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帖 2013-04-22 08:54:39
Post #51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Re: 美国摩托日记

加州阳光 wrote:
赞一个,好伙计!好贴,谢谢分享,给5分!
我17年前1996年7月从洛杉矶独自一人开车横跨美国,5天后抵达多伦多。有机会也回忆一下,跟大家分享。

谢谢你!你的自驾旅行也该拿出来分享一下呀

 
旧帖 2013-04-22 22:27:03
Post #52
Re: 美国摩托日记
 
cytacc 离线 cytacc 慢慢更新,昨晚在床上看有更新,着急看用IPHONE凑合着看完了,屏幕小就是累。
 
旧帖 2013-04-23 18:41:09
Post #53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cytacc wrote:
慢慢更新,昨晚在床上看有更新,着急看用IPHONE凑合着看完了,屏幕小就是累。

辛苦了smile
 
旧帖 2013-04-23 18:42:33
Post #54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达到本月上传数据的限额10M了,没法上传照片了。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哪位高手指点一下。
 
旧帖 2013-04-23 19:16:17
Post #55
Re: 美国摩托日记
 
537129 离线 537129
细雨骑驴 wrote:
达到本月上传数据的限额10M了,没法上传照片了。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哪位高手指点一下。

好象磨房实名认证后上传限额会提高
或者借用别人的ID上传,如果不嫌我ID限额小,可以PM帐号密码给你上传游记。

----------------------------------------
QQ:99798186

 
旧帖 2013-04-24 21:48:45
Post #56
Re: 美国摩托日记
 
阿K 离线 阿K 看贴留名,,,继续等待更新

----------------------------------------
#有些地方会再去,有些人不再重逢#

 
旧帖 2013-04-25 01:11:43
Post #57
Re: 美国摩托日记
 
cytacc 离线 cytacc 磨坊不允许外链照片吗?10M太少了。
 
旧帖 2013-04-25 10:04:26
Post #58
Re: 美国摩托日记
 
瓜哥和豆妹 离线 瓜哥和豆妹 博主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希望有天听听博主的故事。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
喜欢没有目标的旅程,所以,迷路是我旅途的乐趣之一……
http://weibo.com/2188335240/profile?topnav=1&wvr=5

 
旧帖 2013-04-25 13:12:13
Post #59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537129 wrote:
好象磨房实名认证后上传限额会提高
或者借用别人的ID上传,如果不嫌我ID限额小,可以PM帐号密码给你上传游记。

既然你这么慷慨,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先谢过了!
 
旧帖 2013-04-25 18:47:03
Post #60
Re: 美国摩托日记
 
537129 离线 537129            因为我的图片上传限额10M已到顶,无法上新图。借用537129的ID和限额继续发帖。这里先谢谢他的信任和慷慨!
                                              4月21日    乡村之路,带我回家


    迪安没有光讲故事,他知道我来不是为听故事来的。他带我小跑了一圈,200多公里,十个小时:老同志厉害啊,十个小时下来,毫无倦意。我们住在谢南多国家公园旁边,那个公园里有条在美国相当有名的山间公路,我们上去跑了几十公里就出来里的。对我来说,相当带劲:平滑洁净的公路,数不清的优美的弯道,茂密的树林,广阔的河谷全景.....对迪安来说,不太过瘾,因为沿途的速度都限制在六七十公里,他的650cc和驾车技术完全不能发挥。
  



    碰到一位刚从马达加斯加来的女士,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小联合国,陪她来的先生建议我们合影留念。



    谢南多河谷。中间的那个亮点是谢南多河的一小段。背景最远处有很浅的一条线,那是河谷另一边的山脉,我和迪安就住在那边。



    回家前,迪安特意带我到河谷里一家摩托店买机油,顺便开开眼。



    在店里遇到这个弗吉尼亚美女。回来我问迪安还记得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光注意她的身体了,哪顾得上她的名字。”果然老当益壮啊。



    回家的路上,迪安特意选了这条乡间公路,我喜欢得很。要不是有内行又贴心的老同志领路,我梦游也游这里来。我提醒迪安,这里挺像英格兰的乡村。迪安说,这也可能是他定居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
QQ:99798186

 
旧帖 2013-04-26 08:49:34
Post #61
Re: 美国摩托日记
 
537129 离线 537129     继续借鸡下蛋。

                                                 4月21日    西弗吉尼亚

    老同志帮我筹划了一下,然后我自己跑了个360公里的小环线一日游,到隔壁的西弗吉尼亚和弗吉尼亚交界的地区逛了逛。一共跑了8个小时,带中途拍照、休息。美国的乡村公路跑起来可真舒服。当然也跑了几段高速,很没劲。
    西弗吉尼亚那部分,有美国摩迷宣称那是美国最好也最不为人知的路线之一。其实我感觉平平,倒是维吉尼亚境内的42号路,沿途很美。前三张照片都是我在42号公路上所见。
    西弗吉尼亚,是这次跑的第四个州。








在甜美的乡村碰到摩托爱好者,倍感亲切。





初春的田野。


西弗吉尼亚以多山著称,名不虚传。








----------------------------------------
QQ:99798186

 
旧帖 2013-04-26 09:12:56
Post #62
Re: 美国摩托日记
 
537129 离线 537129     还是借的ID,继续发帖。

                                           4月22日    丁克家庭的生活





    因为要申请加拿大签证,还要到华盛顿逛逛,所以我辞别了迪安和我的山居,投奔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家。她家在首都圈内。




同学挑了家他们觉得挺有美国特色的餐厅给我“洗尘”,我大洗特洗。



这家餐厅最适合我的地方是他们有几排各种特色的奶酪蛋糕,提供高热量、帮助增肥。

    我一直以为她原来小学的时候跟我同过班,等他们两口子给我接风的时候我一打听,她说我们没同过班,我们没那么亲。寇入深矣,我饭都吃到嘴里了,总不能再让我吐出来吧?她晚上打电话,和一个家住在普林斯顿大学旁边的小学同窗聊,我觉得我跟那个同学也同过班,结果也遭到她本人的否认。但是,我当即向她们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算我们同过班,而且,这个消息,可以向外发布。


    她们和她们的老公都是八十年代就来美、加学习,然后就业、定居、入籍的。八十年代读大学的人大概都有我这样的经历:同学中那些“学习尖子”几乎统统都是“托福敢死队”队员,考完然后几乎全体到西方国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亚)靠公、私奖学金留学。

    这些同学毕业后,绝大部分都留在了西方,在那边落地生根了。他们中有的人嘲笑那些在国内被歌颂为“放弃了美国的工作机会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回去建设祖国的同学,说,他们其实就是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而已。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这是实情。今天,一个留学生回国,很有可能找到称心的工作,让他拥有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80年代的中国完全是另一个国家,一个陪读的留学生的老婆在美国的餐馆里刷一个月盘子挣的钱,也许比她在国内工作十年的工资都多。所以,当他老公毕业后在美国找到一份工作,年薪相当于他在国内当教授的爸爸一辈子的工资的时候,不需要很聪明的人也知道怎么选择。

    而且,那个时候,学成归国,不一定有用武之地:学低温超导的,你总不能回来用你们家炒菜锅做实验,更不用说观念差别了。我们看看贝聿铭的传记就知道,他八十年代到给北京设计了香山饭店,那个饭店论硬件、论环境都是一流,但是建设过程中、开业以后,管理之差、损坏之严重,让贝聿铭又吃惊又痛心(去过的人应该知道,当然现在情形不同了),他还是被钦点回去建设祖国的呢。

    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少数的精英分子,和现在留学生几乎成灾的情况不同。

    看看他们家房子就知道他们混得不赖。在美国,没有人看到你骑一辆哈雷摩托就对你刮目相看,更别提苹果手机之类的小玩意儿了。车子之类的东西已经不大能代表身份了,最显眼的又相对大众化的身份标志是房子。




    房子怎么样,标准和国内是一样的,看的是是位置、位置、位置。他们家的房子,在首都圈内,据我有限的判断能力来推测,位置不算一流,但也很不错了,位于美国最富裕的县内,位置大概相当于北京的通州区、大兴区。他们的邻居里,有美国著名电视体育频道ESPN的主持人。看完位置,再看房子本身,这栋房子是我在美国设立过的行宫里最大的,地下两层加地下一层,有500来平米,还带一个大草坪,草坪大到一家学生不太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全体师生可以在那里开运动会。

    这栋房子售价100万美金。这在我看来,是很可笑的。因为这笔钱,在北京,只能买套位置较好的公寓房,而且面积超不过200平米。我很好奇,在北京的通州,如果要买这么一块地,一栋房子,不知道要多少钱?

    这也是我在美国视察过的惟一的丁克家庭:两口子都工作,没有孩子。当老公的自己开一家小软件公司,承包政府合同。我问他你这小公司怎么和IBM这样的巨无霸公司竞标呢?他说,第一,他的公司做的业务在美国算比较尖端的,有竞争力;其次,美国政府为了防止垄断,不会把项目只给一个公司干;第三,因为政府的钱来自纳税人,所以,政府项目规定必须有一定的份额留给小公司做:有钱大家赚!

    好笑的是,他也应朋友的邀请到国内短时间发展过,给国内企业开发软件,结果他的尖端技术碰到铜墙铁壁,对他开发的系统,一些国内有兴趣的老板特别关心的问题是:它能不能帮我做两套帐?它能不能规定权限,规定谁能看什么,谁不能看什么?他听了这些尖端的问题,立即明白他报效祖国的心愿是不大容易实现的,还是回去建设美国省事儿。

    我同学也在IT行业就业,所属的公司也做政府合同。

    因为没有孩子,他们的生活和我其他那些同学、老乡完全不同。举个例子,那些有孩子的同学、老乡,一到周末,就完全变成出租车司机,他们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某时某刻, 送老大到某处学钢琴;某时某刻,送老二打冰球;学完钢琴,打排球;打完冰球,上中文学校……各个地方离得都挺远,接完送,送完接,接完老大接老二,弄不好还要伺候老三老四,当爹当妈的要真是出租车司机,跑完一个周末都能发财。

    这对丁克的日子完全两码事:周六上午,先两口子一起去打高尔夫球。打完球回家,洗澡,简单吃点,看电视、小睡,睡起来,老公还要去跑步,因为他准备十月份参加海军陆战队主办的马拉松比赛。

我的同学业余还唱歌,不是在卡拉OK瞎唱,而是拜了专业的师傅,认真训练过的。她给了我一张她在录音棚里录的她唱的歌的碟,我听了,觉得相当不错,完全不像她的声音。她在华府也有些名头,每年华府春晚,人家打破头争着上节目,她只用等人家来求。她唱的歌,不少是红歌。可惜前些时她不在重庆,否则她可能会一举成名,取代我们老乡宋祖英。

说起来,唱红歌她也是老资格了。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她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八零后以后的年轻人,大概已不熟悉这个组织和名称了。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没有私人机构教歌舞、教乐器,没有歌厅舞厅,没有电视,没有因特网,有乐器的人家也不多,实际上,有钢琴的学校的不多。想学唱歌跳舞玩儿乐器,没地方学,除非碰巧你父母懂。只有一个小群人有这个特权,他们就是各个学校、机关、厂矿、部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从名称你可以看得出,他们跳舞唱歌不是为了文艺,而是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专管唱红歌跳红舞的。在在八十年代初,邓丽君的歌是黄色歌曲。他们是个业余组织,但是,其实整个社会的娱乐业都归他们独占,你可以想像,那是个多风光的组织。一个学校就那么二三十号人有份,所以必须要五官端正(当时对“漂亮”的官方说法)、品学兼优、嗓子尖、还得有拉二胡、手风琴、吹口琴之类的特长才行。不像西莱同志火的时候,唱个红歌还要威逼利诱才干。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么优秀的少先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竟投靠了美帝。我那个住在耶鲁旁边的同班同学,原先也是文艺宣传队的,也投敌了。按老话讲就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结果把我这样不三不四的人留下来建设祖国。这让我想起红歌唱得最凶的时候听说的一个笑话。到处都唱,监狱也不例外,结果那帮准备把牢底坐穿的家伙最爱唱的歌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有人喜欢看人家厨房,看看吧。他们家不太做饭,所以灶台(就是中间那个台子)上只有隐藏式的抽油烟机,象征性的。




地下室。



他们家后院,阳台偶尔被我征用




    我正在写东西,有人来敲门,打开一看,几个小朋友问你要买柠檬水吗?看样子是邻居家的孩子。我问那个小姑娘:“你们这是干什么?”我本来以为他们是在为什么公益项目筹资、我很激动地盼着给美国小雷锋拍照留念呢,结果那小姑娘说:“我们想挣点钱。”他们所谓的柠檬水,我估计就是柠檬粉兑冰水,卖美金七毛五一杯。





几个小买卖人。这是美国的重商主义文化给我上的一课:即使富裕人家的孩子,也不怕他们沾上“铜臭”。

----------------------------------------
QQ:99798186

 
旧帖 2013-04-26 12:58:51
Post #63
Re: 美国摩托日记
 
paradiserain 离线 paradiserain 送上5分好评,行文质朴却分量十足,我在美国也有不少同学,但如果找小学同学,估计没人搭理我,楼主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几十年了还能去小学同学那里混饭吃;

我以前还不知道这么多中国人跑到美国了,难怪有人说我们国家的蓝图是一群美国人的父母制定的

美国波士顿爆炸时三人遇难其中有一中国美女,歹徒出逃上的出租车居然是中国人驾驶的,这件事情已经说明,在美国的中国人已经非常多了

这样下去,到2100年,美国可能一半的人口是中国人

----------------------------------------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lobe/2328607,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leisure/896268,0,0,1.html
http://www.doyouhike.net/city/shenzhen/409354,0,0,1.html
皇氏古建築大全

 
旧帖 2013-04-27 10:18:24
Post #64
Re: 美国摩托日记
 
胡杨树74 离线 胡杨树74 在美华人的官方数据是一百多万,并不多,这几年老墨数量增得很猛,快要超老黑啦
 
旧帖 2013-04-27 21:29:12
Post #65
Re: 美国摩托日记
 
537129 离线 537129 借鸡下的第四只蛋:

                                            4月24日    华盛顿一日




    在华盛顿跑了一天,走马观花逛了不少地方。首先去的是零公里里程碑。美国的公路计算到首都的里程以这里为起点。这个地方对我有点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里程碑的北边是白宫。



里程碑的南面是华盛顿纪念碑。



    美国继承了西方文明里最好的一个部分:图书馆建在最显赫的位置,建筑也最宏伟堂皇。他们也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国会图书馆。那里是我在美国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出了国会图书馆杰佛逊楼的大门,迎面就是美国国会。



国会图书馆一共有三幢建筑,最华丽的是杰佛逊楼。我的照片都是在这个楼拍的。这是大厅。











主阅览室。



我在主阅览室的座位:302号。转了几圈才找到这个号,呵呵。其实没什么书想看,就想上上网,过过坐在美妙的图书馆的瘾。



杰佛逊楼的隔壁是美国最高法院。我从那里过正好赶上群宗教人士在为移民家庭的权益示威。



一个犹太拉比在演讲。



我问一个参加示威的小伙子,他们是不是得事先得到警察的许可,他说,只要他们不上台阶,在台阶下,随便示威。



路过国家美术馆的雕塑园,随手拍几张。







雕塑园的咖啡馆。

----------------------------------------
QQ:99798186

 
旧帖 2013-04-27 21:30:59
Post #66
Re: 美国摩托日记
 
537129 离线 537129
paradiserain wrote:
送上5分好评,行文质朴却分量十足,我在美国也有不少同学,但如果找小学同学,估计没人搭理我,楼主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几十年了还能去小学同学那里混饭吃;

我以前还不知道这么多中国人跑到美国了,难怪有人说我们国家的蓝图是一群美国人的父母制定的

美国波士顿爆炸时三人遇难其中有一中国美女,歹徒出逃上的出租车居然是中国人驾驶的,这件事情已经说明,在美国的中国人已经非常多了

这样下去,到2100年,美国可能一半的人口是中国人

多谢你的热情鼓励!

----------------------------------------
QQ:99798186

 
旧帖 2013-04-28 08:51:17
Post #67
Re: 美国摩托日记
 
537129 离线 537129 第五枚蛋

                                                 4月25日   乔治敦大学


    去了趟乔治敦大学。这个大学在华盛顿大概算首屈一指的大学了。听朋友介绍,这里的国际关系专业在美国响当当。
    我所感兴趣的是,这里是我喜欢的NBA球员艾佛森的母校。乔治敦大学的篮球队向来很强,哈佛、耶鲁那些烂球队和他们不可同日而语。

    乔治敦大学是美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校区里很多房子都有些年头了,看来很多都是出租给学生当宿舍用的,虽然不大,也不阔气,但是岁月的磨洗,加上房东的悉心呵护,使它们气质不凡。





图书馆。

美国大学的图书馆真的不怕学生舒服死的。我当年要有这样的图书馆用,诺贝尔奖都有份的。

    校园里摩托车挺多,我居然还发现一个中国不知名的厂家生产的小踏板儿,可惜忘了拍照了!
    那辆红车是辆英国车。

    老爷车最牛,大名鼎鼎的印第安人。我估计是车主的太爷爷传给他的。不管他是谁,是老师还是学生,我都要向他致敬,他代表一流学府的个性。

----------------------------------------
QQ:99798186

 
旧帖 2013-04-28 09:00:07
Post #68
Re: 美国摩托日记
 
537129 离线 537129 第6枚蛋

                                                 4月26日  记者见线人的地方





    我坐地铁橙色线,到罗斯林站下来。罗斯林是个繁华的商业区,就在波托马克河边,高楼林立,市面热闹,在中国也有很庞大的饭店连锁的万豪、凯悦、假日都在这儿有店。看写字楼上的字,德勤会计师行也有办公室在这儿。看来,大公司不少。它正好在弗吉尼亚地界内,过了河就是华盛顿特区,五角大楼就在两站以外的地方。

    出站以后看看附近的路名和大楼门牌号,觉得离我要找的一个大楼的停车场非常近。但是我找了半个小时以后仍然没找到,问了几个人也不得要领。正大惑不解、怀疑是不是改地名了呢,看到一个停车楼的看门人,进去问了他,跟他一说路名、门牌号,他立刻就知道它在哪儿,非常明确地指示我行走路线。

    原来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我以为北纳什街1401号应该在1400号隔壁,其实单号在街对过。

    当然很近,就在5分钟路以外。

    我要找的是和北纳什街相交的威尔逊大道1820号大楼的地下停车场,它在北纳什街上有一个入口。








    那是一个地下三层(也许四层)的停车场,我到一层一层往下走,走了三层,大致看了看,发现它没什么看头,和国内的商业大楼的地下停车场没什么两样。停了很多车,看车牌都是华盛顿特区所在的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有些车牌一看就是退伍军人定制的车牌。有一个车牌的车主我断定他以前是海军航空兵。

    看完停车场,我坐电梯来到一层。出电梯就看到电梯间旁边墙上有一块指示牌,标明这个大楼里的各个机构的名称和房间号。我看了看,很多是军事单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军队防止和应对性侵的机构。

    我掏出相机拍指示牌的时候,一个爱管闲事的家伙过来问话:

    “你为什么要拍这个?”

    “你是谁?”我看他穿得像个普通上班族。

    “我在这里上班。”

    “你不是保安吧?”

    “不是。有人在拍政府大楼里的指示牌,让人生疑。”

    “这是公开信息吧?”

    “是。这么说吧,我有点好奇。”

    “我就是想知道是什么人在这栋大楼里。”我看他态度有所转变,也就跟他说了实话。“你知道吗?在水门事件发生期间,你们地下的停车场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和深喉接头的地方。”

    他不知道,他甚至不知道深喉是谁,这个蠢货,跟我岁数差不多。不过这不奇怪,事情发生已经整整四十年了,来接头的一方——深喉,联邦调查局的副局长马克.费尔特——都已经去世了。

    这个地点是马克.费尔特指定的。他住在弗吉尼亚,伍德沃德住在华盛顿市区,我猜这里大概位置居中吧。伍德沃德坐出租车大概十几分钟就能过来。

    他们一般是在夜里两点接头。

    1972年10月10日,《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刊出新闻:《联邦调查局发现白宫助手破坏民主党人竞选活动》,点了白宫的名。

    负责跟踪报道水门事件的是两名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拥有马克.费尔特这个线人的是伍德沃德,水门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才30岁,到报社工作不到一年,在这个一言九鼎的美国舆论重镇,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一年级新生,周薪165美金,主要工作是跟踪夜间发生的治安事件——那是个没人喜欢的苦差。他干得很带劲,上完夜班不算,还老白天加班,结果报社的工会投诉他,说他没有请示就擅自加班。也许是天道酬勤吧,水门案落到他手里:它发生在夜间,最初警察还以为是入室行窃的刑案。

    正是在《邮报》投出那颗重磅炸弹的头天夜里,伍德沃德和马克.费尔特在这个车库见了面,马克.费尔特非常明确地告诉伍德沃德尼克森的高级幕僚和此事有染:白宫插手了。

    伍德沃德在回忆这个事件的书《秘密线人》里回忆了这次会面时的情景:

    “这个地方让人感到恐怖、孤独,只有很少的几辆车停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层。”

    到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辞职以前,《邮报》的大部分同事,不觉得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报道的事情是真的,他们很多人觉得这两个臭小子会把《邮报》毁掉。这当然和尼克松的班子的极力掩盖和诋毁有关。

    尼克松辞职那天晚上,《邮报》很多记者、编辑都失眠了:他们没想到事情是真的,更没想到总统会因为他们的报道而辞职。








    当年伍德沃德应该是从右边那个口进入车库和深喉接头的。

----------------------------------------
QQ:99798186

 
旧帖 2013-04-28 12:57:13
Post #69
Re: 美国摩托日记
 
猛犸象 离线 猛犸象 是我在磨坊看过的最好的“游记”。还是“老家伙”写的有味道。赞

----------------------------------------
旅行是一种常态

 
旧帖 2013-05-01 03:58:42
Post #70
Re: 美国摩托日记
 
胡杨树74 离线 胡杨树74 同感,且还是直播那种,很是调人味口。
 
旧帖 2013-05-02 08:46:11
Post #71
如何和间谍接头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28日  如何和间谍接头(存目)
细雨骑驴 于 2013-09-26 16:22:02 编辑
 
旧帖 2013-05-02 08:47:21
Post #72
Re: 美国摩托日记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猛犸象 wrote:
是我在磨坊看过的最好的“游记”。还是“老家伙”写的有味道。赞

谢谢小家伙捧场big smile
 
旧帖 2013-05-02 09:14:00
Post #73
可笑的水门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29日   可笑的水门



    从罗斯林地铁站出来,走不了几分钟就来到一座横跨波托马克河的桥。从这座桥步行过河是件美事,往左看往右看都挺美。左边林木茂密,蓊蓊郁郁, 山顶上遍布乔治城大学老旧好看的校舍。


    右边的河面开阔,往远看能很清楚地看见波浪形的水门大厦建筑群和棱角分明的肯尼迪艺术中心。



    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水门大厦。

    自从1972年6月17日,五个人夜间潜入在大厦租办公室的民主党总部的一间办公室被警察发现逮捕以来,它就臭名远扬了,四十年后依然臭气熏天。现在但凡说到丑闻,总要加个“门”:“伊朗门”、“间谍门”……连几张裸照外泄,都叫“艳照门”。这个“门”的祖先,就是水门。

    看看照片上水门大厦背景里的华盛顿纪念碑就知道它的离华盛顿行政中枢很近:我估计开车的话十分钟就可以到白宫、国会山。

    它是一个巨型建筑群,有公寓、有写字楼、酒店。位置好,又在水边,建筑也时髦,所以大公司、名律师楼在这里租办公室的很多。民主党全国总部当时没有自有办公楼,在这里的写字楼租下五楼一整层。公寓的住户也非富即贵。水门案的要角之一,美国前司法部长、时任尼克松竞选连任委员会主席的米切尔就在水门的公寓楼里买了房子,随尼克松走马上任到华盛顿履新的阁员住这儿的也不少,他们的邻居里有抗战时因嫁给飞虎将军而名噪一时、八十年代又因周旋于美中台高层而驰名三地的陈纳德遗孀陈香梅。离我们时间最近、也许最出名的房客是克林顿总统的女朋友莱温斯基,她那件闻名全世界、糊了总统鸡蛋清的裙子,就是她和总统幽会回来随手扔在她在水门公寓房间的衣橱里的。她虽然是个薪水低微的白宫实习生,但是她爸爸是洛杉矶的医生,很有些银子,她妈妈在水门公寓也有套房子。

    水门事件的发生很可笑。

    本来尼克松已经胜券在握,但是他的竞选班子卖力过了头,非要在竞争对手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以策万全,行动的时候又毛手毛脚,让一个工作不算很尽心的守夜人看出了破绽,报了警。然后,先是尼克松的高级幕僚,后来是尼克松本人,都企图阻止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这是妨碍司法公正,天大的罪名——最后牵出来的事越来越多,最后总统辞职以避免弹劾,总统的高级幕僚、喽啰十几人吃了官司,坐牢。

    那么芝麻大的事,结果闹得这么凶,真是不可思议。

    唉,如果我是总统,我只要让我的秘书的秘书打个电话给水门大厦所在的街道委员会主任,让他通知民主党的主席:总统要看你们的会议记录,马上送过来。我要看了不满意,就让他们再开一遍,如果我还不满意,我就让他们修改党章、改组领导班子。窃听他们?笑话。

    也有了解内情的人说,那几个潜入的人进入的房间其实并非民主党要人的办公室,他们之所以在那里装窃听器,目的并不是要窃取政治机密,而是想捕捉民主党人乱搞女人的证据。大概这不算捕风捉影。因为有证据显示,此前,他们就已经有计划在民主党在迈阿密开代表会议期间,租一条船,找一些绝色妓女,色诱民主党要人,并在他们寻欢作乐的时候用隐藏的摄像机拍下来。

    显然中外的政客搞政治斗争都比较喜欢这个套路:要搞臭政敌,不爱说他的政纲有问题、或者他的施政不对,更爱说他乱搞女人,道德败坏。

 
旧帖 2013-05-02 11:40:56
Post #74
Re: 美国摩托日记
 
胡杨树74 离线 胡杨树74 问一下,你在美国用什么导航的,我要是用手机里的GOOGLE地图+3G卡。一个月下来1G的流量够用吗
 
旧帖 2013-05-03 09:53:55
Post #75
到北卡罗来纳去
 
细雨骑驴 离线 细雨骑驴                                                 4月30日   到北卡罗来纳去



    在国内没跑过高速,也不想跑,这回到美国是躲不过去了:地方性的公路不容易认,而且也跑不起速度,所以,要赶远路,还得跑高速。

    国内的高速不知道怎么样,根据我在美国几次短距离尝试的经验,美国的高速也还有些风景宜人的地方,让我很有停车拍照的冲动。在巴尔的摩请教过从加拿大过来的北京小伙,是否可以在高速路的紧急停车带停车拍照。他说可以,准备好接受大额罚款就行,美国很多州政府接近破产,急于靠交通罚款来脱贫。

    他的警告有一段时间起到了很好的禁阻效果。但是,这次从弗吉尼亚州来北卡罗来纳州的路上,我终于放飞了我的愿望,成功地在高速路紧急停车带停了车,逗留了大约半个小时,无所顾忌地拍了几张照片,而且我还到处找警察,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我没油了。

    一大早从同学家出发,跑了100公里就加了一次油。加完油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我在国内跑,从来没有一天加两次油的先例。最远的一次跑了520多公里,从江西西部的明月山跑到东部的上饶,也只加了一次油。

    加完油没多久,开始下雨。幸亏我早起已经做好准备,穿好了雨裤,车服、鞋子也都是防水的。

    雨天的高速路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当那些该死的变形金刚卡车超车的时候。它们的轮子会掀起一道水幕墙档在我面前。我无处可逃,只能全神贯注穿过去。因为雨大,我降低了车速,所以,这样被超车的悲剧就以很高的频率重演。结果我就更理所当然地放弃了对里程表的关心——我的这个铃木250和我国内那辆铃木风暴太子一样,没有油表。当然有油表我也顾不上看。

    当发动机开始怠工的时候,我大惑不解:刚加过油三四个钟头而已。

    我把车停到路边,看看里程表,发现我已经又跑了将近400公里。没油了?这个车在美国是出名的省油车。才不到400公里就跑完一箱油,我很不满意。

    打开油箱盖,摇了摇车,的确看不到油也听不到声音。

    我踏实了:至少车子没坏。

    我也不很着急,我事先从保险公司买好了紧急救援,当我半路没油的时候,他们得给我送油来。我打了求助电话,接电话的人给我换了几次人,因为我说不清我在哪里。那里真的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里程碑都没有一个。最后,我掏出我的GPS把我的准确位置告诉他们:我在北纬38度多少分多少秒,西经80度多少分多少秒,保险公司的服务员终于弄明白,我还在弗吉尼亚州,所以他们把我转给弗吉尼亚分公司。弗吉尼亚分公司的人问我你需要什么帮助,我很和气地问她:你说呢?给我送油来啊!服务员请我等她一会儿,大概她在看服务手册,然后告诉我,我的会员等级是不配人家送油的,如果我再付50块升级,我就够格了,一个星期以后我再路上断油,他们会罩着我。

    这一下我慌神了。一切都显得不对劲了。我觉得车服里面湿了,它是国内出的山寨版世界名牌。我的高帮防水鞋质量好极了,鞋底、鞋面严密防水,所以,当每只鞋都被从裤脚处灌进去一啤酒瓶的雨水的时候,它绝不漏水。

    我呱唧呱唧在原地转圈,一筹莫展。

    只好打电话给北卡的朋友。他说,我离他大概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远水不解近渴,建议先就近找找看有没有警察,然后再想办法。

    挂了电话,我先拍照。我不能白停。我倒希望有个警察来找我麻烦。

    拍了一会儿,也没警察过来,我也明白得自己找他们了。警察总是在你最不想见他们的时候出现,对吧?

    说实在的,我刚才慌了神没有察觉,其实我断油的地方相当合适:在半山腰,一条连续大约十一二公里的下坡路的中间。

    我开始空挡溜车。旁边的车子都以一百二十公里左右的时速呼啸而过,只有我的童车非常悠闲地往山下溜。

    溜出去大概两三公里,眼看到山脚的地方,信不信由你,路边停了辆警车。美国的交通警查超速的都特别阴险,我原先在电影里看过:他们把车子埋伏在路边很不起眼的地方,车子横过来和路成九十度直角,车头对着路面,随时准备冲出来追车。我看到的就这么一辆。我跑过去说明了我的困境,警察小伙告诉我,大约一公里外公路另一侧就有加油站。我可以自己过去,也可以他打电话去让他们送油过来,那样的话可能他们会收我50,美金服务费。

    在任何地方,如果有人跟我说,我这儿有辆摩托,你帮我推一公里地,我给你50美金,我毫不犹豫就会接受这份工作。

    我就是这么干的。

    告别了警察,我先恋恋不舍地溜完了最后一小段下山路,然后就开始推。

    整个上午都躲着我的太阳现在适时地露出慈祥的笑脸,气温大约在二十一二度的样子,我上面穿着抓绒衣、羽绒服、塑料壳一样的车服,下面穿着抓绒裤、皮裤、雨裤,脚上两瓶啤酒,推着200公斤重的车子呱唧呱唧奋勇向前。不到五分钟我就气喘如牛,开始脱衣。

    刚拐下高速路,从高速路下面的地方公路穿过去的时候,一辆皮卡越过我在前面路边停下来。从车上走下来一位身高大约一米八五、穿着正装、带着墨镜的天使,走过来问需不需要帮忙。

    我说明了情况,他立即打手机给他车上的部下让他回去取个油桶过来,然后开始帮我推车。

    我们一边推,一边聊。他叫罗斯,一家公司的培训总监,就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工作,也骑摩托,有一部1200CC的铃木。

    推到加油站附近一个陡坡前,他说我们等他的部下送一点油过来,然后我可以自己开上坡去加油。

    他摇摇头,叹了口气:“你需要一部大一点的摩托。”

    等了几分钟油就送来了,他自己给我把油桶里面的油都加进我的油箱,看我着了车,祝我旅途平安,就上车开走了。


 
» 城市 » 深圳 » 美国摩托日记 6458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