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位置 驴光掠影 / 深圳 / 长假远行 / 广州 » 论坛 » 长假远行 »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故事 1040
旧帖 2010-06-14 00:54:56
Post #1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故事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故事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故事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新书已经出版,12开(265mmX写250mm),296页。平装本定价148元,精装本定价198元。上市大约会在一周之内,大家可以从如下的渠道购买:

淘宝网:

平装本七五折: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6201521013

精装本七折: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6353773137

深圳各大户外店:火狐狸、雪线、一号营地、山野等

新华书店(出版社预计一月内上架)

旅行讲座及签售活动:

深圳:2010年8月1日下午14:00~18:00,深圳福田区滨河大道(路南侧)9023号国通大厦2楼会议室
http://www.smoa.org.cn/activity_detail.php?ID=341

东莞:2010年8月8日下午14:00~18:00,东莞市图书馆四楼学习论坛报告厅
http://www.doyouhike.net/city/dongguan/441183,0,0,0.html

惠州:南门路10号电影公司内院2楼卡门24格酒吧 (金华宾馆附近、市外经贸局对面) 电话:266 1824
http://www.doyouhike.net/city/huizhou/444108,0,0,0.html

广州: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63号活力天地中央大厅(时代广场对面)
http://www.doyouhike.net/city/guangzhou/443446,0,0,1.html

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大老虎 于 2010-08-29 22:48:22 编辑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0:59:12
Post #2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写在前面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最大的梦想是或者不是漂泊而是归宿——当然,停留不是问题,问题是停留的地方。我曾经一度羡慕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他在这个宁静的湖滨小屋里写道:“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穷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里也能找到错误。纵然是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门前那早春的积雪同在消融。我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如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而又如此心满意足。”
  
     虽然哲人的境界非我们能自比,但基于类似的文字与故事,和很多人一样,我曾经去到过很多地方:雪山、草原、传说中的村庄和欲望中的城市,但最终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觉得照射在窗户上的阳光有如梦想中的耀眼。直到有一天我重新读到莱蒙托夫的一首小诗时,忽然觉得事情的缘由或者如此——对有些人来说,漂泊,以及基于漂泊而来的原因与结果,便是旅行的形式和意义所在。

      帆     莱蒙托夫
  
      在大海的蒙蒙青雾中  
  一叶孤帆闪着白光……
  它在远方寻求什么?  
  它把什么遗弃在故乡?  
  
  风声急急,浪花涌起,  
  桅杆弯着腰声声喘息……  
  啊,它既不是寻求幸福,  
  也不是在把幸福逃避!  
  
  帆下,水流比蓝天清亮,  
  帆上,一线金色的阳光……  
  而叛逆的帆呼唤着风暴,  
  仿佛唯有风暴中才有安详!


      希望所有的朋友们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妙旅程。

本人,唐山大熊拍


西藏  雍布拉康


印度  慕沙瑞


新疆  轮台胡杨林公园


甘肃  嘉峪关


巴基斯坦  喀拉昆仑
大老虎 于 2010-07-03 02:08:43 编辑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1:06:27
Post #3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出发:平淡的开始

    某年某月某日的一个早晨——我特意要忘记这个日子,以便使自己想起这件事情时就如同想起昨天而获得更为长久的回忆。虽然后来证明这种做法并无实效,但终于还是如愿忘却了出发的时间。从深圳出发,路上走着那些匆匆忙忙的人们。和以往没有什么两样,虽然这一次的旅行比较遥远而且漫长,但就旅行而言,远和近又有什么区别呢?

    雨川在广州接到我,然后带我去上下九参观珠宝市场,大概想培养我倒卖玉器的兴趣,可惜此行不经过缅甸。后来又去一个叫“华林寺”的宝地,有五百罗汉宝像庄严,据说任意找一个罗汉开始顺时针数,数到你年龄的那一个,表示今年你将以这种表情度过,出于对生命的悲观,我也没有数,倒是不停数表。终于,雨先生带我去吃饭了,广州一家有名的老字号小吃店。我像小偷一样看着包,他如强盗一样去抢东西,我毫不客气地吃完了若干奶皮、菠萝冰、饺子、伦教糕、大碗粥、乱七八糟糕……只恨没像牛那样生出四个胃。此举收获甚丰,以致我在长达26小时的火车上仅以凉水捱下来了!

    火车上人不少,秩序还算不错,人们也不再是前些年出门那副宝相庄严的苦像,看起来都还友善,很快我就认识了旁边的医学硕士,开始讨论医疗改革的问题,一会儿对面念农大的小妹妹也加入进来,又开始谈论三农问题,晚饭时分,邻座一个做化妆品的帅哥又加入进来,我们又开始讨论经济形势,再一会儿,又有一个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开始和大家一起讨论改革开放的若干问题,在开了不知道多久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后,夜幕降临。由于没有工资,大家也就缺乏挑灯夜战的激情,七零八落睡觉去了……

深圳,平淡的一天早晨,成为一次难忘旅行的开始。


出发。


广州,第一次游览的寺庙。
柱头上的精美雕刻


和谐社会的标志弥勒佛先生


所谓“烧高香”即是如此


佛像


火车上看到的公路桥


云南的食肆
大老虎 于 2010-06-18 10:50:09 编辑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1:10:42
Post #4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广州~昆明:停不了的火车旅行

    虽然聊天可以增长见识:比如说化妆品如何造假之类,但这一天的大半时间我还是站在过道的窗边看风景。我喜欢乘火车旅行,车窗外风景的变化是最活生生的中国地理教材:从深圳到昆明,由东南大地一望无际的原野和成行成列的高楼,到西南边陲起伏的丘陵和精致山水,而途经广西、贵州、云南的山水是最纯净、也最富于变化的。火车开过这些地段时,美丽的风光总有让人就此下车的冲动。喀斯特地形的山与水间,炊烟袅袅的小村庄,赶着水牛回家的老汉,站在田埂上擦汗的农夫,在小河边洗衣的妇人。在奶白的晨雾中,树木葱茏,金色的阳光谨慎地好似不愿意就此扰乱这宁静的光景,真让人疑心是到了避世的桃花源。

    我喜欢乡村的景象,尤其是广西和贵州一带那些安祥的小村庄,掩映在山坡树丛之中,阗寂无人,平静,安祥,而且寂寞,水田里水牛、犁头和农人的倒影使人仿佛回到義皇时代。这样的景象,未免让人生出种种虚妄的想法,比如说“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之类。每每乘车奔驰过那些广袤的原野,看静寂的村庄和阡陌小路,以及那些在田里劳作的人们,脑子里常常会涌起一些关于草原的曲调——悠远、平缓而沉郁。许多时候想要停下来,认真观赏一下这些最感人的风光,可是那些好奇的目光又无一不在提醒自己的身份:说到底,我只是个看客,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守拙归园田”,拍几张照片,写几串文字来表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还可以,倘要真正停下来,还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饭桶一个。这样想便提醒自己人生只是一场旅程,不是归人而只是过客,旅行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又一个叶公好龙的寓言。御风而行,任两边的风景向身后飞驰,使人感动的往往只是回忆而不是经历,飞鸿一瞥,也就够了。

    除了村庄,红土高原也是留给我深深印象的地方,每一次经过依然使我感动。高原的红土让人难忘,阳光把这一大片的红土照得如此绚烂。红色,不管什么样的红,不管在那儿,都是让人烦躁的,但我没有想到红色和土地连在一起就会让人觉得安详平静。刚翻过的深红的土地,还有着没收完的庄稼,绵亘在空阔辽远的蓝天白云之下,偶尔还能看到劳作的人们,我从没认真体会过这样的红,这样纯粹、干净而又饱含深情。阳光下的高原不仅仅是红,红只是近距离的感受,看一看那些绵亘的山脊,近处是深红,稍远是暗红,再远是褐色,更远是浅蓝,再远是淡淡的一抹灰色,更远便溶入了灰蓝的天幕之中。而这无穷的色彩不是单调的、互相分离的,它们随着山形的起伏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是高明的音乐家谱写的交响诗,而一个个安祥的村子便静静在躺在群山的臂弯之中,是乐谱中的音符。云南的山绵延悠长,舒缓而又富有节奏。倘若以音乐来比,我觉得它像温柔的夜曲,像乐器中的大提琴,像软软的江南小调;以画来比,像中国的写意山水,抽象而富有内涵;以人来比,像善解人意的女子,丰富而又沉静。



一幅关于老火车站的招帖


火车上看到的晨曦。


云贵高原美丽的红土地。


清晨上学的孩子们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1:14:57
Post #5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丽江:露天酒吧之旅

   到达丽江的时间是早上6点,天还没亮,又下着雨,在车站上照了几张照片,然后沿着静寂而安详的石板路向古城走去,我最喜欢丽江的清晨了,所有的游人都未醒来,丽江在很大程度上还如此的古朴而脱俗,街上没有一个人,仅有淅沥的雨声与落寞的街灯,潮湿的石板上反照着幽蓝的天光,勤劳的纳西妇女从街上不慌不忙地走过,也难为她们穿的衣服也叫做“批星戴月”。

    三年前我曾经一个人来到过这里,当时已经感觉清幽不再,三年之后更加变本加厉。走在丽江的大街上,充满了奇怪的感觉,和所有人一样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做贼般地东张西望,人拽着人,人看着人,人挤着人,我无法想像所谓的“旅游旺季”会是摩肩接踵的一番什么样子。古镇再找不回昔日的宁静、安祥与悠闲。太多的赞誉湮没了她的本色。又或者,人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仅仅是因为所谓的“香格里拉”或“世外桃源”?

    我看到西装革履的游客气宇轩昂地游荡在石板路上;看到装备精良的背包客在虎跳峡的台阶上发呆;看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用街上能买得到的所有奇怪服饰包裹自己;看到人们争相在街口的水车前留影以作将来炫耀的谈资……小河里的水依然清澈宁静,而岸上却流淌着欲望、浮华与虚荣,小镇的房子依然古朴,街道依然坚实,可人们的生活再不是从前了。

    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丽江古镇的古朴、虎跳峡的险峻、东巴文化的神秘,都已经被有学问的人们包装出售,不复是往日的样子,可是人们还从四面八方不远千里而来,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丽江,只有玉龙雪山默默矗立,无声地望着这一切一千年,两千年,五千年,对他来说只是一瞬。

    许多年前,我曾经在这里度过过一个美妙的下午,那个六点多钟的下午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在夕阳驱散了喧嚣的时机来到木府,丽江当年最为奢华的生活、最为焕赫的权势、最为丰富的文化,都集中在这里。我震惊于自己的所见,不能相信在如此僻远的边陲小镇,居然孕育着如此辉煌的文明。没有游客,我一个人在肃穆空旷的广场里,在静寂兀立的王府前,在柳枝摇曳桃花阑珊的花园中,在香烟离荡钟罄绕梁的佛堂上久久地驻足、停留,不忍离去。高原清澈的阳光从后面射过来,在宽阔的广场上投下王府沉重的阴影,巍峨、庄重而又充满了神秘,千年前的丽江是怎样?那个传说中的木府王爷是否充满仁爱与智慧地守护着他的这一方臣民?在充满动乱与血腥的历史中,这个小镇是否一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安祥、静寂而又充满生气?阳光又在花园的柳枝与桃花之中嬉戏,逆光看去,那些新鲜的叶子与粉嫩的花朵透出不一般的光彩,这使我想起在这森严肃穆的王府里面,一定还流淌着爱情,一如那坚硬石板路之下清澈明净的流水,有学问的考古学家们还来不及书写这里的爱情故事,这使得我们有了幻想的空间。来到木府后面的山坡上望去,木府高高耸立守望着这一大片宁静的屋顶与广袤的土地,夕阳从山那边射过来一片澄澈的金黄的光,轻轻地给古老的丽江盖上一层温暖的纱衣,也使得古镇显得光彩照人。光线瞬息万变,金黄渐渐褪去,然后是桔黄,然后是橙黄,然后是桔红、玫瑰、暗红,无论那一种颜色又都显得那样干净纯粹,耳边传来清脆的钟罄声,缭绕于雕梁画栋飞檐重阁之上,我突然有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感觉,在这明澄而高远的高原之上,雪山之下,有如此明丽的阳光与如此清澈的流水,还有什么理由不产生如此安祥而纯粹的生活呢?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远了,遥远得如同玉龙雪山的古老传说。我得庆幸第二天就可以离开这个地方,它是如此美丽却又如此世俗,如此神奇却又如此肤浅,如此繁华却又如此孤独,如此让人浮想联翩却又是如此消蚀人的的一切思考与梦想。然而丽江就是丽江,像北庭都护般遗世独立,像南宋偏安般醉生梦死,但它也有着无可比拟的颓唐、避世、娇弱、病态之美,它没有假扮长河、大漠、落日和黄沙。或者我们可以不喜欢丽江,但不能说它虚伪。

丽江古城全景,一场骤雨使它更加清新明丽。


位于四方街一带真正老城区的房子,清晨很早的时候拍摄,一过八点这里的人多得数不清。


位于古城边缘新修的仿古建筑。


稍远一些的束河古镇,现在也在迫不及待地大兴土木。


木府一角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1:15:11
Post #6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故事
 
马沙 离线 马沙 沙发,坐等大片!大老虎的帖子没有不关注的理由!

虽然是排版是书籍,但还是建议上长边800像素的片子!

----------------------------------------
一半时间在路上 一半时间在书房

 
旧帖 2010-06-14 01:23:29
Post #7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关于丽江

丽江建筑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抗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房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纳西服饰

        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羊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后,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近年,一种既保持纳西古装特色,又有现代服饰特点的新型青年妇女服饰问世,其主要特点是改大襟的坎肩为对开或半边开收腰坎肩,改围腰为长裙,在礼仪活动中颇受欢迎。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疑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晴”,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纳西古乐

        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之东南隅的云南省丽江纳西族中,自古就流传着一组神秘而奇特的音乐,当地人均习惯地称其为“丽江古乐”。古乐包括文乐与武乐两大类别,近40余个曲牌。这是一组传承并保留于纳西族中的汉传明清音乐。它与云南省广为流传的大多数仪式乐、大成乐等一样归属道教“洞经音乐”的范畴。民间艺人们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山坡羊、万年欢、水龙吟、漫五言、一江风、柳摇金、步步娇、十供养等20余首。乐曲中既保留有汉族江南丝竹的清丽韵味,又渗进了纳西族民间乐曲粗犷、豪放的风格,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格调。现在,有许多支以演奏这套乐曲为主的古乐队活跃在丽江一带城乡,旅游观光客人已把欣赏“丽江古乐”作为到纳西族地区旅游的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有的古乐队还远赴昆明、广州和北京等地举行专场演奏会,并应邀渡过重洋到欧美诸国演出,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和赞誉。

古城广场,基本上可以算是古城的城市中心,每天这里都挤满了游客。


大研古镇的清晨。


层层叠叠的屋顶。


古城广场边上的一棵树,在高原的阳光下如此生机勃勃。


由当地村民搭建的纳西古乐草台班子。


在束河卖干果的老人


不知名的客栈,有一个形式明显大于内容的名字叫“江湖”……


小店里出售的木鱼,有着奇怪的表情。


古城夜景,古城的夜晚有让任何繁华都市的酒吧汗颜的壮丽景象。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1:29:56
Post #8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虎跳峡:国内最早的徒步线路

      从丽江出发,一路都是风景。和所有的旅游开发区一样,少不了跟在游人后面叫卖的小贩与讨钱的小孩。从拉市海到长江第一湾都是如此。第一湾的小镇石鼓给人颇深印象,料想当年的丽江大概也是这番寂寞景象,可惜行程太过匆忙,只能是惊鸿一瞥。沿江再往下,不多久便到了虎跳峡,刚入峡口便可以感受到它那危崖千丈的险峻,上虎跳人太多,密密麻麻排在有限的山道上像搬家的蚂蚁,而山腰,当年的茶马古道已经辟为公路,我们决定直接到中虎跳去。

      在纳西语里,虎跳峡称“抚鲁阿仓峡” ,抚鲁为银石山,阿仓意为峡谷,全称为银石阿仓峡。这一点到满符合它的地貌特点。对面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整个是一道苍灰色的巨墙,壁立千仞,危然高耸。而这一边的哈巴山麓,仅有半山中并不宽敞的公路盘桓而过,飞瀑直泻,巨石横生,底数百米之外便是滔滔江水。据说这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从1800米的峡底到5596米的雪山之颠有着近4000米的落差。之所以得名,全因为上虎跳峡的江心雄踞一块巨石,横卧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眼前,把激流一分为二,惊涛震天。传说曾有一猛虎借江心这块巨石,从玉龙雪山一侧,一跃而跳到哈巴雪山,故此石取名虎跳石,而虎跳峡自然也由此而来。

      在中虎跳下了车,沿“张老师小道”下到峡谷底去亲近虎跳峡的雄姿。沿小路盘桓而下,江对面的绝壁似乎触手可及,轰鸣之声不绝于耳。不到20分钟时间已经下到峡底。虎跳峡的三段,上虎跳落差最大,中虎跳最为惊险,这里落差也很大,滚滚江水从一片平缓的河道直接便泄入了礁石遍布的峡口,众多的潜伏江底的虎跳石,阻拦激流涌泻的巨流,喷溅一道一道如翻江倒海般的巨浪,在一百多米的峡谷中翻滚沸腾,激起漫天的水花与阵阵雾气。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形容这种感觉与气势,只是感觉那吞天吐地的气度,完全成了一种雄性威力的宣泄,这似乎有别于一贯印象中的长江。

      虎跳峡之所以为人所知,与2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漂流有很大关系,而中国的民间户外探险活动,似乎最先就是从漂流开始的,那时候刚上初中,每天眼巴巴地竖着耳朵听收音机里的故事……20年弹指一挥间,好多回忆都褪色了,现在只记得那次漂流死了好些人,伴随着他们的激情、真挚、勇敢与信仰。但是当今天站在这道惊天动地的峡谷面前时,任何人都可以深深体会到当年从这里漂下去的勇士们,身上拥有的绝不仅仅是勇气——那一次之后,中国的漂流沉寂了12年之久,中国的探险活动在人们印象当中也和“拼命”扯上了莫名的关系,以至于国内包括虎跳峡在内的很多徒步线路居然是由外国的徒步者来开辟的。

      洗完一身的疲累,大家到木亭子里用晚餐。亭外漫天星斗闪耀,亭内四处烛光摇曳,山谷是如此寂静,唯有峡谷中水声的轰鸣。三杯两盏淡酒,月明风清,畅快人生。对于那些在路上的朋友,很可能常常都会有这样的回忆,简单、清新却又直指内心。我常常觉得,倘使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中的时光有这种感觉的一半,也许就不会有人定期或不定期地逃离城市了。

位于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


虎跳峡的峡谷和道路


中虎跳


中虎跳的滚滚江水


拐过这个弯就出虎跳峡了


横断山区风光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1:36:37
Post #9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白水台:纳西文化之源

      第二天继续向前,沿途的风光也都不错,路过哈巴村的时候就看到了那家不大却名气非凡的哈巴雪山客栈,整个墙壁上来自全国各地登山队的队旗,在七月的阳光和风里面轻轻地招摇。

      再往前30公里,是被认为纳西人生命之泉的白水台,汩汩的清泉从山里流出,弥漫过山坡上大大小小数十个钙化池,洁白无瑕的水岸和纯净明澈的水流正好相得益彰,在它的脚下是绵延的群山与群山环绕的村庄。

      在白水台的下面遇到几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一看到游人便围上来:“叔叔,我们给你唱歌。”然后不由分说唱起来,歌声自然并不动听,看我们不欣赏,于是又跳起舞来,舞姿自然难以恭维,让人感觉纳西的舞蹈原来就像老太太打太极拳,然而这并不妨碍她们在活动了筋骨之后向我们讨钱。没有结果之后便口里一个劲地说:“给点钱吧!我们在挣学费!”自然,这些手段于大多数游客是没有用的,然而所谓的旅游开发到底给她们带来了些什么呢?向来好学崇艺的纳西文化又将会为此付出多少代价?这一切很难说得清楚,她们在乞讨“学费”的同时,或者并不知道已经在为所谓的“旅游开发”付出昂贵的学费了。

    一路往后,再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这条线路而言,我还是羡慕那些能够骑着车慢慢晃悠的人,这里的一切最适合那样不紧不慢的享受。傍晚时分终于来到中甸,到达县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香格里拉隐没于无尽的黑暗,街道上昏黄的路灯下,老城正在大兴土木一片零乱,或者若干年之后,这里又将变成一个新的丽江吧。

白水台的钙化池。


白水台和它守护的村庄。


有名的哈巴雪山客栈就在路边,各种登山队伍的旗帜是特别的风景。


滇藏公路,1974年建成通车。南起云南下关,经剑川、中甸、德钦,北达西藏芝康,全长714公里。它北接川藏公路南线,是四条入藏公路海拔最低的通道。也是古时商旅人士走的茶马古道,全线途经中甸盆地和横断山脉,最高海拔只有4300米(红拉雪山口)。沿途气候温和和湿润,林木繁茂,景色秀丽。由于横断山脉受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切割,山高谷深,公路落差很大,一天之内便可经历四季不同的气候与风光。


虎跳峡里的跨涧大桥,有惊人的高差。


横断山区的公路沿线风光,开始还有些湿地。


云南一带的山区风光。


越往西走越是干旱。


路边的树。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1:46:21
Post #10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松赞林寺:香格里拉的小布达拉宫

      我对香格里拉已经没有多深的印象,想得起来的只是漆黑的夜晚在同样漆黑的小巷子里乱钻,还有就是青稞客栈里面忽冷忽热的淋浴。这个因某种原因而改名的县城远不如它的原名“中甸”(藏语“吉祥如意的地方”)来得亲切自然,弥散着现代而且浮躁的情味。

      中甸最出名的景致是城东5公里之外的松赞林寺,在政教合一的时期,它一直是迪庆地区的最高宗教和行政机构,尤其是康熙末年曾经庇护七世达赖而倍受关照,与拉萨三大寺庙有着密切的关系,素有“小布达拉”之称。坐小中巴到达寺庙的脚下,远远就可以望见扎仓、吉康两大主殿雄踞于山顶,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庄严而神秘。它们的周围僧舍俨然,现在依然有700多僧众在此修行。

      这座寺庙于公元1679年兴建,属康熙皇帝和五世达赖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而寺址也是由五世达赖亲自卜定。根据其“林木清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喜其间”的谶示,选中了佛屏山脚下的这块宝地。这里四周的山围成八瓣莲花型,前有圣母湖,背靠十八座“赞崩”的“卡日山”,南方众山尽收眼底,有万马归槽之势。而东面恰是奶子河源头,河水清澈宁静,西面又与释卡雪峰遥望。环境若天造地设。古代的一位高僧曾见到山坡上众鸟飞翔,因此留下这里必有众僧云集之日的预言,这个预言恰与五世达赖的卜示契合。松赞林寺就这们应运而生了。


      松赞林寺的建成,标志着这里的格鲁教势力开始占统治地位。它归并和强令改宗了噶玛教和噶举派寺院。寺名由五世达赖赐名,全称噶丹·松赞林寺。寺名含义为“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源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噶丹·松赞林寺的建成,标志了显密的结合。藏传佛教由此深深渗入藏区社会中,松赞林寺成为本地区政教合一制度的最高机构,成为滇、川、藏藏区佛、法、僧“三宝”具备的殊胜道场,成为四方信徒向往的吉祥福地。

      从大门口进去,花枝招展的姑娘们把大门围得水泄不通,怀里抱着和她们一样花枝招展的绵羊:“拍照片吧,只要5元!”她们面带笑容,温婉可人,然而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欣赏门口护法金刚的怒容。沿山门后的石阶而上,混同于游人与香客之中,高高的台阶直通大殿,那里灯光昏暗,弥漫着一股浓重的酥油茶味,几个喇嘛坐空阔的经堂里高声念着经文,旁边一群小喇嘛好奇地看着我们笑逐颜开,光凭这一点就使我喜欢上了这个奇妙的佛寺。

      松赞林寺的喇嘛都有一副天生的好脾性,一位年青的喇嘛热情地带我们穿过经堂,宛如带着客人参观自家的院子。他由三家人共同奉养,言谈间有着一种俊朗气度,在谈到自己的寺庙时又显现出一丝丝的自豪;另一个老喇嘛指引我们去参观佛事,还特别提醒我们:“崩主活佛(松赞林寺最大的活佛)就要来了。”眉眼间流露着孩子般的天真与喜悦。在青帏曳地的经堂上我们见到了崩主活佛,很奇怪他只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不过举手投足自然流露一种别人学不来的自信与从容。从前殿到后殿,从经堂到僧舍,从前山到后山,我把这里转了一个遍,三三两两的僧人慢悠悠地倘徉在佛寺的路上,面带满足而惬意的微笑。这里的喇嘛们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凡得没有任何神秘感。俗世中甸县城就在8公里远的地方,他们每天都可以乘车进城,赶集,买任何想买的东西。即使是在寺庙里,他们也打手机、发短信、用电脑上网甚至看从日本泊来的漫画,在一座佛塔旁边,我甚至看见一辆宝马轿车。然而,这是我喜欢的气氛,这里真实得像一个安闲的小村落,熙来攘往的游人并没有改变这些僧众的灵魂的信仰与生活的方式,他们随外界的喧嚣而起落,却没有被它们所淹没,佛在经堂的吟诵里,也在彼此的嘻闹中,在白塔上飘飞的经幡上,在僧院里煮饭的青烟内,佛在世俗而又神圣的生活之中。

松赞林寺远眺。


松赞林寺主殿。


措钦大殿的一角。


措钦大殿金色的宝顶。


屋顶的雕塑。


一些建筑局部。


另一个兽头的雕塑,在墙壁的一侧。


松赞林寺的屋顶。


正在做法事的崩主活佛。


寺庙门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


一位专心看漫画的小喇嘛。


开心闲聊的喇嘛们。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1:56:21
Post #11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滇藏线1:走马观花的旅程

      从中甸匆匆而过,前往云南的最后一站梅里雪山。这座圣山曾经因为1991年中国登山史上最惨重的山难而名噪一时,然而却并不妨碍朝圣的人们不远万里而来。梅里雪山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它的主峰卡瓦格博峰在藏语意为"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传说是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的八大神山之首。每年的秋末冬初,西藏、青海、四川、甘萧的大批香客不惜千里迢迢赶来朝拜。

      从中甸到梅里会经过金沙江第一湾、东竹林寺、白马雪山最后才能到达梅里雪山。早上出发,一出中甸,沿途的山开始变得一片焦黄,仅在山谷不大的一块块台地上显露出片片绿色,宛如沙漠中的绿州,这就是所谓的“干热河谷地貌”。除此之外,这一天遇到了好几队骑车进藏的驴友,在七月流火的阳光底下,灼人热风中汗流浃背地艰难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这样的旅程在风景之外还有着太多常人无法明嘹的感动与刻骨铭心的回忆,我们一遍遍地向他们挥手加油,希望他们能够一路平安。

      出中甸不远即到白茫雪山脚下的重镇奔子栏,它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原以出茶马古道牵马人而得名,故曰:“奔子”。这里也是多民族交汇杂居之地,藏民、纳西人、傈傈族、回、汉等民族均在此同生共存。出奔子栏不久,便来到那个著名的“金沙江第一大湾”处。从山上的观景台下望,金沙江绕着对岸四川德荣县一个呈锥形的山走了一个标准的U型,像一个巨大的阿拉伯字母U,比起长江大拐弯来似乎更加贴切形象。再过一道山口不远,东竹林寺就在滇藏公路下方的公路边上,然而我们急着赶路,没有再去朝觐这座与松赞林寺同样位列“康区十三寺”的僧院。下午时分进入白茫雪山,滇藏公路在这里露出狰狞的嘴脸:车的右边危石嶙峋,车的左边万丈深渊;急弯一个接一个,根本不见对面来车……然而,滇藏线的艰难才刚刚开了头,在我此后几天的旅行中,才知道这点艰难已经算不了什么。

      雨季的大雾很快淹没了一切,我们没有欣赏到白茫雪山的美景,仅仅看到了在暝色中匆匆一现的晚霞,到达德钦县城升平镇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在镇上匆匆吃过晚饭再前往11公里之外的飞来寺,天色已晚,找了几家店都已经客满,最后在最边上的“山行者部落”住了下来,景观虽然不太好,但条件和服务都还算不错。


游戏的小女孩,无论哪里的孩子们都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金沙江第一湾。


东竹林寺远眺。


滇西风光


河谷地带的黄昏。


高原的居民,分布在藏南滇西的工布人。


高原风光


拖拉机是常见的交通工具。


藏东南的一处村落,雪山、湖泊和村庄是这一带的典型风貌。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01:47
Post #12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梅里:山难轮回

      第二天起得很早,天色不甚明朗,似晴非晴,但朝觐圣山的愿望充斥着每一个人的心怀,观景台旁边的公路两边早就站满了人。然而卡瓦格博峰浓雾深锁,太子十三峰也仅仅露出几座山头,所幸传说中卡瓦格博的妃子缅茨姆峰在云端中亭亭玉立,气质若兰。卡瓦格博峰有“巴何洛登地”的尊号。传说他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教化,从此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麾下一员骠悍的神将。在拉萨甚至有这样的传说:登上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方向的五彩云层之中看到卡格博的身影,可见其颠之高,其辉之远。

      作为登山爱好者,我还关心91年那场中国登山史上最为惨烈的山难。在藏族的文化与信仰中,所有的雪山都被赋予了神性,卡瓦格博是太子雪山主峰、山神及整座太子雪山概念的三位一体的称呼,自古以来受藏民崇拜。在藏民的心中,卡瓦格博峰是他们保护神的居住地。当地人认为:人类一旦登上峰顶,神便会离开他们而去。缺少了神的佑护,灾难将会降临。近一个世纪以来,所有的企图征服卡瓦格博的登山活动都以失败而告终。浓雾一直弥散在雪山之颠,看起来是无福欣赏神山之首的壮观了,只能在晦暗、低沉而又静寂的这一边遥想关于这座雪山的攀登历程。

      1902年,一支英国登山队首次尝试攀登念旨姆峰,最后以失败告终。抗战时,一架美国飞机不知何故坠入卡瓦格博,40年后这位飞行员的儿子率一只美国登山队,试图找回其父遗骸,但他们爬到4200米便无功而返。

      1987年8月,一批来自日本的挑战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仅攀登到5100米高度。1988年,一支美国登山队克伦奇登山队沿着明永路线闯进卡瓦格博,但同样以失败告终。

      1990年,日本人汲取第一次太过轻视的教训,在国内做了全方位的准备,中日再次组成32人的联合登山队,改由主峰南侧的雨崩村向上攀登登山队,由于天气恶劣,登顶时间几经调整,91年1月3日晚,十七名登山队员和三号营地消失在无声无息的山中,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他们的下落成为了世界登山界的一个不解之谜,7年之后,他们的躯体才陆续重新出现在卡瓦格博下的明永冰川。

   这次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并没有使日本人屈服,1996年他们决定再次冲击卡瓦格博。这一次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甚至请来四名富有雪山攀登经验的尼泊尔人当向导。然而,这一次攀登仍然以失败告终。

      颇有戏剧性的是此次登山前,日本人还请来二位德高望重的活佛,在飞来寺为保佑成功登顶做法事。这期间,德钦县的藏民不断到政府告状,要求罢免同意登山的当地官员;他们也将意愿传达给二位活佛,左右为难的活佛表示,完全理解藏胞的心愿,同时讲佛家以慈悲为怀,不希望登山者有伤亡,于是他们向神山祷告:无一人登顶亦无一人伤亡。事后的结果应验了活佛的祈祷。

      实际上,以现代人的技术和装备,世上已没有攀不上的高峰,人们这样前仆后继地要登梅里,征服卡瓦格博是迟早的事;梅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征服性,一旦有人登顶,它的神秘性也就消失了。和卡瓦格博相似,尼泊尔博卡拉的鱼尾峰(Machhapuchhre),1957年 Wilfred Noyce和David Cox爬到了离峰顶约50米处就被尼泊尔政府禁止再往上了,因为那儿是神明栖息的地方,而两位登山家也十分顺从地下了山,此后尼泊尔政府下令禁止任何人再攀登这座山峰。科技的发展常常使“人”显得越来越自信,然而不管怎么样发展,也无妨还应该留点空间给神话和宗教,沧海桑田,我们自以为是的演绎和慎密也许真的不过是柏拉图洞穴里火光的阴影, 从这一点上讲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思考并没有能够超越古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倒更愿意把雪山看作一出出悲剧的舞台很多人都知道雪山是一个充斥着美丽神话和英雄史诗的地方,大概最早从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开始,沧桑的变幻和世纪的轮回造就了冒险的精神式悲剧英雄,所有雄浑壮阔的年代都会产生史诗一般的气质。所有具有强烈节奏感和原始美学的定义在雪山上的阳光映射下是如此的华丽。整座雪山在云层之间显得孤傲但又博大,蓝色的流云在四周徘徊徜徉,而整个淡蓝色苍穹在那一刻变得格外肃静,所有的环境是如此的安详。或许所有的雪山在那遥远的天际总是扮演着埃斯库罗斯一般的角色。历史的英雄在落幕的时候总是带有苍白的悲剧色彩,而这种色彩本身就带有最原始的悲剧传承。当任何一个有生命的物体站在雪山脚下的万里草甸之上时,总能体会到生命基于最原始的博大和渺小。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正是每一个洞悉历史与未来的智者所不忍而又不得不面对的。

      然而,雪山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它本身对于整个登山史的一种特殊意义。“为什么要登山”的问题折磨着每一位登山家,除了“因为山在那儿”,所有攀登雪山的人无一例外的被看做是一个真正的悲剧英雄——起码在他们的血液里就流淌着极度的罗曼蒂克气质,这一气质在古希腊的英雄主义里面得到了最终极的展现,从攀登乌拉尔山的那一刻起,金子一般的阳光照耀在连绵起伏的山峰之上,一切最渺小最脆弱的生命却在这一望无际的历史风景中徘徊挣扎。“美啊,你暂且留驻……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一刻也没有停歇过的攀登者浮士德在生命之路的颠峰喊出这样的呼号,然而命运注定他又将在这一刻死去!

  所有事关历史的传说似乎都有一种源自历史个体的冲动在其中酝酿。一切原本可以感动的东西都能够变成一种沉静的历史思考。当朦胧而又暧昧的东西尽数散去之后,整个雪山的影像将会出现在历史当中,无关神话的浪漫和史诗的雄浑,雪山只是一个极为简单而又纯朴的灵魂因子。

      在沉郁的雪山底下呆了一个上午,中午时分前往明永冰川,这是一条世界上海拨最低的冰川,但徒步它的感觉并不美妙,留在我回忆中的记忆除了泰山石阶一般的栈道,便是挥之不去一路的马骚味。据说,自栈道修建以来冰川已经向后退缩了300多米。对于那些真正喜欢亲近山野和自然的旅行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然而当我历经尼泊尔安娜普娜山区70年开发之后的徒步线路之后,深深感到旅游开发并非是国内很多景区厄运的根源,开发这些美丽神圣的地方,所需要的智慧不是以开发的巨额资金来衡量的。

星空下的梅里雪山(行摄匆匆拍)。


梅里雪山,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巨大的落差。


五冠峰(行摄匆匆拍)。


明永冰川的冰塔林。


雨崩村晨曦(行摄匆匆拍)。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08:51
Post #13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滇藏线2:朝圣的险途

      从中甸到拉萨已经开通直达的班车,顺利的话,全部行程需要四天,这四天里绝大多数时间都只能在车里狭窄的床铺上透过车窗观望外面的美丽风景,同时接受悬崖绝壁对神经的考验——当然,很可能好客的滇藏线会把你留在一个莫名的地方做几天客,这样绝对有时间停下来静静欣赏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等自然奇观,或者翻车、陷车、撞车之类的人文景象,对于喜欢刺激与新奇而又时间充分的旅行者来说无疑也是件非常不错的事情。

      我在中甸的青稞客栈里认识了小雨,又通过小雨的介绍认识了大巴车的司机尼玛,最后就和小雨一起搭上了去拉萨的车。那天天气不错,我们在梅里雪山对面享受难得无所事事的一天,从早上十点钟一直等到下午六点。终于搭上了前往拉萨的班车。班车沿着山崖上并不宽敞的道路如飞向前。如果不走一走川藏或者滇藏公路,可能很难理解“道路”对于人们的意义。实际上,在西藏就有很多歌曲是专门歌唱道路的,如果没有这些道路,西藏于我们来讲很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名词。不管从成都还是从昆明进藏,数千公里的公路绝大多数都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光看地势之难之险就不难想象当年修通这些道路所花费的代价。行进在这里,除了惊叹于自然的险恶与诡奇,同样也得折服于人力的坚毅与伟大。

      在滇藏公路未修筑以前,沿线地区的交通十分闭塞,仅有一些山间驿道。马蹄声终年回荡在这绝壁悬崖之上,踏碎了冬天的晨霜与夏日的夜月,这便是有名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条也许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最神奇的道路,由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世世代代的马帮们赶着牦牛、骡马,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向西延伸,跨越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把西藏的药材、畜产品等运到丽江和下关,再把云南的茶叶、百货运到西藏,往返一次需月余甚至半年,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然而,车行匆匆,我们不能实地亲身地走过这条道路,不能一一体会这条道路所包涵的丰富无比的文化意蕴,也不能真正感受到当年走过这条道路的背夫马帮们所经受的艰难困苦,只能从两道窄窄的车窗里领略茶马古道的壮丽险峻。

      从滇藏线进藏不仅是对旅行者身体承受力的考验,也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从飞来寺出发,大巴车基本上都是行进在半山腰并不宽敞的公路之上,从卧铺车第二层的窗户上望出去,总是感觉就要从近千米的高空直落而下,而在每一个弯道上,强大的离心力似乎要把人从车窗里抛出来,让人担心以如此的速度与角度,脆弱的大巴车完全可能从弯道里飞出去,往脚底下千米之外的江里坠落。实际上,我们的车刚开出不久,就在一个拐弯的地方为了避开一辆对面飞速而来的大卡车而翻到了靠内的沟里面。相对于白天巨大的心理压力,我更喜欢夜晚行车,这样展现在眼前的就不是悬崖、巉岩与畏途,而只是一条被灯光照亮的道路,至少在心理上会觉得车是走在路上而不是绝壁之上。好多次,当看到被月光照亮了的,翻涌咆哮着滚滚向前的澜沧江水时,尤其是车轮擦着绝壁外侧呼啸而过时,我甚至憎恨这太过明亮的月光。


      然而,美景总是与畏途相伴,由横断山脉向西一路过去,要翻过无数座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大山丫口,其中的东达拉山口、斜拉山口、岗拉山口都在5000米左右。从峡谷到悬崖,从树林到草原,从一碧如洗的万里苍穹到四野茫茫不见天日的浓雾,这里有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一下子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无法想象它们亿万年前还是孕育了地球生命的大海的海底。

      如果说山带着我们前往世界屋脊的高处,水则带着我们去向思绪的远方。在滇藏线沿途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水,从湖泊、溪流、瀑布到大江大河,不管是雨水还是雪水,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泄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当乌云散去,浩浩荡荡的江水就裹带着古老的历史和浓浓的思绪,流向远方的山峦。从峡谷林立的三江并流到高原深处的芒康八宿,再越过西藏的江南林芝,当巴士在东达山口下平缓的草坂上滑翔的时候,拉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藏东南的一处村落,这里有着非常漂亮的藏族村庄。


山坡上的一棵树。


进藏之路充满了险恶。


限速:10公里。


车行澜沧江边,这里位于滇藏的交界处。


进入藏东南之后的一次泥石流。


一支小队伍行进在西藏艰难的道路上。
大老虎 于 2010-07-05 02:10:44 编辑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15:53
Post #14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拉萨:慵懒的圣城

      很难向别人说得清楚“回到拉萨”的种种感觉,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像看到一个无比美丽或者惊异的事情而瞬间产生的激动和震憾。从你迈上通往西藏的道路,所有的路标都指向这里,所有的眼光都朝向这里,所有的歌声都飘向这里,所有的想象也都围绕着这里,当你穿越过横断山脉的风雨和艰辛,忍受着大巴车上连日的恐惧和疲惫,最后看到高原的阳光越来越灿烂,草地上的羊群越来越密集,磕长头的人出现越来越频繁,飘舞的经幡越来越灵动——离拉萨是越来越近了。

      实际上,当我第一眼看到布达拉宫的时候既没有感到特别的激动也没有觉得非常的震憾,在高原灰白刺眼的阳光底下,在远处焦黄的山坡上,在线网密布的城市上空,布达拉宫静寂地矗立在那里,它的颜色和外形一望而知,却并没有所有旅游图书中那种巍然兀立的壮观气象,除了我们几个旅游者凑在车窗前寻找着它的踪迹,满车的乘客没有一个对它表现出特别的表情。我突然想起这一车的乘客,还是到拉萨来寻生活的居多,有一位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每次见他下车艰难地走在泥泞的滇藏线上,我就觉得满心的酸楚,道路的艰难显然不仅仅只在自然条件本身,对于这一车乘客,拉萨意味着什么呢?也许他们更关心这段时间的菜价是否涨了。俗世与圣地之间并不遥远,或者也就是一个地方而已。

      然而,当我在青年旅馆住定,趁着下午的夕阳倘佯在拉萨街头之时,这个城市的特别气氛还是让我感动不已,除去和内地城市一样的市井气息,这里还有着一种浓浓的宗教氛围,街头不紧不慢走着的藏人都不紧不慢地摇着手上的转经筒,他们面目平静,气度从容,和我在深圳街头所熟悉的匆忙景象显然是大不一样。在北京路的路边就可以看到不少磕长头的人,还有些是绕着八角街的方向一个长头一个长头地挪过去,而身边转经的人们一点也不在意,继续不紧不慢地摇着经筒慢慢走着。

      是的,不紧也不慢,用这个词来形容拉萨最恰当,这是一个可以完全使人放松的地方,不仅仅是身体,还有那种心灵上的松懈与平静,如果你不是刻意地探险,完全可以过得从容些。你可以在布达拉宫前和藏民一起安详地让自己躺在草地上,也可以在你住的小旅馆的走廊上、阳台上一任高原阳光的抚摩。

      在拉萨,我是幸福的,我有着长长的,甚至可以是无休止的假期,我不用第二天就急着找车去纳木错,去山南,去珠峰,去阿里……去那些永远也去不完的地方。实际上,我在到达拉萨的当天就什么也没有做,在大昭寺的广场上无所事事,庸懒地看着那些来朝拜的,来上香的,来旅行的,来拍照的,我甚至学着藏人绕着大昭寺转了一圈又一圈,又踏遍了它的每一道小巷。第二天,一帮和我一样无所事的人成立了“红太阳生产队”,在拉萨街头晒太阳……然而,更让我羡慕的是一个来自西安的哥们,他的装扮甚至可以用西装革履来形容。常常是每天手上提个收录机,或是抱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过来串门,日子过得和在家里简直没什么两样,在他身上几乎都找不到一丝的旅途痕迹。他和那些把自己收拾得很像到西藏旅游的游客形成了截然的对比,在这个以背包客云集而著称的旅舍里又成了另类风景。还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小伙,我到离开拉萨的时候,还不知道他来西藏究竟是干什么。除了拉萨,他几乎什么地方都没去。每天就是睡睡懒觉、晒晒太阳,我来的时候他已经晒了半个月了,他经常在洒满阳光的旅舍走廊长椅上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书,或者发发呆挥霍着日子,偶尔他也会说今天去了大昭寺,或者去了一个我们在拉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也没听说过的地方。每天看着他一脸的满足,我便觉得,把旅行品味到了这个份上,这才是真正的意味深长。
  
  是的,在西藏,放下那种把高原想得过于神秘、过于艰难的重负。你即使什么地方都不去,就是看看高原蓝蓝的天,就是望望高原洁净的云,就是数数高原夜空中无比亮闪的繁星,都是一种幸福。


布达拉宫清晨的朝拜,几个世纪以来每天清晨信徒们朝拜的方式都是如此。


布达拉宫和它守护的城市(野马 拍摄)


北京路街头的藏式建筑。


拉萨一角,已经颇为现代了。


八角街的一处深巷,后面是大昭寺。


一群藏族人在修筑寺庙,这种劳动是完全义务的,而载歌载舞的“打阿嘎”劳动形式,让劳动的作品充满了挚爱与虔诚。


一位转经的老人正走过寺庙的外墙。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22:42
Post #15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从布达拉宫到玛吉阿米:六世达赖的世俗生活

      沿北京路一直往西,穿过并不宽阔但也不显拥挤的街道就可以来到布达拉广场,过多的现代建筑已经削弱了这座古老宫殿兀立于山头的威势与震憾,但那红墙黑顶,经幡缠绕的王者气度依然如此壅容大度。这座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的伟大宫殿,也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后因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郎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这里便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府第,数千年的恩怨情仇与纷争已经在高原明澈的阳光下消散了,唯有群山为屏,白云舒展自由自在漫舞蓝天。 当仰望着这座红白相间的宏伟建筑时,只能感觉到这座蓝天里的圣殿巍峨、庄重、祥和的气息。

      我没有买到每天限量进入布达拉宫内部参观的门票,只得沿布达拉宫西侧,那儿有一条小巷,一排金色的转经轮顺着宫墙延伸到了巷子深处,不知道从几个世纪前开始,这条通往雪老城的小巷便成为绕着布达拉宫转经的主要道路。巷子里不时地缓缓走过那些黝黑的穿着藏袍,编着藏辫,佩带着珊瑚和绿松石饰物的男男女女,他们表情平静,嘴里念着那些听不明白的经文,手里一刻不停地转着经轮,体验着只属于他们的宁静与幸福,而这一切也和雪域高原这稀薄的空气、湛蓝的苍穹、白得晃眼的云、广阔的高山一样的纯静,一样的平和安宁……

      天色暗了,初见拉萨的激情和震撼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淡薄,细细地端详像剪影一样的布达拉宫,成群结对的鸟儿盘旋在它的上方,掠过金顶和插满了五色的经幡。偏殿里零零星星的亮起昏黄的灯光,那是那些黧黑脸上刻着深深皱纹,披挂着红袍的老喇嘛的屋子。他们守着看护着这个人去楼空的宫殿,曾经有松攒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爱的脚印,有一世又一世达赖活佛颂经的声音。风送来这声音:虽然我去了,可我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暮色里我静静地看这凄凉的宫殿,听这些昏黄灯光和我讲它们的等待。

      夜晚来到了玛吉阿米,那个八廓街上的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的甜茶馆,这里的出名,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密切相关,据说他曾经多次在这里与他的情人秘密约会。一层空间窄小,实际上只是一个过道,二层的墙上挂了不少摄影和美术作品,空气中也弥散着黯淡、暧昧却又透着兴奋的气息。在屋顶上的平台找个位置坐下,在天空迷蒙的云彩之中,半轮明月正漠然地凝望着这个城市。

      最早知道玛吉阿米是从亚东的歌声里:“在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的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和很多人一样,我讶异于一个命运注定已经把生命和躯体全部托付给宗教的喇嘛,居然能够如此的多情而充满幻想。后来,我在别的地方找到了他的很多诗句,下面一首是流传比较广泛的: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
        我飞升临空彩云间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当然,浪漫的作派往往都会已悲剧的结局收场,仓央嘉措为了自己的自由,不惜屡屡抵抗第巴、班禅等高贵人物的教诲,甚至是掌握实权的蒙古汗王及一代英主康熙大帝的一次次警告。最终,他成了西藏宗教史上第一个被剥夺了“达赖喇嘛”称号的达赖喇嘛,才华横溢的仓央嘉措年仅24岁便死于青海湖畔!是唯一一个在身后没有建立灵塔来存放金身的达赖喇嘛。世人的历史往往如此相似,从英伦海峡的温莎公爵到南亚次大陆的沙贾汗,从南唐后主到仓央嘉措,我相信他是在借放荡形骸的生活来放纵自己追求自由的愿望,我相信他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物,之所以不愿在当时西藏激烈复杂的政局中全力涡旋,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对政治根本没有兴趣的人。然而命运如此,诗人和政治之间完全是两个世界,尽管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如此显赫华丽,对有些人来说,玛吉阿米那土黄的墙壁与床铺似乎更值得怀念。


布达拉宫夜景,利用喷泉的积水拍下了难得的倒影。


大昭寺的门外永远点亮着数不清的酥油灯。


落日下的布达拉宫广场。


八角街头。


寺庙的深深院巷。


经堂中的帷幕。


玛吉阿米酒吧,在八角街一处不起眼的街角上。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27:56
Post #16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大昭寺:圣城之心

      因为住的青年旅馆就在大昭寺旁边,我去了大昭寺好几次,有时候是早上,有时候又是下午,有时候就干脆一整天都呆在那里,我甚至转遍了大昭寺旁边的每一条小巷——西藏是一个宗教气氛非常浓郁的地方,遍及西藏各地的金碧辉煌的寺庙使得一方方山水都变得神圣无比,也给西藏大地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昭寺在藏区有着非常特别和尊贵的地位,它全称羊土幻显殿,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寺中最神圣的宝物是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据藏传佛教记载,佛主在世时,印度工匠之神毕畦噶麻曾为他塑造过八尊等身佛像,分别记录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时的真容,由佛主本人亲自开光。佛教鼎盛时,十二岁坐像中的一尊由印度国王赠送给中国,公元647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唐太宗又将这尊稀世之宝作为嫁妆转送雪域。大约在相同的时刻,先于文成嫁到西藏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也从家乡请来一尊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坐像。为此盛事,松赞干布下令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别供奉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文成主持建成了小昭寺,她将小昭寺的大门设计为朝东,以表思唐之意。尺尊主持大昭寺的建设,但墙壁修了就倒,文成公主发现拉萨河谷好象是一个仰卧着的罗刹女,红山东面的卧塘湖正是罗刹女的心脏,她提出只有填平卧塘湖,将大昭寺建在魔女的心脏上才能镇住妖魔,而且,必须用白山羊驮土才能破了罗刹女的魔法。松赞干布采纳了文成的建议,下令填湖建寺。在藏语中,“白山羊”发“热”音,“土”发“萨”音,于是佛殿就被称为“惹萨”,以纪念白山羊驮土的功绩。大昭寺大门朝西,表达了尺尊想念西方故国的心意。久而久之,“热萨”演变成为“拉萨”,其含义也由“白山羊驮土”转变为“圣地“。圣城“拉萨”因大昭寺而得名,可见大昭寺地位之崇高。

      但是,到了公元8世纪,唐朝的金城公主又嫁到吐蕃,此时是松赞干布之孙芒松执政,他将尺尊公主的佛像移往小昭寺,将文成公主的佛像改移到大昭寺供奉。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败后,留在那里的六尊释迦牟尼等身像不是被毁,就是被投入海中,小昭寺中的佛像也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于“红卫兵”的破坏,于是,大昭寺中的这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就成为世界仅存的,被佛主本人亲自开过光的佛教圣物。

      大昭寺里没有想象的那样宽敞与豪华,但却透着几分亲切,所有的藏民几乎都在用手抚摩这里的一切,只要是手能够触摸到的地方,殿内的方形柱子,如今已变成了圆形的,没了原来的棱角,变得光滑并挂着厚厚的油腻,黑亮亮的;他们用头膜拜每一尊佛像,那种虔诚至极的心灵对佛无限的敬仰,他们以今生作注,赐求来生,祈盼着佛力的加持;用身体去触摸,他们去亲近那充满慈悲的净土,这样与心目中通灵万物的神佛更加的接近,而磕长头时的两手合十,表达了已领会了佛的旨意与教诲,双手触额、触口、触胸更表达了身、口、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

      在这浓郁的宗教氛围下,在酥油灯火棋布的寺庙殿堂里,如来佛的讳深莫测,观音佛的宁静慈祥,护法神的张牙恐怖,伴随着香火的闪烁,越发透出各自非凡的神韵,善男信女们摩肩接踵,顺次极力恭顺地膜拜。在这块土地上,随处可见十足的真诚人对佛的真诚。基于这些原因,朝拜拉萨,到八角街转经,是每一位虔诚信徒的毕生愿望,藏胞在拉萨的转经,总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这里有内、中、外三条转经道: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走一圈为“外圈“,藏语称“林廓”;围绕大昭寺转一圈为“中圈”,藏语称“八廓”; 而绕着大昭寺内的千佛廊,围绕最神圣的“觉康”佛殿,转一圈为“内圈”,藏语称为“囊廓”。

      八角街因转经而得名,也因之而存在。黎明来临之前,最早走出家门的老人们唤醒了拉萨城东边的这条老街,他们的口袋里装有供奉给神佛的糌粑,青稞和香草,念珠和转经简从不离手。一天就这样开始,当一些人还在沉睡,另一些人已经以这样的方式向心中的神佛表达着深情。

      磕长头是虔诚的表示,他们在身前铺一毡或毯,原地不断磕长头,或还愿,或祈求保佑,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犹如无人之境。从早到晚,年复一年,他们在大昭寺门前作五体投地的跪拜,千百年来这些粗糙的石板被朝拜者的身体磨擦得像砚台一般光滑。太阳升起来了,大昭寺广场上空桑烟袅绕不绝。八廓街紧傍着寺院,却坦然地洋溢着世俗的快乐,似乎每天都一样从末有过中断。转经的转经、游荡的游荡、买卖的买卖,这样角色常常也是相互转换的。从过去到现在,还是那些人:"土著"和"他乡之客",而不一样的似乎只是各人的面目,各自的装扮;还是那些满目的琳琅,仿佛少有变化,甚至充斥各个小摊的氆氇和卡垫、长刀和火镰、银杯和木碗、"嘎乌"和灯盏、铜佛和唐卡、法号和白螺,仿佛过去就摆放在那里,至多有一些褪色或锈迹,这更增添了一种亘古岁月的沧桑。各种各样的声响:喃喃低语的诵经之声,叫卖货物的吆喝之声,叮呤当啷的满身首饰,叽叽喳喳的各地语音,混杂着从摊上、小店里传出的咦咦呀呀的印度流行歌曲、交叉着藏语和汉语的西藏现代歌曲,被称为"囊玛"的从前的西藏宫廷音乐、以及用吐字铿锵的康方言说唱的没完没了的格萨尔,而在由这些声响汇聚而成的可以命名为"帕廓交响乐"的乐曲声中,像华彩一般出现的激越、清亮、婉转的最高音,是那些磕着等身长头终于来到拉萨的远方藏人发出的,他们挨肩接踵、义无返顾又不乏喜色地扑向帕廓街的地面犹如在做最后的冲刺,那手中已破的木板与大地相摩擦的巨大声响,和那饱受风霜的身体倒在大地的沉重声音令人怦然心动,人们纷纷为之让出一条路来。各种各样的气味:真假难辨的古董的陈旧气味,美丽丝绸的幽幽香味,梵香、藏香、印度香等香料之味、有人家的窗户里或附近的茶馆里飘出的咖喱味儿和甜茶味儿,混合着擦肩而过的羊皮长袍和狐狸帽里的动物膻味,以及游客尤其是金发碧眼的老外身上的浓郁的体味和扑鼻的香水味儿,而在这所有的气味之中,无处不在的是酥油味,仿佛所有的东西都是从酥油里取出来的,所有的人和物,只要从这条街上经过,都会染上酥油那奶香浓郁的味道。这就是白日的八角街,从来都是熙熙攘攘如故,喧喧哗哗如故,一直到夜幕降临。

      我喜欢在黄昏来临之前坐在八廓街的露天茶馆里边喝茶边看着转经和买卖的人们。在那些深深的夜里,静静地走着围绕着大昭寺满心底的激情渐渐地平息下来,八廓街是那样的黑暗那样的深藏不露,我们走到了八廓街的尽头,那是终点也是起点,那是大昭寺,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庇护之所。


大昭寺的下午,阳光灿烂无比。


大昭寺门口络绎不绝的转经人,从早到晚,生生不息。


大昭寺门前一位磕长头的尼姑,旁边的人说她许下心愿要磕十万个长头,已经磕了三个月。


法事,一位喇嘛用孔雀羽毛把圣水洒在信徒的头上。


布达拉宫的周围成群结队的信徒。


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

      虽然是按佛祖十二岁的形象做的佛像,但是看起来要大很多,这是因为每一朝每一代都有人给佛像描金而至佛像“发胖”的缘故。藏民用自己的方式,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珠宝捐出为供养佛,专门添加了佛冠,衣服和珠宝。



一位僧人带着他的弟子经过寺庙门口的香炉。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35:52
Post #17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哲蚌寺:西藏最大的寺庙

      哲蚌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著名的显宗佛僧降央曲杰   扎西班丹始建,宗喀巴曾亲自主持开光仪式,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积米寺,它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拉萨的三大寺院的首寺,也是黄教六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由于开始修建时就和世俗贵族结合地相当紧密,所以哲蚌寺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名僧大佛辈出,一世至五世达赖喇嘛都曾在哲蚌寺居住,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当政后,规定各寺庙常住喇嘛的人数时,哲蚌寺的定额为7700人。到解放前,实际住寺僧人达10000多人,成为西藏规模最大、僧人最多的寺院集团。

      哲蚌寺的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坳里的一片漫坡地,逐层上建,殿宇连接,群楼耸峙,规模宏大,雄伟壮丽。哲蚌寺的建筑主要有甘丹颇章、措钦大殿、四大扎仓及其所属康村等。各个建筑单位又自成体系,结构严密。每个建筑单位大体上可分为院落地平、经堂地平、佛殿地平这样三个地平高程。就样就形成了由大门到佛殿逐步升高的轮廓,使后面的佛殿部分显得巍然高耸。在大殿和主要经堂的外部又采用金顶、相轮、宝幢等加以装饰,使得建筑形体更加丰富多采。大殿的三层楼上是弥勒佛殿,里面供有宗喀巴赠与绛央曲杰扎西巴簦的右旋法螺,此为哲蚌寺的主要象征;大殿侧室的两座银塔里,分别供奉着三世达赖与四世达赖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其它僧院内有宗喀巴三师徒、观音、文殊菩萨、无量寿佛等诸多佛像。

      寺内有洛色林、果芒、德阳、阿巴四个扎仓。最大的洛色林扎仓可容纳5000人。其中阿巴扎仓为密宗扎仓,其余三个为显宗扎仓。阿巴扎仓供奉的本尊大威德塑像内,藏有著名密宗大师惹译师的骨灰。寺内的甘丹颇章(意为极乐宫)为达赖所居,五世达赖迁居布达拉宫前曾住在这里。该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曾为西藏佛教培养了大批佛学人才。在由三大寺推举的继承宗喀巴法座的96名甘丹法王中,哲蚌寺出身者占了一半。

      此外,哲蚌寺内还珍藏着佛教经典“甘珠尔”和佛教注疏“丹珠尔”各100余部,有宗喀巴三师徒所著的几百部佛教经典的手写本,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历史资料和宝贵文物。

      五世达赖喇嘛于1642年当政,建立甘丹颇章王朝,在移居布达拉宫之前,哲蚌寺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因此有着很高的地位。


哲蚌寺措钦大殿


从哲蚌寺沿西侧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幢窗口饰满鲜花的三层佛殿便会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的甘丹颇章。甘丹颇章为极乐宫,建于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时主持修建。以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赤巴。甘丹颇章遂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中心,后来五世达赖迁往布达拉宫处理政务。其门前的小佛殿里至今仍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的衣服。


措钦大殿内的壁画,由于藏传佛教受笨教影响,传说和神祉都有诸多神秘和怪异的元素。


措钦大殿内的宗喀巴大师绣像。


措钦大殿外墙的浮雕和壁画,“密不透风”的装饰风格显然是受到印度建筑样式的影响。


哲蚌寺广场上的两经幡柱,极具王者风范。


哲蚌寺的康村(僧人宿舍)也是气势宏伟。


寺庙后面山坡上的岩画,也都是宗教题材。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41:07
Post #18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雪顿节:圣界与俗世的盛会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每年拉萨雪顿节期间,哲蚌寺要举行隆重的展佛仪式。藏历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这天,哲蚌寺的僧人们要在根培乌孜山上挂出一副高三十米、宽二十米的巨大释迦牟尼像供人们瞻仰。高高在上的大佛笼罩在薄雾轻纱间,任人千呼万唤就是不露尊贵的容颜,唯有等天光出现,第一抹朝霞染红东边天际的时候,那佛的印纱才徐徐地升起。这是一副用彩缎镶成的美丽无比的大佛,朝晖相映更显光彩夺目。巨幅高挂,香烟袅袅,赞美之声如浪涛拍岸,洁白的哈达似雪莲飘飞,人们涌向大佛、涌向神圣。佛体上数不清的哈达堆积成了绵延的雪浪。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美好时刻,信徒们争相以最虔诚的方式表示对佛的顶礼膜拜,山道上游人香客仍络绎不绝。这是一副绚丽多姿的图画,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激动,这是一种永远的回味无穷。雪顿节当天要尽早赶到寺里,7时30分许,喇嘛们开始做晒佛前的准备,法号长鸣;8时,当东升的太阳照在晒佛台的山尖上,盖着黄色幕布的佛像才会完全展露出来,到14时30分开始收佛像。

      藏戏演出为另一重头戏。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在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直唱到暮色降临。据说,因为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

哲蚌寺雪顿节展佛会的盛况。


众人正齐心协力展开巨大的佛像。


两位法师居高临下地注视着人群。


运送大佛巨大挂像的人群。


雪顿节期间的祈愿法会。


一位僧人正通过广场。


雪顿节期间的藏戏表演。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46:45
Post #19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纳木错:天湖的蓝光

      从拉萨出发,经过羊八井和当雄,再沿曲折的公路翻上一个叫那根拉的垭口。五彩的经幡在山口高高飘扬,顺着公路来到垭口前方放眼望去便可以看见一条亮晶晶的蓝带静静地卧在那里,这便是圣湖纳木错了。纳木错的藏语意为“天湖”,蒙古语称“腾格里海”,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与玛旁雍错和羊卓雍错并称为是西藏三大圣湖。相传这里是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 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吉祥法轮将转身之圣地冈底斯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列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纳木错是身、语、意之圣地。如果能绕湖而行,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会集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此时如人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其福无量,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10万次。因此每到羊年,僧俗信徒都会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每到藏历羊年的藏历4-5月萨葛达瓦节期间,这一活动达到高潮。由于湖面太大,湖边地形复杂,转一圈常要20-30天,所以大家都用转扎西半岛来代替。据说,围着扎西半岛转 七圈就等于转湖一周。

      除此之外,纳木错还有着无数的美丽传说,藏传佛教认为纳木错是佛母金刚亥母仰卧的化身,是立誓永保藏土的十二尊地祈女神之一,身语意俱全,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之一。“纳木措”湖内的扎西岛,传说它是两千八百名仙人的住地,是“身”的圣地,据说唐僧到西天取经亦路过此岛,至今留有一个地方叫做“嘉白央赤普”,即“唐僧洞”;“语”之圣地为恰多岛,上面有文殊、观音的驻锡地;“意”的圣地为色莫多岛,上面还有莲花生和其它佛教大师留下的圣迹。

      当地民间传说,念青唐古拉雪峰里面有一座神秘的水晶宫,宫门上镶有各种宝石,光芒四射,宫底是甘露之海,中部缭绕着虹光彩雾,宫顶白云悠悠,宝石般的雨露时停时落,多姿多彩的鲜花盛开在它的四周。高高低低的雪峰,像水晶之塔烘托和环绕着这座神圣峰峦,在日月莲花垫般的峻岭上,立着一尊天鹅般的神马,各种宝石镶嵌在华贵的马鞍上边,具有金刚焰饰的大神,肤色白晰、面带微笑、三只眼睛闪闪发光,雪白的长绸缠着他的顶髻。右手高举装饰着五股金刚杵藤鞭,左手拿着水晶念珠,身披白、红、蓝三色缎面披风,以各种宝贝作装饰,显得年轻英俊而且威严。

      在西藏古老神话里,在本教或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在流传久远的民歌里,纳木错和念青唐古拉雪峰不仅是著名的神山圣湖而且还是生死相依的恋人。相传纳木错是念青唐古拉山神的明妃,他们彼此相伴已有七千万年。沧海桑田,时至今日,念青唐古拉因纳木错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因为念青唐古拉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

      我们追逐着这道闪闪的蓝色前行,前往30公里外的札西半岛。沿着公路,扇型的湖岸尽显她那优美的曲线,远方连绵的雪山与之遥相辉映,前方是7111米的念青唐古拉主峰,后面则是6800米的姜桑拉姆,延绵的群峰映衬着碧蓝的湖水,和湖岸相望的是一片开阔的沙滩草地,透着和湖水一样明澄的绿意,几匹马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这片天地。

      随着越野车的渐行渐近,纳木错的蓝色渐渐清晰不得不一再提起这蓝色的海,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蓝,如宝石般澄净,却又似蕴藏着无尽的内涵;如天空般辽阔,却又显得温和而多情。从远到近,由深到浅,从湖心到岸边,如果世界上有一百种蓝色的话,我相信纳木错有九十九种,还有一种是我们从来未曾想象得到的。我不知该怎样来比喻这海的蓝,天地间唯有她是如此的壮丽,屋脊之上竟显她的飘逸动人;婉如上天摆放在这里的一块碧玉,晶莹剔透,通体散发着诱人魂魄的光辉。如果用声音来比,应该是一曲蓝色的交响乐,丰富、深厚而且充满层次;用图画来比,是一张绝妙的水墨山水,干净、写意而充满想象;用诗歌来比,应该是一部安静的史诗,端祥、平和也饱含着凄婉壮丽的故事;以人来比,我实在想象不出她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妖娆、多情却又凛然不可侵犯。我相信多少年之后,这蓝色也会一直映照在我们心里。

      下午时分,我们来到札西半岛两座小山之间宽阔的平地上的客栈,放下背包又绕着湖转了一圈,掬一捧湖水品尝这微咸的甘露,这是我从未见到过的美丽,如此亮丽的蓝伴着雪峰的高远和肃穆而尽显圣洁。我见过蔚蓝的大海深沉地涌动;见过湛蓝天空深遨的神奇;看过青青的湖水托着白云,而此刻见到的那木错胜比银河落九天!

      转湖回来,湛蓝的天空虽然已经挂上了晚妆,可她是乎想努力挽留住这美丽的黄昏。向左侧的山峰拾级而上,太阳已经落入远方的山峦里,余辉透过彩云飘洒在已成墨绿的湖面上,随着柔柔的波浪,欢快地跳跃着,轻盈的摇摆着;永不寂寞的浪花在湖水中追逐嬉戏,时常聚成一排涌向岸边,仿佛一条洁白的哈达。天色渐晚,然而纳木错的湖面并不因此而褪色,她随着夕阳的每一缕余光而幻化出种种美妙得难以言说的色彩,我一直在山顶凝望着这瞬息万变的幻影,一直到夜幕悄然降临,山顶寒风刺骨,涛声依旧,只有远处念青唐古拉山上的皑皑白雪还在闪耀着神气的光芒。站在溶溶的月光下,静谧中我仿佛听到一种低沉苍凉、真挚动情的声音从远处飘来,绕过头顶,又慢慢消逝在静静的湖面上。面对深邃的湖水和邈远的星空,一瞬间,心里突然涨潮般多了一层思绪涌动。


纳木错。


边的牦牛头骨与玛尼堆。


著名的“合掌石”。


山坡上飘扬的经幡。


纳木错远眺。


湖边的念青唐古拉山脉


经幡和湖水


纳木错的五彩岸边


湖边不知名的野花。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54:29
Post #20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山南:藏文化的发源地

      在拉萨过了舒服而惬意的一个星期后,我不得不前往山南,虽然我还有着悠长的假期,但是我还有着一段和假期一样悠长的旅程。

      山南位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南因拥有众多个“第一”而被公认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如西藏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均诞生在山南。西藏四大神山中有三座神山在山南,即贡嘎甲桑秋布日、桑耶哈布日、泽当贡布日;山南还以两个圣湖一羊卓雍错和拉姆纳错。除此之外,山南也是藏区农区和牧区的交界之地,这里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素有“西藏粮仓”之称。沿雅鲁藏布江两岸,有万顷良田;在措美、浪卡子等县,有一望无际、牧草肥美的优良天然牧场;在隆子、错那、加查、洛扎等县的深山峡谷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藏族人民崇拜土地,高山、湖泊永远如神灵一样受到他们的敬仰。这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情感,不但产生了精神上的皈依,也使藏民族找到了与自然相处的方法,他们从不破坏自然、对抗自然,一直保持着人类最初对土地的有限索取。须知,只有世界的和谐与平衡,大地上才能永远牧歌悠然。

      从拉萨到泽当三四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都在欣赏这南方农村般的风光,沿途都大片大片的田地,农人们正在收割着晚熟的青稞,孩子们则在照看着一群群悠闲的牛羊,很难使人觉得这是海拨3500多米的高原。

      在泽当住下来,迫不及待地前往昌珠寺,除却松赞干布化身为神鹞制服恶龙的传说,莲花生和米拉日巴等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围修行,文成公主也曾经在此驻锡,同时它也是西藏最早的佛殿,建成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1300多年了。

      在藏人友善的指引下进了佛堂,正殿供奉的三世佛像系全铜铸成,不同于一般寺院中用铜皮焊接而成。这座寺庙最为有名的,还是那幅珍珠唐卡,这是一幅用珍珠串起为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我运气不错,供奉唐卡的二楼大殿开着门,里面有一位老喇嘛在窗边安详地念经,看到我进来便冲我笑笑,指指我的照相机,又指指龛中的珍珠唐卡,然后摇了摇头,我明白他的意思是不能拍照,走过去细细观赏。宝石和珍珠在昏暗的光线下显不出光彩,但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它失去最初的气度,珍珠缀成的观音菩萨与我见过的所有宝像庄严的造像不同,身形丰满,侧卧于地上,满目的慵懒和媚态,仿佛午间休憩的贵族妇女。老喇嘛离开了,大殿之中空无一人,我一个人面对着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想到它能在王朝更迭、烽烟四起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劫难保存到现在,真是殊为不易,在藏族人眼中,佛是如此的神圣而未能有丝毫的侵犯。


山南河谷成熟的小麦,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山南河谷风光,临近雅砻河的一边水草丰茂。


山南第一块农田纪念坛,这是西藏农业文明的开始。


鲁藏布江,在这里它还只是一条温驯的河流。


昌珠寺。


昌珠寺内的藏戏面具。


昌珠寺内的松 赞干布像。


寺庙一角。


山南的藏族民居。


民居的正门装饰精美,往往有复杂的绘画。


院门上方的牦牛头装饰。


门环和兽头,古风犹存。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2:58:42
Post #21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雍布拉康:西藏第一座宫殿

      离开昌珠寺再往南,便可以去一睹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雄姿,这座宫殿有名字非常有意思,是“母鹿后腿上的宫殿”,它所在的扎西次日山形似一只侧卧的母鹿,宫殿恰好建在这"母鹿"的后腿上,因此得名。但实际上,“扎西次日”藏语意为“吉祥之山”。这座宫殿是西藏第一座宫殿,当然也是为西藏第一位赞普(国王)所准备。关于西藏的第一个赞普,来得有点奇妙,相传公元前237年的一天,雅隆河谷的牧人在赞唐廓西发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聪慧青年,他的言行举止与本地土著人不同,放牧的人们回聚居地请示如何处置这位男青年。长者派出12个颇为聪明的苯教教徒上山,盘问男青年从哪里来。男青年用手指了指天,长者及教徒们以为这青年是从天上来的,是"天神之子",格外高兴。12人中为首的便伸长脖子,给这位"天神之子"当轿骑,前呼后拥地把他抬回部落,并把他神化,说他是色界第十三代光明天子下凡,一致拥立他为部落首领。人们尊称他为"聂赤赞普"。藏语中,"聂"是脖子的意思,"赤"是宝座,"赞普"是英武之王。从此开始,人们就把藏王称为赞普。而聂赤赞普是吐蕃部落的第一个首领,从他开始到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建立,一共传了32代。雍布拉康就是人们为聂赤赞普修建的王宫。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后的第一个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过的。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迁都拉萨,雍布拉康也逐渐演变成了一座佛殿。然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夏季也常来此度假。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往南,一路欣赏道路两边金黄的青稞,还经过一个玫瑰的花园。走了两三公里之后就搭上了一辆拖拉机,货箱里坐着一个年轻的妈妈和她的小孩,他们不懂得汉语,却一个劲地冲我微笑,开车的小伙子没来由地唱着歌,声音嘹亮得盖过了拖拉机的轰鸣,这种毫不遮掩的快乐也感染了我,心情似乎也变得和高原的阳光一样透明。在西藏,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就这样无缘由的快乐着,这在很多人看来有点不可理解世人的欢乐都是以名和利为条件的,然而很多藏族人可谓一无所有,他们却拥有天生的快乐;我们什么也不缺,却几乎丧失了快乐的能力。如果仅从物质生活着眼,西藏的生活不能不说是艰苦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认, 这种苦难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藏族人却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藏族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他们的生活观与别的民族也大不相同。
  
      大概离扎西次日山还有两、三里路时,公路在一山脚处转一个弯,眼前忽然呈现出一片广阔的平原,平原上一座孤独的城堡耸立在山巅,金色的殿顶和红黑相间的山墙在苍黄的层层山脊上十分惹眼。在山脚下了车,沿着碎石的陡坡从正面向这座宫殿爬上去,不过二十分种的攀登我便站到了宫殿脚下,回头俯视着雅砻河谷葱笼的绿色,放眼望去,原野是无际的青稞和牧场,间或耸立着一棵棵百年的老树。大地的尽头屹立着延绵的群山,山上也有片片青草绿洲,远映着蓝天白云的萌影,在田野中间是一个个村庄,平顶的藏式房屋在杂乱中却又透着工整和安详,那纯朴小径旁的小院,围着栅栏的青稞架闯入视野,浓郁地散发着乡村的气息。牧场斜坡上的牛马漫游悠闲地啃着牧草,溪水从旁缓缓流过,果香浓郁的果实已挂满了枝头。我幻想着千年前的那些赞普们,当他们俯瞰着脚下这一片奇异而美妙的风光,安详、悠远而且沉静,他们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呢?

      然而在历史上,雍布拉康并不如它脚下的土地这般沉静,也曾经是宗教斗争纠结的中心,自第一代聂赤赞普以来,历代赞普皆以苯教为护国教,直到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时期,相传,有一天,第27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在雍布拉康屋顶上休息时,忽然从天上降下来几件东西,第一件是《百拜仟悔经》,系印度佛教密宗的经典。第二件是舍利宝塔,系印度佛教密宗的物件,是作为对佛的供养而出现的。第三件是“六字真言”,即梵语“唵嘛呢叭咪吽”。第四件是“法教轨则”,这是印度佛教密宗修习次第的第一法则。于是有神在空中对拉妥妥日年赞说:“在你以后五代,将有一个懂得这些物件的赞普出世。”这显然是指松赞干布,而佛教正式传人吐蕃,确实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拉妥妥日年赞便把这些“玄秘之物”请到宫殿虔诚供奉。据说,由于佛经法宝的威灵,拉妥妥日年赞到了80岁高龄而青春复原,整整活了120岁。由于佛法“玄秘神物”最早降于雍布拉康,此宫便成了圣地,愈加得到佛教徒的崇敬。

      从天上降下来一个“玄秘神物”当然不可能。在《青史》这部著名的著作中,则说所谓“天降之神物”,是一个名叫罗桑措的僧人从印度带来的。他的目的是来传教,由于语言不通,加上苯教势力正左右王室,罗桑措当然不可能如愿。把带来的东西再带走,似乎没有必要,倒不如留给拉妥妥日年赞作个纪念。这个“玄秘神物”除了宝塔之外还有什么呢?到了公元7世纪,吐蕃派人到印度学了梵文又创造了藏文,才把它们翻译出来,原来是《百拜补证仟悔经》、《佛说大乘庄严王经心要六字真言》和《枳达嘛呢法门》等三部经书。据说,这是传人西藏的第一批佛教经典。雍布拉康也随之成为佛教圣地,变成了一佛殿,成为许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也成为许多“伏藏”的发现和埋藏之地。


雍布拉康正面,山头上的宫殿正对着富饶的雅砻河谷。


宫殿附近山坡上的树,在它远处还有一处废弃的堡垒。


雍布拉康是吐蕃第一任聂赤赞普居住的宫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殿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塑像。最初
的雍布拉康只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宫殿,后由五世达赖喇嘛扩建,才逐步成为一座佛教寺庙。现除部分僧房外,还有一间专供历世达赖喇嘛来此礼拜时居住的卧室。


宫殿的一角。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3:04:12
Post #22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桑耶寺:西藏第一座寺庙

      从泽当到桑耶寺大约有30公里,想去却没有那么容易。先得从泽当租一辆的士到桑耶寺渡口,可惜非常不巧,第一班船刚刚离开,等候近一个小时之后陆续来了不少人,和先到的几个人攀谈起来,其中有一个来自康定的藏人措巴,四十来岁,高高大大,却没有康巴藏族的强悍凶暴之气,说起话来温文尔雅(他没有穿僧袍,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康区的一个活佛),我们聊得很投机。从雅鲁藏布江的这一边到另一边有半个多小时的船程,船上也是风光无限,河面宽阔而静寂,如果不是看到远处的山体已经露出斑驳的沙化痕迹,很难觉得这是在3200米的高原上渡河。

      下午时分来到桑耶寺,措巴被人迎接到别的经堂里去,阳光灿烂无比,我一个人在偌大的寺庙里漫无目的地闲逛。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奇特,完全是仿照古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黎寺为蓝本而建的,全寺的建筑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中央为世界中心须弥山,由一座藏、汉、天竺三种风格的三层“邬孜大殿”代表;大殿南北又建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双轮;邬孜大殿四个角上分别建有红、白、绿、黑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四周还均匀分布着4大殿和8小殿,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寺庙建筑群的外围是一道圆形的围墙所环绕,象征着世界外围的铁围山。整个寺庙的建筑布局又和密宗的曼荼罗(坛城)有几分相似。在邬孜大殿顶层居高四望,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分别是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四大部洲,周围可见八小洲、日月殿和白黑绿红四塔星罗拱卫。唯一不伦不类的便是诗庙里那座新建的招待所,不过它大概象征着旅行者和修行者最终的殊途同归吧。

      桑耶寺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的美称,建造于大约公元8世纪中叶的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这座寺庙还有许多名字,古称“乌登勃来”,藏文寺名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蓝”,或者“邬策钦莫寺”,还有“无边寺”、“存想寺”、“三样寺”等名称。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据说,为了满足一下国王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景象的迫切之心,莲花生大师再展神功,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这让没见过“高科技”的国王赤松德赞惊呼一声:“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有了自己的大号桑耶寺。不过,比起前面那些繁琐的名字来,藏王的这声惊呼倒还容易上口一些。它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很多旅行书上都会提到这一点。

      邬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主殿,位于全寺的中心地带,正中间供奉着莲花生大师的巨大塑像,而右边才是佛祖释伽牟尼,左边则是赞普赤松德赞,可见莲花生大师在藏传佛教里的影响何其深远。大殿座西向东,高为三层,底为藏式风格,中层为汉式,顶层为印度样式,“三样寺”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大殿和甬道回廊里均绘满了各种题材的壁画。除了一些你在其他寺庙里也能看到的传统的宗教绘画外,在桑耶寺邬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画,画中记载了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止于九世达赖业绩。壁画长92米,洋洋洒洒,恢弘壮丽,被誉为西藏的“绘画史记”。此外在邬孜大殿一层和二层有“桑耶寺史记”,二层的南侧有“莲花生传记”等精美的壁画。在大殿门口左侧,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记录了赤松德赞于公元779年发布的正式以佛教为吐蕃国教的敕令。大门正廊上还挂着一口历经千年的唐式古钟,这是西藏历史上铸造的第一口铜钟。是为纪念赤松德赞第三妃没卢氏,她带领三十名贵族妇女削发出家,成为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批尼姑。

乌孜大殿的一角。


桑耶寺,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它的总体布局。
桑耶寺于公元762年由莲花生大师主持建设,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寺院建成后,赤松德赞邀请印度、汉地、于阗等地僧人住寺讲经弘法,为寺庙做了许多工作。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为其中之一,这七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名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史称“桑耶七觉士”。赤松德赞弘佛抑苯,并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


寺庙里辩经的喇嘛,更像是在游戏。


桑耶寺乌孜大殿内景,里面有关于藏传佛教和西藏历史的壁画。


桑耶寺共有四座宝塔,分别为红、黑、绿、白,这是其中的一座。


寺庙一角。


桑耶寺的桑烟。
“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但以其薰燃过程、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则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因为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脱水的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炒青稞、茶叶、糖、苹果、清水等众多食品,确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将其译为“祭祀烟火”、“焚香祭”、“烟祭”等,都是较确切的意译。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3:08:06
Post #23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青朴:清修圣地

      桑耶寺东北方向约8千米处的瑞山的山腰,便是著名的青朴修行地,海拔约4300米,三面环山,两侧的大山像两只巨手将青朴环抱,正南面敞开处正对着雅鲁藏布江的宽广河谷。

      由于深居大山深处,且溪流潺潺植被茂密,青朴修行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气候温和。站立山中,身边是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远处几千米外网状的江河道和江边巨大的金色沙洲皆清晰可辨,这大概也是历代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和凡夫俗子都将这里当成修身悟法圣地的原因。

      传说,青朴修行地的大山里曾有108座修行山洞、108座天葬台和108处神泉,历史上曾在此修行过的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藏王赤松德赞和“桑耶七觉士”之一后来成为著名的金刚乘大师的白若杂那等,也在此处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圣迹,最主要的是位于山顶的莲花生修行洞格乌仓和下面的措杰洞、法王洞、鲁堆琼钦洞等。另外,由于郎达玛灭佛而导致的佛教前弘期结束,许多受到迫害的寺庙僧人将许多宗教经卷和文物都埋藏在此山中,成为后弘期以来许多高僧大德和寻常修行者发掘出的珍贵典籍,谓之曰“伏藏”。时至今日,据说还有许多的“伏藏”埋在大山深处,在等待着有缘有德之人的发掘。青朴山上下,还密布着许许多多的石雕像,造型古朴典雅,传说这些雕像都是从石头上自然显现出来的,因此又叫“然炯”,翻译过来就是“天然形成”的意思。


在青朴修行的老尼姑。


青朴修行地。


前往青朴的路上,拖拉机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山坡上随处可见的经幡。


山洞里的修行者。


建在山坡上的小庙,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3:12:54
Post #24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札什伦布寺:吉祥的须弥山

      日喀则在藏语里被称为“喜噶次”,意为“如意庄园”,海拔3800米,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和宗教中心。历史上称日喀则地区为后藏,而日喀则为后藏的首府,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而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也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布状况,把所辖中部地域划分为“卫、藏”两大部分,以日喀则东西的“藏”区为“耶如”(今年楚河一带)和“如拉”(今雅鲁藏布上游沿岸),东以岗巴拉山为界,西至冈底斯山(现阿里一部分)。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于是才有了“后藏”之说。根据历史,人们亦习惯于把日喀则地区称为“后藏”。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尼色日山南侧,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也是全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又是西藏地区班禅四世之后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寺庙最初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倡建。1600年时,四世班禅任扎什伦布主持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强巴佛殿是整个扎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大殿。强巴佛殿分设5层殿堂。整个大弥勒殿内是空的,为了用来供奉1914年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鎏金青铜强巴佛像,像高22.4米,一只中指长1.2米、肩宽11.5米,莲座高1.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这坐像用黄金279千克,铜115000千克,珍珠300余粒,琥珀、珊瑚,松耳石等各种珍贵宝石1400多颗,仅大佛像的眉间,就镶嵌特大钻石1颗,蚕头大的钻石30颗,珍珠和其他宝石60多颗,是由900个工匠花9年的时间完成的。

       强巴佛殿往东就是十世班禅灵塔殿释颂南捷,这座灵塔内存放着圆寂于1989年的十世班禅大师的遗体。据说1989年班禅大师在阔别日喀则很长时间之后回到扎什伦布寺,看到这里有3栋主要的建筑,只有中间空了一块地方,便说可惜。没想到一语成谶,他就在几天后因辛劳过度而圆寂,后来他的灵塔殿就修在了这个地方。十世班禅大师灵塔面积为253平方米,塔身高11.55米,以金皮包裹,遍镶珠宝。共用宝石868个,珠宝246794颗,还有大陨石1个、金制护身符13个,琥珀445个。

      班禅东陵是五至九世班禅的合葬灵塔,也称扎什南捷。塔中分放这几世班禅遗骨及九世班禅铜像,他们均是该寺的主持。其中东面的高大建筑是著名的曲康夏殿,殿中存有四世班禅(1570-1662)的灵塔,四世班禅是西藏历史上非常有建树的大活佛,是著名的五世达赖喇嘛的老师。他的灵塔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4年建成。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灵塔殿。灵塔高11米,塔身以银皮包裹,遍身珠宝镶嵌,雕饰华丽,造型生动。共花费黄金2700余两、白银3.3万多两,铜7.8万多斤,绸缎9000余尺,玛瑙、珍珠、瑚瑚、松耳石等共7000余颗。灵塔殿顶为重檐歇山鎏金瓦顶,阳光下光灿耀人,极为宏伟壮丽。


佛学院下课的喇嘛们。


在寺庙的房顶上眺望。


十世班禅灵塔殿释颂南捷


白塔和十三层的金顶 。


巨大的经幡柱 。


一位学僧正和他的老师前往佛殿。


强巴佛殿的正面。


展佛台,每年雪顿节都有巨大的佛像从顶上悬挂下来供人瞻仰朝拜。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旧帖 2010-06-14 03:21:19
Post #25
Re: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 ...
 
大老虎 离线 大老虎

樟木:异国风情的小镇

       樟木地处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周围自然环境很美,现代化建筑和一些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依山交替地散落在盘山而下的公路两侧。

      樟木这一带属于亚热带,气候潮湿,风景宜人。其建筑以二、三层的小楼房为主,材质有石料,木板以及砖混等。由于樟木镇是依坡而建,街道拐弯很多,整个镇的房屋布置比较随意,高低错落明显,层层紧挨,全由街道和石阶相沟通。大多数屋顶都有小花园和铁皮屋顶,各种风马旗,运气树等布满屋顶,将整个城镇打扮得花花绿绿的,在周围青山绿水和白云的环抱中,显得非常醒目。作为一个非常繁忙的通商口岸,镇里车水马龙,常常水泄不通。公路两旁,商店密密麻麻约有几百家,经营着各种各样的物品,能看到不少印度、尼泊尔等地的泊来品。街上常能见到五颇六色的尼泊尔TATA货车,除藏族和汉族外还有很多印度人和尼泊尔人,各种肤色的游客、商人来来往往。

      沿街走到尽头,就是中国海关,去尼泊尔旅游就从这里出关。几千米外,就是中尼两国交界处的友谊桥了。在海关门口,你会发现聚集着很多换钱的人。每当有旅行者出现,他们便持着计算器和大把的纸币蜂拥而上。

       除了独特的人文风情,这里的自然风光也非常漂亮。从海拔4000米左右的聂拉木镇沿波曲到樟木的30公里地段全为高山深谷,谷陡且窄,石木森然,植被葱郁,雨水极丰。其周围山体上常有流水飞瀑,有的立壁上竟达11道飞瀑之多。它们从高耸入云的山巅而下,经石壁和立松直达深谷,足有千米之高。车至樟木,可以免费洗好几次车。

       在去樟木的路上,见得最多的是瀑布,树和山。喜马拉雅山在这一段展示出它大异于常人心目中所想的另一面。波曲峡谷曲乡段至中尼隧道一段,山峰壁立千米以上,高入云天,山面裸岩皆覆水,在阳光照射下像镜子一样光亮一片。附壁而生的松林直直往上,被道道飞瀑隔断,绝无攀爬的可能。这和绵绵雪峰的喜马拉雅景致完全不同,中尼隧道一段是观山景的最好位置。


樟木风光。


从聂拉木到樟木的公路和路边的瀑布。


曲折的公路。


路边的瀑布。








还有很多长得像盆景的树。


清晨的樟木镇。


从尼泊尔一侧远眺樟木。

----------------------------------------
欢迎关注:www.800days.com

 
» 论坛 » 长假远行 » 从喜玛拉雅到喀拉昆仑——1300张照片和旅行的故事 1040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