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流浪在肯尼亚拉穆岛,愿化身一只猫
第【83期】有交流的请添加微信LH19892012或长按以下二维码:
这个远离肯尼亚海岸的白色的岛镇被称作是非洲的加德满都,是挑运工和其他陆地旅行者在几个月的风尘仆仆的跋涉后寻找慰藉的目的地。它的名气不可避免地传播开来,现在,旅游业代替了帆船制造业和农业,成为岛上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与它的沿着海岸线往南的相对来说更发达一些的邻居相比,拉穆还一直保持着过去的风格。 拉穆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国陶瓷在东非的集散地,被当地人称作是中国古瓷器的仓库。自中世纪以来,“中国拉穆”即是当地人对中国瓷器的称谓。这里出土了自12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中国古瓷及碎片,点点珍藏讲述着数百年来中非贸易的繁盛往事。非洲人把这些古瓷及碎片全拿来装饰家居了,这些瓷器挂在墙上,把原来冷酷、坚硬的质地变得很生动,很温暖,甚至带有柔情味道。 隆重介绍一大盘香料肉饭,名字叫Pilau,只要100先令折合人民币7块钱,好吃又实惠。Pilau炒饭源于波斯,酥油 、豆蔻 、胡椒 、肉桂 、香叶等各种香料和肉块一起炒饭,吃起来非常香。另外给大家说一个省钱的小秘诀,如果呆在一个地方超过三天,可以买大瓶5升的水,这样比一瓶瓶买要省一半以上,不要小看,一路上因为这些小事我算起来就省很多。穷游是穷自己,而不是到处蹭吃蹭喝,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住青旅,吃能填饱肚子的东西,该砍价就别当大头,穷游是一种态度与体验,跟金钱物质无关。其实按照我的原则,就算有钱也不会乱花,做想做的事,帮能帮的人,走想走的路。 旅行在路上,其实只是很多生活方式的一种,只有你真正喜欢才能融入其中。用一对踏实的脚,一颗感恩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用走多远,哪怕在身边,发现春天一朵盛开的小花,夏天一声清脆的蝉鸣,秋天一片飘零的树叶,冬天一阵寂寥的北风,你都能感到美好与幸福的存在,那已经足够。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条条大路通幸福,我们在生活,在感受,在前行,用自己的生命无限接近幸福,只是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一样,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拥抱幸福,坦然笑对人生,但求心安理得。 拉穆古镇于200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东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殖民地,并保持着它的传统作用。这个镇用珊瑚石和红树林木材搭建而成,以简朴的结构为特色,内部庭院、阳台走廊、精心雕刻的木门更为其增色很多。从19世纪开始主要的穆斯林宗教节日活动在这里举行,这里已经成为伊斯兰和斯瓦希里文化的重要研究中心。 在拉穆群岛上,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中国水手的传说。 传说500多年前“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的中国船队在下西洋途经拉穆地区时,一艘“宝船”在迷失方向后触礁沉没,幸存的中国水手上岛定居,并与当地黑人通婚、繁衍后代。这一传说并非“空口无凭”,因为在拉穆的各个岛屿上,的确有一些居民长相颇似中国人。 当地还有人姓万(Vae),其被称作“瓦上家”人,这是拉穆群岛居民对中国水手后代的独有称呼,当地斯瓦希里语的意思是从上家来的人。当地历史学家怀疑“上家”(Shanga)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的上海。 尽管目前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或直接物证来证明肯尼亚沿海特别是拉穆群岛上的那些居民的祖先是中国人,但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与中国人非常相似。他们的家中往往有历代相传的古瓷器,多数人的面目特征与当地人有较大差别,其中有些人很像中国人。 明粉来了,据中国史书的明确记载,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 帕泰岛是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据当地人传说,600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拉穆附近海域触礁沉没,船上20多人为了求生,爬上了帕泰岛,并来到了岛上的上加村。上加村曾于14至16世纪繁荣一时,后来遭受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7世纪,上加村毁于部族争斗,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人在此定居的物证损毁殆尽。中国水手的后裔们远走他乡。有的迁至遥远的非洲大陆,有的迁往距上加村10公里外的西尤村。 这是西尤村里貌似中国人的渔民。村民都皮肤较黑,见过他们的人不会怀疑他们是非洲黑人,但又与一般黑人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像一般黑人那么黑,肤色介于黑种人与黄种人之间,差不多相当是黑黄混血。身材没有一般黑人那么高大,介于黑黄种人之间。他们的头发也不像一般黑人那么卷曲。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与其他非洲黑人民族不同,可能真的与东亚民族有联系。 拉穆群岛的某些居民风俗习惯有不少中国特色。就墓葬来说,他们将墓垒成半圆形,前面竖立一碑。在非洲,只有他们这样做。墓地和穆斯林的墓地差异很大。它没有朝向西北方的麦加圣地,而是朝着东北方向的中国。它也没有穆斯林墓地的石柱和阿拉伯铭文,取而代之的是镶满墓壁的美丽的中国瓷器。遗憾的是,墓壁上的瓷器大都被盗。 他们会制陶器和简单瓷器,制作方法与中国古代人很像。1987年,人们曾在帕泰岛附近打捞出几件带有中国特色的陶器,但这些陶器又不来自中国,因为带有非洲特色。也就是说,它们是非洲和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两种文化只有在长期磨合中才会融合,这意味着地球上某个民族是中国和非洲文化结合产生的。既然陶器在帕泰岛附近发现,更证实了他们可能就是中国人后裔。 民族学家一般判断一个族群来自哪里和属于哪个民族时,往往会根据他们的民族心理来判断。如果一个族群坚定认为自己就是某个民族,那他们很可能就是这个民族的支系或后代。帕泰岛居民坚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后代,这不得不引起大家注意。民族心理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也不是毫无根据就产生的。一般族群祖辈会告诉他们自己来自哪里,然后代代相传。 帕泰岛居民长相介于黑人和亚洲黄种人之间,文化上有中国特色,民族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后代,实在奇特。 几百年前的拉穆群岛相当发达,是东非的“商贸中心”。而离其不远的帕泰岛也因此受益。肥沃的土壤养育了超负荷的人群,随着水土的不断流失和土壤的沙漠化,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帕泰岛随之衰败。 当时,在郑和的商船逐渐沉没之际,慌忙之中,船上的数百人纷纷抛出载运的小船逃命,并从大船上快速搬下瓷器和丝绸。他们之中有水手、厨师、医生、文人和各种手艺人。他们约有400人划向帕泰岛,沿着杂草丛生的海岸线在上加村附近登陆,并用随身带的中国瓷器和丝绸与当地人交换食物和财物。后来,除40人留在上加村外,其余人分两路走了。约100人向西来到了帕泰村,260人北上了西尤村。 由于当时的交通和通讯状况,失踪者虽然无法与明朝廷取得联系,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仍满怀希望沿着东非海岸一路漂泊,想借此得到祖国的消息,或是从此获得搭救。当一切努力都化作泡影之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女子成家,入乡随俗,落地生根。他们中就有人来到了拉木群岛,马林迪和蒙巴萨。以至今日,在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到咱们中国人的后裔。 今天的拉穆人,依然将中国瓷杯作为他们的咖啡杯。拉木岛上的马汤多尼村,以制作小型木舟和编织各种草垫与篮子著称。小型木舟与中国南方的小渔船十分相似。他们的房屋的样式和中国的建筑风格相仿,使用的是双扇木门。当地的老人们使用火罐的拔罐疗法,还有治拉肚子的“姜片泡‘茶'”,骨骼脱臼后的复位术等等。据说这些都是他们的祖先从中国那里学来的。 郑和时代,以中国的国力和海上力量,完全可以让世界为之称臣。然而,郑和下西洋后,强大的中国正是因为采取了自我封闭的政策,不仅使自己失去了开拓世界的良机,同时,也与世界的发展逐渐拉开了距离。很遗憾,中国没有进入大航海时代,否则今天的世界格局将会改变。咱们比哥伦布早了将近八十年,然而,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规则,走出去看看,不要墨守成规,这个世界需要创新,从改变自己做起,不断努力向前,路,一直都在。 作为一个吃货,拉穆岛简直是我的天堂,每天傍晚我都会守候在码头边等待渔民的小船回来,这时候可以买到最新鲜便宜的海货,发挥砍价小王子的洪荒之力拿下,经常用1000肯尼亚先令(折合人民币60元)买到5只龙虾,买的次数多了,渔民都认识我,有时候不用砍价他们就直接最低价让我带走。这种感觉真好,就是要这么简简单单,可以就执行,不行就拉倒,我的性格就这样。 后来也不用去码头了,每天都在拉穆岛溜达,渔民都熟悉了,知道我在这边住半个月,每次有海鲜就直接提到我住的地方,也不用讲价,以他们能接受的最低价交易,就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直接了当,简单粗暴,最烦那些娘们叽叽的。 一条五斤的八爪鱼和三只活龙虾60块人民币搞定,八爪鱼的头红烧,八个爪子白灼,龙虾的头我拿去熬粥,肉身采用清蒸,这样虽然只有两种海鲜但能吃到不同风味,这边的食材和条件有限,我只能买到蒜头和姜两种调味料,已经足够,海鲜就要原汁原味。其实我最不爱做饭,只愿意做给喜欢的人吃,这顿看似简单的料理,从处理食材到完工足足用了我两小时,我是享受其中的过程,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就会有所获。 很小的时候,总以为树的梦想很容易实现。以为只要栽种在土壤里,一切就都不需要管了 ,就只需要慢慢地等上几年的时间。却不知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却忽略了树叶和树根的重要性。树叶肩负着吸收阳光和空气成分,树根则负责着吸收土壤中的水和营养成分。它们每一天都在默默地付出着,无怨无悔,也正有了它们这默默地付出,才有了后来参天的大树。正如现在追梦的艰辛,最后汇成两个字:值得。 拉穆是东非最古老的斯瓦西里城镇,袁田在书中写道:“斯瓦希里不是一个民族 ,而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身份,它泛指在肯尼亚沿海地区 、桑给巴尔 、坦桑尼亚和北莫桑比克居住的班图居民 ,他们在历史上与阿拉伯人 、波斯人 、印度人 、中国人和葡萄牙人做生意 、交流文化 ,定居在这些地区后 ,一些人便与当地人通婚 。阿拉伯人用自己的语言 “斯瓦希里 ”为这些混合血统的班图后裔命名 ,意思是 “沿海的居民 ” 。从九世纪时伊斯兰文化在这里扎根直至现在 ,斯瓦希里人仍遵守严格的正统伊斯兰教义,和内陆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大相径庭。” 拉穆的小巷是她最迷人的所在,在这里,方向感不重要,迷失是最好的游览方式。迷人的珊瑚房屋、傲娇的小猫、可爱的孩子们、几百年历史的木雕大门、传统的斯瓦西里民居无不勾画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小镇。这里没有车水马龙,因为岛上完全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真正的远离尘嚣,岛上只有3000头驴与人们相伴,散步亦不会劳累,因为走几步便是大宅门前的石质座椅,热情的人们随时邀你坐下发呆,这也是斯瓦西里建筑的特别之处,内与外浑然一体,家家户户门口的一条条石凳构筑了内与外的交流空间。 真正的游侠,在这繁华之眼的荒凉里逍遥。 从古埃及走到东非印度洋海岛拉穆,一南一北,中间隔着重重撒哈拉,埃塞高原和索马里海域,由一群群浪迹古城和海滩流浪神猫联系在一起。就像有学者考证东非草原游牧部落马赛人是古罗马帝国北非作战军团后裔,拉穆流浪猫据说是世界上唯一血统纯正的古埃及神庙的供养猫。 拉穆岛上随处可见的猫让我在岛上休养的这段时间徒增乐趣,也更愿意花其中去研究其中。做一只血统高贵的流浪猫,这似乎是某人的梦想。于是一路追踪下去,便有了十分有趣的种种发现。原来这些猫咪,是搭载了古波斯人和印度人的商船抵达这个与世隔绝的天堂海岛,溜下船来捉海鸟,捕海鱼,不亦乐乎,于是就这样大量繁殖开来,成为带着神恩的天侠客。走在拉穆的大街小巷,不经意中,一转眼,一回首,发现被盯了。眯着眼睛,聚精会神打量着;或者懒洋洋间从嗓子眼儿呼噜一下,似乎要发言。 不喜欢给一个地方标签,一旦贴上去就杜绝了无比美妙的可能性。很多人称呼拉穆“驴岛”,并因此追着拉穆海滨大道和小巷中的小毛驴狂拍,要不再傻点儿骑驴游街,干干脆脆开开心心做一个游客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不喜欢,人云亦云,做点不一样独特的体验,才是我的旅行方式。 我不,绝不。如果不能像当地人一样不被注意,最好能保持要多安静有多安静。跟自己的影子,跟自己的尾巴,跟自己的寂寞和消瘦和谐相处。偶尔见到同类,便拱起身子,呼噜噜过去蹭,将跳蚤,尘土,痒痒和不愉快一起分享,接着单身上路。 人生寂寞,得学会从容享受,将它酿成一杯美酒,一仰脖而尽。在拉穆岛嘻嘻哈哈乱骑驴,不如安静跟这些流浪猫在一起。当然,这纯粹是个人私事,不值得计较。 庆幸,我还可以继续流浪旅行。跟鸟儿,猫儿,鱼儿,碧海,晴天在一起。 阳光懒洋洋洒下来,在拉穆某个空无一人的海滩。终于坐下来,静静看着跟了一路的猫咪。它们有的很瘦,有的丰满,有的神骏,有的释然。 拉穆群岛热烈地召唤着背包客,在这里找到状态。很多人喜欢找个理由将自己埋起来,用烟酒和性,借以达到某种介乎智慧和出神的中间态。拉穆被利用,它是那个水晶球,改变不了你的心,只是将一切反照出来给你,还给你,最终,你还是你。 准备在拉姆岛好好休养半个月再出发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不怕错过动物大迁徙吗?顺其自然随缘,能不能看到都无所谓,我只想漫游得彻底一些,一路独行没有同伴,将自己淹没在拉穆的奇异时空里。乘船,浮潜,散步,发呆,打渔,和海豚游泳。这些方式,都可以。 这是一种理想生活。很多人在拉穆,只不过一厢情愿地描绘着一个理想国。安静,放松,超越,却又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的拉穆流浪猫,这些年来也渐渐受到关注,但是很少人去研究它们。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女神巴斯特(Bastet)被描绘成猫头人身的女人,当作丰产和康复之神加以崇拜。之前我在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寺庙壁画上或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公元1400年前埃及猫的形象。 根据希腊历史学家迪奥杜拉斯·塞库鲁斯(DiodorusSiculus)的说法,猫居住在埃及寺庙里,用牛奶、面包和尼罗河鱼喂养,甚至照看猫的人的社会地位都很高。后来,猫被认为不只是女神的化身,它们本身也成了神。埃及人说:如果它们在黑暗中仍然能够看见,那它又为什么不能猜透我们的思想,甚至是预测未来呢?猫都是单独活动,独往独行的,人们因此认为它是一种“修来世”的生物,有着神秘的生命。 愿化身成一只独行的猫,流浪在拉姆岛,孤单又自由地生活着。 没有人能免得了孤独,与其逃避它不如去面对它。孤独并不是一件那么糟糕的事,与嘈杂相比,孤独显得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自得。一个人的世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 在拉穆岛每天都度过美好的时光,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人生的道路上,有选择,有放弃,有挫折,有担当,有成功,有失败。时间过滤了记忆中的那些伤痛与不悦,也沉淀了喜乐与疯狂。而这些曾经的美好回忆,伴随着我一路走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每个人都不完美的地方,人们称之为瑕疵,其实这些才是好东西,它决定了谁能进入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相遇是千百个偶然造成的,凡事没有必然,感恩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 再见!我的拉穆岛!半个月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过了,休养恢复得很好,又可以继续出发咯,不喜欢打卡式的旅行,我有我的方式,绝不苟同。 长期记录,看似简单,实则极其考验一个人的耐性、毅力。从计划旅程时便决定坚持记录每天的风景、人和事物,和那些持有怀疑态度的人一样,我也想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记录。有时候,很琐碎,但也必须记录,我清醒又倔强的坚持着。而正是一件件的琐事构成每天的生活,使得每次旅行都变得丰满。你看到了吗?在我的记录中,最动人的部分是真实与自由,只希望身边能有更多正能量。 外国的月亮没有中国圆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中秋 一只猫的旅行 不知不觉中进行 想去参加忽忘我的派对 却遗失在拉穆 最开始的旅行 呼吸着流浪的气息 茫茫人海中看到的一只背影 或许是它遗留下的痕迹 在旅行的中途 回首已走过的过去 转身面向现在与未来 自由还在继续 也许 你会在一个不知名世界、不知名方向、不知名时间、不知名地点遇到一只不知名的猫 请,笑着与它打声招呼 它会和你讲述那与你不同的经历 被遗忘的时光,动静相宜,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我带着这样的真性情,踏上我想走的路,这就是我的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