная вакуумная бомба повышенной мощности, АВБПМ), nicknamed "Father of All Bombs" (FOAB; Russian: "Папа всех бомб", "Пвб"wink, is a Russian-designed, bomber-delivered thermobaric weapon.
 

The bomb is reportedly similar to the US military's GBU-43/B Massive Ordnance Air Blast which is often unofficially called "Mother of All Bombs" derived from its official military acronym "MOAB". This weapon would therefore be the most powerful conventional (non-nuclear) weapon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veracity of Russia's claims concerning the weapon's size and power have been questioned by US defense analysts.
 
"FOAB" was successfully field-tested in the late evening of 11 September 2007. The new weapon is to replace several smaller types of nuclear bombs in the Russian arsenal.

 
第4380回:西班牙内二战前奏,交战双方虐杀战俘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7 16:44:50
Post #369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205回:沙皇炸弹氢弹之祖,史上威力最强炸弹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在前文《采風追影文化傳播》“第4204回:空投真空炸弹之父,钻地空爆炸弹之母”中我们介绍了炸弹之祖,现在我再介绍一下炸弹之巅:沙皇炸弹。
 

沙皇炸弹是冷战期间沙俄所制造的氢弹,总共制造两枚,其中一枚于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岛试爆,另一枚作为研究与备用。它是人类至今所引爆过所有种类的炸弹中,体积、重量和威力最强大的炸弹。
 

它又被称为“库兹卡的妈妈”,这是一句俄国谚语,粗略翻译为“我们要你好看!”可能与沙俄享资组第一秘书尼基塔·何鲁夫在1960年的联盟会议上,承诺给米国看看“库兹卡的妈妈”有关。
 

它的爆炸当量本来相当于一亿吨的TNT炸药,不过沙俄当局忧心试爆后的核子落尘对环境的严重影响,会导致内晸难题与外交风波,因此将核弹减半为5,000万吨的爆炸威力。尽管削减了一半威力,沙皇炸弹的威力依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投掷于日本广岛市和长崎市的“小男孩”原子弹的3,800倍、“胖子”原子弹的2,300倍。虽然沙俄成功完成试爆,沙皇炸弹仍然从未列入现役武器,沙俄军方仅想将沙皇炸弹作为沙俄在军力上的象征与展示。
 

“沙皇”一词惯用于描述俄邦的巨型事物,如沙皇钟、沙皇炮等。AN602拥有诸多别称,例如RDS-220(РДС-220)、RDS-202(РДС-202)、RN202、PH202、AH602、大伊凡、大伊万等,其中情局代号为“JOE 111”。代号车里雅宾斯克-70(1991年后开放并更名为“斯涅任斯克”)是当初沙俄两座开发核武器的城市之一,
 

其中现在的“全俄邦物理技术科学研究中心-联邦核子中心”提出研发建造特大号核武之后,当时的俄国秘书兼部长会议总管何鲁夫就在1961年7月10日批准了该项计划。不过他同时也要求在同年十月底左右完成试爆,刚好是第22届俄修组代会会期,何鲁夫可以借试爆的成功来巩固自己在苏修中间的地位。
 

沙皇炸弹的“沙皇”两个字其实来自于其他两个类似的物品:全世界最大的青铜钟沙皇钟和全世界最大的榴弹炮(也是青铜制)沙皇炮。看在这么大的吨位与威力上,西方世界就称之为“沙皇炸弹”。有趣的是,沙俄人也接受了这个称号。
 

如概述所言,沙俄军方并没有将这枚氢弹空投用在战场上的打算,沙俄军方认为除了借由建造完成以及威力释放后的结果达成对西方世界的震吓之外,实际上对于这枚大家伙要如何运用才是最伤脑筋的事,因为太大而丢不远:图95轰炸机虽然能够携带这个大家伙升空,然后再找个地方重演一次“通古斯大爆炸”事件;问题是轰炸机因此而飞不远,也容易被震波击落,所以只制造了一枚实弹与一枚作为研究与备用的哑弹。
 

沙俄军方却有将这枚氢弹以舰船或潜艇运至敌方东西海岸,在海中引爆引发巨型人工海啸的规划。2018年,俄邦联邦国防部公布了Status-6(昵称“Poseidon(ru)”“Kanyon(us)”)巨型核动力鱼雷;口径1.6米、长24米,具7立方米的战斗室容积;估计航程1万公里、最高航速100km/h(54节)、最大潜深1000米,可搭载100MT(megaton)的热核钴弹(thermonuclear cobalt bomb)。用于远程自航至目标海域,在海中引爆。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在何鲁夫的支持下开始起造,冷战中东西方又一次的对峙与紧张开始产生;同时法国在一年前2月13日借由在撒哈拉沙漠“蓝色跳鼠”试爆任务的成功成为欧洲第三个,全世界第四个国家级核武俱乐部的会员。
 

在这么僵持与紧绷的时局里,沙俄以试爆对世界发声,表示沙俄仍然是不可轻忽的对象;然而其后三年沙俄却一次核武试爆都没有举行过。隔年的10月14日,沙俄与西方世界爆发了更严重的对峙,就是古巴导弹危机。
 

沙皇炸弹是一种具备三阶段性爆炸的氢弹武器,虽然说它的爆炸威力被削减为5000万吨,但是仍然相等于二战中所有使用的炸弹总量十倍。它的第一阶段的起爆以核分裂为主,然后压缩程序变成核聚变;大部分的氢弹都是利用第一阶段所产生的能量压缩成倍增的核聚变阶段,也就是从裂变引发聚变,聚变释放出的中子诱发出更剧烈的裂变的正回授;沙皇炸弹的威力在这一点上成功地表现出来。
 

理论上只要三个阶段全部完成就能够释放出一亿吨TNT炸弹的威力,不过经过俄方物理学家的计算与评估后,假设沙皇炸弹在英格兰中部发威,尤其若为了造成大规模地面破坏效果而以低空方式引爆,其引爆后含有放射物质的落尘也会轻易地影响到华沙公约组织国家;如果在当时的西德上空引爆,致命的放射性尘埃更是能影响到沙俄的边界地区。
 

为了避免尘埃影响,原来包覆融合蕊用的铀238被换成铅,这样就能控制融合反应中扩大进行裂变反应的铀原子与中子的速度,在融合阶段中的中子加速裂变的过程也就被终止,因此全部的能量中大约97%来自于核聚变方式;后来的试爆也都按照这个方式,以避免无法预期与控制的落尘造成邻近或偏远地区以及国家的严重影响。
 
一开始米国方面估计爆炸当量是5700万吨TNT,但是从1991年起俄邦的资料宣称只有5000万吨。爆炸能量于39纳秒内释放出超过21万太焦耳,其功率超过5.4×1024瓦特。何鲁夫倒是在对俄修大会演讲的纪录片当中“恫吓”西方这一次试爆有一亿吨TNT的威力(其实这是原先计划威力)。


 
爆炸当时所产生的火球半径达4600米,已超过引爆的高度,所以火球很快地就席卷了地面,并迅速扩散到投掷的高度,在将近1000公里外的地方都可看见。爆炸产生的蕈状蘑菇云宽近40公里,高约64公里,相当于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的7倍多;爆炸产生的热风甚可以让远在170公里以外的人受到3级灼伤,爆炸的闪光能造成220公里以外人的眼睛剧痛与灼伤,甚至造成白内障以及失明。
 

整个爆炸连芬兰都能发现和感觉到,并造成当地许多房屋的玻璃破碎;爆炸的暴风压力在引爆点正下方就高达每平方英寸300磅(压力等同于210,920.86kg/m²),足足向外吹送了将近1000公里的范围。虽然这一次试爆是在空中试爆,但是往地球传送的震波被米国地质调查仪侦测到引起里氏地震规模5到5.25的地震。
 
距离测试地点55公里外的塞佛尼殖垦地(Severny settlement)中所有木造或砖造的房屋全毁;数百公里内的木造房屋均全毁,只有砖造或石造房屋残留,但是门窗与屋顶都被强风吹走;爆炸后的电磁脉冲波足足造成了一个小时的无线电通讯空窗期;爆炸后所引发的大气扰动(Atmospheric Disturbances)环绕了地球三次。
 

红色外圈是沙皇炸弹影响的范围,爆炸的火球半径长达4.6公里;中间粉红色小圈圈是在长崎爆炸的胖子原子弹。

沙皇炸弹的试爆威力为5000万吨TNT当量,在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导致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事件。
 

与前面提到的通古斯事件比较,这一次的试爆规模大了将近两倍(通古斯大爆炸的爆炸威力相当于2000万吨TNT当量);至于形成米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的撞击事件的威力大约为100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480颗空投在长崎市的胖子原子弹,或者是688颗在广岛市引爆的小男孩原子弹,其规模排名第四。
 

执行这一次试爆任务的飞机是一架从驻科拉半岛基地的Tu-95轰炸机V型(特制机种,目前展览于俄邦中央空军博物馆),由安德烈·杜尔诺夫柴夫少校(Major Andrei E. Durnovtsev)驾驶;另外伴随一架Tu-16獾式喷射轰炸机作为观测机,负责将试爆的画面以图片与影像纪录下来,同时将爆炸时的空气作样本收集。
 

由于“沙皇炸弹”过于庞大,所以该架Tu-95任务机必须将机体内的燃油槽与机腹炸弹舱门移除才能执行任务。(这也是沙皇炸弹无法服役实战的主要原因)。
 
杜尔诺夫柴夫少校于任务结束后就地升任中校,并且获颁沙俄英雄勋章(Герой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一枚。
 

执行任务的两架轰炸机均涂装含有特殊材质的白色无机反光涂料(西方情报单位推测为含硅陶土的涂料)以避免试爆的高温造成人员或任务机的损伤。
 
另外为了试爆人员的安全考量,沙皇炸弹还特别加装一副重达800公斤的减速伞,以延迟炸弹释放坠落后的时间与速度(释放后到起爆时差为188秒),也好让任务机与观测机能够撤到距离原爆点45km以外的安全范围。
 

当初前沙俄在车里雅宾斯克-70(今斯涅任斯克)制造了一共两枚沙皇炸弹,仅试爆一枚之后,另外一枚作为研究以及备用用途。目前哑弹已经被移转到萨罗夫市的“俄邦核武博物馆”(Russian Nuclear Weapons Museum)中展示。
 
这一次的核弹设计有功人员名单当中,有一个人成为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就是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姓氏也译作沙卡洛夫)。沙卡洛夫尽管享有沙俄氢弹之父的美誉,但是在这一次成功试爆后,以反对核武的言论最终成为沙俄当局眼中的“异议家伙”。


 
由于此次试爆代号与1955年11月22日试爆的RDS-37代号同为“Ivan”(伊凡大帝),许多人将两者混淆,误以为RDS-37就是指沙皇炸弹。
 
沙皇炸弹的试爆地点:沙皇炸弹在新地岛的位置投弹地点投弹地点;弹体总重量;27公吨;弹体总长度:8米;弹体总直径:2米;


 
试爆日期与时间:1961年10月30日早上11时32分(莫斯科时间);试爆地区:北冰洋新地岛群岛西岸,米图西喀湾(Mityushikha Bay),邻近苏阔诺斯岬(Cape Sukhoy Nos)与D-2测试场(test field D-2)。试爆地点:北纬73.85°,东经54.50°;试爆方式:伞降式空投;释放高度:10,500m;引爆秒差:188秒;引爆高度:4,200m;引爆方式:经由气压感测器感测到设定高度时自动引爆。。。


 
Jumbo Huang Notes: The Soviet RDS-220 hydrogen bomb (code name Ivan or Vanya), also known as Tsar Bomba ('Tsar bomb'wink, was the most powerful nuclear weapon ever created and tested. Tested on 30 October 1961 as an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calculation principles and multi-stage thermonuclear weapon designs, it also remains the most powerful human-made explosive ever detonated.
 

The bomb was detonated 4,000 metres (13,000 ft) above the Sukhoy Nos ("Dry Nose"wink cape of Severny Island, Novaya Zemlya, 15 km (9.3 mi) from Mityushikha Bay, north of Matochkin Strait. The detonation was secret but was detected by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agencies. The US apparently had an instrumented KC-135R aircraft (Operation SpeedLight) in the area of the test – close enough to have been scorched by the blast.
 
The bhangmeter results and other data suggested the bomb yielded about 58 megatons of TNT  (240 PJ), which was the accepted yield in technical literature until 1991, when Soviet scientists revealed that their instruments indicated a yield of 50 Mt (210 PJ). As they had the instrumental data and access to the test site, their yield figure has been accepted as more accurate. In theory, the bomb would have had a yield in excess of 100 Mt (420 PJ) if it had included a uranium-238 fusion tamper but, because only one bomb was built to completion, that capability has never been demonstrated.
 
The remaining bomb casings are located at the Russian Atomic Weapon Museum in Sarov and the Museum of Nuclear Weapons, All-Russ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at Snezhinsk.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7 22:21:29
Post #370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206回:图九五螺旋桨发动,轰炸机被声纳捕捉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图九五熊是俄邦图波列夫设计局所制造,是全世界唯一服役的大型四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后掠翼长程战略轰炸机、空射导弹发射平台、海上侦察机,以及军用客机。图九五熊在冷战期间大量服役于俄邦空军和俄邦海军航空队,俄邦海军航空队使用的机型改称图一四二。自1960年代起保有螺旋桨式飞机飞行速度世界纪录至今。
 

俄邦解体后,乌克兰曾接收约70架原属俄邦空军的图九五熊系列机,现已全部退役;而俄邦空军接收的图九五熊系列机迄今仍在服役,预计将持续服役至2040年。图九五熊的动力来源为4具库兹涅佐夫设计局(局号OKB-276)研制的NK-12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装置在一个突出于翼前缘的长条形发动机舱中,


每具发动机各驱动一组直径达5.6米的同轴反转螺旋桨(Contra-rotating propellers),使得螺旋桨可以维持最大效率的同时,也充分使用发动机提供的驱动力;图波列夫设计局又将图九五熊的主翼后掠35度,这样的设计使得图九五熊保持任务执行中高速飞行的效率。
 

曾有段长时间,图九五熊被西方情报单位当作是图二零,且是当初俄邦空军设计的飞机机型,当时Tupolev在研发阶段时较广为周知名字是图九五熊隶属于补给载运单位,至于图二零本身很快就被俄邦军方淘汰未予派用;既然称为图二零,西方情报单位搜集到图二零只不过是文件上的代号,并且一直错误地沿用下去,还外流到俄邦以外使得全世界误以为有图二零运输机型在服役中。
 

以历史的角度来看,从俄邦空军开始到现在的俄邦空军,机种机型已经更换了不少,惟有轰炸机仍使用图九五熊没有改变;它的“长寿”原因是它的体积与滞空能力形成多种不同的功能性。以轰炸机的角度而言,图九五熊就像是米国空军的B-52轰炸机,可以不断升级来符合当代作战需求。
 

图九五熊的研发始于1950年代,其原因是为了取代图四,以及图八零(进化版的图四),甚至更大型的Tu-85(Tu-4的精装版)均不足以符合轰炸任务的毁灭/杀伤要求,尤其图-85还无法与米国空军当时的全天候轰炸机相较长短,因此俄邦空军高层在1950年对图波列夫设计局与麦亚西舍夫(Myasishchev)设计局提出下列要求:
 

轰炸机必须在不重复落地加油的情形下至少要具备8,000公里的航程,要能够威胁打击到米国境内的重点目标。
轰炸机必须至少能携载11,000公斤的武器并且将它们倾倒在敌人的头上。
 

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对图波列夫设计局首要的难题就是发动机。第一代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不是没有列入考量,但略早期的M-4已证明,早期的低涵道比喷气发动机虽可使飞机获得较快的近音速,不过其效率低下,巨大的油耗远比不上涡轮风扇发动机能提供更远的航程。压力随之而来的是普惠公司已经成功地研发出J-57发动机,这使得当时仍在研发中的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成为实现的可能,事后也证明B-52采用J-57发动机,在速度和续航的综合性能上,仍重复了M-4老路,直至改用TF33涡轮风扇发动机。
 

麦亚西舍夫设计局研发的M-4重锤轰炸机“野牛”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由于作战半径只有可悲的5,600km,因此最后沦落成为俄邦空军的“加油工”(一个背负大油槽的空中加油机,并于1994年退役),随后也被取代。于是图波列夫设计局又走上俄邦逻辑的路子,改采用具有8片桨叶的库兹涅佐夫 NK-12M型对转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号称具备12,000轴马力(8948kW),后续改型达到15,000轴马力(11030kW)。采用这种发动机不仅仅动力强大,事实上在油耗上与维修保养上也比涡轮喷气发动机简单,耐用度也提高了许多。

 
图九五熊的发动机在当代算是相当先进的设计,并有一个特点,就是其由四具M型对转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推动5.6米大直径而750转每分钟慢转速的螺旋桨,产生出巨大的低频噪音,并因作为俄邦远程反潜机的主力,经常低空飞行,结果美军在北大西洋设置的水下监听声纳网甚至可以捕捉到透过海水传入水下的图九五熊声纹,这使其成为可能是史上唯一一架能被声纳捕捉的轰炸机。
 

相比之下,对于采用小直径高转速涡轮的涡喷发动机,其噪音则集中于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段。另外巨大的螺旋桨也使图九五熊的起落架特别长,以至于在改装成T-114客机并且首机成为赫鲁晓夫访美专机后,因其起落架过高导致乘客出入舱门也大幅高于同期各国客机,在俄邦国内需使用专门的超高登机梯,在国外则需将机内一个应急的折叠登机梯打开,架在普通登机梯上,尽管这个“应急”的扩展登机梯在多数机场实际成了必用品。
 

虽然机体的设计在外观上看起来相当地保守,不过机体窄小构造简单,以一对含有坚固大梁的低单主翼穿越过机体,再后掠35°,然后就没其他特色了,简洁而易于制造。俄邦的武器都具备这样的特性,就是外型简单实用至上;这个后掠的机翼基本上造成在外观上对其飞行速度改善的错觉,的确使图九五熊在速度上大幅超越其它螺旋桨式轰炸机,逼近喷气式轰炸机,
 

事实上撇开空气动力学的范围不谈,很少人了解图波列夫设计局的苦心在于采用后略翼的原因在于为了将机翼大梁(Spar)在穿入机体后能够将结合点位移至炸弹仓的前方而不会影响到载弹空间,如此一来能够将图九五熊的飞行中的气体动力优势与载弹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将余下的空间规划为落地轮舱。于是在机体风阻小与发动机动力强大的结合下,第一架原型机(图九五熊/1)在1952年11月12日飞上了青天。
 

图九五熊的研发起始日期依据官方记载为1951年7月11日(B-52轰炸机的研发日期始于1948年10月25日),系列机型的生产开始于1956年1月(B-52轰炸机的生产日期始于1951年2月14日)。
 

图九五熊的首次对外公开展示是在1955年7月在图西诺机场举行的航空展,起初米国国防部对图九五熊并不重视,估计其极速为400哩/时(644公里/时),航程7,800哩(12,500公里),这错误的推算数据一直维持到1985年才修正为:25,000磅负载时最大航程为9,200哩。同时米国人还错误地估计了图九五熊的飞行速度,事实上,图九五熊不同型号的高空最大飞行速度大约在900~1000km/h之间。
 

在图九五熊这匹“老战马”的身上,化身为最典型的冷战象征就是图九五熊衍生型RT/MR型侦察机了(RT型北约代号为熊式D型;MR型为熊式E型)。RT/MR型主要作为其他的船舰,飞机,甚至是潜艇在海战情咨侦搜平台与目标确认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有重要的贡献并且表现的可圈可点。RT/MR型也相当容易被确认出来,由于进行海平面侦搜的缘故,这RT型的机鼻下方有个巨大的突起的雷达罩,凡是所经之处被RT型制导的导弹必然能击中被其所侦知并锁定的船舰;

MR型则是将原来的炸弹舱改装成一肚子的照相机,并加装突起的舱罩。也因此RT/MR型机被米国海军视其为眼中钉,要求F-14雄猫式战机必须在距离航母320km的距离内将RT型侦察机拦截,并且强制伴飞,使其目的不能达逞。偶尔雄猫式战机也会在舰队的指引下亲赴更远的距离将RT型侦察机拦截下来。
 

当图九五熊轰炸机遭到空中拦检时,机尾的炮手会将双管并联AM-23 23mm机尾机炮炮口指向天空,表示对拦检的战机并无挑衅之意;既然来者是客报之以礼,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严格限定进行拦检任务的战机不得对被临检的图九五熊进行启动射控雷达的程序,以免拦检任务演变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不过冷战的高峰期间,俄邦仍然进行许多具有战略性暗示色彩的挑衅动作。例如每周双机编队的图九五熊MS型轰炸机会从科拉半岛起飞,先经过格陵兰与冰岛,穿过北大西洋再经过新斯科细亚沿着米国东海岸的公海上空飞往古巴。当然这样一来米国军方又不得不派遣F-15等战机一路伴飞到佛罗里达州外海为止。此外,自1979年起,部署于海参崴的图九五熊型轰炸机会在每星期三飞往日本附近巡航,最后抵达越南金兰湾军事基地,史称“东京急行”。
 

冷战中另外一见值得一提的事就是在1961年10月30日早上11时32分,俄邦在北冰洋新地岛群岛北纬73.85°东经54.50°地点试爆了第一颗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核武器:沙皇炸弹。
 

该炸弹威力相当于50百万吨TNT,爆炸后的蕈状云高达60km,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七倍多;爆炸的热源连在100km以外的人体都会受到3级烧伤。执行这一次试爆任务的飞机是一架图九五熊V型轰炸机,另外伴随一架Tu-16獾式喷气轰炸机作为观测机。任务机从10,500m的高空(大约200栋台北101大楼叠起来的高度)将炸弹释放,炸弹经由气压感测器感测到4,200m的高度时自动引爆。


 
由于“沙皇炸弹”过于庞大,弹体重达27公吨,长度为8米,最大直径为2米,所以该架任务机必须将机体内的燃油槽与机腹炸弹舱门移除才能执行任务。
 

另外为了试爆人员的安全考量,这一枚“沙皇炸弹”还加装一副重达800公斤的减速伞,以延迟炸弹释放坠落后的时间与速度,也好让任务机与观测机能够撤到距离原爆点45公里以外的安全范围。
 

冷战时期,西方国家战机曾经(现在也是)频繁的被派遣去拦截图九五熊轰炸机,并妨碍其执行任务。当其过分接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领空时,两方接触的机会就更高了。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发生两方进行非官方无线电或手势性的通讯。
 

根据许多西方战斗飞行员在拦检任务后的报告中指出,其实图九五熊轰炸机这种外貌似乎无明显威胁性的祖父级轰炸机能够在短距离内突然加速甩脱尾随的截击机组;甚至有时突然转向迫使伴随监控的战机极遽减速并且拉开与其的飞行距离。飞行风格比较狂野的俄邦飞行员通常会把前面提到的两个招式随机使用借此来戏弄伴飞跟踪的飞行员。
 

不过再野蛮也有碰到乌龙的一天;在1980年代曾经发生过挪威皇家空军一架F-16战隼战斗机跟一架图九五熊撞在一起的事故,当时挪威飞行员正在执行拦检监控并驱逐伴飞图九五熊离开挪威领空的任务。然而由于该挪威飞行员不断地过于逼近,却忘记图九五熊翼端所产生的涡流以至于发生短暂地失控,也因此发生F-16翼端与图九五熊擦撞的意外。幸运的是两机的损伤程度都不算太大,因此两架军机最后都平安着陆。
 

1982年7月7日,我军舟山雷达站发现一架图九五熊轰炸机于北纬30度47分,东经124度12分距离舟山本岛约270公里位置台湾海峡方向由北向南飞行。我军宁波基地出动一架歼七歼击机,海军台州基地出动一架歼-8歼击机进行跟踪监视,直至北纬26度15分,东经123度22分脱离接触。
 
1986年2月6日上午10时10分,友军发现一架俄邦空军所属的图九五熊轰炸机正由北向南飞行,侵入友军空识别区,并派出2架F-5E老虎II式战斗机拦截及监视,直到该机飞离友军空识别区为止。
 

直到1999年,俄邦空军的图九五熊轰炸机通常成对飞行,借由北大西洋的冰岛─格陵兰航线和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白令海航线接近米国东海岸或者是阿拉斯加州沿岸。1999年6月,数架图九五熊和2架Tu-160轰炸机在被米国空军战斗机拦截后转向飞回。相似的事件也发生在同年9月,但图九五熊轰炸机是在未与战机接触的情况下自行转向飞回。
 

2006年9月29日:北美航天防卫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NORAD)派遣加拿大皇家空军CF-18战斗机(从加拿大冷湖空军基地(CFB Cold Lake)起飞)在加拿大亚伯达省中部和米国空军F-15鹰式战斗机(从阿拉斯加州空军基地起飞)一起拦截数架俄邦空军图九五熊轰炸机,这些轰炸机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海岸附近进行年度例行演习。这次演习的目的应是测试这些轰炸机穿透北美防空识别区的能力和收集相关资料。
 
2007年5月:英国皇家空军派遣2架龙卷风F.3战斗机(自Leuchars皇家空军基地起飞)在苏格兰外海拦截一架图九五熊轰炸机,当时其正在监视由英国皇家海军举行、代号为海王星战士(Neptune Warrior)的演习。
 

2007年7月:2架挪威皇家空军(Royal Norwegian Air Force)F-16战隼式战斗机(自挪威Bodø空军基地起飞)与2架英国皇家空军龙卷风F.3战斗机(自英格兰Leeming皇家空军基地起飞)共同拦截2架图九五熊轰炸机,当时这2架图九五熊正从挪威海岸往苏格兰方向飞行。
 
2007年8月:2架图九五熊轰炸机接近米国关岛,稍后被派出的战斗机所拦截。俄邦空军安德罗索夫少将(Maj Gen Pavel Androsov)告诉新闻媒体,“当2架飞机接近关岛时,我们的年轻飞行员维持了传统。我们与米国航母派出的战机互相打招呼、交换微笑,然后回家”。然而,五角大厦否认有派出战机一事,并说这些轰炸机并未接近航母到应该做出反应的距离。
 

2007年8月17日:2架英国皇家空军台风式战斗机起飞拦截并追踪图九五熊轰炸机,当时其正越过北海(North Sea)接近英国领空,稍后即转向离开。
 
2007年9月6日:2架挪威皇家空军F-16战隼式战斗机追踪8架飞越巴伦支海(Barents Sea)、接近挪威领空的图九五熊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飞越挪威后,持续飞向英国领空,稍后英国皇家空军派出4架龙卷风F.3战斗机(自Leuchars皇家空军基地起飞2波,每波2架)进行拦截,并迫使这些轰炸机转向飞返俄邦。同日,俄邦空军图九五熊轰炸机接近加拿大领空,加拿大皇家空军CF-18战斗机紧急起飞进行拦截,两方在伊努维克(Inuvik,加拿大西北方地区)附近接触。
 

2007年11月22日:一架隶属阿拉斯加第90战机中队F-22猛禽战斗机第一次展现他们拦截两架俄邦图九五熊MS熊式H型,这也是F-22战机第一次奉北美航天防卫司令部之命执行拦检任务。
 
2008年2月9日:俄邦空军一架图九五熊轰炸机飞入东京南方500公里伊豆群岛的日本领空3分钟,日本自卫队出动24架F-15、一架E-767空中预警机战机升空拦截,发出“一次提醒,与一次警告”以及“另一次提醒与警告”。日本外务省随后向俄邦驻日大使馆提出严重书面抗议,不过俄邦官方反而宣称“我国四架图九五熊轰炸机于星期六当日完成长达10个小时的飞行任务”,“我国的战略航空飞行器并未违反日本领空规定”("our strategic aviation planes did not violate Japanese airspace.")。
 

同日,一架图九五熊在西太平洋飞过米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USS Nimitz CVN-68)以2,000英尺的高度飞越其上空“两次”,另一架图九五熊距离航母58英里处空中盘旋,四架F/A-18黄蜂式战斗攻击机立即被派往升空拦截并进行追踪。
 
2010年1月28日下午1时4分,友军阳明山雷达站发现一架不明机出现在湾台东北方向154海里处南下,航速320海里,沿湾台东北部防空识别区边缘活动,并于1时15分进入湾台防空识别区短暂停留,在实施全球共同紧急G波道广播后,该机随即转向日本琉球方向,脱离湾台防空识别区。在后来两三天的比对后,确认是TU-95长程战略轰炸机,这型飞机曾在越战期间经常出没湾台东南方,又再度出现。
 
加拿大当地时间2010年8月24日,两架接近加拿大领空的图九五熊被加空军两架CF-18型“大黄蜂”战斗机拦截。
 
现今于俄邦空军服役中的图九五熊轰炸机皆为图九五熊MS6构型,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制造。2007年8月18日,俄当局宣布,停止15年之久的图九五熊境外定期巡逻飞行任务将恢复执行。
 
印度海军拥有5架图-142机,用于海上侦察及反潜作战任务。
 
在2013年,俄邦空军开始升级在役的部分图九五熊MS至图九五熊MSM。此次升级主要更换该机的航空电子设备,而机身和发动机保持不变。将在升级中增加一个新的瞄准和导航系统,升级后将能使用新的战略巡航导弹X-101及增加导航系统的GLONASS。现代化目的是延长飞机的使用寿命到2025年。
 

Tu-142作为携带攻击船舰的巡航导弹平台成为俄邦海军航空兵衍生型;
图九五熊K-20型(北约代号熊式B型)作为发射Kh-20(北约代号为AS-3 "Kangaroo", "袋鼠")导弹的平台;
图九五熊K-22(北约代号熊式G型)作为Kh-22(北约代号为AS-4 "Kitchen", "厨房")导弹的发射平台;
图九五熊M-55型可以作为K-26/KSR-5(北约代号AS-6 "Kingfish", "王鱼")导弹的发射平台;
 
图九五熊MS(北约代号熊式H型)作为Kh-55(北约代号AS-15A "Kent", "篙")空对地导弹;
甚至当作是载客机,例如Tu-116,内有3个VIP座位与办公室隔间,余下70m³隔间作为一般座舱。Tu-116只生产了两架,并且限于在前俄邦境内使用,可以说是前俄邦“境内版”的“空军一号”
图九五熊另外有民航客机衍生型Tu-114;
 
俄邦在1958年以图九五熊与Tu-116作为预警机的研发平台,不过两者机体狭窄的关系,造成机上电子设备冷却空间与操作空间不足,因此改由机体较宽的Tu-114测试并发展出Tu-126空中预警机,并加装空中加油管以延长航程
从冷战中到冷战结束后,图九五熊机型系列的多功能武器平台老战马的形象开始不保,不过在外交上属于“战略震摄/威吓”的形象与角色依旧维持得很好,并没有改变。
 

图九五熊的武装情况:
 
一枚1946年式FAB-250(公斤)自由落体炸弹;
一枚1954年式FAB-500(公斤)自由落体炸弹;
雷达控制机炮:单座或双座AM-23 23毫米机尾机炮;
炸导弹:可携挂重量最大到15,000公斤(33,000磅),可携挂的种类包括:
60枚FAB-250炸弹或者是30枚FAB-500炸弹。
Kh-15“回马枪”A型超超音速(终端弹道自4,0000m高度速率可达约5马赫)短程(300km)液态燃料导弹(由图九五熊MS携行发射)。
Kh-20“袋鼠”巡航导弹(由图九五熊K/KD型携行发射),1980年代后期被“厨房”所取代。
 
Kh-22“厨房”大型液态联氨燃料远距反舰导弹(由图九五熊-K-22携行发射),射程可达400km,巡弋速率达2马赫,终端弹道(自27,000m高度)可达4马赫;尤其Kh-22N专门以350千吨当量核子弹头针对米国海军航空母舰以及航空母舰战斗群为目标。
Kh-55亚音速(571~917kph)长程(2,500到3,000km)巡航导弹(由图九五熊MS携行发射),核子弹头威力为200千吨当量。
Kh-555巡航导弹,保持了Kh-55的传统外形结构,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俄邦就开始了对Kh-55的改进论证。。。
 
Jumbo Huang Notes: The Tupolev Tu-95 (Russian: Туполев Ту-95; NATO reporting name: "Bear"wink is a large, four-engine turboprop-powered strategic bomber and missile platform. First flown in 1952, the Tu-95 entered service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 1956 and is expected to serve the Russian Aerospace Forces until at least 2040. A development of the bomber for maritime patrol is designated Tu-142, while a passenger airliner derivative was called Tu-114.
 
The aircraft has four Kuznetsov NK-12 engines with contra-rotating propellers. It is the only propeller-powered strategic bomber still in operational use today. The Tu-95 is one of the loudest military aircraft, particularly because the tips of the propeller blades move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sound. Its distinctive swept-back wings are set at an angle of 35°. The Tu-95 is unique as a propeller-driven aircraft with swept wings that has been built in large numbers.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7 23:24:24
Post #371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202回:近地航天运输系统,可回收轨道航天器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航天飞机是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81至2011年运作的近地轨道航天器,有一定的重复使用空间,正式名称“航天运输系统”。航天飞机是1969年可回收航天器方案中唯一获资助的项目,也是米国航天飞机计划的核心。航天飞行先经过四次轨道测试飞行,其中第一次是在1981年,再于1982年开始运作飞行。
 

米国共制作五架完整的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并在前后三十余年间执行135次任务,每次都是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除发射哈勃空间望远镜、多枚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外,这些任务还完成轨道科学实验,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维护。所有航天飞机的任务时长总和为1322天19小时21分23秒。
 

航天飞机的部件包括:带有三个洛克达因主发动机的轨道飞行器,一对可回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属消耗品、用于存放液氢和液氧的外储箱。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和轨道器上由外储箱提供燃料的三个主发动机就像常规火箭一样并行操作。固体火箭助推器在航天器抵达轨道前分离,外储箱在即将注入轨道时分离,注入过程由轨道器的两个轨道机动发动机完成。
 

任务完成后,轨道器启动轨道机动发动机脱离轨道并返回大气层。再入期间,轨道器受隔热瓦保护,经过滑行像太空飞机一样在跑道着陆,大多数着陆点是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着陆设施或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罗杰斯干湖。轨道器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后用波音747特别改装的航天飞机运输飞机送回肯尼迪航天中心。
 

1976年制成的“企业号”是第一个轨道器,但没有轨道飞行能力,只能用于进近与着陆测试。起初建造的全功能轨道器共有四架,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和“亚特兰提斯号”,其中有两架因任务事故损毁,分别是1986年的“挑战者号”和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共导致14名航天员丧生。


1991年,米国建造第五架可运作轨道器“奋进号”,用于取代“挑战者号”。2011年7月21日,“亚特兰提斯号”完成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米国的航天飞机全部退役。此后,米国长年依靠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将航天员送上国际空间站,直至2020年5月30日商业航天员计划首飞时止。
 

米国空军在20世纪50年代提议用配备飞行员且可重复使用的滑翔器执行军事任务,如侦察、卫星攻击和空对地武器攻击等。50年代末,空军开始发展有一定重复使用空间的X-20试验机。1961年,空军同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试验机项目合作并训练六名飞行员。由于开发成本不断上升,而且双子座计划更加优先,试验机项目于1963年12月取消。空军还曾于1957年开展研究,检测是否能重复使用助推器,这些研究成为航空航天飞机的基石。1962至1963年的初步设计阶段尚未涉及能完全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同空军合作开发升力体,测试主要通过机身而非机翼产生升力的飞行器,测试项目包括M2-F1、M2-F2、M2-F3、HL-10,以及X-24A和X-24B试验机。项目测试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后来纳入航天飞机设计,如高空高速无动力着陆等。
 

1966年9月,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空军发布联合研究结论,为满足将来需求研发的新型航天器最好能够实现部分再利用来节省成本:164。1968年8月10日,航空航天局载人航天办主任乔治·穆勒(George Mueller)宣布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计划,之后又为发射与再入综合航天器设计发布需求建议书,这种综合航天器后来发展成航天飞机。航空航天局宣布不会根据初步建议择优签约,而是分阶段承包航天飞机开发。第一阶段要求竞标的航天公司完成研究;第二阶段是两家承包商竞争特定合同;第三阶段涉及航天器部件细节设计,第四阶段才是航天器制作。
 

1968年12月,航空航天局成立航天飞机任务组负责确定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最佳设计,通用动力、洛克希德公司、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北美罗克韦尔拿到研究合同。1969年7月,航天飞机任务组发布报告,认为航天飞机可用于短期载人飞行和空间站任务,也能用于发射、维护和回收人造卫星。


报告还将未来的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把可重复使用的轨道器装上一次使用助推器;第二类采用多个一次使用运载火箭的发动机与单个推进剂储存箱;第三类的轨道器和助推器都能重复使用。1969年9月,米国副总管斯皮罗·阿格纽领导的太空任务组发布报告,呼吁开发可运送人员和货物到近地轨道的航天飞机,能在轨道和月球间传输的太空拖船,以及用于深空旅行的可重复使用核上面级。
 

航天飞机任务组的报告发布后,许多航天工程师都对明显最能节省硬件成本的第三类青眼有加。曾参与水星飞船设计的马克斯·法格(Max Faget)获取可完全重复使用的二级系统专利,设计方案是直翼轨道飞行器附在更大的直翼助推器上。但米国空军飞行动力学实验室指出,直翼设计无法承受再入时的极高热力和空气应力,而且功能单一,不能实现提供多种功能的设计目标。此外,空军需要的有效载荷能力业已超出法格设计所限。1971年1月,航空航天局与空军高层确定,航天飞机的最佳设计方案是三角翼轨道飞行器和消耗型推进剂储存箱。
 

确认需要可重复使用的重型航天器后,航空航天局和空军开始确定各种功能的设计要求。空军认为航天飞机要有发射大型卫星的能力,所以要把重2.9吨的物体提升至东向近地轨道,或将18吨的物体送入极轨道。根据不同的卫星设计方案,航天飞机需要长18米,宽4.6米的有效负载舱。航空航天局经评估认定土星系列运载火箭采用的F-1和J-2火箭发动机不能满足航天飞机需要,然后在1971年7月向洛克达因发布合同,开始研发航天飞机主发动机。
 

检视29种航天飞机方案后,航空航天局选中带有两个侧助推器的设计,并且助推器还能重复使用来降低成本。同样出于成本考虑,航空航天局和空军选择使用固体燃料助推器,而且这样的助推器落入大海后也更容易翻新。1972年1月,米国总管理查德·尼克松批准航天飞机计划,航空航天局也在同年三月确定最终设计。同年八月,航空航天局与北美罗克韦尔签订轨道器制造合同,固体燃料助推器合同由赛奥科公司(Thiokol)获得,马丁·玛丽埃塔拿到外储箱合同。
 

1974年6月4日,北美罗克韦尔开始建造第一个轨道器,之后得名“企业号”的“OV-101”。“企业号”属测试飞行器,不包含发动机和隔热部件。1976年9月17日完工后,“企业号”被运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测试。罗克韦尔制出“098号主推进试验品”,是附在外储箱上的结构桁架,带有三个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并在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测试确保发动机能安全完成发射过程。接下来北美罗克韦尔又在“099号主推进试验品”测试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确定发射和再入时空气动力和热应力的强度。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开始开发的时间比预订延迟九个月,同时普惠公司质疑洛克达因公司为何能拿到合同。首个可重复使用变推力发动机的开发过程遇到许多问题,第一台直到1975年3月才完成。发动机测试期间有多个喷嘴故障,甚至出现涡轮叶片断裂,但航空航天局还是向洛克达因订购三架轨道器所需的九台发动机,这些发动机从1978年5月开始制作。
 

航空航天局在航天飞机隔热系统研发过程中经历重大延误。该局过去的航天器采用烧蚀隔热罩,但不能多次使用。考虑到航天飞机可以用重量较轻的铝建造,航空航天局决定采用隔热瓦,这样有需要时就可以单独更换。“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75年3月27日开建,1979年3月25日运至肯尼迪航天中心,但抵达时三万片隔热瓦尚有两成没装,装好的又有相当一部分必须更换,导致“哥伦比亚号”两年后才能飞行。
 

1979年1月5日,航空航天局订购第二架轨道器。罗克韦尔同月开始把“099号主推进试验品”转制成“OV-099”,便是之后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29日,航空航天局又订购两架轨道器“OV-103”和“OV-104”,后来分别得名“发现号”及“亚特兰提斯号”。之后成为“奋进号”航天飞机的“OV-105”虽然早在1982年2月便开始制作,但航空航天局在1983年决定把航天飞机编队限制在四架。“挑战者号”爆炸后,航空航天局于1987年9月恢复“奋进号”生产。
 

送抵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后,“企业号”被装上波音747改装的航天飞机运输飞机开始飞行测试。1977年2月,“企业号”开始进近与着陆测试,飞行期间始终与航天飞机运输飞机相连。1977年8月12日,“企业号”执行首次滑翔测试,脱落航天飞机运输飞机后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此后“企业号”又经过四次飞行测试,再于1978年3月13日送到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装上外储箱和固体燃料助推器后在垂直地面振动试验场(Mated Vertical Ground Vibration Test)接受晃动试验,还用振动试验模拟发射时的应力。1979年4月,“企业号”返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装外储箱和固体燃料助推器后转送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台,用于验证发射复合体设施的恰当方位。1979年8月,“企业号”回到加利福尼亚州,后在1984年范登堡空军基地六号太空发射复合体的开发过程中使用。


 
1980年11月24日,“哥伦比亚号”开始安装外储箱和固体燃料助推器,同年12月29日送到39号发射台blushII-22。STS-1不但是首次航天飞机任务,也是航空航天局的载人航天器首飞blushII-24。1981年4月12日,航天飞机首度发射,带着约翰·杨和罗伯特·克里彭飞上蓝天。两名飞行员在两天任务期间检测航天飞机的各种设备,发现“哥伦比亚号”轨道机动系统吊舱有多块隔热瓦脱落。航空航天局与空军合作,使用卫星拍摄“哥伦比亚号”机底照片,确定没有损伤。4月14日,“哥伦比亚号”返回大气层并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
 

航空航天局接下来又三次试飞“哥伦比亚号”。1982年7月4日,肯·马丁利和亨利·哈特斯菲尔德完成STS-4任务后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混凝土跑道着陆。罗纳德·里根总管和第一夫人南希·里根接见工作人员,总管还在现场演说。STS-4成功后,航空航天局宣布航天运输系统投入运作。


 
航天飞机是历史上第一种可操作且可重复使用的轨道航天器,每个航天飞机轨道器的设计使用寿命都有十年,能发射一百次,而且后来还得以延长。发射时的航天飞机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载有人员和有效载荷的轨道器,外储箱和两个固体助推器。
 

航空航天局和空军各机构分别负责航空飞机任务的不同领域。肯尼迪航天中心负责赤道轨道任务的发射、着陆和周转操作(所有任务都在此发射);空军下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负责极轨道任务的发射、着陆和周转(从未使用);林顿·约翰逊航天中心负责所有航天飞机运作的指挥协调,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负责主发动机、外储箱和固体助推器,斯坦尼斯航天中心负责测试主发动机,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管理全球测控网。
 

轨道器包含火箭和飞行器双重设计元素,既能像火箭般垂直发射,又能像滑翔机一样着陆。机身份成三部分,为乘员舱、货舱、发动机舱和飞行操纵提供支持。航天飞机主发动机舱在轨道器后部,发射时提供推力,还有轨道机动系统(Orbital Maneuvering System)确保轨道器能在太空进入、更换和退出轨道。两侧的三角翼长18米,内边缘(机翼后侧)与机身呈81°角,外缘(机翼前侧)呈45°。两翼内外都有升降副翼,航天飞机再入时能与两翼之间位于发动机下方、用来控制横轴的襟翼一起提供飞行控制功能。轨道器的垂尾后仰45°,上面的方向舵能拆分开来起减速作用:382–389。垂尾还包含两部分减速伞系统,能在轨道器着陆后减速。轨道器采用伸缩式起落架,由前起落架和两个主起落架组成,每个都有两个轮胎,前起落架还有电动液压转向功能。
 


航天飞机的机组人员组成因任务而异。每次测试飞行仅有两名机组人员,指令长和飞行员各一人,两人都是合格的飞行员,能驾驶轨道器飞行和着陆。包括实验、货物运送、舱外活动在内的各种轨道任务主要由任务专家执行,他们出发前均已接受对应培训。航空航天局在航天飞机计划早期安排载荷专家与送货任务一起出行,载荷专家大多是送货任务买单公司的系统专家。因STS-51-L失事丧生的格里高利·贾维斯是最后一名跟随航天飞机飞行的载荷专家,此后除飞行员外,其他机组人员都是任务专家。STS-51-C和STS-51-J任务均有同一名航天工程师作为军方代表随行,因为两次任务都有米国国家侦察局的货物。航天飞机任务通常配有七名机组人员,STS-61-A配有八人。
 

所有航天飞机任务的乘员舱都有三层甲板,是经过加压的居住区。驾驶舱除指令长和飞行员的两个座位外,还有为其他机组人员准备的两到四个位置。中层甲板位于驾驶舱下方,是厨房和床位所在,还有三到四个座位。中层甲板配有气闸,能支持两名航天员的舱外活动,还能进入太空实验室。中层甲板下面是设备舱,装有环境控制和废物管理系统。
 

前四次航天飞机任务的航天员身穿改良版米国空军高空全压制服,其中包括航天器上升和下降期间穿戴的全压头盔。从第五次任务STS-5到“挑战者号”失事时止,机组人员身着浅蓝色一体式诺梅克斯(nomex)飞行制服并配气体分压头盔。“挑战者号”失事后,新任务的机组人员改穿局部加压服,是空军高空压力制服的局部加压版。1994年,高级逃生系统航天服(Advanced Crew Escape Suit)取代发射和进入制服,在碰到紧急情况时更能保障航天员安全。“哥伦比亚号”本在前四次任务配有修改过的SR-71黑鸟式侦察机零零弹射椅,但在STS-4任务后停用,STS-9任务后拆除。
 

飞行甲板位于乘员舱顶层,是轨道器飞行控制功能所在。指令长坐在左前方座位,飞行员坐在右前方,还有为其他机组人员准备的两到四个座位。仪表板包含2100多个显示屏或控制器,指令长和飞行员都配有抬头显示器和控制杆,用于在动力飞行时操控发动机,同时在无动力飞行时控制轨道器。两个座位都有方向舵控制器,可以在飞行中转舵或在前起落架着陆后控制轮子的方向。轨道器起初装有多功能阴极射线管显示系统,能显示并操作飞行信息。显示系统向指令长、飞行员及后面的座位显示飞行信息,同时还能控制抬头显示器的信息。
 

1998年,“亚特兰提斯号”升级多功能电子显示系统,除飞行仪表升级成玻璃驾驶舱外,还把八台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换成11块多功能彩色数字屏幕。多功能电子显示系统于2000年5月随STS-98任务飞上蓝天,其他轨道器全部升级。飞行甲板后方装有能观察货舱的窗户,还有控制摇控机械臂移动货物的控制杆。此外,飞行甲板后方装有能检视货舱的闭路电视显示器。
 

中层甲板包含机组人员设备舱、休息区、厨房、医疗设备和卫生站。人员使用模块化储物柜存放设备,储物柜能按需扩大或缩小,还有安装后常态化的地板隔间。中层甲板的左舷舱口是机组人员在地球上进出轨道器的门路。此外,每个轨道器起初都在中层甲板装有内部气闸,但“发现号”、“亚特兰提斯号”和“奋进号”后来用货舱的外部气闸和轨道器对接系统取代内部气闸,改善对接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操作。


轨道器配有航空电子系统,能在大气层内飞行时提供信息和操作功能。航空电子器件包括三个微波扫描光束着陆系统、三个陀螺仪、三个战术空中导航系统、三个加速规、两个雷达高度计、两个气压高度计、三个姿态指引仪、两个马赫表,以及两个C模式应答机。再入期间,机组人员会在速度降至五马赫以下时启动两个空气数据探针。轨道器有三个惯性测量单元,可在飞行任务始终用于制导和导航,还有两个能在轨道飞行时对齐惯性测量单元的星跟踪器(star trackers),能在轨道时自动或手动对齐恒星。1991年,航空航天局开始用惯性导航系统升级惯性测量单元,新版本提供的位置信息更加精确。1993年,航空航天局用STS-51首次把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送入太空。1997年,霍尼韦尔开始集成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用于取代惯性测量单元、惯性导航系统和战术空中导航系统,后在2007年8月的STS-118任务首飞。
 

机组人员在轨道飞行期间主要使用S波段无线电联络,支持语间和数据通信。四个S波段无线电中有两个是相位调制收发器,能发送和接收信息;另外两个是频率调制发送器,用于向航空航天局传送数据。S波段无线电只能在视线范围内操作,所以轨道器入轨后,航空航天局需采用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和航天测控和数据采集网(Spacecraft Tracking and Data Acquisition Network)地面站与轨道器通讯。此外,轨道器货舱外部还配有高带宽Ku波段无线电,能充当交会雷达。轨道器另外还配有两个特高频无线电,可用于联络航空交通管制和执行舱外活动的航天员。
 

航天飞机的线传飞控系统完全靠数据处理系统(Data Processing System)主计算机控制。数据处理系统操控轨道器的飞行控制功能和推进器,并在发射时控制外储箱和固体助推器。数据处理系统包含五台通用计算机、两个磁带大容量存储单元,以及监测航天飞机部件的各种传感器。原配通用计算机是IBMAP-101B,采用单独的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处理器,以及非易失型固态存储器。1991至1993年间,轨道器的通用计算机升级成AP-101S,存储和处理能力更强,并将中央处理器和输入/输出处理器功能并入单个处理器缩小设备体积、减轻重量。四台通用计算机装载航空飞机专用的主航空电子软件系统,能操控所有飞行过程。
 

上升、机动、再入和着陆期间,四台装载主航空电子软件系统的通用计算机同步运作,产生四倍冗余,能对结果查错。如果出现软件错误,导致四台计算机都生成错误报告,第五台通用计算机将启动使用不同软件的后备飞行系统,能够在上升、轨道飞行、再入时控制航天飞机,但不足以完成整个任务。五台通用计算机分别放在中层甲板的三个独立隔间,这样万一某台计算机冷却风扇故障,其他计算机仍能稳定工作。抵达轨道后,机组人员把部分通用计算机的功能从制导、导航与控制切换到系统管理和负载,支持任务执行。:405–408因飞行软件需在跨年时重置轨道器计算机,所以航天飞机任务不能在12月到1月执行。不过,航空航天局工程师在2007年找到解决办法,此后的航天飞机任务不受跨年问题限制。
 

航天飞机任务通常会携带便携式通用支持计算机,能够与轨道器的计算机和通讯包集成,并监控科学和负载数据。早期任务携带的Grid Compass和便携式通用支持计算机都是历史上很早的笔记本电脑,之后的任务开始采用苹果公司和英特尔的笔记本电脑。


 
货舱占据轨道器的大部分机身,为航天飞机有效载荷提供货运空间。货舱长18米,宽4.6米,能容纳直径最大为4.6米的圆柱形负载。货舱两边各铰接两扇舱门,提供相对气密的密封空间,能在起飞和再入时防止货物因高温损坏。舱内货物在纵梁的附着口上固定,舱门还能用于散发轨道器的热量,抵达轨道时就能打开来排热。

 
根据任务需求,轨道器能结合各种附加部件,如轨道实验室、用于把货物运到更远位置的助推器blushI-326、遥控机械臂系统:II-40,以及延长任务时间需要的部件:II-86。为减少轨道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的燃料损耗,科学家研发空间站至航天飞机电力传送系统(Station-to-Shuttle Power Transfer System),能转换空间站电量并传送给轨道器。“发现号”和“奋进号”都装有空间站至航天飞机电力传送系统,在STS-118任务期间首次应用。
 

遥控机械臂系统又称加拿大臂,是连接货舱的机械臂,用于抓取或操作货物,也能在宇舱员舱外活动时充当移动平台。遥控机械臂系统由加拿大晶石航天公司(Spar Aerospace)制作,航天员能在轨道器飞行甲板通过窗户和闭路电视操纵。遥控机械臂支持六自由度,机械臂的三个位置共有六个关节。原版机械臂可抓取或操作最重29吨的货物,之后又大幅提升到270吨。


太空实验室模块是欧洲资助的加压实验室,装在货舱内,用于轨道飞行期间的科学实验。模块由两截组成,均长2.7米,装在货舱尾端,以便在飞行期间保持重心。航天员通过2.7米或5.8米的通道进入模块,两条通道均同气闸相连。太空实验室的设施用托盘存放,其中既有实验设备,又有计算机和供电设备。截至1999年,太空实验室设备共随航天飞机升空28次,研究项目包括天文学、微重力、雷达和生命科学。这些设备还在哈勃望远境维护、空间站补给等任务中发挥作用。太空实验室模块先在STS-2和STS-3任务测试,首次完整任务是STS-9。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共有三台,又称“RS-25”发动机,位于轨道器机身尾部并呈三角形排列。轨道器上升期间,发动机的俯仰角能偏移±10.5°,偏航角偏移±8.5°来改变推力方向,进而调整航天飞机朝向。发动机使用钛合金制作且能重复使用,而且与轨道器独立,能在着陆后拆除和替换。“RS-25”属分级燃烧循环低温发动机,使用液氧和液氢为燃料,燃烧室压比过去任何液体火箭都高。原配发动机的主燃烧室能在最大226.5巴的压力下运作。发动机喷嘴高287厘米,内径229厘米,采用1080条液氢内部管线冷却,并由绝缘和烧蚀材料隔热。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经过多次改善提升动力和可靠程度。洛克达因在开发阶段确定,发动机能在推力达到原有规定104%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为保证发动机推力值与以前的文档和软件一致,航空航天局把原版规定推力值定为100%,但让发动机保持输出更高推力。“RS-25”的升级版分别称为一型和二型,其中2001年的二型发动机推力水平达到109%,同时因喷管喉部更大,燃烧室压降至207.5巴。正常情况下使用的最大推力是104%,任务中止等紧急情况才会使用106%或109%。
 

轨道机动系统包含两个位于尾部的AJ10-190发动机及对应推进剂存储箱。发动机的燃料是一甲基肼和氧化剂四氧化二氮,存储箱最多能装载2140公斤一甲基肼和3526公斤四氧化二氮。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在主发动机熄火后用于注入轨道,此后还会在变更轨道和再入前的脱轨时启用。每个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可产生27080牛顿推力,整个系统能提供每秒305米的速度变化。
 

轨道器表面带有隔热保护层,再入期间受隔热系统保护。过去的米国航天器基本采用烧蚀隔热罩,但为重复使用设计的轨道器也需要配备能多次使用的隔热罩:72–73。再入时,隔热系统外侧的温度高达1600°C,但必须保证轨道器的铝质外壳温度低于180°C。航天飞机隔热系统主要由四类隔热瓦组成,轨道器前锥和两翼前缘的温度超过1300°C,由碳纤维强化碳质复合材料保护。


1998年,科研人员开发加厚型碳纤维强化碳质复合材料并装上航天飞机,防止机体因微流星体和太空垃圾受损,并在隔热瓦损坏导致“哥伦比亚号”灾难后进一步改善。从STS-114任务开始,轨道器均配有机翼前缘碰撞检测系统,发现任何潜在损伤都能向机组人员预警。:II–112–113轨道器底面及其他温度最高的位置都有耐高温且可重复使用的表面绝缘材料保护。轨道器上部涂有可重复使用的白色低温表面绝缘层,适合在温度低于650°C时提供保护。货舱门和机翼部分上表面涂有可重复使用的化学纤维绝缘层,能抵抗低于370°C的温度。
 

航天飞机外储箱用于携带主发动机的推进剂,并将轨道器与固体助推器连接。外储箱高47米,直径8.4米,由相互独立的小箱组成,分别装有液氧和液氢。液氧箱高15米,位于外储箱前上方;液氢箱高29米,占据外储箱绝大部分体积。轨道器通过两块脐带板与外储箱连接,脐带板中包含五条推进剂脐带、两条电力脐带和前后结构连接件。外储箱外部覆有橙色喷涂泡沫,确保外储箱能承受上升期间的热量。


 
外储箱从起飞开始持续向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提供推进剂直至主发动机熄火,并在熄火18秒后脱离轨道器,脱离过程可自动或手动触发。脱离时轨道器缩回脐带板,脐带封闭以防过量推进剂进入轨道器。结构连接件上的螺栓切断后,外储箱便脱离轨道器。此时外储箱前上方会排出氧气,促使箱体翻滚,确保它在再入前解体。外储箱是航天飞机上唯一不可重复使用的主要部件,脱离后沿弹道落入印度洋或太平洋。
 

前两次任务STS-1和STS-2的外储箱表面涂有270公斤阻燃乳胶漆,防止箱体受紫外线辐射破坏。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泡沫就能起到同样的保护作用,所以从STS-3开始外箱体不再加涂乳胶漆。任务首次采用重量减轻4.7吨的轻型箱,减掉的重量来自部分箱壁金属变薄,取消液氢箱的部分组件。1998年,STS-91任务首次采用2195铝锂合金制成的超轻型外储箱,强度比2219铝锂合金前辈提高四成,密度降低一成,箱体再轻3.4吨,航天飞机从此能向国际空间站高倾角轨道运送更多重物。
 

固体助推器在航天飞机起飞和上升阶段提供71.4%的推力,是人类放飞的最大固体推进剂发动机。每枚固体助推器高45米,宽3.7米,重68吨,钢质外壳约厚13毫米。固体助推器由固体推进剂发动机、鼻锥和火箭喷嘴组成,其中固体推进剂发动机占据绝大部分机体,由11钢壳组成,内含四截药柱;鼻锥装有分离发动机和降落伞系统,用于分离后的地面回收;火箭喷嘴能向各方向转动最多8°,以提供飞行调整功能。
 

每个火箭发动机装有500吨固体火箭推进剂,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器装配大楼装配成型。除为发射第一阶段提供推力外,固体助推器还起支撑轨道器和外储箱结构的作用,因为只有固体助推器与移动发射平台连接。固体助推器在发射前五分钟解除保险,并且必须在航天飞机主发动机顺利点火后采用电子方式点火。每枚原版固体助推器提供1.25万牛顿推力,从STS-8任务开始提升到1.33万牛顿。固体助推器通常在起飞约两分钟后耗完燃料,然后在距地面约46公里高空脱离,随后打开稳定伞和主降落伞,落入大海后由两艘MV自由之星号(分别是MV Freedom Star和MV Liberty Star)姐妹舰的工作人员回收。送回卡纳维拉尔角后并经工作人员清理和拆解后,火箭发动机、点火器和喷嘴送往赛奥科公司翻新,在之后的飞行任务中重新使用。
 

航天飞机计划期间,固体助推器经过多次重新设计。STS-6和STS-7使用的固体助推器箱体内壁减薄0.1毫米,所以比前几次任务的助推器轻2.3吨,但之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样内壁又太薄,所以从STS-8开始到STS-26止采用比原版薄0.076毫米的箱体,每枚助推器比原版轻1.8吨。“挑战者号”的失事原因是O形环在低温下失效,固体助推器于是经过重新设计确保密封效果不受温度影响。
 
航天飞机的运作离不开各种运载工具和基础设施,方便运输、建筑和工作人员进出。航天飞机运输车将移动发射平台和航天飞机运到发射点。航天飞机运输飞机是两架改装的波音747,能负上轨道器飞行。第一架航天飞机运输飞机编号“N905NA”,于1975年首飞,用于执行进近与着陆测试,并且1991年前每次发射任务都是她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把轨道器运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第二架航天飞机运输飞机编号“N911NA”,于1988年收购,首次任务是把“奋进号”从工厂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
 

航天飞机退役后,“N905NA”放在林顿·约翰逊航天中心展览,“N911NA”在加利福尼亚州棕榈谷的乔·戴维斯遗产空中公园(Joe Davis Heritage Airpark)展示。机组人员运输车是由机场旅客运输车改装,在轨道器着陆后带航天员离开。航天飞机发射当天,航天员从操作及测试大楼(Operations and Checkout Building)的机组人员宿舍乘航天员转送车前往发射平台。NASA铁路拥有三台机车,用于将固体助推器各截药柱分别从泰特斯维尔通过佛罗里达东海岸铁路(Florida East Coast Railway)运到肯尼迪航天中心。
 
航天飞机发射前基本是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器装配大楼完成准备。固体助推器在移动发射平台装配并附上外储箱,轨道器在轨道器处理设施(Orbiter Processing Facility)装好后运到航天器装配大楼,再用起重机转至头部朝上的垂直方向并与外储箱配对:132–133。所有部件组合完成后,航天飞机运输车将整个移动发射平台运到5.6公里外拥有两个发射台的39号发射复合体。航天飞机抵达其中一个发射台后与固定和旋转服务设施连接,该设施能提供维护、货物装载和人员运输功能:139–141。机组人员在发射前三小时抵达发射台并进入轨道器,轨道器在发射前两小时关闭。发射前5小时35分,液氧和液氢开始注入通过脐带同轨道器连接的外储箱。发射前3小时45分,液氢完成快速注入,液氧在15分钟后完成。由于液氧和液氢都会蒸发,因此两个储存罐都会继续缓慢加注直至发射前一刻。
 

航空航天局的天气发射标准考虑范围包括降水、温度、云量、雷电预测、风力和温度。航天飞机不会在可能遭雷击时发射,因为发射后产生的尾烟可传导电流、引发雷击,阿波罗12号就曾遇到这种情况。航空航天局还规定,航空飞机不能在发射点方圆19公里范围出现砧状云时发射。航天飞机发射气象官员保持监测气象条件,直至发射的最终决定下达。除发射点的天气外,航天飞机意外中止时至少要有一个跨大西洋中止着陆场和固体助推器的回收点天气在可接受范围。
 
任务机组人员和发射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倒计时期间完成系统检查。根据预置计划,发射前20分钟和九分钟各有一次休息时间,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和其他准备工作。发射九分钟前的休息时间过后,倒计时由发射控制中心的地面发射定序器自动控制,能在感应到航天飞机任何系统出现重大问题时自动中止。发射前3分45秒,发动机开始平衡环架测试并在发射前2分15秒完成。发射前31秒,地面发射处理系统将控制权移交轨道器的通用计算机。发射前16秒,通用计算机解除固体助推器保险,声音抑制系统开始把110万升水注入固体助推器和移动发射平台下的沟渠,防止轨道器在起飞时受声学能量和导流槽及移动发射平台反射的火箭排气损伤。发射前十秒,每个喷管下方的氢点火器启动,用于在点火前清除锥形喷气孔内部残留的氢气。如果这些气体没有燃掉,机载传感器可能跳闸,还可能在点火前导致航天飞机超压和爆炸。发射前9.5秒,液氢罐前阀打开,准备启动发动机。
 
发射前6.6秒,主发动机以120毫秒间隔依次点火。三台主发动机都要在发射前三秒达到九成额定推力输出,否则通用计算机将判定冗余集启动定序器中止(RSLS Abort),发射失败。如果三台发动机都在发射前三秒达到额定性能,下方喷嘴将转回发射角度,同时两台固体助推器都在预定发射时间点火。发射前6.6秒至3秒期间,主发动机刚刚点火但固体助推器还用螺栓固定在发射台上,抵消的推力令航天飞机向外储箱方向倾斜65厘米,然后有三秒钟时间确保航天飞机各主要部件在固体助推器点火前基本恢复垂直。倒计时结束时,用于固定助推器的八个爆炸螺栓引爆,最后的连接断开,主发动机达到100%推力同时固体助推器点火。0.23秒后,固体助推器已积累升空所需的足够推力,燃烧室压在发射0.6秒后达到最大值。此外,林顿·约翰逊航天中心在发射时开始从发射控制中心接手飞行控制权。
 

发射四秒后,航天飞机已升至距地面22米,主发动机推力提升到104.5%。发射约七秒后,航天飞机在距地面约110米处转为朝向地面以减轻空气应力,还能改善通信和导航方位。持续上升20至30秒、距地面约2700米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65%到72%,在达到最大动压时减少最大空气动力。此外,固体助推器能通过药柱截面变化控制推力。通用计算机能根据固体推进器性能动态调节主发动机功率。
 
发射约123秒后,航天飞机距地面已有46公里,绑定固体助推器的紧固件松脱,固体助推器还会继续上升,在到达距地67公里的拱点后打开降落伞掉入大西洋,航天飞机使用主发动机继续爬升。早期任务的轨道器升空后一直朝向地面,与百慕大库珀岛(Cooper's Island)的追踪站保持联络;但从STS-87开始,轨道器就在发射六秒后回转至头部朝上,通过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联络。发射7分30秒后,主发动机减少燃料供应,将轨道器加速度限制在三倍重力加速度。主发动机熄火前六秒(通常是在发射后8分30秒),推力降至67%。通用计算机控制外储箱分离,并抛弃剩余的液氧和液氢,以防进入轨道后漏气。外储箱继续沿弹道掉落并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部分碎片落入印度洋或太平洋。


早期任务入轨需要两次启动轨道机动系统,第一次将轨道器抬升到远地点,第二次令轨道器沿轨道绕行。从STS-38任务开始,航天飞机直接利用主发动机到达最佳远地点,再用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入轨。轨道高度和倾角由任务需要决定,最高的达到620公里,最低220公里。
 
航天飞机进入的轨道由飞行任务决定。根据设计阶段的构想,航天飞机将以越来越低的发射成本部署商用或晸府卫星。早期任务经常运送卫星,轨道器进入的轨道类型便由这些卫星决定。“挑战者号”失事后,许多商用货物改用德尔塔2号运载火箭之类消耗型商业火箭运送。, 123虽然此后的航天飞机依然会有商用货物运送,但大部分任务已转为运输科学货物,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太空实验室,以及伽利略号探测器。从STS-74)开始,轨道器经常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224。进入21世纪后,多架航天飞机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大部分任务需要在轨道逗留数天乃至两星期,而且在配有延时设施时还能进一步延长时间。STS-80共持续17天15小时,是历时最长的航天飞机任务。
 

脱离轨道约四小时前,机组人员开始关闭货舱门、排放多余热量并收回Ku波段天线,为轨道器再入做准备。轨道器翻转至底面朝上,尾部优先脱轨,返回大气层前约20分钟开始启动轨道机动系统并持续两到四分钟。接下来轨道器转至头部朝前并前倾至40度迎角,前方的反推力系统排空燃料并在返回大气层前禁用。根据预先设定,轨道器会在距地120公里高空开始再入,此时速度约为25马赫。
 
再入过程由通用计算机控制,遵循预设迎角,以防隔热系统遇到的温度太高或其他不安全情况。通用计算机还控制轨道器通过S形机动减速,仅利用横滚轴转向,从而在不改变迎角的前提下抵消多余速度。轨道器尾部的反推力系统在下降阶段禁用,进入低层大气后,轨道器副翼、升降舵和方向舵都能发挥作用。轨道器在距地46公里时打开垂尾上的空气制动器。着陆前8分44秒,机组人员启动空气数据探针,并开始把迎角降至36°。轨道器滑翔比和升阻比的最大比值随速度显著变化,范围从高超音速时的1.3提升到亚音速的。轨道器朝航向校准柱飞行,这样的校准柱共有两个,距跑道中线两端均为48公里,轨道器此时最后一次调整方向,抵消多余的能量后进近并着陆。机组人员在轨道器速度降至亚音速后手动控制飞行。
 

轨道器在离地三千米处开始进近和着陆阶段,此时的飞机速度为每秒150米。轨道器呈-20°或-18°下滑,每秒下降51米。减速板用于保持速度稳定,机组人员在距地610米时将滑行角度调整到-1.5°。起落架在着陆前十秒放出,此时轨道器离地还有91米,滑翔速度每秒150米。最终的拉平动作将轨道器下降速度降至每秒0.9米,着陆速度根据轨道器重量不同在每秒100至150米范围。起落架着陆后,机组人员将垂尾内的减速伞放出,并在速度低于每秒72米时开始车轮制动。车轮停转后,机组人员关闭飞行控件准备离开。
 
位于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着陆设施是航天飞机主着陆场,133次成功着陆中有78次是在这里。如果着陆条件不利,航天飞机可以推迟或在别处着陆,其中首选备用着陆场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共有54次成功着陆。:III–18–20此外,“哥伦比亚号”完成STS-3任务后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着陆,但因这里的沙子富含石膏,航天飞机不得不经过大量后处理,STS-107任务失事后,“哥伦比亚号”残骸中仍然发现部分白沙靶场的沙子。选择备用着陆场后,轨道器需用航天飞机运输飞机送回卡纳维拉尔角。

 
除预先计划的着陆场外,还有85个商定的紧急着陆场,在遇到各种情况被迫中止任务时使用,其中58个不在米国。紧急着陆场的选定主要考虑晸治关系、天气条件、需有至少2300米长的跑道,以及战术空中导航系统和测距仪设备。此外,轨道器仅配有特高频无线电,所以他国着陆场无法直接与机组人员交流。米国东岸设施计划用于东岸中止着陆,欧洲和非洲的着陆场计划用于越洋中止着陆。这些设施大都为航天飞机紧急着陆备有设备和人员,但从未投入使用。


轨道器着陆后,地面人员靠近执行各项安全检查。人员穿戴自给式呼吸装备,检测附近氢、联氨、一甲基肼、四氧化二氮和氨含量,确保着陆区安全。现场连接空调和氟利昂管线,为人员和设备降温,消除再入产生的多余热量。飞行外科医生登上轨道器,经医学检查确定各人身体健康后才能让机组人员下机。轨道器绑好后拖到轨道器处理设施检查、维修,准备下一次任务。
 

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首飞执行第一次任务,最后一次任务在2011年7月21日完成。整个计划包含135次任务,其中133次安全返回。在此期间,航天飞机实现多种功能,如科学研究,商用、军用和科学有效载荷部署,还曾参与国际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的建设和运作。航天飞机执行任务期间是米国仅有的航天员发射航天器,此后直到2020年5月30日才有新发射的载人龙飞船示范2号接班。
 

Jumbo Huang Notes: The Space Shuttle program was the fourth human spaceflight program carried out by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which accomplished routine transportation for Earth-to-orbit crew and cargo from 1981 to 2011. Its official name, 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STS), was taken from a 1969 plan for a system of reusable spacecraft of which it was the only item funded for development.
 
The Space Shuttle—composed of an orbiter launched with two reusable solid rocket boosters and a disposable external fuel tank—carried up to eight astronauts and up to 50,000 lb (23,000 kg) of payload into low Earth orbit (LEO). When its mission was complete, the orbiter would reenter the Earth's atmosphere and land like a glider at either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or Edwards Air Force Base.
 
The Shuttle is the only winged crewed spacecraft to have achieved orbit and landing, and the only reusable crewed space vehicle that has ever made multiple flights into orbit (the Soviet shuttle Buran was very similar and was designed to have the same capabilities but made only one uncrewed spaceflight before it was cancelled). Its missions involved carrying large payloads to various orbits (including segments to be added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providing crew rotation for the space station, and performing service missions on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The orbiter also recovered satellites and other payloads (e.g., from the ISS) from orbit and returned them to Earth, though its use in this capacity was rare. Each vehicle was designed with a projected lifespan of 100 launches, or 10 years' operational life. Original selling points on the shuttles were over 150 launches over a 15-year operational span with a 'launch per month' expected at the peak of the program, but extensive del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never created such a peak demand for frequent flights.

第4203回:发现航天飞机退役,载人坚韧号太空船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9 20:26:59
Post #372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83回:西点军校军事学院,爱国者联盟黑骑士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爱国者联盟,是米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学运动联盟,属于NCAA第一级。它的入学难度,学术声誉及学生运动员的毕业率仅次于常春藤联盟。成员学校包括10个核心成员:美利坚大学,米国军事学院,波士顿大学,巴克内尔大学,柯盖德大学,圣十字学院,拉斐特学院,理海大学,罗耀拉大学马里兰,米国海军官校,以及3个合作成员:福坦莫大学,乔治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该联盟由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理海大学、乔治敦大学和米国海军学院在内的13个精英学府组成。这些学府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和高度精英化。爱国者联盟的成员大学,例如著名的西点军校和米国海军学院、米国理工翘楚麻省理工学院和理海大学、政经文兼优的乔治敦大学,多具有较强的学术声誉和非常高的入学难度。联盟注重“学者兼运动员”的理念,并更侧重于“学者”部分。运动员们均能良好体现出该学校整体的教育实力。爱国者联盟成员的非联盟比赛多和与其拥有相似理念的常春藤联盟举行。
 

部分联盟成员拥有最久远的大学体育历史。值得一提的是,理海大学和拉斐特学院的橄榄球对抗是米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橄榄球比赛。米国军事学院和米国海军官校之间的比赛也十分激烈。
 

在1986年,圣十字学院校长Reverend John E. Brooks, S.J.和理海大学校长Peter Likins成立了橄榄球联盟,并命名为殖民者联盟(The Colonial League)。六个创始成员为:圣十字学院,理海大学,巴克内尔大学,柯盖德大学,拉斐特学院和戴维森学院。
 
1990年,联盟更名为爱国者联盟。同年西点军校加入该联盟。
 

米国军事学院(英语: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常称为西点军校,是米国第一所军校,也是米国陆军的军官培养机构,位于纽约州上州橙县西点(哈德逊河西岸),距离纽约市约80公里。学校占地1万6千英亩(约647500公亩)。
 

从该军事学校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理学学士,毕业后的军衔是陆军少尉。毕业生必须在军队中至少服役5年和退伍后至少3年的后备役。

 
军事学院的美式足球队历史上一直称为“哈德逊黑骑士”(The Black Knights of the Hudson),不过现在已经缩写为“黑骑士”(Black Knights)。米国的媒体有时也将西点军校的美式足球队称为“陆军”(Army),这种叫法也已经成为正式的称谓。
 

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该校是米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米国民间流传北方有西点军校,南方有维吉尼亚军校。西点军校是米国爱国者联盟盟校之一。除西点军校之外,该联盟由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理海大学、乔治城大学和米国海军学院在内的其他12个精英学府组成。这些学府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和高度精英化。
 

西点军校名列国家史迹名录中,也是米国国家历史名胜。西点军校的全名是米国军事学院,位于纽约北部80公里哈德逊河岸一个叫“西点”的地方,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每年招生人数为1200人左右。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声誉,过硬的教学质量,一批传奇人物的激励作用,加上毕业后可以获得稳定的军官待遇,对于米国高中毕业生非常有吸引力。
 

 麦克阿瑟将军,西点军校最著名的校友之一
 
西点的录取率约为9%。每100名申请者中,只有9名被录取。这个比例看上去和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这些名校不相上下,但是门槛更高更特殊。所以能上西点,还是挺令考生骄傲的。
 

西点的学生来源有三部分:一、本国高中毕业生,必须是米国公民,年龄在17至23岁之间,未婚未孕,   报考时也没有子女抚养义务,这类考生占西点新生的绝大多数。如今西点录取新生不论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和性别。
 
西点曾经长期只收男生,1976年起按总管法令才开始招收女学员。2018年的数据显示,西点女生占全校学生比例为15%;
 
二、少量友好盟国的交换生;三、外籍国际学生,2018年国际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1.25%。
 

可见,西点的基本没有国际化特色,是纯粹的美式军校。
 
想上西点,必须有高于平均水平的高中成绩,对GPA,SAT和ACT的成绩要求也很高。高中课程主要包括四年的英语,数学,两年的外语,两年的科学和一年的米国历史。学过微积分和计算机课程的话,肯定更有好处。
 

GPA指考生的高中平均成绩点数,满分为4,西点军校入学的GPA要求为3.74。如果GPA比这个标准低,就需要更高的SAT或ACT分数来补偿。
 
大多数学校需要SAT(米国大学委员会组织的统考)或ACT(米国高中生报考米国大学的标准入学考试,相当于米国的高考),许多学校也需要SAT专科考试。
 
西点军校要求的平均SAT成绩综合得分为1600,在旧的2400 SAT标准上,这相当于平均分数为1898。西点军校对ACT平均得分要求为28。


 
体格跟得上么? 曾任西点校长的麦克阿瑟要求“每一个军校学生都是运动员”。西点对于报考生有近乎苛刻的体格要求,每个考生都要通过体检和体能测试的评估。
 
考生要符合一定的身高要求,同时体重也要符合正常的健康标准。被录取之前,考生会收到国防部体检审查委员会的一封信,信里提供体检的地点和日期,通常体检会被安排到医疗机构或者离家最近的军队单位。体检之后,委员会将体检结果寄给考生。
 

此外,学员必须完成身体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引体向上和弯臂悬挂、40码折返跑、2分钟内完成规定数量的仰卧起坐、俯卧撑和一英里跑等。
 
学习成绩够了,体格也没问题,还有一道关要过,就是考生的综合能力评估。
 

这项评估就是看领导潜力等指标,米国人相信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和潜力,如果学生在高中期间参加了俱乐部、学生会等课外活动,或者有志愿者的工作经验,他们就更有竞争力。
 
整体上说,是否能上西点,学习成绩因素占比为60%,体能占比10%,剩下的30%就是领导潜力评估。
 

推荐信你不一定弄得到:假设一个考生学习成绩、体能和评估都通过了,是不是就能上西点?很遗憾还是不能,硬核来了,考生还需要一封推荐信,并且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推荐的。
 

西点军校的申请程序中需要考生有国会代表,参议员,副总管或总管的提名,只有目前正在武装部队服役的人无需获得提名。这是不是有点像变相晸审?保证枪炮杆子在自己人手里?
 

其实对于考生来说,首先要获得的就是这封提名推荐信,然后才能忙乎考试和体检什么的。
 
西点建校之后不久就规定,只有众议员、参议院和副总管,以及美属领地的总督才有资格向军校推荐考生/申请人。副总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荐,议员只能推荐自己选区的,总督只能推荐自己辖区的申请人,每人可以推荐10名申请人。
 

根据西点军校官网信息,每年有超过1万名考生会提交申请,但只有不到4千人获得提名推荐。
 
当然还有特殊情况,陆军部每年有一些申请人名额留给优秀的现役士兵和士官,米国总管也可以推荐在美军中服役8年以上军官的子女。美军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子女,有些去世或者伤残军人的子女也会被推荐进入西点。
 

有一个更特殊的例子。王孟杰是米国少年预备役军官训练营的学生,生前梦想进入西点军校。2月14日佛罗里达州校园枪击案发生时,王孟杰勇敢地顶着门,让其他同学逃离现场。
 

最不用操心的是学费:西点军校的学员毕业后,除了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外,还获得少尉军衔。学员的学费、住宿、医疗和牙科护理费用全部由米国陆军提供,学生每个月还能领到不少津贴。这笔钱算下来,花在一个学生身上四年怎么也得有三十万美金左右。
 
就是说想上西点,家里有矿没用,因为不花钱。与此对应的是,学员毕业后必须在部队服役至少五年。
 

免学费这一点确实挺吸引人。要是没有这个条件,当年家道中落的艾森豪威尔很难考上西点。艾森豪威尔没有隐瞒过当年的卑微窘迫,他一生勤奋和磊落,成为西点培养出的两位米国总管之一。
 
高淘汰率确保成品合规:西点是典型的军事化、法规化管理模式,为了保证学员质量,西点淘汰学生相当残酷,两门功课不及格就要淘汰,尤其第一年淘汰率就高达20%。一个人适不适合当兵,有经验的教官很快就能发现。到第四年,只有约70%的学生能够毕业。

 
投入与产出之辩:光辉历史和杰出人才成就了西点的荣耀,但也抬高了人们对西点培育精英的预期。
 
能进入西点的学生,在品质和能力上会比较趋同,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也是一种对军事化管理的认可。那些崇尚个人主义、自由意志强烈的年轻人,根本也不会选择上西点。
 
军校内高大的教堂,充分体现了尊重信仰、尊重逝者的态度。
 

西点在筛选基础上进一步严加管理,并灌输责任、荣誉、国家、勇气等理念,培养出大量自律、服从和毅力出色的军事人才也是必然的,其他大学里吸毒酗酒性混乱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就见不到。有些渴望执行力强的企业,就特别喜欢聘请西点毕业和服役之后的学生。
 
但是在米国,废除西点的声音多年来就没有断过。一方面因为这个相对高压、封闭、又独具权威性的军事系统也一直丑闻缠身(歧视、欺凌、心理问题),人们担心这些坏风气带入军队中,另一方面还是钱的问题。
 

西点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训练课程,9.11之后又增设了反恐、网络安全、突冲解决、国际法、核工程和化学工程等课程,还引进了伊斯兰文化和法律专家学者。这些我们羡慕的高级教育,加上各种福利都是比培养普通的后备军官烧钱多得多,重视性价比的米国纳税人并不都愿意为此买单。
 
归根结底,西点需要说服米国人民继续这笔昂贵的投资。一个学校是否值得拥有,最终还是看行为。少年王孟杰为世界展示了西点人的初心,可以说西点真的很需要小英雄这样的形象代表。
 

乔治·华盛顿选中了西点为堡垒建筑点,因为这是一个整个美洲重要的战略地点。西点在哈德逊河“S”弯之中,占据西点之人可以控制所有河运。1778年,考斯俄茨科准将设计了堡垒的外形。米国独立之后,华盛顿想在此建立一所全国军校,但是他的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争辩说米国宪法之内没有给总管创立军校的权力。杰斐逊上任总管之后,在1802年3月16日签署了法律,建立米国军校,同年7月4日西点军校开门。
 
1817年至1833年,西尔韦纳斯·塞耶上校担任校长。他将土木工程设置为学校主要课程,这个期间的毕业生修建了米国大部分最初的铁路线、桥梁、港口和公路。南北战争之后,米国开始建立其他工科学校,西点军校的课程开始扩展到土木工程之外领域。
 

一次大战以后,校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进一步增加学术课程。认知到现代战争中对军人体能的要求,麦帅推进了体育健身和运动项目与活动。“每一个军校学生都是运动员”成为了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军校学生传统的荣誉系统,成为校方正式规则。
 
1964年,林登·约翰逊总管签署法案,从2529名学生增加到4417名(现已降至4,000名)。
 

1976年,西点军校第一次招收女生。
 
1810年和1816年,西点军校没有毕业生;而1861,1917,1918,1922和1943年有两班毕业生。
 
20世纪中,西点军校课程结构继续扩展和改变,现在学生可以在十几个领域中选课,除以前的工科,各类理科和文科都具备。
 

西点军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要求学员完成基本的军事技能和知识培训的基础上,高度注重培养学员的领导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其最终目的是要为美军培养和储备精英式的骨干人才。
 

不过,“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并没能使西点军校在米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恶俗中洁身自好。种族歧视、性侵犯、校园欺凌这类普遍存在于米国社会的病症同样发作在西点校园中。
 

一所全美顶级军校尚且有如此多丑闻,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米国军队时常成为新闻头条了。米国国防部3年前发布的年度性侵犯报告显示,2016年米国军队中发生的性侵犯案件达14900件。而种族歧视则更是普遍存在于军队系统的日常细节中。性侵是困扰西点军校的顽疾之一。米国媒体今年早些时候报道,西点军校近年来性侵案件数量连续上升,严重影响该校的社会形象。
 
美联社数据显示,西点军校性侵发生数量连续4年上升,2015到2016学年上报数量为26起,而2016到2017学年几乎翻番至50起。
 

而且,性侵案件增加并非只发生在西点军校,米国海军军官学校、米国空军军官学院在相同时期内性侵案件均有增加。
 
过去,校方曾辩解说,性侵案例数大幅增加或与学校鼓励受害者积极举报有关,但舆论普遍认为,案件数量持续增加与性侵增多也有直接关系。也有权益组织人士指出,米国军方虽鼓励受害者举报,但并没有妥善处理性侵事件并处罚加害人,导致不少举报者受到一定程度的报复。
 

由于军校毕业生日后会成为军官,很多人因此担心,军校风气可能促使学生将不良习气带到军中,军校可能就是军中许多恶习的源头。但也有人认为,世风日下的大环境才是学校无法洁身自好的症结所在。。。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us takedown notice to Jumbo_Huang@126.com,
 

Jumbo Huang Notes: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USMA), also known as West Point, Army, Army West Point, The Academy, or simply The Point, is a four-year federal service academy in West Point, New York. It wa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as a fort that sits on strategic high ground overlooking the Hudson River with a scenic view, 50 miles (80 km) north of New York City. It is the oldest of the five American service academies.
 
The academy traces its roots to 1801, when President Thomas Jefferson directed that plans be set in motion to establish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The entire central campus is a national landmark and home to scores of historic sites,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The majority of the campus's Norman-style buildings are constructed from gray and black granite. The campus is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with a visitor center and the oldest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Candidates for admission must apply directly to the academy and receive a nomination, usually from a member of Congress. Other nomination sources include the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Students are officers-in-training and are referred to as "cadets" or collectively as the "United States Corps of Cadets" (USCC). Tuition for cadets is fully funded by the Army in exchange for an active duty service obligation upon graduation. Approximately 1,300 cadets enter the Academy each July, with about 1,000 cadets graduating.
 
The academic program grant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with a curriculum that grades cadets' performance upon a broad academic program, military leadership performance, and mandatory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athletics. Cadets are required to adhere to the Cadet Honor Code, which states that "a cadet will not lie, cheat, steal, or tolerate those who do." The academy bases a cadet's leadership experience as a development of all four pillars of performance: academics, character, physical, and military.
 
Most graduates are commissioned as second lieutenants in the Army. Foreign cadets are commissioned into the armies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Since 1959, cadets have also been eligible for an interservice commission in one of the other armed services provided that they meet that service's eligibility standards. A small number of cadets do this.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9 20:44:26
Post #373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184回:环法自行车赛冠军,食人魔登山王称霸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艾迪·莫克斯 (Eddy Merckx),全名爱德华·路易斯·约瑟夫·莫克斯(Edouard Louis Joseph Merckx,1945年6月17日-),比利时职业自行车选手,生于沃吕韦-圣彼得。他曾经夺得所有三大环赛和五大古典赛的冠军,其中包括五次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被称作“食人魔”,是史上最伟大的自行车选手。 莫克斯活跃于环法的时间不长,但车手生涯在三大赛以及古典赛都有夺冠纪录,且五度夺得环法冠军,功绩之外,烙印在车迷心中的,是他对胜利的执著,因而有“食人魔”的封号。
 

自行车竞赛讲求精密分工,每个人各司其职,冲刺型选手在平路赛段自然倾巢而出,但在高山赛段只求别被关门,很少红点衫兼穿绿衫的车手。 莫克斯却是当中的例外,每一站都恨不得自己是单站冠军,登山点、冲刺点都要抢,1969年首度称霸环法,黄衫、绿衫、红点衫一件都没让给别人(虽然他当时24岁,符合现在代表新人王(25岁以下总成绩最优)的白衫,但是他没有白衫,因为这个奖项1975年才开始颁发)。


“当我还是个小男生,就梦想要成为车手,那么做为一个车手,我就想成为冠军!”莫克斯说,这因此造就他对冠军的饥渴,然后就有车手的女儿称他“食人魔”。 在1975年环法,莫克斯在终点被观众攻击,用药与伤势影响后来的表现,还发生严重的摔车,导致面部骨折,当年还拿下第二,但之后逐渐走下坡,3年后告别职业生涯。 后来莫克斯回忆说,摔车造成的伤让他疼痛欲裂,最后的高山赛段已经濒临崩溃,“我一直咬牙苦撑,虽然我没办法咬合!”
 

这件事让他感触良多,2015年过70岁生日时曾透露,“1983年,我38岁,我父亲去世了,我意识到自己孤立无援,以后你出了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没人可以保护你,或许那一天才真正宣告我的青春岁月结束吧!” 莫克斯退休后创立自己同名品牌,生产顶级公路车,以他过去比赛经验打造车款,他笑说自己因为闲不下来,而且自行车领域还有好多学不完的东西。 。
 

1964年,他参加了东京举行的夏季奥运会自行车赛,获得第12名。1965年成为职业选手。1968年,他加盟意大利Faema车队。
 
米格尔·安杜兰·拉腊亚(西班牙语:Miguel Indurain Larraya,1964年7月16日-),已退役的西班牙公路自行车赛车手。他曾经连续五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总排名第一(1991年-1995年)。他还获得两次环意自行车赛第一名,成为历史上在同一个赛季同时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和环意自行车赛冠军的7个人之一。


他在环法自行车赛共穿了60天领先者的黄色领骑衫。安杜兰身高1.88米(6英尺2英寸),体重80公斤(176磅),有昵称 "Big Mig"(“大米格”)。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西班牙全国业余公路总冠军的车手,当时他18岁。20岁时成为环西自行车赛最年轻领骑者,还获得Tour de l'Avenir赛段冠军。
 

贝尔纳·伊诺(法语:Bernard Hinault,法语发音:,1954年11月14日-)法国著名自行车手,分别五次获得环法自由车赛总排名第一(1978, 1979, 1981, 1982, 1985)。多次赢得公路自由车“大满贯”(环法自由车赛,环意自由车赛,环西自由车赛)。因比赛时有“咬住不放”的名声,外号“獾”。
 

环法自行车赛是一个每年举办的多赛段公路自行车赛,主要在法国进行,但有时也出入周边国家(如英国、比利时、德国、西班牙)。自从1903年开始以来,每年于夏季举行,每次赛期23天,平均赛程超过3500公里(约2200英里)。完整赛程每年不一,但大都大体上环绕法国一周。近年来,比赛结束前总是会穿越巴黎市中心的香榭丽舍大道,并且经过埃菲尔铁塔。比赛全程分成许多段,从一个城镇到下一个,每一段分别计时排名。所有段成绩累计起来决定每一位赛手的总成绩,总冠军为各段时间累计最少者。在每日赛事结束时,领先者将可穿上黄色领骑衫,最佳冲刺者将被赠与一件绿色车衣,山间赛事中之最佳骑手将会得到一件波尔卡点运动衣,其有时被称作登山王。
 

像其他公路大赛一样,选手们组织队伍参赛。每一队由9名选手组成,共有20至22个小队。传统上,只有一流的专业赛车队才能收到参赛邀请。近年来,大赛组织者采用国际自行车联盟的计分系统来决定参赛队伍,另留下2-4个名额给予知名车队或落选的法国车队。每个车队由其最大赞助商命名,穿着其队服。比赛时,各车队采取战术,队友之间互相帮助,通常车队后面还有一部支援车带着配件等备急紧跟着他们。
 

环法自行车赛是三大自行车环赛之一,另外两个赛事是环意自行车赛和环西自行车赛。
 
环法自行车赛是一个分段公路赛,每一段持续一天,每段单独计时。在2008年以前,每一段的前3名都有不等的额外减时。如果许多赛手过线时形成一车群,每人都算同样时间。车群的定义是任一相邻的两个赛手之间的距离小于一秒。只要不是在山地赛段,如果一个赛手在离终点线3公里以内摔倒的话,那么他的时间是当时他所在的车群的最后时间。
 

每个车队有9名选手参赛。每个赛段每个车队的前3名选手成绩计入车队总成绩,其他6人的成绩只计入个人总成绩。因此每只车队内部选手分为:主将(最有希望取得个人总成绩最佳)、副将(稍弱于主将,用于保障主将,包括领骑、发起战术攻击)、冲刺手(善于拿冲刺积分,在大集团冲刺争冠时车队副将把冲刺手保送到大集团前方的冲刺有利位置)、爬坡手(善于拿爬坡积分,在山地赛段特别是山顶终点赛段轮番带领大集团领骑)、计时赛车手、领骑“兔子”(在赛段后程给主将、副将领骑以节省最终冲刺体力)、运输手(随车携带途中可能需要消耗的饮水等物资,保障主将完赛)。
 

各段时间累积得到的赛手排名叫总排名。各段时间累计最少者为总排名冠军,穿黄色领骑衫。除总排名外,还有其他项目的次排名方式。绿衫(Green Jerseys)为冲刺王(Sprinter),白底红点斑点衫为爬坡王(Climber), 白衫为最佳新人(25岁以下)(Youngster)。
 
比起赢一个一般的单天自行车赛,专业赛手们更愿意赢出环法自行车赛中的一段赛程。但是总排名冠军也可能一个赛程都没赢过,像美国第一个环法冠军勒蒙在1990年就是如此。
 

虽然每年路线不同,现代的比赛一般有20个赛程,全长在3000到4000公里之间(约1800到2500英里)。历史上最短的一次是1904年2420公里。最长的一次是1926年5745公里。2007年的比赛是3569.9公里。
 
赛段分如下种类:平地赛段,丘陵赛段,高山赛段。
 

团体计时赛段:每个车队集体出发,相邻车队的出发时间相距7分钟。
个人计时赛段:所有选手按照成绩由差到优的顺序,逐人单独出发,相距2分钟间隔。由于在普通赛段通常有大集团抵达终点取相同成绩,因此个人计时赛段就能进一步分出成绩优劣。
 
荣誉骑行赛段:最后一段。
 

坡度分级分为五级:超级坡 (H.C.级坡);一级坡;二级坡;三级坡;四级坡。坡度分级的计算方式是以以下公式计算出来的值进行分级。
 

德格朗日(环法发起人)的初衷是环法自行车赛是个个人竞赛的场合,哪怕是有赞助商组队。如果一个车队里有轮流领队现象的话,还要被判犯规。1920年代以后,Desgrange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如今,每一个车队都有商业机构赞助,采用极为复杂的战术。但历史上,从1930年至1961年之间,后来又在1967年和1968年间,环法自行车赛的主办者曾以维护比赛的纯洁性为由,规定参赛选者必须以国家组队。


 
赛段有的是全部平路,有的是一路起伏,还有是走盘山公路。比赛基本上是在公路上进行,有时会路过城镇中石板路或乡间土路。大部分赛程,全部赛手同时出发。但现代比赛总包括个人以及团体计时赛,那是个人或团体一个一个出发。计时赛是很关键的比赛,因为一分一秒的差别都算,不像在一般公路赛中,一大批赛手拥做一大堆(比如一个车群)算一个时间。所以一般最后的总冠军往往是一个登山或计时赛的高手,而不会在平道上冒着摔车或受伤的风险和一大堆赛手挤在一起争先后。
 

环法自行车赛始于1903年,一般都于每年夏季7月初举办。环法自行车赛的创办和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德雷福斯事件”有关。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是一个犹太裔的法国军官,在1894年被诬叛国入狱。虽然两年后真相大白,法国政府却不肯与之平反。事件公开后,法国社会不得不正视自己反犹太主义的传统,并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论。进步派先锋人物,埃米尔·左拉,曾因为仗义执言而不得不远遁英国避难。

 
在这场争论中,一些反犹的报人和广告商不满当时法国最大的体育报纸Le Vélo的立场,决定另办一家杂志拆台。这一新杂志,L'Auto,是当今法国《队报》的前身。而第一场环法自行车赛就是L'Auto为了推销和竞争,于1903年1月29日拟定的。最早设想的是一个5星期的比赛(从5月31日到7月5日),结果只有15人报名。L'Auto的编辑德格朗日(Desgrange)于是把赛程改为19天,并给参赛者予以补贴。最后有60人报名,其中有一些形形色色的业余人物,包括街头潦倒之辈和楞头青,一下子搞得沸沸扬扬。
 

那时的环法自行车赛只有6个赛段,每段平均400公里,有时一段得骑到半夜。这一近乎残酷的赛法把公众一下子吸引住了。报纸也因此得益,当年的日发行量从赛前的25,000一下子增长到65,000。五年后的1908年到了25万,在1923年环法自行车赛期间高达50万。最高纪录是在1933年的环法自行车赛时,日发行量据说至854,000。
 

两次世界大战都曾中断过环法自行车赛(1915-1918,1940-1946)。1939年的比赛也没有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选手参赛。今天,环法自行车赛是由Société du Tour de France主办。这是一个属于Amaury Sport Organisation(ASO)的分部。而ASO又属于一个大的媒体集团,旗下包括《队报》。
 

与世界上其他所有体育赛事一样,2020年巡回赛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而被取消。预计2020年巡回赛的决定将在5月中旬做出,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取消比赛。
 
由于该年东京2020年奥运会实际上未举行,因此将比赛的时间安排在以后。在Grand Departs和终点线以更少或零观众方式进行比赛。
 

从一开始,环法自行车赛都颁发奖金。1903年第一届的总奖金是20,000法郎,自此后每年都有增长,2008年达到320万欧元(约500多万美元)。除总决赛外,每一赛段和每一排名都有赛奖和嘉奖(bonus)。每一参赛队伍也有一小笔出场费。
 

时至今日,世界自行车中的顶级运动员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赞助。一个由UCI认证的专业自行车运动员的起薪是36,000美元。相比之下,英超球员的平均基本工资是100多万美元,NBA是500多万美元。传统上,大赛冠军把比赛的奖金分给队友,因为自己已经有广告收入了。
 

像许多其他公路大赛一样,环法自行车赛是一个以团队为基础的优秀选手之间的较量。一个车队的经理或指导在选拔队员的时候,就明确个人的分工:每个队往往有一个有可能拿成绩的领骑(leader),剩下的是勤务(domestique)兼护航。勤务一般是没有可能拿重要赛段或全赛程名次的,而主要是为领骑服务,比如从服务车取水或食物。大部分时间,他们为领骑开路。
 

公路自行车赛中,赛手们在巡航时往往彼此贴得很近,形成一个大部队(peloton), 以其利用前面赛手形成的风拽(drafting,又译弹弓效应)来减少阻力及保持体力。大家自觉地交替领队。有望夺魁的车队们往往通过领队来控制车群的速度,从而淘汰弱队。而领队的车队中打头的又都是勤务。
 

有时,有些车队或赛手决定出击(attack):突然加速,一下子拉开和车群的距离(breakaway)。如果他们的劲敌不想被拉开,那么会派一两个勤务或加速带动整个车群跟上(chase),或单队带着领骑贴上出击者。到了一程最后,所有勤务可能都已经筋疲力竭,这时领骑才冲出阵营做最后的冲刺。这种团队配合,在山地赛段中效果最为显著。
 

比赛中,赛手通过别在身上的微型步话机和坐在服务车中的车队指导协调联系。服务车中还有电脑和定位系统等,提供一系列实时的比赛信息。
 

因为环法自行车赛的名气,沿途的城镇都愿意成为赛段的起始站。而大赛的前奏赛(一般是第一个计时赛,不是每年都有)和第一赛段又是特别风光,因为两场比赛一般都从同一个城镇出发。大赛的前数个赛段常常穿过周围的其他国家。2007年环法自行车赛总指导Christian Prudhomme说到,“总得来说,每五年里,我们安排大赛有两年从法国出发,三年从法国以外出发。”
 

成为一个赛段的起始站会给当地带来游客和生意,为此,入选的城镇要向大赛的主办单位缴付有关费用。据报道,2008年,有些赛段起始城市要付41,000美元,终止城市73,000美元。
 

比较著名的赛段有:
 
香榭丽舍大街:现代环法自行车赛的最后一个赛段。除了一次(1989年的此站是最后一个计时赛,美国的勒蒙后来居上,以8秒之差击败Laurent Fignon夺冠。Fignon在冲线时知道大势已去,颓然泪下)绝大部分的比赛至此已决定名次。故而这一赛段总有一种“普天同庆”的气氛。大赛的颁奖仪式也在这时举行。颁奖台也总是以凯旋门为背景。
 

阿尔杜维兹: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中第一个滑雪场,山势险峻,山高约1860米。上山公路有21个转弯位。赛手们要在14公里内爬高约1000米,平均坡度是7.9%。更主要的是,历史上在这一赛段中有许多精彩的对峙。沿山更贴著历届优胜者的名字,每年夏季总要吸引着上千业余爱好者来此一试身手。
 

旺度山:位于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山峰,山高约1912米,因为有拔地而起的气势,又称“普罗旺斯的巨人”。此山以风大著称,山顶风速最高纪录达每小时320公里。山头也因此寸草不生,故又得名“秃顶山”。上山的平均坡度是7.2%。1967年7月13日,英国选手Tom Simpson在比赛途中身故(起因是日前用药,酗酒和比赛时脱水导致过度疲劳)。1970年,外号“食人魔”的车手艾迪·莫克斯也晕倒在终止线上。
 

仅凭能量消耗而言,公路自行车赛远远高于大多数体育项目,包括通常所谓的“激烈运动”,如足球,篮球等。能和公路赛车相比的,只有马拉松,皮划艇和越野滑雪等少数耐力型竞技。但即使是这些项目,大多是单天的比赛。公路自行车赛像环法等,则是持续多天,而且还有连续的山地路段。
 

据统计,一般人骑车时身体产生的功率是150-200瓦,而自行车赛手比赛时的功率是400瓦。一个环法赛手平均每天要消耗8,000到9,000 kcal(一场足球比赛的消耗量在1,000-2,000 kcal之间)。如果说马拉松比赛是对腿和膝部的考验的话,环法自行车赛则是赛手们心肺功能的较量。
 

所谓观众体育,一方面是指环法自行车赛有大批观众,另一方面,观赛的观众又是比赛的一部分。
 
环法自行车赛号称是世界上现场观众最多的。据2003年的一个报道,法国有一千五百万路边观众,全球有一亿六千万人观看电视转播。因为是长途野外比赛,除了个别计时赛,赛道边是不设观众隔离栏的。有时赛手们不得不从人群中穿过。这样的一重局面往往造成一些意外。
 

2004年,在阿尔杜维兹山地计时赛中,阿姆斯壮被一批醉醺醺的观众吐了一脸的吐沫。
 
即使人会收敛,还会有宠物狗“加入”比赛的情形,造成赛手莫名其妙的受伤。
 
2015年,克里斯·弗罗梅在第14站被泼尿(因为车迷相信他用禁药),让UCI与环法官方都出面呼吁,请车迷给予目前黄衫持有人尊重。
 

环法自行车赛有不少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冒犯的话,可能会遭到道德上的谴责。比如,只要有可能,赛手们会让路过家乡或当天生日的赛手领先。如果一个领骑的赛手出了意外(比如,被观众绊到或拐弯不慎掉到沟里),其他领先的赛手应缓行甚至停车等待直到出事的赛手复原跟上为止。更不用说考虑此时出击了。
 

车队路过打尖路段时(赛手们都是边骑边吃喝,有时甚至边骑边小便),也不许出击。最后的一站一般是留给总排名冠军在路上庆祝的,哪怕他一边骑一边抽烟喝酒,其次几名也不应该试图赢这一段。 要是有谁不遵守这些规矩,不仅在比赛时会惹起赛手公愤,赛后还要被媒体指指点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荣誉骑行赛段是冲刺手争夺赛段第一的关键赛段。
 

虽然以上情形可能像消极比赛及足球界的踢假球等“放水”行为,但会因为会发生在山地或观众较少的路段,且该活动是非常耗体力的比赛,不易发觉。
 

因为几乎所有赛段都是单向的野外路线,观众们往往要在日晒雨淋里等好几个小时(在关键赛段上,可能要等得更长),而车队往往是一闪而过。即便如此,环法自行车赛仍是观众最多的赛事。实际上,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之外,更多的观众是来体验一种独到的社区生活。
 

在赛段起始站的城镇里,一早当地的观众就陆陆续续地加入隔夜就来排队的游客。所有的赛手都要在起始站排队签到,整个过程有时要拖几个小时。这给车迷和小孩们一个机会和赛手们聊天签名。有许多城镇也趁此安排一些节目,比如载歌载舞的彩车游行等。头天赢过的赛手有时会莫名其妙被叫到台上领奖,奖品不一,从与自己等重的香槟到一只小牛犊。比赛正式开始后,整个车队往往沿城集体缓行10分钟,以示告别。
 

环法自行车赛不仅是一个体能的较量,赛手还需要掌握相当的技巧,并在比赛时保持高度集中,才能安全地赛完全程。为取得成绩,赛手们往往还做一些专门的训练,比如在盘山公路上高速下坡。而下雨后的路面和冲刺抢位时更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
 
环法自行车赛是一个极为艰苦的多日赛事,只有少数优秀选手能脱颖而出,而他们中也只有一些能取得商业成功。这些和其他的原因使得自行车赛,特别是环法自行车赛一直为禁药的问题所扰。
 

最开始时,赛手们用各种办法来止疼(而不是兴奋),包括饮用酒精和醚。1924年一个赛手第一次公开坦白用药的时候,他提到的药包括番木鳖碱, 可卡因, 氯仿, 阿司匹林等。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赛手不再通过用药来止疼,而是来提高成绩。当前最常见的禁药是提高肺功能的兴奋剂,像红血球生成激素(简称EPO)。但其他睾酮,苯丙胺也屡见不鲜。1967年英国选手Tom Simpson曾因服用苯丙胺死在赛途中。
 

环法自行车赛和欧洲警察机构一直在查赛手使用禁药的问题。1998年,一个赛手(Festina车队的Willy Voet)的因为被查出携带多种兴奋剂而被捕,法国警方之后突袭数个车队的下榻之处,又抓到了另一个车队(TVM)的证据。在比赛至第17赛段时,所有选手静坐抗议警方的手法。虽然经过调停比赛得以继续,但一个快二百人的比赛到结束是只剩96个赛手了。
 

此后环法自行车赛和UCI加强了内部禁药的检查,比如增加药检次数和做针对EPO的新药检。同时还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药检机构,国际反兴奋剂组织(WADA)。但此后仍然事故不断。年年都有赛手被踢出环法和被UCI停赛几年,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顶尖的高手,包括一个总排名冠军(Floyd Landis, 2006),以及兰斯·阿姆斯特朗。
 

兰斯·阿姆斯特朗事件之后,规则大规模翻新,鼓励车手在有证据的前提下,检举及指控他人使用禁药,之后就几乎无严重的禁药事件。
 
环法自行车赛组织者认为,比起其他的体育项目,环法并不是用药最多的赛事(最严重的可能是田径,2001至2013年间可能一共800多人用药却没被抓到)。之所以丑闻接连不断,是因为是监察严格和结果透明的缘故。
 

2007年,1996年冠军承认当时使用禁药,但因为超过8年的追溯期未收回。2012年,美国反禁药组织称阿姆斯壮七届环法都用禁药,取消1998年8月1日至2012年8月25日的成绩,但是长达14年为少数例外,通常禁药事件的追溯期为8年,而且报告指出指控他7年间用禁药的15名队友在7年间也使用禁药,而阿姆斯壮次年1月14日向欧普拉坦承七届环法都用禁药。
 

2013年,世界报(Le Monde)当年7月24日引述法国国会委员会的1份报告,内容指示1998年冠亚军使用禁药,可见经过了Festina丑闻还是有人使用禁药,但也和1996年冠军一样超过追溯期未收回。
 

Jumbo Huang Notes:The Tour de France (French pronunciation: ​) is an annual men's multiple stage bicycle race primarily held in France, while also occasionally passing through nearby countries. Like the other Grand Tours (the Giro d'Italia and the Vuelta a España), it consists of 21 day-long stages over the course of 23 days.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and most difficult bicycle race."
 
The race was first organized in 1903 to increase sales for the newspaper L'Auto and is currently run by the Amaury Sport Organisation. The race has been held annually since its first edition in 1903 except when it was stopped for the two World Wars. As the Tour gained prominence and popularity, the race was lengthened and its reach began to extend around the globe. Participation expanded from a primarily French field, as rid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the race each year. The Tour is a UCI World Tour ev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teams that compete in the race are mostly UCI WorldTeam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teams that the organizers invite. It has become "the world's biggest annual sporting event." A women's Tour de France was held under different names between 1984 and 2009. Since 2014, the La Course by Le Tour de France is held for women in a one- or two-day format during the men's race.
 
Traditionally, the race is held primarily in the month of July. While the route changes each year, the format of the race stays the sam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ime trials, the passage through the mountain chains of the Pyrenees and the Alps, and the finish on the Champs-Élysées in Paris. The modern editions of the Tour de France consist of 21 day-long segments (stages) over a 23-day period and cover around 3,500 kilometres (2,200 mi). The race alternates between clockwise and counterclockwise circuits of France.
 
There are usually between 20 and 22 teams, with eight riders in each. All of the stages are timed to the finish; the riders' times are compounded with their previous stage times. The rider with the lowest cumulative finishing times is the leader of the race and wears the yellow jersey. While the general classification garners the most attention, there are other contests held within the Tour: the points classification for the sprinters, the mountains classification for the climbers, young rider classification for riders under the age of 26, and the team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first three finishers from each team on each stage. Achieving a stage win also provides prestige, often accomplished by a team's sprint specialist or a rider taking part in a breakaway.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19 23:18:36
Post #374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208回:全球雾霾最严重地,焚烧秸秆加剧污染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印度新德里是世界上最难呼吸的城市。
 

在印度,富翁和负翁呼吸的空气都是不一样的。
 
喜欢玩户外?那可不要在印度搞,在秋天的德里,外出一天跑步相当于你抽了50支香烟。
 

想想狄更斯时代的伦敦或镀金时代的美国吧,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作为发展最快的国家和最贫穷的主要经济体,印度的污染最为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印度是全球雾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PM2.5最严重的前十二个城市中,印度城市包揽了十一个。每年秋冬季,一些印度城市的环境可以直接用来拍世界末日题材的科幻大片。
 

在人口大国发展经济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印度人发明了同时在一块土地上种植水稻和小麦的聪明法子,但这个提高粮食产量的高效作法是有后果的:
 

每年10月底到11月,农民焚烧水稻秸秆以清理出土地种小麦,印度教徒燃放大量烟火庆祝排灯节,由此形成的雾霾飘浮在德里上空。据印媒报道,除秋冬季节污染物难以扩散等自然原因,导致印度城市雾霾严重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城市自身的汽车尾气排放、各种建筑工程密集、人口密度大,另一方面是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焚烧秸秆等废物造成的污染物扩散。
 

《科学》杂志一份最新经济学研究显示,停止焚烧秸秆并采取免耕种植措施种植小麦,有助于提升印度北部上千万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这种替代性的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农民在耕作活动中高达78%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也有助于减少新德里等大城市的严重空气污染。
 

这份研究成果由来自大自然保护协会、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南亚博洛格研究所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知名农业与环境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研究比较了印度北部水稻—小麦轮作制度下10种不同的平整土地方式和播种方法的成本及收益,研究数据收集了来自400多万公顷的土地面积。相较而言,将小麦直接播种到未整理土地和稻秆残滓上的方法是最优选择——它通过提高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燃料和农业机械成本等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每年冬季,印度许多农民都会焚烧麦茬、秸秆等,结果加剧了新德里的空气污染情况。印度最高法院日前下令,要打击非法焚烧秸秆的行为。印度旁遮普邦去年更有80余名农民因违规焚烧秸秆加重空气污染被捕。每年秋天该邦附近的首都及多市空气污染严重致航班取消,学校停课。
 

虽然已经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但印度工业化程度总体水平仍比较低,农业占了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产品废物的处理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重点问题,比如广泛存在的焚烧秸秆现象。新德里西北方向不远的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就是典型的例子。
 

与全印度的土地持有规模整体下降相比,旁遮普和哈里亚纳两个农业大省的人均土地持有规模多年来是在增加的。
 
2011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旁遮普省的平均土地持有规模从1970-1971年的2.89公顷(7.1英亩)上升到2010-2011年的3.77公顷(9.3英亩),哈里亚纳的面积为2.25公顷(5.5英亩),都远高于1.5公顷的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这里的农民有更大的土地可以“肆意发挥”。据统计,这两个州每年分别产生220万吨和65万吨秸秆,但选择它们烧掉确是农民不得已而为之的。
 

本来由于秋收前的水稻种植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水,所以中部和各地晸府会限制水稻的种植。但旁遮普和哈里亚纳的农民们还是想出了办法,往往会在季风到达印度北部的六月中旬开始种水稻,以借充沛降水增加水稻产量。量多是好事,但收割后的产生的秸秆也相应增多了。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农业机械化程度已得到快速提升,基本不再采用手工收割,而是用收割机来大规模收割,这样就会在田里留下无数十公分长的秸秆。
 

按照当地农民的操作,秋收之后要赶紧准备秋播,让粮食的亩产能上去。那秸秆就成问题了,他们能想到的最简单粗暴直接高效的方法就是一把火烧个精光。据估计,在旁遮普6到10月约生成的几千万吨秸秆中,绝大部分会于10月到11年3月的秋冬季节直接在田间被烧毁。在旁边的哈里亚纳邦,水稻秸秆焚烧也存在,但规模略小。总体来说对农民而言,烧秸秆是方便,但一直烧可并不是一直方便了,副作用常常见诸报端,除污染当地空气乃至首都外,对民众健康也是有不良影响的。
 

每年印度北部正上演着一幕熟悉的景象:大片的田地正在燃烧,火焰舔舐着干枯的农作物裸露在外的茎秆,滚滚浓烟飘向天空,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黄色的烟雾。焚烧秸秆是印度农民每年秋天都会做的事情,目的是腾出空间种植小麦,同时也让明年的土地更肥沃。但是,过度焚烧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威胁当地人的身体健康。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污染情况尤其严重,那里不光有焚烧庄稼造成的烟雾,还有车辆排放的尾气和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气,各种气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毒的云雾,始终笼罩着整座城市,导致每个冬天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新德里当局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然而今年他们又有了新的难题:新蒄疫情。
 

为了控制流感类病毒的传染规模,印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长达数月的全面封锁,但是却收效甚微。印度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该国已经有近八百万人感染,感染人数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位,死亡人数也超过十多万人。有专家表示,印度严重的空气污染会摧残当地人的呼吸系统,而一旦感染了新蒄病毒,病人们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也会更加严重,给医疗系统进一步增加负担。

 
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了污浊的空气,但还是没多少人见识过几周前笼罩德里的那种严重雾霾。PM2.5(会沉积在肺部的细小颗粒)的浓度已超过每立方米空气1000微克,是世卫组织长期暴露建议限值的100倍。吸入这样的雾霾对健康的损伤相当于每天吸50支香烟。今年11月1日,德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学校停课,汽车按单双号隔日限行。
 

每年11月,农民焚烧水稻秸秆以清理出土地种小麦,印度教徒燃放大量烟火庆祝排灯节,由此形成的雾霾飘浮在德里上空。即使秋天的雾霾散去,整体而言印度的空气仍然十分污浊,尤其在北部,喜马拉雅山挡住了那里空气的流动。检测公司AirVisual估计,世界上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22个在印度北部。一项学术研究发现,如果空气清洁,2017年印度970万的死亡人数会减少67万。


 
印度晸界人士对此只有零星的应对措施。汽车限行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因为75%的污染并非来自汽车排放。法官试图限制焚烧秸秆和燃放鞭炮,但地方晸府并没有执行这类裁定。。。
 
印度群众秸秆焚烧真是屡禁不止。
 

每年稻谷收获时,印度北部的农民为了快速而又节省成本地清理农田以播种小麦,会焚烧近2300万吨秸秆。如果把这些秸秆按每捆20公斤、高38厘米的标准打包成捆层层叠放起来,将会达到43万公里的高度——大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1倍。
 

事实上,印度已经出台了旨在减少农业领域内焚烧活动的法律法规,但焚烧活动仍屡禁不止。研究表明,农民是有替代性选择的。若想要在不犁地、不焚烧秸秆的情况下直接播种小麦,农民需要购买或租用一种安装在拖拉机上的农机配件,名为“快乐播种机”(Happy Seeder)的农机具,并在他们的水稻收割机上安装稻草脱粒机。
 

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首席科学家、耕作制度专家,同时也是该研究的合作研究者贾特(M.L. Jat)指出,把秸秆留在土壤上作为覆盖物,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同时也能改善土壤质量,还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该项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运用这种对农民来说有利可图、同时可实现规模升级的耕作措施,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可以实现的。本研究显示,基于“快乐播种机”的耕作措施要比秸秆焚烧平均多盈利10%—20%。
 

TNC全球科学首席经济学家、该篇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普里亚·希亚姆桑达(Priya Shyamsundar)认为:“我们的研究结论与2018年印度晸府出台的禁止农民秸秆燃烧的晸策也是相呼应的,比如其中有个1.66亿美元的补贴晸策,就旨在推进机械化作业以处理农地上的农作物残滓。”
 

贾特指出:“随着南亚人口不断增加至16亿人,在其仅占比2.4%的土地上分布着全球40%的穷人和营养不良的人口;更好的耕作措施能够帮助农民适应并应对变暖的冬季以及极端的天气变化,如干旱和洪水,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计。此外,印度在向更加可持续、污染更少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同时也为其他面临类似风险和挑战的国家提供借鉴”。
 

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会长特里洛桑·莫哈帕特拉(Trilochan Mohapatra)说:“根据这篇科学文章的研究发现以及数千项验证试验结果,相比于秸秆燃烧的耕作方式,我们对免耕的投入和努力可以为农民带来1.31亿美元的额外直接收益。”
 

其实不止处理秸秆会用土法,印度农民们也把牛粪当成燃料直接焚烧了(农耕文明果然很多点都相通啊)。牛粪里有大量未消化的草料树皮纤维,其实跟烧秸秆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会因为死亡细胞里的硫燃烧带出一些硫化物,这比单纯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更加厉害。。。
 

当然,印度还面临其它困难,印度缺少监测机制,很多印度地区都没有监测站,民众根本不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多么糟糕的环境中,更别指望他们要求晸府做点什么了。于是环境就越来越坏。
 
焚烧秸秆成了传统,烧秸秆在印度农村特别常见,每到收获的季节,浓烟滚滚,空气质量急剧下滑,晸府部门也不加监管。
 

而且印度群众喜欢把牛粪和垃圾做燃料,焚烧牛粪,垃圾等能制造出大量硫元素的物体来提供能量,是很多印度家庭在做的事。硫对环境的污染极大,而且还会腐蚀人的鼻腔。
 

最后还有汽车尾气,这是大城市的通病,汽车多了,自然排放的尾气就多了,对空气的污染也大了。。。
 

环保这种公共领域的事,难辞其咎的首先就是晸府。相比我国各地环保局和垃圾焚烧厂等专业机构每天实时公布监测空气质量的数据,印度很多二三线城市甚至连持续性的空气质量监测都没有。
 

在世界最常用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上,印度官方提供的空气污染指数数据只有七十个城市。
 

那印度晸府是穷吗?怎么堂堂一个民主晸府连建立全国性的环保监测数据网络都做不到?其实这跟印度污染本身具有的特性有关:印度的污染并不来源于城市,而大量来自于乡村。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空气污染物并不一定全部来自于工业和汽车,看似干净的农村也是一大污染源。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一定会有烧秸秆的经验。这些生物质燃料放在古代是优质的热量来源和肥料,放在现代就实在太煞风景了。我国空气污染有20%多是由这些生物质燃料贡献的。
 

反倒是很多人以为的大魔头汽车尾气排放只能和烧秸秆平分秋色。
 
印度的工业化程度比我国低,农村生活水平也比我国要低很多,因此印度农业贡献的空气污染份额比我国更高。不去做田野调查不容易理解,印度农村人用牛粪当燃料直接焚烧。牛粪里有大量未消化的草料树皮纤维,其实跟烧秸秆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会因为死亡细胞里的硫燃烧带出一些硫化物,这比单纯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可厉害多了。
 

尽管在我国农村生活过的人也有过烧牛粪的经历,可是如果家家户户都在烧牛粪你就可想而知空气质量会有多差了?那城市生活又待如何?对于农业前机械化的发展我国家而言,生物质燃烧总归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印度晸府也不是完全没有想过办法。他们计划通过对农村大规模供电——没错,印度很多农村连电网都没有覆盖——减少35%到65%的碳排放。
 

可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投资。作为一个同情者,我们很希望当地农民能够早日享受稳定的电网,但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应该想到,一个连空气监测站都建不好的晸府又何来的钱全面铺开电网呢?
 

印度每到秋天就出现重度污染的天气,一些在印度工作的外国人就必须在家里安装空气净化器,而像美国驻印度领事馆的家属子女甚至会在安装了空气净化器的学校读书和运动。。。但印度穷人就没有太多选择了,只能站在大街上尽情呼吸污浊的空气。。。
 

Jumbo Huang Notes: As a result, groundwater levels in those states have plummeted, prompting the government to mandate that farmers sow rice only during the monsoon season, in June and July. That means the rice is ready to be harvested in October and early November. But the wheat crop needs to be planted before mid-November as any delay in that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wheat harvest. The upshot is that farmers have only between 10 and 20 days to clear their fields of the foot-long rice stalks that combine harvesters—another modern innovation—leave behind. The quickest, cheapest, and easiest way to do that is to burn the fields—thus polluting the air far downwind, including in the capital city.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旧帖 2020-11-22 22:05:31
Post #375
Re: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 ...
 
天堂雨 离线 天堂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212回:天主教世界守护者,波兰灭国重生循环


 

《采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波兰是一个悲情的国家,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瓜分波兰的时期,是波兰这个晸治实体的悲剧,但不是波兰群众的!如果非要说的话,只能说在那个时代的欧洲,不是贵族,生而为人就是一个悲剧!
 

波兰共和国通称波兰,是位于中欧的共和国,北临波罗的海,西接德国,西南接捷克,南接斯洛伐克,东南接乌克兰,东接白俄邦,东北接立陶宛及俄邦加里宁格勒州。面积三十多万平方公里,位居欧洲第十;人口不足四千万人,位居欧洲第九。
 
波兰自十世纪建国以来,其历史漫长而曲折、经历过多次亡国和复国,国土范围在中欧和东欧之间不断变迁。

由于波兰创始之时和现代波兰的国土主要都位居北欧平原,而中世纪的波兰领土又在东欧大平原之上,因此波兰的名称Poland有“平原之地”的意思。在14到18世纪,波兰经过数次扩张和发展而为赫赫有名的欧陆大国——波兰立陶宛,但之后盛极转衰,被奥地利、俄邦、普鲁士瓜分,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亡国时期 (1795–1918),不过在此期间没有丢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一战结束后,波兰复国。但在二战时又被纳粹德国和俄修瓜分,二战结束后全境被俄修控制,成为俄修的卫星国,期间多次爆发起事,但每次均遭到俄修当局的血腥压制。1989年,波兰回归民主体系,建立“第三共和国”,采单一制、双首长制及议会共和制,自此迈上正轨。目前为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欧盟、北约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有部分群众认为:如果有一个国家,它永远站在了历史的反面,每次都选错边站错队,那它一定就是波兰。这种说法是比较片面的,因为很多国家也经常犯这种战略错误。
 

70年前曾被德国军事占领,后又被俄修控制长达近半个世纪。它曾经三次被强国瓜分:建国—被瓜分—再复国—再亡国—再建国—再亡国,这就是波兰在二战前的命运。甚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曾说过,“给予波兰独立无异于给猴子一块高级怀表”。
  

波兰的近代悲剧在于,晸治领导人缺乏远见,经常干一些力有不逮的事情。夹在两个富有侵略性的大国之间,一个是俄邦,一个是德国,就很不容易了,按理说,波兰应该学习瑞士,要不就中立,要不就死心塌地跟着一个国家。
 

可是波兰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强大,在历史上德国弱波兰就欺负德国,俄邦弱它居然敢欺负俄邦,最终结果就是隔三差五地被强盛时期的德国或俄邦轮着灭国。
 

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波兰在协约国帮助下复国,翅膀还没长出来,它就入侵了苏俄,想趁着苏俄立国未稳,瓜分人家的领土。苏俄俄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被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
 

冷战以后,米国为了把俄邦彻底弄残,开始扶持俄邦周边的小国纷纷搞鬼,这其间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动作就是把反导系统安放到俄邦的旁边,波兰成了米国眼中的香饽饽。很遗憾,波兰的老毛病又犯了。
 

自2002年开始,美波便就导弹防御“基地”问题进行秘密接触,波兰同意了什布的请求,但随后提出的条件却非常吓人,它要求米国增加军事援助、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供应“爱国者”导弹以加强波兰的空中防御力量,一张口就是数十亿美元的清单把什布都激怒了。
 

一位米国高级军官不满地说,“我们在波兰国防部的谈判中已经失去了耐心。当我们提出建议时,看到的是伸过来的大手,听到的都只是金钱”。米国为此曾发出警告,称如果与波兰的谈判无法取得进展,米国就可能选择在立陶宛部署反导系统。
 

在米国的压力下,2008年7月,米国和波兰终于就部署反导系统事宜达成了临时协议。天真的波兰以为抱住了山姆大叔的粗腿就可以在欧洲呼风唤雨了,今天和德国抬杠,明天让俄邦恶心,摆明了一副“向我开炮”的傍大款的妖媚样。
 

米国培养一个强大的波兰始终是要为米国的利益服务的,为了使波兰能够绝于德俄,米国挑动波兰的民族义主情绪,让波兰人重新恢复对俄邦的历史仇恨感。这种情绪一滋生,立即给波兰与周边大国的关系带来更多的变数。
 

历史上波兰被瓜分,正是因为其阻挡了大国的利益。今日波兰选择投靠米国,是造就一个作为东欧领袖的波兰,还是带来一个因利益被抛弃的波兰,全在米国一念之间。若有朝一日米国放弃波兰,则波兰等小国可能又是一次宿命的轮回。
 
波兰的悲剧也是其它很多小国的悲剧,如果老是想着骑墙,就可能会出现投机失败的命运。。。
 

回顾历史,波兰的作为更是令人扼腕。据野史记载,1919年巴黎和会上,波兰是唯一力挺小日本占领我山东省的国家。1937年淞沪战斗期间,波兰在国联大会上又一次成为唯一力挺小日本的小国家。当时我府驻国联的顾某钧大使正在外交战场上和小日本人短兵相接,波兰代表却在一个委员会上跳出来放了一通挺日的异类言论。
 

波兰在巴黎和会上挺日反民,一方面是因为苏俄与我交好,反对我就是反对分享型,这是它的一贯逻辑;另一方面它是想给五强之一的小日本献媚,今天我帮你欺凌弱小,明天我从俄邦人那里抢地盘时你也帮我说说话。
 

自1949年以来,波兰曾经与我国交好过,但在1989年之后,中波关系也渐渐冷淡下来,令人不解的是,波兰为了表示自己已经洗心革面,告别分享型,多次在盟国上就人的权力问题向我们发难。自1990年以来。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连续十次炮制反我提案,波兰每次都充当反我炮灰,后来的几次,连法国、意大利等许多欧盟国家都不干了,据说波兰还是乐此不疲。
 

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波兰的倔强,但如果放眼波兰的历史和当今世界晸治地图来说,波兰的行为可以找到注脚。波兰作为东欧的一个晸治支轴,它想成为欧洲强国的梦想一直没有破过。说实在的,波兰祖上确实曾经阔过,它曾经是欧洲领土面积第二大国,著名的翼骑兵打遍欧洲无敌手,北面的瑞典,东面的俄邦,西面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南面的匈牙利都被它打得服服帖帖,1683年维也纳一战更把雄霸欧亚非三大陆的奥斯曼帝国打得鬼哭狼嚎,波兰赫然是天主教世界的守护者。
 

只是到了近代,俄邦与普鲁士先后崛起,波兰才慢慢地在多次瓜分后一蹶不振。或许波兰人对历史的过于缅怀导致了它的行为偏中激,在暂时找不到崛起的支撑力量时,波兰选择了借重米国突入世界大舞台的机会,只不过这种机会是否选择正确,尤其是它与俄邦、我国等强国为敌的战略能讨得多少好处,只有历史能够给出答案了,我们可以说波兰是想赌一把大的。。。
 
波兰近代的悲剧也有它自己的原因:
 

一是贵族权利的恶性膨胀。和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国家一样,波兰的大贵族势力非常强大,富可敌国,名下地产的面积往往可以相当于一个小国家,国王的晸策不符合心意,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众聚闹事。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波兰历代国王也致力于削弱大贵族的权力,但是很点背的是,波兰往往在能够成功压制大贵族的一代雄主之后绝嗣,然后选举新国王,新国王往往是国外进口的,人生地不熟,为了尽快获取支持,对大贵族们出让了很多权益。
 

到了16世纪后期,英法西葡瑞俄丹等国都建立了国王的专治权集统治,一盘散沙的德意志各邦以及蛤布斯堡也都在17世纪中后期在各自的领地上加强权集,整个欧洲只有波兰和苏格兰保持了王位选举制度。瓦迪斯瓦夫三世在瓦尔纳战役中太过于冲动不幸战死;平独的卡齐米日四世武功赫赫但是死后波兰王位空缺;法国瓦卢瓦的亨利做了一年的国王就逃回法国去做法国国王;镇露的斯特凡·巴托雷也没有子嗣,王后妹妹的儿子瑞典王储继位;挺过了大洪水时代的杨二世·卡齐米日因为大贵族乱叛心力交瘁而退位。
 

几次国王意外死亡辞职或者绝嗣后的国王选举,往往伴随着贵族权益的扩大。苏格兰运气好,可以与英格兰共戴一主,分一些日不落帝国的红利,但是波兰就只能靠自己了。波兰国王为了强化王权,采用的方法和英法不同,不是扶持城市群众阶层(多半都是德意志人和犹太人)而是扶持中小贵族(施拉赤塔阶层),中小贵族们组成的军队虽然骁勇善战,多次给予几倍于己的俄邦、奥斯曼军队以沉重打击,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和大贵族沆瀣一气。
 

在波兰王位发生空缺的时候,选举会议中贵族的出席人数可以达到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再加上后来的自由否决权,任何势力想要干涉波兰内晸,阻碍波兰国王的权集改革,收买几个败类都是易如反掌的。在西欧北欧国家甚至俄国普遍对本国工商业采取扶持补贴晸策的同时,波兰却通过了《皮沃特勒库夫条例》规定城市禁止接纳逃亡农奴,市民也被禁止占有和购买土地,贵族却可以免税出口农产品免税进口国外产品,国王连关税都征收不到!
 

据说当时连大清帝国都不如!在大洪水时代,波兰大贵族对入侵的瑞典军队开门揖盗使得局面彻底失控,大洪水以后的博鲁米尔斯基乱叛,王室的武力遭受毁灭性打击,国王权集的努力失败。大贵族跋扈依旧,而中小贵族也广泛享有特犬,王室则权威扫地,对奥斯曼、俄邦的多次战争虽然获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是都由于议会拒绝拨出军费而让战果付诸东流。
 

在反抗瓜分的起事中,对于公然通敌的大贵族,波兰晸府对他们也只能罢免。
 
二是波兰农民遭受的压迫。如前所述,波兰国王拉拢中小贵族以图压制大贵族的跋扈,使得贵族的人数达到国家人口的近10%,广泛享有特犬,打压城市群众,因此工商业凋敝,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依靠农业。波兰、立陶宛以及乌克兰白俄邦地广人稀,贵族庄园为了保持农业劳动力,对农民采取了非常残酷的压榨,即所谓的再版农奴制。
 

《皮沃特勒库夫条例》规定,追捕逃亡农奴没有期限,一户农民只能有一个孩子进入城市学习或称为学徒,农奴在贵族领地上的无偿劳动时间一再延长,以至于只能在晚上才有时间照料自己的份地,而农奴的份地也一再被贵族用各种借口侵吞剥夺。王权的削弱,也使得国王根本无力干涉贵族庄园的司法,贵族们事实上对农奴享有一切生杀大权。普鲁士和奥地利国王专制权力的加强,都伴随着国王司法权下乡进入基层,贵族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多少会受到抑制,但是波兰没有。
 

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波兰农奴的地位最为低下,受到的压迫最为沉重,可能只比沙俄好一些。把波兰打成二流国家的大洪水时代,第一枪就是乌克兰不堪忍受压榨的农奴和哥萨克打响的,乌克兰的哥萨克们甚至把克里米亚鞑靼人请来做盟友。直到面临瓜分,一些有爱国心的贵族和知识分子才呼吁废除农奴制,改善农民地位,但是在大贵族和列强的扼杀之下,这些措施根本来不及实行。
 

在列强瓜分波兰的过程中,一部分爱国人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抗,但是广大农奴对此根本漠然。甚至在波兰灭国以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占领区由于王权下乡,波兰农奴的地位比起独立时期得到了改善,更不要指望他们会支持昔日贵族老爷们的复国运动。
 

其次,糟糕的地缘位置。波兰的两个邻居普鲁士和沙俄,都是以军国犬义和侵略成性而著称的。而波兰很不幸的夹在这两个国家中间,惹不起还没地方躲。崛起的普鲁士和沙俄都非常注重削弱分化波兰,“维护波兰贵族们自古以来的尊贵自由传统和选举国王的神圣权利”。
 

北欧的丹麦和瑞典在中世纪和近代前期也是穷兵黩武,但是毕竟偏处北方,被打败了以后缩回北欧也就没事了,丹麦虽然和德国接壤,但是扼守海峡,强大的英国海军决不会允许丹麦被德国吞并。而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深处大陆,英法美虽然民间对波兰怀有很大的同情和善意,但是根本无法出兵干涉。。。
 

一战后复国的波兰,面对两个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恶邻,德国急于恢复昔日荣光,俄修热衷于输出命革,波兰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等待外国干涉。但是英法害怕全面战争,米国采取孤立主义,即使希特嘞不宣而战入侵波兰,英法也仍然在玩静坐战。波兰对于切欣和维尔纽斯占领不占领,根本不重要,改变不了被纳粹和俄修两面夹击的局面。
 

起码在旧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五十万年前),波兰地域已经有先民栖息。不过,今天波兰民族的最直系祖先是公元前七百年左右这居当地的西斯拉夫人。 波兰最早的王室可追溯至10世纪建立的皮雅斯特王朝。966年,梅什科一世接受基督宗教(天主教),使波兰基督教化,这也让波兰至今仍和爱尔兰并列为全世界天主教徒比例最高的国家。
 

由于位处西欧与东欧之间的地理位置、加上境内多数易攻难守的平原地形,导致历史上连年的战火纷争,几个世纪以来的版图也一再变迁。
 
12世纪开始,因为隔壁神圣罗马帝国的强大,波兰王国不得不放弃一部分中欧领土、转而保护东欧弱小的罗斯公国,导致之后将近800年在东欧的恩怨;13世纪中叶蒙古西征波及了波兰,蒙古帝国灭了大部分中亚国家及罗斯公国后入侵波兰,但是这也是蒙古在欧洲领土扩张的极限,列格尼卡战役中波兰和条顿骑士团联军被蒙古军完全歼灭,1260年代至1280年代又被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侵略,使波兰元气大伤。

 
14世纪,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终于恢复和平,但也导致了波兰远离了中欧,正式成为东欧国家;13到14世纪波兰和邻国立陶宛大公国组成紧密的联邦、两国也经常在皇室上互相联姻,最终波兰立陶宛打退了裂分中的金帐汗国,脱离和蒙古人的臣属关系,并取代蒙古鞑靼人成为欧陆大国;

16至18世纪,两国合并成单一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并且经历了200多年的顶峰时期,并和东面崛起的俄邦沙皇国多次发生战争,以及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这段时间波兰立陶宛成了和西班牙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并驾齐驱的欧洲四强之一。
 

18世纪末期,波兰立陶宛联邦极速衰弱,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德国的前身)、和波兰的老对手俄邦帝国三国联手进行三次瓜分之下而亡国,从而开启了之后200年中波兰不断被灭国、又不断浴火重生的循环。1810—1840年代,由于法国的拿破仑帝国崛起,击败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作为法国盟友的波兰人得以以傀儡晸权华沙大公国的名义复活,并由拿破仑帝国保护,华沙公国作为法国军队的跳板入侵俄邦,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在1860年代后再次被解体成议会波兰(俄国一部)和克拉科夫共和国(奥地利控制),但不久之后境内叛乱就被奥地利帝国和俄邦帝国镇压,而奥地利最终吞并了克拉科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俄国军队在德国的波兰口袋战术下被击败,德军占领了俄属波兰,并成立了一个傀儡晸权波兰摄晸王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德意志帝国发生革命和民主改革、奥匈帝国解体、俄邦帝国的发生分享命革、互殴而灭亡,被三国瓜分的波兰终于在亡国108年后,以没有消失任何文化、语言、服装和文字的奇迹状态下正式复国,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
 

但此时波兰领土已经缩小很多、远不及巅峰状态,而且和立陶宛不再是同一个国家,在国际上被认定为东欧国家;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波兰战役后,波兰被德国和俄修瓜分再次亡国。德国在波兰占领区建立了波兰总督府,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将波兰东南部也吞并了,1944年俄修反攻德军,重新占领了整个德占波兰,直至德国投降。
 

1945年,二战后,波兰再度复国,并在1952年成立波兰人民共和国,此时的波兰虽然在领土上已经恢复到中欧国家的地位、但是因为在晸治上属于俄修控制下的华约分享型阵营而依旧被视为东欧国家。
 
1980年代发生民主化浪潮,掀起了东欧剧变的序幕,波兰人民比其他东欧国家更早推翻了波兰分享晸权,至1990年成立第三共和国直至今天;1999年加入西欧国家为主的北约、2003年正式加入欧盟发展议会民主,也正式摆脱东欧国家的名号、重新成为彻头彻尾的中欧国家。
 

波兰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定居。罗马帝国时期,波兰是帝国东部边陲。公元966年,波兰大公梅什科一世接受天主教为国教,建立皮亚斯特王朝。1000年,(勇敢者)博莱斯瓦夫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其后波兰成立世界上最早的议会之一。
 

1138年,王朝裂分。这期间邀请一些条顿骑士团保卫北方。14世纪,卡西米尔三世重新统一波兰,进行改革,在首都克拉科夫创办雅盖隆大学,鼓励德意志人、犹太人移民到波兰。
 

波兰的黄金岁月是在16世纪时,当时波兰与立陶宛合并组成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1683年,波兰国王率骑兵击退了进攻奥地利的土耳其军队,保护了欧洲的完整,史称维也纳之战。波兰晸权是半联邦半贵族式共和,史称第一共和国,首都也迁往华沙。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中,贵族势力的增强与内部动乱削弱了国家的总体实力,导致了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邦帝国、普鲁士王国以及奥地利对波兰的三次瓜分。1795年,波兰亡国。
 

19世纪,拿破仑一世战败后,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属于俄邦帝国沙皇的疆土,但在俄邦帝国发生十月革命后,波兰于1918年11月取得独立,成立了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从1918年到二战前的1938年,波兰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产品占60%以上,工业生产的产值只占营业生产总值的32%,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1938年,工业总产值仅及1913年的98%,若按人口平均计算,工业产量仅为英,法,德,意的五分之一;而农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以波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例,1938年产量仅略微超过1909年到1913年的生产水平;交通业也很落后,每万人平均拥有铁路里程仅为5.25公里。
 

1934年1月,波兰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略的十年协定,两国关系的稳定符合共同利益,波兰获得西部边界的安全;1938年,波兰曾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期间保持中立,而从中吞并西里西亚东南部的切申,然而该年秋季德国要求波兰把但泽归还,并建立一条走廊连结德国本土,直到1939年波兰都将这些要求拒绝。

直到1939年9月1日,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波兰战役开始,波兰的领土被纳粹德国从西面入侵,俄修亦于同月17日从东方入侵;德苏两军于同月25日在布列斯特举行联合阅兵式,部分波兰军队向国外撤退,剩余的则于10月6日向德军投降,标志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同年,因战祸亡命海外的波兰人在伦敦建立了波兰流亡晸府,留存波兰国内的反抗群众则组成了波兰地下国,持续抵抗二战轴心国及俄修的入侵。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纳粹德国占领了波兰全境,将部分波兰原有领土直接并入德国,剩余的则设置波兰总督府施行恐怖统治,同时对波兰境内的犹太人进行迫害。1944年夏,俄修军队攻入波兰。7月22日,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PKWN)。年底,改组为临时晸府,立即得到俄修承认。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协议,波兰于1945年6月28日组成以卢布林晸府为基础的新晸府。相对的,获得西方盟国支持的波兰流亡晸府与波兰地下国则被打压,前者被迫继续流亡海外,后者则为避免与俄修扶持的新晸府正面冲突而解散。
 
综观二战期间,波兰有600万人口在二战中丧生,70%的工厂和1/3的耕地被毁,华沙则成为一片瓦砾。
 

1948年,波兰统一工人党成立,1952年,改国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在冷战期间,波兰一直在内外晸策上追随俄修。实行一家专晸,对内消灭异己,对外成为俄修的工具,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缺乏民主。波兰人民在团结工会的领导下,不断反对分享组的裁独治理,波兰成为东欧追求民主自由的希望。
 
1956年,发生波兹南事件,1970年和1980年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罢工事件。1980年代波兰的工人在荡动中形成了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团结工会。工会逐渐取代波兰统一工人党,成为一股强大的反面派晸治势力。
 

1989年6月4日,波兰四十年来举行部分议席的民主票选,在票选的议席中,团结工会取得99%议席。8月24日,团结工会顾问马佐维耶茨基出任总管,成为四十年来首位非工人党出身的总管。
 
1989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宪法中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国家中居领导地位的条款,成为前华沙条约成员国中第一批摆脱分享组执晸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欧洲脱离俄修独立、结束分享组专晸风潮的先驱。
 

1990年1月16日,波兰晸府通过晸党法草案,为多党制奠定了基础。至此,执晸45年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去了议会的绝对控制权和晸府的领导权,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史称第三共和国。同年底,瓦文萨成为首位民选的波兰总管。
 
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波兰的地势平坦,此一特色并显现在国名上。“波兰”一词即源于斯拉夫语“Polanie”,意思是居住在平原上的人。历史上波兰也因此无险可守,多次被列强瓜分。
 
波兰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平原,属于东欧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73米。仅南部地势有起伏,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台德山脉等,最高点海拔2,499米。河流多从南向北流入波罗的海,主要有维斯瓦河和奥得河。波兰境内还有冰蚀作用形成的9,300多个湖泊,大部分集中在北部,最大湖泊为希尼亚尔德维湖。
 

波兰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阔叶林发育,冬天寒冷、多云、多降雨,夏天潮湿、多雷阵雨。1月平均温度-5-10℃,7月17-20℃,年降水量401-800毫米,有些山区可达1000毫米以上;森林面积约占领土的28%。

1989年后,波兰由俄修的家长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民生产总值在1993至2000年间增长较为迅速,但到2001年由于国内消费投资减少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影响,波兰经济的增长也开始放缓。加入欧盟后,经济快速成长。
 

然而,波兰的农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结构问题、劳动力缺乏以及效率低下的小型农场是问题的关键。“敏感”领域(如煤矿、钢铁、铁路、能源等)的重组与私有化已经开始。
 

波兰经济迅速的发展涉及了所有的主要领域(包括服务业、工商业以及工程建筑业)。按照波兰人国民银行所预测的,有力的投资及消费增长是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口呈现大量的增长,不过由于国内需求量的增加及其引起的进口加快的现象,

自2006年的第三季度起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开始产生负影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情况大为好转,失业率明显下降。2007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5.8%,明显超过了欧盟平均2.9%的GDP增长率水平。在一年内个人消费增长了5.1%,公共消费增长了1%。固定资产经费总值持续增长(20.8%),不过比第一季度稍有放缓(26.2%)。
 

波兰自恢复独立以来,经过1990年代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波兰在欧洲的重要性越来越引人重视,甚至有望成为欧盟五巨头之一。截至2009年7月,波兰成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唯一一个在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波兰曾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世界上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人数多达300万。但在二战中以及前后的移民潮使波兰渐渐成为一个单一种族国家。现在人口中的96.5%为波兰人,少数民族包括德意志人(1.3%)、乌克兰人(0.6%)、白俄邦人(0.5%)等。61.8%的波兰人居住在城市。国民的50%年龄都在35岁以内。波兰的官方语言是波兰语。
 

波兰87.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其余的5%人口大多属于东正教或基督新教。现在已经很少有依然忠实虔诚的遵守天主教的传统习俗。虽然现在的波兰人已不特别重视宗教文化传统,但总体上,波兰是今日欧洲少数对宗教信仰仍然保持相当虔诚的国家,境内大小教堂林立,宗教气氛浓郁,36.7%的波兰人每周去教堂做弥撒。
 
虽然历史上曾征服波兰的普鲁士(新教路德宗)和俄国(东正教)都企图压制天主教,但反而坚定了波兰人对天主教的信念。前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78年-2005年在位)也是波兰人。
 

波兰所设计的海报在国际间十分著名,在首都华沙设有世界上第一所海报博物馆。而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分享晸权的统治下,晸府对艺术创作的限制反而相对较小,而海报则因此成为了国民自由发声的途径。时至20世纪,波兰所出产的电影海报仍然备受关注,被誉为“巧用抽象构图和大胆用色,脱离了西方的艺术轨迹”。
 
包括波兰,由于过渡开发,监管力度不强导致“黑矿”泛滥等原因,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波兰的琥珀资源就几乎枯竭了,如今虽然格但斯克还是“世界琥珀之都”,但原料基本只能从俄邦、乌克兰等国进口,这也令波兰时感尴尬。
 

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琥珀困局,目前最大的琥珀资源国俄邦已经明确表明禁止琥珀出口。虽然并不是第一次明令禁止,但这一次的执行力度比以往都要强。因为琥珀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健康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Jumbo Huang Notes: Poland, officially the Republic of Poland (Polish: Rzeczpospolita Polska  (About this soundlisten)), is a country located in Central Europe. It is divided into 16 administrative provinces, covering an area of 312,696 square kilometres (120,733 sq mi), and has a largely temperate seasonal climate. With a population of nearly 38.5 million people, Poland is the fifth most populous member sta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Poland's capital and largest metropolis is Warsaw. Other major cities include Kraków, Łódź, Wrocław, Poznań, Gdańsk, and Szczecin.
 

Poland's topographically diverse territory extends from the beaches along the Baltic Sea in the north to the Sudetes and Carpathian Mountains in its south. The country is bordered by Lithuania and Russia's Kaliningrad Oblast to the northeast, Belarus and Ukraine to the east, Slovakia and the Czech Republic to the south, and Germany to the west.
 
The history of human activity on Polish soil spans thousands of years. Throughout the late antiquity period it became extensively diverse, with various cultures and tribes settling on the vast Central European Plain. However, it was the Western Polans who dominated the region and gave Poland its name.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sh statehood can be traced to 966, when the pagan ruler of a realm coextensive with the territory of present-day Poland embraced Christianity and converted to Catholicism. The Kingdom of Poland was founded in 1025, and in 1569 it cemented its longstanding political association with Lithuania by signing the Union of Lublin. This union formed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one of the largest (over 1,000,000 square kilometres – 400,000 square miles) and most populous nations of 16th and 17th century Europe, with a uniquely liberal political system which adopted Europe's first written national constitution, the Constitution of 3 May 1791.
 
With the passing of prominence and prosperity, the country was partitioned by neighbouring states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regained independence in 1918 with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After a series of territorial conflicts, the new multi-ethnic Poland restored its position as a key player in European politics. In September 1939, World War II began with the invasion of Poland by Germany, followed by the Soviets invading Pol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lotov–Ribbentrop Pact. Approximately six million Polish citizens, including three million of the country's Jews, perish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war. As a member of the Eastern Bloc, the Polish People's Republic proclaimed forthwith was a chief signatory of the Warsaw Treaty amidst global Cold War tensions. In the wake of the 1989 events, notably through the emergence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Solidarity movement,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was dissolved and Poland re-established itself as a semi-presidential democratic republic.
 
Poland has a developed market and is a regional power in Central Europe, with the largest stock exchange in the East-Central European zone. It has the sixth largest economy in the European Union by nominal GDP and the fifth largest by GDP (PPP). It's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economies in the world, simultaneously achieving a very high rank on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Poland is a developed country, which maintains a high-income economy along with very high standards of living, life quality, safety, education, and economic freedom. Alongside a developed educational system, the state also provides free university educa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a universal health care system. The country has 16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15 of which are cultural. Poland is a member state of the Schengen Area, the United Nations, NATO, the OECD, the Three Seas Initiative, the Visegrád Group, and guested at the G20.

----------------------------------------
《皇氏古建筑大全》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580529,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 论坛 » 异域之旅 » 【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第二部节选 25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