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位置 异域之旅 / 北京 » 城市 » 北京 » 异域之旅 » 拉美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7
« Prev1Next »
分享
旧帖 2011-01-02 01:18:03
Post #1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这是一篇应某旅行杂志之约写的游记,在此贴出原稿,祝磨房的各位朋友新年幸福安康 :)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因缘所至,古巴成为了我旅途中的一站。

400余年的西班牙殖民历史、100多年与北方强邻的纠葛历史、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名头汇聚一处,形成古巴那独特而略带神秘的气场。停靠170小时,时间有限,贪心不足。于是,兴致勃勃地制定计划,再兴致勃勃地将其推翻……反复六七次,一个大体上自东向西横贯古巴的行程路线终于浮出水面:圣地亚哥——圣克拉拉——特立尼达——哈瓦那。至于那加勒比的碧海白沙、热情狂放的热带歌舞、奇特绚烂的自然山水,它们最终都成为可望而可不及的奢侈品。

八天七夜的停留,蜻蜓点水般倏然而过,蛇吞象般的规划竟也完成得颇为圆满。如今回头看去,这场匆匆游历倒更像是一场虚幻的三维拟真体验:你看到那刺眼阳光,你迎着那扑面热浪,你在长街陋巷与历史遗存间奔走游荡,你和当地人简单对话、愉快地交换表情和肢体语言……但大抵仅此而已,距离真正了解这个加勒比岛国,还差得太远太远。不过真相终究还是在亲历中浮现出一二,而途中那些不期而至的一鳞半爪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犹如一个个隐藏在街角巷末的彩蛋,慷慨地为我这有缘过客的旅程增添着颜色。

*** 726和它的孩子们 ***

10月29日晚间,我顺利抵达位于古巴东南沿海城市圣地亚哥。据史书记载,这一带是古巴现代文明开始的地方,就在1天……零500多年之前,有大帆船在岛屿东部靠岸,为首者正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圣地亚哥是一座具有“为自由而战”光荣传统的城市,它见证了两次古巴独立战争的硝烟。作为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在历史上曾多次爆发独立运动,规模比较大的两次发生在19世纪。其中,第一次独立战争历时十年终遭失败,但它将奴隶制彻底赶出了这个国家,而第二次独立战争最终促使古巴于1902年获得了名义上的独立。

两次独立战争中的领袖人物——打响第一次古巴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塞斯佩德斯,第二次古巴独立战争的领导者、古巴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精神导师何塞•马蒂——都长眠在圣地亚哥市郊的圣伊菲赫尼亚公墓。与他们同葬一处的,还有数十位在1953年“726起义”中死难的斗士。

“726起义”烈士的墓地上都竖立着古巴国旗和726旗帜


上世纪50年代初,古巴人民生活在官僚贪腐和总统独裁的双重苦难之中。已在政坛初露头角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感到,此时只有武装起义才是唯一出路。考虑到圣地亚哥距哈瓦那甚远,政府军援兵到来比较缓慢,他决定在1953年7月26日早上率众攻打该市内包括蒙卡达兵营在内的四座政府建筑。由于协调失误,行动按时展开不久便严重受挫。约130名起义者中,数人当场战死,近百人被俘后被枪杀或拷打致死,菲德尔本人也在一周后被捕。

最后一次秘密庭审时,菲德尔在其长篇自辩词的最后说道:“判决我吧,这无关紧要,历史将宣告我无罪。”他的这篇政治演说日后举世闻名,并成为古巴革命第一阶段的基本纲领。1955年5月,所有726起义者在社会舆论声援下获得特赦,卡斯特罗兄弟相继流亡墨西哥。不过,这段离开时间不长,转年起义者们便卷土重来,直到取得最终胜利。

1960年,也就是古巴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卡斯特罗亲自驾驶推土机推倒蒙卡达兵营外墙,随后这里被改建成“726小学”。1978年,在军营3号门一翼的建筑内——也就是当年起义军主攻的目标——建立了“726历史纪念馆”。

726历史纪念馆入口


登上纪念馆台阶,耳畔传来琅琅书声,原来售票处就设在教室门外。孩子们与参观者彼此观望,一起体会这铸剑为犁的深意。“726起义”被视为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的序曲,纪念起来自然格外认真细致。展馆陈列丰富,整个行动的社会背景、从筹备到打响乃至结果和历史影响一一呈现在参观者面前。即便是西班牙语文盲也不会空手而归,至少还能仔细看看多幅路线图和大型微缩模型,它们形象地标明了起义军的行动路线,连双方在战斗中死伤的具体方位都清清楚楚。起义者的死伤现场乃至被俘后遭到的残酷对待也有历史照片为证,虽然图片都是单色,但当年的血腥仍如在眼前。

走出纪念馆,操场上嬉闹的孩子们留住了我的脚步。他们奔跑的地方,显然是以前兵营的操练场;他们游戏的背景,是纪念馆入口上方成片的弹孔,那是父辈有意为他们留下的财富。

场地中没什么像样的体育器械,但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离我最近的一帮男孩儿正在追逐一个看上去有些破烂的小实心球。他们忘情于游戏,暂时没觉察到外人的存在。趁此时机,我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沐浴着凶猛阳光,透过相机取景框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今日古巴的很多生活场景,都与昔日中国相仿,所以这旅行途中总免不了温故知新。此刻眼前的场景便让我想起自己的当年,那些很容易就快乐起来的日子,那些无忧无虑时光中的乐呵和专注、懊恼与喜悦。



之后的一路上我还遇到过各种孩子,“726的孩子”这一称呼属于他们每个人。孩子们大多身着统一校服,戴着因年级不同而颜色不同的领巾。面对镜头,他们有的羞涩,有的开朗;面对我递过去的小礼品,有人世故,有人坦荡。不管怎样,各种笑意常挂在他们脸上,那是与这热带岛屿最为相衬的表情。虽然物质匮乏,但古巴的免费教育、医疗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孩子们将回报祖国一个未来,一个不乏美好但注定有迷茫和艰辛伴随的未来。

llbm1234 于 2011-01-03 21:48:40 编辑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2 01:20:35
Post #2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 被旧城挽留的时光 ***

1510年,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定居点建成之后,大批按照宗主国形制建造的城市陆续出现在古巴岛上。此类城市的中心地带往往有座占地不大的花园广场,其他区域也散落着若干小型街心公园,这些有绿树有长椅的所在成为市民休闲社交的好去处。然后,整个城市围绕着广场和公园铺陈展开,各街区互相连通,格局方正整齐。虽然历经数次战争洗礼和有破有立的建设,但这些旧城市至今大多保存完好,运转如常。当地居民和异域过客终日散落其中,一起制造和感受那殖民风格背景下浓郁的日常生活风味。

圣地亚哥旧城中心的塞斯佩德斯广场


在圣地亚哥旧城中心,始建于1522年的都督府依然健在,它是当今古巴最古老的建筑物,其余建筑大多建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步入旧城街区,眼前是明暗交织的街道、各种铁艺防盗门窗、粉刷一新的鲜艳外墙或者破旧斑驳的粗砺外墙,一派破败、华美、简陋、鲜艳、规整、单调混搭的景致。在每个街道和建筑的转角背后,总有另外的新奇在热情恭候,总有朴素的城市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闲庭信步的路人、在自家门口闲坐的市民、商店门口拥挤排队的顾客,无论有事没事,大家都一副不急不忙的样子,表情平静,行动舒缓。整个街区背景声中最明显的部分是孩子们的读书声和玩耍的笑声,或许还要加上那些不时掠过的飞鸟以及人们见面时握手、分别时拥抱击打炽热空气发出的声响。路上低速驶过的各色机动车的马达声不时打破这份和谐,但周遭很快又会在飘散开的淡淡蓝色尾气中再次平静下来。



我的童年在天津里巷中度过,面前的旧城风景似曾相识又充满趣味,直令我这远方来客感觉怡然自得。关于城市的气氛,台湾作家舒国治曾说:“人习惯找寻昔年生活的影子与气味。早年的日子过得愈缓慢深刻,追索于今日之于往昔相似的情怀则愈浓。”此言甚善,旅行的意义约莫就在于此,那就且让内心的时光倒流30年,去温习一下那些慢羊羊的悠然日子吧。

行走间,经过路边一家商店。朝里望望,规模不小,但大多数货架上空空如也。正探头探脑地观望,店内突然冒出个年轻人。我主动朝他打个招呼,指指相机再指指店里,然后报以探询的眼神。青年立刻明白过来,热情地笑着比划:欢迎,进来随便看看吧!

走进店内,前厅能称得上商品的只有货架上几种包装简陋的货样,再瞅瞅那一眼望去空空荡荡的后库,我知道自己来到了一家国营粮油副食店。思绪不由瞬间返回我成长的1980年代,回想起那些如今看上去条件艰苦,但又不乏平和与欢乐的计划经济时代。我辈记忆中的那些旧事,在今日古巴依然鲜活地存在着。



古巴革命胜利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62年起,古巴政府开始对城市居民实行基本生活消费品凭本低价定量供应,城市中每隔一个地段就有一家这种粮油副食店,负责为本区域居民供应定量消费品。配给量内的商品价格都极为便宜,但数量也都比较有限,至于每半年才供应半磅的食用油、每个月供应半磅的牛肉等等,更是难得一见的珍贵货品,所以空荡的货架基本成为了古巴国营商店的标志。



1970年代起,古巴政府开始尝试一些小的经济改革。1977年起,居民可以在国营商店买到议价商品,3年后年政府又开放了农贸自由市场。1993年“726纪念日”那天,卡斯特罗在蒙卡达兵营发表演说,宣布个人持有美元合法化,从此古巴人获得了进入原先只为外国人服务的外汇商店购物的权利。这些政策使得那些有外币收入来源的古巴人受益匪浅,但更多囊中羞涩的民众主要还是得靠国营商店的定量供应过活。

我置身其中的这家国营商店,现在明显不是每个月集中进销货的那几天,非要买的话,大概也就只能挑挑那几个货架子了。虽然没生意,但店内职工不少,大家或是呆坐或是闲聊,还有两个大叔在墙角摆弄吉他。有两个小伙子上来与我紧紧握手问候,还主动在国旗下站好邀我拍照,我则用清凉油来回报他们的友好。告别前,一位中年妇女操着生硬的英语问到:“你能把拍的照片给我们寄来吗?”我让她写下地址,回国之后寄出了按人数洗印的照片,但愿他们能顺利收到这来自遥远中国的礼物。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2 01:21:07
Post #3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 他的城在圣克拉拉 ***

乘夜行巴士离开圣地亚哥,半梦半醒间一路向前。待天光大亮,我已向西跨越超过一半的古巴国土,来到了“切•格瓦拉的城市”——圣克拉拉。

在住处安顿好,马上向老板娘打听革命广场的方位所在。大妈带我来到楼顶阳台,远远看去,层层叠叠的屋顶和椰子树后,一座肉眼看上去只有火柴棒大小的塑像在碧空之下巍然屹立。没错,那就是早已通过各种画册无比熟悉的格瓦拉塑像。

1956年12月,格瓦拉以军医身份跟随卡斯特罗兄弟的起义军登陆古巴,深入圣地亚哥附近的马埃斯特拉山区开展游击斗争。经过两年发展,起义军羽翼渐丰,格瓦拉也迅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战斗指挥员。

圣克拉拉地处古巴中部,是连接古巴东西部的重要节点。1958年12月下旬,格瓦拉率起义军第八纵队兵临城下。1959年元旦,城市被顺利攻克,转天他与战友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各自率部进入哈瓦那,与此同时,卡斯特罗攻占了圣地亚哥,古巴革命宣告胜利。1988年12月28日,是圣克拉拉战役总攻30周年纪念日,劳尔•卡斯特罗到圣克拉拉市主持了革命广场落成仪式。

圣克拉拉城市不大,从市中心步行来到市郊的革命广场也不过20分钟。占地超过1.7万平方米的广场平坦开阔,此刻空无一人。所有主体纪念建筑都位于广场北侧,这是为了让格瓦拉塑像的目光投向南方,那是他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团结起来的整个拉丁美洲以及故乡阿根廷的方向。



格瓦拉铜像高6.8米,重达20吨,其形象保持了当年他在圣克拉拉战斗中的模样。除了塑像,其他纪念物主要是一些方方正正的纪念墙,它们各自承载着格瓦拉革命生涯中的某个重要时刻。面积最大的一堵纪念装饰墙上,是一幅108平方米的浮雕壁画,涵盖的场景包括:在马埃斯特拉山上与卡斯特罗一起研究战斗计划、马背上行军、圣克拉拉激战、革命胜利后领导工业部的工作,等等。铜像的左手边有一座6米高的石刻花圃墙,正面镌刻着1965年4月1日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全文。在另外的纪念墙上,还有老师带领少先队员们向格瓦拉像致敬的画面。直到今天,古巴的少先队员每天早上都要集体宣誓:“我们要像切少校一样。”

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先后身居部长和央行行长高位,但他始终没有放下一心向往的拉丁美洲解放事业。向卡斯特罗呈交辞别信后,他带领战友重返丛林,深入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斗争。两年后的10月,受伤被俘的格瓦拉与几位战友被玻利维亚当局和美国中情局联手杀害。他们的遗体一直被秘密埋葬在玻利维亚某地,直到1995年,这个地点才大白于天下。1997年6月28日,古巴、阿根廷联合挖掘小组在玻利维亚的巴耶格兰德找到了合葬坑,这正好是格瓦拉遇害30周年。

1997年10月17日,几十万群众将格瓦拉及其战友的遗骸迎回圣克拉拉安葬。菲德尔•卡斯特罗发表纪念讲话之后,哈瓦拉和圣克拉拉同时鸣放21响礼炮,防空警报响彻全国。

格瓦拉纪念馆及陵墓都在塑像的背面。纪念馆中的陈列以编年方式铺陈,从幼年生活开始直到他走完39年人生之路。实物展品种类丰富——学生证、护照、做医生时穿的白大褂、国际象棋、用过的长短枪支、军帽、砍刀、皮带、勋章、在央行行长任上签发的古巴比索、游历南美时随身带的照相机,等等。格瓦拉是个摄影爱好者,在墨西哥城遇到卡斯特罗之前,身无分文的他甚至曾靠推销自己拍的城市风光照片过了好几个月。

墙壁上,来自各个时期的图片依序排开——父母怀抱中的儿童,躺在阳台上怀疑人生的少年,与好友一道骑摩托北上7个月感受人间冷暖,在马埃斯特拉山上与战友们在一起,在圣克拉拉战役中让敌人的铁甲列车出轨,在担任古巴高官期间利用休息日参加各种义务劳动,难得与小女儿共度的时光,在联合国大会上痛斥美苏霸权主义,在玻利维亚丛林打游击……

当然,还有那张著名的肖像照。格瓦拉去世后的40余年间,世人从未忘记这个阿根廷人那英俊的面庞和先知般炯炯有神的目光。他的形象出现在巴黎“五月风暴”中大学生们的示威旗帜上,出现在贝尔法斯特的涂鸦墙上,出现在各种纪实或先锋文艺作品中……同时,也出现在旅游纪念品商店的货架上。世界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还在敬仰和纪念他。当然,也有来自敌人的不懈诋毁和攻击。所有的毁誉都已被岁月熔为一体,成为属于他的永恒荣光。

纪念馆的对面是陵墓所在。推开沉重的大门,昏暗的灯光渲染出肃穆的气氛,只有睁大眼睛才能仔细看清身边的一切。墓室面积不大,迎面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纪念石牌,属于格瓦拉的大一些、在正中,38位战友环绕在他周围。这是一群堂•吉诃德式的英雄,他们心中的理想重于生命。壮丽毁灭,虽死犹生,正如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书中所说:“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恶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靠近墓墙一隅的地面上,有一束由菲德尔•卡斯特罗亲手点燃的长明火焰。火光不大,但它足以驱散室内的阴冷幽暗,映红猛士们火热的心。火苗微微跳动,照亮左边一个人造山洞,那是用从玻利维亚运来的石土和花草再现的游击队员藏身之所,洞内一条小路通向无尽远方。

重新回到被太阳的光芒与热度环抱的天地,革命广场上正回荡着不息的革命乐曲。最后默视一会儿格瓦拉的塑像,忽见远处走来一群意气风发的古巴少年,他们说说笑笑经过我的身边。此刻,切的那句名言正在塑像基座上熠熠生辉——“向着胜利,直到永远”。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2 01:21:56
Post #4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 一场美妙邂逅以及短暂的摩托之旅 ***

去圣克拉拉原本只为追寻格瓦拉的足迹,但接下来的一场巧遇,成为我古巴之行中最难忘的经历。

午后时分,我来到市中心卡门教堂前的小广场。1689年,圣克拉拉的创建者们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弥撒,城市随之宣告诞生。在解放圣克拉拉的那场战役中,这里也曾爆发激烈战斗。

广场树阴下的花坛边沿坐着一位老人,他身边放着个小书包,一个小女孩正在不远处玩耍。我与他隔了一点距离坐下,大爷开口了:“你好,你从哪里来?”他说英语,于是我们愉快地搭起话来。见我四下环顾,老人主动介绍起卡门教堂周边的历史,兴之所至,还起身带我在广场上参观。



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名叫Armando,退休前是一位大学教师。言谈间,我说:“欢迎你有机会去中国旅行,也欢迎你的小孙女Eilen长大后到中国留学。”不料大爷缓缓摇了摇头,清癯的面庞闪过几分忧郁:“那不大可能,古巴人出国是很困难的。”一时间不知如何对答,我只好报以沉默。“你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古巴?到时候再来圣克拉拉吧,到我家坐坐,我介绍家人给你认识。”对此,我也只能报以客套:“谢谢,但愿有机会,到时候我一定再来。”接下来又是片刻寂静。似乎意识到“下次”实在是个太过飘渺的词,大爷忽然转过头问:“现在邀请你去我家做客好吗?然后我送你去看格瓦拉军队推翻的铁甲列车。”

去古巴普通人家里看看是我一直的愿望,但也一直认为这是个很难实现的小小梦想,没想到此时它已摆在眼前。

七拐八拐十来分钟,大爷家到了。这两层小楼看上去已有些年头,室内地砖光洁考究,墙壁颜色抢眼但舒服。建筑格局有些复杂,除去门道,一层的三个房间彼此贯通,厨房则穿插其中。二楼是一个较大的起居室,窗子临街。各个房间陈设得体,看起来主人家境比较殷实。

在屋内参观一圈儿,大爷带我来到与门道相通的小小后院。一道没有扶手的简易楼梯通向二层的一个独立小屋,那是大爷的小工作室,里面摆满零件、工具、书籍和未完成的手工艺作品。见我举起相机,大爷打开日光灯示意:随便拍吧。那神情,与向客人炫耀自己各种宝贝的小孩子一般无二。

大爷的工作室


回到大爷的房间,他的老伴端上咖啡待客。这咖啡没有过多的香气,更多是一种平静的清苦,似乎契合着古巴历史与现实的某些侧面。生活在世界的糖罐里,古巴人总喜欢往咖啡里加大量的糖,恨不得饱和了才好,于是那清苦之外又多了不少浓郁。至少在我这个外人看来,这样的咖啡才更古巴一些。

Armando大爷与Nora大妈


接下来还有什么节目呢?大爷指指床边的电唱机。唱机柜里摆满封套发黄的黑胶唱片,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唱片都是他的收藏。唱臂按下,老唱片缓缓转动,激越清澈的钢琴旋律霎时喷薄而出。所有的现实种种瞬间消弭,单纯的美好充塞了这不大的房间,继而向着室外的广阔天地飘散开去。大爷也像变了个人,他时而托腮倾听,时而扬起手打着节拍,时而又转头提醒我注意下一段精彩旋律的到来。他用一个个简洁的词语、有力的手势和陶醉的表情告诉我:“看,这段音乐多带劲儿!真是太棒了!”



在这炎热的古巴下午,大爷家中奔涌的旋律让我感到宁静,连日奔波的些许劳顿也烟消云散。大爷在听音乐,我更多是在看大爷,看这古稀老人心中蕴藏的美好与激情。他和我遇到的很多古巴人都在身体力行地告诉世人,物质生活有时并没那么要紧,内在比外在重要得多。

接近下午四点,不得不告辞了。此时的感受难以言表,只能掏出随身所有能送给他们的东西作为临别纪念。来到门廊,最后一件超出预期的事发生了——大爷动手把那家里辆线条硬朗的老爷摩托车推到街上,然后回屋拿出两顶头盔。在卡门广场,大爷曾说到时候“送”我去看装甲列车,真是太确切了……



1951年12月,23岁的格瓦拉从阿根廷出发,与友人同乘一辆摩托车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南美之行。这次旅行让他亲身感受到拉美底层人民的苦难,并树立下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志向。乘坐大爷驾驶的摩托车穿过城市,他给了我这个向切短暂致敬的机会。

1958年12月24日,运载着数百名巴蒂斯塔政府军官兵和大批军火的一列装甲火车抵达圣克拉拉郊外。在那之前,格瓦拉已率部抵近市区。他派出一支小分队破坏了铁路,再次开动的火车驶到此处随即倾覆。短暂交火之后,政府军宣布投降。火车倾覆之地如今成为一个露天纪念馆,展出的主体是保留下来的四节车厢、一些当时的军需物资、破坏铁路时使用的推土机以及圣克拉拉解放纪念碑。



回到北京,我给老人一家寄出了当时为他们拍摄的照片和一些生活用品。老人在回信中说到:“……你邮寄的所有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十分实用,……照片棒极了。我们永远记得你。如果你下次再来古巴,无论如何要来我们家,你的出现对我们来说将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令我们最高兴的是知道了你没有忘记我们,就像我们没有忘记你一样……让我们衷心地拥抱你,还有Eilen的吻。”

古巴来信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2 01:22:34
Post #5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 “白色黄金”造就的世界遗产 ***

再次登上大巴,这次一路向南,去造访加勒比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殖民时代城市——特立尼达。一路上有青翠的山谷、零星的村落,有波澜不惊的加勒比蔚蓝海岸和那些耐心等待搭车的当地人,也有即使在冷气吹拂的车内也不难想象出的无边干燥与炎热。

停停走走间,大巴又驶达一站。本来没几个乘客的车厢里突然只剩下了坐在后部的我,透过车窗看看四周,都是低矮破旧的路面与房屋。下车找位车站大爷打听:“Trinidad?”,大爷耸耸肩:“Trinidad。”简陋的车站周边一时间令人有些沮丧,但这只是假象,将近500岁的特立尼达是不会让任何一位到访者失望的。

1514年,特立尼达成为西班牙殖民者在古巴建起的第三个定居点。周边为数不多的金矿为城市带来了早期的繁荣,海边的港口则成为殖民者将在各地攫取到的财富运回西班牙的重要中转站。哈瓦那建成后,特立尼达丧失了港口优势,但随后兴起的奴隶贸易为它带来了二次繁荣。那是一个蔗糖在欧洲贵比黄金的时代,大批奴隶的辛勤劳作支撑起特立尼达的蔗糖产业,由此暴富起来的种植园主们在城中建起了座座华美的宅邸、教堂和修道院。



与五个世纪前相比,特立尼达旧城的整体风貌改变不大,建筑的精华集中在市中心马约尔广场一带。广场中心是个精致的公园,周围几座华美建筑都是当年奴隶主的豪华宅邸,高大宽敞,装修奢华,拥有良好的通风和自然采光,如今它们被辟为各类博物馆。广场北侧不远有一座阿西斯古修道院,无论在旧城内,在介绍特立尼达乃至有关古巴旅游的书籍画册上,还是在古巴硬币上,修道院那高耸的钟楼都是首选地标和象征。登上钟楼,太阳炽烈的白光正幻化成金色余晖,为色调柔和的塔身镀上一层赤金。全城涂满日落红的瓦顶在蓝天的背景下缓缓散发出典雅安详的力量,远处被绿毯覆盖连绵起伏的埃斯坎布拉伊山脉成为这一切美景的背景。

阿西斯古修道院的钟楼


下得钟楼,天光渐暗,此时难得有了些低于体温的微风。街灯洒下的橙色光线带来另一种温暖,路两旁房屋外墙的五彩缤纷也因之焕发出另一番神采。沧桑变迁400年,如今这旧城的生机似乎更多是为海外来客而存在,大概也只有外来者才更能发现那些无处不在的美。条条卵石铺就的街道,用色大胆形制各异的建筑,广场上空飘飘荡荡的风筝,打棒球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渐渐隐没在街角的清脆马蹄回响……晨晨昏昏,徜徉其中,恍惚间真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今夕何夕。



转天早餐过后,我包了一辆出租车去郊外参观糖厂山谷。车子驶上省际公路,源源不断的蓝天白云下,晒得发亮的水泥路面被不断抛在身后,两旁掠过深浅参差的绿色,所有植被都保持着它们的原生姿态。此时,车上的收音机恰好传出“Unchained Melody”那不羁的旋律。不断前进却不见尽头,也不知哪里是尽头,此时真真有种人在旅途的欢欣。



糖厂山谷距特立尼达市区12公里,由三个连贯排列的小山谷组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这里是古巴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270平方公里的山谷中一度有70多家原糖生产厂,有超过3万名奴隶在工厂和种植园里劳动。直到今天,蔗糖工业仍是古巴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但特立尼达旧城与糖厂山谷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独特一页,1988年,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并纳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糖厂山谷一隅


糖厂山谷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座高塔。这座将近两百岁的七层高塔建在圣路易斯峡谷的伊斯纳加庄园里,虽远远不能通天,但它一度也是古巴的最高建筑物,这个抢眼的庄园地标想必曾为特立尼达入围世界遗产赚足了分数。



伊斯纳加庄园及高塔都是西班牙殖民时代物质文化全盛时期的代表,但绵延至今基本上只剩下一个破落村庄。蓝天白云下,满眼皆是无人打理的原生态绿色,此时不到上午9点,但太阳的光热已经相当不容小视,刺目的白光后面,几缕青烟遥遥飘过。庄园主住宅已改建成游客中心,周围一些宽大的瓦房,有些曾是当年的仓库和奴隶住所,竟也顽强地存到了今天。高塔之下,几个刚出摊儿的妇女还在摆布手中的当地特色纺织品,游客餐厅的伙计忙着打扫卫生。至于村中其他人,大多忙着在各家门前闲坐聊天,间或传来几声鸡鸣犬吠,好一派小国寡民的景致。在古巴的几天里见到了太多悠闲的人,但无处可去、无事可做的悠闲,又当如何置评呢。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2 01:23:16
Post #6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 海明威带你游走哈瓦那 ***

殖民时代的丰厚遗产,旧时阔佬们恣意享乐的天堂,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家园,哈瓦那的表情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令人迷醉及至疲惫。来到哈瓦那,别再去想什么旅行的意义,就摊开地图一头扎进去吧。

想请个当地人陪你一程?找老爹吧。没错,欧内斯特•海明威,他在古巴断续生活超过20年。哈瓦那与他,相看两不厌。

初到哈瓦那的日子里,海明威住在旧城里的“两世界旅馆”,旅馆511房内至今保持着他下榻时的原貌。那时他总喜欢穿过条条窄巷到“五分钱酒馆”喝上一杯。酒馆局促逼仄,但凭借海明威大名的庇佑,生意至今长盛不衰。人们排着队挤进来只为了那杯mojito。朗姆酒的醇厚,薄荷叶的芬芳,柠檬汁的清爽,在冰块与苏打水的包围下,每种味道都有一点点,但也只有一点点,全然不似古巴那无处不在的奔放与浓烈。但倘若没有足够厚重的过往,又怎担得起这份平淡和悠长。

两世界旅馆511房间


一杯鸡尾酒入喉,不妨到酒馆旁的大教堂广场坐坐,看看哈瓦那现存最古老的建筑。17世纪末,人们抽干那里的积水,开辟出一片广场用来存放西班牙海军和商船队的淡水供应。后来随着大教堂的兴建,广场一带成为权贵富豪们的聚居之所。

大教堂夜景


在哈瓦那旧城中,这样的广场星罗棋布,这样的豪宅比比皆是。1515年,依傍着天然良港哈瓦那湾,城市初具规模。伴随海运贸易的飞速发展,哈瓦那日益繁盛,1607年起成为古巴首府。17世纪的哈瓦那,“好像是用阿拉丁的神灯按照卡斯蒂利风格在加勒比海边修建的一座城市”。

古巴统治权虽几度易手,但哈瓦那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间乐土,古巴革命的胜利让这一切戛然而止。所有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转瞬成为过眼云烟,但几个世纪中陆续建起的华美建筑保留了下来。16—17世纪的早期殖民地建筑、18世纪的改良巴洛克风格建筑、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今天的哈瓦那一应俱全。不过,由于美国封锁以及经济建设频遭困境,古巴政府多年来无力修缮这些古旧大宅。大风大雨的热带气候迅速消磨着旧城建筑,几十年中已有几百座老建筑自然坍塌。



为了拯救旧城,古巴政府于1990年代初成立了“历史学家办公室”,负责整个老城区的修缮保护和旅游运作。20年来,古老建筑正在与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起逐渐复苏。行走在旧城中,那些被改造为豪华饭店的老建筑已整饬一新,但色彩斑驳、无比残破的大楼仍比比皆是。它们气息奄奄地诉说着昔日辉煌,与阳台上晾晒的零乱衣物和无所事事地俯瞰街景的市民一起,展现着今日哈瓦那旧城中独有的“破烂儿美”。

终于有一天,海明威厌倦了旧城的喧闹。他买下哈瓦那市郊的“瞭望山庄”,一直住到彻底告别古巴。他在这里写下《老人与海》,在这里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章。将近50年之后的今天,山庄所有房间内的陈设大体上都保持着原样。老爹欢迎人们来访,据说“他的灵魂仍然居住在这幢房子里,你可以感觉到好像他刚走出屋子沿着车道去取邮件。”

瞭望山庄


写作之余,海明威常去科希马尔渔村。他的深海钓鱼船“皮拉尔号”就停靠在村中的小码头上,这条船的第二位大副格雷格里奥•富恩特斯便是《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的原型。书中提及的“露台餐馆”如今也还在,那是老爹一直钟爱的地方,坐在临窗位置,或许你依然能看到港湾里那条大马林鱼残破的脊骨。

傍晚时分,最适合回城去防波堤大道散步。这条8公里长的滨海大道是哈瓦那的灵魂,游客在这里欣赏海景,市民在这里钓鱼贴补生活。入夜之后,这里是年轻人们的聚会之所,恋人或是三五知已带些朗姆酒和小吃来坐坐聊聊,歌唱舞蹈,漫长的一天就轻松地过去了。

远眺防波堤大道


防波堤大道与哈瓦那湾口的交汇地带,三座西班牙殖民者建起的军事要塞呈犄角之势扼守在海湾两侧。如能赶在日薄西山前抵达对岸的要塞,便可坐在高墙上凭海临风,静静看着整个城市渐渐被暮色笼罩,然后星星点点的灯火亮起,多姿多彩的夜生活与寂静无聊的夜生活一道如期上演。再耐心等几个小时,卡瓦尼亚要塞的晚间炮声会准时响起。在殖民时代,这炮声宣告着一天的结束,横贯哈瓦那湾水道入口的长长铁链被拉起,船只禁航,城门落锁。



当大炮轰响,视线越过旧城,远方有“何塞•马蒂纪念塔”一柱擎天。那里是哈瓦那革命广场,社会主义古巴的心脏地带,菲德尔司令面对百万群众发表长篇演说的地方。此刻,广场一片静寂,纪念塔对面内政部大楼的灯也早已亮起。格瓦拉少校正在大楼外墙的巨幅艺术壁画上注视着这城市,面带凝重,沉默不语。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2 01:23:58
Post #7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离开古巴那天,订好的国营出租车准时来到酒店门前。司机大哥帅气沉稳,做事一板一眼,态度不卑不亢,是我心目中古巴人的典范。去机场的路上和他闲聊,我问:“你怎么看古巴的未来?”他沉思片刻答道:“嗯,说不清,但愿会好吧。”“奥巴马上台了,古巴人的生活会好些吗?”他想了想:“再看吧。”

这时,前面堵车了。随着车流缓缓变道前行,发现原来是前面一辆抛锚的老爷车占住了快车道。几个小伙子打开发动机罩,正从容不迫地商量修车方案。其他车辆从他们身旁渐次驶过,没人不耐烦地按喇叭,也没人抢道加塞儿。



几天来这种场面屡见不鲜。美国多年的经济封锁加上苏东剧变,古巴的外援基本断绝,国内经济捉襟见肘。燃料和配件短缺、新车不足,导致全国交通状况急剧恶化,遍地都是老爷车的浪漫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无奈。好在古巴人乐天知命,人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他们修炼成了世界上最有创意的机械师,改头换面、变废为宝都是拿手好戏。凡是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还能架在轮子上用来运人运货的玩意儿,都经过巧手装扮上了路。但公交工具依然无法满足需求,这一路所到之处,总能看到路边三五成群翘首等车的人。他们等车,又像是在等待戈多,或蹲或立,耐心守候。

如果有一天重访古巴,不知是否还会看到这些我已假装熟悉的场景,因为自从毕生追随兄长的小弟弟劳尔成为国家的领头人,凝滞多年的空气正在加速更新。对古巴人民来说,时过境迁终究好过物是人非。但愿当小姑娘Elien长成婷婷少女时,在她面前是更加美好的生活。


— 完 —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2 08:53:55
Post #8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bjtime 离线 bjtime 精简了不少呀,都是精华,这样看着不累,呵呵
 
旧帖 2011-01-02 10:45:25
Post #9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spaetlese 离线 spaetlese 08年夏季开一辆小破车环古巴一周, 可惜在圣克拉拉只呆了一晚, 圣地亚哥和特立尼达感觉非常好。

----------------------------------------
Go somewhere, where you have never been.

 
旧帖 2011-01-02 14:21:29
Post #10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hty 离线 hty 送上好评
值得再去
 
旧帖 2011-01-03 21:48:23
Post #11
Re: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big smilecoolbig smile

bjtime wrote:
精简了不少呀,都是精华,这样看着不累,呵呵



夏天环行古巴,可够热的 big smile  

圣克拉拉一晚倒是也差不多了吧。

spaetlese wrote:
08年夏季开一辆小破车环古巴一周, 可惜在圣克拉拉只呆了一晚, 圣地亚哥和特立尼达感觉非常好。



是啊,值得再去  smile

hty wrote:
送上好评值得再去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3 22:21:40
Post #12
Re: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phoebe.weang 离线 phoebe.weang 好评,能去古巴,真牛

----------------------------------------
不管什么年龄都要独自上路的能力

 
旧帖 2011-01-04 12:47:35
Post #13
Re: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qch1856 离线 qch1856 真幸运
能去古巴
 
旧帖 2011-01-06 17:02:22
Post #14
Re: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llbm1234 离线 llbm1234
办理去古巴的旅游签证手续相当方便,反倒是没有直飞航线显得有些麻烦 smile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lbm2008
微博:http://weibo.com/u/1051174470

 
旧帖 2011-01-06 18:05:36
Post #15
Re: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红茶爱星星 离线 红茶爱星星 顶一下,我们有古巴客户,虽然物资比较匮乏,但那里的人们快乐指数并不低。所以印证了一句话:幸福快乐和金钱并不成正比。

----------------------------------------
在路上,期待年底西藏和沙巴。。。。。。

 
旧帖 2011-01-06 18:08:51
Post #16
Re: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红茶爱星星 离线 红茶爱星星
llbm1234 wrote:

办理去古巴的旅游签证手续相当方便,反倒是没有直飞航线显得有些麻烦 smile

据说那的海特别美,是欧美人的后花园,可惜金融危机对当地的经济影响很大,旅游的人少了,侨汇少了。
那里满大街的老爷车。

----------------------------------------
在路上,期待年底西藏和沙巴。。。。。。

 
旧帖 2013-01-09 12:13:00
Post #17
Re: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星光客 离线 星光客
llbm1234 wrote:

办理去古巴的旅游签证手续相当方便,反倒是没有直飞航线显得有些麻烦 smile


真是幸运,能看到你这篇文章,本计划这个月去印度20天的,但朋友们都力劝现在那里不安稳,只得暂时作罢。
昨天才决定去古巴,这也是自己要去的的目的地之一。

想问一下办理签证的事情:可以直接打古巴大使馆办理吗?都需要什么资料?几天能办完?
因在网上问了几个代理,收费标准不一,如果自己能取大使馆办就更好了,而且计划19日就出发,所以想用最直接并有保证的方法把签证拿下,我是北京人。

机票是不是要到莫斯科中转的价格合适些呢?
文章还未细读,急着把签证的事情搞定,只有一定会仔细拜读的,很珍贵啊,看了几张照片就被吸引了!

先谢了!
可否加我QQ253092166

----------------------------------------
在路上,感受的不是路有多长,而是心有多宽;在路上,追求的不是终极的美丽,而是不可预知的前方。

 
旧帖 2013-01-09 15:52:14
Post #18
Re: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黑白世界 离线 黑白世界 写得很好,很细腻。
看了两遍。

顶起来!
 
旧帖 2016-09-21 21:22:39
Post #19
Re: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reddy 离线 reddy mark,写得很细腻。

----------------------------------------
long long way to go

 
« Prev1Next »
转帖分享
» 城市 » 北京 » 异域之旅 » 拉美 » 那些关于古巴的记忆碎片 7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